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空气引导件结构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44:55


空气引导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空气引导件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中,设置有散热器的空气引导件。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结构:在车辆中,设置有在散热器前表面侧横跨车体框架的下降倾斜的引导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实开平6-304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具有从散热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空气引导件的车辆中,在空气引导件的前表面接受液体的情况下(例如,在车辆涉水行驶的情况下),空气引导件会受到被液体按压的力,因此产生了空气引导件会损坏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公开鉴于这些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散热器的空气引导件接受了液体的情况下难以损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公开的第1方案中,提供一种空气引导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车辆的散热器、以及空气引导件,该空气引导件被设置为从所述散热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且使空气流向所述散热器,所述空气引导件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使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前表面所接受的液体从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向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外侧流出。

此外,也可以是,还具有风扇,该风扇被设置在所述散热器的后方,且使空气从所述散热器的前方流向后方,所述空气引导件还具有盖部,在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前表面接受所述液体的情况下,所述盖部由于被所述液体从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向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外侧按压,因而位于将所述开口部打开的第1位置,在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前表面不接受所述液体的情况下,由于空气会因所述风扇的动作而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后方流动,因而所述盖部会移动到将所述开口部关闭的第2位置。

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前表面接受所述液体的情况下,所述盖部位于使所述液体从所述开口部通过并从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向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外侧流出的所述第1位置。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空气引导件不接受所述液体的情况下,由于空气因所述风扇的动作而在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后方流动,使得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的压力小于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外侧的压力,因而所述盖部位于所述第2位置,抑制使所述空气从所述开口部通过并从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向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外侧流出。

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车辆涉水行驶时,所述盖部由于被所述液体从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向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外侧按压,因而位于将所述开口部打开的所述第1位置,在所述车辆涉水行驶后,所述盖部由于空气因所述风扇的动作而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后方流动,因而位于将所述开口部关闭的第2位置。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空气引导件具有:底板部,其从所述散热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多个侧板部,其被与所述底板部正交地设置在所述底板部的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所述开口部,其被分别形成于所述多个侧板部,以及所述盖部,其可相对于所述侧板部而位移,并遮蔽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空气引导件还具有底板部、以及多个侧板部,该底板部从所述散热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该多个侧板部被与所述底板部正交地设置在所述底板部的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所述盖部在处于所述第1位置时,与所述侧板部不平行。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盖部在处于所述第1位置时,所述盖部的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不与所述侧板部的外侧面接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起到使得在空气引导件结构中,散热器的空气引导件在接受了液体的情况下难以损坏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在车辆中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的状态。

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中的空气引导件的盖部打开的状态。

图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中的空气引导件的盖部关闭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

[空气引导件结构3的周边构成]

图1是表示在车辆中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3的状态的图。空气引导件结构3具有风扇31、散热器32及空气引导件33。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3中的空气引导件33的盖部334打开的状态的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3中的空气引导件33的盖部334关闭的状态的图。另外,图2及图3是表示从车辆的上方观察到的结构的图。

车辆具有侧框架1、引擎2、空气引导件结构3、以及中冷器4。侧框架1为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构件。2根侧框架1被设置为平行。

引擎2产生用于驱动车辆的动力。引擎2例如为汽油引擎或柴油引擎。引擎2通过供给燃料(例如,汽油或柴油)及空气并使其燃烧来产生动力,并且产生排气气体。引擎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被设置在风扇31的后方。

空气引导件结构3具有提高引擎2的冷却能力的功能。空气引导件结构3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被设置在引擎2的前方。空气引导件结构3的详细情况会在后表面叙述。

中冷器4为用于对由于以增压器(例如涡轮增压器)压缩而温度上升了的空气进行冷却的装置。增压器为利用引擎2的排气气体来提高向引擎2供给的空气的压力,即密度的装置。

中冷器4被设置在散热器32的前方。中冷器4的上端位于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比散热器32的上端靠下方处。

中冷器4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具有使冷却用的空气(例如,因行驶风或风扇31而流动的空气)流入的空气流入口,在中冷器4的后表面具有使该冷却用的空气流出的空气流出口。中冷器4通过使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流入的空气(例如,因行驶风或风扇31而流动的空气)与从增压器流过来的温度上升了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从增压器流过来的温度上升了的空气进行冷却。从中冷器4流出的空气会在中冷器4中夺去从增压器流过来的空气的热量,因而与流入到中冷器4的空气相比,温度会上升。

[空气引导件结构3]

风扇31为使空气流动的送风机。风扇31具有风扇主体311及风扇罩312。风扇主体311例如具有旋转轴和被设置在旋转轴的外侧面上的多个叶片,通过旋转轴旋转,多个叶片移动,从而使空气流动。风扇主体311被容纳在风扇罩312的内侧。风扇罩312为在内侧容纳风扇主体311的罩。风扇罩312例如为大致圆筒形状,被设置在风扇主体311的外侧。

风扇罩31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具有供空气流入的流入口,在后表面具有供该空气流出的流出口。风扇罩312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端例如被连接在散热器32的后端。

风扇31被设置在引擎2的前方。具体而言,风扇31被设置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散热器32的后方且引擎2的前方。风扇主体311介由轴而被连结于引擎2,为从引擎2接受动力而被旋转驱动的结构,但也可以为电动风扇。风扇31中,通过风扇主体311的动作,使空气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后方流动。具体而言,风扇31例如使空气从散热器32及中冷器4的前方向后方流动。

散热器32对冷却引擎2的热输送介质进行冷却。热输送介质为冷却引擎2的冷却水。热输送介质在散热器32与引擎2之间循环。散热器32对通过在引擎2中流动而被加热的热输送介质进行冷却。

散热器32被设置在引擎2及风扇31的前方。散热器3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具有使冷却用的空气(例如,因行驶风或风扇31而流动的空气)流入的空气流入口,在散热器32的后表面具有使该冷却用的空气流出的空气流出口。散热器32通过使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流入的空气(例如,因行驶风或风扇31而流动的空气)与从引擎2流出的被加热了的热输送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对被加热了的热输送介质进行冷却。由散热器32冷却了的热输送介质流入到引擎2。

此外,从散热器32流出的空气在散热器32中会夺去从引擎2流出的热输送介质的热量,因而与流入到散热器32的空气相比,温度会上升。

空气引导件33被设置为从散热器32的下端向下方延伸,为用于使空气,例如车辆下部的行驶风流向散热器32的引导构件。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流向后方的行驶风沿着空气引导件33流向散热器32,向散热器32的前方流动。

空气引导件33具有底板部331、多个侧板部332、多个开口部333、多个盖部334、以及多个铰链部335。

底板部331例如为平板形状。底板部331从散热器32的下端向下方延伸。底板部331被设置为与车辆的高度方向成预定的角度地倾斜,使得例如底板部331的下端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比底板部331的上端靠前方处。

底板部331的上端被固定在散热器32的下端。或者也可以是,底板部331的上端介由未图示的托架而被固定在散热器32的下端。具体而言,底板部331的上端例如被固定在散热器32的前表面且下端。

多个侧板部332被设置在底板部331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多个侧板部332例如与底板部331正交地被设置于底板部331。作为多个侧板部332,设置有左侧板部332a及右侧板部332b。左侧板部332a为被设置在底板部331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左端的侧板部。左侧板部332a例如被与底板部331正交地设置于底板部331。

右侧板部332b为被设置在底板部331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右端的侧板部。右侧板部332b例如被与底板部331正交地设置于底板部331。

多个开口部333为在多个侧板部332分别形成的开口部。开口部333使空气引导件33的前表面所接受的液体从空气引导件33的内侧向空气引导件33的外侧流出。液体例如为水。

作为多个开口部333,设置有左开口部333a及右开口部333b。左开口部333a为被形成于左侧板部332a的开口部。右开口部333b为被形成于右侧板部332b的开口部。

盖部334能够相对于侧板部332而位移,并遮蔽开口部333的至少一部分。作为多个盖部334,设置有左盖部334a及右盖部334b。左盖部334a能够相对于左侧板部332a而位移,并遮蔽左开口部333a的至少一部分。右盖部334b能够相对于右侧板部332b而位移,并遮蔽右开口部333b的至少一部分。针对盖部334的动作,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铰链部335为将盖部334可旋转地支撑于侧板部332的构件。铰链部335例如具有2片可动片和1根旋转轴。铰链部335的一个可动片例如被固定在盖部334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的端部附近,铰链部335的另一个可动片例如被固定在侧板部332的开口部333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缘附近。铰链部335的旋转轴例如为圆柱形状,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延伸。

盖部334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附近介由铰链部335而被连接在侧板部332的开口部333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缘附近的状态下,通过盖部334的后端以被设置于盖部334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附近的铰链部335的旋转轴为轴,进行移动,从而旋转。

作为多个铰链部335,设置有左铰链部335a及右铰链部335b。左铰链部335a为将左盖部334a可旋转地支撑于左侧板部332a的构件。右铰链部335b为将右盖部334b可旋转地支撑于右侧板部332b的构件。

[盖部334的动作]

在空气引导件33的前表面接受液体的情况下,盖部334由于被液体从空气引导件33的内侧向空气引导件33的外侧按压,因而位于将开口部333打开的第1位置(图2)。此外,盖部334在空气引导件33的前表面不接受液体的情况下,由于空气会因风扇31的动作而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后方流动,因而盖部334会移动到将开口部333关闭的第2位置(图3)。

具体而言,第1位置为盖部334位于该位置时,使得盖部334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不与侧板部332的外侧面接触的位置。此时,盖部334例如与侧板部332不平行。

第2位置为盖部334位于该位置时,使得盖部334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与侧板部332的外侧面接触的位置。此时,盖部334例如与侧板部332平行。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盖部334在空气引导件33的前表面接受液体的情况下,位于使液体从开口部333通过并从空气引导件33的内侧向空气引导件33的外侧流出的第1位置。

此外,如图3所示,在空气引导件33不接受液体的情况下,由于空气会因风扇31的动作而在空气引导件33的内侧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后方流动,使得空气引导件33的内侧的压力小于空气引导件33的外侧的压力,因而盖部334会位于第2位置,抑制空气从开口部333通过并从空气引导件33的内侧向空气引导件33的外侧流出。

更具体而言,例如在车辆涉水行驶时,盖部334由于被液体从空气引导件33的内侧向空气引导件33的外侧按压,因而位于将开口部333打开的第1位置(图2)。此外,在车辆的涉水行驶后,由于空气因风扇31的动作而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后方流动,因而盖部334位于将开口部333关闭的第2位置(图3)。

如此,在空气引导件33接受液体的情况下,例如在车辆涉水行驶的情况下,由于接受液体的空气引导件33会被液体按压,因而盖部334会打开,因此液体会从开口部333通过并从空气引导件33的内侧向空气引导件33的外侧流动。因此,空气引导件结构3中,因为通过使液体从开口部333流出来减少液体按压空气引导件33的力,所以能够使空气引导件33难以损坏。

并且,在空气引导件33不接受液体的情况下,例如在车辆涉水行驶后,当为盖部334打开的状态时,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流向后方的空气会从开口部333通过并从空气引导件33的内侧向空气引导件33的外侧流出。因此,当为盖部334打开的状态时,由于空气会从开口部333通过并从空气引导件33的内侧向空气引导件33的外侧流出,因而从空气引导件33向散热器32流动的空气会减少,因此散热器32的冷却性能会降低。

但是,如前所述,在空气引导件33的前表面不接受液体的情况下,由于空气会因风扇31的动作而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后方流动,因而开口部333会成为被盖部334关闭的状态。因此,由于空气引导件结构3成为开口部333被盖部334关闭的状态,因而能够防止空气从开口部333通过并从空气引导件33的内侧向空气引导件33的外侧流动的情况。结果,空气引导件结构3能够在空气引导件33不接受液体的情况下,防止散热器32的冷却性能降低。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3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3具有车辆的散热器32、以及空气引导件33,该空气引导件33被设置为从散热器32的下端向下方延伸,且使空气流向散热器32,空气引导件33具有开口部333,该开口部333使空气引导件33的前表面所接受的液体从空气引导件33的内侧向空气引导件33的外侧流出。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3具有空气引导件33,该空气引导件33设置有开口部333,该开口部333像这样使空气引导件33的前表面所接受的液体从空气引导件33的内侧向空气引导件33的外侧流出。因此,空气引导件结构3会使空气引导件33的前表面所接受的液体从开口部333通过并从空气引导件33的内侧向空气引导件33的外侧流出。结果,因为空气引导件结构3能够使空气引导件33的前表面所接受的液体向后方按压空气引导件33的力减少,所以能够使空气引导件33难以损坏。

以上,虽然用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范围,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及变更。例如,装置的分散、整合的具体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上的实施方式,针对其全部或一部分,能够以用任意单位功能性地或物理地进行分散、整合的方式构成。此外,通过多个实施方式的任意组合产生的新的实施方式也被包含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通过组合产生的新实施方式的效果兼具原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申请基于2018年9月13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8-171773),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于此。

工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具有使散热器的空气引导件在接收液体的情况下难以损坏这样的效果,对于车辆的空气引导件结构等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侧框架

2···引擎

3···空气引导件结构

31···风扇

311···风扇主体

312···风扇罩

32···散热器

33···空气引导件

331···底板部

332、332a、332b···侧板部

333、333a、333b···开口部

334、334a、334b···盖部

335、335a、335b···铰链部

4···中冷器

相关技术
  • 用于机动车辆的前端的一件式空气引导件以及配备有一件式空气引导件的车辆
  • 带有用于引导穿过空气歧管的空气流的空气引导件的机动车辆热交换模块的通风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666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