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渐变色手机后盖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5G时代的来临,金属手机(如由铝合金手机背盖形成的铝合金材质的手机)因金属对信号的影响而逐渐被淘汰,而PMMA/PC复合板因为其塑胶材料特性不会影响手机信号,通过表面的淋涂等工艺可以实现高的表面硬度(仿玻璃效果),内层通过UV转印/PVD/丝印等工艺可以实现炫彩的装饰效果因而在手机后盖中广泛采用。如发明专利CN110588200A中采用PU油墨的四色胶印来实现3D复合板后盖的渐变色效果;发明专利CN111013978A中则采用PVD渐变色镀膜工艺来实现复合板后盖的渐变色效果;发明专利CN111031160A中采用丝印、光学镀膜、印刷镜面银油墨、UV转印、丝印油墨等工艺来实现复合板手机后盖的装饰效果。

可见,消费者更加追求手机的外观和使用感受,手机后盖呈渐变色效果逐渐成为主流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渐变色手机后盖,实现手机后盖随手机不同电量呈现动态的颜色变化,呈现渐变效果,提高使用者的体验度。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渐变色手机后盖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渐变色手机后盖,包括基材本体及沿所述基材本体上依次层叠设置的OCA光学胶层、第一PET基材层、第一ITO层、电致变色凝胶层、第二ITO层、第二PET基材层、UV转印层、电镀层和油墨层,所述基材本体为非金属材料,所述第一ITO层和所述第二ITO层通过电路相连接形成回路。

较佳的,所述基材本体选自玻璃、改性PC、PMMA/PC复合材质中的一种。

较佳的,所述改性PC为注塑压缩成型制得的透明PC。

较佳的,所述第一PET基材层和所述第一ITO层的厚度之和为12.5-50微米。

较佳的,所述第二PET基材层和所述第二ITO层的厚度之和为12.5-50微米。

较佳的,所述电致变色凝胶层的厚度为20-80微米。

较佳的,电致变色凝胶层的电压范围为1-3V。

较佳的,所述电镀层为金属氧化物层,申请人发现,电镀层为金属氧化物层时,电致变色凝胶层渐变颜色配合电镀层和UV转印层的折射,使得颜色和图案更为清晰可见。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渐变色手机后盖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第一PET基材层上形成一层第一ITO光学胶层,制得第一透明导电膜;

(2)在第二PET基材层上形成一层第二ITO光学胶层,制得第二透明导电膜;

(3)通过封装胶水或者胶膜将电致变色凝胶封装于第一透明导电膜和第二透明导电膜之间;

(4)在第二透明导电膜的另一侧进行UV转印形成微纳纹理,得到UV转印层;

(5)在UV转印层表面进行PVD光学电镀,形成电镀层;

(6)在电镀层表面印刷油墨形成油墨层。

(7)借助OCA光学胶层将第一透明导电膜的另一侧与基材本体进行贴合。

较佳的,步骤(7)中,在贴合之前,对第一透明导电膜的另一侧先进行镭雕,然后再进行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渐变色手机后盖,引入电致变色凝胶层与手机后盖结合,实现手机后盖随手机不同电量呈动态的颜色变化,以提高使用者的体验度。尤其是借助第一PET基材层和第二PET基材层作为载体,分别将第一ITO层和第二ITO层涂覆其表面,能简单且稳定的将电致变色凝胶层封装于第一ITO层和第二ITO层之间。且第一ITO层和第二ITO层通过电路相连接形成回路,以给电致变色凝胶层供电。另外,基材本体为非金属材料,避免对手机信号产生影响。电致变色凝胶层随着不同电量产生的变化颜色通过UV转印层及电镀层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从而产生光学图案,电致变色凝胶层渐变效果配合UV转印层及电镀层的折射使得手机后盖的颜色和纹理图案的视觉效果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渐变色手机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渐变色手机后盖100,基材本体10,OCA光学胶层11,第一PET基材层12,第一ITO层13,电致变色凝胶层14,第二ITO层15,第二PET基材层16,UV转印层17,电镀层18,油墨层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本申请的渐变色手机后盖100,包括基材本体10及沿基材本体10上依次层叠设置的OCA光学胶层11、第一PET基材层12、第一ITO(氧化铟锡)层13、电致变色凝胶层14、第二ITO层15、第二PET基材层16、UV转印层17、电镀层18和油墨层19,基材本体10为非金属材料,第一ITO层13和第二ITO层15通过电路相连接形成回路。可以理解的是,手机电源安装在回路中,在使用的过程中,随着使用者手机电量的变化,给电致变色凝胶层14提供的电压发生变化导致渐变颜色变化,从而使得手机后盖随手机不同电量呈动态的颜色变化。

进一步地,基材本体10选自玻璃、改性PC、PMMA/PC复合材质中的一种。优选地,基材本体10采用透明材质的PMMA/PC复合材质。其中,改性PC为注塑压缩成型制得的透明PC。其中,OCA光学胶层11为无色透明,光透过率在90%以上。

进一步地,第一PET基材层12和第一ITO层13的厚度之和为12.5-50微米。比如该厚度可为12.5微米、15微米、20微米、30微米、35微米、40微米、50微米。其中,第一PET基材层12的厚度可为但不限于10-48微米,第一ITO层13的厚度可为但不限于2-20微米。

进一步地,第二PET基材层16和第二ITO层15的厚度之和为12.5-50微米。比如该厚度可为12.5微米、15微米、20微米、30微米、35微米、40微米、50微米。其中,第二PET基材层16的厚度可为但不限于10-48微米,第二ITO层15的厚度可为但不限于2-20微米。第一PET基材层12和第二PET基材层16为透明材质。优选地,第一PET基材层12与第二PET基材层16的厚度相同,第二ITO层15与第一ITO层13的厚度相同。

进一步地,电致变色凝胶层14的厚度为20-80微米。比如该厚度可为20微米、30微米、40微米、50微米、60微米、70微米、80微米。电致变色凝胶层14的工作电压为1-3V,属于低电压工作范围,具有提高电致变色凝胶层14的使用寿命。对于电致变色凝胶层14的颜色渐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渐变色手机后盖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第一PET基材层上形成一层第一ITO光学胶层,制得第一透明导电膜;

(2)在第二PET基材层上形成一层第二ITO光学胶层,制得第二透明导电膜;

(3)通过封装胶水或者胶膜将电致变色凝胶封装于第一透明导电膜和第二透明导电膜之间;

(4)在第二透明导电膜的另一侧进行UV转印形成微纳纹理,得到UV转印层;

(5)在UV转印层表面进行PVD光学电镀,形成电镀层;

(6)在电镀层表面印刷油墨形成油墨层。

(7)借助OCA光学胶层将第一透明导电膜的另一侧与基材本体进行贴合。

步骤(7)中,在贴合之前,对第一透明导电膜的另一侧先进行镭雕,然后再进行贴合。

具体地,一实施例中,一种渐变色手机后盖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第一PET基材层上镀一层第一ITO光学胶层,制得第一透明导电膜,第一透明导电膜的厚度为43微米,第一PET基材层的厚度为38微米,第一ITO光学胶层的厚度为5微米;

(2)在第二PET基材层上镀一层第二ITO光学胶层,制得第二透明导电膜,第二透明导电膜的厚度为43微米,第二PET基材层的厚度为38微米,第二ITO光学胶层的厚度为5微米;

(3)通过封装胶水将电致变色凝胶封装于第一透明导电膜和第二透明导电膜之间;

(4)在第二透明导电膜的另一侧进行UV转印形成微纳纹理,得到UV转印层;

(5)在UV转印层表面进行PVD光学电镀一层金属氧化物,形成电镀层;

(6)在电镀层表面进行丝印工艺形成油墨层。

(7)借助OCA光学胶层将第一透明导电膜的另一侧与基材本体进行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渐变色手机后盖,引入电致变色凝胶层与手机后盖结合,实现手机后盖随手机不同电量呈动态的颜色变化,以提高使用者的体验度。尤其是借助第一PET基材层和第二PET基材层作为载体,分别将第一ITO层和第二ITO层涂覆其表面,能简单且稳定的将电致变色凝胶层封装于第一ITO层和第二ITO层之间。且第一ITO层和第二ITO层通过电路相连接形成回路,以给电致变色凝胶层供电。另外,基材本体为非金属材料,避免对手机信号产生影响。电致变色凝胶层随着不同电量产生的变化颜色通过UV转印层及电镀层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从而产生光学图案,颜色和纹理图案的视觉效果大大提高使用者的体验度。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3D渐变色手机后盖成型工艺及手机后盖
  • 一种渐变色手机后盖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89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