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风机组件、集成灶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2:40


风机组件、集成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风机组件、集成灶。

背景技术

集成灶是一种集吸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储藏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厨房电器,其中风机组件在集成灶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风机组件的进风口吸入油烟,并通过其排风口将油烟排出,由于集成灶是直接放入在厨房内部与其他橱柜组合使用的,因此根据其安装位置不同油烟有可能由左侧或右侧排出,因此往往需要根据安装需求对集成灶进行定制。

相关技术中多采用可变流路的风道对风机组件排出的油烟进行疏导,在集成灶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排烟口,通过控制其中一个排烟口的开启来控制油烟的排出方向,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借助额外的风道结构,会增加油烟排出时的阻力,不利于油烟的排出。

可见,如何在风机组件安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使其出风方向可以在组装阶段进行调整,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机组件、集成灶,以在蜗壳以及离心叶轮翻转后对其他安装结构以及空间的占用不产生影响,进而在安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更好的调整其出风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组件包括:蜗壳、离心叶轮和电机组件。蜗壳其相平行的两个侧面上均设有进风口;离心叶轮为筒状结构,且其两端均设有连接部;电机组件与蜗壳可拆卸连接,且包括转动壳体,转动壳体上设有轮盘,轮盘与连接部之间可拆卸连接,轮盘的一侧边与离心叶轮一端的连接部连接,其另一侧边与转动壳体连接的一端向离心叶轮的内部凹陷。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成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风机组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组件、集成灶,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在蜗壳的两侧面上均设置进风口,可根据使用需求翻转蜗壳调整蜗壳出风口的朝向,并且使翻转后蜗壳朝向上侧的一面均能够具有进风口,同时离心叶轮与电机组件之间也为可拆卸连接,可对离心叶轮进行翻转安装,使离心叶轮与蜗壳配合向其出风口送风,进而改变风机组件排风的方向,其中电机组件与离心叶轮之间通过轮盘可拆卸连接,通过轮盘可对离心叶轮一端的进风端封闭,使其集中吸力由另一端进风,提高对气流的吸力,在蜗壳以及离心叶轮翻转后对其他安装结构以及空间的占用不产生影响,进而在安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更好的调整其出风方向,并且轮盘与转动壳体连接的一端向离心叶轮的内部凹陷,可以使驱动离心叶轮的发力点向离心叶轮的中间位置偏移,进而提高离心叶轮旋转的稳定性。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离心叶轮与电机组件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机组件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组件的剖视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穿线管的安装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集成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集成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挡片的安装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集成灶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的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组件的控制框图;

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灶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活动隔温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集烟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集烟部的剖视图;

图21是图20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2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凝回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总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蜗壳;101、进风口;101a、第一进风口;101b、第二进风口;102、油网;103、套孔;104、固定鼻;200、离心叶轮;201、连接部;300、电机组件;301、轮盘;302、连接辐条;303、固定壳体;304、转轴;305、转动壳体;306、环形连接片;307、电源穿线管;400、固定座;401、负压腔;402、出风安装口;403、密封盖;500、主体;501、主框架;600、集烟部;601、扁平烟道;602、集烟口;603、集烟通道;700、功能集成区;701、支撑滑道;702、固定夹持杆;703、挡片;704、功能模块;800、风机安装架;801、纵向限位结构;900、散热风道;901、电控阀;902、温度传感器;903、控制器组件;904、单向阀;1000、灶台;1001、台面;1002、操作台;1003、插座;1004、双灶头;1005、活动隔温挡板;1100、水汽吸口;1101、水汽风道;1200、吸湿组件;1201、吸附区;1202、再生区;1203、再生腔;1204、加热装置;1300、冷凝回收组件;1301、半导体制冷片;1302、换热器;1400、集水组件;1401、接水盘;1402、储水槽;1403、管道连通;1500、总风道;1501、挡板;1600、过滤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机组件,包括:蜗壳100、离心叶轮200和电机组件300。蜗壳100其相平行的两个侧面上均设有进风口101;离心叶轮200为筒状结构,且其两端均设有连接部201;电机组件300与蜗壳100可拆卸连接,且包括转动壳体305,转动壳体305上设有轮盘301,轮盘301与连接部201之间可拆卸连接,轮盘301的一侧边与离心叶轮200一端的连接部201连接,其另一侧边与转动壳体305连接的一端向离心叶轮200的内部凹陷。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组件,可以通过在蜗壳100的两侧面上均设置进风口101,可根据使用需求翻转蜗壳100调整蜗壳100出风口的朝向,并且使翻转后蜗壳100朝向上侧的一面均能够具有进风口101,同时离心叶轮200与电机组件300之间也为可拆卸连接,可对离心叶轮200进行翻转安装,使离心叶轮200与蜗壳100配合向其出风口送风,进而改变风机组件排风的方向,其中电机组件300与离心叶轮200之间通过轮盘301可拆卸连接,通过轮盘301可对离心叶轮200一端的进风端封闭,使其集中吸力由另一端进风,提高对气流的吸力,在蜗壳100以及离心叶轮200翻转后对其他安装结构以及空间的占用不产生影响,进而在安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更好的调整其出风方向,并且轮盘301与转动壳体305连接的一端向离心叶轮200的内部凹陷,可以使驱动离心叶轮200的发力点向离心叶轮200的中间位置偏移,进而提高离心叶轮200旋转的稳定性。

可选地,离心叶轮200包括:固定圈和叶片。固定圈成对设置,且连接部201设置于两个固定圈相背的侧边;叶片设置有多个,且均匀分布于成对的固定圈之间,两端与固定圈固定连接。这样,离心叶轮200通过两个固定圈以及叶片组成,使其整体可呈圆筒状,两端均具备进风的能力,并且在每个固定圈的外侧设有连接部201,可与电机组件300上的轮盘301拆卸连接,进而便于根据使用需求对离心叶轮200进行翻转使用,提高离心叶轮200使用的灵活性。

为了提高离心叶轮200的稳定性,可以将固定圈与叶片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可选地,如图3所示,电机组件300通过连接辐条302与蜗壳100连接。这样,通过连接辐条302对电机组件300和蜗壳100进行连接,可以使电机组件300与蜗壳100之间存在空缺区域,进而便于蜗壳100内积累的油烟排出,保持蜗壳100内相对洁净。

可选地,如图4所示,蜗壳100的两个进风口101分别为第一进风口101a和第二进风口101b,在电机组件300通过连接辐条302与蜗壳100的第一进风口101a连通的情况下,离心叶轮200与轮盘301连接的一端朝向第二进风口101b。这样,使风机组件通过第二进风口101b进行气流吸取,将连接辐条302设置在无需进风的第一进风口101a,防止连接辐条302影响进风。

可选地,电机组件300完全隐藏安装于蜗壳100内。这样,将电机组件300完全隐藏安装于蜗壳100内,从而整体安装后的厚度即为蜗壳100的厚度,降低纵向上的空间占用,提高空间利用率,便于将风机组件水平安装。

可选地,电机组件300的长度与蜗壳100的厚度相同。

可选地,电机组件300可为外转子电机,其中转动壳体305即为外转子电机的外转子部分。

结合图5、6所示,可选地,电机组件300包括:固定壳体303、转轴304和转动壳体305。转轴304设置于固定壳体303的轴心,可相对于固定壳体303旋转;转动壳体305与固定壳体303同轴设置,部分套设在固定壳体303外侧,且转动壳体305与转轴304固定连接,可相对于固定壳体303旋转。这样,利用转动壳体305部分套设在固定壳体303上,使电机组件300的部分外侧区域均可传送动力,进而便于驱动离心叶轮200,在电机组件300安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既可保证电机组件300内部线圈等结构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又能更好地控制动力输出的位置,提高空间利用率,并且动力输出更加稳定。

可选地,固定壳体303被转动壳体305套设的部分向内部凹陷,其未被转动壳体305套设的部分的外侧壁与转动壳体305的外侧壁直径相同。这样,可以保持电机组件300整体外侧的直径相同,便于电机组件300的安装,并且转动壳体305套设在固定壳体303上转动更加稳定。

可选地,转动壳体305套设在固定壳体303的部分的外侧与轮盘301固定连接。这样,通过转动壳体305的对轮盘301进行固定,便于通过轮盘301更好的驱动离心叶轮200,离心叶轮200运行的稳定性。

可选地,转动壳体305套设在固定壳体303的部分外侧壁设有突出的环形连接片306,轮盘301与该环形连接片306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这样,通过在转动壳体305上设置环形连接片306,便于其与轮盘301连接,提高驱动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地,轮盘301与离心叶轮200靠近固定座400的一侧边连接,且其与转动壳体305连接的一端向离心叶轮200的内部凹陷。这样,轮盘301与离心叶轮200靠近固定座400的一侧边连接,可利用轮盘301对离心叶轮200的一个侧边进行封堵,使离心叶轮200集中吸力由一侧吸取气流,且轮盘301与转动壳体305连接的一端向离心叶轮200的内部凹陷,可以使驱动离心叶轮200的发力点向离心叶轮200的中间位置偏移,进而提高离心叶轮200旋转的稳定性。

可选地,固定壳体303底部设有突出的电源穿线管307。这样,通过设置电源穿线管307用于保护连接电机组件300的电源线,可以避免电源线受损,并且防止电源线松动,同时防止电源线与风机组件内的其他空间接触,保持风机组件的密封性,降低风机组件内热量对电源线的影响。

结合图7所示,可选地,进风口101处固定设置有油网102,且油网102的圆心处设有套孔103,套孔103套设在电机组件300的外侧。这样,通过油网102可以对油烟进行初步的过滤,防止粘性过强的油渍进入风机组件,影响风机组件的工作效率,而在油网102上设置避开电机组件300的套孔103,可以防止影响电机组件300的延伸,给电机组件300提供更充足的安装空间。

可选地,油网102的外圈与进风口10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这样,既可将油网102固定在进风口101上,又能便于对油网102进行拆卸清洗。

结合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组件还包括:固定座400,蜗壳100的反正面均与固定座400可拆卸连接。这样,选择蜗壳100的一个侧面与固定座400组合安装,使风机组件的出风口朝向用户需要的方向,在蜗壳100与固定板组装完成后,可将该组装体直接安装于集成灶内部,便于在组装阶段调整好风机组件的出风方向,并且无需在集成灶内部操作,提高了调整风机组件出风方向的便捷性。

可选地,蜗壳100的侧边设有固定鼻104,固定鼻104通过螺栓与固定座400可拆卸连接。这样,通过螺栓将蜗壳100固定设置于固定座400上,能够更好地将蜗壳100与固定座400连接,并且便于蜗壳100与固定座400之间的拆卸。

可选地,固定座400周圈向上突出,形成负压腔401,风机组件安装于负压腔401内。这样,利用负压腔401将风机组件包围,在负压腔401内形成负压,能够保持吸力的均匀稳定,更好地对油烟进行吸取。

可选地,负压腔401左右两侧均具有出风安装口402,且出风安装口402可与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连通。这样,通过调整风机组件的出风口的朝向,改变风机组件排风的方向后,便于将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连通在对应的出风安装口402上,使负压腔401的左右两侧均可出风,更好地满足灵活性的需求。

可以理解地,出风安装口402与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连通是指风机组件的出风口通过排烟管道将风机组件吹出的气流通过出风安装口402引导至负压腔401外侧。

可选地,出风安装口402的出口处设有密封盖403。这样,在选择负压腔401左右两侧的出风安装口402中的一个进行使用时,可通过密封盖403将另一个出风安装口402封闭,防止漏风影响风机组件的正常工作。

可选地,密封盖403可以为尺寸大于出风安装口402的盖板,通过螺栓等连接结构连接在出风安装口402处将出风安装口402封闭。

结合图9-16所示,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成灶,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风机组件。

可选地,风机组件水平安装于集成灶内。这样,通过将风机组件水平设置,可充分利用集成灶内部的空间,不影响其他功能模块704的安装,并且与传统将风机组件设置在集成灶内部后侧壁的方案相比,减少了风机组件对集成灶内部纵深方向的空间占用,进而可以使其他功能模块704安装后的纵深更大,提高集成灶内空间的利用效率,便于大容量功能模块704的安装,使集成灶内部结构更加合理。

可选地,集成灶还包括:主体500、集烟部600和功能集成区700。集烟部600设置于主体500上侧;功能集成区700设置于主体500内部,用于安装功能模块704;风机组件水平设置于功能集成区700底部,且其进风口101与集烟部600连通。这样,能够通过将风机组件水平设置于功能集成区700的底部,仅需在集成灶的主体500内部通过一个通道将风机与集烟部600连通即可,将风机组件水平设置,可充分利用集成灶内部下端的空间,不影响其他功能模块704的安装,并且与传统将风机组件设置在集成灶内部后侧壁的方案相比,减少了风机组件对集成灶内部纵深方向的空间占用,进而可以使功能模块704安装后的纵深更大,提高集成灶内空间的利用效率,便于大容量功能模块704的安装,使集成灶内部结构更加合理。

可选地,功能模块704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安装烤箱;微波炉;洗碗机。这样,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安装不同的功能模块704,提高产品的灵活性,更好的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可选地,功能集成区700内设有支撑滑道701,用于支撑固定功能模块704。通过支撑滑道701对功能模块704进行支撑,在将功能模块704集成安装至功能集成区700内时,直接将功能模块704放在支撑滑道701内并滑入功能集成区700内进行安装,可提高功能模块704安装的便捷性以及稳定性。

可选地,主体500包括主框架501。主框架501限定出功能集成区700。这样,整体采用框架拼装的结构进行组装,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组装,提高集成灶安装使用的灵活性,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可选地,如图11所示,支撑滑道701上侧设有与其对应的固定夹持杆702,用于与支撑滑道701配合夹持固定功能模块704。这样,通过固定夹持杆702与支撑滑道701相互配合对安装在支撑滑道701上的功能模块704进行夹持,提高功能模块704安装的稳定性。

可选地,固定夹持杆702相对于主框架501可上下滑动,并可通过限位固定结构与主框架501固定连接。这样,固定夹持杆702可上下移动调节其与支撑滑道701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适配不同的功能模块704的安装,提高整体的使用效率。

可选地,支撑滑道701前侧设有可拆卸的挡片703。这样,通过在支撑滑道701前侧设置可拆卸的挡片703,在将功能模块704安装在支撑滑道701上之后,可以通过挡片703对前端进行限位,更好地对功能模块704进行固定。

可选地,挡片703通过螺丝固定设置于支撑滑道701前侧。这样,在功能模块704安装在支撑滑道701上之后,可以通过固定螺丝更好地将挡片703固定,同时在功能模块704上有对应的螺纹孔的情况下,还能利用螺丝对功能模块704进一步固定。

可选地,负压腔401的深度大于风机组件的高度,在风机组件的上侧形成烟气流通区,且烟气流通区的一侧边与集烟部600连通。这样,利用负压腔401可将风机组件包裹,提高风机组件安装的稳定性,并且在负压腔401内位于风机组件的上侧形成烟气流通区,可以更好地通过烟气流通区连通集烟部600,对集烟部600处的油烟进行吸取,更便于油烟的吸取。

可选地,如图13所示,集烟部600通过扁平烟道601与负压腔401连通。这样,通过扁平烟道601连通集烟部600和负压腔401,使集烟部600宽度方向的各处均匀地获得吸力,同时扁平烟道601便于贴附安装在主体500的内部,减少集成灶纵深空间的占用,给功能模块704的安装提供足够的空间。

可选地,扁平烟道601贴附于主体500内部的后侧壁上。这样,将扁平烟道601贴附于主体500内部的后侧壁,可减少扁平烟道601在纵深方向上的空间占用,提高对主体50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并且在集成灶安装时其后侧一般紧贴墙壁,前侧通过功能模块704的遮挡,可以有效降低扁平烟道601内产生的噪音的传递,提高降噪效果。

可选地,风机组件底部设有集油槽。这样,由于风机组件用于吸取油烟,长时间运行容易沾染油渍,通过在风机组件底部设置集油槽,可以更好地对风机组件上滴落的油渍进行收集,防止油渍泄露。

可选地,集油槽滑动设置于风机组件底部,且可抽拉拆卸。这样,将集油槽设置为可抽拉拆卸的结构,可以便于对集油槽进行拆卸清理。

可选地,集油槽与主体500滑动连接,相对于主体500可抽拉拆卸,其插入主体500内的情况下位于风机组件的底部,其中集油槽与主体500之间的滑动连接结构为现有技术中通用的滑动连接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可以理解地,在风机组件设置于负压腔401内的情况下,集油槽可设置于负压腔401的下侧或者设置于负压腔401内位于风机组件的下侧,并且当集油槽设置于负压腔401的下侧的情况下,负压腔401对应集油槽的位置设有排油口。这样,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置集油槽的位置,将集油槽设置于负压腔401内可以更好地保持负压腔401的封闭性,将集油槽设置于负压腔401下侧则更方便集油槽的拆卸清洗。

如图13-14所示,可选地,风机组件通过风机安装架800可活动抽拉的安装于主框架501内。这样,便于风机组件的组装,可根据用户场地的安装需求在现场对风机组件进行安装,提高便捷性,并且便于对风机组件进行拆卸清洗。

可选地,风机安装架800后端设有与主框架501配合的纵向限位结构801。这样,在将风机安装架800推入主框架501之后,利用纵向限位结构801可以对风机安装架800进行纵向固定,提高风机安装架800与主框架50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防止风机组件运行过程中带动风机安装架800晃动,影响风机组件的稳定性。

可选地,风机安装架800前端与主框架501之间通过可拆卸结构连接。这样,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可以对风机安装架800的前端进一步固定,配合纵向限位结构801能够更好地保持风机安装架800的稳定性。

可选地,集烟部600上端朝向主体500弯曲,且弯曲部分的内侧设有集烟口602,其内部设有集烟通道603,且集烟通道603与集烟口602连通。这样,通过弯曲的集烟部600可以将集烟口602的位置更偏向于油烟产生位置的上方区域,与油烟的距离更近,提高油烟吸取效果。

可选地,集烟部600呈弧形弯曲,其集烟口602位于弧形的上半段。这样,利用弧形弯曲结构能够更好地聚集油烟,并且将集烟口602设置在弧形的上半段,距离油烟产生点保持一定的距离,更好地吸取油烟,同时弧形弯曲结构内部的集烟通道603也为弧形结构,风阻更小,提高吸油烟效率。

可选地,集烟通道603由上至下通风面积逐渐增大。这样,集烟通道603上端靠近集烟口602处的通风面积较小,在负压作用下,此处气流速度较快,可以更好地带动油烟向集烟通道603内部流动,提高集烟效果。

结合图13、15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集成灶还包括:散热风道900。集烟通道603一端与集烟部600连通,另一端与风机组件连通;散热风道900一端与功能模块704的散热端连通,另一端与风机组件连通。这样,通过在集成灶内设置集烟通道603,风机组件通过集烟通道603吸取集烟部600处的油烟,同时在集成灶内部设置散热风道900,其中功能模块704的散热端均与该散热风道900连通,散热风道900的另一端与用于吸取油烟的风机组件的进风口101连通,利用同一个风机组件即可对油烟进行吸取,又能带动散热风道900内的气流,对功能模块704的散热端进行散热,提高对功能模块704的散热效果的同时减少额外设置的散热结构,降低对集成灶内部的空间占用,同时提高风机组件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地,集烟通道603和散热风道900均与负压腔401连通。这样,将集烟通道603和散热风道900同时连通在负压腔401内,可将集烟通道603内的油烟以及散热风道900内的散热气流吸入负压腔401内,同时对油烟以及散热气流进行吸取,且其中一个关闭的情况下不会影响负压腔401整体的吸力。

可选地,散热风道900内设有电控阀901。这样,可以对散热风道900进行开启或关闭,或者调节散热风道900的开度,进而能够根据功能模块704的使用情况调节散热效果,更合理地利用风机组件产生的吸力。

如图16所示,可选地,集成灶还包括温度传感器902和控制器组件903。温度传感器902设置于功能模块704的散热端,且通过控制器组件903与电控阀901连接,控制器组件903被配置为根据温度传感器902检测的温度控制电控阀901的开度。这样,可以根据功能模块704的散热量自动控制电控阀901的开启,更合理地利用风机组件产生的风力对功能模块704进行散热。

可以理解地,根据温度传感器902检测的温度控制电控阀901的开度包括: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与电控阀901的开度成正比,且当该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的情况下电控阀901的开度开至最大,当该温度小于第二设定温度的情况下电控阀901关闭。

可以理解地,第一设定温度和第二设定温度可以由用户设定,或者出厂配置时设定。

可选地,如图15所示,散热风道900内还设有单向阀904。这样,通过单向阀904避免集烟通道603内的油烟逆流进入散热风道900内,造成散热风道900内沾染油渍,影响散热风道900内的散热。

可以理解地,单向阀904被配置为单向导通由散热风道900流向风机组件的气流。不影响散热风道900内气流的流出,又能防止油烟进入散热风道900。

可选地,单向阀904设置于电控阀901的下风侧。这样,可以防止集烟通道603内排出的油烟进入电控阀901,导致电控阀901上积累油渍,降低电控阀901的使用寿命,更好地对电控阀901形成保护。

可选地,散热风道900设有多个,且不同的散热风道900一端均与风机组件连通,另一端连通不同的功能模块704的散热端。通过不同的散热风道900分别对不同的功能模块704进行散热,使各个功能模块704之间的散热相互独立,降低各个功能模块704之间的影响。

可选地,每个散热风道900对应设置一个电控阀901。这样,每个散热风道900对应一个电控阀901,可以单独控制开关,防止多个不同的功能模块704之间的散热相互产生影响。

可选地,散热风道900包括:主风道和分支风道。主风道一端与风机组件连通;分支风道设有多个,且一端均与主风道连通,另一端分别连通不同的功能模块704的散热端。这样,利用不同的分支风道对不同的功能模块704进行散热,并通过主风道将分支风道散热气流集中起来由风机组件将散热气流抽出,可以降低风机组件处连接结构的复杂性,使结构相对更加简化。

可选地,每个分支风道对应设置一个电控阀901。这样,同样可以单独控制分支风道的开关,防止多个不同的功能模块704之间的散热相互产生影响。

可以理解地,散热风道900也可以设置一个,多个不同的功能模块704的散热端端均设置在该散热风道900内。这样,可以简化风道结构,降低成本,节约安装空间。

结合图17-1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成灶还包括:灶台1000。灶台1000包括:台面1001、操作台1002和插座1003。台面1001上侧设有双灶头1004;操作台1002设置于双灶头1004之间;插座1003设置于台面1001一侧。这样,在集成灶的双灶头1004之间的灶台1000上设置操作区,一些其他小家电可以放置在该操作区上进行使用,并且通过在台面1001的前侧设有插座1003,可便于放置在操作区上的小家电进行电源连接,进而提高对台面1001的利用率,使集成灶整体的空间利用率更高。

可选地,操作台1002与台面1001的上表面平齐。这样,可以保持台面1001上表面的平整,便于用户使用,并且防止凹凸不平造成灰尘、油渍等累积。

可选地,操作台1002嵌设于台面1001上,且与台面1001之间设有隔热层。这样,通过在操作台1002与台面1001之间设置隔热层可以降低二者之间的热量传递,避免相互之间产生影响。

可选地,台面1001上设有嵌设槽,操作台1002嵌入在该嵌设槽内,并在缝隙内打入隔热密封胶充当隔热层。这样,即可保持操作台1002的结构稳定,同时又能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

可以理解地,操作台1002和台面1001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可以避免存在间隙,防止油渍难以清理。

可选地,操作台1002内集成安装有电磁炉。这样,通过将电磁炉集成安装于操作台1002内,便于直接利用电磁炉在操作台1002上进行烹饪,不占用操作台1002上部空间,且保持台面1001上侧的一体性。

可选地,操作台1002两侧靠近双灶头1004处设有活动隔温挡板1005。这样,由于灶头在使用时火焰的热量会向四周传递,此时在操作台1002上设置活动隔温板在同时使用灶头以及操作台1002时,可利用活动隔温板对火焰温度进行隔绝,防止操作台1002上的电器损坏。

可以理解,活动隔温挡板1005可以采用翻转或者伸缩的形式与操作台1002或者台面1001连接。其在第一位可双灶头1004与操作台1002之间形成遮挡,在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与灶台1000或操作台1002平齐。

可选地,活动隔温挡板1005可伸缩的设置于台面1001上,其在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伸出台面1001,在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与台面1001平齐。这样,通过将活动隔温板伸缩设置在使用时将其伸出隔绝温度,在不使用时将其缩入台面1001,并与台面1001平齐,保持台面1001上表面的平整性。

可选地,活动隔温挡板1005下侧通过伸缩结构与台面1001底部连接,其伸缩结构可以为本领域中的任一种,可以为电机驱动或者伸缩杆驱动,在此不做赘述。

可选地,操作台1002上设有可拆卸防滑层。这样,通过设置防滑层可以防止操作台1002上使用的电器脱落。

可选地,防滑层设置于平板结构上,且平板结构与操作台1002之间通过扣合连接或者磁吸连接。这样,可保持防护层的平整,使防滑层更好的设置在操作台1002上。

可选地,插座1003设置于台面1001的前侧,且安装于向内凹陷的插座槽内,插座槽上设有封闭盖。这样,将插座1003设置于台面1001的前侧并设置封闭盖可以对插座1003进行防护,防止油渍等堵塞插座1003,造成插座1003失灵,或者水渍等进入插座1003造成安全隐患。

如图19-23可选地,集烟部600还包括:水汽吸口1100和吸湿组件1200。水汽吸口1100设置于集烟部600上;吸湿组件1200与水汽吸口1100连通,用于对水汽吸口1100进入的气流进行吸湿。这样,通过设置水汽吸口1100,在使用时当进行蒸煮等烹饪时,可开启水汽吸口1100,利用水汽吸口1100对水汽进行吸收,保持水汽的洁净,防止水汽与油烟混合,利用水汽吸口1100连通的吸湿组件1200对水汽进行吸收,更好地利用该部分水分,节约水资源,并且方便有用水需求时更好地使用该部分水分,同时能够防止水汽进入烟道内部,导致烟道内部湿度过高造成细菌滋生,可保持集烟部600内部的干爽洁净。

可选地,如图20所示,负压腔401通过水汽风道1101与水汽吸口1100连通。这样,通过一个负压腔401可分别对更均匀的对水汽吸口1100提供吸力,进而更好的收集水汽。

可选地,吸湿组件1200设置于水汽风道1101内。这样,将吸湿组件1200设置在水汽通道内,使水汽在进入水汽通道内后被吸湿组件1200收集其包含的水分,并将干燥后的气体排出水汽通道,可防止水汽进入除湿烟机的其他部位,保持其他部位的干爽。

可选地,吸湿组件1200为多孔吸湿材料。这样,通过多孔吸湿材料可以提高与水汽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水分的吸收效率,同时使气流更容易通过吸湿组件1200,提高气流的通过性,降低风阻。

可选地,如图21所示,吸湿组件1200为转轮除湿机,转轮除湿机的吸附区1201位于水汽通道内,再生区1202位于水汽通道外侧。这样,吸湿组件1200采用转轮除湿机,可以在转轮除湿的吸附区1201对水汽进行吸收的同时,可利用再生区1202将水分释放出来,保证吸附区1201能够始终有较好的水分吸附效果,更好地对水汽通道内的水分进行吸收,提高水分吸收效率。

可选地,转轮除湿机的再生区1202外侧设有再生腔1203。这样,可以对转轮除湿机的再生区1202再生出来的水分进行回收,防止再生出来的水分逸散,并且将再生的水汽限定在再生腔1203内,随着水汽的产生,湿度增高,更容易产生保护,此时对水分更容易冷凝回收,可提高水分收集效率。

可选地,吸湿组件1200内部或一侧设置有加热装置1204,用于对吸湿组件1200加热,使吸湿组件1200内部的水分释放出来。这样,在水汽吸收完毕且吸湿组件1200上积累足够的水分之后可以通过启动加热装置1204对吸湿组件1200进行加热,进而使吸湿组件1200上的水分释放出来,便于对吸湿组件1200上的水汽进行收集,更好地对该部分水分进行利用,并且将吸湿组件1200上的水分释放出来之后,可以使吸湿组件1200恢复吸湿效率,进一步提高后续对水汽中水分的吸收效率。

可选地,吸湿组件1200为多孔吸湿材料的情况下,加热装置1204嵌入设置在吸湿组件1200内部。这样,将加热装置1204侵入在吸湿组件1200内,可以提高加热效果,使吸湿组件1200内的水分更容易逸散出来,提高水分的再生效率。

可以理解地,加热装置1204可以为电加热等现有技术中公知的加热装置1204。

可选地,集成灶还包括:冷凝回收组件1300。冷凝回收组件1300设置于吸湿组件1200的一侧,用于将吸湿组件1200释放出来的水分冷凝为液态水。这样,通过冷凝回收组件1300可以将吸湿组件1200释放出来的水分转换成液态水,更加便于对该部分水的重复利用。

可选地,如图22所示,冷凝回收组件1300包括半导体制冷片1301和换热器1302,换热器1302与半导体制冷片1301的冷端连接。这样,利用半导体制冷片1301的冷量将水分转换为液态水,效率更高,整体体积更小,成本较低。

可选地,加热装置1204可以为半导体制冷片1301的热端。这样,利用半导体制冷片1301制冷的同时制热的原理,利用该部分热量将吸湿组件1200中的水分再生出来,然后同时可利用半导体制冷片1301产生的冷量将再生出来的水分转换为液态水,充分利用冷量和热量,更加节能环保,降低使用成本。

可选地,如图21所示,吸湿组件1200一侧还设有集水组件1400,用于收集吸湿组件1200上吸附的水分。这样,通过集水组件1400将吸湿组件1200上吸附的水分进行收集保存,便于对该部分水分进行利用,节约水资源。

可选地,集水组件1400包括:接水盘1401和储水槽1402。接水盘1401设置于冷凝回收组件1300的下侧,储水槽1402设置于水汽风道1101外侧,且与接水盘1401之间通过管道连通1403,用于储存液态水。这样,利用接水盘1401对冷凝回收组件1300上回收的液态水进行手机,并通过感到输送至储水槽1402内进行储存,可以更稳定的对回收的液态水进行储存,便于后续对该部分水分进行使用。

可选地,储水槽1402上还设有出水管,该出水管穿出除湿烟机的集烟部600外侧,且出水管上设有水阀。这样,在有使用需求时可以将该部分输出除湿烟机,便于更好地对收集的水分进行利用,并且当储水槽1402内水满之后能够及时排除,防止储水槽1402溢水。

可选地,如图23所示,集烟通道603和水汽风道1101通过总风道1500与负压腔401连通。这样,集烟通道603和水汽风道1101通过同一个总风道1500连通至负压腔401,可简化负压腔401处的连接结构,降低空间占用。

可选地,集烟通道603和水汽风道1101紧邻,且二者的出风方向相互平行。这样,使集烟通道603和水汽通道能够更好地向负压腔401内送气,且紧邻排布对空间占用较小,提高对烟机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可选地,集烟通道603和水汽风道1101并排与总风道1500连通,且在连通位置处转动设置有挡板1501,挡板1501通过转动可封闭集烟通道603和水汽风道1101中的一个并开启另一个。这样,通过挡板1501可以保持集烟通道603和水汽风道1101中的一个开启另一份封闭,可以防止集烟通道603中的油烟进入水汽风道1101内对水汽风道1101造成污染,同时也能够集中负压腔401的吸力,对集烟通道603和水汽风道1101使用时均能提供较大的吸力,提高吸取效率。

可选地,集烟通道603、水汽风道1101以及总风道1500的宽度相同,挡板1501相对的两侧边始终与总风道1500宽度方向的侧壁接触。这样,可以在挡板1501翻转的情况下较好的封闭集烟通道603或水汽风道1101,保持其中一个畅通另外一个封闭,防止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并且将集烟通道603、水汽风道1101和总风道1500的宽度设置相同,使三者结构紧凑,降低空间占用。

可以理解地,挡板1501的长度是指其旋转连接的一侧边至该侧边相对的另一侧边的长度。

可选地,如图21所示,集烟部300还包括:过滤组件1600。过滤组件1600设置于接水盘1401与储水槽1402之间,用于过滤接水盘1401流向出水槽的水流。这样,在水的流动过程中对其进行过滤,过滤效果更好,且可保证流入储水槽1402内的水分为洁净的水分,更好地利用该部分水分。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技术分类

0612011633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