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0:50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集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半导体器件生产工艺中,形成电容器的过程通常为,首先形成支撑膜层与牺牲膜层,牺牲膜层形成在支撑膜层之间。然后形成贯穿所有支撑膜层与牺牲膜层的电容孔。之后在电容孔内形成下电极。之后去除牺牲膜层,并在下电极表面依次形成介质层与上电极。

在此过程中,电容孔通常是通过湿法刻蚀形成。在湿法刻蚀成形电容孔时,由于一些支撑膜层的膜质较硬,导致电容孔下部孔径较小。此时,电容孔内形成下电极后,下电极与其下方的电接触部(如金属膜层)接触面积较小,从而增大了接触电阻,不利于降低功耗。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电容器支撑层,所述电容器支撑层包括:

多个第一支撑层,具有第一刻蚀速率;

多个第二支撑层,具有第二刻蚀速率,所述第二刻蚀速率大于所述第一刻蚀速率;

所述第一支撑层与所述第二支撑层层叠且交替排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层包括氮化硅层,所述第二支撑层包括氮化硼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容器支撑层中的硼原子的原子百分比小于1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层包括一个第一子层,或者所述第一支撑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一子层;所述第一子层包括氮化硅层;

所述第二支撑层包括一个第二子层,或者所述第二支撑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二子层;所述第二子层包括氮化硼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电容器支撑层包括n个层叠设置的第一类支撑层组,每个所述第一类支撑层组均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撑层与所述第二支撑层,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每个所述第一类支撑层组中,第一支撑层内的第一子层数量相同,且第二支撑层内的第二子层数量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电容器支撑层包括m个层叠设置的第二类支撑层组,每个所述第二类支撑层组均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组合层与第二组合层,m为大于1的正整数,

所述第一组合层与所述第二组合层均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撑层与所述第二支撑层,

所述第一组合层与所述第二组合层的第一支撑层内的第一子层数量不同,和/或,所述第一组合层与所述第二组合层的第二支撑层内的第二子层数量不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二类支撑层组的第一组合层数量相同,且每个所述第二类支撑层组的第二组合层数量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电容器支撑层包括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二支撑部分,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均各自独立地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撑层与所述第二支撑层,所述第一支撑部分用于与电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的远离所述电接触部的一侧,

所述第一支撑部分的刻蚀速率大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的刻蚀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分的厚度小于所述电容器支撑层厚度的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晶体管结构,包括源极以及漏极;

电接触部,电连接所述源极或漏极;

所述电容器支撑层位于所述电接触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电容结构,所述电容结构包括:

电容孔,所述电容孔贯穿所述电容器支撑层;

下电极,位于所述电容孔的孔壁;

介质层,位于所述下电极表面;

上电极,位于所述介质层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包括存储阵列,所述存储阵列包括所述晶体管结构与所述电容结构。

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

交替形成第一支撑层与第二支撑层,以形成电容器支撑层,所述电容器支撑层包括多个第一支撑层以及多个第二支撑层,所述第一支撑层具有第一刻蚀速率,所述第二支撑层具有第二刻蚀速率,所述第二刻蚀速率大于所述第一刻蚀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形成所述第一支撑层包括:

通过原子层沉积方式形成氮化硅层;

形成所述第二支撑层包括:

通过原子层沉积方式形成氮化硼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电容器支撑层中的硼原子的原子百分比小于1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通过原子层沉积方式形成氮化硅层,包括:

通入一次SiH

所述通过原子层沉积方式形成氮化硼层,包括:

通入一次BCl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形成氮化硅层的原子层沉积方式的条件包括:温度为620℃-640℃,SiH

形成氮化硼层的原子层沉积方式的条件包括:温度为620℃-640℃,BCl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交替形成第一支撑层与第二支撑层,以形成电容器支撑层包括:

通入N

通入N

再次重复形成所述第一类支撑层组n-1次,以形成包括n个层叠设置的第一类支撑层组的电容器支撑层,n为大于1的正整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交替形成第一支撑层与第二支撑层,以形成电容器支撑层包括:

形成第一组合层;

于所述第一组合层上形成第二组合层,所述第二组合层与所述第一组合层构成第二类支撑层组;

再次重复形成所述第二类支撑层组m-1次,以形成包括m个层叠设置的第二类支撑层组的电容器支撑层,m为大于1的正整数;

所述形成第一组合层包括:

通入N

通入N

所述于所述第一组合层上形成第二组合层包括:

通入N

通入N

其中,N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交替形成第一支撑层与第二支撑层,以形成电容器支撑层之前,还包括:

形成电接触部;

所述交替形成第一支撑层与第二支撑层,以形成电容器支撑层,包括:

于所述电接触部上形成第一支撑部分;

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上形成第二支撑部分;

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均各自独立地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氮化硼层与所述氮化硅层,且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中的硼原子的原子百分比大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中的硼原子的原子百分比。

上述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一方面由于第二支撑层具有较大的刻蚀速率,因此在进行电容孔的刻蚀过程中,可以有效扩张电容孔在电容器支撑层内的部分,使得该部分孔径变大,降低接触电阻。

同时,另一方面交替排布的第二支撑层与第一支撑层,可以使得刻蚀速率快慢交替进行。在第二支撑层扩大孔径的同时,第一支撑层对电容器支撑层内的孔径、形貌进行有效调整,使得电容器支撑层内的孔形状更加匀称。此时,可以有效防止孔径快速扩大而导致下电极与邻近电接触部之间发生漏电、短路的问题。因此,本实施例可以对电容孔的形貌进行良好控制。

而且,在一些实施例中,B的掺入对于改善支撑层材料表面的悬挂键有效,这样对于GIDL(gate induce drain leakage,栅极感应漏极漏电)有好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氮化硅作为支撑膜层时形成的电容孔相关结构形貌示意图;

图1b为一实施例中形成的电容孔相关结构形貌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容器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b为不同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支撑层以及第二支撑层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4至图7为不同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容器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容器支撑层,110-第一支撑层,111-第一子层,120-第二支撑层,121-第二子层,200-电接触部,310-下电极,300a-电容孔,10-第一类支撑层组,20-第二类支撑层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应当明白,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上”、“与...相邻”、“连接到”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其可以直接地在其它元件或层上、与之相邻、连接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上”、“与...直接相邻”、“直接连接到”或“直接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则不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应当明白,尽管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层、掺杂类型和/或部分,这些元件、部件、区、层、掺杂类型和/或部分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掺杂类型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掺杂类型或部分。因此,在不脱离本申请教导之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层、掺杂类型或部分可表示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

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下”、“在...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以用于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翻转,描述为“在其它元件下面”或“在其之下”或“在其下”元件或特征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面”和“在...下”可包括上和下两个取向。此外,器件也可以包括另外地取向(譬如,旋转90度或其它取向),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描述语相应地被解释。

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明白,当术语“组成”和/或“包括”在该说明书中使用时,可以确定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其它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组的存在或添加。同时,在此使用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本申请的实施例不应当局限于附图所示的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导致的形状偏差。

如背景技术所言,目前电容器的制备过程中,由于一些支撑膜层的膜质较硬,导致电容孔下部孔径较小,从而会影响电容器的下电极与电接触部的接触电阻,进而影响器件功耗。

例如,在电容器加工过程中,经常采用氮化硅作为支撑膜层。而氮化硅的膜质较硬,从而就会导致电容孔下部孔径较小(请参阅图1a),进而影响器件功耗。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b,采用向氮化硅里掺杂硼的方式,从而扩大电容孔下部孔径,增大接触面积。此种方式,有时会导致电容孔在支撑膜层中的、与电接触部(如金属膜层)接触的部分,形状过于向外拱,容易导致下电极与邻近电接触部之间发生漏电、短路。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电容器支撑层100。

具体地,电容器支撑层100用于形成电容结构。形成电容结构的支撑膜层可以有多个竖直间隔设置的膜层。这里,电容器支撑层100可以包括最下层的支撑膜层。而其他的支撑膜层可以采用电容器支撑层100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这里对此并没有限制。

电容器支撑层100可以形成在半导体基底上。半导体基底上可以形成有电接触部200。电接触部200用于与电容结构接触,从而与电容结构电性连接。

电容器支撑层10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层110以及多个第二支撑层120。“多个”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第一支撑层110具有第一刻蚀速率,第二支撑层120具有第二刻蚀速率。第二刻蚀速率大于第一刻蚀速率。即在相同的刻蚀条件下,第二支撑层120的刻蚀速率大于第一支撑层110的刻蚀速率。

作为示例,第一支撑层110可以包括氮化硅层,而第二支撑层120可以包括氮化硼层。在相同的刻蚀条件下,氮化硼层的刻蚀速率大于氮化硅层的刻蚀速率。

当然,第一支撑层110和/或第二支撑层120也可以为其他材料的膜层,这里对此并没有限制,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只要能形成含硼的复合电容器支撑层即可。

同时,第一支撑层110与第二支撑层120层叠且交替排布。

可以通过交替形成第一支撑层110与第二支撑层120,来形成多个第一支撑层110与多个第二支撑层120。

具体地,可以先形成一个第二支撑层120(如氮化硼层),然后形成一个第一支撑层110(如氮化硅层),然后再形成一个第二支撑层120,然后再形成一个第一支撑层110,以此类推。或者,可以先形成一个第一支撑层110,然后形成一个第二支撑层120,然后再形成一个第一支撑层110,然后再形成一个第二支撑层120,以此类推。

此时,一方面由于第二支撑层120具有较大的刻蚀速率,因此在进行电容孔的刻蚀过程中,可以有效扩张电容孔在电容器支撑层100内的部分,使得该部分孔径变大。

同时,另一方面交替排布的第二支撑层120与第一支撑层110,可以使得刻蚀速率快慢交替进行。在第二支撑层120扩大孔径的同时,第一支撑层110对电容器支撑层100内的孔径、形貌进行有效调整,使得容器支撑层100内的孔形状更加匀称。此时,可以有效防止孔径快速扩大而导致下电极310与邻近电接触部200之间发生漏电、短路的问题。因此,本实施例可以对电容孔的形貌进行良好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当第一支撑层包括氮化硅层,第二支撑层包括氮化硼层时,硼原子的原子百分比小于19%。

在一个实施例,电容器支撑层中的硼原子的原子百分比小于19%。电容器支撑层即为氮化硅硼层,即氮化硅硼层中的硼原子的原子百分比小于19%。

经本申请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创造性发现,硼原子的原子百分比越大,电容孔在电容器支撑层100内的形状越容易向外拱。本实施例限制硼原子的原子百分比小于19%,从而可以进一步控制电容孔在电容器支撑层100内的形状,从而进一步防止电容结构的下电极310与邻近电接触部200之间发生漏电、短路,同时可以有效扩张电容孔在电容器支撑层100内的部分,使得该部分孔径变大,降低接触电阻。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a以及图3b,第一支撑层110包括一个第一子层111,或者第一支撑层110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一子层111。所述第一子层110包括氮化硅层。第二支撑层120包括一个第二子层121,或者第二支撑层120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二子层121。第二子层121包括氮化硼层。

第一支撑层110中第一子层111的数量,以及第二支撑层120中第二子层12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二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一支撑层110以及第二支撑层120均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方式形成。化学气相沉积方式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原子层沉积(ALD)方式。

一个第一子层111为通入一次形成第一支撑层110的工艺气体而形成的层。一个第二子层121为通入一次形成第二支撑层120的工艺气体而形成的层。

具体地,当第一支撑层110包括氮化硅层时,形成第一支撑层110的工艺气体可以包括SiH

当第二支撑层120包括氮化硼层时,形成第二支撑层120的工艺气体可以包括BCl

本实施例将第一支撑层110与第二支撑层120均设置为包括若干子层的形式,从而便于通过第一子层111以及第二子层121的层数,而对原子原子百分比(如对硼原子的原子百分比)进行调整。此时,可以根据需求控制电容器支撑层100的整体刻蚀速率,进而对电容器支撑层100内的孔形貌进行有效调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或图5,电容器支撑层100包括n个层叠设置的第一类支撑层组10。每个第一类支撑层组10均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支撑层110与第二支撑层120,n为大于1的正整数。

具体地,每个第一类支撑层组10中,第一支撑层110可以形成在第二支撑层120之上。或者,每个第一类支撑层组10中,也可以设置第二支撑层120形成在第一支撑层110之上。

每个第一类支撑层组10中,第一支撑层110内的第一子层111数量相同,且第二支撑层120内的第二子层121数量相同。

此时,电容器支撑层100在沿其深度方向可以被更加均匀的刻蚀,从而有利于使得电容器支撑层100内的孔径更加均匀。

作为一示例,请参阅图4,可以设置第一支撑层110包括氮化硅层,第二支撑层120包括氮化硼层。同时,每个第一类支撑层组10中,第一支撑层110均包括四个第一子层111,第二支撑层120均包括一个第二子层121。同时,第一支撑层110形成在第二支撑层120之上。具体地,在第一类支撑层组10制备过程中,可以首先通入一次BCl

作为另一示例,请参阅图5,可以设置第一支撑层110包括氮化硅层,第二支撑层120包括氮化硼层。同时,每个第一类支撑层组10中,第一支撑层110均包括三个第一子层111,第二支撑层120均包括两个第二子层121。同时,第一支撑层110形成在第二支撑层120之上。具体地,在第一类支撑层组10制备过程中,可以首先通入两次BCl

可以理解的是,图4以及图5中为了图形清晰且便于理解,以第一子层*第一子层数量的形式表示一个或者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一子层。以第二子层*第二子层数量的形式表示一个或者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二子层。具体地,“第一子层*4”表示四层层叠设置的第一子层111,“第一子层*3”表示三层层叠设置的第一子层111。“第二子层*2”表示两层层叠设置的第二子层121。“第二子层*1”表示第二支撑层120只包括一层第二子层121。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或图7,电容器支撑层100包括m个层叠设置的第二类支撑层组20。每个第二类支撑层组20均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组合层21与第二组合层22,m为大于1的正整数。这里,第二类支撑层组20内的第一组合层21以及第二组合层22的数量均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且二者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图6以及图7中为了图形清晰且便于理解,同样以第一子层*第一子层数量的形式表示一个或者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一子层。以第二子层*第二子层数量的形式表示一个或者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二子层。同时,以第二类支撑层组*m表示m个层叠设置的第二类支撑层组20。以第一类支撑层组*n表示n个层叠设置的第一类支撑层组10。

第一组合层21与第二组合层22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具体地,可以设置第一组合层21形成在第二组合层22上,也可以设置第二组合层22形成在第一组合层21上。

第一组合层21与第二组合层22均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支撑层110与第二支撑层120,

具体地,第一组合层21与第二组合层22中,第一支撑层110可以形成在第二支撑层120之上。或者,第一组合层21与第二组合层22中,也可以设置第二支撑层120形成在第一支撑层110之上。

第一组合层21与第二组合层22的第一支撑层110内的第一子层111数量不同。和/或,第一组合层21与第二组合层22的第二支撑层120内的第二子层121数量不同。

具体地,设定第一组合层21中,第一支撑层110内的第一子层111数量为a1,第二支撑层120内的第二子层121数量为b1。第二组合层22中,第一支撑层110内的第一子层111数量为a2,第二支撑层120内的第二子层121数量为b2。则a1不等于a2;和/或,b1不等于b2。

作为一示例,请参阅图6,可以设置第二类支撑层组20包括一个第一组合层21与一个第二组合层22。第二组合层22形成在第一组合层21上。第一组合层21与第二组合层22中,第一支撑层110形成在第二支撑层120上。同时,第一组合层21的第一支撑层110包括四个第一子层111,第二支撑层120包括一个第二子层121。第二组合层22的第一支撑层110包括三个第一子层111,第二支撑层120包括两个第二子层121。

此时,在第二类支撑层组20的制备过程中,可以首先通入一次BCl

作为另一示例,请参阅图7,也可以设置第二类支撑层组20包括一个第一组合层21与两个第二组合层22。第二组合层22形成在第一组合层21上。第一组合层21与第二组合层22中,第一支撑层110形成在第二支撑层120上。同时,第一组合层21的第一支撑层110包括四个第一子层111,第二支撑层120包括一个第二子层121。第二组合层21的第一支撑层110包括三个第一子层111,第二支撑层120包括两个第二子层121。

此时,在第二类支撑层组20的制备过程中,可以首先通入一次BCl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组合层21与第二组合层22内第一子层111和/或第二子层121数量不同,从而可以调整第二类支撑层组20中原子的原子百分比(如硼原子的原子百分比),从而使得第二类支撑层组20具有与第一类支撑层组10不同的刻蚀速率。

在一些示例中,电容器支撑层100可以只包括m个第二类支撑层组20。

在另一些示例中,电容器支撑层100也可以既包括m个第二类支撑层组20,又包括n个第一类支撑层组10。

此时,电容器支撑层100制备时,可以先形成n个第一类支撑层组10,再形成m个第二类支撑层组20。或者,也可以循环形成n个第一类支撑层组10与m个第二类支撑层组20,从而形成电容器支撑层100。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第二类支撑层组20的第一组合层21数量相同,且每个第二类支撑层组20的第二组合层22数量相同。

即m个第二类支撑层组20中,各个第二类支撑层组20结构相同,从而使得m个层叠设置的第二类支撑层组20内的孔径相对更加均匀。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各个第二类支撑层组20的第一组合层21数量和/或第二组合层22数量也可以不同,从而便于调整电容器支撑层100内的原子的原子百分比。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容器支撑层100包括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二支撑部分。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二支撑部分均各自独立地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支撑层110与第二支撑层120。第一支撑部分用于与电接触部200接触,第二支撑部分位于第一支撑部分的远离电接触部200的一侧。

第一支撑部分的刻蚀速率大于第二支撑部分的刻蚀速率,从而使得靠近电接触部200的部分具有较大孔径。此时,电容孔内形成的下电极可以与电接触部200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电阻。

具体地,例如,当第一支撑层110包括氮化硅层,第二支撑层120包括氮化硼层时,如图7所示的n个第一类支撑层组10可以作为第一支撑部分,而如图所示的m个第二类支撑层组10可以作为第二支撑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分的厚度小于电容器支撑层厚度的1/3。此时,可以在增大与电接触部200接触面积的同时,防止具有较大刻蚀速率的第一支撑部分内的孔过大过拱,从而防止其与相邻的电接触部200之间发生漏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半导体结构还包括晶体管结构(未图示)与电接触部200。

具体地,可以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晶体管结构以及电接触部200,从而形成半导体基底。然后,电容器支撑层10形成在电接触部200上。

半导体衬底可以包括硅(Si)衬底、硅锗(SiGe)衬底、硅锗碳(SiGeC)衬底、碳化硅(SiC)衬底、砷化镓(GaAs)衬底、砷化铟(InAs)衬底、磷化铟(InP)衬底或其它的III/V半导体衬底或II/VI半导体衬底。或者,半导体衬底也可以是包括诸如Si/SiGe、Si/SiC、绝缘体上硅(SOI)或绝缘体上硅锗的层状衬底。

半导体衬底可以首先形成浅沟槽隔离结构。浅沟槽隔离结构可以将半导体衬底分隔成多个有源区。晶体管结构可以形成在有源区上。

具体地,晶体管结构可以包括源极以及漏极。源极以及漏极可以通过半导体衬底进行重掺杂而形成。源极以及漏极之间的半导体衬底形成沟道区。沟道区在晶体管打开时形成导电沟道。

晶体管结构的源极或漏极电连接电接触部200,电容器支撑层100位于电接触部100上。

电接触部200材料可以包括钴(Co)、镍(Ni)、钛(Ti)、钨(W)、钽(Ta)、钛化钽(TaTi)、氮化钨(WN)、铜(Cu)及铝(Al)等金属材料。

电接触部200可以有多个,不同的电接触部200与不同的晶体管结构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半导体结构还包括电容结构。电容结构包括电容孔300a、下电极310、介质层以及上电极。

电容孔300a贯穿电容器支撑层100。下电极310位于电容孔300a的孔壁。介质层位于下电极310表面。上电极位于介质层表面。

具体地,请参阅图8,在半导体结构的制备过程中,可以形成多个支撑膜层与多个牺牲膜层400。牺牲膜层400位于两个支撑膜层之间。多个支撑膜层中的最底层的支撑膜层采用本实施例的电容器支撑层100的形式。然后形成贯穿所有支撑膜层与牺牲膜层的电容孔300a。电容器支撑层100被电容孔300a穿透而暴露其下方的电接触部200。一个电接触部200对应一个电容孔300a。

然后,请参阅图9,再于电容孔内形成下电极310。之后去除牺牲膜层400,并在下电极表面依次形成介质层与上电极。

通过电接触部200,可以将晶体管结构源极或漏极与电容结构的下电极310与电连接。此时,晶体管结构与电容结构电连,而形成1T1C的电路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的半导体结构中形成了电容结构。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也可以指形成了电容器支撑层100,但是还未形成电容孔等之前的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包括存储阵列,存储阵列包括晶体管结构与电容结构。

具体地,存储阵列包括多个存储单元,每个存储单元均连接一条字线与一条位线。通过一个存储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晶体管结构与一个电容结构。晶体管结构的源极与漏极中的其中一者连接电容结构,另一者连接位线。晶体管结构的栅极连接字线。

在本实施例中,电容结构作为了存储阵列的存储结构,用于存储器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容结构也可以用于其他器件,这里对比并不做限制。

本公开提供的各半导体结构,经实验证明,在进行电容孔的刻蚀过程中,可以有效扩张电容孔在电容器支撑层内的部分,使得该部分孔径变大,降低接触电阻。同时能够使得电容器支撑层内的孔形状更加匀称。此时,可以有效防止孔径快速扩大而导致下电极与邻近电接触部之间发生漏电、短路的问题。

而且,在一些实施例中,B的掺入对于改善支撑层材料表面的悬挂键有效,这样对于GIDL(gate induce drain leakage,栅极感应漏极漏电)有好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

交替形成第一支撑层110与第二支撑层120,以形成电容器支撑层100。电容器支撑层10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层110以及多个第二支撑层120。

第一支撑层110具有第一刻蚀速率,第二支撑层120具有第二刻蚀速率,第二刻蚀速率大于第一刻蚀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形成第一支撑层110包括:通过原子层沉积方式形成氮化硅层。

此时,第一支撑层110包括氮化硅层。

形成第二支撑层120包括:通过原子层沉积方式形成氮化硼层。

此时,第二支撑层120包括氮化硼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形成氮化硅层的原子层沉积方式的条件包括:温度为620℃-640℃,SiH

在一个实施例中,形成氮化硼层的原子层沉积方式的条件包括:温度为620℃-640℃,BCl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容器支撑层100中的硼原子的原子百分比小于19%。在制备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已知、常规的B的原子百分比检测方法(如XPS,X-ray photoelectronspectroscopy/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来检测和控制电容器支撑层100中的硼原子的原子百分比小于19%,从而也可以对层叠设置的各材料层的层数/沉积过程中的循环次数进行预先设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原子层沉积方式形成氮化硅层,包括:通入一次SiH

具体地,每次通入SiH

通过原子层沉积方式形成氮化硼层,包括:通入一次BCl

具体地,每次通入BCl

在一个实施例中,交替形成第一支撑层110与第二支撑层120,以形成电容器支撑层100包括:

通入N

通入N

再次重复形成第一类支撑层组n-1次,以形成包括n个层叠设置的第一类支撑层组的电容器支撑层100,n为大于1的正整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交替形成第一支撑层110与第二支撑层120,以形成电容器支撑层100包括:

形成第一组合层21;

于第一组合层21上形成第二组合层22,第二组合层22与第一组合层21构成第二类支撑层组20;

再次重复形成第二类支撑层组m-1次,以形成包括m个层叠设置的第二类支撑层组的电容器支撑层,m为大于1的正整数。

形成第一组合层包括:

通入N

通入N

于第一组合层21上形成第二组合层22包括:

通入N

通入N

其中,N

在一个实施例中,交替形成第一支撑层110与第二支撑层120,以形成电容器支撑层100之前,还包括:

形成电接触部200。

交替形成第一支撑层110与第二支撑层120,以形成电容器支撑层100,包括:

于电接触部200上形成第一支撑部分;

于第一支撑部分上形成第二支撑部分;

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二支撑部分均各自独立地包括层叠设置的氮化硼层与氮化硅层。并且,第一支撑部分中的硼原子的原子百分比大于第二支撑部分中的硼原子的原子百分比,从而使得第一支撑部分的刻蚀速率大于第二支撑部分的刻蚀速率。

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的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半导体结构的限定,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一种业务单据调整的方法及装置
  • 一种大数据平台环境配置与业务数据分离管理方法及系统
  • 一种自动化系统的多级网络数据统一方法和系统
  • 一种应用系统间的自动化网络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一种业务单据数据自动化答疑方法及系统
  • 一种ERP系统及其业务单据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54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