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汽车后背门及汽车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3:33


汽车后背门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后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后背门及汽车。

背景技术

消费者对车内驾驶安静舒适性期望越来越高,车内噪声控制好,汽车更能赢得消费者青睐。而汽车车内噪声振动激励源主要来自动力总成和路面,车身系统为振动最终受体,后背门作为车身系统中较大开闭件,与其它开闭件形成汽车闭合声腔系统,造成振动轰鸣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汽车后背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后背门,包括:内板,所述内板上设有多个多边形加强部,多个所述多边形加强部在左右方向上依次排布;其中,部分相邻的两个所述多边形加强部与所述内板上前后方向的边沿共同限定出三角形空间;外板,所述外板设在所述内板上,且与所述内板共同限定出空腔;位于所述空腔内的若干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外板;其中,所述支撑件一端设在所述内板的周沿,另一端设在所述内板上远离所述周沿的部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后背门,通过在内板上凸设多个依次排布的多边形加强部增加内板的强度,通过三角形空间较稳定的性质进一步增强内板的强度,且设置支撑件用于支撑外板,提高汽车后背门振动衰减性能,减弱振动轰鸣。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汽车后背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板包括:第一内板与第二内板,所述第二内板设在所述第一内板的一侧,多个所述多边形加强部在所述第二内板的左右方向上依次排布;其中,支撑件设在所述第一内板上,部分相邻的两个所述多边形加强部与所述第二内板上前后方向的边沿共同限定出三角形空间;所述外板包括:第一外板,所述第一外板盖设在所述第一内板上,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外板;第二外板,所述第二外板盖设在所述第二内板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外板远离所述第一内板的一侧被构造为第一光滑面,所述第二外板远离所述第二内板的一侧被构造为第二光滑面,所述第一光滑面衔接所述第二光滑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三角形空间凸设有第一加强部,部分所述多边形加强部上设有第二加强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多边形加强部包括:一个第一多边形加强部,所述第一多边形加强部设在所述第二内板的中部;两个第二多边形加强部,所述第一多边形加强部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多边形加强部;至少两个第三多边形加强部,所述第三多边形加强部设在所述第二多边形加强部远离所述第一多边形加强部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多边形加强部、所述第二多边形加强部及所述第三多边形加强部三者的面积两两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边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边沿分别为第一边沿与第二边沿,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第二边沿前后方向布置,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第二边沿被构造为拱形,所述第一边沿的高宽比与所述第二边沿的高宽比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内板上设有两个加强支架,每个所述加强支架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多边形加强部,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内板的左侧的端部或右侧的端部;其中,两个所述加强支架的厚度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弧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设在所述第一内板上,所述第一弧形部的中心处于所述第一弧形部远离所述第一外板的一侧;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二弧形部设在所述第一内板上,所述第二弧形部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部,所述第二弧形部的中心处于所述第二弧形部靠近所述第一外板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内板上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部远离所述第二弧形部的一端,在左右方向上,所述周沿为左周沿或右周沿,所述左周沿或所述右周沿与所述连接部间隔有设定距离,所述设定距离为所述第一内板左右长度的1/3。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汽车后背门还包括:周圈梁,所述周圈梁上设有中空区域,所述第一内板设在所述中空区域内,所述第一内板的周沿连接所述周圈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件还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延伸向所述周圈梁,所述延伸部连接所述周圈梁;其中,所述周圈梁包括上横梁与门边梁,所述门边梁连接所述上横梁,部分所述延伸部连接所述上横梁,部分所述延伸部连接所述门边梁。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后背门。所述汽车与所述汽车后背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汽车后背门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第二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第二内板的三维图。

图4是图3中第二内板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汽车后背门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内板与支撑件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汽车后背门;

100、内板;

102、第一内板;101、连接部;

103、第二内板;

10、多边形加强部;11、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2、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3、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4、第二加强部;15、加强板;

20、三角形空间;21、第一加强部;

30、边沿;31、第一边沿;32、第二边沿;40、端部;50、加强支架;

200、外板;201、第一外板;2011、第一光滑面;202、第二外板;2021、第二光滑面;

300、支撑件;301、第一弧形部;3011、第一减重孔;302、第二弧形部;303、延伸部;3031、第二减重孔;

400、周圈梁;401、上横梁;402、门边梁。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图1-图7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后背门1000,包括:内板100、外板200及支撑件300。

如图2所示,内板100上设有多个多边形加强部10,多个多边形加强部10在左右方向上依次排布。通过在内板100的长度方向上,即左右方向上依次排布多个多边形加强部10加强内板100强度,提升内板100振动衰减性能,避免产生振动轰鸣。

如图2所示,其中,部分相邻的两个多边形加强部10与内板100上前后方向的边沿共同限定出三角形空间20。通过三角形空间20稳定性高、强度大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内板100钣金强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内板100振动衰减性能,进一步避免产生振动轰鸣。

外板200设在内板100上,且与内板100共同限定出空腔。通过设置外板200与内板100,外板200与内板100共同限定出空腔,在提高汽车后背门1000整体强度的同时减小重量。

如图1所示,支撑件300的数量为若干个,且位于空腔内,用于支撑外板200。通过设置支撑件300支撑外板200,增强汽车后背门1000的强度,同时支撑件300为若干个,从而针对性提高强度,更加适应不同汽车后背门1000的需要。

其中,支撑件300一端设在内板100的周沿,另一端设在内板100上远离周沿的部位。通过设置支撑件300连接在内板100的不同位置,使支撑件300将外板200传导来的力传导到内板100不同位置,提高内板100的振动衰减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前后左右方向可以理解为汽车的前后左右方向,车头处于前方,车尾处于后方,从前往后观察汽车,观察者的左手位置为本发明中的左,观察者的右手位置为本发明中的右,为了方便描述,后续均使用上述左右方向进行举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后背门1000,通过在内板100上凸设多个依次排布的多边形加强部10增加内板100的强度,通过三角形空间20较稳定的性质进一步增强内板100的强度,且设置支撑件300用于支撑外板200,提高汽车后背门1000振动衰减性能,减弱振动轰鸣。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内板100包括:第一内板102与第二内板103。第二内板103设在第一内板102的一侧,多个多边形加强部10在第二内板103的左右方向上依次排布。通过在第二内板103的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依次排布多个多边形加强部10加强第二内板103强度,提升第二内板103振动衰减性能,避免产生振动轰鸣。

其中,支撑件300设在第一内板102上,部分相邻的两个多边形加强部10与第二内板103上前后方向的边沿30共同限定出三角形空间20。通过三角形空间20稳定性高、强度大的特点进一步提升第二内板103钣金强度,从而进一步提升第二内板103振动衰减性能,进一步避免产生振动轰鸣。

外板200包括:第一外板201及第二外板202。第一外板201盖设在第一内板102上,支撑件300用于支撑第一外板201,通过设置支撑件300支撑第一外板201,增强汽车后背门1000的强度。第二外板202盖设在第二内板103上。通过上述分体式设计,减少相应模具的尺寸,减小装配难度,降低成本。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外板201远离第一内板102的一侧被构造为第一光滑面2011,第二外板202远离第二内板103的一侧被构造为第二光滑面2021,第一光滑面2011衔接第二光滑面2021。通过设置衔接的第一光滑面2011与第二光滑面2021减少对风的阻力,使汽车后背门1000更加符合空气动力学。

如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三角形空间20内凸设有第一加强部21。通过设置第一加强部21进一步增强内板100强度,减弱噪音。

具体地,第一加强部21向上凸起1mm,在增加内板100强度的同时减小内板100重量。

如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部分多边形加强部10上设有第二加强部14。通过设置第二加强部14提高多边形加强部10所在的内板100区域的板面强度,从而提升整体强度。

具体地,第二加强部14的高度为1mm,在增加内板100强度的同时减小内板100重量。

如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个多边形加强部10包括:一个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两个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及至少两个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

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设在第二内板103的中部。

第一多变形加强部11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

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设在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远离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的一侧。

其中,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及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三者的面积两两不同。通过设置不同面积的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及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避免第二内板103上不同位置同频振动,从而快速衰减振动,降低噪音。其中,同频可以是振动频率相同,也可以是指模态频率相同。

例如,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设在第二内板103的中部;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处于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的左侧,另一个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处于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的右侧;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处于左侧的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的左侧,另一个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处于右侧的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的右侧,便于避频同时便于模具设计。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边形加强部10被构造为六边形。通过将多边形加强部10构造为六边形,利用六边形稳定性高、强度大的特点提升第二内板103钣金强度。例如,六边形为蜂窝状六边形,从而进一步提升强度。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内板100上前后方向的边沿30被构造为拱形。通过将边沿30构造为拱形,利用拱形强度大的特点提升内板100整体强度,从而减弱振动。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边沿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边沿30分别为第一边沿31与第二边沿32,第一边沿31与第二边沿32前后方向布置,第一边沿31的高宽比与第二边沿32的高宽比不同。通过设置不同高宽比的第一边沿31与第二边沿32,在提升内板100整体强度的同时提高美观度,同时避免同频。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边沿31与第二边沿32的高宽比不同,从而使第一边沿31与第二边沿32的强度不同,在振动中不同强度的第一边沿31与第二边沿32的频率具有差异,最终实现避免同频的效果。

具体地,第一边沿31的高宽比为0.03,第二边沿32的高宽比为0.11。

需要说明的是,高宽比中宽为拱形的边沿30的两拱脚之间的距离,高为拱形的边沿30上拱脚与拱顶之间最大的距离,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边沿31的高为H1,第一边沿31的宽为W1,第二边沿32的高为H2,第二边沿32的宽为W2。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二内板103上设有加强支架50,加强支架50一端连接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另一端连接第二内板103的左侧的端部40或右侧的端部40。通过设置加强支架50进一步提升第二内板103强度。

例如,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设在第二内板103的中部,两个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分别设在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的左右相对两侧,加强支架50为两个,一个加强支架50一端连接位于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左侧的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另一端连接内板100左侧的端部40;另一个加强支架50一端连接位于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右侧的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另一端连接内板100右侧的端部40,利用加强支架50提升第二内板103左右两侧强度。

如图3、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加强支架5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加强支架50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左侧的加强支架50一端连接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另一端连接左侧的的端部40;右侧的加强支架50一端连接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另一端连接右侧的端部40;其中,两个加强支架50的厚度不同。通过设置两个不同厚度的加强支架50,避免两个加强支架50同频率振动,从而避免共振,降低噪音。

具体地,两个加强支架50中一个加强支架50的厚度为0.4mm,另一个加强支架50的厚度为0.6mm,减小噪音。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其中一个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上设有加强板15。通过设置加强板15增加其所在的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的强度,同时可以避免同频振动。

例如,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设在第二内板103的中部;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处于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的左侧,另一个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处于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的右侧;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处于左侧的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的左侧,另一个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处于右侧的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的右侧,其中,右侧的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上设有加强板15,而左侧的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上未设置加强板15,第二内板103整体上左右两侧不同从而避免同频率振动。

具体地,加强板15的厚度为0.2mm,在增强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强度的同时减小重量。

如图5、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支撑件300包括:第一弧形部301、第二弧形部302。

第一弧形部301设在第一内板102上,第一弧形部301的中心处于第一弧形部301远离第一外板201的一侧。

第二弧形部302设在第一内板102上,第二弧形部302连接第一弧形部301,第二弧形部302的中心处于第二弧形部302靠近第一外板201的一侧。通过设置第一弧形部301与第二弧形部302,使支撑件300整体呈“S”型,利用“S”型结构具有双重拱形强度大的特点,提升支撑件300的强度。需要说明的是,支撑件300整体呈“S”型并不代表支撑件300是个十分标准的“S”型,支撑件300可以是类似“S”的结构。

如图5、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弧形部301上设有第一减重孔3011。通过在第一弧形部301上设置第一减重孔3011,减小支撑件300整体重量。

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内板102上设有连接部101,连接部101连接第一弧形部301远离第二弧形部302的一端,在左右方向上,周沿为左周沿或右周沿,左周沿或右周沿与连接部101间隔有设定距离,设定距离为第一内板102左右长度的1/3。通过设置连接部101,且连接部101位于第一内板102左右长度的1/3处,优化汽车后背门1000的整体性能。在第一外板201振动的过程中,第一外板201对支撑件300施力,而支撑件300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内板102长度的1/3处,从而将力传导到第一内板102长度1/3位置处,从而使第一内板102可以承受更复杂的力。

如图5所示,具体地,连接部101为两个,两个连接部101在汽车后背门100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例如,汽车后背门1000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两个连接部101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左侧的连接部101靠近汽车后背门1000的左侧,左侧的连接部101与左周沿之间的距离为内板100长度的1/3,右侧的连接部101靠近汽车后背门1000的右侧,右侧的连接部101与右周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内板102长度的1/3。

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汽车后背门1000还包括:周圈梁400,周圈梁400上设有中空区域,第一内板102设在中空区域内,第一内板102的周沿连接周圈梁400。通过设置周圈梁400,利用周圈梁400强度提升汽车后背门1000的整体强度。

其中,周圈梁400与第一内板102可以是一体成型,还可以是分体式。

如图5至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支撑件300还包括:延伸部303,延伸部303延伸向周圈梁400,延伸部303连接周圈梁400。通过在支撑件300上延伸出延伸部303连接周圈梁400,增加支撑件300与其他部件连接的连接点,增强稳定性。

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周圈梁400包括上横梁401与门边梁402,门边梁402连接上横梁401,部分延伸部303连接上横梁401,部分延伸部303连接门边梁402。通过部分延伸部303连接上横梁401、部分延伸部303连接门边梁402,进一步增加支撑件300与其他部件连接的连接点,且连接点处于不同方位,使支撑件300可以传导更复杂的力,进一步提高稳定性。

如图5、与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延伸部303上设有第二减重孔3031。通过设置第二减重孔3031进一步降低支撑件300的重量。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二减重孔3031被构造为拱形。通过将第二减重孔3031构造为拱形,在降低支撑件300的重量的同时利用拱形强度大的特点提高连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支撑件30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相邻两个支撑件300的厚度不同。通过使支撑件300的厚度不同,减小两个支撑件300同频共振的可能性,减小噪音。其中,同频可以是振动频率相同,也可以是指模态频率相同。

具体地,两个支撑件300中其中一个支撑件300的厚度为0.4mm,另一个支撑件300的厚度为0.6mm。当然,支撑件300的厚度还可以是其他值,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7,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汽车后背门1000。

汽车后背门1000包括:周圈梁400、内板100、外板200及支撑件300。

周圈梁400包括上横梁401与门边梁402,门边梁402连接上横梁401,上横梁401与门边梁402共同限定出中空区域。

内板100包括第一内板102与第二内板103,第二内板103设在第一内板102的一侧。

第一内板102设在中空区域内,第一内板102的周沿连接周圈梁400,第一内板102上设有两个连接部101,两个连接部101左右分布,左侧的连接部101距离第一内板102的左侧的距离为第一内板102长度的1/3,右侧的连接部101距离第一内板102的右侧的距离为第一内板102长度的1/3。

第一内板102上设有五个多边形加强部10,五个多边形加强部10包括:一个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两个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及两个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

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被构造为蜂窝状六边形,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设在第一内板102的中部,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上设有第二加强部14,第二加强部14的高度为1mm。

两个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设在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的左右相对两侧,两个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均被构造为蜂窝状六边形,两个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上个各设有一个第二加强部14,第二加强部14的高度为1mm。其中,左侧的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与第一内板102的边沿30共同限定出三角形空间20,三角形空间20内凸设有第一加强部21,第一加强部21的高度为1mm。

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为两个,两个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均被构造为蜂窝状六边形,一个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处于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左侧的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的左侧,另一个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处于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右侧的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的右侧。其中,右侧的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上设有加强板15,加强板15的厚度为0.2mm。

其中,第一多边形加强部11、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及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三者的面积两两不同。

在第一内板102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内板102具有第一边沿31与第二边沿32,第一边沿31位于第二边沿32的前方,第一边沿31与第二边沿32被构造为拱形,第一边沿31的高宽比为0.03,第二边沿32的高宽比为0.11。

第一内板102上设有两个加强支架50,两个加强支架50分布在左右方向上,左侧的加强支架50一端连接左侧的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另一端连接第一内板102的左侧的端部40;右侧的加强支架50一端连接右侧的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另一端连接第一内板102的右侧的端部40。左侧的加强支架50的厚度为0.6mm,右侧的加强支架50的厚度为0.4mm。

外板200包括第一外板201与第二外板202,第一外板201盖设在第一内板102上共同限定出空腔,第二外板202盖设在第二内板103上共同限定出空腔。第一外板201远离第一内板102的一侧被构造为第一光滑面2011,第二外板202远离第二内板103的一侧被构造为第二光滑面2021,第一光滑面2011衔接第二光滑面2021。

支撑件300为两个,两个支撑件300设在第一内板102与第一外板201之间用于支撑第一外板201,两个支撑件300在空腔内左右分布,左侧的支撑件300的厚度为0.6mm,右侧的支撑件300的厚度为0.4mm,每个支撑部包括:第一弧形部301、第二弧形部302及延伸部303。

第一弧形部301设在第一内板102上,第一弧形部301的中心处于第一弧形部301远离第一外板201的一侧。其中,第一弧形部301上设有第一减重孔3011,第一弧形部301远离第二弧形部302的一端连接连接部101。

第二弧形部302设在第一内板102上,第二弧形部302连接第一弧形部301,第二弧形部302的中心处于第二弧形部302靠近第一外板201的一侧。

延伸部303设在第二弧形部302上,延伸部303延伸向周圈梁400,部分延伸部303连接上横梁401,部分延伸部303连接门边梁402。其中,延伸部303上设有第一减重孔3011,第二减重孔3031背构造为拱形。

1、本发明在汽车后背门1000的空腔内设计支撑加强结构的支撑件300,支撑件300左右设计两个,支撑件300整体设计为S型结构,利用S型结构具有双重拱形强度大特点,提升自身强度,支撑件300一端连接汽车后背门1000的上横梁401、门边梁402,另一端连接汽车后背门1000的第一内板102中间三分之一位置,利用汽车后背门1000的门梁结构强度提升汽车后背门1000的第一内板102的结构强度。

2、本发明通过设计一个支撑件300的厚度为0.4mm,另一个支撑件300的厚度为0.6mm,从而避免同频振动,减小噪音;支撑件300上设有第一减重孔3011进行减重,并在支撑件300与汽车后背门1000的上横梁401与门边梁402的连接位置,即延伸部303上设计拱形的第二减重孔3031,在减重的同时确保连接强度。

3、本发明汽车后背门的内板100设计为5个不同大小蜂窝状六边形结构,利用蜂窝状六边形结构具有稳定性高强度大特点提升内板100钣金强度。

4、本发明通过将五个多边形加强部10设计为三种不同大小结构实现避频设计和便于模具设计加工;蜂窝状六边形之间的空间设计为凸起1mm高度的第一加强部21形成相对三角形结构,利用三角形结构强度大特点增加连接强度。

5、本发明通过在六边形结构内设计1mm高度拱形凸起第二加强部14结构,为进一步提升六边形强度,利用拱形凸起第二加强部14提升六边形内部板面强度,内板100前后两侧可分别设计高宽比为0.03、0.11的拱形结构,利用拱形强度大特点提升内板100整体强度。

6、本发明通过在第二内板103上设计拱形的加强支架50结构,连接两个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与内板100的端部40位置,通过拱形的加强支架50提升内板100两侧强度,同时该加强支架50厚度可分别设计为0.4、0.6mm,从而对两个第二多边形加强部12避频。

7、本发明通过在右侧的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上设置0.2mm厚的加强板15,使两个第三多边形加强部13避频,从而在增加多边形加强部10强度的同时实现避频设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后背门10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通过在内板100上凸设多个依次排布的多边形加强部10增加内板100的强度,通过三角形空间20较稳定的性质进一步增强内板100的强度,且设置支撑件300用于支撑外板200,提高汽车后背门1000振动衰减性能,减弱振动轰鸣,提高整车性能。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BMC与BIOS的Setup交互实现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一种升级BIOS的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 一种BIOS参数自动化验证装置及验证方法
  • 一种BIOS解码方法、装置及服务器系统
  • 一种BIOS选项远程批量设置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一种在UEFI BIOS中支持中文输入的方法及装置
  • 一种基于基础性的UEFI BIOS固件系统中驱动程序保护的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337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