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现存旧有桩基础再利用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万丈高楼从地起,建筑基础作为每个建筑工程的最初组成部分,显得尤其重要。面对社会急促发展,土地供应日趋紧张,难免会碰到需要重新利用旧有基础土地再用作发展。由于旧有基础土地于较早年已进行一系列的桩基工作,因此区域范围内存有大量旧桩,要清除所有旧桩相对困难,对场地、工期及成本影响亦较为不合理,成本大且耗时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现存旧有桩基础再利用的施工方法,其通过对旧桩基础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即可再利用,无需将旧桩清除,节约成本且加快工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现存旧有桩基础再利用的施工方法,其改进之处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在施工场地开挖寻找旧桩桩头;

S20.在寻找到的旧桩桩头中,分别对旧PHC桩和旧灌注桩进行检测,其中,旧PHC桩进行外观检测、SIT完整性测试、DLT动力荷载试验、CCTV检查和静力荷载试验;旧灌注桩进行桩身钻芯检测以及桩底岩钻芯检测;

S30.根据检测的旧桩是否有效结果,再根据项目施工需求确定新桩位置、尺寸及数量,以满足项目所需。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S20中对旧PHC桩的检测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21.测量放线确定桩中位置;

S22.分区开挖,露出旧PHC桩的桩头,每区内分批挖泥至桩顶标高以下不小于1米,以确定桩位配合旧PHC桩检测;

S23.放置钢制套筒于旧PHC桩顶以配合撞针测试;

S24.配备工字撞针于旧桩上以进行检测;

S25.在需要进行配桩的位置降低泥面,以便进行焊接接驳配桩;

S26.采用外观检测、SIT完整性测试、DLT动力荷载试验、CCTV检查和静力荷载试验对旧PHC桩进行检测;

S27.完成测试后铺放钢板于每支桩顶,防止回填时泥土掉落桩孔中;

S28.完成后回填泥至原有泥面标高。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S20中对旧灌注桩的检测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201.选取若干根反力值最大的灌注桩,每灌注桩取芯两个孔,取芯直径用TN标准;

S202.如果结果检测符合结果标准要求,则剩下的灌注桩每根灌注桩钻孔取芯为1个,如果检测结果不符合结果标准,则另行讨论测试方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S202中对灌注桩的检测包括以下部分:检测桩身混凝土质量情况、检测桩身混凝土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测桩底沉渣是否符合设计的要求、核对施工桩长。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检测桩身混凝土质量情况为检测桩身混凝土胶结状况,混凝土芯样连续程度、完好程度、断口吻合程度以及骨料的分布,有无气孔、松散或断桩,对桩身完整性类别作出准确、客观的判定;所述的检测桩身混凝土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为判定桩身混凝土强度,通过对芯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判定桩身混凝土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所述的核对施工桩长为根据钻芯深度,准确核对旧灌注桩桩基施工桩长。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桩底岩钻芯检测为:在旧灌注桩的桩底岩层钻芯取样,取样的岩层中,有岩的收获率不少于95%、单轴抗压强度不少于50Mpa或相应的岩石点荷载指标不少于2Mpa则为合格,完成检测后钻孔用不小于45MPa的不收缩水泥回填。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S20中旧灌注桩检测还包括对旧灌注桩扩径钻芯检测,在每根灌注桩距离灌注桩中心一定距离钻若干个孔,每孔取实体作抗压测试,检测扩径情况及强度,在完成检测后检测孔用不小于45MPa不收缩水泥回填孔底,在孔底上方回沙。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S20中对旧灌注桩检测完成后,对旧灌注桩桩头进行追深处理,处理过程为:在距离设计面标高一定距离的位置,先对桩体保护层进行切割,使其与下端有效的桩体位置分离,保持桩身内部钢筋的完整,然后对桩顶进行打凿,将不合格的桩顶泥浆部分清除掉,再用与设计桩体相同强度的混凝土进行桩头修补,使其满足设计使用所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其通过旧PHC桩和旧灌注桩进行质量检测,检测通过的则为合格桩,可在新工程中再次利用,无需将旧桩清除,对旧桩的重复利用降低成本且缩短工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现存旧有桩基础再利用的施工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发明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参照图1,如图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现存旧有桩基础再利用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机械进场,保证场地平整,在施工场地开挖寻找旧桩桩头,找到旧桩后进行坐标定位及桩顶平水放线定位。

S20.在寻找到的旧桩桩头中,分别对旧PHC桩和旧灌注桩进行检测,其中,旧PHC桩进行外观检测、SIT完整性测试、DLT动力荷载试验、CCTV检查和静力荷载试验;旧灌注桩进行桩身钻芯检测以及桩底岩钻芯检测。检测完成后回填至原有泥面标高,为后续进行旧桩检测的机械提供操作必需条件。

S30.根据检测的旧桩是否有效结果,再根据项目施工需求确定新桩位置、尺寸及数量,以满足项目所需。

通过对旧PHC桩和旧灌注桩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验,其中旧PHC桩采用外观检测、SIT完整性测试、DLT动力荷载试验、CCTV检查和静力荷载试验,旧灌注桩采用桩身钻芯检测以及桩底岩钻芯检测,保证场地内旧桩测验的精确性,对检测合格的旧桩进行重利用,无需对旧桩进行清除,新项目根据桩位需要结合旧桩和新桩共同使用,节约成本且降低工期。在考虑旧桩使用的情况下,利用旧桩分担上部结构的荷载,可以更合理地配合新桩共同作用,通过重新利用旧桩考虑受力情形,从而减少新桩的数量。

具体的,步骤S20中对旧PHC桩的检测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21.测量放线确定桩中位置。

S22.分区开挖,露出旧PHC桩的桩头,每区内分批挖泥范围(约6m*6m)至桩顶标高以下不小于1米,以确定桩位配合旧PHC桩检测。

S23.放置钢制套筒于旧PHC桩顶以配合撞针测试。

S24.配备十支六米长工字撞针于旧桩上以进行检测。

S25.在需要进行配桩的位置降低泥面,以便进行焊接接驳配桩。

S26.采用外观检测、SIT完整性测试、DLT动力荷载试验、CCTV检查和静力荷载试验对旧PHC桩进行检测。由于旧PHC桩在地底已经产生较长时间的地质条件作用,旧PHC桩周边土壤已对其形成紧密的摩擦阻力,进行贯入度测试易对桩身结构造成影响,重击有可能会导致桩身开裂,因此不建议进行贯入度测试,通过提高DLT动力荷载试验比例来代替贯入度检测。

S27.完成测试后铺放3mm钢板于每支桩顶,防止回填时泥土掉落桩孔中。

S28.完成后回填泥至原有泥面标高。

步骤S20中对旧灌注桩的检测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201.选取两根反力值最大的灌注桩,每灌注桩取芯两个孔,取芯直径用TN标准。

S202.如果结果检测符合结果标准要求,则剩下的灌注桩每根灌注桩钻孔取芯为1个,如果检测结果不符合结果标准,则另行讨论测试方案。

其中对灌注桩的检测包括以下部分:检测桩身混凝土质量情况、检测桩身混凝土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测桩底沉渣是否符合设计的要求、核对施工桩长。所述的检测桩身混凝土质量情况为检测桩身混凝土胶结状况,混凝土芯样连续程度、完好程度、断口吻合程度以及骨料的分布,有无气孔、松散或断桩,对桩身完整性类别作出准确、客观的判定。所述的检测桩身混凝土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为判定桩身混凝土强度,通过对芯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判定桩身混凝土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所述的核对施工桩长为根据钻芯深度,准确核对旧灌注桩桩基施工桩长。

桩底岩钻芯检测为:在旧灌注桩的桩底岩层钻芯取样,取样的岩层中,有岩的收获率不少于95%、单轴抗压强度不少于50Mpa或相应的岩石点荷载指标不少于2Mpa则为合格,完成检测后钻孔用不小于45MPa的不收缩水泥回填。如为三级岩石,需将相关数据回馈设计作相关计算及设计调整。

另外步骤S20中旧灌注桩检测还包括对旧灌注桩扩径钻芯检测,在每根灌注桩距离灌注桩中心1.85米钻若两个孔,每孔取实体作抗压测试,检测扩径情况及强度,在完成检测后检测孔用不小于45MPa不收缩水泥回填孔底,在孔底上方回沙。

在实际施工中旧灌注桩未必完全满足新项目设计所需,个别拟使用的旧灌注桩因原设计桩顶切割标高较低,因此顶部存有未能满足受力要求的水泥浆部分,因此需要进行桩头追深处理,将不符合要求的桩顶水泥浆段打凿及清除,保留原有钢筋,再对桩头进行重新浇灌混凝土至本工程所需的桩顶设计标高处。

基于此,步骤S20中对旧灌注桩检测完成后,对旧灌注桩桩头进行追深处理,处理过程为:此在距离设计面标高一定距离的位置,先对桩体保护层进行切割,使其与下端有效的桩体位置分离,保持桩身内部钢筋的完整,然后对桩顶进行打凿,将不合格的桩顶泥浆部分清除掉,再用与设计桩体相同强度的混凝土进行桩头修补,使其满足设计使用所需。

综上所述的,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采用对旧桩进行检测并重复利用,旧桩检测时间远比清除旧桩及重新打桩时间少得多。通过对旧桩进行检测以确有其有效可用,远比进行旧桩清除工作所需的时间短,以达至更高效的桩基础施工期。旧桩检测费用远比清除旧桩及重新打桩的成本低。通过重新利用旧桩,避免了清除旧桩所需的机械成本,人力资源,以及时间成本等。而且不需清除旧桩,避免了对地下土体的第二次扰动,同时亦不会因新桩过密而造成其他影响,若不使用旧桩,将需要增加更多新桩以满足本项目所需的承载力,桩基过密不利于整体的受力。

以上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自带稳桩套管的内插式海上风电导管架基础及施工方法
  • 一种隔震刚性桩复合桥梁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 一种大厚度桩筏基础减荷隔离层的结构及施工方法
  • 一种超深基坑基础底板与支护桩相结合抗浮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 旧有建筑桩基础深部破碎拆除施工方法
  • 一种水下管桩式基础的施工方法及水下管桩式基础
技术分类

0612011650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