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现浇楼板钢筋及混凝土高度控制施工工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53


一种现浇楼板钢筋及混凝土高度控制施工工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现浇楼板钢筋及混凝土高度控制施工工法。

背景技术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应用广泛,施工板厚的控制长期以来是困扰广大施工人员的一道难题,楼板厚度不合格会造成楼面裂缝、结构自重增加及结构承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后期施工质量、效率。

随着房屋综合性的增强,单一建筑的使用功能越来越多,单层内房屋的不同功能区结构板厚各不相同,以往的楼板厚度控制方法很难满足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实测实量要求,严重影响现浇混凝土结构板施工工效。

发明内容

为了方便控制楼板厚度以及钢筋间距,本申请提供一种现浇楼板钢筋及混凝土高度控制施工工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现浇楼板钢筋及混凝土高度控制施工工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现浇楼板钢筋及混凝土高度控制施工工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楼面钢筋放样弹线:施工前,根据设计图纸楼板钢筋信息,在模板上进行钢筋放样弹线,提前进行钢筋定位,保证钢筋位置关系;

S2、根据在模板上进行的钢筋放线弹线,选用设计图纸中的钢筋型号进行下部钢筋的铺设和绑扎固定,并进行相关的检查验收;

S3、在下部钢筋铺设完成后,进行安装集成化钢筋支架的摆放,摆放按照规定范围内间距进行设置,钢筋支撑架设置在纵横向钢筋的交接处;

S4、下部钢筋铺设及支撑架安装固定完成后,进行上部钢筋的铺设,铺设完成后进行钢筋的绑扎固定;

S5、根据楼面标高、楼面板厚及模板厚度计算出板底模板的标高,施工员根据标高对每块板进行板底平整度测量,调整支模架顶托高度使板底模板平整度达到误差要求;

S6、混凝土浇筑,根据钢筋支撑架按照设计楼层板厚调整的高度控制混凝土浇筑的厚度,提高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混凝土厚度控制质量;

S7、楼面混凝土浇筑后至混凝土初凝前,质量员对每块板的板底模板标高平整度再次进行复核,如有误差再次调整,板底模板调整好之后,泥工根据装置上端的横杆,用铝合金刮尺找平,进行细部收面;

S8、找平收面完成后,安排作业人员使用薄膜覆盖,防止混凝土开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钢筋支撑架的调节灵活性满足不同板厚的要求,有效适应了现有项目中不同板厚及不同钢筋多规格的搭配, 通过可调节的上部标高控制杆和下部保护层控制,实现不同规格主筋的保护层厚度控制,更精细化地控制楼板及内部钢筋平整度,钢筋支撑架可以有效替代马凳及标高控制等措施性配件,实现上下钢筋保护层厚度、楼板厚度、楼板平整度、板面标高等多功能合一的集成化控制,简化了控制程序;集成化支撑架所用材料均为施工现场的常用材料,甚至是废料进行加工,实现施工现场废料回收,废物利用由于楼板施工过程中工序多、检查验收多,难以避免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踩踏破坏已完成绑扎的钢筋,而本技术中的装置可较好提高楼板钢筋的整体稳定性,有效控制施工荷载对钢筋的破坏,从而减少了过程中的加固及返工作业,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一种钢筋支撑架,优选的,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开设有若干容纳槽,所述支撑座内设置有用于支撑钢筋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容纳槽内侧壁滑移配合,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用于调整所述支撑板位置的调整组件,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用于提高钢筋稳定性的加固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钢筋进行绑扎时,操作人员将支撑座放置于各个指定位置,并将钢筋依次放置在支撑座上的容纳槽内,在钢筋进入到容纳槽的同时,钢筋被限制于支撑座内,同时加固组件提高钢筋在支撑座内的稳定性,防止其发生位置偏移的现象,钢筋进入容纳槽之前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调整组件控制支撑板位置,从而对钢筋的高度进行调节,以便控制浇筑混凝土楼板厚度,在钢筋层数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调整支撑座上容纳槽数量以控制支撑座所能承载的钢筋层数,钢筋放置完成后,通过钢丝捆扎;通过设置支撑座、支撑板以及调节组件支撑座上的容纳槽可以限制钢筋的晃动以及防止捆扎钢丝断裂,同时可以通过控制支撑座高度以控制钢筋层的高度,调整组件可以调整支撑板的位置,从而对钢筋位置进行调整,实现不同规格主筋的保护层厚度控制。

优选的,所述调整组件包括第一丝杆,所述容纳槽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容纳槽与所述第一滑槽相连通,所述支撑板穿入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第一滑槽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杆穿过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支撑板螺纹配合,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丝杆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丝杆转动,第一丝杆转动使得支撑板在第一滑槽内移动,钢筋位置以及上下钢筋间距可以根据支撑板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冠齿轮以及第一直齿轮,所述冠齿轮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丝杆上,所述支撑座内穿设有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支撑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直齿轮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轴上,所述第一直齿轮与所述冠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驱动轴上固定套设有第一锥齿轮,所述支撑座内穿设有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轴上固定套设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相互啮合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驱动轴穿出所述支撑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转动第二驱动轴,第二驱动轴转动使得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转动使得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转动使得第一驱动轴转动,第一驱动轴转动使得第一直齿轮转动,第一直齿轮转动使得冠齿轮转动,冠齿轮转动使得第一丝杆转动,第一丝杆转动使得支撑板移动。

优选的,所述加固组件包括能够与钢筋抵接的限制杆,所述限制杆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限制杆滑移配合的第二滑槽,所述限制杆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回复弹簧,所述第一回复弹簧远离所述限制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滑槽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限制杆靠近相邻所述限制杆的端部均设置有斜面,所述限制杆采用橡胶材质,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限制杆移动的第二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钢筋进入放置在支撑板上后,第二驱动组件驱动限制杆向钢筋移动,限制杆移动并与钢筋抵接,限制杆上的斜面可以帮助钢筋在进入在支撑板上时不被阻拦,钢筋能够通过限制杆上的斜面推动限制杆压缩第一回复弹簧,到达指定位置后,第一回复弹簧推动限制杆与钢筋抵接,限制杆的橡胶材质可以提高限制杆与钢筋之间的摩擦力,同时在钢筋与限制杆之间距离较小时,也能够起到较好的稳固效果。

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推动杆,所述推动杆滑动穿设于所述支撑板内,所述推动杆能够与所述限制杆抵接,所述推动杆与所述限制杆相互靠近的侧壁均设置有斜面,所述支撑板内滑动穿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滑动穿设于所述支撑板内,所述支撑板内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滑块滑移配合的第三滑槽,所述第一滑块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回复弹簧,所述第二回复弹簧远离所述第一滑块的端部与所述第三滑槽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推动杆相互靠近侧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齿条以及第二齿条,所述支撑板内转动安装有第二直齿轮,所述第一齿条以及所述第二齿条均与所述第二直齿轮相互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将钢筋放置在支撑板上时,钢筋与第一滑块接触并使其移动,第一滑块移动使得第一齿条移动,第一齿条移动使得第二直齿轮转动,第二直齿轮转动使得第二齿条移动,第二齿条移动使得推动杆移动,推动杆移动使得其上斜面与限制杆并推动限制杆移动,限制杆从而将钢筋限制与支撑板上。

优选的,所述支撑座上滑动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靠近所述支撑板的侧壁上设置有夹持座,所述夹持座与所述支撑板相互靠近的侧壁均设置有弧面,所述夹持座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推动杆插接配合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内侧壁上滑动设置有第一卡块,所述推动杆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卡块卡接的卡槽,所述第一卡块靠近所述推动杆的侧壁设置有斜面,所述第一卡块上固定连接有第三回复弹簧,所述第三回复弹簧远离所述第一卡块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插槽内侧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筋放置在支撑板上后,操作人员滑动连接板,连接板移动使得夹持座向钢筋方向移动,当夹持座与支撑板接触时,推动杆插入到第一插槽内,同时推动杆推动第一卡块,夹持座停止移动时第一卡块在第三回复弹簧作用下移动并与卡槽卡接。

优选的,所述夹持座上穿设有第二卡块,所述容纳槽内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用与所述第二卡块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槽,所述夹持座内滑动穿设有第二滑块,所述夹持座以及所述连接板内开设有用于所述第二滑块滑移配合的第四滑槽,所述第二滑块穿入所述连接板内,所述第二卡块穿入所述第四滑槽内,所述第二滑块能够与所述第二卡块抵接,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卡块相互靠近的侧壁均设置有斜面,所述第二滑块上固定连接有第四回复弹簧,所述第四回复弹簧远离所述第二滑块的端部与所述第四滑槽内侧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持座向钢筋方向移动时,第二滑块与钢筋抵接,第二滑块同时移动,当夹持座与支撑板接触后,第二滑块移动并压缩第四回复弹簧,第二滑块在斜面作用下推动第二卡块移动,第二卡块移动并插入到第二插槽内,使得夹持座被限制与支撑座上,夹持座与在支撑板同时完成对钢筋的锁定。

优选地,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相邻所述支撑座的插接杆,所述支撑座上开设有用于相邻所述支撑座上的所述插接杆连接的连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增加多层钢筋层,同时支撑座上的容纳槽无法满足要求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插接杆以及连接槽将多个支撑座连接在一起。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可调节的上部标高控制杆和下部保护层控制,实现不同规格主筋的保护层厚度控制,更精细化地控制楼板及内部钢筋平整度,钢筋支撑架可以有效替代马凳及标高控制等措施性配件,实现上下钢筋保护层厚度、楼板厚度、楼板平整度、板面标高等多功能合一的集成化控制,简化了控制程序;

2.通过设置支撑座、支撑板以及调节组件支撑座上的容纳槽可以限制钢筋的晃动以及防止捆扎钢丝断裂,同时可以通过控制支撑座高度以控制钢筋层的高度,调整组件可以调整支撑板的位置,从而对钢筋位置进行调整,实现不同规格主筋的保护层厚度控制;

3.通过设置插接杆以及连接槽,在需要增加多层钢筋层,同时支撑座上的容纳槽无法满足要求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插接杆以及连接槽将多个支撑座连接在一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钢筋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加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夹持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丝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驱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撑座;11、容纳槽;12、支撑板;13、第一丝杆;14、冠齿轮;15、第一直齿轮;16、第一驱动轴;161、第一锥齿轮;162、第二锥齿轮;163、第三锥齿轮;17、第二驱动轴;18、插接杆;181、连接槽;2、加固组件;21、限制杆;22、第一回复弹簧;23、推动杆;24、第一滑块;241、第二回复弹簧;25、第一齿条;26、第二齿条;27、第二直齿轮;3、连接板;31、夹持座;311、第一插槽;32、第一卡块;321、卡槽;33、第三回复弹簧;34、第二卡块;341、第二插槽;35、第二滑块;351、第四回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现浇楼板钢筋及混凝土高度控制施工工法以及一种钢筋支撑架。

一种现浇楼板钢筋及混凝土高度控制施工工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楼面钢筋放样弹线:施工前,根据设计图纸楼板钢筋信息,在模板上进行钢筋放样弹线,提前进行钢筋定位,保证钢筋位置关系;

S2、根据在模板上进行的钢筋放线弹线,选用设计图纸中的钢筋型号进行下部钢筋的铺设和绑扎固定,并进行相关的检查验收;

S3、在下部钢筋铺设完成后,进行安装集成化钢筋支架的摆放,摆放按照规定范围内间距进行设置,钢筋支撑架设置在纵横向钢筋的交接处;

S4、下部钢筋铺设及支撑架安装固定完成后,进行上部钢筋的铺设,铺设完成后进行钢筋的绑扎固定;

S5、根据楼面标高、楼面板厚及模板厚度计算出板底模板的标高,施工员根据标高对每块板进行板底平整度测量,调整支模架顶托高度使板底模板平整度达到误差要求;

S6、混凝土浇筑,根据钢筋支撑架按照设计楼层板厚调整的高度控制混凝土浇筑的厚度,提高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混凝土厚度控制质量;

S7、楼面混凝土浇筑后至混凝土初凝前,质量员对每块板的板底模板标高平整度再次进行复核,如有误差再次调整,板底模板调整好之后,泥工根据装置上端的横杆,用铝合金刮尺找平,进行细部收面;

S8、找平收面完成后,安排作业人员使用薄膜覆盖,防止混凝土开裂。

一种钢筋支撑架,参照图1,包括支撑座1。

参照图1,支撑座1竖直设置,支撑座1上沿其高度方向在其顶部开设有四个容纳槽11,四个容纳槽11绕支撑座1周壁间隔设置,支撑座1底部也开设有若干容纳槽11,支撑座1顶部的容纳槽11与支撑座1底部的容纳槽11沿其轴线对称设置。支撑座1顶面设置有若干插接秆,若干插接杆18绕支撑座1周壁间隔设置。支撑座1底面开设有若干连接槽181,插接杆18能够与相邻支撑座1上的连接槽181插接配合,插接杆18与连接槽181一一对应。

参照图1,在对钢筋进行绑扎时,操作人员将支撑座1放置于各个指定位置,并将钢筋依次放置在支撑座1上的容纳槽11内,在钢筋进入到容纳槽11的同时,钢筋被限制于支撑座1内,在需要增加多层钢筋层,同时支撑座1上的容纳槽11无法满足要求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插接杆18以及连接槽181将多个支撑座1连接在一起。

参照图1以及图2,支撑座1上设置有若干支撑板12,若干支撑板12分别与若干容纳槽11一一对应。支撑板12上设置有弧面,位于支撑座1顶部容纳槽11内的支撑板12与位于支撑座1底部容纳槽11内的支撑板12弧面方向相同。

参照图1以及图2,支撑板12上设置有加固组件2,加固组件2包括限制杆21。限制杆21滑动穿设于支撑板12上,单个支撑板12上设置有两个限制杆21,两个限制杆21沿支撑板12轴线对称设置。支撑板12上沿其宽度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限制杆21与第二滑槽内侧壁滑移配合。限制杆21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回复弹簧22,第一回复弹簧22远离所述限制杆21的端部与第二滑槽内侧壁滑移配合。限制杆21与位于同一支撑板12上的另一个限制杆21相互靠近的侧壁均设置有斜面,限制杆21采用橡胶材质。

参照图1以及图2,限制杆21上的斜面可以帮助钢筋在进入在支撑板12上时不被阻拦,钢筋能够通过限制杆21上的斜面推动限制杆21压缩第一回复弹簧22,到达指定位置后,第一回复弹簧22推动限制杆21与钢筋抵接,限制杆21的橡胶材质可以提高限制杆21与钢筋之间的摩擦力,同时在钢筋与限制杆21之间距离较小时,也能够起到较好的稳固效果。

参照图1以及图2,支撑板12上设置有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包括推动杆23。推动杆23穿设于支撑板12内,推动杆23与支撑板12滑动连接。单个支撑板12内滑动设置有两个推动杆23,两个推动杆23沿支撑板12轴线对称设置。推动杆23一端穿出支撑板12,推动杆23位于支撑板12外的端部与限制杆21抵接,推动杆23靠近限制杆21的侧壁设置有斜面,推动杆23与限制杆21一一对应。

参照图1以及图2,在钢筋进入放置在支撑板12上后,第二驱动组件驱动限制杆21向钢筋移动,限制杆21移动并与钢筋抵接,限制杆21上的斜面可以帮助钢筋在进入在支撑板12上时不被阻拦,钢筋能够通过限制杆21上的斜面推动限制杆21压缩第一回复弹簧22,到达指定位置后,第一回复弹簧22推动限制杆21与钢筋抵接,限制杆21的橡胶材质可以提高限制杆21与钢筋之间的摩擦力,同时在钢筋与限制杆21之间距离较小时,也能够起到较好的稳固效果。

参照图1以及图2,支撑板12上竖直穿设有第一滑块24,支撑板12沿其高度方向开设有第三滑槽,支撑板12与第三滑槽内侧壁滑移配合,推动杆23远离限制杆21的端部穿入第三滑槽内。第一滑块24靠近相邻推动杆23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齿条25,支撑板12内转动安装有两个第二直齿轮27,两个第二直齿轮27分别与两个第一齿条25相互啮合。推动杆23靠近相邻推动杆23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齿条26,第二齿条26也与第二直齿轮27相互啮合,第二齿条26与第二直齿轮27一一对应。第一滑块24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回复弹簧241,第二回复弹簧241远离第一滑块24的端部与第三滑槽内侧壁固定连接。

参照图1以及图2,操作人员将钢筋放置在支撑板12上时,钢筋与第一滑块24接触并使其移动,第一滑块24移动使得第一齿条25移动,第一齿条25移动使得第二直齿轮27转动,第二直齿轮27转动使得第二齿条26移动,第二齿条26移动使得推动杆23移动,推动杆23移动使得其上斜面与限制杆21并推动限制杆21移动,限制杆21从而将钢筋限制与支撑板12上。

参照图1以及图3,支撑座1上设置有两个连接板3,两个连接板3沿支撑座1高度方向间隔设置,连接板3与支撑座1滑动连接。连接板3水平设置,连接板3底面固定连接有若干夹持座31,若干夹持座31绕连接板3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夹持座31与支撑板12一一对应。

参照图1以及图3,夹持座31靠近支撑板12的侧壁设置有弧面,夹持座31靠近支撑板12的端部上开设有第一插槽311,与夹持座31对应的支撑板12上的限制杆21与第一插槽311插接配合,限制杆21与第一插槽311一一对应。

参照图3,夹持座31内滑动设置有第一卡块32,第一卡块32与第一插槽311内侧壁滑动连接。第一卡块32上固定连接有第三回复弹簧33,第三回复弹簧33远离第一卡块32的端部与第一插槽311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卡块32远离第三回复弹簧33的侧壁设置有斜面。推动杆23上开设有卡槽321,第一卡块32能够与推动杆23上的卡槽321卡接。

参照图3以及图4,单个夹持座31上穿设有两个第二卡块34,两个第二卡块34沿夹持座31轴线对称设置。容纳槽11内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二插槽341,若干第二插槽341沿支撑座1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卡块34与第二插槽341插接配合。

参照图3,夹持座31内滑动穿设有第二滑块35,夹持座31沿其高度方向开设有第四滑槽,第二滑块35与第四滑槽内侧壁滑移配合。第二滑块35顶面固定连接有第四回复弹簧351,第四回复弹簧351远离第二滑块35的端部与第四滑槽内侧壁固定连接。两个第二卡块34相互靠近的端部均穿入第四滑槽内,第二卡块34位于第四滑槽内的端部设置有斜面,第二滑块35靠近两个第二卡块34的侧壁上均开设有斜面,第二滑块35与第二卡块34抵接。

参照图2、图3以及图4,钢筋放置在支撑板12上后,操作人员滑动连接板3,连接板3移动使得夹持座31向钢筋方向移动,当夹持座31与支撑板12接触时,推动杆23插入到第一插槽311内,同时推动杆23推动第一卡块32,夹持座31停止移动时第一卡块32在第三回复弹簧33作用下移动并与卡槽321卡接;

夹持座31向钢筋方向移动时,第二滑块35与钢筋抵接,第二滑块35同时移动,当夹持座31与支撑板12接触后,第二滑块35移动并压缩第四回复弹簧351,第二滑块35在斜面作用下推动第二卡块34移动,第二卡块34移动并插入到第二插槽341内,使得夹持座31被限制与支撑座1上,夹持座31与在支撑板12同时完成对钢筋的锁定。

参照图4,支撑座1上设置有调整组件,调整组件包括第一丝杆13。容纳槽11内侧壁沿支撑座1高度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丝杆13与第一滑槽内侧壁转动连接。支撑板12穿入第一滑槽内,支撑板12位于第一滑槽内的端部套设于第一丝杆13上,支撑板12与第一丝杆13螺纹配合。

参照图5,支撑座1上设置有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包括冠齿轮14以及第一直齿轮15。冠齿轮14固定套设于上下两个丝杆相互靠近的端部上,冠齿轮14与第一丝杆13一一对应。支撑座1内水平穿设有四个第一驱动轴16,四个第一驱动轴16绕支撑座1轴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若干第一驱动轴16均与支撑座1转动连接。第一直齿轮15固定套设于第一驱动轴16靠近冠齿轮14的端部上,第一直齿轮15与冠齿轮14相互啮合,第一直齿轮15与冠齿轮14一一对应。

参照图5以及图6,支撑座1内水平穿设有第二驱动轴17,第二驱动轴17与支撑座1转动连接。靠近第二驱动轴17的第一个第一驱动轴16上固定套设有第一锥齿轮161,第二驱动轴17上套设有第二锥齿轮162,第一锥齿轮161与第二锥齿轮162相互啮合。绕支撑座1轴线圆周方向设置的第二个第一驱动轴16上固定套设有两个第三锥齿轮163,第二个第一驱动轴16上的第三锥齿轮163与第一个第一驱动轴16上的第一锥齿轮161相互啮合,第三个第一驱动轴16上也固定套设有两个第三锥齿轮163,第三个第一驱动轴16上的第三锥齿轮163与第二个第一驱动轴16上的第三锥齿轮163相互啮合,第四个第一驱动轴16上固定套设有第三锥齿轮163,第四个第一驱动轴16上固定套设的第三锥齿轮163与第三个第一驱动轴16上的另一个第三锥齿轮163相互啮合。

参照图4、图5以及图6,操作人员转动第二驱动轴17,第二驱动轴17转动使得第二锥齿轮162转动,第二锥齿轮162转动使得第一锥齿轮161转动,第一锥齿轮161转动使得第一驱动轴16转动,第一驱动轴16转动使得第一直齿轮15转动,第一直齿轮15转动使得冠齿轮14转动,冠齿轮14转动使得第一丝杆13转动,第一锥齿轮161转动同时使得第三锥齿轮163转动,第三锥齿轮163转动使得与第一锥齿轮161相邻的第一驱动轴16同时转动,此第一驱动轴16转动后,第三锥齿轮163使得相邻第一驱动轴16上第三锥齿轮163转动,多个第一驱动轴16同时转动,多个第一丝杆13转动使得多个支撑板12同时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现浇楼板钢筋及混凝土高度控制施工工法的实施原理为:利用钢筋支撑架的调节灵活性满足不同板厚的要求,有效适应了现有项目中不同板厚及不同钢筋多规格的搭配, 通过可调节的上部标高控制杆和下部保护层控制,实现不同规格主筋的保护层厚度控制,更精细化地控制楼板及内部钢筋平整度,钢筋支撑架可以有效替代马凳及标高控制等措施性配件,实现上下钢筋保护层厚度、楼板厚度、楼板平整度、板面标高等多功能合一的集成化控制,简化了控制程序;集成化支撑架所用材料均为施工现场的常用材料,甚至是废料进行加工,实现施工现场废料回收,废物利用由于楼板施工过程中工序多、检查验收多,难以避免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踩踏破坏已完成绑扎的钢筋,而本技术中的装置可较好提高楼板钢筋的整体稳定性,有效控制施工荷载对钢筋的破坏,从而减少了过程中的加固及返工作业,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0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