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可折叠转轴及智能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轴组件和可折叠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折叠显示终端逐渐成为未来移动电子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折叠显示终端在展开状态下,能够获得较大的显示面积,提升观看效果。折叠显示终端在折叠状态下,能够获得较小的体积,便于用户携带。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

转轴组件,其中,包括:

中框固定块,所述中框固定块固定在中框上;

同步摆臂,所述同步摆臂的第一端与所述中框固定块的第一部可相对滑动地连接;

转动摆臂,所述转动摆臂的第一端与所述中框固定块的第二部可转动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相邻;

底盖,所述底盖形成有转动空间,所述转动摆臂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转动空间内,且所述转动摆臂的第二端能够在所述转动空间内转动。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

销轴,所述转动摆臂的第一端通过所述销轴与所述第二部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

齿轮和齿轮固定块,所述同步摆臂的第二端形成有齿轮部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齿轮的第一端布置于所述齿轮固定块的第一侧,所述底盖布置于所述齿轮固定块的第二侧,所述齿轮部的第一侧构造有凸起部,所述齿轮固定块的第一侧构造有抵接部,在所述同步摆臂的转动过程中,所述凸起部能够与所述抵接部抵接,以限定出所述转轴组件的展平位置和折叠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

凸轮板,所述齿轮的第二端布置于所述凸轮板的第一侧,所述凸轮板的第一侧还形成有旋转凸轮;

所述齿轮部的第二侧形成有凹凸结构,所述凹凸结构和所述旋转凸轮被构造成凹凸配合。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

弹簧、弹簧挡板和摩擦片,所述凸轮板的第二侧支撑在所述弹簧的第一端,所述弹簧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弹簧挡板的第一侧,所述弹簧挡板的第二侧布置有所述摩擦片。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展平位置和所述折叠位置中,所述凹凸结构和所述旋转凸轮的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彼此相对并且所述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或压缩状态,在所述展平位置与所述折叠位置之间的过渡位置中,所述凹凸结构和所述旋转凸轮的凸起部分彼此相接触并且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中框固定块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转动摆臂的数量为两个,均对称设置于所述转轴组件的两侧。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

主支架,所述主支架与所述底盖连接;

所述转动摆臂具有第一限位面,所述主支架具有第二限位面,在所述转轴组件展平时,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形成第一间隙。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间隙的范围在0.01mm-0.1mm之间,所述第一间隙使得所述转轴组件的最大展平角度在181°-190°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

运动门板,所述运动门板与所述同步摆臂和所述中框固定块分别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运动门板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主支架的两侧,所述转轴组件的数量为两个,在所述主支架的纵向方向上对齐布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可折叠设备,其中,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中框以及上述任一种转轴组件,所述中框固定至所述中框固定块,所述柔性显示屏固定至所述中框。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中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中框固定在所述转轴组件的两侧。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装配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分解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同步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凸轮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转动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主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第一间隙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运动门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公开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公开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或类似表述仅用于描述与区分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应的构件的相对重要性。

现有柔性屏转轴在与整机中框装配过程中存在角度过展的情况,导致装配一致性差,良率低,间接影响屏幕的反拱,影响屏幕的使用寿命。为了保证转轴和整机中框的装配水平≥180°(装配水平≥180°的目的是给安装屏幕有容错空间,因此转轴的展平角度范围要大一点),需要转轴在自由态时的展平角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证装配的良率。

参考图1、图2和图3,它们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装配图、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分解图,以及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转轴组件100包括:

中框固定块1,所述中框固定块1固定在中框上;

同步摆臂2,所述同步摆臂2的第一端21与所述中框固定块1的第一部11可相对滑动地连接;

转动摆臂3,所述转动摆臂3的第一端31与所述中框固定块1的第二部12可转动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部11和所述第二部12相邻;

底盖4,所述底盖4形成有转动空间41,所述转动摆臂3的第二端32连接在所述转动空间41内,且所述转动摆臂3的第二端32能够在所述转动空间41内转动。

应当理解,本文所述的中框通常是指可折叠设备的中框,例如可折叠智能手机的中框。然而,尽管本文没有详细阐明,其它终端设备的中框,例如可折叠平板电脑或者其它可折叠膝上型计算机的中框等,亦可以适用。此外,本文在此或者将要在下面提到的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第二侧或类似的表述是用于对相关零部件的相应部位进行区分,并不一定要求第一端与第二端对置设置,或第一侧与第二侧对置设置。在本例中,同步摆臂2的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分别朝外和朝内对置设置,转动摆臂3的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分别朝外和朝内对置设置,亦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进行方位布置。此外,在本例中,中框固定块1的第一部11和第二部12彼此连接并且总体上对齐地设置,特别是在外侧具有齐平的轮廓线,由此完成装配的转轴组件100或者说转轴组件主体简洁美观,并且能够较好地匹配在下文中还将要描写的运动门板300。

通过同步摆臂2与中框固定块1之间的可相对滑动连接(或者说滑动配合)的设计,扩大了转轴折叠时在弯折处形成的容屏空间,使得中框固定块1所具有的活动空间变得较大,例如在转轴组件100的展平状态下,中框固定块1与同步摆臂2的外侧齐平或基本上齐平,在转轴组件100的完全折叠状态下,中框固定块1相对于同步摆臂2朝外伸出并且此时伸出量为最大,以便能够在展平状态下支持可折叠设备的完全折叠需求,同时整个转轴的占地空间或体积不会因为展平运动而扩大太多或有明显变化。为此目的,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同步摆臂2与中框固定块1构造成滑槽连接配合,例如,中框固定块1的第一部11构造有滑槽111,同步摆臂2的对应两侧构造有接合部23,在完成装配的情况下,接合部23接合到滑槽111中以便支持同步摆臂2与中框固定块1的相对滑动运动,这种方式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实用性和适应性强。

此外,通过转动摆臂3与中框固定块1可转动连接的设计,实现了中框固定块1分别与同步摆臂2和转动摆臂3的联动作用。也即在中框固定块1相对于同步摆臂2进行滑动运动的同时,中框固定块1与转动摆臂3之间还存在有相对转动运动,由此,整个转轴组件主体可以被看作为一种带滑块的多连杆机构(多连杆滑块机构),能够通过转动摆臂3在底盖4的转动空间41的转动范围来间接地界定中框固定块1与同步摆臂2之间的相对滑动幅度,这种界定方式较为便捷、性价比高,可以在不改变中框固定块1与同步摆臂2的结构或者位置关系的情况下通过对转动摆臂3和底盖4的设计即可完成对转轴组件100的转动角度的限定,保证了诸如中框固定块1、同步摆臂2等核心部件的稳定性。此外还能够在应对整机跌落和滚筒测试时能通过转动摆臂3和底盖4分散应力,保护柔性显示屏不受挤压。具体地,为了方便转动,转动摆臂3的第二端32构造有圆弧部34,底盖4的转动空间41相对应地构造有或者构造成圆弧形容纳部,这二者的圆弧周长的尺寸可以根据所要转动的角度范围来定。

从图中还能够看出的是,所述同步摆臂2由第一子部件24和第二子部件25连接构成,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空隙26。在形成该空隙26的壁上构造有通孔27,并通过销钉14将通孔27连接起来。该空隙26和销钉14用于布置和连接在下文还要简介的运动门板300。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为了在保证预期功能的同时兼顾轻量化或者材料节约等需求,可以在各零部件上进行开槽、镂空、倒角或其它类似的结构设计,在本文中不多做赘述。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轴组件100还包括:销轴5,所述转动摆臂3的第一端31通过所述销轴5与所述第二部12连接。由此,以较为简便的方式实现了对于转动摆臂3与中框固定块1的可转动连接的支持。为此目的,在所述转动摆臂3的第一端31处设有贯通孔311,并且在所述中框固定块1的第二部12处设有对应的开口121,在装配完成的状态下,销轴5同时穿过了贯通孔311和开口121。该销轴5示例性地构造成圆柱形,结构简单,易于制造,贯通孔和开口也形状匹配地进行设计。此外,例如从图2和图6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转动摆臂3的第一端31构造成具有两个突出部312的结构,并且两个突出部312之间也设置有空隙,以得到节省材料和轻量化的效果。贯通孔311开设于突出部312上。与之相匹配地,中框固定块1的第二部12构造有一对匹配突出部122,在装配完成的状态下,突出部312与匹配突出部122依次并且对齐并排地设置,以便于销轴5的穿过。由此,这种设计形式还能够提高转动摆臂3与中框固定块1做相对转动运动时的稳定性。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轴组件100还包括:齿轮6和齿轮固定块7,所述同步摆臂2的第二端22形成有齿轮部221与所述齿轮6啮合,所述齿轮6的第一端(朝转动摆臂3的一端)布置于所述齿轮固定块7的第一侧(背离转动摆臂3的一端),所述底盖4布置于所述齿轮固定块7的第二侧(朝转动摆臂3的一侧),所述齿轮部221的第一侧(朝转动摆臂3的一侧)构造有凸起部222,所述齿轮固定块7的第一侧构造有抵接部71,在所述同步摆臂2的转动过程中,所述凸起部222能够与所述抵接部71抵接,以限定出所述转轴组件100的展平位置和折叠位置。

应当理解,所述齿轮部221构造于同步摆臂2的第二子部件25处。通过齿轮部221与齿轮6的啮合,使得同步摆臂2的转动运动能够传递到齿轮6上,并且进而通过多个齿轮6彼此之间的啮合,将这种转动运动传递到另外的同步摆臂2(例如相对侧的同步摆臂)上,从而实现各同步摆臂的转动同步,由此实现可折叠设备的中框的展平和折叠运动的同步,保证了开合运动的一致性。通过凸起部222与抵接部71的配合对转轴组件100的极限位置进行了界定,也即,分别在展平位置和折叠位置的极限状态下,凸起部222的端面与抵接部71的端面相抵接,由此阻碍了转轴组件100进一步的展开或折叠运动,这种限定方式可以结合前文提到的通过转动摆臂3在底盖4之内的转动范围所实现的限定一起作用,实现多重保障。由此可见,同步摆臂2不仅能够实现转动同步的功能,其还与齿轮固定块7配合实现了转动限位的功能,以及在下文还要描述的传递力反馈等功能,由此同一个部件承担多种重要功能,在保证了功能多样性的情况下使得转轴组件100的整体结构较为紧凑,占地空间小,经济性强。对于齿轮6与齿轮固定块7的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可有多种方式来实现,示例性地,齿轮6具有齿轮轴61,齿轮固定块7开设有相对应的通口72,齿轮轴61穿入或穿过通口72来实现连接。

参考图4和图5,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同步摆臂的结构示意图,以及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凸轮板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转轴组件100还包括:凸轮板8,所述齿轮6的第二端(背离转动摆臂3的一端)布置于所述凸轮板8的第一侧(朝转动摆臂3的一侧),所述凸轮板8的第一侧还形成有旋转凸轮81;所述齿轮部221的第二侧(背离转动摆臂3的一侧)形成有凹凸结构223,所述凹凸结构223和所述旋转凸轮81被构造成凹凸配合。与齿轮6跟齿轮固定块7类似地,齿轮6跟凸轮板8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通过轴孔配合来实现,也即,在所述凸轮板8的该第一侧开设有孔口82(图5中并未示出),齿轮6的齿轮轴61穿入或穿过孔口82来实现连接。由此,齿轮轴61被构造成从齿轮6的大体上呈现为柱形的齿轮主体62两端朝外延伸,以便两端的齿轮轴分别用以与对应的周边零件(齿轮固定块7和凸轮板8)相连接。应当理解的是,通过凹凸结构223和旋转凸轮81所形成的凹凸配合,使得同步摆臂2在转动过程中能够与凸轮板8产生挤压并由此带来受力传递的效果,这将在下文再进行描述。

关于凹凸配合的具体结构形式,可行的是,所述凹凸配合构造为梯形配合。这里的梯形并不严格是指数学意义上的梯形,而是只要大体上具有上底、下底和斜边的结构即可。具体地,所述凹凸结构223构造有至少一个第一顶部2231、至少一个第一底部2232和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顶部2231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底部2232的至少一个第一斜部2233,所述凸轮板8的第一侧或者说旋转凸轮81构造有至少一个第二顶部811、至少一个第二底部812和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顶部811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底部812的至少一个第二斜部813。由此,在转轴或者说转轴组件100展平或者折叠状态下,第一顶部2231与第二底部812彼此相对或者相接触,第一斜部2233与第二斜部813彼此相对或者相接触,并且第一底部2232与第二顶部811彼此相对或者相接触;而在展平与折叠状态/位置之间的过渡状态/位置中,第一顶部2231与第二斜部813或者与第二顶部811相接触或者说相挤压,以便进行受力传递。应当理解,凹凸结构223和旋转凸轮81可以分别具有多组底部、斜部和顶部,并覆盖相应整个结构一圈,以便能够提供更加均匀、稳定且“无缝”的力传递效果。还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以其它形状来构造这种凹凸配合,例如用弧面之间的配合的方式替代梯形配合,或者采用弧面与平面的配合等等。

回到图2和图3,所述转轴组件100还包括:弹簧9、弹簧挡板10和摩擦片13,所述凸轮板8的第二侧(背离转动摆臂3的一侧)支撑在所述弹簧9的第一端(朝转动摆臂3的一端),所述弹簧9的第二端(背离转动摆臂3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弹簧挡板10的第一侧(朝转动摆臂3的一侧),所述弹簧挡板10的第二侧(背离转动摆臂3的一侧)布置有所述摩擦片13。结合上面的凹凸配合可知,在弹簧受到挤压时,其可以将弹簧力传递至凸轮板8,并通过凸轮板8与同步摆臂2的凹凸配合传递至同步摆臂2,进而再传递至与同步摆臂2可滑动连接的中框固定块1,最终再传递至与中框固定块1连接的中框。由此,用户在操作可折叠设备的中框时,能够由于这种力的传递而感受到力反馈。具体地,在所述展平位置和所述折叠位置中,所述凹凸结构223和所述旋转凸轮81的凸起部分(如前文提到的第一、第二顶部)和凹陷部分(如前文提到的第一、第二底部)彼此相对并且所述弹簧9处于自然状态(松弛状态)或压缩状态,在所述展平位置与所述折叠位置之间的过渡位置中,所述凹凸结构223和所述旋转凸轮81的凸起部分彼此相接触并且所述弹簧9处于压缩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的是,在转轴组件100的过渡位置中,以前文已经描述过的方式通过弹簧力的传递能够实现悬停,从而能够保持住转轴组件100以及进而可折叠设备的当前位置。可想而知的是,这种悬停力只需要能够做到保持位置即可或者再提供适当的折叠手感即可,不需要过大,从而用户能够在需要时以较为适宜的力来调节可折叠设备的位置。在本例中,转轴组件主体设置有三个相同规格的弹簧9,并且采用并联连接的方式分别布置于弹簧挡板10与凸轮板8之间。然而,应当知晓的是,弹簧力的具体大小设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例如选取合适的弹簧材料及其劲度系数k,设置多组弹簧以及设置多组弹簧的串联、并联或者混联拓扑结构,设置弹簧的尺寸等等。此外,摩擦片13存在的意义是配合凸轮板8完成展平与折叠的运动过程中的悬停,增加摩擦力。具体地讲,在转轴组件100开闭运动而挤压弹簧9的过程中,弹簧9也会对摩擦片13产生挤压力,由此,摩擦片13会对弹簧9产生反作用力,并进而传递至凸轮板8的旋转凸轮81与同步摆臂2的凹凸结构223之间的挤压配合上,从而起到了增大配合力的效果,由此提升了转轴组件100和整个可折叠设备的悬停效果。因此,摩擦片可视作力值放大器,当力值变大,旋转凸轮81与凹凸结构223之间的摩擦也就变大,悬停就更稳定,所以摩擦片13能起到辅助悬停的作用。在此,摩擦片13可以构造成弹性体,以实现上述效果。此外,摩擦片13可以构造成环形圆片,共计两个,分别设置于弹簧挡板10的两端,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装配,能够以性价比较高的方式在维持成本适合的情况下同时起到理想的预期效果。

需要提及的是,在凹凸配合构造成梯形配合的情况下,由于第一、第二斜部的存在,可以在转轴组件100即将到达展平位置时以及即将到达折叠位置时使得转轴组件100可以(相比于在过渡位置中进行运动而言)更为迅速地转动到最终的相应位置(展平或折叠位置),这种效果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带动力或促进力,并且还能够给用户提示转轴组件100和由此整个可折叠设备已经到达了最终位置;并且在从展平位置或折叠位置开始进行折叠或展开运动时,还能够需要付出(相比于在过渡位置中进行运动而言)相对较大的力才能够完成前述最终位置的离开并进入到过渡位置中,由此能够在最终位置时提供较大的保持力和稳定性,以便防止向过渡位置的误操作或是误触发。为此目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可以按需要来设置第一、第二斜部的陡峭程度和长度等特征,以便调控上述提及的保持力和带动力的强度。

结合图2和图3还能够看出的是,所述中框固定块1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转动摆臂3的数量为两个,均对称设置于所述转轴组件100的两侧。类似地,应当理解的是,关于转轴组件主体的其它各类零部件也可以以相应的数量进行构造,例如同步摆臂2、摩擦片13、销轴5、齿轮6、销钉14,包括下文还将简介的C形环16、传动轴18等零部件均分别设置为两个,以便分别成组地服务于可折叠设备的各个中框。

参考图6、图7和图8,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转动摆臂的结构示意图、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主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第一间隙的示意图。

所述转轴组件100还包括:主支架200,所述主支架200与所述底盖4连接;所述转动摆臂3具有第一限位面33,所述主支架200具有第二限位面2001,在所述转轴组件100展平时,所述第一限位面33和所述第二限位面2001之间形成第一间隙G。由此可见,该第一间隙G为转动摆臂3限定了其在转动空间41内转动的活动范围,特别是界定了转动摆臂3反向转动时的运动空间。也即,在中框带动中框固定块1反向折叠时,转动摆臂3会进行反向转动,由此转动摆臂3的第一限位面33会朝向主支架200的第二限位面2001运动,使得第一间隙G越来越小,直至第一限位面33与第二限位面2001相抵接或相挤压,从而使得转动摆臂3无法继续进行反向转动,由此使得中框无法继续进行反向折叠运动,通过这种方式对中框及其上的柔性显示屏进行保护,使之不会由于反向折叠过度而受损。在此,第一、第二限位面均分别在转动摆臂3和主支架200的表面上选取平坦面并且该平坦面在展平状态下彼此平行或者基本上平行地对置,以便二者能够以较大的表面积发生抵接,由此使得在抵接或挤压时的压强不会太大,对零部件的损伤较小,同时还能够提供可靠的、较大范围的挤压阻碍力。

相对而言,以往转轴展平自锁采用的是同步摆臂和齿轮固定块的面配合方式,此方式起到了转轴自锁的作用,但无法解决同步摆臂和中框固定块之间滑配面间隙的问题,导致整机展平存在晃动虚位的问题,此技术方案通过力传导的方式,将止位放在转动摆臂3的第一限位面33和主支架200的第二限位面2001上面,用力压住间隙,减小晃动虚位的手感。由此,这种转轴组件的展平角度自锁能解决转轴组件出货一致性差的问题,保护转轴组件的受力零部件,提高整机的组装良率,降低屏幕反拱引起的屏幕劈裂问题,减小晃动虚位的手感,相对于过往结构利用同步摆臂与齿轮固定块之间的限位配合,主支架200与转动摆臂3之间的配合能解决转轴组件运动虚位的问题,让整机的运动更为顺畅,减小了晃动量,提高了用户体验,在跌落滚筒等破坏性测试时,因虚位晃动量的减小,可靠性更高,能承受更高标准的测试,提升了机构可靠性。

关于第一间隙G的具体数值选取范围,示例性的是,所述第一间隙G的范围在0.01mm-0.1mm之间,所述第一间隙使得所述转轴组件100的最大展平角度在181°-190°之间,其中,最大展平角度超过180°能够为柔性显示屏的安装提供一定的冗余空间。由此,通过第一间隙G的取值来限定转轴组件100的最大展平角度,或者说所需求的限位角度可以用第一限位面33与第二限位面2001之间的第一间隙G来量化。例如可以通过对第一限位面33或第二限位面2001的结构设计或相对位置的布局设计来决定第一间隙G的大小。在此,第一限位面33构造于转动摆臂3的第二端32,第二限位面2001构造于主支架200的端部,然而,根据主支架200与转动摆臂3的连接方式的不同设计,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能够采取转动摆臂3和主支架200上的其它部位来作为对第一间隙G的界定。在本例中,1°的角度变化约对应于0.01mm的间隙变化。进一步地,如需增加展平角度,可采用调整间隙的方式,将间隙控制在0.05-0.1mm之间,保证转轴组件100最大展平角度控制在185°-190°之间。结合图3还可见,本转轴组件100具有展平自锁。具体来说,当同步摆臂2受到弹簧9和凸轮板8的挤压时(受力方向在图3中为向下方向),受凸轮配合力,同步摆臂2会有一个力上压(在图3为向上方向),上压力会带动中框固定块1也受到向上的力,中框固定块1同步带动转动摆臂3沿着底盖4产生转动,转动摆臂3转动一定角度时,转动摆臂3的第一限位面33就会挤压主支架200的第二限位面2001,从而产生展平角度自锁。这种中框固定块1带动转动摆臂3转动(从而实现自锁)的效果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跷跷板效应。

在此,参考图9,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并结合图6至图7可以观察到主支架200与转动摆臂3的一种连接方式。其中,在转动摆臂3的第二端32构造有凸出部35,所述凸出部35相对于第一限位面33布置于外侧且具有更高的高度,以所述凸出部35插入位于所述主支架200的端部的、相对应的槽孔2002内,从而完成主支架200与转动摆臂3的固定连接。在装配完成的状态下,凸出部35的外表面可以与主支架200外表面齐平或相对于主支架外表面靠内一点,以呈现出整洁的外观。进一步地,为了连接的稳固性和均匀性,同时仍然保证实施方案的简单易行和成本控制,本例中每个转动摆臂3构造了两个凸出部35,主支架200的两端部分别设置了对应的四个槽孔2002,并且这四个槽孔2002呈矩形阵列进行排布。由此,需要澄清性地说明的是,图8的截面图是从转动摆臂3的第一限位面33进行截取的,没有体现转动摆臂3的凸出部35的位置。除此之外,关于主支架200以及在后文中还将要提及的运动门板300本身的结构并非本公开的重点所在,在此不多做赘述。示例性地,主支架200端部的两侧还构造有横截面呈现为腰形孔的插接部2003以及在插接部2003之间的呈现为圆环柱体的中空凸块2004,分别插入到底盖4的对应的插口中,再例如通过插销15或螺纹紧固件将中空凸块2004与底盖4的对应的插口连接起来,为此,所述插销15或螺纹紧固件的一端可以构造有十字或者一字形等的槽结构,以便于能够方便地利用对应的工具完成对其的安装或拆卸。

此外,从图1至图3中还能够良好地看出的是,转轴组件100还包括C形环16和主支架固定块17,其中,主支架固定块17布置于C形环16与摩擦片13之间,C形环16布置于整个转轴组件主体的最外侧,C形环16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扣环,以卡扣的方式装配于下文将要简介的传动轴上,起到了定位作用以及能够将被传动轴串接的各个零部件以按需的程度装配或靠在一起,以经济性高的方式提供了较大的扣合力,并且容易装配和拆卸。主支架固定块17主要用于与主支架200进行连接,为此,主支架固定块17的中部开设有腰形通孔171,用于与主支架200对应部位设置的腰形突起进行插接连接。此外,主支架固定块17的两端还构造有凸耳172,用于分别与位于其两侧的C形环16和摩擦片13相贴靠,以起到基座的作用并且能够将由C形环16扣合力或挤压力进行传递。除此之外,主支架固定块17面朝弹簧9的一侧中部还构造有圆柱部173,用于穿过弹簧挡板10的对应开设的贯通口101并穿入弹簧9的中间空间内,以便于在对弹簧挡板10和弹簧9进行固定的同时还能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对弹簧9的伸缩运动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与此类似地,凸轮板8的第二侧(朝弹簧9的一侧)中部构造有与圆柱部173的结构类似的圆柱段83,该圆柱段83相对于圆柱部173穿入弹簧9的对置一端的中间空间内,同样能够在对弹簧9进行固定的同时还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对弹簧9的伸缩运动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为此,可以理解的是,圆柱部173与圆柱段83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以便在弹簧9进行压缩运动时不会由于圆柱部173与圆柱段83相碰而受到阻碍。

如上文已经略微提到过的,为了将转轴组件100进行紧凑的组装,所述转轴组件100还包括传动轴18,该传动轴18从背离转动摆臂3的一端(令其为传动轴18的第一端)起沿纵向方向依次串接了C形环16、主支架固定块17、摩擦片13、弹簧挡板10、弹簧9、凸轮板8、同步摆臂2(具体是其第二端22)、齿轮固定块7并以靠近转动摆臂3的一端插入底盖4内。为此目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被串接的零部件开设有相对应的接纳孔,以支持传动轴18的串接。这些接纳孔例如可以是C形环16由于其C形形状而形成的第一串接孔161、主支架固定块17的凸耳172开设的第二串接孔174、摩擦片13中部开设的第三串接孔131、弹簧挡板10两端中部开设的第四串接孔102、弹簧9(图例为两侧的弹簧9)的中间空间、凸轮板8两端开设的第五串接孔84、同步摆臂2的第二端22开设的第六串接孔224、齿轮固定块7两端开设的第七串接孔73以及开设于底盖4一侧的两端处的容纳槽,以便容纳传动轴18靠近转动摆臂3的一端(令其为传动轴18的第二端)。除此之外,还能够看出的是,传动轴18的第一端相比于其轴体具有更大的外尺寸,并且大于C形环16的第一串接孔161,由此C形环16在卡扣至传动轴18轴体时可以抵靠在传动轴18的该第一端上,使得其位置保持稳固并能够稳定地发挥其预期作用。传动轴18在总体上大致呈现为圆柱状,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可以根据所要串接的零部件包括其串接孔的具体结构对传动轴18轴体进行细节改型,例如调整直径大小、增设凸缘、倒角等特征。还应当提及的是,凸轮板8的两端各同时构造了旋转凸轮81和第五串接孔84,类似地,同步摆臂2的第二端22同时构造了凸起部222、凹凸结构223和第六串接孔224,由此零部件的一个部位能够实现多重功能,能够充分利用零部件材料的同时节约了占地空间。

参考图10,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转轴组件的运动门板的结构示意图,并结合图1和图9可见,所述转轴组件100还包括:运动门板300,所述运动门板300与所述同步摆臂2和所述中框固定块1分别连接。为此,所述运动门板300构造有第一连接部301,该第一连接部301总体上大致呈现为三角形形状,并且开设有弧形的镂空部3011,用于销钉14穿过。所述第一连接部301布置于同步摆臂2的空隙26内并且通过销钉14将同步摆臂2的第一子部件24、第二子部件25与第一连接部301连接在一起。在转轴组件100的展平状态下,销钉14位于镂空部3011朝外一端,在转轴组件100的折叠状态下,销钉14位于镂空部3011朝内一端,由此通过销钉14在镂空部3011内部的移位来支持运动门板300相对于同步摆臂2的运动。类似地,所述运动门板300还构造有总体上大致呈现为三角形形状的第二连接部302,所述第二连接部302用于与中框固定块1沿纵向方向的端部相连接。具体地,中框固定块1的第一部11和第二部12沿纵向方向的端部分别构造有弧形条状的第一引导部112和第二引导部123,与之对应地,第二连接部302构造有与第一、第二引导部形状匹配的槽口3021,在转轴组件100的展平状态下,第一引导部112和第二引导部123从槽口3021中朝外伸出,在转轴组件100的折叠状态下,第一引导部112和第二引导部123的外端与第二连接部302的外端齐平,由此,通过第二连接部302分别与第一引导部112和第二引导部123的相对运动,能够支持运动门板300相对于中框固定块1的相对运动,从而实现运动门板300从展平到折叠位置中的朝外运动。应当理解的是,为了支持中框固定块1与转动摆臂3经由销轴5的连接,中框固定块1的第二部12的第二引导部123的中间是断开的或者说构造有通过口1231,以便于销轴5的穿过。还应当理解,由于第二引导部123主体以及第二连接部302的槽口3021的尺寸相对于通过口1231较大,并且通过口1231位于第二引导部123中部,因此通过口1231的存在不会影响第二连接部302与第二引导部123的相对运动。

还可见的是,所述运动门板300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主支架200的两侧,所述转轴组件100的数量为两个,在所述主支架200的纵向方向上对齐布置,例如转轴组件100的主体分别布置于运动门板300和主支架200沿纵向方向的两端。在一些实施例中,运动门板300和主支架200构造成大致长方体,两个所述运动门板300分别位于主支架200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这里转轴组件的数量也可以被理解为转轴组件100的主体(即去除主支架200和运动门板300)的数量。通过该技术方案,能够较为均匀且稳定地支持可折叠设备的开合运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本公开还涉及一种可折叠设备,其中,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中框以及上述任一种转轴组件100,所述中框固定至所述中框固定块1,所述柔性显示屏固定至所述中框和所述运动门板300。

关于可折叠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所能够实现的技术效果,请参阅上文有关转轴组件进行解读,在此不多做赘述。然而,应当理解的是,可以采用两个中框,两个所述中框固定在所述转轴组件100的两侧,还能够与转轴组件100例如以螺纹紧固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柔性显示屏的尺寸可以设计成大于中框和转轴组件的总尺寸,以便柔性显示屏能够完全地覆盖中框和转轴组件,由此在使用时使得整个可折叠设备较为美观。为了配合转轴组件的可折叠性,所选用的柔性显示屏也应当是可折叠屏幕。另外,对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具体形态不做特别限定,诸如折叠手机、折叠平板等终端均可以适用。对可折叠设备的折叠方式也不做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沿设备纵向方向的中轴线进行左右折叠,也可以支持沿设备横向方向中轴线进行上下折叠,仅需要对转轴组件100的零部件尺寸等特征进行适应性调整即可。

应当理解的是,所有以上的优选实施例都是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构思下对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出的各种改型或变形都应在本公开的法律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及基于可折叠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方法
  • 一种转轴及具有该转轴的电子设备
  • 转轴组件、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同步转轴机构、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技术分类

0612011648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