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生态护坡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0:32


一种生态护坡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护坡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态护坡。

背景技术

生态护坡是一种作用于河岸、道路边坡等地的防护形式,通过在边坡上种植亲水植物或草籽使边坡上覆有绿色植物,具有能够巩固水土、净化空气等作用。

而在生态护坡植物种植的初期,植物根系不够发达,导致植物与护坡土壤之间的联结性还不强,若此时发生大量降雨,易导致护坡植物被冲刷走,植物损失量大。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护坡上的植物损失,本申请提供一种生态护坡。

本申请提供一种生态护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生态护坡,包括排布于边坡上的多个分隔座,每个所述分隔座包括格板、安装壳与挡座,所述格板贴合于所述边坡坡面,所述格板上具有贯通所述格板相对两面的种植腔,所述安装壳与所述格板相连并埋设于所述边坡内,所述挡座滑移于所述安装壳内;

所述挡座上具有用于吸收水分的吸水件,所述吸水件吸水后带动所述挡座向靠近所述格板外侧移出所述格板,以对所述种植腔进行罩设,所述格板上具有供所述挡座移出的出口,所述安装壳内具有复位件,所述吸水件失水后,所述复位件带动所述挡座移回所述挡座内收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吸水件吸水增加挡座重量而使挡座逐渐移出格板,以增加挡座位于格板外侧的部分,从而使挡座罩设种植腔,从而使雨水经过吸水件的吸收与挡座的导向不易进入种植腔中对植物进行冲刷,从而能够减少植物种植初期护坡上植物的损失。

可选的,所述安装壳包括第一罩壳与第二罩壳,所述挡座滑移于所述第一罩壳内,所述第二罩壳连接于所述第一罩壳一侧,且所述第二罩壳与所述第一罩壳相连通;所述复位件包括,

连接座,与所述挡座相连,滑移于所述第二罩壳内,滑移方向朝靠近所述边坡坡面逐渐向下倾斜;

配重座,滑移于所述第二罩壳内,滑移方向朝靠近所述边坡坡面逐渐向上倾斜,且所述配重座与所述连接座相互滑动套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座与配重座的倾斜方向相反,使得连接座与配重座的移动趋势相反,且配重座又与连接座相互滑动套设,以使得挡座与吸水件的重量达到克服配重座重量后,挡座能够带动连接座与配重座一同向挡座移出格板的方向移动,而当吸水件失水后,配重座能够克服挡座、吸水件以及连接座的滑移趋势,带动挡座收纳回第一罩壳内,以实现挡座位置的自动调节。

可选的,所述挡座具有用于围合所述吸水件的安装腔,且所述挡座上具有连通所述挡座外部与所述安装腔的第一连通孔,所述挡座外部还覆盖有第一透水土工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腔围合吸水件能够对吸水件进行限位,第一连通孔与第一透水土工布的设置使得雨水能够进入安装腔内被吸水件吸取,且第一透水土工布能够使外部环境中的尘土不易进入安装腔中。

可选的,所述挡座包括安装框与转动辊,所述安装框用于放置所述吸水件,所述转动辊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框沿所述挡座滑移方向相互远离的两端,所述第一透水土工布同时套设于所述安装框两端所述转动辊的外壁上,其中一个所述转动辊位于所述第一罩壳内,另一个所述转动辊位于所述格板外侧,且位于所述第一罩壳内的所述转动辊与所述第一罩壳之间具有联动件,当所述挡座滑移时,所述联动件驱动所述转动辊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透水土工布传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联动件于挡座移动时带动转动辊转动,以带动第一透水土工布的传动,能够使第一透水土工布在挡座移动时相对挡座发生移动,从而便于第一透水土工布上的尘土或杂物受到震动而从第一透水土工布上掉落。

可选的,所述联动件包括齿轮与齿条,所述齿轮固定套设于所述转动辊外壁上,所述齿条连接于第一罩壳内顶壁,并与所述齿轮相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齿轮位于第一罩壳的内顶壁,使得挡座向收纳回第一罩壳内方向移动时,位于挡座上方的第一透水土工布向远离格板方向移动,从而便于第一透水土工布上的尘土掉落。

可选的,所述格板于所述出口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透水土工布外部相触的刷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刷毛与第一透水土工布外部接触,能够在挡座移动时对第一透水土工布进行清理。

可选的,多个阵列排布于所述边坡上的所述分隔座为一生态单元,所述生态单元沿所述边坡长度方向设置有多组,且位于同一所述生态单元且同行的所述分隔座上配合有钉入所述边坡的止移绳;具体的,位于所述格板外侧的所述转动辊端部具有限位把,所述限位把沿自身周向设置有多个限位槽,所述止移绳通过所述限位槽嵌入位于同组且同行的所述限位把,用于限制所述挡座向靠近所述格板外侧滑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种植腔内的植物长成之后,通过止移绳与限位把的嵌设配合,限制挡座向移出格板方向移动,使吸水件在边坡内吸收与释放水分,对边坡内的水分进行调节。

可选的,所述格板呈方形,且所述格板相对两端分别具有第一插接部与第一插接槽,竖直相邻两所述格板中的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一插接槽插接配合,所述格板相对两侧分别具有第二插接部与第二插接槽,水平相邻两所述格板中的所述第二插接部与所述第二插接槽相互插接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插接部与第一插接槽的配合,以及第二插接部与第二插接槽的配合,使得相邻的格板之间连接性增强,以提高分隔座于边坡上的稳固性。

可选的,所述第二罩壳相对所述第一罩壳倾斜设置,以使位于上方所述分隔座的所述第二罩壳对位于下方所述分隔座的所述第一罩壳让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罩壳对第一罩壳进行让位,以便于相邻格板的拼接配合。

可选的,所述安装壳上开设有第二连通孔,且所述安装壳外壁上覆有第二透水土工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连通孔与第二透水土工布的设置,使得水分在边坡中能够穿过安装壳以进行流通。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下雨时吸水件对水分的吸取增加重量,带动挡座向格板外侧移动,使挡座对种植腔进行罩设,以减少雨水对种植腔的冲刷,减少种植腔内还未长成植物的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相邻分隔座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分隔座与第二透水土工布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挡座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第一罩壳的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安装壳的剖视图;

图8是图6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第二罩壳的剖视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体现止移绳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生态单元;2、分隔座;3、格板;4、安装壳;41、第一罩壳;42、第二罩壳;5、挡座;51、安装框;52、转动辊;6、种植腔;7、吸水件;8、出口;9、复位件;91、连接座;92、配重座;10、安装腔;11、第一连通孔;12、第一透水土工布;13、联动件;131、齿轮;132、齿条;14、刷毛;15、止移绳;16、限位把;17、限位槽;19、第一插接部;20、第一插接槽;21、第二插接部;22、第二插接槽;23、第二连通孔;24、第二透水土工布;25、第一腔;26、第二腔;27、凸块;28、配重球;29、第一导向块;30、第二导向块;31、第一导向槽;32、第二导向槽;33、行程块;34、行程槽;35、转动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1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生态护坡。参照图1,生态护坡包括沿边坡长度延伸方向分布的多组生态单元1,每组所述生态单元1内阵列排布有多个分隔座2,且相邻两生态单元1之间具有间隙。

参照图2和图3,每个分隔座2包括格板3、安装壳4与挡座5。格板3呈方形板状结构,且格板3中部开设有贯通格板3相对两面的种植腔6,种植腔6呈方形,安装壳4固定于格板3一面上。

参照图3和图4,安装壳4包括第一罩壳41,第一罩壳41固定于格板3顶部并具有第一腔25,格板3顶部开设有出口8,出口8贯通格板3相对两面并与第一腔25连通,挡座5通过第一腔25与出口8同时滑移于第一罩壳41与格板3中。

参照图5,挡座5呈内部中空的方框状,挡座5内腔形成安装腔10,挡座5于安装腔10内放置有吸水件7,吸水件7能够吸水与失水。本实施例中吸水件7为吸水海绵,吸水件7被限位于安装腔10内而不能够脱离挡座5,且挡座5上阵列开设有连通挡座5外部与安装腔10的第一连通孔11,挡座5上还套设有一同覆盖挡座5上下两面的第一透水土工布12。

参照图1和图3,安装时,先对边坡进行开挖,从下至上逐层放置分隔座2并进行回填,使分隔座2格板3具有安装壳4的一面贴合于边坡坡面,且分隔座2安装壳4埋设于边坡内,草籽等植物播撒种植于边坡与种植腔6相对的位置上。分隔座2固定于边坡上后,第一罩壳41沿靠近格板3方向朝下倾斜延伸,挡座5于第一罩壳41内的滑移方向平行于第一罩壳41的延伸方向,且挡座5沿自身滑移方向相对的两端,一端位于第一罩壳41内,另一端延伸出格板3位于格板3外侧,挡座5沿水平方向上的宽度与种植腔6沿水平方向上的宽度相当。

参照图6和图7,第一罩壳41与第二罩壳42之间具有用于辅助挡座5收纳于第一罩壳41内的复位件9,当吸水件7干燥时,挡座5位于格板3外侧的一端靠近格板3,此时挡座5收纳于第一罩壳41内。当下雨时,雨水依次透过位于格板3外侧的第一透水土工布12与第一连通孔11被吸水海绵吸取,使吸水海绵重量逐渐增加,使挡座5逐渐克服复位件9的限制,挡座5逐渐倾斜向下移出格板3,从而使得挡座5逐渐形成对种植腔6进行遮挡的挡沿,并对雨水进行导流。而雨水停后,吸水海绵水分逐渐蒸发而失水,使吸水海绵重量逐渐降低,从而使挡座5受到复位件9的导向而逐渐移回第一罩壳41内。

其中,安装壳4还包括第二罩壳42,第二罩壳42具有两个,两个第二罩壳42分别固定于格板3沿水平方向的相对两侧,且两个第二罩壳42分别与第一罩壳41相对两侧的下表面接续,第二罩壳42具有向上开口的第二腔26,第一罩壳41第一腔25相对的两侧贯通第一罩壳41相对于第二罩壳42的下表面,使第一腔25与第二腔26连通。

参照图8和图9,挡座5沿水平方向相对的两侧外壁上固定有凸块27,两个凸块27相互远离一面之间的距离与第一罩壳41第一腔25的宽度一致,且凸块27分别与第一罩壳41两侧第二罩壳42的第二腔26相对。

参照图7,复位件9包括连接座91与配重座92,连接座91与配重座92均呈杆状,且配重座92底端形成有球状的配重球28。连接座91固定连接于凸块27下表面并从第一腔25延伸至第二腔26内,配重座92位于第二腔26内并滑动套设于连接座91外壁上。

参照图7和图10,连接座91外壁上固定有第一导向块29,配重座92外壁上固定有第二导向块30,第二罩壳42于第二腔26内壁上开设有供第一导向块29滑移的第一导向槽31,以及供第二导向块30滑移的第二导向槽32。第一导向槽3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罩壳41的延伸方向,以使连接座91随挡座5一同移动;第二导向槽32的延伸方向沿远离边坡坡面向下倾斜,以使得配重座92具有向远离边坡坡面方向移动的趋势,且配重座92始终套设于连接座91远离凸块27一端外壁上。

当吸水海绵重量逐渐增加以克服配重座92的重量时,挡座5逐渐移出格板3,且挡座5通过凸块27带动连接座91一同移动,连接座91带动配重座92一同向靠近边坡坡面方向移动,并使配重座92相对连接座91向上滑移。当吸水海绵逐渐失水时,配重座92受自身重力作用向远离边坡坡面方向倾斜向下移动,以带动挡座5逐渐回收至第一罩壳41内。

参照图8,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挡座5移动的稳定性,两个凸块27相互背离的一面均具有行程块33,第一罩壳41于第一腔25内壁上开设有供行程块33滑移的行程槽34,行程槽34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第一罩壳41挡座5的滑移方向,以对挡座5的滑移进行导向与限位。

参照图5,更进一步的,挡座5包括安装框51与转动辊52,安装腔10形成于安装框51内,第一连通孔11位于安装框51上,且凸块27固定于安装框51上。安装框51沿第一罩壳41的延伸方向相互远离的两端均具有转动座35,每个挡座5中的转动辊52具有两个,两个转动辊52通过轴承与转动座35配合以转动连接于安装框51相互远离的两端,且转动辊52的轴线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透水土工布12同时套设于两个转动辊52上。

参照图5和图9,安装框51两端的转动辊52分别位于格板3外侧与第一罩壳41内,位于第一罩壳41内的转动辊52与第一罩壳41之间具有联动件13,以使得挡座5移动时,联动件13带动位于第一罩壳41内的转动辊52转动,使得第一透水土工布12受第一透水土工布12与转动辊52之间的摩擦力作用而进行传送。

具体的,联动件13包括齿轮131与齿条132,齿轮131固定同轴套设于位于第一罩壳41内的转动辊52一端,且齿轮131与凸块27相对。齿条132固定于第一罩壳41内顶壁,且齿条132长度沿第一罩壳41倾斜方向延伸,齿条132与齿轮131相啮合。

参照图7和图9,当挡座5向移出格板3方向移动时,齿轮131受齿条132的限制而转动,以使转动辊52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透水土工布12沿顺时针方向传送,使原位于挡座5下方的第一透水土工布12传送至挡座5上方,且吸水海绵向下透水,以带走部分现位于挡座5下方第一透水土工布12外表面的尘土。反之,当挡座5移回第一罩壳41内时,带动第一透水土工布12逆时针传送,使原位于挡座5上方的第一透水土工部传送至挡座5下方,以将原位于挡座5上方第一透水土工布12上留有的尘土向下倾倒,对第一透水土工布12进行清理。

参照图4,此外,格板3于出口8处下侧固定粘接有沿水平方向排列的刷毛14,刷毛14与第一透水土工布12的外表面相触,以使得挡座5移回第一罩壳41内时,刷毛14对第一透水土工布12进行进一步的清理,从而进一步减少第一透水土工布12上的尘土,提高第一透水土工布12的透水能力。

参照图3,为了提高吸水海绵的吸水效率,第一罩壳41与第二罩壳42四周具开设有第二连通孔23,水分能够通过第二连通孔23穿过第一罩壳41与第二罩壳42,且第一罩壳41与第二罩壳42外壁上均包覆有第二透水土工布24,使得第一罩壳41与第二罩壳42透水的同时,阻止泥土杂质进入第一腔25与第二腔26内。

在下雨时,雨水渗入边坡内,而边坡内的水分通过第二透水土工布24与第二连通孔23被吸水海绵吸收,从而提高吸水海绵吸水的效率,并且使水分在边坡中下渗的过程中逐渐减少,减少因水分含量过多而引起沉降的可能性,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参照图2和图3,进一步的,格板3沿竖向相对的两端中,格板3下端具有第一插接部19,格板3上端具有第一插接槽20。格板3沿水平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二插接部21与第二插接槽22。 第一插接部19与第二插接部21均呈与格板3边线贴合的长条状。在生态单元1中,上下相邻两格板3的位于上方格板3上的第一插接部19插接至位于下方格板3的第一插接槽20中,左右相邻两格板3的其中一个格板3的第二插接部21插接至另一个格板3的第二插接槽22中,以使得同个生态单元1中分隔座2的整体性增强。

适应性的,安装壳4中的两个第二罩壳42相对竖直方向倾斜,且两个第二罩壳42相对第一罩壳41镜像对称,以使得两个第二罩壳42之间的水平距离向下逐渐增大,以使得上下相邻两分隔座2中,位于上方的两第二罩壳42对位于下方的第一罩壳41进行让位。

参照图4和图11,在植物长成之前,通过挡座5伸出格板3对植物进行防护,而在植物长成之后,挡座5可以无需移出格板3,因此,分隔座2还配合有限制挡座5移动的止移绳15。具体的,位于格板3外侧的转动辊52沿自身轴线方向相互远离的两端均固定有限位把16,限位把16呈与转动辊52同轴的圆环状,且限位把16外径大于转动辊52外径。限位把16沿自身周向均匀间隔开设有多个限位槽17,限位槽17用于供止移绳15嵌入。

每一生态单元1中止移绳15的数量与分隔座2的行数一致,且各止移绳15分别对应生态单元1中的各行。在生态单元1中的挡座5均收纳于对应的第一罩壳41的状态下,将止移绳15同时嵌入对应行中所有分隔座2的限位把16上,使止移绳15沿水平方向延伸并绷紧,并使止移绳15相互远离的两端分别用钉子钉入生态单元1相对两侧的间隙中,即通过止移绳15限制挡座5的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生态护坡的实施原理为:在植物未长成前,下雨时,雨水从格板3外部透过第一土工布与第一连通孔11进入挡座5内被吸水海绵吸收,吸水海绵重量逐渐增加而克服配重座92的重力,向下倾斜移出格板3,以对种植腔6进行遮挡。雨停后,吸水海绵受到阳光照射与风力吹拂而逐渐晾干失水,重量逐渐减小,配重座92带动挡座5逐渐收纳回第一罩壳41内。植物长成后,通过止移绳15对位于格板3外侧的转动辊52进行限位,以限制挡座5向格板3外侧移动。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生态护坡结构及生态护坡方法
  • 生态护坡结构与应用该种生态护坡结构的生态护坡
  • 生态护坡结构与应用该种生态护坡结构的生态护坡
技术分类

0612011614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