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41:4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从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时代到液晶时代,再到现在到来的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时代,显示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变得日新月异。显示产业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传统的手机、平板、电视和PC,再到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和VR等电子设备都离不开显示技术。

显示面板通常设置有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边框区,边框区中设置有电路部件及信号走线,部分信号走线的截止端也设置在边框区,当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受到外界静电的影响时,在信号走线的截止端更容易受到静电的影响,静电容易耦合至显示区中对显示区中的器件造成击伤,影响显示面板的正常的显示或触控功能。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抗静电性能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引入信号屏蔽线对信号保护线的截止端进行保护,减少静电对信号保护线的影响,进而有利于减小静电耦合至显示区的可能,因此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抗静电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显示区的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

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的多条第一触控信号线和多条第二触控信号线,所述第一触控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信号线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至少一条所述第一触控信号线和至少一条所述第二触控信号线相邻;

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的信号保护线,所述信号保护线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信号线和所述第二触控信号线之间;所述信号保护线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连接第一固定电平信号,所述第二端部为截止端;

至少一条信号屏蔽线,位于所述信号保护线和与该信号保护线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之间,所述信号屏蔽线浮置,且沿所述信号屏蔽线指向所述信号保护线的方向,所述信号屏蔽线与所述信号保护线的第二端部存在交叠。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在显示区中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线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线电连接,其中,第一触控信号线用于传输第一触控信号,第二触控信号线用于传输第二触控信号,可选地,第一触控信号为触控驱动信号,第二触控信号为触控感应信号。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排布于非显示区,至少一条第一触控信号线和至少一条第二触控信号线相邻设置。由于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所传输的信号不同,为避免相邻的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之间发生信号的干扰现象,本发明在相邻的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之间设置信号保护线,该信号保护线传输固定电平信号,因而有利于隔离相邻设置的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之间的信号,提升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上信号传输的准确性。该信号保护线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连接第一固定电平信号,第二端部为截止端,不与其他器件电连接。特别是,本发明在信号保护线和与该信号保护线相邻的触控电极之间引入至少一条信号屏蔽线,沿信号屏蔽线指向信号保护线的方向,信号屏蔽线与信号保护线的第二端即截止端存在交叠。当外界的静电作用到信号保护线的第二端时,由于信号保护线的第二端与显示区的触控电极之间设置有信号屏蔽线,该信号屏蔽线将能够对静电起到屏蔽的作用,避免静电进一步耦合至显示区的触控电极上而导致触控电极发生击伤的现象,因此大大提升了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抗静电能力。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触控电极与触控信号线的一种连接关系图;

图3所示为触控电极、信号保护线和信号屏蔽线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4所示为触控电极、信号保护线和信号屏蔽线的另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5所示为触控电极、信号保护线和信号屏蔽线的另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6所示为图5的一种CC截面图;

图7所示为图5的另一种CC截面图;

图8所示为图5的一种BB截面图;

图9所示为触控电极与信号屏蔽线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1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触控电极与触控信号线的一种连接关系图,图3所示为触控电极、信号保护线和信号屏蔽线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请结合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NA;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显示区AA的触控电极20,所述触控电极20包括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

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NA的多条第一触控信号线31和多条第二触控信号线32,所述第一触控信号线31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21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信号线32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2电连接,至少一条所述第一触控信号线31和至少一条所述第二触控信号线32相邻;

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NA的信号保护线40,所述信号保护线40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信号线31和所述第二触控信号线32之间;所述信号保护线40包括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所述第一端部41连接第一固定电平信号,所述第二端部42为截止端;

至少一条信号屏蔽线50,位于所述信号保护线40和与该信号保护线40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20之间,所述信号屏蔽线50浮置,且沿所述信号屏蔽线50指向所述信号保护线40的方向F,所述信号屏蔽线50与所述信号保护线40的第二端部42存在交叠。

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以矩形显示面板100为例对本发明的显示面板100进行示意,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可体现为圆角矩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包含弧形线段的其他形状,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图2仅示出了显示面板100中部分触控电极与触控信号线的连接关系,并不代表显示面板100中所包含的触控电极和触控信号线的实际数量;图2也仅以显示面板100中包括两条信号保护线40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并不代表显示面板100中所包含的信号保护线40的实际数量。图3对触控电极20、信号保护线40和信号屏蔽线50的位置关系进行了示意,并不代表触控电极20、信号保护线40和信号屏蔽线50的实际尺寸。

具体而言,请结合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在显示区AA中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第一触控电极21与第一触控信号线31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22与第二触控信号线32电连接,其中,第一触控信号线31用于传输第一触控信号,第二触控信号线32用于传输第二触控信号,可选地,第一触控电极21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22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一触控信号为触控驱动信号,第二触控信号为触控感应信号。第一触控信号线3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32排布于非显示区NA,至少一条第一触控信号线31和至少一条第二触控信号线32相邻设置,第一触控信号线3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32用于与驱动芯片或柔性电路板电连接,从而实现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与驱动芯片或柔性电路板之间的信号传递。例如在触控驱动阶段,驱动芯片通过第一触控信号线31将触控驱动信号传输至第一触控电极21;当有触摸主体触摸显示面板100时,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之间的耦合电容将发生变化,第二触控电极22通过第二触控信号线32将触控感应信号反馈至驱动芯片,驱动芯片通过触控感应信号即可判断显示面板100是否发生触控以及发生触控时具体的触控位置。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还可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二触控电极22还可体现为触控驱动电极。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由于第一触控信号线3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32所传输的信号不同,为避免相邻的第一触控信号线3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32之间发生信号的干扰现象,本发明在相邻的第一触控信号线3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32之间设置信号保护线40,该信号保护线40传输固定电平信号,因而有利于隔离相邻设置的第一触控信号线3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32之间的信号,提升第一触控信号线3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32上信号传输的准确性,进而有利于提升触控精度。本发明中的信号保护线40包括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第一端部41连接第一固定电平信号(例如接地),第二端部42为截止端,不与其他器件电连接。特别是,本发明在信号保护线40和与该信号保护线40相邻的触控电极20之间引入至少一条信号屏蔽线50,沿信号屏蔽线50指向信号保护线40的方向,信号屏蔽线50与信号保护线40的第二端即截止端存在交叠。当外界的静电作用到信号保护线40的第二端时,由于信号保护线40的第二端与显示区AA的触控电极20之间设置有信号屏蔽线50,该信号屏蔽线50将能够对静电起到屏蔽的作用,避免静电进一步耦合至显示区AA的触控电极20上而导致触控电极20发生击伤的现象,因此大大提升了显示面板100及显示装置的抗静电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为清楚体现本发明的内容,图3仅示出了信号保护线40、信号屏蔽线50与触控电极的相对位置关系,并未体现出触控信号线,事实上,在信号保护线和与其相邻的触控电极之间还设置有触控信号线。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电极20和与其相邻的所述信号屏蔽线50之间的最小距离≥10μm。

具体而言,请参见图3,本发明在信号保护线40与触控电极20之间引入信号屏蔽线50后,设置信号屏蔽线50与触控电极20之间的最小距离D0大于或者等于10μm,使得信号屏蔽线50和与其相邻的触控电极20之间具备一定的间距。需要说明的是,假设信号屏蔽线50受到静电的影响,当将信号屏蔽线50和与其相邻的触控电极20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小于10μm时,静电极易传输至触控电极20上而对触控电极20造成影响。因此,本发明将信号屏蔽线50和与其相邻的触控电极20之间的最小距离设置为大于等于10μm时,有效避免了静电作用至信号屏蔽线50后进一步传递至触控电极20的可能,因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本发明中显示面板100的抗静电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触控电极21或第二触控电极22通常包括有多个电极块29,例如请参见图2,为清楚体现信号保护线40、信号屏蔽线50和触控电极20之间的关系,图3所示实施例仅示出了一个第一触控电极21或第二触控电极22中一个电极块29的至少部分区域的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4所示为触控电极20、信号保护线40和信号屏蔽线50的另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所述信号保护线40和与其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20之间设置有至少两条所述信号屏蔽线50;在同一条所述信号保护线40和与其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20之间,相邻两条所述信号屏蔽线50之间的距离为D1,其中,3μm≤D1≤10μm。

具体而言,图4示出了在信号保护线40和触控电极20之间设置有两条信号屏蔽线50的情形,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信号保护线40和触控电极20之间还可设置有三条或者更多条的信号屏蔽线50。在实际应用中,例如可根据需要设置2条~6条信号屏蔽线50,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以图4示出的信号保护线40和与其相邻的触控电极20之间设置有两条信号屏蔽线50为例,相邻两条信号屏蔽线50之间的距离设置为3μm~10μm,当相邻两条信号屏蔽线50之间的距离设置得较小时,例如设置为小于3μm时,其中一条信号屏蔽线50受到静电的影响时,静电很容易传导到距离较近的另一信号屏蔽线50上,因而不利于实现静电的有效屏蔽。而当将两条信号屏蔽线50之间的距离设置得较大时,例如大于10μm时,会导致信号屏蔽线50在显示面板100中占用的空间较大,可能影响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设计。因此,当在信号保护线40与触控功能电极之间设置至少两条信号屏蔽线50时,将任意两条信号屏蔽线50之间的距离设置在3μm~10μm时,既有利于提升信号屏蔽线50对信号的屏蔽效果,又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设计。可选地,5μm≤D1≤8μm,或者,4μm≤D1≤7μm。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触控电极21或第二触控电极22通常包括有多个电极块29,例如请参见图2,为清楚体现信号保护线40、信号屏蔽线50和触控电极20之间的关系,图4所示实施例仅示出了一个第一触控电极21或第二触控电极22中一个电极块29的至少部分区域的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4,所述信号屏蔽线50的线宽为D2,3μm≤D2≤10μm。

具体而言,当将信号屏蔽线50的线宽设置得较小时,例如设置为小于3μm时,可能导致信号屏蔽线50的抗静电性能较弱,当静电较大时,可能会击穿线宽较小的信号屏蔽线50。而当将信号屏蔽线50的线宽设置得较大时,例如设置为大于10μm时,导致信号屏蔽线50在显示面板100上所占用的空间较大,因而不利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设计。因此,本发明将信号屏蔽线50的线宽设置在3μm~10μm,既有利于提升信号屏蔽线50本身的抗静电能力,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设计。可选地,5μm≤D1≤8μm,或者,4μm≤D1≤7μm。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屏蔽线50可选为透明走线,例如ITO走线,或者可包括金属Mo,还可体现为ITO与Mo的组合,当然也可体现为其他金属材质,只要能起到较好的抗静电效果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5所示为触控电极20、信号保护线40和信号屏蔽线50的另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所述信号屏蔽线50位于所述信号保护线40与所述触控电极20之间;所述触控电极20包括多个电极块29,沿所述信号屏蔽线50指向与该所述信号屏蔽线50相邻的所述电极块29的方向F,所述信号屏蔽线50与所述电极块29的外边缘L0存在交叠。

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示出了当在信号保护线40和触控电极20之间设置信号屏蔽线50时,沿着信号屏蔽线50的延伸方向,信号屏蔽线50的长度并未超出触控电极20的电极块29的边缘的情形。图5所示实施例中,在信号保护线40和触控电极20之间引入的信号屏蔽线50的长度较长,其长度超出了电极块29的外边缘L0,也就是说,沿信号屏蔽线50指向与该信号屏蔽线50相邻的电极块29的方向F,信号屏蔽线50与电极块29的外边缘存在交叠。可以理解的是,当外界的静电作用到信号保护线40上时,若沿信号保护线40指向触控电极20的方向,信号屏蔽线50未将触控电极20的外边缘遮挡,例如信号屏蔽线50的长度较短时,信号保护线40上的静电极易直接传导至触控电极20而对触控电极20造成影响,因此,本发明将信号屏蔽线50的长度设置为较长,使得沿信号屏蔽线50指向与该信号屏蔽线50相邻的电极块29的方向,信号屏蔽线50与电极块29的外边缘L0存在交叠,如此,信号屏蔽线50能够有效屏蔽信号保护线40上的静电对触控电极20的影响,因此更加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抗静电能力。

可以理解的是,图2所示实施例仅以菱形结构的电极块29为例对本发明的电极块29进行示意,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极块29还可体现为其他形状,例如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等等,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屏蔽线50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21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2中的至少一者同层设置,和/或,所述信号屏蔽线50与所述信号保护线40同层设置。

图6所示为图5的一种CC截面图,图7所示为图5的另一种CC截面图,图6和图7分别示出了信号保护线40、信号屏蔽线50和触控电极20的一种膜层对应关系。

请参见图6,该实施例示出了信号屏蔽线50与第一触控电极21或第二触控电极22中的至少一者同层设置的情形,同层设置的方式无需在显示面板100上引入新的膜层,复用第一触控电极21或者第二触触控电极20的膜层即可,而且也可与第一触控电极21或第二触控电极22在同一工序中制作,因此有利于简化在显示面板100中引入信号屏蔽线50时的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可位于同层,亦可位于不同层,当位于同层时,信号屏蔽线50可与触控电极20同层;当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位于不同层时,信号屏蔽线50可与第一触控电极21或第二触控电极22中的任一者同层。

请参见图7,该实施例示出了信号屏蔽线50与信号保护线40同层设置,且信号保护线40与触控电极20异层设置的情形。当将信号屏蔽线50与信号保护线40同层设置时,无需为信号屏蔽线50引入新的膜层,复用信号保护线40的膜层即可,而且也可以与信号保护线40在同一工序中制作,因此有利于简化在显示面板100中引入信号屏蔽线50的生产工序,提高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8所示为图5的一种BB截面图,请参见图8,一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21与至少两条所述第一触控信号线31电连接,与同一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21电连接的至少两条所述第一触控信号线31所传输的信号相同;

一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2与至少两条第二触控信号线32电连接,与同一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2电连接的至少两条所述第二触控信号线32所传输的信号相同。

具体而言,图8所示的电极块29可对应体现为第一触控电极21的电极块,亦可体现为第二触控电极22的电极块,当体现为第一触控电极21的电极块29时,对应的走线为第一触控信号线31;当体现为第二触控电极22的电极块29时,对应的走线为第二触控信号线32。请结合图5和图8,同一第一触控电极21/第二触控电极22与至少两条第一触控信号线31/第二触控信号线32电连接,由至少两条第一触控信号线31/第二触控信号线32同时向第一触控电极21/第二触控电极22传输相同的触控信号,如此有利于提升第一触控信号线31/第二触控信号线32与第一触控电极21/第二触控电极22之间电信号的传输可靠性。另外,将同一第一触控电极21/同一第二触控电极22与至少两条第一触控信号线31/第二触控信号线32电连接时,即使有一条第一触控信号线31/第二触控信号线32受到静电影响而无法正常传输信号时,其余的第一触控信号线31/第二触控信号线32也能正常传输触控信号,因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触控信号的传输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图5和图8,与同一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21电连接的至少两条所述第一触控信号线31位于所述显示区AA的同一侧;和/或,与同一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2电连接的至少两条所述第二触控信号线32位于所述显示区AA的同一侧。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与同一第一触控电极21/第二触控电极22电连接的至少两条第一触控信号线31/第二触控信号线32是位于显示区AA的同一侧的,也就是说,至少两条第一触控信号线31/第二触控信号线32排布在第一触控电极21/第二触控电极22的同一侧,当显示面板100受到静电影响时,静电将首先作用于位于最外侧的第一触控信号线31或第二触控信号线32,即使最外侧的第一触控信号线31/第二触控信号线32受损,位于内侧的第一触控信号线31/第二触控信号线32仍然能够传输触控信号,因此有利于提升触控信号的传输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图5和图8,所述第一触控电极21通过第一过孔K与至少两条所述第一触控信号线31电连接,且连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21和所述第一触控信号线31的第一过孔K的数量有多个。

具体而言,图5和图8实施例中的触控电极20为第一触控电极21,触控信号线为第一触控信号线31时,该实施例示出了第一触控电极21与第一触控信号线31异层设置的情形,此时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一触控信号线31通过过孔K电连接,而且第一触控电极21和与其连接的同一条第一触控信号线31之间的过孔K的数量有多个,如此有利于提升第一触控信号线31与第一触控电极21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另外,当外部的静电作用至第一触控信号线31时,静电将分布在不同的过孔K处,多个过孔K的形式有利于阻挡静电进一步朝向显示区AA扩散,即使位于外侧(远离显示区AA一侧)的第一触控信号线31由于静电的作用而发生损毁,由于静电在外侧的第一触控信号线31对应的过孔K中聚集而无法进一步传输至内侧的第一触控信号线31,因此位于内侧(靠近显示区AA一侧)的第一触控信号线31还能有效传输触控信号,因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上触控信号的传输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图5和图8,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2通过第二过孔K与至少两条所述第二触控信号线32电连接,且连接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2和所述第二触控信号线32的所述第二过孔K的数量有多个。

具体而言,图5和图8实施例中的触控电极20为第二触控电极22,触控信号线为第二触控信号线32时,该实施例示出了第二触控电极22与第二触控信号线32异层设置的情形,此时第二触控电极22和第二触控信号线32通过过孔K电连接,而且第二触控电极22和与其连接的同一条第二触控信号线32之间的过孔K的数量有多个,如此有利于提升第二触控信号线32与第二触控电极22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另外,当外部的静电作用至第二触控信号线32时,静电将分布在不同的过孔K处,多个过孔K的形式有利于阻挡静电进一步朝向显示区AA扩散,即使位于外侧(远离显示区AA一侧)的第二触控信号线32由于静电的作用而发生损毁,由于静电在外侧的第二触控信号线32对应的过孔K中聚集而无法进一步传输至内侧的第二触控信号线32,因此位于内侧(靠近显示区AA一侧)的第二触控信号线32还能有效传输触控信号,因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上触控信号的传输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9所示为触控电极20与信号屏蔽线50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请结合图5和图9,所述第一触控电极21与所述第一触控信号线31形成电连接的区域为第一电连接区Q1,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2与所述第二触控信号线32形成电连接的区域为第二电连接区Q2;

所述信号屏蔽线50形成围绕所述触控电极20的信号屏蔽环80,所述信号屏蔽环80包括多个开口81,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电连接区Q1和所述第二电连接区Q2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开口81交叠。

具体而言,请结合图5和图9,本发明在显示面板100中引入信号屏蔽线50时,信号屏蔽线50可仅设置在信号保护线40的截止端对应的位置,例如请参见图3,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信号屏蔽线50还可设置于信号保护线40之外的其他区域,例如请参见图9,图9所示实施例中,信号屏蔽线50形成围绕显示区AA中所有触控电极20的信号屏蔽环80,信号屏蔽环80为非闭合的环状结构,包括多个开口81。图9示出了信号屏蔽环80的多个开口81,为清楚体现信号屏蔽环80的结构,图9并未示出开口81对应区域触控电极20与触控信号线的连接关系,开口81对应区域中触控电极20与触控信号线的连接关系可参见图5。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均包括多个电极块29,当第一触控信号线31与第一触控电极21电连接时,或者当第二触控信号线32与第二触控电极22电连接时,触控信号线是与触控电极20中位于边缘区域的电极块29电连接的,也就是说,第一触控电极21与第一触控信号线31形成的第一电连接区Q1以及第二触控电极22与第二触控信号线32形成的第二电连接区Q2是位于边缘区域的电极块29靠近非显示区NA的一侧的,信号屏蔽环80上开口81的位置即对应上述第一电连接区Q1和第二电连接区Q2。需要说明的是,图9仅对信号屏蔽环80上的开口81进行了示意,并不代表信号屏蔽环80上所包含的开口81的实际数量和尺寸。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信号屏蔽线50设置为信号屏蔽环80的形式,除了能对信号保护线40的截止端的静电进行屏蔽外,还能够对其他区域的静电进行屏蔽,相当于对触控电极20整体进行了屏蔽与保护,避免外部的静电对触控电极20造成影响,因此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本发明中显示面板100的抗静电能力。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屏蔽环80中的所述信号屏蔽线50的线宽为D3,其中,10μm≤D3≤100μm。

具体而言,为使得信号屏蔽环80对静电起到较好的屏蔽作用,本发明将信号屏蔽环80中的信号屏蔽线50的线宽设置为较大,设置为10μm至100μm。可以理解的是,信号屏蔽线50的屏蔽效果与信号屏蔽线50的线宽呈正相关,当信号屏蔽环80中信号屏蔽线50的线宽较小时,例如线宽小于10μm时,静电容易将信号屏蔽环80中的信号屏蔽线50击穿,降低了信号屏蔽环80的屏蔽效果。而当信号屏蔽环80中的信号屏蔽线50的线宽较大时,例如,线宽大于100μm时,会导致信号屏蔽环80在显示面板100上占用较大的空间,不利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设计。因此,本发明将信号屏蔽环80中信号屏蔽线50的线宽设置在10μm~100μm时,既有利于提升信号屏蔽环80的屏蔽性能,又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设计。可选地,20μm≤D3≤50μm,或者,30μm≤D3≤60μm,或者,40μm≤D3≤90μm。

可以理解的是,图9仅示出了在显示面板100中引入一个信号屏蔽环80的情形,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在显示面板100中设置两个或更多个信号屏蔽环80,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1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请参见图10,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100。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在显示区中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线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线电连接,其中,第一触控信号线用于传输第一触控信号,第二触控信号线用于传输第二触控信号,可选地,第一触控信号为触控驱动信号,第二触控信号为触控感应信号。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排布于非显示区,至少一条第一触控信号线和至少一条第二触控信号线相邻设置。由于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所传输的信号不同,为避免相邻的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之间发生信号的干扰现象,本发明在相邻的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之间设置信号保护线,该信号保护线传输固定电平信号,因而有利于隔离相邻设置的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之间的信号,提升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上信号传输的准确性。该信号保护线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连接第一固定电平信号,第二端部为截止端,不与其他器件电连接。特别是,本发明在信号保护线和与该信号保护线相邻的触控电极之间引入至少一条信号屏蔽线,沿信号屏蔽线指向信号保护线的方向,信号屏蔽线与信号保护线的第二端即截止端存在交叠。当外界的静电作用到信号保护线的第二端时,由于信号保护线的第二端与显示区的触控电极之间设置有信号屏蔽线,该信号屏蔽线将能够对静电起到屏蔽的作用,避免静电进一步耦合至显示区的触控电极上而导致触控电极发生击伤的现象,因此大大提升了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抗静电能力。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相关技术
  • EL显示面板、包含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EL显示面板、包含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64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