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煤矿运输用附壁风筒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55


一种煤矿运输用附壁风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井通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矿运输用附壁风筒。

背景技术

综掘工作面上的煤尘控制一直是煤矿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煤尘扬尘问题,附壁风筒控尘技术在综掘工作面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综掘工作面上采用长压短抽混合式通风除尘系统时,常常会出现煤尘扬尘的问题。这是因为通过导风筒直接向工作面压入的新鲜风流,在与掘进机割煤时产生的煤尘相遇时会产生气流冲击,导致煤尘被扬起并向四处弥漫。这种情况下,煤尘扬尘不仅会造成工作面周围空气污染,还会影响除尘器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影响除尘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附壁风筒控尘技术被引入到综掘工作面的煤矿运输系统中。附壁风筒控尘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风筒内通过适当的流动控制和调整,将新鲜风流与掘进机割煤时产生的煤尘分离。通过采用附壁风筒控尘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综掘工作面上的煤尘扬尘问题,提高除尘器的收尘效果,保护环境和员工的健康安全。同时,该技术还能够提高综掘工作面煤矿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生产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工作面情况和煤尘特性进行合理的技术选择和优化,但是传统的附壁风筒,风流量较大,虽然大部分煤尘分流被除尘风机吸走,但仍有部分煤尘分流返回巷道,长时间的工作后,很容易造成工作环境中粉尘含量超标,影响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用性较高,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结构较为简单的一种煤矿运输用附壁风筒,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的附壁风筒,风流量较大,虽然大部分煤尘分流被除尘风机吸走,但仍有部分煤尘分流返回巷道,长时间的工作后,很容易造成工作环境中粉尘含量超标,影响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煤矿运输用附壁风筒,包括外筒,所述外筒中心处固定安装有内筒,所述内筒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内支杆,所述内支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环,所述套环的内侧活动连接有中心轴,所述中心轴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叶轮,所述中心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叶轮,所述外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进气口。

可选的,所述外筒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脊板,所述脊板的表面开设有间隔均匀的吊孔。

可选的,所述外筒一端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连接筒。

可选的,所述外筒一端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覆环,所述覆环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压紧环。

可选的,所述内筒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的内存活动安装有轴承环。

可选的,所述内筒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的一侧开设有出尘孔。

可选的,所述外筒的表面开设有出气口。

可选的,所述中心轴一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挡板。

可选的,所述外筒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分隔板。

可选的,所述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的旋向不同。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矿运输用附壁风筒,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煤矿运输用附壁风筒,通过新型通风结构的设置,本装置能够在通入新鲜空气的时候带动叶轮转动,从而使本装置能够将带有煤灰的空气抽入本装置,并且在内筒中经过分离后,使较重的煤灰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首先被分离出去,然后工作人员即可通过安装对应的收集装置将煤灰收集起来,从而减少井下的煤灰浓度,提升工作区域内的空气洁净度,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体验,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内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内筒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筒;2、内筒;3、内支杆;4、套环;5、中心轴;6、第一叶轮;7、第二叶轮;8、进气口;9、脊板;10、吊孔;11、连接筒;12、覆环;13、压紧环;14、定位环;15、轴承环;16、第一分隔板;17、出尘孔;18、出气口;19、挡板;20、第二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煤矿运输用附壁风筒,包括外筒1,外筒1中心处固定安装有内筒2,内筒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内支杆3,内支杆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环4,套环4的内侧活动连接有中心轴5,中心轴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叶轮6,中心轴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叶轮7,外筒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进气口8,外筒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脊板9,脊板9的表面开设有间隔均匀的吊孔10,外筒1一端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连接筒11,外筒1一端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覆环12,覆环12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压紧环13,内筒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定位环14,定位环14的内存活动安装有轴承环15,内筒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分隔板16,第一分隔板16的一侧开设有出尘孔17,外筒1的表面开设有出气口18,中心轴5一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挡板19,外筒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分隔板20,第一叶轮6和第二叶轮7的旋向不同,通风结构:装置通过设置通风结构,可以使新鲜空气进入装置内部,改善空气质量。叶轮设计:装置内设置了带有叶轮的中心轴,通过叶轮的旋转,利用离心力将带有煤灰的空气抽入内部,实现煤灰的分离。分离效果:内筒结构中设置了分隔板和出尘孔,通过分隔板的设置和离心力的作用,使较重的煤灰与空气分离,煤灰沉积在内筒表面,而洁净的空气通过出尘孔排出。收集装置: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安装相应的收集装置,将分离出的煤灰进行收集和处理,以减少井下煤灰的浓度,提升工作区域内的空气洁净度。安全保护:该装置的设计旨在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体验,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减少煤灰浓度,降低空气污染,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空气质量改善:装置通过分离煤灰和净化空气,可以显著降低工作区域内的煤灰浓度,提高空气洁净度。这有助于减少工作人员吸入有害颗粒物、煤尘和粉尘等对呼吸系统和健康的影响,保护工作人员的呼吸健康。工作环境改善:通过降低煤灰浓度,该装置可以改善工作区域内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对工作人员的影响。提供更清洁、健康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生产效率。人身安全保障:煤灰含有有害物质和微粒,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的煤灰环境中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该装置的分离机制有效去除煤灰,减少了工作人员接触有害物质的风险,提供了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预防事故发生:高浓度的煤灰环境可能导致爆炸、火灾等事故的发生,装置通过降低煤灰浓度,减少了事故发生的潜在危险。保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对于煤矿行业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安全保障:煤矿作为一个潜在的危险环境,煤尘和煤灰的积累可能引发爆炸、火灾等危险事件。该装置的分离和净化功能有助于降低煤灰的浓度,减少煤尘和煤灰引发事故的可能性,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工作环境改善:煤灰的积累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也会对工作环境造成影响。该装置的使用可以显著改善工作区域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中的煤灰和污染物含量,提供更清洁、舒适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在使用该装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安全操作:在操作装置之前,请确保熟悉装置的使用说明和操作方法。遵循正确的操作程序,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口罩、手套和护目镜等。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装置的各个部件,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完好无损。清理和维护装置时,请先断开电源,并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煤灰处理:注意正确处理和处置分离出的煤灰。使用适当的容器进行收集和封存,避免煤灰扬散和再次污染环境。根据相关法规和规定,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以确保环境的保护和安全。定期清洁:定期对装置进行清洁,以保持其正常功能和性能。清洁时,请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和工具,遵循正确的清洁方法。定期更换滤材:根据装置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条件,定期更换滤材,确保装置的工作效果和过滤性能。请遵循厂家提供的滤材更换指南和注意事项。紧急情况处理:在出现突发情况或紧急情况时,应迅速采取适当措施,确保人员安全。了解装置的紧急停机程序和安全应急措施,培训工作人员并进行演练。

本方案具备以下工作原理:

进气阶段:新鲜空气通过进气口进入装置的外筒。

叶轮驱动:进入外筒后,空气通过叶轮的旋转被带动,叶轮包括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叶轮的旋转通过中心轴实现,中心轴一端固定安装第一叶轮,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叶轮。

煤灰分离:叶轮的旋转产生离心力,使带有煤灰的空气被强制送入装置的内筒。内筒由内侧壁固定连接的内支杆支撑着,并通过套环与中心轴相连。离心分隔:煤灰在内筒中经过离心力的作用下被分离。较重的煤灰受到离心力的作用,沉积在内筒的表面。轻的空气则通过分隔孔穿过内筒,流向内筒的另一侧。

净化排出:经过分离后的洁净空气通过出尘孔穿过内筒上的第一分隔板,并通过出气口排出装置的外筒。

煤灰收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安装合适的收集装置,将分离出的煤灰进行收集和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设备结构和附图主要对本发明的原理进行描述,在该设计原理的技术上,装置的动力机构、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等的设置并没有完全描述清楚,而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上述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可清楚获知其动力机构、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的具体,申请文件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

其中所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且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且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分类

06120116566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