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模型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7:02


模型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硬件在环仿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型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硬件在环,HIL(Hardware-in-the-Loop),即硬件在回路。硬件在环系统,HIL系统,为硬件在环仿真测试系统,是以实时处理器运行仿真模型来模拟受控对象的运行状态,通过I/O接口与被测的ECU连接,对被测ECU进行全方面的、系统的测试。

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一般由仿真模型、台架的IO硬件以及待测对象组成,仿真模型一般由建模软件生成,一般为数学模型,其输入输出与台架的硬件IO板卡本身没有关系,但是由于要进行硬件在环测试,待测对象的信号必须通过台架的IO硬件板卡给到仿真模型,因此,需要建立仿真模型与仿真模型之间的直接联系。

现有技术中,建立起仿真模型与仿真模型之间的直接联系是通过人工编写胶水代码的方式实现的。但是,这种方式的耦合性强,不易实现模块化,无法兼容适配各种硬件,并且,人工编写胶水代码的方式效率较低,不利于提升开发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型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型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HIL系统的多个仿真模型中,确定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以及所述目标仿真模型中可供连接的数据端口;

确定所述数据端口中的目标数据端口,并获取每一所述目标数据端口的端口描述信息;

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间的连接关系,以使得在所述目标仿真模型工作时,基于所述连接关系进行信号传输。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模型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在HIL系统的多个仿真模型中

获取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数据端口中的目标数据端口,并获取每一所述目标数据端口的端口描述信息;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间的连接关系,以使得在所述目标仿真模型工作时,基于所述连接关系进行信号传输。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所述的模型处理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以执行上述所述的模型处理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模型处理方法,通过在HIL系统中确定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及其可供连接的数据端口,确定数据端口中的目标数据端口,根据场景创建需求获取每一目标数据端口的端口描述信息,根据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目标数据端口之间的连接关系,使得目标仿真模型在工作时根据连接关系进行信号传输。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无需通过胶水代码实现模型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提升开发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框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框具和框具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申请,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申请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型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以下将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包括以下内容:

101、在HIL系统的多个仿真模型中,确定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以及所述目标仿真模型中可供连接的数据端口。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针对的是HIL系统中的仿真模型的端口连接,可以是仿真模型与仿真模型之间的端口的端口连接,也可以是同一个仿真模型的端口之间的端口连接。HIL系统中包含有多个仿真模型,将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仿真模型作为目标仿真模型,以实现对目标仿真模型的端口连接。目标仿真模型可以工作在上位机,也可以工作在仿真板卡,还可以工作在HIL系统的任意设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确定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可根据场景创建需求以及场景创建规范等条件对目标仿真模型进行确定。在确定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之前,根据场景创建需求确定场景中所要包含的仿真模型以及仿真模型的模型类型,根据模型类型确定与仿真模型对应的未配置参数的JSON文件,根据场景需求以及仿真模型的功能需求,对JSON文件进行参数配置,得到完成参数配置的JSON文件。对完成参数配置的JSON文件进行变异、编译等处理后,可生成对应的仿真模型的模型实例,即得到模型实例对应的最终模型文件其中的仿真模型例如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模拟输入模型、模拟输出模型、数字输入模型、数字输出模型、PWM输入模型、PWM输出模型、CAN模型、LIN模型、计时器模型、表达器模型、传感器模型、BSU模型、BMS模型等等。

可见,仿真模型可以是环境通道模型,可以是Simulink模型、通用模型或其他自定义模型。

生成具体的仿真模型之后,在进行仿真模型和仿真模型之间的端口连接时,或者,在进行仿真模型本身的端口之间的连接时,根据需要确定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在确定目标仿真模型之后,通过预先设定的关联关系从HIL系统的数据库或者磁盘中获取与目标仿真模型对应的最终模型文件,或者,从与HIL系统连接的数据库或者磁盘中获取与目标仿真模型对应的最终模型文件。最终模型文件中可以记录有与目标仿真模型对应的信息,包括模型特性、数据端口以及端口描述信息等信息。此外,端口描述信息等信息也可源自对仿真模型进行描述的模型描述文件,进而,模型描述文件所描述的信息至少包括数据端口及端口描述信息,也可包括模型特性等。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1包括:

101a:获取目标仿真模型的模型描述文件,对模型描述文件进行编译,生成与目标仿真模型的模型实例对应的最终模型文件,

101b:将最终模型文件导入连接工具进行文件读取;

101c:基于所述文件读取的结果,连接工具的显示界面显示数据端口以及与数据端口对应的框具。

101a的执行可以在任意时机,例如可以预先对每个仿真模型生成最终模型文件,其中自然包含了目标仿真模型的最终模型文件,进而,可以在确定出目标仿真模型之前就已通过编译等处理而生成其最终模型文件,然后,在确定出目标仿真模型后,再将目标仿真模型的最终模型文件导入连接工具;此外,部分示例中,也可在确定目标仿真模型是哪个、哪些仿真模型后,才生成最终模型文件。

101b的执行也可以在101a之后的任意时机,例如可以在生成最终模型文件后就导入到连接工具中进行读取,但仅在确定目标仿真模型并需要建立连接关系时才响应于用户的操作而执行101c,显示出对应的数据端口、框具,此外,部分示例中,也可在未确定目标仿真模型之前,就将所有仿真模型的最终模型文件均导入进行文件读取,然后在确定目标仿真模型之后,再执行101c。

由于模型描述文件中已经预先定义并记录了目标仿真模型的数据端口的相关信息,对模型描述文件进行编译得到对应的最终模型文件之后,通过连接工具对最终模型文件的文件读取,可以生成对应的框具,框具可以显示有包含的数据端口以及每个数据端口的端口名称和/或或者数据端口在连接工具的显示界面上的显示名称,其也记载于文件读取的结果中。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框具用于描述的是模型描述文件、最终模型文件中包含的数据端口的设置方式,其设置方式包括端口方向、端口相对于框具的位置、数据端口的端口数量以及端口功能等。这些也均可理解为文件读取的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框具的结构示意图仅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框具的结构不限于图2所示的结构。在其它实施例中,框具的结构可进行变更。

可选的,连接工具为连接设置器,用于对目标仿真模型对应的框具上的数据端口进行连接的工具。在将最终模型文件导入连接工具之后,通过对文件的读取可确定出对应的框具,并将框具显示在显示界面上,以通过在显示界面上的操作实现端口连接。

若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为一个,将该目标仿真模型对应的最终模型文件导入连接工具中,则连接工具的显示界面上显示与导入的最终模型文件对应的框具。通过在显示界面上对框具本身的数据端口的连线操作,实现端口连接。

若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为多个,将每个目标仿真模型对应的最终模型文件均导入连接工具中,则连接工具的显示界面上显示与每个最终模型文件对应的框具。通过在显示界面上对框具本身或者框具之间的数据端口的连线操作,实现端口连接,并实现目标仿真模型之间的连接。

102、确定所述数据端口中的目标数据端口,并获取每一所述目标数据端口的端口描述信息。

数据端口包括输入端口、输出端口和其它功能类型的数据端口。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主要基于的是输出端口和输入端口之间的端口连接,则目标数据端口至少包括一个目标输出端口和至少一个目标输入端口,进行目标数据端口之间的端口连接,是由目标输出端口指向目标输入端口的连接。

可选的,通过框具的结构可以获知包含的数据端口,并且,通过点击框具上的数据端口,可显示其对应的端口描述信息。

例如,在显示界面上显示的框具包括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通过点击框具上的输入端口的位置,显示界面上与输入端口相对的位置通过小窗口的方式显示该输入端口的端口描述信息。

例如,在显示界面上显示的框具包括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通过点击框具上的输出端口的位置,显示界面切换到显示端口描述信息的相应界面,在该界面上显示有该输入端口的端口描述信息。

连接工具的显示界面上显示框具之后,通过框具的结构可以获知包含的数据端口。但是,在进行端口连接时,并非框具上的所有数据端口都需要进行端口连接,而是根据场景创建需求以及数据端口的端口功能,从这些数据端口中确定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数据端口作为目标数据端口,对目标数据端口进行端口连接即可。

若根据场景创建需求以及数据端口的端口功能,确定出框具的数据端口中只需要部分的数据端口进行端口连接,则以框具上确定出来的数据端口作为目标数据端口进行端口连接。若根据场景创建需求以及每个数据端口的端口功能,确定出框具的所有数据端口都进行端口连接,则以框具上的所有数据端口作为目标数据端口进行端口连接。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端口描述信息包括端口名称、字节序、项数量、显示界面上的显示名称、端口类型、队列属性、结构属性、端口方向以及路径信息等等。

如下表1所示,下表1为端口描述信息的示例:

表1

其中,字节序描述的是存放时的序列与输入(输出)时的序列是先到的在前还是后到的在前,项数量描述的是目标数据端口在对应的框具中的设置数量,是否队列描述的是目标数据端口是否具有队列属性,是否结构描述的是目标数据端口是否具有结构属性,端口类型描述的是目标数据端口的类型。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端口描述信息可另行设置。

可选的,目标数据端口的端口类型(即目标数据端口所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可包括Int类型、Uint类型、Float类型、Double类型、Same struct类型以及Diff struct类型等等。

103、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间的连接关系,以使得在所述目标仿真模型工作时,基于所述连接关系进行信号传输。

在确定目标仿真模型的目标数据端口之间的连接关系之后,将具有连接关系的目标数据端口进行端口连接,即对目标仿真模型本身的目标数据端口进行端口连接,或者,将目标仿真模型的目标数据端口和其它目标仿真模型的目标数据端口进行端口连接。

例如,确定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为一个,并确定出该目标仿真模型包括两个目标数据端口,这两个目标数据端口分别为目标输出端口和目标输入端口,则将目标输出端口和目标输入端口进行端口连接,以实现数据传输。

例如,确定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包括第一目标仿真模型和第二目标仿真模型,确定出第一目标仿真模型的目标数据端口为第一目标数据端口,确定出第二目标仿真模型的目标数据端口为第二目标数据端口,第一目标数据端口为目标输出端口,第二目标数据端口为目标输入端口。则将目标输出端口和目标输入端口进行端口连接,以实现数据传输,并实现仿真模型和仿真模型之间的连接。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预先设置端口连接规则,在进行端口连接时,结合端口连接规则实现。

端口连接规则,可理解为用于定义出端口间是否允许连接和/或推荐连接的结果与端口描述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而,以端口描述信息为依据,以端口间是否允许连接和/或推荐连接为结果的任意规则,都可作为端口连接规则的一种实施方式;

端口描述信息,可理解为对相应端口进行描述的任意信息;例如可以包括描述或体现出以下至少之一的信息:

对应数据端口所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

对应数据端口的数据传输方向;

对应数据端口是否具有队列属性(或可理解为队列标识);

对应数据端口是否具有结构属性;以及结构属性的具体内容;

其中的结构属性用于表征出:相应目标数据端口所能传输的数据包含以指定顺序传输的多组数据,每组数据均具有对应的数据类型。

如下表2所示,下表2为端口连接规则的部分示例:

表2

如表2所示,表2中定义的是不同端口类型的搭配规则。其中,“√”表示可连接,可理解为允许连接,“!”表示可连接但产生警告,可理解为不推荐连接,“×”表示不可连接,可理解为不允许连接。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3包括:响应于所述显示界面上对所述目标数据端口进行的连线操作,形成所述连接关系,并确定所述连接关系与所述端口描述信息满足所述端口连接规则。

具有连接关系的目标数据端口可以是一个目标仿真模型对应的框具本身的数据端口和数据端口的连接,也可以是多个目标仿真模型对应的框具之间的数据端口的连接。

如图3所示,图3中示例的是两个框具之间的目标数据端口之间的连线,以示两个框具的连接。

例如,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包括一个第一目标仿真模型和一个第二目标仿真模型,确定出第一目标仿真模型的第一目标数据端口与第二目标仿真模型的第二目标数据端口之间具有连接关系,并且,第一目标数据端口为目标输出端口,第二目标数据端口为目标输入端口。在连接工具的显示界面上显示两个目标仿真模型对应的框具之后,通过在显示界面上进行的连线操作的方式连接第一目标数据端口和第二目标数据端口,实现目标输出端口和目标输入端口之间的端口连接。

由于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的限制,在进行的连线操作之后会出现连线正确、无法连线或者警示线连线等操作结果。其中,若操作结果为警示线连线时,连线工具的显示界面上会显示相应的提示信息,提示信息的内容可以为“警示线连线,请检查”。

针对连线操作的操作结果的显示设定方式,例如,连线正确时,显示界面上显示连接线,但不会显示提示信息;警示线连线时,显示界面上显示连接线,但会显示提示信息;若无法连线,显示界面会自动清理无效连接,并显示相应的提示信息。

在警示线连线和无法连线的情况下,除了显示相应的提示信息,还可根据对应的端口描述信息和端口连接规则进行自动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显示在显示界面上,以供连线人员进行参考。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3包括:根据端口描述信息,确定目标数据端口所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和数据传输方向,根据端口连接规则,确定连接关系中相连接的目标数据端口的数据类型相同,数据传输方向相对应。

该过程可理解为“确定连接关系与所述端口描述信息满足端口连接规则”的一种实现方式,即“数据类型相同,数据传输方向相对应”为“连接关系与端口描述信息满足端口连接规则”的充要条件或必要条件。

另部分实施方式中,该过程也可理解为步骤103的自动确定连接关系的一种实现方式。

其中,所述数据传输方向相对应可理解为:相连接的两个目标数据端口中,一个是输入端口,另一个是输出端口。

如图3所示,图3中显示两个框具的结构,将位于左侧的框具设为第一框具,将位于右侧的框具设为第二框具,第一框具上的第一目标数据端口为AIN[2],第二框具上的第二目标数据端口为AOUT[2]。在第一目标数据端口和第二目标数据端口之间具有连接关系时,图中第一目标数据端口的端口方向为右侧,第二目标数据端口的端口方向为左侧,则第一目标数据端口和第二目标数据端口的端口方向相对应,并且,第一目标数据端口和第二目标数据端口的端口类型相同,均为输入输出端口。

可选的,在确定端口类型和端口方向之后,结合端口连接规则进行端口连接。例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目标数据端口AIN[2]为Int8的输出端口,第二目标数据端口AOUT[2]为Int16的输入端口,则第一目标数据端口和第二目标数据端口可连线,在进行的连线操作之后的显示如图3所示,则图3中的两个目标数据端口为由输出端口指向输入端口的连接。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3包括:根据端口描述信息,确定目标数据端口是否具有队列属性,根据所述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连接关系中不具有队列属性且作为输入端口的目标数据端口仅连接一个目标数据端口。

该过程可理解为“确定所述连接关系与所述端口描述信息满足所述端口连接规则”的一种实现方式,即“不具有队列属性且作为输入端口的目标数据端口仅连接一个目标数据端口”为“所述连接关系与所述端口描述信息满足所述端口连接规则”的充要条件或必要条件。

另部分实施方式中,该过程也可理解为步骤103的自动确定连接关系的一种实现方式。

同时,根据端口连接规则,所述连接关系中具有队列属性且作为输入端口的目标数据端口可连接一个目标数据端口,也可连接多个目标数据端口;此外,通常来说,输入端口可以有选择地被配置为是否有具有队列属性。

部分示例中,输出端口可以不进行该配置,例如作为输出端口的目标数据端口既可连接一个目标数据端口,又可连接多个目标数据端口。另部分示例中,输出端口也可以有选择地配置为是否具有队列属性,

队列属性也可理解为队列标识,用于标识出相应端口是否允许连接多个目标数据端口,进一步的,也可理解为:对应的仿真模型中,是否设计了这样一种机制,即:基于队列,针对所连接的不同数据端口输入(或输出)的数据进行依次处理的机制;

部分实施方式中,队列属性还可理解为用于描述的是数据端口的端口连接方式,在确定出目标数据端口之后,通过目标数据端口的端口描述信息即可获知其是否具有队列属性。若有,则根据队列属性和端口连接规则进行端口连接。若没有,则目标数据端口确定可以通过一对一的端口连接方式进行端口连接。

例如,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包括一个第一目标仿真模型、一个第二目标仿真模型和一个第三目标仿真模型,第一目标仿真模型包括一个第一目标数据端口,第二目标仿真模型包括一个第二目标数据端口,第三目标仿真模型包括一个第三目标数据端口。第一目标数据端口、第二目标数据端口和第三目标数据端口之间具有连接关系,其中,第一目标数据端口为输出端口,第二目标数据端口和第三目标数据端口均为输入端口。若第一目标数据端口具有队列属性,该队列属性对应的端口连接方式为一对多连接。那么,根据连接关系进行端口连接时,第一目标数据端口分别和第二目标数据端口以及第三目标数据端口进行连线。

例如,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包括一个第一目标仿真模型和一个第二目标仿真模型,第一目标仿真模型包括一个第一目标数据端口,第二目标仿真模型包括一个第二目标数据端口。第一目标数据端口和第二目标数据端口之间具有连接关系,其中,第一目标数据端口为输出端口,第二目标数据端口为输入端口。若第一目标数据端口不具有队列属性,则第一目标数据端口的端口连接方式为一对一连接。那么,根据连接关系进行端口连接时,第一目标数据端口和第二目标数据端口进行连线。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3包括:根据端口描述信息,确定目标数据端口是否具有结构属性,以及目标数据端口的结构属性的属性信息,根据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连接关系中相连接的具有结构属性的目标数据端口的结构属性相同。

该过程可理解为“确定连接关系与所述端口描述信息满足端口连接规则”的一种实现方式,即“连接关系中相连接的具有结构属性的目标数据端口的结构属性相同”为“连接关系与端口描述信息满足端口连接规则”的充要条件或必要条件。

另部分实施方式中,该过程也可理解为步骤103的自动确定连接关系的一种实现方式。例如,在确定出需要连接的两个仿真模型后,可自动将结构属性相同的数据端口连接在一起;

其中结构属性的属性信息用于表征出:相应目标数据端口所能传输的数据包含以指定顺序传输的多组数据,每组数据均具有对应的数据类型,进而,具有结构属性的数据端口通常较为复杂,需要传输不同数据类型的多组数据,此时,以是否有结构属性的判断结果,以及结构属性的属性信息是否相同作为是否允许连接的判断依据,可以保障完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数据端口才能够进行连接,避免一个数据端口输出的数据无法被有效准确地被另一数据端口接收、处理。换言之,针对于结构属性的属性信息完全相同的两个数据端口,相应的仿真模型在输出数据时处理、写入数据的方式与相应的仿真模型接收数据时提取、解析数据的方式是相对应的,即:针对任一组数据,仿真模型会在相同的数据位写入和提取该组数据,并以同一数据类型的处理方式执行该组数据写入前的处理与提取后的解析。

结构属性也可理解为用于描述对应的目标数据端口是否有所属结构。关于结构的定义,可以理解为,结构中包含有多个成员(即:指定顺序传输的每组数据可视作一个成员),每个成员有对应的数据类型。例如,一个结构中包括一组Int8数据类型的数据、一组Uint8数据类型的数据和一组Uint16数据类型的数据,进而有三组数据需要传输,则这个结构中包含有三个成员。

确定具有结构属性的目标数据端口之间的连接关系时,所具有连接关系的目标数据端口具有相同结构属性,才能进行端口连接。相同结构属性的定义为,所要进行连接的目标数据端口的所属结构名称、所属结构端口数量、所属结构端口类型以及所属结构端口顺序均相同。

可预先定义结构的多种类型,并且,针对每种类型设置有对应的命名,在确定需要进行连接的目标数据端口的结构属性是否为相同结构属性时,通过判断所属结构名称也能进行确定。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确定两个需要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之后,若假定两个目标仿真模型为第四目标仿真模型与第五目标仿真模型,也可通过以下步骤确定出目标数据端口:

获取第四目标仿真模型这一类仿真模型(即第一类仿真模型)与第五目标仿真模型这一类仿真模型(即第二类仿真模型)的一条或多条历史连接记录;历史连接记录表征出第一类仿真模型与第二类仿真模型间的数据端口过去发生过的一种连接关系;例如,第一类仿真模型有三个输入端口,分别为输入端口x、y、z,第二类仿真模型有五个输出端口,分别为输出端口a、b、c、d、e,过去的一种历史连接记录中,x连a、y连b,z连c,过去的另一种历史连接记录中,x连a,y连c,z连e,过去的再一种历史连接记录中,x连a,其他都不连;

若历史连接记录的数量为多条,则可统计每条历史连接记录发生的次数;再基于次数,在界面中形成推荐连线;进而,可响应于用户对推荐连线的操作而确定出最终的连线,即以上所涉及的连线操作可以是用户对推荐连线的操作。

一种举例中,可以采用次数最高的一条历史连接记录的连线方式作为推荐连线;进而,可以虚线或和/或带颜色的线条在界面中两个仿真模型的框间形成连线,此即为推荐连线,用户可点击推荐连线的任意部分表示同意采用该推荐连线作为最终的连线;

另一举例中,可以采用次数最高的多条历史连接记录(例如三条)的连线方式作为三条推荐连线;进而,可根据次数从多到少的顺序,依次虚线或和/或带颜色的线条在界面中两个仿真模型的框间形成连线,然后,用户可通过选项框的选择等操作来表示想要采用那个推荐连线作为最终的连线。

若历史连接记录的数量为一条,则可直接选择其连线方式作为推荐连线。

通过以上方式,可借鉴过去连接关系的连接经验,提高连接的效率,同时,避免或减轻经验尚浅的工程师连线时的错漏。

进一步的一种举例中,每条历史连接记录还可配置相映射的场景标识,用于标识出测试的场景的特性,例如对底盘域控制器进行测试的场景、对智驾域控制器进行测试的场景等等,场景的特性也不仅限于基于域的区分,例如还可包括被测控制器的厂商、用途等等。

进而,获取第四目标仿真模型这一类仿真模型(即第一类仿真模型)与第五目标仿真模型这一类仿真模型(即第二类仿真模型)的一条或多条历史连接记录的过程中,可以仅获取场景标识与当前测试的场景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历史连接记录。

进而,可将相关性较强的连接记录应用于本次测试,保障推荐连线是有一定助益的。

本申请实施例的模型处理方法,包括:在HIL系统的多个仿真模型中,确定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以及目标仿真模型中可供连接的数据端口;确定数据端口中的目标数据端口,并获取每一目标数据端口的端口描述信息;根据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目标数据端口间的连接关系,以使得在目标仿真模型工作时,基于连接关系进行信号传输。可见,无需通过编写胶水代码以实现模型之间的联系,而是通过确定连接关系并根据连接关系进行端口连接的方式建立模型之间的联系,耦合性低、易实现模块化和兼容适配各种硬件的问题,并且,有效提升开发效率。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模型处理装置200包括以下模块:

第一确定模块201,用于在HIL系统的多个仿真模型中

获取模块202,用于确定数据端口中的目标数据端口,并获取每一目标数据端口的端口描述信息。

第二确定模块203,用于根据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目标数据端口间的连接关系,以使得在目标仿真模型工作时,基于连接关系进行信号传输。

可选的,上述第二确定模块202可包括以下子模块:

文件编译子模块,用于获取目标仿真模型的模型描述文件,对模型描述文件进行编译,生成与目标仿真模型的模型实例对应的最终模型文件。

读取子模块,用于将最终模型文件导入连接工具进行文件读取。

显示子模块,用于基于文件读取的结果,在连接工具的显示界面显示数据端口以及与数据端口对应的框具。

相应的,上述第二确定模块203可包括以下子模块:

关系形成子模块,用于响应于显示界面上对目标数据端口进行的连线操作,形成连接关系,并确定连接关系与端口描述信息满足端口连接规则。

其中,连线操作的操作结果包括连线正确、无法连线和警示线连线,操作结果为警示线连线时,显示界面上显示提示信息。

可选的,上述第二确定模块203还可包括以下子模块: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端口描述信息,确定目标数据端口所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和数据传输方向。

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端口连接规则,确定连接关系中相连接的目标数据端口的数据类型相同,数据传输方向相对应。

可选的,上述第二确定模块203还可包括以下子模块:

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端口描述信息,确定目标数据端口是否具有队列属性。

第四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端口连接规则,确定连接关系中不具有队列属性且作为输入端口的目标数据端口仅连接一个目标数据端口。

可选的,上述第二确定模块203还可包括以下子模块:

第五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端口描述信息,确定目标数据端口是否具有结构属性,以及目标数据端口的结构属性的属性信息;结构属性的属性信息用于表征出:相应目标数据端口所能传输的数据包含以指定顺序传输的多组数据,每组数据均具有对应的数据类型。

第六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连接关系中相连接的具有结构属性的目标数据端口的结构属性相同。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模型处理装置200还可用包括其它模块以及子模块,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模型处理装置200,包括:第一确定模块201,用于在HIL系统的多个仿真模型中,确定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以及目标仿真模型中可供连接的数据端口;获取模块202,用于确定数据端口中的目标数据端口,并获取每一目标数据端口的端口描述信息;第二确定模块203,用于根据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目标数据端口间的连接关系,以使得在目标仿真模型工作时,基于连接关系进行信号传输。本申请中,无需通过编写胶水代码以实现模型之间的联系,而是通过确定连接关系并根据连接关系进行端口连接的方式建立模型之间的联系,耦合性低、易实现模块化和兼容适配各种硬件的问题,并且,有效提升开发效率。

可选的,模型处理装置200包括存储器120、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80、以及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被存储于该存储器120中,并配置为由该处理器180执行;该处理器180可以包括第一确定模块201、获取模块202和第二确定模块203。例如,以上各个部件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可以如下:

存储器120可用于存储应用程序和数据。存储器120存储的应用程序中包含有可执行代码。应用程序可以组成各种功能模块。处理器18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20的应用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模型处理方法的各个步骤。此外,存储器1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相应地,存储器12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控制器,以提供处理器180对存储器120的访问。

处理器180是装置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终端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20内的应用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20内的数据,执行装置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装置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18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优选的,处理器18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180会按照如下的指令,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应用程序的进程对应的可执行代码加载到存储器120中,并由处理器180来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20中的应用程序,从而实现各种功能:

在HIL系统的多个仿真模型中,确定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以及所述目标仿真模型中可供连接的数据端口;

确定所述数据端口中的目标数据端口,并获取每一所述目标数据端口的端口描述信息;

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间的连接关系,以使得在所述目标仿真模型工作时,基于所述连接关系进行信号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在HIL系统的多个仿真模型中,确定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以及所述目标仿真模型中可供连接的数据端口,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仿真模型的模型描述文件,对所述模型描述文件进行编译,生成与所述目标仿真模型的模型实例对应的最终模型文件;

将所述最终模型文件导入连接工具进行文件读取;

基于所述文件读取的结果,在所述连接工具的显示界面显示所述数据端口以及与所述数据端口对应的框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间的连接关系,包括:

响应于所述显示界面上对所述目标数据端口进行的连线操作,形成所述连接关系,并确定所述连接关系与所述端口描述信息满足所述端口连接规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线操作的操作结果包括连线正确、无法连线和警示线连线,其中,所述操作结果为警示线连线时,所述显示界面上显示提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间的连接关系,包括:

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所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和数据传输方向;

根据所述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连接关系中相连接的目标数据端口的所述数据类型相同,所述数据传输方向相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间的连接关系,包括:

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是否具有队列属性;

根据所述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连接关系中不具有队列属性且作为输入端口的目标数据端口仅连接一个目标数据端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间的连接关系,包括:

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是否具有结构属性,以及所述目标数据端口的结构属性的属性信息;所述结构属性的属性信息用于表征出:相应目标数据端口所能传输的数据包含以指定顺序传输的多组数据,每组数据均具有对应的数据类型;

根据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连接关系中相连接的具有结构属性的目标数据端口的结构属性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计算机、服务器、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1200可以用于实施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模型处理方法。该终端设备1200可以为计算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如图5所示,终端设备1200可以包括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110、包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图中仅示出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20、输入单元130、显示单元140、传感器150、音频电路160、传输模块170、包括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图中仅示出一个)处理核心的处理器180以及电源190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中示出的终端设备1200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12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其中:

RF电路110用于接收以及发送电磁波,实现电磁波与电信号的相互转换,从而与通讯网络或者其他设备进行通讯。RF电路110可包括各种现有的用于执行这些功能的电路元件,例如,天线、射频收发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加密/解密芯片、用户身份模块(SIM)卡、存储器等等。RF电路110可与各种网络如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无线网络进行通讯或者通过无线网络与其他设备进行通讯。

存储器120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如上述实施例中模型处理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18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20内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模型处理方法的各个步骤。存储器120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储器,还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一个或者多个磁性存储装置、闪存、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120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18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终端设备1200。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输入单元130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盘、鼠标、操作杆、光学或者轨迹球信号输入。具体地,输入单元130可包括触敏表面13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132。触敏表面131,也称为触控显示屏或者触控板,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控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敏表面131上或在触敏表面131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敏表面131可包括触控检测装置和触控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控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控方位,并检测触控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控控制器;触控控制器从触控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控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180,并能接收处理器18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敏表面131。除了触敏表面131,输入单元130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132。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13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显示单元140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终端设备1200的各种图形用户接口,这些图形用户接口可以由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和其任意组合来构成。显示单元140可包括显示面板141,可选的,可以采用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141。进一步的,触敏表面131可覆盖显示面板141,当触敏表面13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控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180以确定触控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180根据触控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14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5中,触敏表面131与显示面板14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输入和输出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敏表面131与显示面板141集成而实现输入和输出功能。

终端设备1200还可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150,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14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终端设备120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14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重力加速度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手机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至于终端设备1200还可配置的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音频电路160、扬声器161,传声器162可提供用户与终端设备1200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160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后的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161,由扬声器161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传声器162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160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处理器180处理后,经RF电路110以发送给比如另一终端,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120以便进一步处理。音频电路160还可能包括耳塞插孔,以提供外设耳机与终端设备1200的通信。

终端设备1200通过传输模块170(例如Wi-Fi模块)可以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它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虽然图5示出了传输模块170,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并不属于终端设备1200的必须构成,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改变发明的本质的范围内而省略。

处理器180是终端设备120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手机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20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20内的数据,执行终端设备12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手机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18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8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80中。

终端设备1200还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190,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18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电源19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直流或交流电源、再充电系统、电源故障检测电路、电源转换器或者逆变器、电源状态指示器等任意组件。

尽管未示出,终端设备1200还可以包括摄像头(如前置摄像头、后置摄像头)、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200的显示单元140是触控屏显示器,终端设备1200还包括有存储器120,以及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程序,其中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存储于存储器120中,且经配置以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器180执行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包含用于进行以下操作的步骤:

在HIL系统的多个仿真模型中,确定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以及所述目标仿真模型中可供连接的数据端口;

确定所述数据端口中的目标数据端口,并获取每一所述目标数据端口的端口描述信息;

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间的连接关系,以使得在所述目标仿真模型工作时,基于所述连接关系进行信号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在HIL系统的多个仿真模型中,确定需要进行端口连接的目标仿真模型,以及所述目标仿真模型中可供连接的数据端口,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仿真模型的模型描述文件,对所述模型描述文件进行编译,生成与所述目标仿真模型的模型实例对应的最终模型文件;

将所述最终模型文件导入连接工具进行文件读取;

基于所述文件读取的结果,在所述连接工具的显示界面显示所述数据端口以及与所述数据端口对应的框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间的连接关系,包括:

响应于所述显示界面上对所述目标数据端口进行的连线操作,形成所述连接关系,并确定所述连接关系与所述端口描述信息满足所述端口连接规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线操作的操作结果包括连线正确、无法连线和警示线连线,其中,所述操作结果为警示线连线时,所述显示界面上显示提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间的连接关系,包括:

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所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和数据传输方向;

根据所述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连接关系中相连接的目标数据端口的所述数据类型相同,所述数据传输方向相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间的连接关系,包括:

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是否具有队列属性;

根据所述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连接关系中不具有队列属性且作为输入端口的目标数据端口仅连接一个目标数据端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和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间的连接关系,包括:

根据所述端口描述信息,确定所述目标数据端口是否具有结构属性,以及所述目标数据端口的结构属性的属性信息;所述结构属性的属性信息用于表征出:相应目标数据端口所能传输的数据包含以指定顺序传输的多组数据,每组数据均具有对应的数据类型;

根据预设的端口连接规则,确定所述连接关系中相连接的具有结构属性的目标数据端口的结构属性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模型处理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对本申请所述模型处理方法而言,本领域普通测试人员可以理解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模型处理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控制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存储在终端设备的存储器中,并被该终端设备内的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可包括如所述模型处理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记忆体(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

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模型处理装置而言,其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芯片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所述存储介质譬如为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型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相关技术
  • 导航信号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开机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YANG模型配置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模型训练样本的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5918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