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医疗污水处理工艺及其污水整合处理反应槽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23


一种医疗污水处理工艺及其污水整合处理反应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医疗污水处理工艺及其污水整合处理反应槽。

背景技术

医院污水主要来源于检验科废水、门诊废水、住院废水、洗衣房废水、行政及医护人员生活污水。该污水的特点是:①污水的可生化降解性好,生物降解速度快,适于生物处理;②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在排入市政下水道之前必须经过消毒处理;③污水水质和水量波动较大,必须加强调节以稳定污水水质水量,避免冲击负荷对生物处理设施的影响;④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固体悬浮物质如粪便等,这些固体物质大多具有可沉淀、可分解的性质,因此必须加强污水的预处理工艺以去除这些悬浮物质,减轻后续处理工序的负荷。

在授权专利号为CN202110470425.9,专利名称为一种医疗污水整合处理反应槽的专利中,其提出了由于不同地区的医疗污水处理要求不同,一般情况只能将不同地区的医疗污水分开处理,上述专利中的产品便于对医疗污水进行净化,但面对不同处理要求的医疗污水也只能分类单独处理,效率较低的问题,而其通过清污箱可分别对不同处理要求的医疗污水进行过滤且通过杀菌灯部件便于对清污箱内过滤出的较大杂质进行杀菌消毒,便于大杂质的后续处理,不同处理要求的医疗污水由于重力作用自动下漏至清污箱底部所对应的分类槽中,通过分类槽便于对不同处理要求的医疗污水进行分别处理的方式解决了医用污水需要分开处理的问题,但是其整体在进行污水处理过程中使用大量水泵进行污水的传输,虽然其通过分隔的方式进行分别污水处理,但是每个水池之间的水流传输均需要使用水泵进行水流传输,大大增加了整体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疗污水处理工艺及其污水整合处理反应槽,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医疗污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医院使用废水通过过滤输送到调节池中,检验科废水经过检验科废水预处理设备输送到调节池中;

S2、污水进入调节池中后,污水提升入水解酸化池,在酸化水解菌的作用下将污水中部分有机物降解,大分子难于生物降解物质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水解酸化池的温度为25-35℃;

S3、酸化水解池出水自流进入接触氧化池,在微孔曝气的条件下,填料上的好氧微生物将污水中剩余的有机物分解为CO

S4、接触氧化池出水经沉淀池固液分离后,上清液自流进入消毒池中消毒,进一步杀灭污水中所含的病原微生物,达标排放;

S5、污泥处置:投加石灰消毒后外运。

优选的,所述S1中使用废水过滤采用进水格栅池过滤污水中的杂质,检验科废水预处理设备通过碱式氯化法和化学还原沉淀法,去除废水中铬和氰化污染物。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污水整合处理反应槽,包括,多个分类槽、斜管沉淀池、曝气槽和消毒槽,多个所述分类槽连接于所述曝气槽的内部,所述消毒槽连接于所述曝气槽的一侧,所述斜管沉淀池连接于所述分类槽远离曝气槽的一侧,所述曝气槽上通过支撑结构连接有注水过滤结构与投料结构,所述分类槽包括多个外层半硬质承载囊和多个内层软质承载囊,多个所述外层半硬质承载囊的外壁相互连接,所述内层软质承载囊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层半硬质承载囊的内部,外层半硬质承载囊与内层软质承载囊之间形成有进气空腔,所述内层软质承载囊的外部连接有液体分离结构和倾斜推流结构,倾斜推流结构上连通有平行推流结构,所述曝气槽的外部连通有多个气泵,所述气泵的进气口与出气口通过分流结构与分类槽相连通。

优选的,液体分隔结构包括两个电磁铁,所述电磁铁固定连接于所述内层软质承载囊的外壁,所述内层软质承载囊的外部连通有排污阀,所述排污阀远离所述内层软质承载囊的一端与所述斜管沉淀池相连通。

优选的,倾斜推动结构包括底层囊体,所述底层囊体一体成型于所述外层半硬质承载囊的内部底壁,所述底层囊体位于所述内层软质承载囊的下方,所述底层囊体的外部连通有分流管,所述分流管远离所述底层囊体的一端连通有分流盒,所述分流盒与分流结构相连通,所述外层半硬质承载囊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多个伸缩支撑杆。

优选的,分流结构包括多头连接阀,所述多头连接阀的其中一个出气口与气泵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多头连接阀的其中一个进气口与所述气泵的出气口相连通,所述多头连接阀的另一个出气口连通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的外部开设有多个排气孔,所述输气管远离所述多头连接阀的一端与所述分流盒相连通。

优选的,平行推流结构包括推动囊体,所述推动囊体连通于所述底层囊体的外部,所述推动囊体的上表面与所述内层软质承载囊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平行推流结构还包括拉扯囊体,所述拉扯囊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分流盒上,所述拉扯囊体的上表面与所述外层半硬质承载囊和所述内层软质承载囊相邻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多头连接阀的另一个进气口连通有抽吸管体,所述抽吸管体远离所述多头连接阀的一端分别贯穿所述内层软质承载囊和所述分流盒的外壁且连通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远离所述多头连接阀的一端与所述拉扯囊体相连通,所述抽吸管体和输气管的外部均安装有电控阀,所述内层软质承载囊的外部固定连接有两个拉绳,所述外层半硬质承载囊的内壁一体成型有弧形槽,所述拉绳远离推动囊体的一端贯穿弧形槽且连接于所述拉扯囊体的外部。

优选的,所述曝气槽上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过滤结构包括多个过滤盒,所述过滤盒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过滤盒的内部安装有过滤栅格,所述过滤盒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贯穿支撑板的外壁。

优选的,投料结构包括多个投料盒,所述投料盒固定连接与支撑板上,所述投料盒的出料口连接有定量阀,所述定量阀远离所述投料盒的一端贯穿所述支撑板的外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利用多个分类槽可以对废水进行分类承载,且在废水进行分类承载后通过电磁铁可以将位于内层软质承载囊内部的废水进行分隔,将上清液与下浊液之间进行有效分离,并且在分离后利用软质的内层软质承载囊配合重力使得分隔后的上清液与下浊液可以有效的形成自流,废水通过重力自然流通到不同的槽体内部进行处理,节省了大量泵体的使用,同时分类槽为软质材料构成,质量较轻,更加轻量化,方便安装拆卸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外层半硬质承载囊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出水管和定量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底层囊体的膨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推动囊体和拉绳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外层半硬质承载囊缺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排污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过滤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图1中的A区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图2中的B区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图1中的C区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分类槽;101、连接杆;102、支撑板;103、过滤盒;104、出水管;105、过滤栅格;106、投料盒;107、定量阀;108、曝气槽;109、消毒槽;1001、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2、内层软质承载囊;1003、电磁铁;1004、排污阀;1005、移动槽;1006、斜管沉淀池;1007、气泵;1008、输气管;1009、排气孔;200、分流盒;201、分流管;202、底层囊体;300、推动囊体;400、拉扯囊体;401、进气管;402、抽吸管体;403、多头连接阀;404、弧形槽;405、拉绳;500、伸缩支撑杆;600、排水阀;700、电控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利用多个分类槽100可以对废水进行分类承载,且在废水进行分类承载后通过电磁铁1003可以将位于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内部的废水进行分隔,将上清液与下浊液之间进行有效分离,并且在分离后利用软质的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配合重力使得分隔后的上清液与下浊液可以有效的形成自流,废水通过重力自然流通到不同的槽体内部进行处理,节省了大量泵体的使用,同时分类槽100为软质材料构成,质量较轻,方便安装拆卸和使用。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申请一种医疗污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医院使用废水通过过滤输送到调节池中,检验科废水经过检验科废水预处理设备输送到调节池中;

S2、污水进入调节池中后,污水提升入水解酸化池,在酸化水解菌的作用下将污水中部分有机物降解,大分子难于生物降解物质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水解酸化池的温度为25-35℃;

S3、酸化水解池出水自流进入接触氧化池,在微孔曝气的条件下,填料上的好氧微生物将污水中剩余的有机物分解为CO

S4、接触氧化池出水经沉淀池固液分离后,上清液自流进入消毒池中消毒,进一步杀灭污水中所含的病原微生物,达标排放;

S5、污泥处置:投加石灰消毒后外运。

具体的,院污水主要来源于检验科废水、门诊废水、住院废水、洗衣房废水、行政及医护人员生活污水,在进行污水的传输处理过程中将门诊废水、住院废水、洗衣房废水、行政及医护人员生活污水与检验科废水进行分离,门诊废水、住院废水、洗衣房废水、行政及医护人员生活污水使用过滤栅格105过滤掉较大的杂质后输送到调节池中,而检验科污水需要在检验科废水预处理设备进行预先处理后输送到调节池中,检验科废水预处理设备通过碱式氯化法和化学还原沉淀法,去除废水中铬和氰化污染物等其他杂质。

具体的,在医疗污水有机浓度不是很高,在进行处理过程中可以不采用厌氧消化处理,仅需采用水解酸化工艺即可完成污水的处理过程。

具体的,在S2中,通过水解酸化池对污水进行水解酸化处理,水解酸化过程中起作用的细菌为水解细菌、产酸菌,均在无氧条件下,不需要动力曝气,从而水解酸化池能在无能耗的条件下将有机物部分降解,同时酸化水解菌能将大分子的难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易降解的有机物,提高后续好氧处理单元的处理效果。

具体的,S3中污水在经过水解酸化池后输送到接触氧化池中,在接触氧化池中,对污水进行好氧处理,在给水中提供足够溶解氧的情况下,依靠好氧微生物的吸附和降解将绝大部分有机物去除。

具体的,S4中在接触氧化池中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去除后对污水进行消毒处理,具体采用二氧化氯对污水进行消毒处理。

具体的,S5中,污泥处理是医院污水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中,大量悬浮在水中的有机无机污染物和致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沉淀分离出来形成污泥,这些污泥如不妥善消毒处理,任意排放或弃置,同样会污染环境。污泥的消毒方式有低热消毒、堆肥、氯化消毒、石灰消毒等,经过消毒后通过危废运输车外运。

实施例二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污水整合处理反应槽,包括,多个分类槽100、斜管沉淀池1006、曝气槽108和消毒槽109,多个分类槽100连接于曝气槽108的内部,消毒槽109连接于曝气槽108的一侧,斜管沉淀池1006连接于分类槽100远离曝气槽108的一侧,曝气槽108上通过支撑结构连接有注水过滤结构与投料结构,分类槽100包括多个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和多个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多个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的外壁相互连接,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固定连接于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的内部,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与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之间形成有进气空腔,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的外部连接有液体分离结构和倾斜推流结构,倾斜推流结构上连通有平行推流结构,曝气槽108的外部连通有多个气泵1007,气泵1007的进气口与出气口通过分流结构与分类槽100相连通。

如图1-图8所示,曝气槽108上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杆101,连接杆1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02,支撑板102上固定连接有多个过滤盒103,过滤盒103的内部安装有过滤栅格105,过滤盒103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104,出水管104贯穿支撑板102的外壁。

具体的,在进行使用过程中,将医院生活污水与检验科预处理后的污水输送到过滤盒103的内部,污水进入过滤盒103的内部后会经过过滤栅格105的过滤后通过出水管104注入到不同的分类槽100内部,多个过滤盒103的设置,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污水输送到不同的分类槽100内部,实现污水的分类处理。

如图1和图3所示,投料结构包括多个投料盒106,投料盒106固定连接于支撑板102上,投料盒106的出料口连接有定量阀107,定量阀107远离投料盒106的一端贯穿支撑板102的外壁。

具体的,在进行投料过程中,使用者通过开启定量阀107,定量阀107开启后可以定量将投料盒106内部的药物投入分类槽100的内部,在现有技术中通过移动式投料的方式虽然可以通过单个投料筒对药物进行投掷,但是使用滑轨移动的方式经常会出现滑轨失灵,投料位置错误,且在滑轨与投料桶上还需要安装定位给识别传感器才可以精确到每一个池体内部进行投掷,投掷时间长,需要经常维护,且在本申请中,直接使用多个投料桶对应每一个分类槽100,从而简化投料过程,虽然增加了投料盒106的和定量阀107的数量,但是加快了整体投料过程,增加投料精准性,减少了维护次数,方便实用。

如图1-图5所示,液体分隔结构包括两个电磁铁1003,电磁铁1003固定连接于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的外壁,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的外部连通有排污阀1004,排污阀1004远离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的一端与斜管沉淀池1006相连通。

具体的,在进行使用过程中,当对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内部的污水进行投药后。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内部的污水会通过药物的作用下分为上清液与下浊液,当污水在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的内部形成上清液与下浊液后,通过对两个电磁铁1003进行通电,对电磁铁1003进行通电后两个电磁铁1003之间会互相吸附,通过互相吸附的两个电磁铁1003会将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从外部进行分隔,从而将上清液与下浊液进行分离,上清液从上方流出,下浊液进入排污阀1004内部流入斜管沉淀池1006中,方便分别对上清液与下浊液进行分流处理,并且不会在分流过程中造成上清液与下浊液混流的情况。

具体的,在现有的上清液于下浊液的处理过程中,均使用水泵或泥浆泵将上清液与下浊液进行抽离,但是泥浆泵和水泵均通过吸力将液体吸入,在吸入上清液和下浊液过程中均会产生上清液和下浊液因为吸力产生混流现象,这就导致了后续需要多次处理才可以将废水处理干净,而在本申请中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预先将上清液与下浊液进行分离,从而减少在传输处理过程中产生混流的现象,提高废水的处理效率。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在本实施例中,污水在经过过滤后通过多个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和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进行分别承载,对不同的污水进行分类处理,且在进行处理过程中,通过两个电磁铁1003将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进行分隔,从而将污水中的上清液与下浊液进行物理分离,使得在进行处理过程中上清液与下浊液处于分离状态,可以分别进行处理,并且在处理过程中上清液与下浊液不会产生混流,减少混流造成的上清液处理不干净的情况。

实施例三

考虑到在上清液与下浊液分隔后,下浊液在没有上清液存在的情况下内部会堆积大量杂质,流动性较差,而在分离下浊液时下浊液会因为流动性较差的原因部分堆积在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的底壁,造成下浊液输送不完全,残留在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底部的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具体为:

如图4所示,通过在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的内部加入倾斜推动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倾斜推动结构包括底层囊体202,底层囊体202一体成型于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的内部底壁,底层囊体202位于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的下方,底层囊体202的外部连通有分流管201,分流管201远离底层囊体202的一端连通有分流盒200,分流盒200与分流结构相连通,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多个伸缩支撑杆500。

如图1-图11所示,分流结构包括多头连接阀403,多头连接阀403的其中一个出气口与气泵1007的进气口相连通,多头连接阀403的其中一个进气口与气泵1007的出气口相连通,多头连接阀403的另一个出气口连通有输气管1008,输气管1008的外部开设有多个排气孔1009,输气管1008远离多头连接阀403的一端与分流盒200相连通。

具体的,在将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内部的上清液与下浊液进行分离后,通过启动气泵1007可以将气体输送到分流结构中,气体输送到多头连接阀403中,多头连接阀403会将气体输送到输气管1008的内部,气体进入输气管1008的内部时会率先通过排气孔1009喷出,从而对曝气槽108的内部进行曝气处理,同时剩余的气体会通过曝气槽108输送到分流盒200的内部,并通过分流盒200分流到分流管201的内部,分流管201又会将气体输送到分流盒200的内部,气体输送到分流盒200的内部后会使得底层囊体202发生膨胀,底层囊体202发生膨胀后会呈现倾斜膨胀,底层囊体202膨胀后会推动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的底部发生倾斜,倾斜膨胀后会将位于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内部的下浊液集中在倾角位置,从而避免下浊液因为流动性差吸附在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的底壁的情况。

进一步的,气体在进入分流盒200内部后通过关闭电控阀700可以避免气体从分流盒200中发生泄漏的情况。

进一步的,在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的内壁安装有多个伸缩支撑杆500,通过伸缩支撑杆500对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和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进行进一步支撑,保证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和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分流盒200的内部安装有电磁阀,可以连通分流盒200与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之间,在下浊液通过排污阀1004进入斜管沉淀池1006中时,可以开启该电磁阀,电磁阀开启后可以将气体输送到分隔的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下方,从而通过气体的推动,将残留在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底部的下浊液推入排污阀1004内部,减少下浊液残留的现象。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对曝气槽108内部进行曝气的气泵1007输送气体到分流盒200内部,并利用分流盒200将气体输送到底层囊体202内部,通过底层囊体202的膨胀对分隔后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下方的下浊液空间进行倾角处理,将下浊液通过重力持续集中通过排污阀1004输送到斜管沉淀池1006内部,以解决下浊液分离后流动性差,输送有残留的问题。

实施例四

考虑到在将上清液与下浊液通过电磁铁1003分离后,下浊液的量较少,使用排污阀1004输送到斜管沉淀池1006内部,而上清液的量较多,如果使用水泵抽吸虽然可以进行输送,但是每个分类槽100均安装水泵进行输送成本较高,且水泵抽吸的过程容易将分隔的下浊液吸入到上方的上清液中,容易造成混流,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具体为: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通过平行推流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平行推流结构包括推动囊体300,推动囊体300连通于底层囊体202的外部,推动囊体300的上表面与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的底部固定连接。

具体的,在平行推流结构中,当底层囊体202完全膨胀后,再次通过分流盒200和分流管201持续向底层囊体202内部注入气体时,底层囊体202会将气体分流到推动囊体300中,底层囊体202与推动囊体300之间通过调节阀相连通,当气体持续进入到推动囊体300的内部后,推动囊体300也会持续发生膨胀,与分流盒200之间形成相平行的方形推囊,从而将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整体向上顶起,通过将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整体向上顶起,从而将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内部位于上方的上清液推出到曝气槽108的内部,曝气槽108的槽深大于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的内壁深度,且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和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靠近曝气槽108的一侧做倾斜处理,推动的上清液会通过1001和1002倾斜的一侧流出,通过推动囊体300的持续膨胀可以将上清液持续推送到曝气槽108的内部,当上清液进入曝气槽108的内部后可以通过关闭电控阀700并通过排气孔1009进行曝气处理。

进一步的,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的外部开设有移动槽1005,在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底部移动的过程中,排污阀1004也会随着移动,且通过移动槽1005的设置确保排污阀1004可以有移动空间,对排污阀1004的移动轨迹进行导向。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底层囊体202与推动囊体300的膨胀将位于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内部的上清液推动到曝气槽108的内部,整体并不需要使用水泵进行抽吸,节省使用水泵的成本,且在等待下方的下浊液完全输送到斜管沉淀池1006内部后进行上清液的推流,可以避免残留的下浊液因为水泵的吸力与上清液混流在一起,不会造成混流现象。

实施例五

考虑到在对上清液进行推流过程中,需要将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完全推出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的内部才能完全将上清液完全推动到曝气槽108的内部,推流速度较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技术方案,具体为:

如图5-图6所示,平行推流结构还包括拉扯囊体400,拉扯囊体400固定连接于分流盒200上,拉扯囊体400的上表面与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和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相邻的一侧固定连接,多头连接阀403的另一个进气口连通有抽吸管体402,抽吸管体402远离多头连接阀403的一端分别贯穿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和分流盒200的外壁且连通有进气管401,进气管401远离多头连接阀403的一端与拉扯囊体400相连通,抽吸管体402和输气管1008的外部均安装有电控阀700,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的外部固定连接有两个拉绳405,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的内壁一体成型有弧形槽404,拉绳405远离推动囊体300的一端贯穿弧形槽404且连接于拉扯囊体400的外部。

具体的,在使用推动囊体300与底层囊体202向上推动上清液的过程中,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的底部逐渐向上移动,在逐渐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会拉动拉绳405,而拉绳405贯穿弧形槽404与拉扯囊体400连接,拉扯囊体400的上方与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与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的内壁连接,从而在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底部向上移动过程中会通过拉绳405向下拉动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与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的侧壁,从而在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与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的侧壁上形成缺口,通过缺口的形成可以配合向上推动上清液的推动囊体300快速将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内部的上清液推流到曝气槽108的内部,进行曝气处理。

进一步的,使用者还可以通过启动气泵1007,气泵1007启动后会通过抽气口进行抽气,而气泵1007的抽气口与多头连接阀403连接,并通过抽吸管体402连接分流盒200与进气管401,而进气管401与拉扯囊体400连接,在气泵1007抽气过程中会将拉扯囊体400内部的气体抽出,拉扯囊体400内部的气体被抽出后拉扯囊体400会发生缩聚,从而再次向下拉动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与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的侧壁形成缺口,方便位于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内部的上清液通过重力自然流入曝气槽108的内部,上清液进入曝气槽108的内部进行曝气后通过排水阀600输送到消毒槽109内部进行消毒处理。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在本实施例中,在推动囊体300膨胀向上推动上清液时,底部移动的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会拉动拉绳405,并通过拉绳405将内层软质承载囊1002与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的侧壁上拉出缺口,通过缺口的出现将上清液输送曝气槽108的内部,同时通过输气管1008将拉扯囊体400内部的气体抽出,使得拉扯囊体400发生缩聚,通过拉扯囊体400发生缩聚从而再次将外层半硬质承载囊1001的缺口增大,方便上清液的流出。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精神和原则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46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