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隧道交叉口安全施工方法及辅助施工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7:02


一种隧道交叉口安全施工方法及辅助施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横通道交叉口安全施工方法及辅助施工装置,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隧道交叉口位置的施工工序相对复杂,主洞与交叉横洞的施工干扰性较大,其施工风险明显高于其它正常段落。常规隧道交叉口的施工工序为:先施工主洞初期支护,其后进行交叉横洞的进洞施工,待交叉横洞贯通或掘进一定深度后再由交叉横洞内向主洞侧架设交叉横洞的衬砌模板,进而配合布置在主洞内的衬砌模板台车完成交叉口段主洞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上述施工工序提供了常规交叉横洞衬砌模板架设施工所需的操作空间,便于隧道交叉口段的模板架设及衬砌浇筑施工。但是,在仅有主洞初期支护的情况下进行交叉横洞进洞施工存在较大的施工风险,主洞初期支护在靠近交叉横洞侧处于相对悬空状态,若施工扰动过大或围岩自稳能力偏差,则极可能发生靠近交叉横洞侧主洞初期支护的失稳下沉,进而诱发主洞初期支护开裂变形甚至大规模失稳坍塌的施工事故。此外,由于隧道主洞边墙多为曲墙,其与交叉横洞的交口界线为三维复杂曲线,常规的刚性模板较难满足上述非线性复杂空间对衬砌浇筑模板的要求,导致隧道交叉口段的模板架设成为一个相对繁琐的施工工序,施工效率低下。

随着隧道结构断面的逐步加大以及隧道内立体交叉情况的增多,隧道交叉口位置的施工频率及难度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特别在洞库式数据中心等复杂地下空间结构中,往往存在着单测斜向交叉或双侧交叉等三维大断面立体交叉情况。现有的隧道交叉口施工在工艺方法、辅助施工设备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导致隧道交叉口段落施工效率及标准化水平均较低,且无法有效保障隧道交叉口段落的施工安全。鉴于上述考虑,研究一种隧道交叉口安全施工方法及辅助施工装置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隧道交叉横洞安全施工方法及辅助施工装置,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交叉横洞安全施工方法,通过在隧道主洞与交叉横洞的相交段预留开挖口,开挖口处预先设置临时支护结构,以临时支护结构为基础先进行主洞支护结构的浇筑施工,再在主洞支护结构保护下进行交叉横洞的挖掘和衬砌结构浇注施工;

其中,隧道主洞衬砌结构的浇筑施工采用柔性模板与主洞模板台车协同配合;

再通过伸缩式模板台车、伸缩式拼装模板及主洞模板台车的协同配合进行交叉横洞的衬砌结构浇注施工。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先开挖交叉横洞一端的隧道主洞,继而完成交叉口段永久工字钢、连接块和交叉口段可拆卸式工字钢的安装施工,并完成交叉口段永久工字钢布置范围的喷射混凝土施工;S2、借助连接块,向围岩侧施工锁脚管棚;S3、进行交叉口段隧道主洞的防排水结构施工及二次衬砌钢筋绑扎施工;S4、在第一道交叉口段可拆卸式工字钢、多个连接块和最后一道交叉口可拆卸式工字钢上连续性的安装柔性模板,形成完整的交叉横洞封堵侧模板;S5、移动主洞模板台车至隧道交叉口段,进而进行交叉口段主洞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并预留出交叉横洞的衬砌缺口;S6、待主洞二次衬砌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交叉口段可拆卸式工字钢的拆除施工;S7、进行交叉横洞的开挖,继而施工交叉横洞初期支护;S8、待交叉横洞施工一定深度后,进行交叉横洞防排水结构施工,并将交叉横洞防水板与隧道主洞的防水板焊接成整体,确保联合防水效果;S9、在交叉横洞端头布置伸缩式模板台车,将其切换为扩展支撑状态;S10、再次移动主洞模板台车至隧道交叉口段,并进而机械调节伸缩式模板台车的伸缩板长度,使得其与主洞二次衬砌模板相互密贴,其后进行交叉口段交叉横洞进口端第一模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S11、将主洞模板台车移走,并伸缩式模板台车的伸缩板全部收回,并将其切换为收缩移动状态,进而移动到第二模交叉横洞衬砌位置;其后,再次将伸缩式模板台车切换为扩展移动状态,继而进行交叉横洞第二模衬砌的浇筑施工;S12、参照SS的步骤进行隧道交叉横洞出口端交叉口段的相关施工工序,将出口端交叉横洞初期支护施工米左右后暂停施工;与此同时,交叉横洞进口端循环进行交叉横洞的开挖和初期支护施工,直至交叉横洞完全贯通,并继而完成整个交叉横洞初期支护及防水板结构的施工;S13、通过伸缩式模板台车的收缩移动状态和扩展支撑状态的来回切换,逐段进行交叉横洞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直至伸缩式模板台车移动至交叉口段交叉横洞出口端最后一模二次衬砌的位置,并将其切换为扩展工作状态;S14、移动主洞模板台车至交叉横洞出口端的交叉口位置,并进而机械调节伸缩式模板台车的伸缩板长度,使得其与主洞二次衬砌模板相互密贴,其后进行交叉口段交叉横洞出口端最后一模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S15、将主洞模板台车移走,并伸缩式模板台车的伸缩模板全部收回,并将其切换为收缩移动状态,移动至空闲地方备用,至此完成整个隧道交叉横洞的施工。

上述步骤S1-S15适用于隧道主洞1与交叉横洞2单侧交叉的施工,当隧道主洞1与左右侧的交叉横洞2构成双侧交叉结构时,所述步骤1中,先进行两个交叉横洞2中间的隧道主洞1的施工,后按S2-S5的步骤组织隧道主洞1的衬砌结构施工;所述步骤S6中,先对单侧的交叉口段进行可拆卸式工字钢4的拆除施工,并按步骤S7-S11完成单侧交叉横洞2的第一和第二模衬砌的浇筑施工;其后再按S6-S11的步骤完成隧道主洞1另外一侧交叉横洞2的进洞施工以及另一侧交叉横洞2洞口段第一、第二模衬砌的浇筑施工;两侧交叉口的其余段落施工可完全独立的按S12-S15的步骤完成。上述的临时支护结构为可拆卸式工字钢,其设置在隧道主洞与交叉横洞交叉口范围内,并通过连接块与隧道主洞的永久工字钢进行临时刚性连接。

一种隧道交叉横洞安全施工的辅助施工装置,包括设置在永久工字钢和可拆卸式工字钢之间用于连接锁脚管棚的连接块、设置在隧道主洞与交叉横洞交叉口处用于预留隧道主洞衬砌缺口的柔性模板、设置在隧道主洞内用于提供隧道主洞二次衬砌辅助支撑的主洞模板台车以及设置在交叉横洞内提供交叉横洞二次衬砌辅助支撑的伸缩式模板台车,所述伸缩式模板台车与伸缩式拼装模板连接。

上述的连接块为中部带开孔的实心钢块,其开孔尺寸与锁脚管棚管径相匹配,进而通过深入岩层内部的锁脚管棚固定在基岩上;所述连接块沿着交叉横洞的外轮廓对应布置,其一侧与永久工字钢相连,另一侧通过螺栓与可拆卸式工字钢连接。

上述柔性模板包括包括交替连接的L型刚性支撑段和L型柔性变形段,所述L型刚性支撑段由外部的橡胶层和设置在橡胶层内部设有的L型钢板组成,且在L型钢板和橡胶层对应位置均设有螺孔;所述L型柔性变形段则全部由橡胶制成。

上述伸缩式模板台车均包括车架,在车架的下端设有移动装置,在车架的左右两侧及上端均设有伸缩式模板支撑,所述伸缩式模板支撑与伸缩式拼装模板的内侧连接。

上述伸缩式拼装模板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上下两侧固定连接,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设有可沿着模板纵长方向伸缩的伸缩板。

前述伸缩板为“凸”形长条,相邻“凸”形长条的凸起部分正反交错放置且侧壁相互限位,所述“凸”形长条可沿着其纵长方向伸缩。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所述的柔性模板,其由高分子橡胶与间断内嵌于橡胶内的L型钢板组合而成,从而兼备良好的柔性变形能力及可靠的侧模板封闭能力,可提供曲线型模板支撑功能,适用于诸如隧道交叉口等非线性复杂结构的衬砌浇筑施工,该柔性模板通用性强,且可回收利用,经济性较好。

2、本发明所述的伸缩式模板台车,其设计有收缩移动和扩展支撑两种工作状态,通过两种状态的切换,可确保伸缩式模板台车在空间相对狭小的交叉横洞内实现移动式模板支撑,设备灵活度高,可操作性强,使用范围广;此外,通过采用正反交错放置且侧壁相互限位的“凸”形长条,创新性的提供了可沿着台车纵长方向机械化调节伸缩长度的伸缩式模板,进而提供了异形结构斜交支模的功能,可有效应对隧道交叉口三维复杂空间对模板的特殊需求。

3、本发明通过在交叉口段永久工字钢和交叉口段可拆卸式工字钢之间设置工字钢的连接块,进而通过连接块向围岩侧打设锁脚管棚,可有效增强锁脚管棚与工字钢的连接刚度和支撑效果,可在交叉口段可拆卸式工字钢拆除后有效保证交叉口段永久工字钢的稳定性,且锁脚管棚可作为交叉横洞开挖时的超前管棚,有效提高拱部围岩的自稳能力。此外,间断布置的连接块可直接布置在交叉横洞的外轮廓线上,预留衬砌开口的灵活度高,可有效应对不同形状交叉口对主洞衬砌开口的尺寸需求,相比于常规的托梁支撑而言,其受力可靠、布置灵活,施工可操作性强。

4、本发明采用先施工主洞初期支护和主洞二次衬砌,再进行交叉横洞进洞开挖的“先衬后挖”式交叉横洞进洞方法,通过借助主洞二次衬砌有效提高了隧道交叉口段围岩与支护结构的抗扰动能力,进而有效减小围岩坍塌及支护结构失稳破坏的风险,大幅提高了隧道交叉横洞的进洞施工安全性。

5、本发明将交叉口段二次衬砌浇筑施工区分为交叉口段主洞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和交叉口段交叉横洞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两部分,其中交叉口段主洞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采用柔性模板与主洞模板台车协同配合,交叉口段交叉横洞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则采用伸缩式模板台车与主洞模板台车协同配合,上述两种新型模板的使用,改变了现有采用木模板临时加固的施工现状,大幅提高交叉口位置衬砌浇筑施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发明柔性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柔性模板与连接块螺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柔性模板与工字钢翼板螺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伸缩式模板台车收缩移动状态的立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伸缩式模板台车扩展支撑状态的立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伸缩式拼装模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交叉口段隧道主洞初期支护施工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交叉口段隧道主洞二次衬砌施工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交叉横洞开挖后交叉横洞初期支护施工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在交叉横洞内布置伸缩式模板台车仅显示伸缩式模板台车框架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伸缩式模板台车与主洞模板台车协同工作进行交叉口段交叉横洞二次衬砌浇筑施工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交叉口段交叉横洞第一模二次衬砌浇筑施工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交叉口段隧道主洞初期支护施工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柔性模板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隧道主洞二次衬砌浇筑施工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拆除交叉口段可拆卸式工字钢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交叉横洞二次衬砌浇筑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隧道主洞与交叉横洞单侧斜向交叉的结构俯视图。

图19为本发明隧道主洞与交叉横洞两侧对呈交叉的结构俯视图。

其中,隧道主洞1;交叉横洞2;永久工字钢3;可拆卸式工字钢4;主洞二次衬砌模板5;主洞模板台车6;柔性模板7;L型刚性支撑段7-1;橡胶层7-1-1;L型钢板7-1-2;L型柔性变形段7-2;主洞二次衬砌8;伸缩式模板台车9;车架9-1;移动装置9-2;伸缩式模板支撑9-3;伸缩式拼装模板10;第一夹板10-1;第二夹板10-2;伸缩板10-3;连接块11;锁脚管棚1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19所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隧道交叉横洞安全施工方法及辅助施工装置,该隧道交叉横洞安全施工的辅助施工装置,包括设置在永久工字钢3和可拆卸式工字钢4之间用于连接锁脚管棚12的连接块11、设置在隧道主洞1与交叉横洞2交叉口处用于预留隧道主洞1衬砌缺口的柔性模板7、设置在隧道主洞1内用于提供隧道主洞1二次衬砌辅助支撑的主洞模板台车6以及设置在交叉横洞2内提供交叉横洞2二次衬砌辅助支撑的伸缩式模板台车9,所述伸缩式模板台车9与伸缩式拼装模板10连接。

具体的,连接块11的结构包括中部带开孔的实心钢块,其开孔尺寸与锁脚管棚12管径相匹配,进而通过深入岩层内部的锁脚管棚12固定在基岩上;所述连接块11沿着交叉横洞2的外轮廓对应布置,其一侧与永久工字钢3相连,另一侧通过螺栓与可拆卸式工字钢4连接。所述的锁脚管棚12以连接块11为连接定位装置,打入交叉横洞2拱部范围,即作为交叉口段永久工字钢3的锁脚管棚,也作为后续交叉横洞2开挖时的超前管棚。

进一步的,柔性模板7包括包括交替连接的L型刚性支撑段7-1和L型柔性变形段7-2,所述L型刚性支撑段7-1由外部的橡胶层7-1-1和设置在橡胶层7-1-1内部设有的L型钢板7-1-2组成,且在L型钢板7-1-2和橡胶层7-1-1对应位置均设有螺孔;所述L型柔性变形段7-2则全部由橡胶制成。使用时,交叉口段永久工字钢3与交叉口段可拆卸式工字钢4通过工字钢的连接块11进行螺栓连接,连接块11处于两者之间,且刚好位于隧道交叉横洞2限界外轮廓上;交叉口段可拆卸式工字钢4均设置在隧道交叉横洞2限界外轮廓范围内,其设置长度与交叉横洞2尺寸相匹配;第一道交叉口段可拆卸式工字钢4、多个连接块11和最后一道交叉口可拆卸式工字钢4刚好构成隧道交叉横洞2限界外轮廓;所述的柔性模板7通过螺栓依次与第一道交叉口段可拆卸式工字钢4、多个连接块14和最后一道交叉口可拆卸式工字钢4连接,进而可构成三维弧形的封堵模板。在L型钢板7-1-2和橡胶层7-1-1对应位置均设有螺孔,螺孔设置在L型刚性支撑段7-1上,作为与其它构件进行螺栓连接的相关构造。柔性模板7作为隧道衬砌结构浇筑过程中交叉横洞位置的侧向封堵模板,是保证在交叉横洞初预留衬砌缺口的关键部件。

具体的,伸缩式模板台车9均包括车架9-1,在车架9-1的下端设有移动装置9-2,在车架9-1的左右两侧及上端均设有伸缩式模板支撑9-3,所述伸缩式模板支撑9-3与伸缩式拼装模板10的内侧连接;而伸缩式拼装模板10的结构包括第一夹板10-1和第二夹板10-2,所述第一夹板10-1和第二夹板10-2上下两侧固定连接,在第一夹板10-1和第二夹板10-2之间设有可沿着模板纵长方向伸缩的伸缩板10-3。

进一步的,伸缩板10-3的具体结构为“凸”形长条,相邻“凸”形长条的凸起部分正反交错放置且侧壁相互限位,所述“凸”形长条可沿着其纵长方向伸缩。

在使用时,通过与伸缩式拼装模板10连接的伸缩式模板支撑9-3的伸缩,实现对伸缩式拼装模板10的展开支撑或回缩以便于后续的移动,通过第一夹板10-1和第二夹板10-2对伸缩板10-3进行侧壁限位,通过调整各个伸缩板10-3的不同伸缩长度,能对不规则的交叉口进行支模。

施工方法上

该方法通过在隧道主洞1与交叉横洞2的相交段预留开挖口,开挖口处预先设置临时支护结构,临时支护结构为可拆卸式工字钢4,其设置在隧道主洞1与交叉横洞2交叉口范围内,并通过连接块11与隧道主洞1的永久工字钢3进行临时刚性连接;以临时支护结构为基础先进行主洞支护结构的浇筑施工,再在主洞支护结构保护下进行交叉横洞2的挖掘和衬砌结构浇注施工;

其中,隧道主洞1衬砌结构的浇筑施工采用柔性模板7与主洞模板台车6协同配合;

再通过伸缩式模板台车9、伸缩式拼装模板10及主洞模板台车6的协同配合进行交叉横洞2的衬砌结构浇注施工。

该方法可适用于隧道主洞1和交叉横洞2单侧交叉或双侧交叉的情况,具体的:

、当对隧道主洞1与交叉横洞2单侧交叉时,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S1、先开挖交叉横洞2一端的隧道主洞1,继而完成交叉口段永久工字钢3、连接块11和交叉口段可拆卸式工字钢4的安装施工,并完成交叉口段永久工字钢3布置范围的喷射混凝土施工;

S2、借助连接块11,向围岩侧施工锁脚管棚12;

S3、进行交叉口段隧道主洞1的防排水结构施工及二次衬砌钢筋绑扎施工;

S4、在第一道交叉口段可拆卸式工字钢4、多个连接块11和最后一道交叉口可拆卸式工字钢4上连续性的安装柔性模板7,形成完整的交叉横洞2封堵侧模板;

S5、移动主洞模板台车6至隧道交叉口段,进而进行交叉口段主洞二次衬砌8的浇筑施工,并预留出交叉横洞2的衬砌缺口;

S6、待主洞二次衬砌8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交叉口段可拆卸式工字钢4的拆除施工;

S7、进行交叉横洞2的开挖,继而施工交叉横洞2初期支护;

S8、待交叉横洞2施工一定深度后,进行交叉横洞2防排水结构施工,并将交叉横洞2防水板与隧道主洞1的防水板焊接成整体,确保联合防水效果;

S9、在交叉横洞2端头布置伸缩式模板台车9,将其切换为扩展支撑状态;

S10、再次移动主洞模板台车6至隧道交叉口段,并进而机械调节伸缩式模板台车9的伸缩板10-3长度,使得其与主洞二次衬砌模板5相互密贴,其后进行交叉口段交叉横洞2进口端第一模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

S11、将主洞模板台车6移走,并伸缩式模板台车9的伸缩板10-3全部收回,并将其切换为收缩移动状态,进而移动到第二模交叉横洞2衬砌位置;其后,再次将伸缩式模板台车9切换为扩展移动状态,继而进行交叉横洞2第二模衬砌的浇筑施工;

S12、参照S1-S7的步骤进行隧道交叉横洞2出口端交叉口段的相关施工工序,将出口端交叉横洞2初期支护施工8-10米左右后暂停施工;与此同时,交叉横洞2进口端循环进行交叉横洞2的开挖和初期支护施工,直至交叉横洞2完全贯通,并继而完成整个交叉横洞2初期支护及防水板结构的施工;

S13、通过伸缩式模板台车9的收缩移动状态和扩展支撑状态的来回切换,逐段进行交叉横洞2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直至伸缩式模板台车9移动至交叉口段交叉横洞2出口端最后一模二次衬砌的位置,并将其切换为扩展工作状态;

S14、移动主洞模板台车6至交叉横洞2出口端的交叉口位置,并进而机械调节伸缩式模板台车9的伸缩板10-3长度,使得其与主洞二次衬砌模板5相互密贴,其后进行交叉口段交叉横洞2出口端最后一模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

S15、将主洞模板台车6移走,并伸缩式模板台车9的伸缩模板全部收回,并将其切换为收缩移动状态,移动至空闲地方备用,至此完成整个隧道交叉横洞2的施工。

当隧道主洞1与左右侧的交叉横洞2构成双侧交叉结构时,其施工步骤如下:

S1、先开挖两个交叉横洞2中间的隧道主洞1,继而完成交叉口段永久工字钢3、连接块11和交叉口段两侧的可拆卸式工字钢4的安装施工,并完成交叉口段永久工字钢3布置范围的喷射混凝土施工;

S2、借助交叉口段两侧的连接块11,向围岩侧施工锁脚管棚12;

S3、进行交叉口段隧道主洞1的防排水结构施工及二次衬砌钢筋绑扎施工;

S4、在第一道交叉口段可拆卸式工字钢4、多个连接块11和最后一道交叉口可拆卸式工字钢4上连续性的安装柔性模板7,在隧道主洞1两侧分别形成完整的交叉横洞2封堵侧模板;

S5、移动主洞模板台车6至隧道交叉口段,进而进行交叉口段主洞二次衬砌8的浇筑施工,并同时预留出隧道主洞1两侧的交叉横洞2的衬砌缺口;

其后,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将隧道主洞1两侧的交叉横洞2区分为优先施工侧和后施工侧,其后按先后顺序依次进行两侧交叉横洞2的施工:

S6-1、待主洞二次衬砌8达到设计强度后,先对优先施工侧交叉口段进行可拆卸式工字钢4的拆除施工;

S7-1、进行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的开挖,继而施工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初期支护;

S8-1、待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施工一定深度后,进行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防排水结构施工,并将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防水板与隧道主洞1的防水板焊接成整体,确保联合防水效果;

S9-1、在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端头布置伸缩式模板台车9,将其切换为扩展支撑状态;

S10-1、再次移动主洞模板台车6至隧道交叉口段,并进而机械调节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内伸缩式模板台车9的伸缩板10-3长度,使得其与主洞二次衬砌模板5相互密贴,其后进行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进口端第一模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

S11-1、将主洞模板台车6移走,并将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内伸缩式模板台车9的伸缩板10-3全部收回,并将其切换为收缩移动状态,进而移动到第二模交叉横洞2衬砌位置;其后,再次将伸缩式模板台车9切换为扩展移动状态,继而进行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第二模衬砌的浇筑施工,从而完成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的进洞施工;

S12-1、参照S1-S5以及S6-1、S7-1的步骤进行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出口端交叉口段的相关施工工序,将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出口端初期支护施工8-10米左右后暂停施工;与此同时,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进口端循环进行交叉横洞2的开挖和初期支护施工,直至交叉横洞2完全贯通,并继而完成整个交叉横洞2初期支护及防水板结构的施工;

S13-1、通过优先施工侧伸缩式模板台车9的收缩移动状态和扩展支撑状态的来回切换,逐段进行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直至伸缩式模板台车9移动至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出口端最后一模二次衬砌的位置,并将其切换为扩展工作状态;

S14-1、移动主洞模板台车6至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出口端的交叉口位置,并进而机械调节伸缩式模板台车9的伸缩板10-3长度,使得其与主洞二次衬砌模板5相互密贴,其后进行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出口端最后一模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

S15-1、将主洞模板台车6移走,并将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内的伸缩式模板台车9的伸缩模板全部收回,并将其切换为收缩移动状态,移动至空闲地方备用,至此完成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的施工。

当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的S11-1施工步骤完成后,可根据施工进度需要选择是否同步进行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的相关施工,其施工步骤与优先施工侧交叉横洞2基本一致,具体步骤如下:

S6-2、进行后施工侧的交叉口段可拆卸式工字钢4的拆除施工;

S7-2、进行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的开挖,继而施工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初期支护;

S8-2、待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施工一定深度后,进行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防排水结构施工,并将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防水板与隧道主洞1的防水板焊接成整体,确保联合防水效果;

S9-2、在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端头布置伸缩式模板台车9,将其切换为扩展支撑状态;

S10-2、再次移动主洞模板台车6至隧道交叉口段,并进而机械调节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内伸缩式模板台车9的伸缩板10-3长度,使得其与主洞二次衬砌模板5相互密贴,其后进行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进口端第一模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

S11-2、将主洞模板台车6移走,并将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内伸缩式模板台车9的伸缩板10-3全部收回,并将其切换为收缩移动状态,进而移动到第二模交叉横洞2衬砌位置;其后,再次将伸缩式模板台车9切换为扩展移动状态,继而进行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第二模衬砌的浇筑施工,从而完成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的进洞施工;

S12-2、参照S1-S5以及S6-2、S7-2的步骤进行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出口端交叉口段的相关施工工序,将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出口端初期支护施工8-10米左右后暂停施工;与此同时,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进口端循环进行交叉横洞2的开挖和初期支护施工,直至交叉横洞2完全贯通,并继而完成整个交叉横洞2初期支护及防水板结构的施工;

S13-2、通过后施工侧伸缩式模板台车9的收缩移动状态和扩展支撑状态的来回切换,逐段进行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直至伸缩式模板台车9移动至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出口端最后一模二次衬砌的位置,并将其切换为扩展工作状态;

S14-2、移动主洞模板台车6至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出口端的交叉口位置,并进而机械调节伸缩式模板台车9的伸缩板10-3长度,使得其与主洞二次衬砌模板5相互密贴,其后进行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出口端最后一模二次衬砌的浇筑施工;

S15-2、将主洞模板台车6移走,并将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内的伸缩式模板台车9的伸缩模板全部收回,并将其切换为收缩移动状态,移动至空闲地方备用,至此完成后施工侧交叉横洞2的施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保密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918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