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淤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淤泥固结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河道湖泊常用的清淤方式主要为干式清淤、半干式清淤和湿式清淤;干式清淤是在河道湖泊的清淤范围内设置围堰,然后将河道湖泊中的水排干,利用挖掘机等开展清淤施工;挖出的淤泥后续需要进行脱水处理,现在通常采用自然晾晒的方式对干式清淤淤泥进行处理,不仅脱水效率低,占地面积还大,并且还容易导致污染地下水、滋生蚊虫等不好的结果;而采用脱水固结技术对淤泥进行处理的话,则需要加水对淤泥进行稀释,整体处理工艺复杂,处理成本和工程投资都要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淤泥固结处理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搅拌组件混合淤泥和固结剂,并将淤泥传输至第二搅拌组件处,利用第二搅拌组件对淤泥进行压缩,完成对淤泥的固结处理,无需对淤泥进行稀释处理,且整体处理效率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淤泥固结处理装置,包括:主体、第一搅拌组件和第二搅拌组件,主体内部具有搅拌腔室,主体表面设置有与搅拌腔室连通的进料口和出料口,搅拌腔室内设置有加药管,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位于主体的轴线两端;第一搅拌组件和第二搅拌组件均位于搅拌腔室中,第一搅拌组件靠近进料口,第二搅拌组件靠近出料口,第一搅拌组件用于搅拌混合淤泥,第二搅拌组件用于压缩固结淤泥,且第一搅拌组件能够将从进料口进入的淤泥运输到第二搅拌组件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主体的搅拌腔室作为主要反应的容器,淤泥从进料口中进入到搅拌腔室,固结剂通过加药管加入,第一搅拌组件对淤泥和固结剂进行混合,并且在混合过程中将混合后的淤泥逐步输送至第二搅拌组件处,第二搅拌组件能够对淤泥进行压缩,完成对淤泥的固结处理,然后通过出料口排出即可,整个过程均在主体的搅拌腔室中完成,不会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并且,也不用对淤泥进行稀释,整体过程简洁,能够提高淤泥的处理效率。

进一步的,第一搅拌组件包括第一转轴以及多个叶片,第一转轴设置在搅拌腔室内,第一转轴沿主体的轴线方向布置,第一转轴远离第二搅拌组件的一端伸出主体,该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多个叶片一端固定在第一转轴的外侧壁上;叶片与第一转轴的连接位置呈螺旋线结构,多个叶片的旋向相同;叶片整体螺旋设置,随着第一转轴转动时,能够对淤泥提供一部分输送动力,且能够将淤泥进行初步挤压固结。

进一步的,螺旋结构的螺旋升角在45度~60度之间,螺旋升角是指螺旋线上每一点的切线,对圆柱正截面的倾角。

进一步的,叶片弯曲设置,能够在输送淤泥的同时对淤泥进行压缩。

进一步的,第二搅拌组件包括第二螺旋轴,第二螺旋轴转动设置在搅拌腔室中,且第二螺旋轴的轴线方向与主体的轴线方向平行,第二螺旋轴表面固定有螺旋叶片,第二螺旋轴远离第一搅拌组件的端部伸出主体,该端部固定有第二电机,第二螺旋轴在转动时能够混合淤泥和固结剂,同时,由于第二螺旋轴的特殊结构,螺旋轴能够在输送淤泥的同时对淤泥进行压缩处理,螺旋轴能够进一步对淤泥进行压榨固结,缩短淤泥的固化反应时间,提高淤泥固结处理的效率,输送固结后的淤泥至出料口。

进一步的,出料口设置在主体侧壁,出料口沿主体轴线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二螺旋轴轴长的三分之二,便于固化后的淤泥从出料口排出。

进一步的,第一转轴的轴线以及第二螺旋轴的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的,还包括出水口,出水口位于主体底部,便于压滤液的外排。

进一步的,进料口位于主体侧壁,加药管一端穿过主体端部,与主体螺纹连接,另一端包括第一分支以及第二分支,第一分支侧壁和第二分支侧壁均设有多个出药口,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分别位于进料口两侧,加药管再进行加药时不会影响到淤泥从进料口进入到搅拌腔室中。

进一步的,加药管倾斜设置,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朝着靠近出料口的方向倾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设置在主体内部设置搅拌腔室,限制淤泥的处理场地,避免淤泥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并且利用第一搅拌组件的搅拌混合和输送功能,在进行搅拌时也对淤泥进行输送,将淤泥输送到第二搅拌组件处,便于第二搅拌组件对淤泥进行处理;通过对第二搅拌组件螺旋叶片设置,对淤泥产生一定的压榨动力,缩短淤泥的固化反应时间,提高淤泥固结处理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整体内部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叶片沿第一转轴径向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叶片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加药管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主体,11-搅拌腔室,12-进料口,13-出料口,14-出水口,2-加药管,21-第一分支,22-第二分支,23-出药口,31-第一转轴,32-叶片,33-第一电机,41-第二螺旋轴,42-螺旋叶片,43-第二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发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发明,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河道湖泊常用的清淤方式主要为干式清淤、半干式清淤和湿式清淤。干式清淤即为将河道湖泊清淤范围内设置围堰,将河道湖泊水排干后利用挖机等开展清淤施工;干式清淤淤泥具有含水率较低,清淤量体积小,但淤泥流动性差,泵送困难,机械脱水处理困难;半干式清淤是将河道湖泊清淤范围内的水体抽排至20-30cm水深,利用泵等施工机械进行水力冲挖清淤,清淤淤泥具有含水率较高,实际清淤量大,需要进行脱水处理;湿式清淤即是无需对清淤范围进行排水,利用绞吸等方式开展清淤施工,具有清淤量大,含水率高等特点,需要进行脱水处理;清淤淤泥需要进行脱水处理后才能资源化利用,半干式清淤和湿式清淤淤泥脱水固结处理技术较为成熟,但干式清淤淤泥后续脱水处理常用方式为自然晾晒,不仅脱水效率低,占地面积大,还容易引起污染地下水、滋生蚊虫等;采用脱水固结处理技术需要加水对淤泥进行稀释,处理工艺复杂,处理成本和工程投资增加较大。

针对干式清淤淤泥后续处理的缺点,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淤泥固结处理装置,如图1到图4所示,对淤泥进行处理,解决上述缺点。

本实施例提供的固结处理装置如图1到图4所示,包括:主体1、第一搅拌组件和第二搅拌组件,主体1内部具有搅拌腔室11,主体1表面设置有与搅拌腔室11连通的进料口12和出料口13,搅拌腔室11内设置有加药管2,进料口12和出料口13分别位于主体1的轴线两端;第一搅拌组件和第二搅拌组件均位于搅拌腔室11中,第一搅拌组件靠近进料口12,第二搅拌组件靠近出料口13,第一搅拌组件用于搅拌混合淤泥,第二搅拌组件用于压缩淤泥,且第一搅拌组件能够将从进料口12进入的淤泥运输到第二搅拌组件处。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呈空心圆柱体结构,进料口12和出料口13均设置在主体1的侧壁上,空心圆柱体的内腔即为搅拌腔室11,具体使用时,主体1横放在安装支架上,主体1的轴线与水平线平行设置,进料口12位于上方,出料口13位于下方,便于进料和出料,加药管2用于输送固结剂,固结剂从加药管2中在重力作用下逐步输送到搅拌腔室11中。

第一搅拌组件包括第一转轴31以及多个叶片32,第一转轴31转动设置在搅拌腔室11 中,第一转轴31沿主体1的轴线方向布置,第一转轴31远离第二搅拌组件的端部伸出主体 1端部,第一转轴31的该端部固定有第一电机32,多个叶片32一端固定在第一转轴31的外侧壁上;叶片32与第一转轴31的连接位置呈螺旋线结构,多个叶片32的旋向相同;由于叶片32的特殊结构,通过电机控制第一转轴31的转动方向,能够输送淤泥进入到第二搅拌组件所在区域,便于第二搅拌组件进行后续处理;随着第一转轴32转动时,能够对淤泥提供一部分输送动力,且能够将淤泥进行初步挤压固结。

螺旋结构的螺旋升角在45度~60度之间,螺旋升角是指螺旋线上每一点的切线,对圆柱正截面的倾角,多个叶片32交错设置在第一转轴31侧壁,沿第一转轴31的圆周方向,本实施例中设置三个叶片32,三个叶片32均匀分布在第一转轴31侧壁,沿第一转轴31的轴线方向,同一圆周面上的叶片32是相互错开的,使得叶片32对淤泥的搅拌更加充分。

为进一步提高叶片32对淤泥的处理效果,将叶片32弯曲设置,叶片32的中部朝着叶片32的任一侧表面凹陷,凹槽的部分呈光滑的曲面结构。

第二搅拌组件包括第二螺旋轴41,第二螺旋轴41转动设置在搅拌腔室11中,第二螺旋轴41沿主体1的轴线方向布置,第一转轴31的轴线以及第二螺旋轴42的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第二螺旋轴41表面固定有螺旋叶片42,第二转轴41远离第一搅拌组件的一端伸出主体 1,第二转轴41的该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43,螺旋叶片42为螺旋结构设计,随着第二转轴41转动时,能够对淤泥提供一部分压榨动力,且能够螺旋挤压输送,进一步对淤泥进行压榨,缩短固化反应时间,降低固化后淤泥含水率。

出料口13设置在主体侧壁,出料口13沿主体1轴线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二转轴41轴长的三分之二,便于固化后的淤泥从出料口13排出;主体1侧壁还设置了出水口14,出水口14位于主体1底部,固化淤泥时产生的压滤液收集在砖主体1底部,主体1底部至出水口14设置有2%~5%的坡度,便于压滤液排出。

通过将淤泥限制在主体1的搅拌腔室11内进行处理,避免了淤泥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朝着搅拌腔室11添加淤泥时,淤泥穿过进料口12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搅拌腔室11,随着第一转轴31的转动,第一转轴31对淤泥以及从加药管2中输出的固结剂进行搅拌,同时加药管 2投入的固结剂与淤泥大面积接触,提高了药剂使用率,延长药剂与淤泥的固结反应时间,提高了固结效果,由于叶片32的特殊结构,通过控制第一转轴31的转动方向,混合后的反应物输送到第二搅拌组件处;随着搅拌腔室11内淤泥的增多,混合后的淤泥会逐步填满第二搅拌组件所在位置,启动第二电机43,随着第二转轴41的转动,第二转轴41上的螺旋叶片 42的螺旋结构一方面能够促进固结淤泥成团,另一方面能够对淤泥进行压榨,均能进一步提高固结效果,实现二级脱水固结;处理完成后,打开出料口13,由于出料口13位于下方,且出料口13的长度较长,固结后的淤泥能够直接在重力作用下从出料口13输出,脱水过程中产生的压滤液在搅拌腔室11底部收集,通过出水口14排出。整个过程均在主体1的搅拌腔室11中完成,不会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并且,也不用对淤泥进行稀释,整体过程简洁,能够提高淤泥的处理效率。

加药管2一端穿过主体1端部,与主体1螺纹连接,另一端包括第一分支21以及第二分支22,第一分支21侧壁和第二分支22侧壁均设有多个出药口23,第一分支21和第二分支22分别位于进料口12两侧,淤泥从进料口12进入时,从第一分支21以及第二分支22之间的间隙进入到搅拌腔室11中,加药管2不会受到淤泥的冲击,能够稳定输送药剂,加药管2 伸出主体1的端部用于添加固结剂,加药管2倾斜设置,第一分支21和第二分支22朝着靠近出料口13的方向倾斜,加药管2有一定倾斜度,确保加药管2中的药剂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搅拌腔室11。

本实施例中,主体1、第一转轴31、第二螺旋轴41、叶片32、螺旋叶片42均为不锈钢材质,主体1长度在1.5m~2m之间,直径在0.6m~1.5m之间,主体1的壁厚在8mm~12mm 之间,进料口12为矩形结构,长度在0.3m~0.5m之间,宽度在0.3m~0.4m,出水口14为圆形截面,孔径为0.1~0.2m,出料口13结构与进料口12类似,加药管2所在的位置距离主体1顶部约0.2m,加药管2的长度在0.8m~1m之间,与第一转轴31之间距离0.1m~0.3m,加药管2上的孔径在6mm~10mm之间,加药管2为钢制或PVC材质,管径为DN20~DN50,药剂管药剂为固结剂(PAC)等;第一转轴31与第二螺旋41之间的距离在0.1m~0.2m之间,叶片32的厚度在5-8mm之间,呈上宽下窄形式,叶片32的宽度在0.05m~0.15m之间,叶片 32与叶片32之间的间距在0.15m~0.3m之间,在出料口13和进料口12上均设置有与主体1 转动连接的密封板。

通过限制处理装置各项设备的尺寸数据以及材质,辅助淤泥的快速处理,提高淤泥处理时的顺畅度以及处理速度。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基于淤泥发电的淤泥预处理装置
  • 一种淤泥固化土的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 一种海洋淤泥回收处理装置
  • 一种河道淤泥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一种淤泥固化处理装置
  • 底部真空排水的淤泥固结脱水处理装置
  • 底部真空排水的淤泥固结脱水处理装置和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59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