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压缩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尤其涉及用于空气调节机、热水器、冷藏库等制冷装置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密闭容器的内部配置有压缩机构部和电动机构部,制冷剂在由压缩机构部压缩后,通过电动机构部并从排出管排出的压缩机中,能够通过降低通过电动机构部时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而提高压缩机性能。

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转子形成流出侧的通路面积比流入侧的通路面积大的制冷剂通路。专利文献1通过使流出侧的通路面积比流入侧的通路面积大,而使流出侧的制冷剂的流速下降,使润滑油分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090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无法使通过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量增加。

而压缩机为了降低结构上的不均衡,在转子的端面包括配重。

由于该配重,在形成于转子的多个制冷剂通路中,流入的制冷剂量产生差异。

图6是表示流入多个制冷剂通路的各制冷剂量的不同的图。

图6(a)示出了转子的制冷剂流入侧端面。

如图6(a)所示,在转子14b具有多个制冷剂通路44,在转子14b的端面的一部分沿周向包括配重17。各制冷剂通路44具有相同的开口面积,在圆周上等间隔地配置。

图6(a)所示的箭头R表示转子14b的旋转方向。

图6(b)示出了流经图6(a)所示的各个制冷剂通路44的制冷剂流量。

如图6(b)所示,各制冷剂通路44处的制冷剂量不同,在位于设置有配重的范围的制冷剂通路44-5、44-6,制冷剂流量少,在位于设置有配重的范围外的制冷剂通路44-1、44-2、44-3、44-4,制冷剂流量多。

从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通过转子的制冷剂量增加,使压缩机性能提高的压缩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的压缩机,其在密闭容器1连接有吸入制冷剂的吸入管11和排出所述制冷剂的排出管12,在所述密闭容器1的内部配置有对从所述吸入管11吸入的所述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部13和驱动所述压缩机构部13的电动机构部14,所述电动机构部14由固定于所述密闭容器1的定子14a和配置在所述定子14a的内周的转子14b构成,所述转子14b具有圆盘状的转子芯片层叠而形成为筒状的转子芯41,在所述转子芯41,沿轴向具有多个制冷剂通路44,在成为所述制冷剂通路44的流入侧的所述转子14b的制冷剂流入侧转子端面设置有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由所述压缩机构部13压缩的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制冷剂通路44,然后从所述排出管12排出,所述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制冷剂流入侧转子端面上的所述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的设置范围设为设置角度X,将所述设置角度X的范围内设为配重设置区域A,将所述设置角度X的范围外设为配重非设置区域B,并且将位于所述配重设置区域A的所述制冷剂通路44A1、44A2的合计配重设置区域开口面积设为As,将位于所述配重非设置区域B的所述制冷剂通路44Bb1、44Bb2、44Bb3、44Bf1、44Bf2的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设为Bs时,使所述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Bs的每单位角度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单位开口面积(Bs/(360°-X))比所述合计配重设置区域开口面积As的每单位角度的配重设置区域单位开口面积(As/X)大。

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中,在将位于所述转子14b的旋转方向的前方的所述配重非设置区域B设为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f,将位于所述转子14b的所述旋转方向的后方的所述配重非设置区域B设为后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b,并且将位于所述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f的所述制冷剂通路44Bf1、44Bf2的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开口面积设为Bfs,将位于所述后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b的所述制冷剂通路44Bb1、44Bb2、44Bb3的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开口面积设为Bbs时,使所述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开口面积Bbs的每单位角度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单位开口面积比所述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开口面积Bfs的每单位角度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单位开口面积大。

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中,将所述制冷剂通路44规则地配置在圆周上,使位于所述配重非设置区域B的所述制冷剂通路44Bb1、44Bb2,44Bb3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bs1、44Bbs2、44Bbs3比位于所述配重设置区域A的所述制冷剂通路44A1、44A2的配重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As1、44As2大。

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中,将所述制冷剂通路44规则地配置在圆周上,使位于所述后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b的所述制冷剂通路44Bb1、44Bb2、44Bb3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开口面积比位于所述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f的所述制冷剂通路44Bf1、44Bf2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开口面积大。

权利要求5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中,将所述制冷剂通路44等间隔地配置。

权利要求6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中,在所述制冷剂流入侧转子端面和所述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之间设置端板18a,用所述端板18a封闭位于所述配重设置区域A的所述制冷剂通路44的至少一部分。

权利要求7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中,在所述制冷剂流入侧转子端面和所述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之间设置端板18a,用所述端板18a封闭位于所述配重设置区域A的所述制冷剂通路44的至少一部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流经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量增大。此外,根据本发明,无需使用每片的形状均不同的转子芯片,并且无需将每1片转子芯片错开层叠,因此转子的制造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制冷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转子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转子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转子的结构图。

图5是表示流经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的转子的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量和制冷剂流速的图表。

图6是表示流入多个制冷剂通路的各制冷剂量的不同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在将制冷剂流入侧转子端面上的制冷剂流入侧配重的设置范围设为设置角度X,将设置角度X的范围内设为配重设置区域A,将设置角度X的范围外设为配重非设置区域B,并且将位于配重设置区域A的制冷剂通路的合计配重设置区域开口面积设为As,将位于配重非设置区域B的制冷剂通路的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设为Bs时,使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的每单位角度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单位开口面积(Bs/(360°-X))比合计配重设置区域开口面积的每单位角度的配重设置区域单位开口面积(As/X)大。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由与转子一同旋转的制冷剂流入侧配重而产生的压力差使流入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量增大。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为:在第1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在将位于转子的旋转方向的前方的配重非设置区域B设为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f,将位于转子的旋转方向的后方的配重非设置区域B设为后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b,并且将位于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f的制冷剂通路的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开口面积设为Bfs,将位于后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b的制冷剂通路的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开口面积设为Bbs时,使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开口面积Bbs的每单位角度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单位开口面积比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开口面积Bfs的每单位角度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单位开口面积大。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使流入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量增大。

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为:在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将制冷剂通路规则地配置在圆周上,并使位于配重非设置区域B的制冷剂通路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比位于配重设置区域A的制冷剂通路的配重设置区域开口面积大。根据本实施方式,通常制冷剂通路规则地配置,因此仅变更开口面积就能够使制冷剂流量增加。

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为:在第2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将制冷剂通路规则地配置在圆周上,并使位于后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b的制冷剂通路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开口面积比位于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f的制冷剂通路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开口面积大。根据本实施方式,通常制冷剂通路规则地配置,因此仅变更开口面积就能够使制冷剂流量增加。

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为:在第3或第4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将制冷剂通路等间隔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通常制冷剂通路等间隔配置,因此,仅变更开口面积就能够使制冷剂流量增加。

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为:在第1至第5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中,在制冷剂流入侧转子端面和制冷剂流入侧配重之间设置端板,用端板封闭位于配重设置区域A的制冷剂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制冷剂通路的非对称配置使得不均衡的影响变大,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端板变更开口面积,因此能够减小不均衡的影响。

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为:在第2所述的压缩机中,在制冷剂流入侧转子端面和制冷剂流入侧配重之间设置端板,用端板封闭位于配重设置区域A的制冷剂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制冷剂通路的非对称配置使得不均衡的影响变大,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端板变更开口面积,因此能够减小不均衡的影响。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压缩机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图1是使用了本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制冷装置的结构图。

在密闭容器1连接有吸入制冷剂的吸入管11和排出制冷剂的排出管12。在密闭容器1的内部配置有对从吸入管11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部13和驱动压缩机构部13的电动机构部14。

压缩机构部13由缸体13a、活塞13b、叶片(未图示)、主轴承13c和副轴承13d构成。缸体13a固定于密闭容器1。活塞13b自转自如地嵌合于贯通缸体13a内的轴15的偏心部15a。叶片追随沿着缸体13a的内壁面转动的活塞13b,在叶片槽往复运动。主轴承13c和副轴承13d将缸体13a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密闭并支承轴15。

电动机构部14由固定于密闭容器1的定子14a和配置在定子14a的内周的转子14b构成。

在转子14b的端面设置有配重17。

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存在于转子14b的下端面,制冷剂流出侧配重17b存在于转子14b的上端面。

制冷剂从吸入管11被吸入压缩机构部13,并由压缩机构部13压缩。然后,制冷剂通过电动机构部14并被从排出管12排出。

本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压缩机10、冷凝器21、减压装置22和蒸发器23由配管连接成环状。在冷凝器21将从排出管12排出的制冷剂冷凝,在减压装置22将由冷凝器21冷凝的制冷剂减压,在蒸发器23使经减压装置22减压的制冷剂蒸发。

由蒸发器23蒸发的制冷剂经由蓄液器16返回压缩机10。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转子的结构图。图2(a)是成为制冷剂流出侧的转子端面的俯视图,图2(b)是轴向侧视图,图2(c)是成为制冷剂流入侧的转子端面的仰视图,图2(d)是转子的立体图,图2(e)是图2(c)的II-II截面图。

转子14b具有圆盘状的转子芯片层叠而形成为筒状的转子芯41和配置在转子芯41的外周部的永磁铁42。

转子芯41在中心部具有配置轴15的贯通孔43,在贯通孔43的周围在轴向设置有多个制冷剂通路44。

制冷剂通路44使由压缩机构部13压缩的制冷剂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剂通路44在圆周上规则地、进而等间隔地配置。

如图2(a)所示,制冷剂流出侧配重17b存在于成为制冷剂通路的流出侧的转子14b的制冷剂流出侧转子端面。在转子14b的制冷剂流出侧转子端面设置有端板18b。端板18b配置在制冷剂流出侧转子端面与制冷剂流出侧配重17b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在端板18b上与制冷剂通路44的开口相同的位置形成有开口。开口与制冷剂通路44的开口为相同的大小。

此外,如图2(c)所示,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存在于成为制冷剂通路的流入侧的转子14b的制冷剂流入侧转子端面。在转子14b的制冷剂流入侧转子端面设置有端板18a。端板18a配置在制冷剂流入侧转子端面与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在端板18a上与制冷剂通路44的开口相同的位置形成有开口。开口与制冷剂通路44的开口为相同大小。

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和制冷剂流出侧配重17b由固接铆钉19固定于转子14b。

固接铆钉19贯通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端板18a、转子14b、端板18b和制冷剂流出侧配重17b。

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和制冷剂流出侧配重17b以在转子14b的轴向上具有规定高度的方式被配置在转子14b的周向的一部分。

如图2(c)所示,将连结转子14b的旋转中心和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的两端的角度作为制冷剂流入侧转子端面上的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的设置角度X。即,该设置角度X的范围内为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的设置范围,将该设置范围设为配重设置区域A。

此外,将设置角度X的范围外(360°-X)设为配重非设置区域B。

在图2(c)中,制冷剂通路44A1和制冷剂通路44A2位于配重设置区域A,制冷剂通路44Bf1和制冷剂通路44Bb1、制冷剂通路44Bb2和制冷剂通路44Bb3位于配重非设置区域B。

使制冷剂通路44Bb1、制冷剂通路44Bb2和制冷剂通路44Bb3比制冷剂通路44A1、制冷剂通路44A2和制冷剂通路44Bf1的通路面积大,即,使转子14b的制冷剂流入侧转子端面处的开口面积大。

制冷剂通路44A1的配重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As1和制冷剂通路44A2的配重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As2的合计为合计配重设置区域开口面积As。

此外,制冷剂通路44Bf1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fs1、制冷剂通路44Bb1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bs1、制冷剂通路44Bb2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bs2、制冷剂通路44Bb3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bs3的合计为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Bs。

并且,使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Bs的每单位角度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单位开口面积(Bs/(360°-X))比合计配重设置区域开口面积As的每单位角度的配重设置区域单位开口面积(As/X)大。

像这样,使配重非设置区域单位开口面积(Bs/(360°-X))比配重设置区域单位开口面积(As/X)大。通过该方式,能够利用由与转子14b一起旋转的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产生的压力差使流入制冷剂通路44的制冷剂量增大。

此外,如图2(c)所示,将位于转子14b的旋转方向的前方的配重非设置区域B设为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f,将位于转子14b的旋转方向的后方的配重非设置区域B设为后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b。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剂通路44Bf1位于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f,制冷剂通路44Bb1、制冷剂通路44Bb2和制冷剂通路44Bb3位于后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b。

制冷剂通路44Bf1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fs1成为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开口面积Bfs,制冷剂通路44Bb1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bs1、制冷剂通路44Bb2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bs2和制冷剂通路44Bb3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bs3的合计成为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开口面积Bbs。

并且,使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开口面积Bbs的每单位角度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单位开口面积比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开口面积Bfs的每单位角度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单位开口面积大。

像这样使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单位开口面积比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单位开口面积大。通过该方式,能够利用由与转子14b一起旋转的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产生的压力差使流入制冷剂通路44的制冷剂量增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制冷剂通路44Bb1、制冷剂通路44Bb2和制冷剂通路44Bb3比制冷剂通路44A1、制冷剂通路44A2和制冷剂通路44Bf1的通路面积大,而增大了转子14b的制冷剂流入侧转子端面上的开口面积。但是也可以使制冷剂通路44Bb1、制冷剂通路44Bb2、制冷剂通路44Bb3、制冷剂通路44A1、制冷剂通路44A2和制冷剂通路44Bf1的通路面积全部相同,通过改变形成于端板18a的开口的大小来减小制冷剂通路44A1、制冷剂通路44A2和制冷剂通路44Bf1的开口面积。通过像这样用端板18a封闭位于配重设置区域A、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f的制冷剂通路44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与不设置制冷剂通路44的情况相比减小不均衡的影响。

此外,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f和后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b的划分能够不考虑制冷剂通路44的开口面积而设定在任意的位置。

例如,也可以制冷剂通路44Bf1和制冷剂通路44Bb1位于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f,制冷剂通路44Bb2和制冷剂通路44Bb3位于后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b。该情况下,制冷剂通路44Bf1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fs1和制冷剂通路44Bb1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bs1成为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开口面积Bfs。此外,制冷剂通路44Bb2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bs2和制冷剂通路44Bb3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bs3的合计成为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开口面积Bbs。进一步,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开口面积Bbs的每单位角度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单位开口面积比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开口面积Bfs的每单位角度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单位开口面积大。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转子的结构图。图3(a)是成为制冷剂流出侧的转子端面的俯视图,图3(b)是轴向侧视图,图3(c)是成为制冷剂流入侧的转子端面的仰视图,图3(d)是转子的立体图,图3(e)是图3(c)的III-III截面图。另外,对与第1实施例功能相同的部件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没有第1实施例中的制冷剂通路44A1、制冷剂通路44A2和制冷剂通路44Bf1。

即,在配重设置区域A和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f没有设置制冷剂通路44,仅在后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b设置有制冷剂通路44Bb1、制冷剂通路44Bb2和制冷剂通路44Bb3。

由此,因为合计配重设置区域开口面积As为零,所以配重非设置区域单位开口面积(Bs/(360°-X))比配重设置区域单位开口面积(As/X)大。通过该方式,能够利用由与转子14b一起旋转的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产生的压力差使流入制冷剂通路44的制冷剂量增大。

此外,因为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开口面积为零,所以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单位开口面积比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单位开口面积大。通过该方式,能够利用由与转子14b一起旋转的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产生的压力差使流入制冷剂通路44的制冷剂量增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没有设置第1实施例所示的制冷剂通路44A1、制冷剂通路44A2和制冷剂通路44Bf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用端板18a封闭制冷剂通路44A1、制冷剂通路44A2和制冷剂通路44Bf1。

在不设置制冷剂通路44A1、制冷剂通路44A2和制冷剂通路44Bf1时,制冷剂通路44为非对称配置,不均衡的影响变大。但是,通过用端板18a封闭开口,能够减小不均衡的影响。

图4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转子的结构图。图4(a)是成为制冷剂流出侧的转子端面的俯视图,图4(b)是轴向侧视图,图4(c)是成为制冷剂流入侧的转子端面的仰视图,图4(d)是转子的立体图,图4(e)是图4(c)的IV-IV截面图。另外,对与第1实施例功能相同的部件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1实施例中的制冷剂通路44Bb1变更为比制冷剂通路44Bb1的开口面积小的制冷剂通路44Bf2。另外,将制冷剂通路44Bf2设为与制冷剂通路44Bf1相同的开口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剂通路44Bf1和制冷剂通路44Bf2位于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f,制冷剂通路44Bb2和制冷剂通路44Bb3位于后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b。

制冷剂通路44Bf1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fs1和制冷剂通路44Bf2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fs2成为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开口面积Bfs,制冷剂通路44Bb2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bs2和制冷剂通路44Bb3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bs3的合计成为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开口面积Bbs。

并且,使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开口面积Bbs的每单位角度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单位开口面积比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开口面积Bfs的每单位角度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单位开口面积大。

像这样使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单位开口面积比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单位开口面积大。通过该方式,能够利用由与转子14b一起旋转的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产生的压力差使流入制冷剂通路44的制冷剂量增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制冷剂通路44Bb2和制冷剂通路44Bb3比制冷剂通路44A1、制冷剂通路44A2、制冷剂通路44Bf1和制冷剂通路44Bf2的通路面积大,而增大了转子14b的制冷剂流入侧转子端面中开口面积。但是,也可以使制冷剂通路44Bb1、制冷剂通路44Bb2、制冷剂通路44Bb3、制冷剂通路44A1、制冷剂通路44A2和制冷剂通路44Bf1的通路面积均相同,通过改变形成于端板18a的开口的大小而减小制冷剂通路44A1、制冷剂通路44A2、制冷剂通路44Bf1和制冷剂通路44Bf2的开口面积。通过像这样用端板18a封闭位于配重设置区域A、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f的制冷剂通路44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与不设置制冷剂通路44的情况相比减小不均衡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f和后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b的划分也能够不考虑制冷剂通路44的开口面积而设定在任意的位置。

图5是表示流经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的转子的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量和制冷剂流速的图表。

图5(a)是比较例1的转子端面的仰视图,图5(b)是比较例2的转子端面的仰视图。比较例2中的制冷剂通路44的合计开口面积相对于比较例1中的制冷剂通路44的合计开口面积为1.94倍。

图5(c)是表示流经比较例1、比较例2、第1实施例、第2实施例和第3实施例中的制冷剂通路44的制冷剂量的比较的图表。

第1实施例是图2所示的转子14b,第2实施例是图3所示的转子14b,第3实施例是图4所示的转子14b。

比较例2相对于比较例1的制冷剂通路44的合计开口面积为约2倍。在像这样使制冷剂通路44的合计开口面积成为约2倍时,制冷剂流量也为约2倍。但是,有在扩大制冷剂通路44时,转子14b的磁路减少,对电动机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

如图5(c)所示,第1实施例的转子14b相对于比较例1的制冷剂通路44的合计开口面积为1.46倍,但是制冷剂流量为1.82倍。此外,第2实施例的转子14b相对于比较例1的制冷剂通路44的合计开口面积为0.97倍,但制冷剂流量为1.66倍。此外,第3实施例的转子14b相对于比较例1的制冷剂通路44的合计开口面积为1.29倍,但制冷剂流量为1.48倍。即在各个实施例中,制冷剂流量以超过制冷剂通路44的合计开口面积的放大比的比例增加。因而,电动机性能的恶化得到抑制,制冷剂流量增加,压缩机10的性能提高。

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实施例,使配重非设置区域单位开口面积(Bs/(360°-X))比配重设置区域单位开口面积(As/X)大。通过该方式,能够利用由与转子14b一起旋转的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产生的压力差使流入制冷剂通路44的制冷剂量增大。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使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单位开口面积比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单位开口面积大。通过该方式,能够利用由与转子14b一起旋转的制冷剂流入侧配重17a产生的压力差使流入制冷剂通路44的制冷剂量增大。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使位于配重非设置区域B的制冷剂通路44Bb1、44Bb2、44Bb3、44Bf1、44Bf2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Bbs1、44Bbs2、44Bbs3、44Bfs1、44Bfs2比位于配重设置区域A的制冷剂通路44A1、44A2的配重设置区域开口面积44As1、44As2大。通过该方式,使流入转子14b的制冷剂流量增加。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使位于后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b的制冷剂通路44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开口面积比位于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Bf的制冷剂通路44的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开口面积大。通过该方式,使流入转子14b的制冷剂流量增加。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由1个活塞13b构成的旋转压缩机构作为压缩机构部13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具有2个活塞13b的旋转压缩机构,此外也可以是涡旋压缩机构等其他压缩机构。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压缩机在温水供暖装置、空气调节装置、热水器或制冷机等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有用。

附图标记说明

1 密闭容器

10 压缩机

11 吸入管

12 排出管

13 压缩机构部

13a 缸体

13b 活塞

13c 主轴承

13d 副轴承

14 电动机构部

14a 定子

14b 转子

15 轴

15a 偏心部

16 蓄液器

17 配重

17a 制冷剂流入侧配重

17b 制冷剂流出侧配重

18a 端板

18b 端板

19 固接铆钉

21 冷凝器

22 减压装置

23 蒸发器

41 转子芯

42 永磁铁

43 贯通孔

44 制冷剂通路

44A1、44A2 制冷剂通路

44As1、44As2 配重设置区域开口面积

44Bb1、44Bb2、44Bb3、44Bf1、44Bf2 制冷剂通路

44Bbs1、44Bbs2、44Bbs3、44Bfs1、44Bfs2 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

A 配重设置区域

As 合计配重设置区域开口面积

B 配重非设置区域

Bs 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开口面积

Bb 后方配重非设置区域

Bf 前方配重非设置区域

Bfs 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前方开口面积

Bbs 合计配重非设置区域后方开口面积

X 设置角度。

技术分类

0612011592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