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磁保持继电器是继电器中的一种,对负载电路起着接通和切断的作用。磁保持继电器的常闭或常开状态依赖于永久磁体,其开关状态的转换是靠不同的脉冲信号触发而完成的。通常,磁保持继电器设于一电路板上,例如该电路板安装于电表中。

现有技术中,为了监测磁保持继电器触点的断开与闭合状态,通常在进线端设计第一测试端作为火线,在出线端设计第二测试端作为零线,测量两个测试端的压降,若有压降,则说明有电流通过,继电器处于闭合状态,若无压降,说明无电流通过,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然而,由于电路板上有强电和弱电,需要在强电和弱电之间设置隔离结构,例如增加光耦器件隔离。然而,这样会使得电路板的成本增加,且监测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有待提高。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磁保持继电器,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监测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本公开实施例的磁保持继电器,包括:底座、磁路组件、固定架、监测动簧和监测静簧。磁路组件设于所述底座上并能够在第一水平方向上摆动;固定架连接于所述底座,并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磁路组件,所述固定架设有插装结构;监测动簧和监测静簧沿竖直方向插装于所述插装结构中且端部伸出于所述插装结构;其中,所述竖直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在施加第一电压时,所述磁路组件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向一侧运动,驱动所述监测动簧的端部与所述监测静簧的端部闭合;在施加与所述第一电压反向的第二电压时,所述磁路组件向相反的另一侧运动,所述监测动簧的端部与所述监测静簧的端部断开。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磁路组件的靠近所述监测动簧的一侧设有朝所述监测动簧凸出的凸部;所述磁路组件靠近所述监测动簧运动时,所述凸部推动所述监测动簧的端部向靠近所述监测静簧的端部的方向运动。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磁路组件包括永久磁体、衔铁和注塑件;所述注塑件包覆所述永久磁体和部分所述衔铁;所述注塑件与所述底座和所述固定架可摆动地连接;所述凸部与所述注塑件一体成型。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监测动簧和所述监测静簧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磁路组件的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监测动簧较所述监测静簧更靠近所述磁路组件。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装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插装部和第二插装部,所述第一插装部具有在所述竖直方向上贯通的第一插装空间,所述第二插装部具有在所述竖直方向上贯通的第二插装空间,所述第一插装空间用于插装所述监测动簧,所述第二插装空间用于插装所述监测静簧。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装部和所述第二插装部的顶端平齐,所述第二插装部在所述竖直方向上较所述第一插装部向靠近所述底座的方向凸出,使所述插装结构呈阶梯状,所述第二插装空间在所述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插装空间在所述竖直方向上的尺寸。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装部包括第一侧向凸出部和第二侧向凸出部,所述第一侧向凸出部和所述第二侧向凸出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插装部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两侧并且位于所述固定架的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底座设有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插装槽和第二插装槽,所述第一侧向凸出部和所述第二侧向凸出部分别配合插装于所述第一插装槽和所述第二插装槽中;其中,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所述竖直方向垂直。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装结构还包括第一分隔件,所述第一分隔件设于所述第一插装空间和所述第二插装空间的顶部,与所述第一插装空间和所述第二插装空间的内壁分别形成位于所述插装结构的对角线的两端的第一插装口和第二插装口;其中,所述第一插装口与所述第一插装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插装口与所述第二插装空间连通。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隔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点胶口和至少一个第二点胶口,所述第一点胶口与所述第一插装空间连通,所述第二点胶口与所述第二插装空间连通。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监测动簧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引出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一簧片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一插装空间中,所述第一引出部插接于所述第一插装口中并自所述第一插装口伸出所述第一插装空间,所述第一簧片部自所述第一插装空间伸出并向靠近所述底座的方向延伸;所述监测静簧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二引出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二簧片部;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二插装空间中,所述第二引出部插接于所述第二插装口中并自所述第二插装口伸出所述第二插装空间,所述第二簧片部自所述第二插装空间伸出并向靠近所述底座的方向延伸。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出部开设有第一弧形缺口,所述第一弧形缺口位于所述第一引出部与所述第一分隔件接触的部位,以在点胶时对流动的固定胶让位;和/或,所述第二引出部开设有第二弧形缺口,所述第二弧形缺口位于所述第二引出部与所述第一分隔件接触的部位,以在点胶时对流动的所述固定胶让位。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倒刺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簧片部和所述第二簧片部的宽度尺寸在所述竖直方向上不变或逐渐增大。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监测静簧的所述第二簧片部具有分叉结构,所述分叉结构的底部设有两个监测静触点;所述监测动簧的底部设有两个监测动触点,所述两个监测动触点与所述两个监测静触点一一对应。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监测动簧的所述第一簧片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向远离所述监测静簧的所述第二簧片部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装结构与所述固定架一体成型。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公开具备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中的至少之一:

1.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固定架上设置插装结构,将监测动簧和监测监测静簧插装于插装结构中,并且监测动簧与磁路组件同步运动,实现监测动簧与监测静簧的闭合与断开,进而实现对磁保持继电器的闭合与断开的监测。由于监测动簧与监测静簧插装于插装结构中,处于内部弱电信号端,避免在静簧引出端直接强电去信号测量,无需设置强弱电隔离结构,简化电路板的设计,降低成本,且对继电器的监测更加安全可靠。

2.本公开实施例中,将插装结构设置于固定架上,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在底座上设置微动开关来监测,能够简化装配,且整个固定架的结构简单,能够防止变形,在磁路组件摆动时,能够更加精准地推动监测动簧运动,进一步提高监测的精确性以及可靠性,同时减小整个继电器的体积,有利于实现小型化。

3.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磁路组件的靠近监测动簧的一侧设置朝向监测动簧凸出的凸部,在磁路组件靠近监测动簧运动时,凸部推动监测动簧的端部向靠近监测静簧的端部的方向运动,能够将磁路组件的运动更加准确地传递至监测动簧,进而提高监测的精确性以及可靠性。

4.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插装部在竖直方向上较第一插装部向靠近底座的方向凸出,使插装结构呈阶梯状,能够增加监测静簧与第二插装空间的内壁的接触面积,防止监测静簧退出所述第二插装空间,提高其稳定性。

5.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插装部包括第一侧向凸出部和第二侧向凸出部,底座设有沿第二水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插装槽和第二插装槽,第一侧向凸出部和第二侧向凸出部分别配合插装于所述第一插装槽和所述第二插装槽中,因此,第一插装槽和第二插装槽能够对第一侧向凸出部和第二侧向凸出部起到限位以及定位的作用,使得插装结构能够更加准确且稳定地安装于底座中。此外,插装结构能够自第一插装槽和第二插装槽中抽出,使得安装更加灵活,易于调节。

6.本公开实施例中,监测动簧的第一簧片部自第一连接部向远离监测静簧的第二簧片部的方向倾斜延伸,使得监测动簧向监测静簧运动后,监测动触点的中心能够与监测静触点的中心对应,实现两个触点在闭合时中心接触,确保二者闭合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磁保持继电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处于断开状态的磁保持继电器去掉盖体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处于断开状态的磁保持继电器的去掉盖体和固定架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处于闭合状态的磁保持继电器去掉盖体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处于闭合状态的磁保持继电器的去掉盖体、固定架及注塑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磁路组件、固定架以及监测动簧、监测静簧组装后的侧面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磁路组件、固定架以及监测动簧、监测静簧组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固定架与监测动簧、监测静簧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固定架与监测动簧、监测静簧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固定架的插装结构的示意图(俯视角度);

图11为沿图10中A-A的剖面图;

图1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固定架的插装结构的示意图(仰视角度);

图1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固定架与监测动簧、监测静簧组装后的侧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固定架与监测动簧、监测静簧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底座及部分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1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插装结构的第一侧向凸出部、第二侧向凸出部分别与底座的第一插装槽和第二插装槽配合插装的俯视示意图;

图18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监测动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监测动簧的正视图;

图20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监测静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监测静簧的正视图;

图2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固定架与监测动簧、监测静簧组装后的俯视图;

图23为图22中沿B-B的剖面示意图;

图24为图22中沿C-C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11、第一插装槽;12、第二插装槽;10、盖体;2、磁路组件;21、永久磁体;22、衔铁;23、注塑件;231、凸部;232、摆臂;24、第一轭铁;25、第二轭铁;3、固定架;31、第二轴孔;4、插装结构;401、第一插装部;402、第二插装部;4021、第一侧向凸出部;4022、第二侧向凸出部;41、第一分隔件;42、第二分隔件;43、第一插装口;44、第二插装口;45、第一点胶口;46、第二点胶口;47、楔形凸块;5、监测动簧;51、第一引出部;511、第一弧形缺口;52、第一连接部;53、第一簧片部;531、监测动触点;54、弯折部;6、监测静簧;61、第二引出部;611、第二弧形缺口;62、第二连接部;621、倒刺结构;63、第二簧片部;631、监测静触点;64、加强部;7、线圈组件;71、线圈架;72、线圈;8、接触组件;81、动簧片;811、动触点;812、动簧引出端;82、静簧片、821、静触点;822、静簧引出端;9、推动卡;X、第一水平方向;Y、第二水平方向;Z、竖直方向;S1、第一插装空间;S2、第二插装空间;L1、第一中心线;L2、第二中心线;α、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磁保持继电器包括底座1和盖体10,底座1具有容纳空间,用于设置磁保持继电器的多种部件,盖体10盖于底座1上,以对底座1中的部件保护。

如图2至图5所示,磁保持继电器还包括设于底座1并置于容纳空间的线圈组件7、磁路组件2和接触组件8。线圈组件7包括线圈架71、铁芯(图中未示出)和线圈72,铁芯设于线圈架71内,线圈72缠绕于线圈架71的表面。

磁路组件2设于底座1上并能够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摆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3、图5和图17所示,磁路组件2可以包括永久磁体21、衔铁22和注塑件23。注塑件23包覆于永久磁体21和部分衔铁22上,使永久磁体21和衔铁22固定连接,衔铁22沿第二水平方向Y凸出于永久磁体21。注塑件23与底座1可摆动地连接,即注塑件23设有转轴,底座1设有第一轴孔(图中未示出),注塑件23的转轴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轴孔中,并能够在第一轴孔中转动。如图3所示,注塑件23还包括一体成型的摆臂232。

磁路组件2还可以包括第一轭铁24和第二轭铁25,第一轭铁24和第二轭铁25位于底座1中,并且位于线圈组件7的两端,分别与铁芯的两端连接。

继续参考图2和图3,接触组件8包括动簧片81和静簧片82,动簧片81上设有动触点811,静簧片82上设有静触点821,动触点811与静触点821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对应设置。如图2所示,磁保持继电器还包括动簧引出端812和静簧引出端822,分别设于底座1外,且动簧引出端812与动簧片81连接,静簧引出端822与静簧片82连接,以实现动簧片81和静簧片82与负载电路连接。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磁保持继电器还包括推动卡9,可活动地设于底座1上。推动卡9的一端与注塑件23的摆臂232连接,另一端与动簧片81的设有动触点811的一端连接。

当给线圈72施加正向电压时,磁路组件2的永久磁体21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向一侧摆动,同时带动衔铁22摆动,衔铁22与第一轭铁24和第二轭铁25搭接,使得永久磁体21、衔铁22、第一轭铁24、铁芯和第二轭铁25形成恒定的磁场。同时,注塑件23的摆臂232随永久磁体21向相同的方向摆动,摆臂232驱动推动卡9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运动,推动卡9带动动簧片81向靠近静簧片82的方向运动,使动触点811与静触点821闭合(如图4和图5所示),实现磁保持继电器的闭合,外部负载电路导通。当线圈断电后,永久磁体21能够保持该恒定的磁场,因而能够保持摆臂232的位置,进而保持动静触点处于闭合状态,使磁保持继电器保持闭合状态。

当给线圈72施加反向电压时,永久磁体21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向相反的另一侧摆动,同时带动衔铁22向另一侧摆动,衔铁22与第一轭铁24和第二轭铁25搭接,形成另一个反向的恒定磁场。同时,注塑件23的摆臂232随永久磁体21摆动,摆臂232驱动推动卡9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反向运动,推动卡9带动动簧片81向远离静簧片82的方向运动,使动触点811与静触点821断开(如图2和图3所示),实现磁保持继电器的断开,外部负载电路断开。当线圈断电后,永久磁体21能够保持该反向的恒定磁场,因而能够保持摆臂232的位置,进而保持动静触点处于断开状态,使磁保持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

上面是对磁保持继电器的部分结构以及磁保持继电器闭合和断开的原理的说明。在磁保持继电器的实际使用时,通常需要对磁保持继电器的闭合与断开状态进行监测,以确保负载电路的安全性。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的磁保持继电器,能够更加容易地监测其闭合和断开状态。如图2和图4所示,磁保持继电器还包括固定架3,连接于底座1,并覆盖至少部分磁路组件2。固定架3用于将磁路组件2固定连接于底座1上,并对磁路组件2在竖直方向Z上限位,使磁路组件2在底座1中能够顺利地摆动。继续参考图2,固定架3开设有第二轴孔31,注塑件23的转轴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轴孔31中,并能够在第二轴孔31中转动。固定架3上设有立柱,底座1的对应位置设有插孔,固定架3的立柱插接于插孔中,实现固定架3与底座1的固定连接。由于在竖直方向Z上,固定架3能够覆盖至少部分磁路组件2,因而固定架3能够在竖直方向Z上对磁路组件2限位,防止磁路组件2在竖直方向Z上错位而影响其正常摆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水平方向X、第二水平方向Y和竖直方向Z分别互相垂直,且第一水平方向X、第二水平方向Y和竖直方向Z仅为表示不同方向的技术术语,并不具有特殊的限定意义。

如图2和图4所示,固定架3设有插装结构4,该插装结构4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位于磁路组件2的一侧。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磁保持继电器还包括监测动簧5和监测静簧6,沿竖直方向Z插装于插装结构4中且端部伸出于插装结构4。

在施加第一电压时,磁路组件2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向一侧运动,驱动监测动簧5的端部与监测静簧6的端部闭合。在施加与第一电压反向的第二电压时,磁路组件2向相反的另一侧运动,监测动簧5的端部与监测静簧6的端部断开。

本公开实施例中,将插装结构4设置于固定架3上,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在底座1上设置微动开关来监测,能够简化装配,进一步提高监测的精确性以及可靠性,同时减小整个继电器的体积,有利于实现小型化。

其中,若第一电压为反向电压,则第二电压为正向电压,如图2和图3所示,施加第一电压时,磁保持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监测动簧5与监测静簧6处于闭合状态,如图4和图5所示,施加第二电压时,磁保持继电器处于闭合状态,监测动簧5与监测静簧6处于断开状态,即磁保持继电器的闭合与断开状态与监测动簧5、监测静簧6的闭合与断开状态相反,可将此称为异步监测。若磁保持继电器的闭合与断开状态与监测动簧5、监测静簧6的闭合与断开状态相同,可将此称为同步监测。可以通过设置监测动簧5和监测静簧6所处的位置来选择同步监测还是异步监测,例如,图2中插装结构4使得监测动簧5和监测静簧6处于磁路组件2的靠近接触组件8的一侧,为异步监测,若插装结构4使得监测动簧5和监测静簧6处于磁路组件2的靠近线圈组件7的一侧,则为同步监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同步监测或异步监测。本公开中以异步监测为例进行说明。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可以为反向的脉冲电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磁路组件2向靠近监测动簧5运动时,磁路组件能够推动监测动簧5的端部向靠近监测静簧6的端部的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磁路组件2的靠近监测动簧5的一侧设有朝监测动簧5凸出的凸部231。在磁路组件2靠近监测动簧5运动时,凸部231推动监测动簧5的端部向靠近监测静簧6的端部的方向运动。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凸部231位于注塑件23的底部并与注塑件23一体成型。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凸部231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部件,通过粘接、卡接或螺接的方式与注塑件23连接,此处不做特殊限定。

凸部231对应于监测动簧5的端部,在磁路组件2未摆动时,凸部231可以与监测动簧5的端部接触,当磁路组件2向靠近监测动簧5的方向摆动时,凸部231能够顶抵于监测动簧5的端部,推动监测动簧5向靠近监测静簧6的方向运动并使二者接触。当磁路组件2向远离监测动簧5的方向摆动时,凸部231离开监测动簧5,监测动簧5可以依靠自身反力向远离监测静簧6的方向运动,实现二者断开。通过在磁路组件2的靠近监测动簧5的一侧设置朝向监测动簧5凸出的凸部231,在磁路组件2靠近监测动簧5运动时,凸部231推动监测动簧5的端部向靠近监测静簧6的端部的方向运动,能够将磁路组件2的运动更加准确地传递至监测动簧5,进而提高监测的精确性以及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部231可以设于推动卡9上,与图4中不同的是,插装结构4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位于固定架3的靠近推动卡9的一侧,监测动簧5和监测静簧6插装于插装结构4中,凸部231对应于监测动簧5的端部。当磁路组件2运动时,带动推动卡9同时运动,凸部231能够顶抵于监测动簧5的端部,使监测动簧5向靠近监测静簧6的方向运动并使二者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监测动簧5与监测静簧6沿第一水平方向X间隔设置并位于磁路组件2的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的一侧,监测动簧5较监测静簧6更靠近磁路组件2,可以利用凸部231推动监测动簧5向靠近监测静簧6的方向运动。

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插装结构4包括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相邻的第一插装部401和第二插装部402,如图11所示,第一插装部401具有在竖直方向Z上贯通的第一插装空间S1,第二插装部402具有在竖直方向Z上贯通的第二插装空间S2,第一插装空间S1用于插装监测动簧5,第二插装空间S2用于插装监测静簧6。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0所示,插装结构4具有在竖直方向Z上贯通的插装空间,如图10至图12所示,插装空间中设有沿第二水平方向Y延伸的第二分隔件42,将插装空间分为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分布的第一插装空间S1和第二插装空间S2(如图11所示),插装结构4的围成第一插装空间S1的部分为第一插装部401,围成第二插装空间S2的部分为第二插装部402。

如图8和图9所示,插装结构4设于固定架3的一侧,插装空间由插装结构4的侧壁围成,如图10和图12所示,插装空间的侧壁的轮廓呈矩形,在竖直方向Z上,如图12所示,第二分隔件42的底端可以与插装空间的底端平齐,第二分隔件42的顶端位于插装空间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分隔件42的两端分别与插装空间的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相对的侧壁连接,以将插装空间分隔为第一插装空间S1和第二插装空间S2,形成第一插装部401和第二插装部402。在监测动簧5和监测静簧6插装于两个插装空间中后,能够将监测动簧5和监测静簧6分隔,避免二者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插装部401和第二插装部402的顶端平齐,第二插装部402在竖直方向Z上较第一插装部401向靠近底座1的方向凸出,使插装结构4呈阶梯状,第二插装空间S2在竖直方向Z上的尺寸大于第一插装空间S1在竖直方向Z上的尺寸,因而能够增加监测静簧6与第二插装空间S2的内壁的接触面积,防止监测静簧6退出所述第二插装空间S2,提高其稳定性。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插装部402包括第一侧向凸出部4021和第二侧向凸出部4022,第一侧向凸出部4021和第二侧向凸出部4022分别位于第二插装部402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的两侧并且位于固定架3的朝向底座1的一侧。

如图14所示,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第一侧向凸出部4021和第二侧向凸出部4022可以对称设置,且第一侧向凸出部4021和第二侧向凸出部4022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二插装部402的尺寸。

如图15和图16所示,底座1上设有第一插装槽11和第二插装槽12,第一侧向凸出部4021和第二侧向凸出部4022分别配合插装于第一插装槽11和第二插装槽12中。如图17所示,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示出插装槽与侧向凸出部的装配关系,图17中去除了固定架3,从图17中可以看出,第一侧向凸出部4021配合插装于第一插装槽11中,第二侧向凸出部4022配额和插装于第二插装槽12中。

如图17所示,第一插装槽11和第二插装槽12能够对第一侧向凸出部4021和第二侧向凸出部4022起到限位以及定位的作用,使得插装结构4能够更加准确且稳定地安装于底座1中。此外,插装结构4能够自第一插装槽11和第二插装槽12中抽出,使得安装更加灵活,易于调节。

如图13所示,第一侧向凸出部4021的底部(如图13中虚线圆圈出的部分)的厚度向靠近其底端的方向逐渐减小,其中,厚度是指第一侧向凸出部4021沿着第一水平方向X的尺寸。第一侧向凸出部4021的底端可以设计为圆角。因而,第一侧向凸出部4021的底部更容易插入第一插装槽11中。第二侧向凸出部402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侧向凸出部4021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0至图1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插装结构4还包括第一分隔件41,第一分隔件41设于第一插装空间S1和第二插装空间S2的顶部,与第一插装空间S1和第二插装空间S1的内壁分别形成位于插装结构4的对角线的两端的第一插装口43和第二插装口44。其中,第一插装口43与第一插装空间S1连通,第二插装口44与第二插装空间S2连通。

如图10所示,第一分隔件41与第二分隔件42的顶部呈十字交叉,且第一分隔件41的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与插装空间的两个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使得第一分隔件41与第二分隔件42、插装空间的侧壁形成在竖直方向Z上贯通的开口。开口可以用于插装监测动簧5和监测静簧6的引出部,并且使引出部自开口伸出插装结构4。为了使两个引出部尽量远离,可以选择位于插装空间的矩形轮廓的对角线两端的开口分别作为第一插装口43和第二插装口44。当然,还可以选择并非位于对角线两端的开口作为第一插装口和第二插装口,只要监测动簧5和监测静簧6的引出部不能接触即可。

如图12所示,第一分隔件41在竖直方向Z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分隔件42的尺寸,即第一分隔件41在竖直方向Z上并未延伸至插装空间的底端,如此能够使监测动簧5和监测静簧6能够被容纳于第一插装空间S1和第二插装空间S2中。

继续参考图12,第一插装空间S1和第二插装空间S2的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楔形凸块47,以能够在插装监测动簧5和监测静簧6时起到导向作用,并且在插装结束后,对监测动簧5和监测静簧6起到夹紧的作用,防止监测动簧5或监测静簧6在竖直方向Z上移动。

如图10所示,第二分隔件42上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点胶口45和至少一个第二点胶口46,第一点胶口45与第一插装空间S1连通,第二点胶口46与第二插装空间S2连通。在将监测动簧5和监测静簧6插装后,可以通过第一点胶口45和第二点胶口46点胶,分别将监测动簧5和监测静簧6粘接固定。第一点胶口45和第二点胶口46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例如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第二分隔件42的尺寸设置,此处不做特殊限定。另外,除了第一插装口43和第二插装口44外,另外的两个开口也可以作为点胶口。

如图12所示,插装结构4可以与固定架3一体成型。例如,固定架3为一塑料件,则插装结构4与固定架3可以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如此能够简化装配,减小占用空间,使插装结构4的定位更加精准,并能够增强插装结构4的牢固性。此外,整个固定架3的结构简单且能够防止变形,在磁路组件2摆动时,能够更加精准地推动监测动簧5运动。

如图18和图19所示,监测动簧5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引出部51、第一连接部52和第一簧片部53。第一连接部52插接于第一插装空间S1中,第一引出部51插接于第一插装口43中并自第一插装口43伸出插装空间,第一簧片部53自第一插装空间S1伸出并向靠近底座1的方向延伸。

如图22和图23所示,监测动簧5的第一连接部52的顶端与第一分隔件41的底面抵接,在点胶后,能够将第一连接部52的顶面与第一分隔件41的底面粘接固定,因此,第一分隔件41不仅起到分隔的作用,还起到固定第一连接部52的作用。监测动簧5的第一连接部52沿第二水平方向Y的尺寸可以等于或略大于第一插装空间S1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使得监测动簧5的两侧能够与第一插装空间S1的两个侧壁接触或者过盈配合,提高第一连接部52插接于插装结构4中的稳定性。

如图23所示,监测动簧5的第一引出部51插接于第一插装口43中,第一引出部51的宽度尺寸(沿第二水平方向Y上的尺寸)等于或略大于第一插装口43的宽度尺寸(沿第二水平方向Y上的尺寸),使第一引出部51的两侧能够与第一插装口43的侧壁接触或过盈配合,提高第一引出部51插接于第一插装口43中的稳定性。

如图20和图21所示,监测静簧6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二引出部61、第二连接部62和第二簧片部63;其中,第二连接部62插接于第二插装空间S2中,第二引出部61插接于第二插装口44中并自第二插装口44伸出插装空间,第二簧片部63自第二插装空间S2伸出并向靠近底座1的方向延伸。

如图24所示,监测静簧6的第二连接部62的顶端与第一分隔件41的底面抵接,在点胶后,能够将第二连接部62的顶面与第一分隔件41的底面粘接固定,因此,第一分隔件41不仅起到分隔的作用,还起到固定第二连接部62的作用。监测静簧6的第二连接部62沿第二水平方向Y的尺寸可以等于或略大于第二插装空间S2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使得监测静簧6的两侧能够与第二插装空间S2的两个侧壁接触或者过盈配合,提高第二连接部62插接于插装结构4中的稳定性。

如图24所示,监测静簧6的第二引出部61插接于第二插装口44中,第二引出部61的宽度尺寸(沿第二水平方向Y上的尺寸)等于或略大于第二插装口44的宽度尺寸(沿第二水平方向Y上的尺寸),使第二引出部61的两侧能够与第二插装口44的侧壁接触或过盈配合,提高第二引出部61插接于第二插装口44中的稳定性。

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一引出部51开设有第一弧形缺口511,如图23所示,第一弧形缺口511位于第一引出部51与第一分隔件41接触的部位。

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二引出部61也可以开设有第二弧形缺口611,如图24所示,第二弧形缺口611位于第二引出部61与第一分隔件41接触的部位。

例如,第一弧形缺口511和第二弧形缺口611可以分别是半圆形的缺口,如图23和图24所示,第一弧形缺口511和第二弧形缺口611在竖直方向Z上高于第一分隔件41的顶表面,第一弧形缺口511和第二弧形缺口611能够在点胶时对流动的固定胶让位,使固定胶顺利流入第一分隔件41与第一引出部51、第二引出部61接触的部位。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监测动簧5和监测静簧6设置弧形缺口以及在插装结构4上设置点胶口,能够使固定胶充分渗透,使得监测动簧5和监测静簧6的固定更加牢固,避免受到外力而松动。

如图1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监测动簧5的第一引出部51和第一连接部52可以为叠片结构,以增加插接部位的强度。

如图6和图18所示,监测动簧5的第一簧片部53的底端还设有向靠近磁路组件2弯折的弯折部54。当监测动簧5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距离磁路组件2较远时,可以通过该弯折部54减小其与磁路组件2的距离,使得磁路组件2的运动能够准确及时地传递至监测动簧5,确保监测的准确性。

如图20和图2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62的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倒刺结构621。倒刺结构621自上至下逐渐向外倾斜凸出。

监测动簧5与监测静簧6自插装结构4的底部向上插装。在插装监测动簧5时,第一引出部51向上移动进入第一插装空间S1,然后进入第一插装口43继续向上移动,直至第一连接部52插接于第一插装空间S1中。

在插装监测静簧6时,第二引出部61向上移动进入第二插装空间S2,然后进入第二插装口44继续向上移动,直至第二连接部62插接于第二插装空间S2中。在第二连接部62进入第二插装空间S2并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倒刺结构621的顶端与第二插装空间S2的两个侧壁接触,随着第二连接部62向上移动,倒刺结构621与第二插装空间S2的两个侧壁逐渐产生预紧力,并随着倒刺结构621的向上移动而逐渐增大,因此,倒刺结构621能够使第二连接部62更稳定地插接于第二插装空间S2中,防止第二连接部62退出。

本公开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二插装空间S1的两个侧壁上设置与倒刺结构621配合的凹槽,当第二连接部62插接于第二插装空间S2后,倒刺结构621卡接于该凹槽中,进一步防止第二连接部62退出。

如图19和图21所示,第一簧片部53和第二簧片部63的宽度尺寸在竖直方向Z上不变或逐渐增大。

如图19所示,以监测动簧5为例,监测动簧5的第一簧片部53的宽度尺寸在竖直方向Z上可以设置为向远离第一连接部52的方向逐渐增大。监测动簧5的第一簧片部53的下部受力较大,上部受力较小,因此将第一连接部52设计为上窄下宽,能够提高第一连接部52受力的均匀程度,避免应力集中而导致触点压力减小或丧失。

如图21所示,以监测静簧6为例,监测静簧6的第二簧片部63的宽度尺寸在竖直方向Z上可以设置为不变。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应力集中,有效避免监测静簧6长期受力导致的疲劳失效,避免触点压力减小或丧失。

如图20和图2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监测静簧6的第二簧片部63具有分叉结构,分叉结构的底部设有两个监测静触点631。如图18和图19所示,监测动簧5的底部设有两个监测动触点531,两个监测动触点531与两个监测静触点631一一对应。

本公开实施例中,当磁路组件2推动监测动簧5运动时,监测动簧5的两个监测动触点531与监测静簧6的两个监测静触点631接触,实现磁保持继电器的闭合。

如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监测动簧5的第一簧片部53可以自第一连接部52向远离监测静簧6的第二簧片部63的方向倾斜延伸。如图13所示,监测动触点531的第一中心线L1与监测静触点631的第二中心线L2具有夹角α。当磁路组件2推动监测动簧5的第一簧片部53运动时,监测动触点531的轨迹为一段弧线,使得监测动触点531的中心在竖直方向Z上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将第一簧片部53设置为向远离第二簧片部63的方向倾斜延伸,使得监测动触点531运动后,其中心能够与监测静触点631的中心对应,实现两个触点在闭合时中心接触,确保二者闭合的稳定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监测动簧5具有双触点,且监测动簧5的第一簧片部53的厚度可以设置为较监测静簧6更薄,监测动簧5的第一簧片部53具有弹性,便于磁路组件2用较小的作用力就能够推动第一簧片部53,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并且能够避免推力导致监测动簧5的变形和机械疲劳失效。

本公开实施例中,监测静簧6具有双触点,如图20所示,第二簧片部63具有分叉结构,即第二簧片部63具有两个簧片,两个簧片之间具有间隙。两个监测静触点631分别设于两个簧片的底部。

本公开实施例中,监测动簧5与监测静簧6上分别设置双触点,当一组动静触点之间存在异物不能正常接触时,另一组动静触点能够正常接触,确保监测的可靠性。将监测静簧6的第二簧片部63设计为分叉结构,当监测动簧5在被推动的过程中产生倾斜时,依旧能够在较小的作用力下保证双触点正常接触,提高监测的可靠性。

如图2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监测静簧6还设有加强部64,位于第二连接部62的顶端,并与第二引出部61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相对设置。如图24所示,当监测静簧6插装于第二插装空间S2后,加强部64可以插装于第一分隔件41、第二分隔件42和插装空间的侧壁形成的与第二插装口44相对的开口中,且加强部64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的尺寸等于或略大于该开口的尺寸,使得加强部64与该开口的两个侧壁接触或者过盈配合。加强部64的顶端低于第二分隔件42的顶面,以利于点胶。

本公开实施例中,插装结构4设于固定架3上,且监测动簧5与监测静簧6插装于插装结构4中,使得装配简单并减小占用空间。由于监测动簧5受磁路组件2的推动,监测动簧5与磁路组件2同步运动,使得监测动簧5与监测静簧6的监测更加精准。固定架3整体结构简单且不易变形,进一步提高磁路组件2推动监测动簧5的精准度。此外,本公开实施例相较于现有技术,无需在负载引出端直接在强电侧取信号,而是直接作用在内部的弱电信号断,无需考虑强电和弱点隔离的问题,简化了电路设计,并且更加安全可靠。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此处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公开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驱动电路及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
  • 磁保持继电器隔离驱动电路及磁保持继电器
技术分类

0612011662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