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血压测量模块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1:00


血压测量模块

技术领域

本案关于一种血压测量模块,尤指一种可应用实施于一穿戴式血压测量装置的血压测量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于各领域中无论是医药、电脑科技、打印、能源等工业,产品均朝精致化及微小化方向发展,其中血压测量模块为其关键技术,是以,如何借创新结构突破其技术瓶颈,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举例来说,于医药产业中,许多需要采用气体动力驱动的仪器或设备,例如血压器,通常采以传统马达及气体阀来达成其气体输送的目的。然而,受限于此等传统马达以及气体阀的体积限制,使得此类的仪器设备难以缩小其整体装置的体积,即难以实现薄型化的目标,更无法使的达成可携式的目的。此外,传统马达及气体阀于作动时亦会产生噪音的问题,导致使用上的不便利及不舒适。

因此,实有必要发展一种改善上述已知技术缺失,使传统采用流体传输装置的仪器或设备达到体积小、微型化且静音的目标,又具备快速传输高流量气体的能力,因此本案提供一种血压测量模块,应用实施于一穿戴式血压测量装置,供以产业上利用。

发明内容

本案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血压测量模块,可以轻易实施于一血压测量装置,并借由直接以充气式量测血压方式,搭配以光学传感器所检测的光学式量测血压方式进行校正,取得最准确血压量测数值信息,并可通过外部连结装置,予以连结自我学习的人工智能(AI)程序,负责24小时的分析监测,具有异常回馈及通报警告的效益。

本案的一广义实施态样为一种血压测量模块,一种血压测量模块,包含至少一模块主体,连接一气囊,供以控制该气囊的充气及排气运作;至少一气体传输装置,控制气体流动;至少一传感器,监测该气囊中气体压力的变化或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的压力;其中,该气体传输装置受驱动时形成气体传输,让气体导入该模块主体中而聚集至该气囊,使该气囊膨胀以进行血压测量运作,经过该传感器监测该气囊内聚集气体的压力或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的压力,运算出所监测使用者的血压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案血压测量模块组构成血压测量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A所示为本案血压测量装置搭配穿戴件的外观示意图。

图2B所示为本案血压测量装置搭配气体传输装置示意图。

图3A所示为本案血压测量模块的模块主体及气体传输装置相关组配关系示意图。

图3B所示为图3A中本案模块主体的汇流板正面示意图。

图3C所示为为图3A中本案模块主体的汇流板背面示意图。

图3D所示为图3A中本案模块主体的腔板正面示意图。

图3E所示为为图3A中本案模块主体的腔板背面示意图。

图3F所示为图3A中本案模块主体的阀片正面示意图。

图3G图所示为为图3A中本案模块主体的阀片背面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1中本案血压测量模块作动实施气曩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5A所示为本案血压测量模块的气曩设置于穿戴件内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5B所示为本案血压测量模块的气曩设置于穿戴件内部作动实施气曩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6A所示为本案血压测量模块的传感器设置于气囊外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6B所示为本案血压测量模块的传感器设置于气囊外部作动实施气囊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6C所示为图6B中本案血压测量模块的传感器测量血压示意图。

图7所示为模块主体与两个气体传输装置组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8A所示为图7中本案血压测量模块的集流输出气体作动示意图。

图8B所示为图7中本案血压测量模块的卸压气体作动示意图。

图9A所示为本案气体传输装置的微型泵由一视角视得分解示意图。

图9B所示为本案气体传输装置的微型泵由另一视角视得分解示意图。

图10A所示为本案气体传输装置的微型泵剖面示意图。

图10B所示为本案气体传输装置的微型泵另一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图10C至图10E所示为图10A的气体传输装置的微型泵作动示意图。

图11为本案血压测量模块的通信连接外部装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血压测量装置

10a:穿戴件

1:模块主体

11:汇流板

11a:汇流板第一表面

11b:汇流板第二表面

11c:汇流板承组区

111:汇流出口

112:导引槽

113:汇流凹槽

114:汇流板凸部

115:卸流凹槽

116:卸流出口

117:卡榫孔

12:腔板

12a:腔板第一表面

12b:腔板第二表面

121:导流腔室

122:承置框槽

123:集流腔室

124:连通孔

125:腔板凸部

126:第二连通孔

127:卡榫

13:阀片

13a:第一接触面

13b:第二接触面

131:阀孔

132:汇流凹部片

133:卸流凹部片

134:定位孔

2:气体传输装置

21:进流板

21a:进流孔

21b:汇流排槽

21c:汇流腔室

22:共振片

22a:中空孔

22b:可动部

22c:固定部

23:压电致动器

23a:悬浮板

23b:外框

23c:支架

23d:压电元件

23e:间隙

23f:凸部

24:第一绝缘片

25:导电片

26:第二绝缘片

27:腔室空间

3:传感器

4:气囊

5:驱动电路板

6a:光学传感器

6b:三轴加速度传感器

7:微处理器

8:通信器

9:外部连结装置

A:皮肤

B:骨骼

C:动脉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案。

请参阅图1、图2A、图2B及图3A所示,本案提供一种血压测量模块,包含一模块主体1、一气体传输装置2及一传感器3。其中,模块主体1连接一气囊4,供以控制气囊4的充气及排气运作,且模块主体1包含有一汇流板11及至少一腔板 12、至少一阀片13。气体传输装置2控制气体流动;于本实施例中,气体传输装置2 可为微型泵、致动器及石英振荡器的其中之一,但不以此为限。传感器3监测气囊4 中气体压力的变化。如此,气体传输装置2受驱动时形成气体传输,让气体导入模块主体1中而聚集至气囊4,使气囊4膨胀以进行血压测量运作,经过传感器3监测气囊4内聚集气体的压力或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的压力,借此运算出所监测使用者的血压信息。又,气体传输装置2为封盖于模块主体1一侧,且模块主体1搭配一汇流板11连接一气囊4构成一血压测量装置10,或者又图1及图3A所示,模块主体1搭配一汇流板11、多个腔板12、多个阀片13搭配多个气体传输装置2共同连接一气囊4 构成一血压测量装置10。于本实施例中,腔板12、阀片13及气体传输装置2的数量皆相同,可例如但不限于一个。为简要地示出本案结构,图3A中仅代表性地示出汇流板11其中一角落所对应的结构。而血压测量装置10可搭配穿戴件10a,使血压测量装置10挂戴于人体上进行血压监测。于本实施例中,穿戴件10a是可为软性或是硬性材质所构成的环形带状结构,例如可为硅胶材质、塑胶材质、金属材质或是其他可运用的相关材质,并不以此为限,其主要用以环绕套设于穿戴使用者的手腕、手臂、脚部,但不以此为限。至于穿戴件10a两端的连接方式可采以魔鬼毡的粘贴方式、或是以凸凹对接的扣接方式、或是采以一般表带常用的扣接环的形式,甚至于其亦可为一体成型的环状结构等,其连接方式是可依照实际施作情形而任施变化,并不以此为限。

再请参阅图1所示,上述的气囊4可设置于血压测量装置10底部收缩隐藏形成平整面,而气体传输装置2受驱动时形成气体传输,让气体导入模块主体1 中而聚集至气囊4使其膨胀(如图4所示),以进行血压测量运作,经过传感器3监测气囊4内聚集气体的压力,运算出所监测使用者的血压信息。当然,如图5A所示,上述的气囊4亦可设置于穿戴件10a内部并收缩隐藏形成平整面,而气体传输装置2 受驱动时形成气体传输,让气体导入模块主体1中而聚集至气囊4使其膨胀(如图5B 所示),以形成血压测量运作,传感器3监测气囊4内聚集气体的压力,借此运算出所监测使用者的血压信息。又,如图6A所示,上述的传感器3更可设置于气囊4外部,而此传感器3为一阵列式压力传感器,气体传输装置2受驱动时形成气体传输,让气体导入模块主体1中而聚集至气囊4使其膨胀(如图6B所示),使传感器3能够紧迫于使用者的皮肤A,来压迫于使用者骨胳B与皮肤A之间的动脉C,传感器3通过紧抵于使用者的动脉C,使用压平扫描进行目标动脉C的监测,运算出所监测使用者的血压信息(如图6C所示)。

又请参阅图1、图3A至第3G图所示,以下就本案血压测量模块包含多个气体传输装置2并联设置并封盖于模块主体1一侧的实施例来说明,且更一并说明气体传输装置2采用微型泵的设计,以及气体传输装置2与模块主体1的组配及作动关系。

上述的模块主体1包含有一汇流板11及至少一腔板12、至少一阀片 13,其中汇流板11连接气囊4,并组装定位于腔板12之上,而阀片13设置于汇流板 11及一腔板12之间,供以控制气囊4的充气及排气运作。

又,本案的血压测量模块的汇流板11可以搭配多个腔板12、多个阀片13,并搭配多个气体传输装置2共同连接一气囊4,以构成一血压测量装置10。

上述的汇流板11设有一汇流板第一表面11a、一汇流板第二表面11b,而汇流板第二表面11b与汇流板第一表面11a为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以及在汇流板 11上可以设置多个组汇流板承组区11c,可依搭配多个腔板12、多个阀片13及多个气体传输装置2来设置,并视实际需求做调整变化,亦即在汇流板11上设置需求组数的汇流板承组区11c。汇流板11上设有一汇流出口111,而汇流出口111贯通于汇流板第一表面11a及汇流板第二表面11b,而每一汇流板承组区11c中各设有一汇流凹槽113、一汇流板凸部114、一卸流凹槽115及一卸流出口116,且汇流凹槽113、汇流板凸部114、卸流凹槽115设在汇流板第二表面11b上,而导引槽112设置于汇流板第二表面11b上,与汇流出口111连通,且作为每一汇流凹槽113与每一卸流凹槽 115间隔之间的连通通道,使其相互连通,又汇流板凸部114凸设于卸流凹槽115中,且周围由卸流凹槽115围绕,以及卸流出口116设置于汇流板凸部114的中心位置,并贯通汇流板第一表面11a及汇流板第二表面11b,如此以汇流板11的汇流板第二表面11b对应覆盖于腔板12上,使腔板12输出气体集中于汇流板11的导引槽112中,再由导引槽112导入汇流出口111集流输出。需补充的是,在汇流板11上设置需求组数的多个汇流板承组区11c时,在汇流板11上只会设置有一汇流出口111,共同连接一气囊4作为集气之用,并设置多个与汇流板承组区11c相对应的卸流出口116,以供泄压排气之用。

上述的腔板12设有一腔板第一表面12a及一腔板第二表面12b,腔板第二表面12b与腔板第一表面12a为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汇流板11承置于腔板12 的腔板第一表面12a上,在腔板第一表面12a上凹设有一导流腔室121,在腔板第二表面12b凹设有一承置框槽122,且导流腔室121为对应到汇流板11的汇流凹槽113 而彼此相连通,换言之,导流腔室121及承置框槽122分别设置在彼此相对的不同表面上,且在承置框槽122底部设置有一集流腔室123,集流腔室123底部设有至少一连通孔124,以贯穿腔板第一表面12a而与导流腔室121连通,本实施例为设置3个连通孔124,但不以此为限,以及导流腔室121中设置有一腔板凸部125,且腔板凸部 125周围围绕连通孔124,以及每一腔板对应到该汇流板11的卸流凹槽115处设置有一第二连通孔126,以贯穿腔板第一表面12a而与集流腔室123连通。

上述的阀片13设置于汇流板11与腔板12之间,在阀片13承置组接定位于腔板12的腔板第一表面12a上时,在腔板12上对应抵触腔板凸部125。阀片13 对应于腔板凸部125处设有一阀孔131,且阀孔131常态受腔板凸部125封闭。另一方面,在汇流板11承置组接定位于阀片13上时,阀片13在每一汇流板承组区11c上对应抵触汇流板凸部114。又在本案实施例中,阀片13也可以设有一第一接触面13a 及一第二接触面13b,在第一接触面13a及第二接触面13b之间设有一汇流凹部片132 及一卸流凹部片133,且汇流凹部片132及卸流凹部片133是不凸出于第一接触面13a 及第二接触面13b,其中,汇流凹部片132在腔板12上对应抵触腔板凸部125,且阀孔131设置于汇流凹部片132处,而受腔板凸部125封闭,而卸流凹部片133在汇流板 11的每一汇流板承组区11c上对应抵触汇流板凸部114,而封闭该卸流出口116。

当然,本案实施例中,为了使阀片13置设于腔板12与汇流板11之间稳固定位不偏移,因此腔板12在腔板第一表面12a上各设有多个卡榫127,而阀片13 承置于腔板12的腔板第一表面12a上,并对应卡榫127处设有一定位孔134,以及汇流板11承置于阀片13上,并对应阀片13的定位孔134位置设有一卡榫孔117,使阀片 13设置于汇流板11与腔板12之间时可利用腔板12的卡榫127对应穿伸入阀片13的定位孔134中,再嵌置汇流板11的卡榫孔117中,使阀片13定位不偏移。

又请参阅图9A、图9B、图10A至图10E所示,上述的气体传输装置2 控制气体流动,并设置定位于腔板12的承置框槽122中,以封闭集流腔室123,并运作输送气体至集流腔室123中,而气体传输装置2由一进流板21、一共振片22、一压电致动器23、一第一绝缘片24、一导电片25及一第二绝缘片26依序堆叠组成,其中,进流板21具有至少一进流孔21a、至少一汇流排槽21b及一汇流腔室21c,进流孔21a 供导入气体,进流孔21a对应贯通汇流排槽21b,且汇流排槽21b汇流到汇流腔室21c,使由进流孔21a所导入气体得以汇流至汇流腔室21c中。于本实施例中,进流孔21a 与汇流排槽21b的数量相同,进流孔21a与汇流排槽21b的数量分别为4个,并不以此为限,4个进流孔21a分别贯通4个汇流排槽21b,且4个汇流排槽21b汇流到汇流腔室 21c。

上述的共振片22可通过贴合方式组接于进流板21上,且共振片22上具有一中空孔22a、一可动部22b及一固定部22c,中空孔22a位于共振片22的中心处,并与进流板21的汇流腔室21c对应,可动部22b设置于中空孔22a的周围且与汇流腔室21c相对的区域,而固定部22c设置于共振片22的外周缘部分而贴固于进流板21 上。

上述的压电致动器23包含有一悬浮板23a、一外框23b、至少一支架 23c、一压电元件23d、至少一间隙23e及一凸部23f。其中,悬浮板23a为一正方型悬浮板,悬浮板23a的所以采用正方形,乃相较于圆形悬浮板的设计,正方形悬浮板23a的结构明显具有省电的优势,因在共振频率下操作的电容性负载,其消耗功率会随频率的上升而增加,又因边长正方形悬浮板23a的共振频率明显较圆形悬浮板低,故其相对的消耗功率亦明显较低,亦即本案所采用正方形设计的悬浮板23a,具有省电优势的效益;外框23b环绕设置于悬浮板23a之外侧;至少一支架23c连接于悬浮板23a与外框23b之间,以提供弹性支撑悬浮板23a的支撑力;压电元件23d 具有一边长,该边长小于或等于悬浮板23a的一边长,且压电元件23d贴附于悬浮板 23a的一表面上,用以接受电压以驱动悬浮板23a弯曲振动;悬浮板23a、外框23b 与支架23c之间构成至少一间隙23e,用以供气体通过;凸部23f为设置于悬浮板23a 贴附压电元件23d的表面的相对的另一表面,凸部23f于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为通过于悬浮板23a上利用一蚀刻制程,制出一体成形且凸出于悬浮板23a贴附压电元件 23d的表面的相对的另一表面上形成的一凸状结构。

上述的进流板21、共振片22、压电致动器23、第一绝缘片24、导电片25及第二绝缘片26依序堆叠组合,其中,悬浮板23a与共振片22之间需形成一腔室空间27,腔室空间27可利用于共振片22及压电致动器23之外框23b之间的间隙填充一材质,例如:导电胶,但不以此为限,以使共振片22与悬浮板23a之间可维持一定深度形成腔室空间27,进而可导引气体更迅速地流动,且因悬浮板23a与共振片22保持适当距离使彼此接触干涉减少,促使噪音可被降低,当然于一些实施例中,亦可借由加高压电致动器23之外框23b高度来减少共振片22及压电致动器23之外框 23b之间的间隙中所填充导电胶厚度,以使其形成腔室空间27,如此气体传输装置2 整体结构组装不因导电胶的填充材质会因热压温度及冷却温度而被间接影响到,可避免导电胶的填充材质因热胀冷缩因素影响到成型后腔室空间27的实际间距,但不以此为限;另外,腔室空间27将会影响气体传输装置2的传输效果,故维持一固定的腔室空间27对于气体传输装置2提供稳定的传输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图9A 所示,另一些实施例中,悬浮板23a可以采以冲压成形使其向外延伸一距离,其向外延伸距离可由至少一支架23c成形于悬浮板23a与外框23b之间所调整,使在悬浮板23a上的凸部23f的表面与外框23b的同侧表面两者形成非共平面,亦即凸部23f的表面会远离共振片22而与外框23b的表面不在一共同平面上,利用于外框23b的组配表面(亦即与凸部23f同侧的表面)上涂布少量填充材质,例如:导电胶,以热压方式使压电致动器23贴合于共振片22的固定部22c,进而使得压电致动器23得以与共振片22组配结合,如此直接通过将上述压电致动器23的悬浮板23a采以冲压成形构成一腔室空间27的结构改良,所需的腔室空间27得以通过调整压电致动器23的悬浮板 23a的冲压成形距离来完成,有效地简化了调整腔室空间27的结构设计,同时也达成简化制程,缩短制程时间等优点。此外,第一绝缘片24、导电片25及第二绝缘片 26皆为框型的薄型片体,依序堆叠于压电致动器23上即组构成一微型泵的气体传输装置2整体结构。

为了了解上述气体传输装置2提供气体传输的输出作动方式,请继续参阅图10C至图10E所示,请先参阅图10C,压电致动器23的压电元件23d被施加驱动电压后产生形变带动悬浮板23a朝向远离共振片22方向位移,此时腔室空间27的容积提升,于腔室空间27内形成了负压,便汲取汇流腔室21c内的气体进入腔室空间27内,同时共振片22受到共振原理的影响被同步产生位移,连带增加了汇流腔室 21c的容积,且因汇流腔室21c内的气体进入腔室空间27的关系,造成汇流腔室21c 内同样为负压状态,进而通过进流孔21a、汇流排槽21b来吸取气体进入汇流腔室21c 内;请再参阅图10D,压电元件23d带动悬浮板23a朝向靠近共振片22方向位移,压缩腔室空间27,同样的,共振片22因与悬浮板23a共振而位移,迫使同步推挤腔室空间27内的气体通过间隙23e传输,以达到传输气体的效果;最后请参阅图10E,当悬浮板23a被带动回复到未被压电元件23d带动的状态时,且共振片22也同时被带动而向远离进流板21的方向位移,此时的共振片22将压缩腔室空间27内的气体使其向间隙23e移动,并且提升汇流腔室21c内的容积,让气体能够持续地通过进流孔 21a、汇流排槽21b来汇聚于汇流腔室21c内,通过不断地重复上述图10C至图10E所示的气体传输装置2提供气体传输作动步骤,使气体传输装置2能够连续将气体自进流孔21a进入进流板21及共振片22所构成流道产生压力梯度,再由间隙23e向上传输,使气体高速流动,达到气体传输装置2传输气体输出的作动操作。

请继续参阅图10A,气体传输装置2的进流板21、共振片22、压电致动器23、第一绝缘片24、导电片25及第二绝缘片26皆可通过微机电的面型微加工技术制程,使气体传输装置2的体积缩小,气体传输装置2以构成一微机电系统的微型泵。

本案的血压测量模块将多个气体传输装置2并联设置封盖于模块主体1一侧,且模块主体1利用一汇流板11、多个腔板12、多个阀片13共同连接气囊4 构成一血压测量装置10,如图8A所示,当多个气体传输装置2同时运作时,气体被供输至腔板12的集流腔室123中,经过腔板12的连通孔124,以推动阀片13脱离抵触腔板凸部125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气体推动阀片13的汇流凹部片132离开,以使汇流凹部片132脱离抵触腔板凸部125的状态,供输气体经过阀片13的阀孔131而流通至汇流板11的汇流凹槽113,同时腔板12的集流腔室123的气体也可通过第二连通孔126与阀片13接触,以推动阀片13的卸流凹部片133去抵触汇流板凸部114而封闭卸流出口116,气体再由汇流凹槽113连通至导引槽112,再流入集中于汇流板11的汇流出口111集流输出,因此,模块主体1所输出气体将由汇流出口111导接于气囊4 中并使其快速膨胀,以形成血压测量运作,并经过传感器3监测气囊4内聚集气体的压力,运算出所监测使用者的血压信息。再请参阅图8B所示,当所有气体传输装置2未运作时,气体得以通过汇流板11的汇流出口111及导引槽112而流入至汇流凹槽113,再经过导引槽112而流入卸流凹槽115,以推动阀片13脱离抵触汇流板凸部 114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亦即气体推动阀片13的卸流凹部片133脱离抵触汇流板凸部114的状态,开启卸流出口116,再通过卸流出口116排出于汇流板11外,进行一卸压作业。

又请参阅如图1及图11所示,本案的血压测量模块进一步包含有一驱动电路板5、一光学传感器6a、一三轴加速度传感器6b、一微处理器7及一通信器8。其中,气体传输装置2、传感器3、光学传感器6a、三轴加速度传感器6b、微处理器7及通信器8皆封装设置于驱动电路板5上作电性连接,而微处理器7 提供气体传输装置2、传感器3、光学传感器6a、三轴加速度传感器6b及通信器8 的驱动信号,以及控制气体传输装置2的驱动运作,并接收传感器3、光学传感器 6a所量测信号予以运算转换成一信息数据,并将该信息数据经过通信器8通讯传输至一外部连结装置9予以储存、纪录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统计,借以更了解穿戴使用者的生理健康情形。通信器8可为有线传输,例如包含USB传输、mini-USB 传输或是micro-USB传输,但不以此为限;而于另一些实施例中,通信器8亦可为无线传输,例如可为Wi-Fi传输、蓝牙传输、无线射频辨识传输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或是近场通讯传输(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但亦不以此为限;且通信器8更可同时包含有线传输及无线传输,且其数据传输型态是可依照实际施作情形而任施变化,凡可将储存于微处理器7内的穿戴使用者的生理信息传送至外部连结装置9的实施态样均在本案的保护范围内,不另行赘述。又于本实施例中,外部连结装置9可为但不限为云端系统、可携式装置、电脑系统…等,该多个外部连结装置9主要是接收本案的血压测量模块所传送的穿戴使用者的生理信息,并可通过一统计学的方式自我学习的人工智能 (AI)程序,以对该多个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对,形成符合医疗水准的上下限血压范围,当所检测到的血压值超过上下限血压范围时,更可立即回馈给本案血压测量模块所构成血压测量装置10,并提出警告通知,借以更了解穿戴使用者的生理健康情形。

上述光学传感器6a接收所发射光源透射至皮肤组织后反射回的光源并产生检测信号,达成一种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测量原理,提供给微处理器7转换为健康数据信息输出,而此健康数据信息可以包含一心率数据、一心电图数据及血压数据,这种光学量测也是可以达成血压量测的方式,虽可随时每分每秒做量测,但监测所得健康数据信息是经过演算法调校而得,并非直接以充气式量测方式所测得,因此精准不够,有鉴于此,本案血压测量模块特别提供可微型化适合于穿戴装置上实施达成充气式血压量测方式,获得精准的血压量测数值,可将此量测数值做为光电量测血压的初始校正,心率变異性(HeartRate Variability,HRV)、心房颤动(AF)的辅助确认;亦即光学传感器6a在启动第一次量测时,先实施本案血压测量模块来实施充气式血压量测方式,获得的健康数据信息做为光学传感器 6a量测校正基础的演算,使光学传感器6a在每次量测后能补偿,以达成更精确量测的健康数据信息输出。另外,当穿戴者有状况发生时,如跌倒检测,可利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6b检测到信号,直接传输给微处理器7控制气体传输装置2的驱动而使气囊4膨胀,以进行血压测量运作,并经过传感器3监测气囊4内聚集气体的压力,运算出所监测使用者的血压信息;或者使用者血压、血氧异常时可通过光学传感器6a 感测,微处理器7接收光学传感器6a所量测信号异常状况,直接控制气体传输装置2 的驱动而使气囊4膨胀,以进行血压测量运作,并经过传感器3监测气囊4内聚集气体的压力或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的压力,运算出所监测使用者的血压信息,提供更可靠数据参考,以了解发生状况时使用者的健康信息,能够即时通报处理或回报救护的处理措施,极具利用价值。

于本实施例中,本案血压测量模块所构成血压测量装置10的具体实施情况,可由微处理器7控制每5分钟至60分钟自动充气测血压一次,穿戴使用者也可自行设定血压测量装置10,予以储存、纪录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统计,借以连续性血压结果可以使穿戴用户很方便操作的方式显示,更了解穿戴使用者的健康情形,同时本案血压测量模块直接以充气式量测血压方式,搭配以光学传感器 6a所检测的光学式量测血压方式,光学式量测血压方式并可通过外部连结装置9,以连结自我学习的人工智能(AI)程序,负责24小时的分析监测,如有异常,即回馈传输给本案血压测量模块所构成血压测量装置10启动气体传输装置2的驱动而进行气囊4膨胀形成精准血压测量运作,取得正确血压数据信息,提供给穿戴使用者了解健康情形,如果取得血压数据信息再异常,即可及时提出警告通知,极具利用价值。

综上所述,本案所提供一种血压测量模块,可以轻易实施于一血压测量装置,并借由直接以充气式量测血压方式,搭配以光学传感器所检测的光学式量测血压方式进行校正,取得最准确血压量测数值信息,并可通过外部连结装置,予以连结自我学习的人工智能(AI)程序,负责24小时的分析监测,具有异常回馈及通报警告的功能,极具产业利用效益。

本案得由熟知此技术的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申请专利范围所欲保护者。

相关技术
  • 一种血压测量模块及血压测量方法
  • 血压测量用袖带、血压测量装置、血压测量方法、袖带及袖带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89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