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中医农业领域茶园中药复方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48:0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农业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中医理论,可改善茶园土壤板结、改善茶树根系土壤环境,提质增产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茶园土壤板结、酸化现象突出,风味同质化倾向较高。同时,打造有机茶园目前缺肥高效浓缩,可将土壤改良、风味提高、提质增效三个目标融合的速效有机肥,尤其是有机追肥。为了提高茶园的种植水平,以有机手段养护茶园,打造高端有机茶叶,急需将土壤改良、施肥与提质增效合一的速效有机肥,尤其是有机追肥。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中医理论,将土壤改良、施肥与提质增效三效合一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形成了针对茶园种植技术升级所需要的速效有机肥和土壤保育技术。

(二)技术方案

1.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中医农业领域茶园中药复方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复方组合物基于中医理论与技术方法,跨界运用于农业领域。其特征在于将借鉴《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药性赋》等经典中医药理论及精典方,将土壤与植物系统视为整体,采用中医理论中整体观,系统生态学的“系统调控、协同进化”理念,将术香、独活、泽泻、远志、艾叶、青蒿、细辛、卷柏作为主药材,按照君臣佐使中医组方配伍原则构成组合物,按照“治养合一、系统调控”方法形成组方,与米糠结合,制备成具有改良茶园、施肥与体质增效三效合一的有机肥。

进一步地,组合物包括青蒿30-60份、术香20-30份、独活5-15份、泽泻25-35份、远志10-15份、艾叶5-10份、细辛10-20份、卷柏15-25份。组合物不添加化学肥料,零农残,具有高安全性特征。

进一步地,中药复方还可扩展为:干地黄10-20份、牛膝10-15份、蛇床子20-25份、山楂5-10份,麦门冬10-20份、术香5-10份、独活15-20份、泽泻5-10份、远志10-15份、穿破石10-15份、艾草5-10份、青20-25份蒿、细辛10-15份、卷柏10-15份、蓝实5-10份、防风10-15份、山银花15-20 份。

进一步地,所述中药复方可加入中药传统炮制方法中发酵技术,以增强效果,并强化与细米糠结合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中药复方可添加微生物发酵技术,以增强效果,并强化与细米糠结合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上述中药复方加入权利要求4、权利要求5后,与细米糠混合,形成茶园专用土壤改良肥料。

进一步地,如权利要求1-6中调理“脾土”类药物,如山楂等,可用《中华药典》中性相近药物替代;

进一步地,如权利要求4中细米糠可用其他可食用的谷物的脱粒产物替代。

进一步地,如权利要求4所述细米糠可用其他有机肥、微生物肥替代。

进一步地,如权利要求1-9所述配方,氮磷钾含量超过7%,有机质含量超过90%,pH为5.5-6.5之间,高于国家有机肥标准,农残达到欧盟相关标准。

进一步地,如权利要求1-10所述配方,所用药用植物复方为未提取原粉,非药用植物提取后药渣肥。可代替茶园常规化肥、有机肥,直接作为底肥或者追肥使用,为有机茶园提供高效有机肥追肥;也可以在常规肥料通常减少20%的基础上,搭配减量化肥、减量微生物肥、有机肥使用,以增强肥效,强化肥效速效性,转化和提高肥料利用率。

进一步地,如权利要求1-11所述配方,采用了食品级原料和中药炮制工艺,形成了速效有机肥“土壤后发酵技术”,可在施用后4-7天在茶园土壤中出现菌丝,蓬松土壤,具有速效、浓缩、可高效特征。具有很好的改善茶园根系土壤,解决茶园土壤板结的问题,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防止茶园土壤严重酸化,调节土壤酸碱平衡度。

进一步地,如权利要求1-12所述配方,全部采用可食用原材料,可直接作为饲料使用。

进一步地,如权利要求1-12所述的一种中医农业领域茶园中药复方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1),先将各中药原料粉碎;

步骤(2),将炒货机通电,打开双加热开关,将药粉与米糠倒入,同时加热机器,转动滚筒。将滚筒加热到60-70度时间,同时打开抽风开关,开始往滚筒内加料,继续加热到80-90度,维持3分钟左右,即可出料;

步骤(3),炒制好后,关闭全部加热开关,将炒制后肥料冷却装袋,然后关闭全部电源。

进一步地,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中医农业领域茶园中药复方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步骤(3)还可以省略,直接将各组方粉末与细米糠混合。

进一步地,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可按照肥料生产以及中药组合物一般方法,如中药药剂学、中药制药学等常见中药制药学教材所记载的制备工艺,制作成任何剂型,包括丸状、条状及粉状。

进一步地,如权利要求16所述剂型改良,为使上述剂型实现,需在制备剂型时加入肥料生产及农药学、中药制药学可接受的辅料,如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助剂、乳油、防腐剂、增效剂等。增效剂包括壳聚糖、甲壳素、磷酸二氢钾、芽孢杆菌、木霉菌、哈茨霉菌,发酵菌。助剂包括有机硅油、纳米材料、包埋载体等。

进一步地,如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中医农业领域茶园中药复方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具有“治养合一,多效兼顾”的特点,可用于缓解茶园土壤板结、酸化,改善根系土壤微环境,同时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树产质量。

进一步地,如权利要求1-18所述一种中医农业领域茶园中药复方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阴阳五行”、“避秽”、“驱邪扶正”原理,将茶园与农田系统视为整体,同时采用了现代自然科学中农业系统生态学及高产栽培理论的“系统调控、协同进化”理念,将中药材原粉按照君臣佐使原则组方配伍后,对茶园土壤进行改良,提高茶树发芽率,提高茶树产量具有显著效果。

进一步地,全量代替常规基肥时:在茶园冬季管理施基肥时,施用本发明的中药复方土壤改良粉剂,最经济用量为40kg/亩,中等用量为60-80kg/ 亩,最高用量为100-120kg/亩;减量代替常规基肥时:将其他常规基肥减施 10%-15%;作为追肥时:在采收完明前茶、谷雨茶后,每亩施用本土壤改良剂 60kg-80kg。谷雨后再施用,可培育风味显著改善的夏茶产品。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形成的肥料,氮磷钾含量超过7%,有机质含量超过90%,高于国家有机肥标准接近一倍,pH为5.5-6.5之间,农残达到欧盟相关标准。在未添加微生物菌剂情况下,茶树根系土壤施用后4-7天出现有益菌菌丝,肥效在 15天即可显著促进茶青生长,起效时间和复合肥接近,比常规有机肥肥效起效时间显著提前。本发明针对茶园土壤改良和施肥的需要,形成了茶园专用有机级别速效有机追肥,且可以同时作为底肥使用。

2.本发明可显著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茶叶产量及产值。从 2017-2020年4点,在不同茶园的不同品种上进行试验及示范结果看,本发明可以将酸化土壤pH提高58.5%左右,有机质含量提高50%以上,全氮含量提高 106.7%,碱解氮提高224.7%,全磷提高71.85%,速效磷提高265.6%,全钾提高8.5%,速效钾含量提高783.2%。本发明具有很好的改善茶园根系土壤,解决茶园土壤板结的问题,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防止茶园土壤严重酸化,调节土壤酸碱平衡度。

3.本发明可显著提高茶叶产量。显著提高春茶、谷雨茶及夏茶出芽率60%以上,产量最高提高68%,产值提高42%左右。

4.本发明所用药用植物复方为未提取原粉,非药用植物提取后药渣肥。可以在常规肥料通常减少20%的基础上,搭配减量化肥、减量微生物肥、有机肥使用,以增强肥效,强化肥效速效性,转化和提高肥料利用率。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各组方药材可用《药典》、《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可以查阅的,具有调理脾胃、祛湿、开胃的药材进行替换,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药材必须选用特定品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全量代替常规基肥时:在茶园冬季管理施基肥时,施用本发明的中药复方土壤改良粉剂,最经济用量为40kg/亩,中等用量为60-80kg/亩,最高用量为100-120kg/亩。

全量代替常规基肥时的施用方法:将茶树树冠滴水线下土壤挖10-15cm 浅沟,将本土壤改良剂粉末或条状物撒进沟内,再用土覆盖。

减量代替常规基肥时:将其他常规基肥减施10%-15%。将茶树树冠滴水线下土壤挖10-15cm浅沟,将本土壤改良剂与其他肥料混合或者分层施入土壤,再用土覆盖。

作为追肥时:在采收完明前茶、谷雨茶后,每亩施用本土壤改良剂60kg-80 kg。谷雨后再施用,可培育风味显著改善的夏茶产品。施用方法同基肥施用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技术分类

0612011381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