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高纯度托伐普坦的制备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34:14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涉及一种高纯度托伐普坦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托伐普坦(Tolvaptan)是日本大冢制药株式会社(Otsuka Pharmaceutical Co.,Ltd)合成开发的一种特异性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2011年09月于中国获批上市,并实行制剂地产化 (浙江大冢制药),商品名为“苏麦卡(Samsca)”,用于治疗临床上明显的高容量性和正常容量性低钠血症(血钠浓度<125mEq/L,低钠血症不明显但有症状并且限液治疗效果不佳),包括伴有心力衰竭、肝硬化以及抗利尿素分泌异常综合症(SIADH)的患者。

另外,2015年05月,托伐普坦于欧洲药品局(EMA)获批新适应症:用于减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性肾病(ADPKD)的治疗,商品名“Jinarc”。2018年04月于美国药监局(FDA) 获批该适应症,商品名“Jynarque”。

CN101817783公开了一种托伐普坦中间体(化合物4)的合成路线(步骤1);专利CN107663171公开了一种使用二氢双(2-甲氧基乙氧基)铝酸钠作为还原剂制备托伐普坦的方法(步骤2):

但是现有技术中,仍有以下几种明显缺陷:

(1)中间产品(化合物4)中产生的杂质较多(如下述结构,杂质1、杂质2、杂质3),尤其是杂质2、杂质3,是主要的副产物。部分杂质(如杂质2)会在后续还原反应时随着工艺进一步衍生成其他杂质,衍生后难以清除,因此不易得到纯度较高的API:

(2)还原化合物4制备化合物1时,在反应到最后阶段,由于化合物4的浓度变的非常低,低浓度的化合物4较难被还原剂还原;进一步,在析出产物化合物1时会将残留的化合物4包裹,导致化合物4无法与还原剂接触,从而残留至化合物1中。因化合物4和化物1 的结构高度相似(分子量相差2),残留的化合物4较难从化合物1中清除;

(3)由化合物4还原制备化合物1的过程中,难以避免会产生脱氯杂质(化合物2),脱氯杂质与产物化合物1结构同样高度相似,难以被清除。因此,需通过工艺参数的优化,控制脱氯杂质(化合物2)的产生。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高托伐普坦纯度,本发明在已有技术基础上,通过工艺改进,提高了中间体的纯度、降低了成品杂质含量,并通过工艺参数优化,在还原步骤成功避免了原料残留和脱氯杂质(化合物2)的产生,得到了低成本、高纯度的托伐普坦。

本步骤使用还原剂还原时,由于还原剂在溶剂中有一定的碱性,且反应初始阶段,若还原剂的局部浓度过大,或者反应体系的局部温度过高,都会促使苯化合物1的苯环氯原子脱去,产生脱氯杂质(化合物2),化合物2与化合物1结构、性质高度相似,结晶、打浆等常规的纯化手段几乎无清除效果;

这两个杂质结构上与托伐普坦相类似,通过结晶等手段均难以清除。专利CN107663171 为避免脱氯杂质(化合物2)的产生,采用了中性化合物二氢双(2-甲氧基乙氧基)铝酸钠作为还原剂,虽然能有效避免化合物2的产生,其成本较硼氢化钠高出数倍,且引入的铝离子必须要有额外的清除工序,否则极易引入到成品中,给成品的金属元素超过ICH限度带来风险,同时额外的清除工序,也增加了生产的周期及各种成本。

本发明在原有的工艺基础上,通过对工艺技术的改进克服了原有的工艺缺陷,通过工艺参数的调整及优化,以及有效的结晶纯化手段,将托伐普坦中间体(化合物4)纯度大幅度提高(纯度>99%),在该中间体中,清除了可能继续衍生的、后续步骤难清除的杂质;并结合化学理论和实验结果,对反应机理进一步认识,优化改进还原反应的工艺参数,成功解决中间体(化合物4)在反应液中的残留问题以及脱氯杂质(化合物2)产生的问题,最终获得高纯度的托伐普坦(纯度>99.9%)。

本发明通过结晶纯化将托伐普坦中间体(化合物4)粗品纯度从85%提高到99%,尤其对后续步骤难以清除的杂质2和杂质3具有较高的清除效果,降低了这些杂质及其衍生杂质成成品中的控制难度(最可能产生的杂质的结构,及其产生的过程见下式)。

本发明通过对工艺的改进和参数的优化,成功避免了脱氯杂质(化合物2)的产生以及原料(化合物4)的残留,从而提高托伐普坦的纯度(99.9%以上);杂质产生过程见下式。

由于化合物4在醇类溶剂中的溶解性较差,选择硼氢化钠还原剂后,我们首先甲醇做为溶剂;经过对化合物4的溶解度试验发现,其在15倍以上量比的甲醇中加热可以溶解,但降温后会析出固体,若在常温下,则50倍的甲醇,仍不能溶解;而化合物1在室温时12~15倍可溶解。

现有的工艺均是将化合物4悬浮在甲醇中进行还原反应,由于在反应中,还原得到的产物随着产生量的增加,也会在甲醇中析出,析出的同时,一般会包裹化合物4(即本步骤的原料),因此就造成了原料的残留,而反应体系中的溶液相中,一直处于化合物4的饱和溶液状态,加此在向体系中加入还原剂硼氢化钠时,硼氢化钠加入的速度、反应体系的温度等则会促使体系产生过碱性条件,因此极易产生脱氯杂质(化合物2);本发明,通过大量的实验认识了反应内在的机理,设计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试验,通过调节反应溶剂比例,控制温度等其他参数。可使使反应在初始阶段时,体系中的甲醇中的化合物4处于饱和浓度,随着反应的进行,其浓度逐渐降低,如此体系会一直处于近中性状态,而不会发生脱氯反应而产生脱氯杂质,同时又能使硼氢化钠快速溶解在溶剂中与化合物4充分接触,使其反应彻底而不致残留。最终解决了化合4残留及脱氯杂质产生的问题,其示意式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托伐普坦制备方法,普通常用的硼氢化钠作还原剂,在醇类溶剂中进行反应,在降低了生产成本的同时,避免了可能引入金属元素和额外溶剂残留的还原剂的使用,进一步保障了成品原料药的安全性。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使用溶剂单一,方便生产工厂溶剂回收利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托伐普坦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7-氯-1,2,3,4-四氢苯并[b]氮杂

步骤2)将化合物4溶于有机溶剂,于35~70℃打浆,过滤,干燥得到精制的化合物4,其中所述有机溶剂选自甲醇、乙醇、异丙醇、水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步骤3)将步骤2中得到的化合物4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第一温度下分批次加入硼氢化钠,在第二温度下反应得到托伐普坦粗品;

步骤4)将托伐普坦粗品在室温条件下于有机溶剂中析晶纯化得目标产品,其中所述有机溶剂选自甲醇、乙醇、异丙醇、水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其中,步骤2)中打浆洗涤温度为45~65℃,优选55~65℃;

步骤3)中,所述第一温度选自-5~15℃,优选0~5℃;所述第二温度选自5~15℃;

步骤3)中硼氢化钠分批加入,其总量为底物0.4~0.8当量,硼氢化钠加入的次数和间隔以使第二温度在5~15℃为准;

步骤3)中有机溶剂的用量为化合物4质量的5~20倍(W/W),优选10~15倍(W/W),最优13~15倍(W/W);

步骤4)中所述有机溶剂为甲醇和水的混合溶剂,甲醇与水的比例为10:(1~10)(W/W),优选10:(2~6)(W/W),最优10:5(W/W),其中甲醇为12倍重量;

进一步地,一种托伐普坦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7-氯-1,2,3,4-四氢苯并[b]氮杂

步骤2)将化合物4溶于甲醇,于55~65℃打浆,过滤,干燥;

步骤3)将步骤2中得到的化合物4溶于甲醇,在0~5℃下分批次加入硼氢化钠,应温度控制在5~15℃,溶剂量为13~15倍(W/W),得到托伐普坦粗品;

步骤4)将托伐普坦粗品在室温条件下于甲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析晶纯化,得目标产品,甲醇与水的比例为10:5,甲醇用量为12倍重量;

通过该方法制备得到的托伐普坦其纯度大于99.90%。

在本公开中,除非特别定义,所采用的缩略语的含义如下所示:

min是指分钟;

h是指小时;

d是指天;

℃是指摄氏度;

W/W是指质量比;

mol/L是指摩尔每升;

CH

NaOH是指氢氧化钠;

TLC是指薄层色谱;

HPLC是指高效液相色谱;

Rf是指比移值,是在硅胶层析板上物质移动的距离和溶剂线的距离的比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解释本发明,但实施例对本发明不做任何形式的限定。

实施例1:参考专利CN101817783合成化合物4(粗品)

300g化合物6,加入二氯甲烷1800g,氯化亚砜172.4g和N,N-二甲基甲酰胺3.4g,升温回流反应4小时,减压蒸干;残留物再加二氯甲烷1800g/次分散、减压蒸干,重复两次,向所得化合物5中加入198.1g化合物3,1500g二氯甲烷,加入吡啶112.2g,30±2℃搅拌反应13小时;反应液用分别用1mol/L盐酸、1%NaOH溶液和水洗涤,减压蒸干,得发泡油状物(化合物4粗品),纯度85.42%(杂质1:4.97%,杂质2:1.33%,杂质3:1.19%)。

实施例2:化合物4粗品,不同结晶溶剂结晶效果对比

取实施例1中所得化合物4粗品10g,加入10倍(w/w)溶剂,室温溶解,搅拌5~10min后开始析出固体,过滤、干燥即得化合物4。溶剂筛选结果见表1:

表1结晶溶剂筛选

通过上表数据优选出甲醇作为中间体结晶溶剂。

实施例3:化合物4打浆温度对比

分别取化合物4 10g,加入10倍(w/w)溶剂,在不同的温度下搅拌打浆3~4h,降至室温过滤,干燥即得,打浆纯化结果见表2:

表2打浆温度筛选

由上表数据可知,随着打浆温度提高,除杂效率逐渐提高。55~65℃除杂效率最高,尤其是对杂质3清除率高(杂质3在后续步骤虽然不衍生,但结晶几乎无法将其清除,因此需在中间体化合物4中严格控制)。

实施例4:化合物4和化合物1溶解度实验

取化合物4和化合物1多份,每份1g,在室温下按下表比例加入甲醇(质量比),观察在各量比下是否溶解,具体情况见表3:

表3化合物4和化合物1在不同量甲醇中的溶解度

上表数据表明,中间体化合物4在甲醇中溶解性较差,而其还原产物化合物1可在13倍 (及以上)甲醇中溶清。因此,以适量的甲醇作还原反应的溶剂,可使反应过程中体系澄清,降低原料化合物4的残留。

实施例5:中间体杂质3在后续步骤中的变化

取中间体化合物4的粗品(纯度97.69%,含杂质3 0.21%)20g,加入15倍无水甲醇(w/w),磁力搅拌降温至0~5℃。分批次共加入硼氢化钠0.7g,保温反应2h,分别取反应液、淬灭析出的固体、结晶一次后的样品和成品进行检测,结果见下表4:

表4中间体杂质3在还原反应中的变化

杂质3在还原反应中不会参与反应。根据上表可知,中间体杂质3在还原步骤中经淬灭析晶、结晶等操作几乎不能被清除,导致成品中杂质3含量0.27%,远超出ICH中规定的限度。由此可见,中间体的纯化操作在托伐普坦制备工艺中显得尤为重要。

实施例6:还原反应过程中,不同溶剂用量下反应结束时溶液状态考察

取中间体化合物4(纯度99.87%)50.0g,加入数倍甲醇(w/w),拌降温至0~5℃。每次加入硼氢化钠0.51g,每次时间间隔15~20min,共计加入5次(2.55g),直至化合物4反应完全(TLC判断:乙酸乙酯:石油醚=1:1中展开,化合物4Rf≈0.6);观察原料反应完全后体系状态。溶剂用量考察结果见下表5:

表5还原反应溶剂用量筛选

基于前文原料剩余风险分析,13~17倍溶剂条件下,反应后体系为澄清状态,原料残留风险低。结合风险和成本考虑,最优选溶剂用量为13~15倍。

实施例7:不同温度加入硼氢化钠脱氯杂质的产生量考察

取中间体化合物4(纯度99.85%)50.0g,加入12倍甲醇(w/w),磁力搅拌降温至考察温度。一次性加入硼氢化钠2.55g,加毕,保温搅拌30min后取反应液送HPLC中控,对比脱氯杂质大小。结果见下表6:

表6步骤2加料温度考察

由上表可知,加料温度越高,加料后体系温度变化越明显(局部温度越高),脱氯杂质产生越多。-5~15℃下加料可保证产生的脱氯杂质(≤0.15%)可在结晶步骤中被清除到可接受限度以下(参考ICH Q3A,剂量≤2g/day原料药中,已知杂质限度为0.15%)。加料温度0~5℃可明显减少脱氯杂质的生成。

实施例8:不同反应温度下脱氯杂质的量

取中间体化合物4(纯度99.56%)50g,加入12倍无水甲醇(w/w),磁力搅拌降温至0~5℃。将2.55g硼氢化钠分4批次加入,每次加入约0.64g,待体系不再放热,升温或降温至考察的温度反应2h,取反应液检测,结果见下表7:

表7还原反应温度考察

根据上表可知,反应温度过低(-5~5℃),反应速度减缓、导致原料剩余;而温度过高(20~40℃),脱氯杂质产生风险明显增大。因此优选反应温度5~15℃。

实施例9:优化前后脱氯杂质对比

反应参数的变化对小试(克级或几十克级)影响可能难以被察觉到,某些在小试阶段无关轻重的参数如果被忽视,在公斤级或几十公斤级的生产中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反应优化时应尽可能将参数放宽、并在放大实验时选择更加安全的参数范围,尤其是反应温度:

表8还原反应优化前后对比

由上表可知,反应优化前产生的脱氯杂质为0.35%,远高于小试反应温度筛选所得数据 (表7中20~30℃)。因此,在确定反应温度时,应在小试优化数据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范围。通过800g至30.0kg的逐步放大,产生的脱氯杂质和残留的原料均远低于ICH限度,进一步证明了投料和反应参数制定的合理性。

实施例10:清除脱氯杂质(化合物2)实验对比

重所周知,若结构、性质相近的杂质都可以被清除,则结构、性质相关较多的杂质亦可被清除,因此我们选择脱氯杂质作为参考,来考察不同溶剂对化合物1中杂质的清除能力。

取化合物1粗品(纯度99.26%,含脱氯杂质0.38%)50g,利用不同溶剂进行结晶,考察脱氯杂质清除情况,结果如下表:

表9化合物1结晶溶剂考察

由上表可知,以甲醇或甲醇/水作为结晶溶剂对杂质清除率较高。再结合对脱氯杂质的清除率和结晶收率数据可知,优选甲醇:水=10:(2~6),最优选10:5。

相关技术
  • 一种高纯度托伐普坦的制备方法
  • 一种托伐普坦中间体2-甲基-4-N-(2-甲基苯甲酰)苯甲酸的制备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97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