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36:59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不少燃气灶具中已经开始使用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由于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在燃烧时所需的一、二次空气均来自灶具面板的上部,因而燃气灶具的底盘可以全密封,与传统的下进风结构的燃烧器相比,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不仅使用更加安全,而且能够很好地解决开关橱柜门导致灶具熄火的问题。然而,传统的完全上进风的燃烧器在补充一次空气时都是通过混气室与基座间的间隙来实现,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混气室与基座间存在间隙,面板的安装螺钉安装上后,从燃烧器外部可以看到安装螺钉,造成燃烧器的外形不够美观。并且,在基座与混气室之间设置间隙后,溢液会通过该间隙而流入基座以及位于面板下方的圆形盆状主体即术语“底杯”,对用户的维护、保洁存在诸多不便,而且溢液若长久得不到清除,则会影响到燃烧器的正常使用。

其中“底杯”的结构使得引射管出口与混合气通道相连处往往存在急弯现象,明显增加了引射阻力,此类设计如专利号为ZL201120156854.0(授权公告号为CN20208292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气体燃烧器》,引射效果欠佳,同时,该类上进风燃烧器从面板之上补入的一次空气是利用喷嘴喷射燃气所产生的负压而进入“底杯”,容易造成一次空气的气流分布不均匀,一定程度上影响一次空气系数,从而使得外环火盖或是内环火盖沿周向设置的火孔流出的燃气压力不均,从而导致外环火盖产生的外圈火或是内环火盖产生的内圈火的火焰不均匀,同时,该类燃烧器的第二引射管和第一引射管均与“底杯”一体设置,或是与底杯分体设置,不论是与“底杯”一体设置所带来的影响引射效果差的问题,还是与底杯分体设置所带来的接缝所产生的漏气带来的安全隐患,均需要对现有的上进风燃烧器作进一步的改进。为此现有上进风式燃烧器省去了“底杯”结构,直接将炉头部分位于面板之上,如一专利号为ZL201420238794.0(授权公告号为CN20398027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旋流上进风组合炉头》其包括有环形的引射混合盘、通气管、与通气管连通的喷嘴,所述引射混合盘的底部布置有两个引射管下盖,所述引射管下盖与对应的引射混合盘形成凹槽,所述引射混合盘对应引凹槽部位设有外凸的引射管上盖,所述引射管上盖与引射管下盖形成引射管,所述引射管环形布置在所述引射混合盘上,所述引射管的一端敞口连喷嘴,另一端开口于引射混合盘腔体内;所述引射混合盘的空腔的敞口端与外环燃烧器连通;所述引射混合盘的中心设有一封底的中空立管,立管的侧面开有与喷嘴连通的导管,所述立管的敞口端与内燃烧器连通,虽然该炉头采用两条燃气通道环形布局,燃气形成环流,增加吸氧效果,同时与外环燃烧器连通,提高了燃烧效果,但是引射管仍然存在引射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提高引射能力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提高一次空气/燃气混合得更均匀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上进风燃烧器,包括有外环引射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引射管包括有至少两个子引射管,位于上游的所述子引射管之出气口端伸入至位于下游的所述子引射管之入气口端,并且位于下游的子引射管的长度大于与其相邻的位于上游的子引射管的长度。

为了保证每根子引射管都有足够的空气,燃烧更充分,优选地,各个子引射管的入气口端的横截面积比各自对应的出气口端的横截面积大,并且位于下游的子引射管的入气口端横截面积大于与其相邻的位于上游的子引射管的入气口端横截面积。由于每个子引射管末端和下一个子引射管连通,各个子引射管的出气口端开口处最小宽度小于1/2入气口端直径,此结构,可以使得前一根引射管里的部分燃气,在下一根引射管里,进行第二次的混合,使得燃气混合更加充分,由于每根引射管引射的空气充足,因而燃气第二次、第三次混合后,整个混气室的燃气混合更均匀,燃烧更充分,燃烧产物中有害气体含量更低,效率更高。

进一步地,位于下游的子引射管的入气口端横截面积比其相邻的位于上游的子引射管的入气口端横截面积大15%~30%。由于相邻的子引射管的末端有出气口端,即有燃气进入下一个子引射管,因而下一子引射需要引射进更多的空气,对应的入气口端直径相应增大,这样渐进增大,可以保证每根子引射管都有足够的空气,燃烧更充分。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对应所述外环引射管的外环混气室,所述外环混气室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以及连接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的底壁,所述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所述内圈壁面围成有环形腔体,所述底壁至少有一处下凹形成所述子引射管的下管体,所述子引射管由与所述下管体形状适配的上板体对合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上板体具有对应各自子引射管之扩散部的流出口,所述流出口能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构成的混合气流入至所述外环混气室。

为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上板体对应所述流出口具有用于导引燃气和一次空气构成的混合气的导引部。为了更好地实现燃气和一次空气更缓和地导引至外环混气室中,从而使得一次空气和燃气混合得更加均匀。

优选地,所述导引部自上而下逐渐向燃气和一次空气流出的方向倾斜。

为了最大可能地将外环引射管围绕在外环混气室的底壁,优选地,所述外环引射管的各个子引射管的围绕所述外环混气室的底壁布置,并共同围绕大致形成U型。

为了加强中心引射管的引射能力,优选地,所述外环混气室的内围还设置有内环混气室以及与该内环混气室相连通的内环引射管,所述内环引射管大致呈L型,具有相互连通的水平管和竖向管,所述水平管的末端朝所述外环引射管的U型开口延伸形成有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入口处即为入气端,所述竖向管之上设置有内环火盖从而形成位于中央的内环混气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上进风燃烧器的外环引射管由至少两个子引射管联通构成,能提高引射能力的同时还能避免燃气与一次空气由不同方向的汇合而相互撞击,进一步提高了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的均匀度、提高一次空气吸入率,以有效减少动能损失,使其扩散均匀,从而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的火焰短、均匀而有力,不会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3为图1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又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上进风燃烧器包括有外环引射管1,外环引射管1包括有至少两个子引射管,位于上游的子引射管之出气口端伸入至位于下游的子引射管之入气口端,并且位于下游的子引射管的长度大于与其相邻的位于上游的子引射管的长度,该上进风燃烧器的外环引射管1由至少两个子引射管联通构成,能提高引射能力的同时还能避免燃气与一次空气由不同方向的汇合而相互撞击,进一步提高了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的均匀度、提高一次空气吸入率,以有效减少动能损失,使其扩散均匀,从而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的火焰短、均匀而有力,不会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

具体地,为了保证每根子引射管都有足够的空气,燃烧更充分,各个子引射管的入气口端114的横截面积比各自对应的出气口端113的横截面积大,并且位于下游的子引射管的入气口端114横截面积大于与其相邻的位于上游的子引射管的入气口端114横截面积。位于下游的子引射管的入气口端114横截面积比其相邻的位于上游的子引射管的入气口端114横截面积大15%~30%。由于相邻的子引射管的末端有出气口端113,即有燃气进入下一个子引射管,因而下一子引射管需要引射进更多的空气,对应的入气口端114直径相应增大,这样渐进增大,可以保证每根子引射管都有足够的空气,燃烧更充分,另外由于每个子引射管末端和下一个子引射管连通,各个子引射管的出气口端113开口处最小宽度小于1/2入气口端114直径,此结构,可以使得前一根引射管里的部分燃气,在下一根引射管里,进行第二次的混合,使得燃气混合更加充分,由于每根引射管引射的空气充足,因而燃气第二次、第三次混合后,整个混气室的燃气混合更均匀,燃烧更充分,燃烧产物中有害气体含量更低,效率更高。进一步地,还包括有对应外环引射管1的外环混气室2,外环混气室2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21和外圈壁面22以及连接内圈壁面21和外圈壁面22的底壁23,内圈壁面21和外圈壁面22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6,内圈壁面21围成有环形腔体24,底壁23至少有一处下凹形成子引射管的下管体231,子引射管由与下管体231形状适配的上板体232对合而成。上板体232具有对应各自子引射管之扩散部113的流出口2321,流出口2321能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构成的混合气流入至外环混气室2。而为了能提高一次空气/燃气混合得更均匀,优选地,上板体232对应流出口2321具有用于导引燃气和一次空气构成的混合气的导引部3。为了更好地实现燃气和一次空气更缓和地导引至外环混气室2中,从而使得一次空气和燃气混合得更加均匀,导引部3自上而下逐渐向燃气和一次空气流出的方向倾斜。为了最大可能地将外环引射管1围绕在外环混气室2的底壁23,外环引射管1的各个子引射管的围绕外环混气室2的底壁23布置,并共同围绕大致形成U型,本实施例的子引射管具有三个分别为第一子引射管11、第二子引射管12和第三子引射管13,第一子引射管11、第二子引射管12和第三子引射管13三者共同围绕大致形成U型。

为了加强中心引射管的引射能力,优选地,外环混气室2的内围还设置有内环混气室4以及与该内环混气室4相连通的内环引射管5,内环引射管5大致呈L型,具有相互连通的水平管51和竖向管52,水平管51的末端朝外环引射管1的U型开口延伸形成有延伸段53,延伸段53的入口处即为入气端,延伸段53能够延长内环引射管5的长度,从而加强中心引射管的引射能力,另外在竖向管52之上设置有内环火盖7从而形成位于中央的内环混气室4。

综上述,外环引射管1由第一子引射管11、第二子引射管12和第三子引射管13三者共同围绕大致形成U型,第一子引射管11对应有第一外环喷射器,第二子引射管12对应有第二外环喷射器,第三子引射管13对应有第三外环喷射器,第一子引射管11、第二子引射管12和第三子引射管13的出气口端相连通,而第一子引射管11、第二子引射管12和第三子引射管13,同时每个子引射管的上板体232具有对应各自子引射管的流出口2321,流出口2321能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构成的混合气流入至外环混气室2,上板体232对应流出口2321具有用于导引燃气和一次空气构成的混合气的导引部3,从而能提高一次空气/燃气混合得更均匀。

相关技术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技术分类

06120112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