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电机引出线端子自动压合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一种电机引出线端子自动压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引出线端子压合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机引出线端子自动压合装置。

背景技术

电机引出线(由多根铜线组成)与端子通常是通过压合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然后再对插入端子内压合固定的引出线进行焊接。

电机引出线与端子进行压合的过程中,需要将引出线插入端子内,但由于电机的引出线是由多个铜线组成,在插入端子内之前需要通过人工将多根铜线进行拧转使其端部聚集,以便于引出线顺利的插入端子内,但是通过人工将引出线整理不仅效率低,并且引出线端部收拢聚集效果也不佳,导致引出线的部分铜线难以准确的插入端子内,从而影响了引出线与端子的压合连接效果,同时引出线在插入端子内时,常常因引出线插入端子内的距离较短,导致引出线与端子压合之后易发生脱离,从而影响引出线端子的后期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引出线端子自动压合装置,包括:压合台、两个支撑架、固定组与移动插座。

两个支撑架沿压合台宽度方向依次排布且正相对布置,两个支撑架的顶部共同设置有对端子进行固定的固定组。

移动插座与压合台的上端面相连接,且沿压合台的宽度方向进行滑动。

捋直组设于移动插座的顶部,用于对引出线进行整理捋直。

两个支固架,沿压合台的长度方向对称布置,靠近移动插座的支撑架位于两个支固架之间,两个支固架之间安装有压合组件。

所述捋直组包括与移动插座顶部连接且沿移动插座长度方向均匀排布的固定座与凵型架,固定座与凵型架的顶部共同连接有承接板,承接板的顶部安装有位于固定座上方的承接弧座,固定座上安装有将引出线压紧在承接弧座上的压固组件,承接板沿其宽度方向排布的两侧共同连接有沿其长度方向滑动且水平段位于其底部的凵型板,位于中部的固定座上安装有推动多个凵型板同步移动的往复组件,凵型板的两端顶部通过L型板共同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上通过扭簧杆连接有两个对称布置用于夹持引出线的弧形夹板,承接板上端面中部开设有滑移槽,安装板的底部连接有贯穿滑移槽的矩形块,矩形块上连接有拉动两个弧形夹板开合的拉动组件。

优选的,所述压合组件包括两个支固架之间连接的上下滑动的压合板,压合板的底部连接有沿其长度方向均匀排布的压合头与焊接头,压合头与焊接头一一对齐,且焊接头位于压合头与承接板之间。

优选的,所述往复组件包括凵型板的底部安装的固定柱,位于中部的固定座靠近支撑架的端面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安装有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安装有推动板,推动板与多个固定柱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拉动组件包括固定柱远离推动板的侧壁开设的弹簧槽,弹簧槽内滑动连接有拉杆,拉杆与弹簧槽之间通过伸缩弹簧相连接,弧形夹板的外侧壁安装有贯穿安装板与矩形块的绳索,绳索的底部与拉杆相连接,多个拉杆之间通过带动杆相连接,靠近压合台长度尺寸侧边的固定座与凵型架上均开设有拉压槽,固定座与凵型架上的拉压槽之间共同滑动连接有L型架,固定座上的拉压槽与L型架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带动杆位于L型架水平段下方,两个L型架的竖直段通过压杆相连接,压杆位于固定座远离支固架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压固组件包括开设在固定座上的贯穿槽,贯穿槽之间连接有上下滑动的升降板,位于中部的固定座上的贯穿槽底部开设有固定槽,固定槽内安装有气缸,气缸的伸缩端与升降板相连接,升降板的顶部通过倒L型的固定杆安装有呈倒U型的抵压头,抵压头位于承接弧座的上方,抵压头的弧形端底部安装有弧形凸块,承接弧座的两端顶部开设有与抵压头竖直段一一对应的插槽。

优选的,所述固定组包括两个支撑架顶部共同安装的沿压合台长度方向均匀排布的放置板,放置板上安装有用于承接端子的弧形座与支撑座,弧形座位于压合头的正下方,弧形座位于放置板靠近移动插座的一侧,支撑座位于弧形座远离移动插座的一侧,支撑座的顶部安装有空芯柱,空芯柱的侧壁开设有沿其周向均匀排布且与其内腔连通的伸移槽,伸移槽内滑动连接有呈倒L型的卡板,卡板与伸移槽之间连接有抵压弹簧,支撑座的顶部开设有贯穿空芯柱内壁的收纳槽,收纳槽内滑动连接有拉移杆,拉移杆的顶部安装有挤推头,挤推头为直径从上往下逐渐增大的圆锥形结构,卡板的竖直段安装有抵杆,抵杆远离卡板的一端与挤推头表面抵触,挤推头与收纳槽底部之间通过套设在拉移杆上的顶推弹簧相连接,拉移杆的底部贯穿放置板,其中一个支撑架的侧壁连接有上下滑动的压条,压条与拉移杆相连接,顶推弹簧的弹力大于抵压弹簧的弹力。

优选的,所述承接板靠近支撑架的一端开设有沿承接板宽度方向对称布置的收缩槽,两个收缩槽之间共同滑动连接有伸缩座,伸缩座的顶部安装有承放座,伸缩座与收缩槽之间安装有收压弹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所设计一种电机引出线端子自动压合装置,在引出线插入端子内之前,先对放置的端子进行固定,以便于引出线准确的插入端子内并与端子抵紧,避免引出线在插入端子内时,端子发生移动导致引出线插入端子内的距离缩短,从而导致端子与引出线压合连接效果不稳定,影响引出线端子后期的使用,之后再通过捋直组对引出线插入端子内的一端进行整理捋直,从而将引出线插入端子的一端收拢聚集,以便于端子引出线顺利的插入端子内,同时也避免了人工对引出线进行收拢聚集时产生的效率低且效果不佳的问题。

2.本发明中的卡板的水平段抵压在端子的顶部,卡板的竖直段与端子的连接孔内壁抵紧,在抵紧的过程中对端子的位置进行调节,便于引出线准确的插入端子的插线孔内,同时将端子的位置进行固定,也防止引出线插入端子的插线孔内时端子发生移动导致端子与引出线连接效果差。

3.本发明中的端子的插线端放置在弧形座上,端子上的连接孔套设在空芯柱上,从而防止端子在放置时两端发生翘起,导致引出线难以准确的插入端子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图2的A处放大图。

图4是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承接板、伸缩座、收压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承接弧座与插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图7的B-B向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图9的C处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图9的D处放大图。

图中:1、压合台;2、支撑架;3、固定组;30、放置板;31、弧形座;32、支撑座;33、空芯柱;34、卡板;35、抵杆;36、抵压弹簧;37、收纳槽;38、拉移杆;39、挤推头;301、顶推弹簧;302、压条;4、移动插座;5、捋直组;50、固定座;51、凵型架;52、承接板;520、伸缩座;521、承放座;522、收压弹簧;53、承接弧座;54、压固组件;540、升降板;541、气缸;542、固定杆;543、抵压头;544、弧形凸块;545、插槽;55、凵型板;56、往复组件;560、固定柱;561、电动伸缩杆;562、推动板;57、安装板;58、弧形夹板;59、矩形块;501、拉杆;502、伸缩弹簧;503、绳索;504、拉压槽;505、L型架;506、复位弹簧;507、带动杆;508、压杆;6、支固架;7、压合组件;70、压合板;71、压合头;72、焊接头;8、端子;9、引出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参阅图1、图2与图4,一种电机引出线端子自动压合装置,包括:压合台1、两个支撑架2、固定组3与移动插座4。

两个支撑架2沿压合台1宽度方向依次排布且正相对布置,两个支撑架2的顶部共同设置有对端子8进行固定的固定组3。

移动插座4与压合台1的上端面相连接,且沿压合台1的宽度方向进行滑动。

捋直组5设于移动插座4的顶部,用于对引出线9进行整理捋直。

两个支固架6,沿压合台1的长度方向对称布置,靠近移动插座4的支撑架2位于两个支固架6之间,两个支固架6之间安装有压合组件7。

参阅图1、图5、图7、图9与图11,所述固定组3包括两个支撑架2顶部共同安装的沿压合台1长度方向均匀排布的放置板30,放置板30上安装有用于承接端子8的弧形座31与支撑座32,弧形座31位于放置板30靠近移动插座4的一侧,支撑座32位于弧形座31远离移动插座4的一侧,支撑座32的顶部安装有空芯柱33,空芯柱33的侧壁开设有沿其周向均匀排布且与其内腔连通的伸移槽,伸移槽内滑动连接有呈倒L型的卡板34,卡板34与伸移槽之间连接有抵压弹簧36,支撑座32的顶部开设有贯穿空芯柱33内壁的收纳槽37,收纳槽37内滑动连接有拉移杆38,拉移杆38的顶部安装有挤推头39,挤推头39为直径从上往下逐渐增大的圆锥形结构,卡板34的竖直段安装有抵杆35,抵杆35远离卡板34的一端与挤推头39表面抵触,挤推头39与收纳槽37底部之间通过套设在拉移杆38上的顶推弹簧301相连接,拉移杆38的底部贯穿放置板30,其中一个支撑架2的侧壁连接有上下滑动的压条302,压条302与拉移杆38相连接,顶推弹簧301的弹力大于抵压弹簧36的弹力。

原始状态下,抵杆35远离卡板34的一端抵触于挤推头39下端侧壁,将压条302向下压,使得压条302带动拉移杆38与挤推头39向下移动,此时顶推弹簧301收缩,挤推头39向下移动时,卡板34在抵压弹簧36的带动抵杆35向内移动,直至卡板34进入伸移槽内,接着将端子8的插线端放置在弧形座31上,端子8上的连接孔套设在空芯柱33上,从而防止端子8在放置时两端发生翘起,最后松开压条302,顶推弹簧301复位推动挤推头39向上移动,挤推头39推动抵杆35与卡板34向空芯柱33外移动,直至卡板34竖直段抵紧端子8上的连接孔的孔壁,卡板34的水平段抵压在端子8的顶部,卡板34的竖直段与端子8的连接孔内壁抵紧,在抵紧的过程中对端子8的位置进行调节,便于引出线9准确的插入端子8的插线孔内,同时将端子8的位置进行固定,也防止引出线9插入端子8的插线孔内时,端子8发生移动导致端子8与引出线9连接效果差。

参阅图1、图5、图8、图9与图10,所述捋直组5包括与移动插座4顶部连接且沿移动插座4长度方向均匀排布的固定座50与凵型架51,固定座50与凵型架51的顶部共同连接有承接板52,承接板52的顶部安装有位于固定座50上方的承接弧座53,固定座50上安装有将引出线9压紧在承接弧座53上的压固组件54,承接板52沿其宽度方向排布的两侧共同连接有沿其长度方向滑动且水平段位于其底部的凵型板55,位于中部的固定座50上安装有推动多个凵型板55同步移动的往复组件56,凵型板55的两端顶部通过L型板共同连接有安装板57,安装板57上通过扭簧杆连接有两个对称布置用于夹持引出线9的弧形夹板58,承接板52上端面中部开设有滑移槽,安装板57的底部连接有贯穿滑移槽的矩形块59,矩形块59上连接有拉动两个弧形夹板58开合的拉动组件。

将端子8放置在固定组3上,通过固定组3将端子8进行位置调节与固定,以便于引出线9顺利的插入端子8的插线孔内,接着通过拉动组件带动两个弧形夹板58打开,之后将捆绑的引出线9线束放置在承接弧座53与两个弧形夹板58之间,然后拉动组件不再对两个弧形夹板58限位,两个弧形夹板58在扭簧的复位弹力作用下复位,并通过压固组件54将引出线9抵压在承接弧座53上,防止两个弧形夹板58在对引出线9进行捋直整理时,引出线9随着弧形夹板58移动。

在引出线9固定之后,通过往复组件56带动凵型板55进行移动,凵型板55通过L型板带动安装板57与弧形夹板58移动,弧形夹板58在往复移动的过程中将引出线9进行整理捋直,以便于引出线9顺利的插入端子8的插线孔内,防止有遗漏的引出线9因折弯未插入端子8的插线孔内,导致引出线9与端子8连接不稳定,同时也避免了通过人工将引出线9捋直然后插入端子8的插线槽所带来的效率较慢的问题。

当引出线9整理捋直之后,通过外部驱动设备(如电动滑块)带动移动插座4向端子8移动,使得引出线9插入端子8的插线孔内。

最后再通过压合组件7向下移动,将端子8的插线端压至变形,从而实现引出线9与端子8的压合。

参阅图10,所述往复组件56包括凵型板55的底部安装的固定柱560,位于中部的固定座50靠近支撑架2的端面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安装有电动伸缩杆561,电动伸缩杆561的伸缩端安装有推动板562,推动板562与多个固定柱560相连接。

参阅图1、图2、图5与图10,所述拉动组件包括固定柱560远离推动板562的侧壁开设的弹簧槽,弹簧槽内滑动连接有拉杆501,拉杆501与弹簧槽之间通过伸缩弹簧502相连接,弧形夹板58的外侧壁安装有贯穿安装板57与矩形块59的绳索503,绳索503的底部与拉杆501相连接,多个拉杆501之间通过带动杆507相连接,靠近压合台1长度尺寸侧边的固定座50与凵型架51上均开设有拉压槽504,固定座50与凵型架51上的拉压槽504之间共同滑动连接有L型架505,固定座50上的拉压槽504与L型架505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506,带动杆507位于L型架505水平段下方,两个L型架505的竖直段通过压杆508相连接,压杆508位于固定座50远离支固架6的一侧。

通过人工脚踩压杆508向下移动,压杆508通过两侧的L型架505下压带动杆507,带动杆507向下移动带动拉杆501向下移动,拉杆501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绳索503拉动两个弧形夹板58打开,从而将两个弧形夹板58打开,以便于将引出线9进行放置限位,此时伸缩弹簧502与复位弹簧506均处于收缩状态,当引出线9放置完成之后松开压杆508,L型架505在复位弹簧506的作用下复位不再对带动杆507进行下压,带动杆507与拉杆501在伸缩弹簧502的复位弹簧506作用下向上移动,使得绳索503松弛,两个弧形夹板58闭合。

在引出线9固定之后,启动电动伸缩杆561,电动伸缩杆561的通过推动板562推动固定柱560移动,固定柱560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凵型板55移动,从而带动弧形夹板58进行往复移动对引出线9进行整理与捋直,在固定柱560往复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杆507沿着L型架505的水平段下方移动。

参阅图1、图2、图3、图7、图8与图9,所述压固组件54包括开设在固定座50上的贯穿槽,贯穿槽之间连接有上下滑动的升降板540,位于中部的固定座50上的贯穿槽底部开设有固定槽,固定槽内安装有气缸541,气缸541的伸缩端与升降板540相连接,升降板540的顶部通过倒L型的固定杆542安装有呈倒U型的抵压头543,抵压头543位于承接弧座53的上方,抵压头543的弧形端底部安装有弧形凸块544,承接弧座53的两端顶部开设有与抵压头543竖直段一一对应的插槽545。

在引出线9放置完成之后,通过气缸541带动升降板540向下移动,升降板540通过固定杆542带动抵压头543向下移动,直至弧形凸块544将引出线9抵压固定在承接弧座53上,此时抵压头543的两端插入插槽545内对引出线9进行限位,防止弧形凸块544向下压时引出线9从承接弧座53的两侧移出。

参阅图2与图6,所述承接板52靠近支撑架2的一端开设有沿承接板52宽度方向对称布置的收缩槽,两个收缩槽之间共同滑动连接有伸缩座520,伸缩座520的顶部安装有承放座521,伸缩座520与收缩槽之间安装有收压弹簧522,承放座521用于对引出线9插入端子8的一端进行承接,防止引出线9散落弯曲难以插入端子8的插线孔内,在引出线9整理捋直时,弧形夹板58与承放座521抵紧时会推动承放座521与伸缩座520水平移动,以便于弧形夹板58将引出线9全面的整理捋直,而在移动插座4移动的过程中,伸缩座520与放置板30抵紧时,伸缩座520向收缩槽内移动,引出线9向端子8进行移动,以便于引出线9顺利的插入端子8的插线孔内。

参阅图1、图2与图9,所述压合组件7包括两个支固架6之间连接的上下滑动的压合板70,压合板70的底部连接有沿其长度方向均匀排布的压合头71与焊接头72,压合头71与焊接头72一一对齐,且焊接头72位于压合头71与承接板52之间,在引出线9插入端子8的插线孔内之后,通过外部驱动设备(如电动滑块)带动压合板70向下移动,当压合头71与端子8接触时,压合头71将端子8压制变形,从而将引出线9卡在端子8内,之后焊接头72再将多根引出线9焊接固定。

工作时,将端子8放置在固定组3上,通过固定组3将端子8进行位置调节与固定,以便于引出线9顺利的插入端子8的插线孔内,接着通过拉动组件带动两个弧形夹板58打开,之后将捆绑的引出线9线束放置在承接弧座53与两个弧形夹板58之间,然后拉动组件不再对两个弧形夹板58限位,两个弧形夹板58在扭簧的复位弹力作用下复位,并通过压固组件54将引出线9抵压在承接弧座53上,防止两个弧形夹板58在对引出线9进行捋直整理时,引出线9随着弧形夹板58移动。

在引出线9固定之后,通过往复组件56带动凵型板55进行移动,凵型板55通过L型板带动安装板57与弧形夹板58移动,弧形夹板58在往复移动的过程中将引出线9进行整理捋直,以便于引出线9顺利的插入端子8的插线孔内,防止有遗漏的引出线9因折弯未插入端子8的插线孔内,导致引出线9与端子8连接不稳定,同时也避免了通过人工将引出线9捋直然后插入端子8的插线槽所带来的效率较慢的问题。

当引出线9整理捋直之后,通过外部驱动设备(如电动滑块)带动移动插座4向端子8移动,使得引出线9插入端子8的插线孔内。

最后再通过压合组件7向下移动,将端子8的插线端压至变形,从而实现引出线9与端子8的压合。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相关技术
  • 一种三角胶自动压合装置及其方法
  • 一种可实现鞋坯与模具自动压合及分离的装置
  • 一种电机引出线自动压接的线夹及电机
  • 一种端子自动压合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592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