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快拆机构和可穿戴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51:08


快拆机构和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穿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快拆机构和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受人们青睐。可穿戴设备一般包括设备主体及柔性带,设备主体用于向用户展示图像信息,柔性带用于供用户将设备主体佩戴于其头部、腕部或脚部。然而,在现有的可穿戴设备中,柔性带与设备主体的拆装过程十分繁琐,给柔性带的更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快拆机构,旨在使柔性带和设备主体能够快速方便地进行拆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快拆机构,应用于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柔性带,所述柔性带通过所述快拆机构与所述设备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快拆机构包括限位卡槽和限位卡凸,所述限位卡槽和所述限位卡凸中的一者设于所述设备主体,另一者设于所述柔性带;

所述限位卡槽的边缘连通有导入槽,所述限位卡凸设置为条形结构;

所述限位卡凸能通过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从所述导入槽穿入所述限位卡槽;随着所述柔性带相对所述设备主体的转动,位于所述限位卡槽内的所述限位卡凸能转动至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朝向所述导入槽。

可选地,,所述快拆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柔性带的端部的安装槽以及设于所述设备主体的安装凸部,所述安装槽用于安装所述安装凸部。

可选地,所述设备主体朝向所述柔性带的一侧分别设有一弧形槽,所述安装凸部位于所述弧形槽内;所述设备主体的上表面遮挡所述弧形槽。

可选地,所述弧形槽的两端各设有一所述限位卡槽及一所述导入槽;所述安装槽的相对两侧各设有一所述限位卡凸。

可选地,所述弧形槽的相对两侧各设有一让位槽,所述安装凸部位于两所述让位槽之间,两个所述限位卡槽分别设于所述安装凸部的相对两端部。

可选地,所述快拆机构还包括锁紧结构,当位于所述限位卡槽内的所述限位卡凸转动至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朝向所述导入槽时,所述锁紧结构可将所述限位卡凸锁紧,以将所述柔性带锁紧于所述设备主体。

可选地,所述锁紧结构通过磁吸的方式而将所述限位卡凸锁紧。

可选地,所述锁紧结构包括设于所述设备主体的第一磁吸部及设于所述柔性带的第二磁吸部,当位于所述限位卡槽内的所述限位卡凸转动至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朝向所述导入槽时,所述第一磁吸部与所述第二磁吸部相吸合。

可选地,所述快拆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柔性带的端部的安装槽以及设于所述设备主体的端部的安装凸部,所述安装槽用于安装所述安装凸部,所述第一磁吸部设于所述安装凸部,所述第二磁吸部设于所述安装槽。

可选地,所述导入槽位于所述限位卡槽的上方或下方。

可选地,所述导入槽与所述限位卡槽偏轴设置。

可选地,所述导入槽设置为直槽,所述限位卡槽设置为圆槽。

可选地,所述限位卡凸在所述限位卡槽内的最大旋转角度不超过180度。

可选地,所述限位卡凸的横截面呈跑道形或者椭圆形。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柔性带及前述的快拆机构,所述设备主体与所述柔性带通过所述快拆机构可拆卸连接。

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导入槽的槽宽介于条形结构的限位卡凸的长度与宽度之间,当限位卡凸的端部朝向导入槽时,限位卡凸能够自导入槽进出,而当限位卡凸的侧面朝向导入槽时,限位卡凸将不能通过导入槽。由此,在安装柔性带时,应先使限位卡凸的端部朝向导入槽,以使限位卡凸自导入槽进入限位卡槽,而后柔性带相对设备主体转动,能使限位卡凸相对限位卡槽运动,直至限位卡凸的侧面朝向导入槽,限位卡凸被限位于限位卡槽内,此时,柔性带被限制而无法脱离设备主体,即完成柔性带的安装;在拆卸柔性带时,应先相对设备主体转动柔性带,以使限位卡凸相对限位卡槽旋转,直至限位卡凸的端部朝向导入槽,此时,限位卡凸即可自导入槽脱出,而使柔性带脱离于设备主体。因此,本发明的快拆机构能够方便快捷地实现柔性带与设备主体的拆装,以提升用户更换柔性带的操作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可穿戴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可穿戴设备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可穿戴设备的柔性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a)和图5(b)分别为本发明快拆机构在不同状态下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的快拆机构。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00和柔性带200,所述柔性带200通过所述快拆机构与所述设备主体100可拆卸连接,所述快拆机构包括限位卡槽110和限位卡凸210,所述限位卡槽110和所述限位卡凸210中的一者设于所述设备主体100,另一者设于所述柔性带200;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所述限位卡槽110的边缘连通有导入槽120,所述限位卡凸210设置为条形结构,所述导入槽120的槽宽介于所述条形结构的长度和宽度之间;

如图5(a)所示,所述限位卡凸210能通过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从所述导入槽120穿入所述限位卡槽110;如图5(b)所示,随着所述柔性带200相对所述设备主体100的转动,位于所述限位卡槽110内的所述限位卡凸210能转动至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朝向所述导入槽120,从而限制所述限位卡凸210脱离所述限位卡槽110,进而限制所述柔性带200脱离所述设备主体100。

不失一般性,为方便行文描述,对于设置为条形结构的限位卡凸210,定义其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而设的两端部,其在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而设的两侧面。

本实施例中,导入槽120的槽宽介于条形结构的限位卡凸210的长度与宽度之间,当限位卡凸210的端部朝向导入槽120时,限位卡凸210的长度方向并行于导入槽120的延伸方向,限位卡凸210能够自导入槽120进出,而当限位卡凸210的侧面朝向导入槽120时,限位卡凸210将不能通过导入槽120,以实现对柔性带200的锁紧。由此,在安装柔性带200时,应先使限位卡凸210的端部朝向导入槽120,以使限位卡凸210自导入槽120进入限位卡槽110,而后柔性带200相对设备主体100转动,能使限位卡凸210相对限位卡槽110运动,直至限位卡凸210的侧面朝向导入槽120,限位卡凸210被限位于限位卡槽110内,此时,柔性带200被限制而无法脱离设备主体100,即完成柔性带200的安装;在拆卸柔性带200时,应先相对设备主体100转动柔性带200,以使限位卡凸210相对限位卡槽110旋转,直至限位卡凸210的端部朝向导入槽120,此时,限位卡凸210即可自导入槽120脱出,而使柔性带200脱离于设备主体100。因此,本发明的快拆机构能够方便快捷地实现柔性带200与设备主体100的拆装,以提升用户更换柔性带200的操作体验。

可以理解,导入槽120的槽宽越宽,越有利于限位卡凸210通过,然而,在方便限位卡凸210进入限位卡槽110的同时,也增大了限位卡凸210自限位卡槽110脱出的风险,因而,可考虑适当增大条形结构的长度与宽度之间的差距,并使导入槽120的槽宽尽量贴合于条形结构的宽度,以确保本发明的快拆结构连接设备主体100和柔性带200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导入槽120与所述限位卡槽110偏轴设置。可以理解,限位卡槽110的周侧具有一缺口,导入槽120连通于限位卡槽110的缺口处,限位卡槽110内的经过该缺口的中心且长度不小于限位卡凸210的长度的轴线与导入槽120沿其延伸方向的轴线相偏离地设置。本实施例中,如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在拆卸柔性带200时,当限位卡凸210的端部朝向导入槽120时,限位卡凸210的长度方向将与一前述的限位卡槽110的轴线共线,而能够与导入槽120沿其延伸方向的轴线相偏离,由此,限位卡凸210的长度方向和导入槽120的延伸方向能够具备夹角。在无外力介入的情况下,受制于这个夹角,限位卡凸210无法自由地经导入槽120脱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入槽与限位卡槽也可以是同轴设置,也即,导入槽沿其延伸方向的轴线至少与限位卡槽的一前述轴线共线,此时,为增强对限位卡凸的限制作用,可在导入槽的槽口增设卡位结构。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导入槽120设置为直槽,所述限位卡槽110设置为圆槽。设置为直槽的导入槽120更方便限位卡凸210进出,设置为圆槽的限位卡槽110有利于限位卡凸210在其中稳定旋转,能够进一步提升设备主体100和柔性带200的拆装便利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入槽也可以是弧形槽,限位卡槽也可以是椭圆槽。

可以理解,当柔性带200被锁紧时,限位卡凸210的两端应抵接于限位卡槽110,以确保柔性带200能稳定连接于设备主体100。而当限位卡槽110设置为圆槽时,限位卡凸210的长度等于圆槽的直径,限位卡凸210在限位卡槽110内时,限位卡凸210的长度方向将与圆槽的对称轴共线。本实施例中,基于设置为直槽的导入槽120以及设置为圆槽的限位卡槽110,导入槽120与限位卡槽110偏轴设置,也即为导入槽120沿其延伸方向的对称轴与限位卡槽110的经过缺口的中心的对称轴相偏离设置。由此,当限位卡凸210的端部朝向导入槽120时,限位卡凸210的长度方向和导入槽120的延伸方向之间即具有夹角,以限制限位卡凸210自脱离,从而避免柔性带200从设备主体100上滑脱。特别地,如图5所示,当导入槽120的边缘与限位卡槽110的边缘相切时,此时,这个夹角将达到最大值,对限位卡凸210的限制作用也将达到最大,限位卡凸210自脱离的可能性也越小。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卡凸210在所述限位卡槽110内的最大旋转角度不超过180度,以避免柔性带200与设备主体100发生干涉,而影响二者的拆装过程。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所述限位卡凸210的横截面呈跑道形或者椭圆形。跑道形和椭圆形较为规则,能够便于限位卡凸210的生产加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限位卡凸210也可以是横截面为其他形状的条形结构,如“8”字形或花生形等。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限位卡凸210设于所述柔性带200的端部,所述限位卡槽110和所述导入槽120设于所述设备主体100的端部。可以理解,设备主体100的结构强度较大,更方便于限位卡槽110和导入槽120的开设。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限位卡凸设置于设备主体的端部,柔性带的端部具有硬质部分,限位卡槽开设于硬质部分上。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快拆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柔性带200的端部的安装槽201以及设于所述设备主体100的安装凸部101,所述安装槽201用于安装所述安装凸部101。如此,通过安装槽201的两侧槽壁对安装凸部101的限位,能提升柔性带200与设备主体1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设备主体100朝向所述柔性带200的一侧分别设有一弧形槽203,所述安装凸部101位于所述弧形槽203内;所述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遮挡所述弧形槽203。因安装凸部101位于弧形槽203内,故柔性带200和设备主体100的连接处将处于弧形槽内,而在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的遮挡下,柔性带200和设备主体100的连接缝隙将不会显露于上表面。可以理解,设备主体100包括显示区,显示区用于向用户展示图像信息,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为设有显示区的一面,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后,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将显露于外,而柔性带200和设备主体100的连接缝隙受到遮挡便不会显露于外,有利于提升可穿戴设备的美观度。另外,考虑到设备主体的形状一般设置为圆形结构,弧形槽的形状能够与设备主体的产品形态适配,能够进一步提升可穿戴设备的美观度。可选地,安装凸部101的外侧轮廓设置为弧形,安装槽201的槽底对应设置为弧形,能够增加安装槽201与安装凸部101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升柔性带200与设备主体100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设备主体100的端部的相对两侧各设有一个所述限位卡槽110及一个所述导入槽120,如图4所示,所述安装槽201的相对两侧各设有一个所述限位卡凸210。如此,设备主体100的端部的相对两侧均通过快拆机构与柔性带200的安装槽201的相对两侧相连,有利于提升柔性带200与设备主体100的连接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设备主体的一端仅在中间位置设置有一个限位卡槽和一个导入槽,柔性带的端部也对应地仅在中间位置设置有一个限位卡凸。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弧形槽203的相对两侧各设有一让位槽102,所述安装凸部101位于两所述让位槽102之间,两个所述限位卡槽110分别设于所述安装凸部101的相对两端部。可以理解,在安装柔性带200时,设备主体100两侧的让位槽102用于避让并容置安装槽201的两侧槽壁,而两让位槽102之间的安装凸部101也将与安装槽201相卡合,如此,柔性带200的端部的宽度能够适配于设备主体100的宽度,有利于提升可穿戴设备的外观美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入槽位于所述限位卡槽的上方,也即,导入槽设置于限位卡槽的靠近设备主体的上表面的一侧,此时,设备主体的上表面可不必遮挡弧形槽设置,以便于限位卡凸进出导入槽,亦或者,在设备主体的上表面遮挡弧形槽后,另外使导入槽的入口贯穿设备主体的上表面设置,同样可便于限位卡凸进出导入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导入槽120位于所述限位卡槽110的下方,也即,导入槽120设置于限位卡槽110的远离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的一侧,此时,不论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是否遮挡弧形槽203设置,导入槽120的入口都不会显露于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如此,在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后,导入槽120的入口将不会显露于外,能够进一步提升可穿戴设备的外观美观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快拆机构还包括锁紧结构,当位于所述限位卡槽110内的所述限位卡凸210转动至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朝向所述导入槽120时,所述锁紧结构可将所述限位卡凸210锁紧,以将所述柔性带200锁紧于所述设备主体100。也即,当限位卡凸210在限位卡槽110内旋转到位后,锁紧结构即可将限位卡凸210锁紧于限位卡槽110内,由此,柔性带200也将被锁紧于设备主体100,如此,二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紧结构通过磁吸的方式而将所述限位卡凸锁紧。可以理解,磁吸的方式能够提供足够的锁紧力,且解锁起来也很方便,另外,可实现磁吸的结构设置较简单,对加工精度的要求不高,有利于可穿戴设备的生产装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锁紧结构也可以通过卡扣的方式将限位卡凸锁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锁紧结构包括设于所述设备主体100的第一磁吸部103及设于所述柔性带200的第二磁吸部202,当位于所述限位卡槽110内的所述限位卡凸210转动至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朝向所述导入槽120时,所述第一磁吸部103与所述第二磁吸部202相吸合。也即,当限位卡凸210旋转到位后,第一磁吸部103即可与第二磁吸部202相吸合,且第一磁吸部103和第二磁吸部202之间的吸合力将限制限位卡凸210在限位卡槽110内的旋转,以提供锁紧力,而避免柔性带200绕设备主体100转动。其中,第一磁吸部103和第二磁吸部202中的至少一者为磁体,至多一者为磁性金属。特别地,当二者均设置为磁体时,第一磁吸部103和第二磁吸部202相近的磁极的磁性应相反,以便第一磁吸部103和第二磁吸部202相吸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设备主体和柔性带在佩戴侧共同限位出第一磁吸部的安装结构,并在佩戴侧的对侧共同限位出第二磁性部的安装结构,如此,在限位卡凸旋转到位后,分别于两处安装结构内装入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即可锁紧柔性带。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磁吸部103设于所述安装凸部101,所述第二磁吸部202设于所述安装槽201。可以理解,在柔性带200安装于设备主体100时,安装凸部101与安装槽201之间的距离很近,致使第一磁吸部103和第二磁吸部202之间的距离也很近,有利于第一磁吸部103与第二磁吸部202相吸合,且二者之间的磁吸力也能有所增长,以提供足够的锁紧力。不失一般性,本实施例中,第一磁吸部103设于安装凸部101的中间位置,第二磁吸部202设置于安装槽201的槽底壁,以使第一磁吸部103和第二磁吸部202的吸合力能对柔性带200和设备主体100的相对两侧产生均匀的锁紧力,而进一步提升柔性带200和设备主体1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快拆机构,该快拆机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可穿戴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可穿戴设备包括:可佩戴于腕部的手表、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可佩戴于脚部的运动监测模块;以及可佩带于头部的3D显示设备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3831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