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

文献发布时间:2024-05-24 17:48:49


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柱塞泵通常包括壳体、后盖、转轴、缸体以及柱塞组件,壳体具有一腔室,壳体的一端安装有封闭腔室的后盖,转轴的一端从壳体外穿入至腔室内,缸体套设于转轴外且与转轴动力连接,同时缸体抵靠于后盖上的配流盘上,并且,转轴外还套设有包括摇摆和柱塞等结构的柱塞组件,且柱塞组件的柱塞伸入至缸体的柱塞孔内,通过转轴带动缸体转动,使得柱塞在对应的柱塞孔内做伸缩运动,通过配油盘完成抽吸操作。

现有柱塞泵后盖如附图1所示,其于后盖主体的两侧的分别设置有吸油配流窗12和出油配流窗13,且吸油配流窗12和出油配流窗13分别通过通道与吸油口14和出油口16连通,后续安装时,吸油配流窗12和出油配流窗13分别与配油盘的吸油侧和出油侧连通,满足柱塞泵的抽吸需求。

虽然上述的后盖结构已经能满足柱塞泵常规情况下的抽吸需求,并且,行业认为,为保证柱塞泵的正常运转,其吸油口的绝对压力需要在0.8-2.0bar之间。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若出现密封下降等意外工况下,其吸油口的绝对压力会降至0.8bar以下,导致柱塞泵出现吸空现象,从而缩短柱塞泵的使用寿命,严重时会导致拉脱柱塞滑靴而导致产品报废。另外,现有柱塞泵功能单一,仅能实现油液的抽吸,提供油液输送的动力,集成度较差,后续使用时,需要另外配置辅助设备,造成空间浪费的问题,不利于柱塞泵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以在后盖上设置带内外转子的补油腔、吸油配流窗和出油配流窗,同时,补油腔的吸油侧与吸油口连通,补油腔的排油侧与过滤进油口连通,过滤进油口连接有过滤器的进口,同时,过滤器的出口与吸油配流窗连通,出油配流窗与出油口连通,通过带内外转子的补油腔形成补油泵,提高了吸油配流窗处的进油压力,防止吸空现象的发生,同时,于补油腔的排油侧与连接过滤器的过滤进油口连通,使得从补油腔的排油侧输送至吸油配流窗处的油液进行过滤,使得后盖具备过滤功能,实现了后盖的多功能集成,减少了后续辅助设备的布置,避免了空间浪费,利于柱塞泵的推广应用。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

壳体,壳体设置有补油腔,同时,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对称布置的吸油配流窗和出油配流窗,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分别连通补油腔的进油侧和排油侧的吸油口和过滤进油口,并且,壳体的侧壁上还开设有连通出油配流窗的出油口和连通吸油配流窗的过滤出油口;

内外转子,内外转子设置于补油腔内,内转子选择性与柱塞泵的转轴动力连接;

过滤器,过滤器可拆卸安装于壳体上,且过滤器的进口与过滤进油口连通,过滤器的出口与过滤出油口连通。

上述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其中,壳体上还开设有冲洗油口,冲洗油口连通于过滤出油口和吸油配流窗之间的连通通道上。

上述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其中,壳体上还开设有补油泄压孔,补油泄压孔连通于过滤出油口和吸油配流窗之间的连通通道上,并且,补油泄压孔中安装有补油溢流阀。

上述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其中,壳体上还开设有出油泄压孔,出油泄压孔连通于出油配流窗和出油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并且,出油泄压孔内安装有出油溢流阀。

上述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其中,壳体包括壳主体和盖板,壳主体的一侧开设有带开口的补油腔,盖板安装于壳主体上并封住补油腔的开口,壳主体的另一侧的中心开设有连通补油腔的连通孔,内转子的轴心与连通孔正对,吸油配流窗和出油配流窗设置于壳主体设置有连通孔的一侧且关于连通孔对称布置。

上述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其中,过滤进油口和过滤出油口在壳体的外壁上呈同轴布置,且过滤进油口和过滤出油口之间设置有分隔筒。

上述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其中,过滤器包括内筒、过滤筒以及外桶,内筒的一端插入至过滤进油口内并连通,内筒的另一端与过滤筒的一端抵接并连通,外桶套设于内筒和过滤筒外且之间设置有间隔,外桶的桶口一端与过滤出油口连通。

上述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其中,分隔筒的孔口呈带台阶的扩口布置,内筒插入至过滤进油口内的一端的端面抵靠于台阶上,内筒的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内凹的环形槽,过滤筒的一端插入至环形槽内,过滤筒的另一端与外桶的桶底之间设置有抵紧弹簧。

上述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其中,抵紧弹簧与外桶的桶底之间设置于端面轴承。

上述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其中,外桶包括安装座和旋转桶,安装座的一端固定安装于壳体上,安装座的另一端呈筒状布置,旋转桶的桶口一端与安装座背离壳体的一端为螺纹连接,同时,分隔筒的台阶上设置有凹陷的插槽,内筒抵靠于台阶的端面上设置有与插槽配合的插块,过滤筒包括过滤支架、滤网、堵头以及推杆,过滤支架呈桶状布置,过滤支架的桶口一端抵接于内筒上,过滤支架的桶口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过油孔,滤网罩设于过滤支架设置有过油孔的一端外,同时,过滤支架的桶底一端的外壁与旋转桶的内壁贴合,并且,堵头滑设于过滤支架内,且过滤支架的桶底开设有一滑移孔,推杆一端连接于旋转桶的桶底上,推杆的另一端穿过滑移孔后与堵头旋转连接,同时,过滤支架的桶底上开设有第一排污口,且第一排污口位于堵头背离内筒的一侧,旋转桶的桶底一端开设有第二排污口,且第一排污口和第二排污口之间设置有连通软管,同时,过滤支架的桶底的外侧设置有延伸出的导向杆,旋转桶的桶底上开设有与导向杆配合的导向孔。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上述的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通过在后盖上设置带内外转子的补油腔、吸油配流窗和出油配流窗,并将补油腔的吸油侧和排油车分别与吸油口和过滤进油口连通,同时,于过滤进油口和吸油配流窗之间设置有过滤器并分别与过滤器的进口和出口连通,并且,将出油配流窗与出油口连通,通过带内外转子的补油腔形成补油泵,提高了吸油配流窗处的进油压力,避免了吸空现象的发生,另外,于补油腔的排油侧和吸油配流窗之间设置有过滤器,对进入至吸油配流窗处的油液进行过滤,在后盖上集成了过滤功能,实现了后盖的多功能布置,后续另外布置的辅助设备减少,节省了空间,利于柱塞泵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柱塞泵后盖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的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的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的实施例的又一视角的部分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的过滤器的过滤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的过滤器的清洗状态下的剖视图。

附图中:1、壳体;11、补油腔;12、吸油配流窗;13、出油配流窗;14、吸油口;15、过滤进油口;16、出油口;17、过滤出油口;18、冲洗油口;19、分隔筒;111、壳主体;112、盖板;121、补油泄压孔;131、出油泄压孔;191、台阶;1111、连通孔;1911、插槽;2、内外转子;3、过滤器;31、内筒;32、过滤筒;33、外桶;34、抵紧弹簧;35、端面轴承;36、连通软管;311、环形槽;312、插块;321、过滤支架;322、滤网;323、堵头;324、推杆;331、安装座;332、旋转桶;3211、过油孔;3212、滑移孔;3213、第一排污口;3214、导向杆;3321、第二排污口;3322、导向孔;4、补油溢流阀;5、出油溢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2至附图7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的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的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图;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的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的实施例的又一视角的部分剖视图。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包括:壳体1、内外转子2以及过滤器3,其中,内外转子2设置于壳体1内,过滤器3可拆卸安装于壳体1上。

具体的,壳体1设置有补油腔11,使得油液能先进入至补油腔11内,通过补油腔11对油液进行预先加压,确保后续流向吸油配流窗12的压力能维持较高,避免空吸问题的发生。同时,于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对称布置的吸油配流窗12和出油配流窗13,使得后续能与柱塞泵中的缸体配合而完成抽吸操作。另外,于壳体1的侧壁上还开设有分别连通补油腔11的进油侧和排油侧的吸油口14和过滤进油口15,即通过吸油口14吸取的油液进入至补油腔11,在补油腔11加压后再流向过滤进油口15,为后续顺利过滤以及提高吸油配流窗12处的压力提供了条件。并且,于壳体1的侧壁上还开设有连通出油配流窗13的出油口16和连通吸油配流窗12的过滤出油口17,使得过滤后的油液能通过过滤出油口17流向吸油配流窗12,从而保证了吸油配流窗12处的油液为经过过滤后的干净油液,后续通过缸体和柱塞配合动作将干净油液从吸油配流窗12中抽取并排向出油配流窗13,再通过与出油配流窗13连通的出油口16排出,实现油液的抽吸,不仅能满足补油的使用需求,还能实现油液的过滤,使得后盖上集成了补油、过滤等功能,实现了后盖的多动能布置,从而减少了后续使用时辅助设备的安装,节省了空间,利于柱塞泵的推广应用。

具体的,于壳体1的补油腔11内设置有内外转子2,此时,将内转子选择性与柱塞泵的转轴动力连接,通过内外转子2的配合实现对补油腔11的进油侧和排油侧的体积的改变,从而实现对油液的抽取和排出,满足为柱塞泵提供补油的需求,从而防止了柱塞泵出现空吸的问题发生,延长了柱塞泵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值得指出的是,内外转子2由内转子和外转子组成,且内转子和外转子配合后形成类似内啮合的齿轮泵的结构,其结构可参考内啮合的齿轮泵,属于现有技术,因此,本实施例中不再对内外转子2的具体结构进行赘述。

具体的,将过滤器3可拆卸安装于壳体1上,此时,过滤器3的进口与过滤进油口15连通,并将过滤器3的出口与过滤出油口17连通,即经过补油腔11加压后的油液从过滤进油口15流出后能通过过滤器3的进口流入至过滤器3内,而经过过滤器3过滤后的油液从过滤器3的出口流出后能进入至过滤出油口17内,再通过过滤出油口17流向吸油配流窗12,供后续柱塞泵的抽吸。

更加具体的,于壳体1上还开设有冲洗油口18,此时,将冲洗油口18的一端连通于过滤出油口17和吸油配流窗12之间的连通通道上,即经过加压且过滤后的油液从过滤出油口17中流入至壳体1内且在流向吸油配流窗12之前还能流向冲洗油口18,即通过冲洗油口18为油液提供了支路,为后续将冲洗油口18与柱塞泵壳体1腔或发动机变速箱连接后提供冲洗流量提供了条件,使得后盖还具备冲洗功能,进一步增多了后盖的功能,进一步体现后盖的多功能布置。

更加具体的,于壳体1上还开设有补油泄压孔121,此时,将补油泄压孔121连通于过滤出油口17和吸油配流窗12之间的连通通道上,即经过加压和过滤后的油液在进入吸油配流窗12之前,若压力过高,则可通过补油泄压孔121泄压至吸油口14处,确保安全性。另外,于补油泄压孔121中安装有补油溢流阀4,通过补油溢流阀4预设泄压阈值,当吸油配流窗12处的压力超过补油溢流阀4预设的阈值时,补油溢流阀4开启,实现泄压操作,控制更方便。

更加具体的,于壳体1上还开设有出油泄压孔131,此时,将出油泄压孔131连通于出油配流窗13和出油口16之间的连通通道上,使得从出油配流窗13排出的油液的压力过高,即从出油口16流出的油液的压力过高时,油液可通过出油泄压孔131进行泄压并流回至吸油口14处,同样确保了安全性。并且,于出油泄压孔131内还安装有出油溢流阀5,同样可通过对出油溢流阀5预设阈值,当出油口16处的油液压力大于出油溢流阀5预设的阈值时,出油溢流阀5自动开启,实现泄压操作,同样方便了控制。

更加具体的,壳体1又包括壳主体111和盖板112,即壳体1由壳主体111和盖板112组装而成。此时,于壳主体111的一侧开设有带开口的补油腔11,方便了内外转子2后续从额补油腔11的开口中装配至补油腔11内,安装更方便。并且,将盖板112安装于壳主体111上并封住补油腔11的开口,即通过盖板112将补油腔11用于拆装部件的开口封住,使得补油腔11能形成密封的腔室,为后续内外转子2配合转动时实现对油液的抽排提供了条件。另外,于壳主体111的另一侧的中心开设有连通补油腔11的连通孔1111,此时,将内转子的轴心与连通孔1111正对,方便了后续柱塞泵的转轴的一端能从连通孔1111内延伸至补油腔11内并与内外转子2中的内转子动力连接,从而通过柱塞泵带动内转子转动,充分利用了柱塞泵原有结构,结构更紧凑。另外,将吸油配流窗12和出油配流窗13设置于壳主体111设置有连通孔1111的一侧且关于连通孔1111对称布置,使得柱塞泵的转轴能位于吸油配流窗12和出油配流窗13之间,从而使得套设于转轴外且与转轴动力连接的缸体能同时与吸油配流窗12和出油配流窗13配合,实现对油液的抽取和排出,结构设计更合理。

更加具体的,将过滤进油口15和过滤出油口17在壳体1的外壁上呈同轴布置,使得过滤进油口15和过滤出油口17能处于壳体1的同一位置处,方便了后续过滤器3的安装,同时也实现了结构的紧凑型布置,空间利用更合理。另外,于过滤进油口15和过滤出油口17之间设置有分隔筒19,通过分隔筒19实现过滤进油口15和过滤出油口17之间的隔离,确保了过滤进油口15和过滤出油口17两者能形成相对独立的通道,为后续过滤前的油液和过滤后的油液能分开流动提供了条件。

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的过滤器的过滤状态下的剖视图;图7为本发明的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的过滤器的清洗状态下的剖视图。如图4、图5、图6以及图7所示,安装于过滤进油口15和过滤出油口17之间的过滤器3又包括内筒31、过滤筒32以及外桶33,此时,将内筒31的一端插入至过滤进油口15内并连通,即内筒31的一端插入至分隔筒19内,使得从过滤进油口15流出的油液能进入至内筒31中。并且,将内筒31的另一端与过滤筒32的一端抵接并连通,使得流入至内筒31中的油液能流入至过滤筒32内,通过过滤筒32进行过滤,满足过滤需求。同时,将外桶33套设于内筒31和过滤筒32外且之间设置有间隔,使得经过过滤筒32过滤后的油液能进入至外桶33内并在外桶33与过滤筒32以及外桶33与内筒31之间的间隔内流动。另外,将外桶33的桶口一端与过滤出油口17连通,使得经过过滤筒32过滤后的油液在进入至外桶33内后会通过外桶33与过滤筒32以及外桶33与内筒31之间的间隔流入至过滤出油口17内,满足对油液过滤的使用需求。

更加具体的,为了便于内筒31在分隔筒19内的安装,还将分隔筒19的孔口呈带台阶191的扩口布置,即在分隔筒19的孔口处形成台阶191,此时,将内筒31插入至过滤进油口15内的一端的端面插入至分隔筒19内后,内筒31的端部能抵靠于台阶191上,实现了对内筒31的轴向限位,维持了内筒31安装位置的稳定。同时,于内筒31的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内凹的环形槽311,此时,将过滤筒32的一端插入至环形槽311内,实现了过滤筒32和内筒31的插接连接,安装更方便。另外,于过滤筒32的另一端与外桶33的桶底之间设置有抵紧弹簧34,通过抵紧弹簧34为过滤筒32提供了推力,使得过滤筒32的端部能紧紧压于内筒31的环形槽311内,提高了过滤筒32在内筒31上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防止了过滤筒32和内筒31之间出现缝隙而导致泄漏的问题发生,过滤更可靠。

更加具体的,于抵紧弹簧34与外桶33的桶底之间还设置于端面轴承35,即抵紧弹簧34通过端面轴承35抵紧于外桶33的桶底上,使得抵紧弹簧34能子自适应转动,防止了抵紧弹簧34使用过程中出现扭转损坏的问题,延长了抵紧弹簧34的使用寿命。

更加具体的,过滤器3的外桶33又包括安装座331和旋转桶332,此时,将安装座331的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安装于壳体1上,并将安装座331的另一端呈筒状布置,同时,将旋转桶332的桶口一端与安装座331背离壳体1的一端为螺纹连接,使得在旋转旋转桶332时,旋转桶332能沿其轴向在安装座331上移动,从而实现了旋转桶332与壳体1之间距离的调节,为后续控制堵头323的移动提供了条件。同时,于分隔筒19的台阶191上设置有凹陷的插槽1911,此时,于内筒31抵靠于台阶191的端面上还设置有与插槽1911配合的插块312,使得在将内筒31插入至分隔筒19内时,不仅能通过台阶191对内筒31进行轴向限位,还能通过插块312插入至插槽1911内后实现对内筒31的周向限位,进一步维持了内筒31安装后的稳定性。

另外,用于过滤的过滤筒32又包括过滤支架321、滤网322、堵头323以及推杆324,此时,将过滤支架321呈桶状布置,使得过滤支架321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结构。并且,将过滤支架321的桶口一端抵接于内筒31上,使得内筒31中的油液能顺利流入至过滤支架321内。另外,于过滤支架321的桶口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过油孔3211,同时,将滤网322罩设于过滤支架321设置有过油孔3211的一端外,使得进入至过滤支架321内的油液能通过若干过油孔3211流向滤网322,通过滤网322进行过滤。另外,将过滤支架321的桶底一端的外壁与旋转桶332的内壁贴合,使得过滤支架321的桶底与旋转桶332之间能形成封闭的结构,从而将旋转桶332的桶腔进行分隔,使得油液仅能在旋转桶332靠近桶口一端的桶腔内流动,为后续避免油液的泄漏提供了条件。并且,将堵头323滑设于过滤支架321内,使得堵头323能在过滤支架321内移动,为后续堵头323将内筒31的孔口堵住提供了条件。并且,于过滤支架321的桶底还开设有一滑移孔3212,且滑移孔3212沿过滤支架321的轴向布置,并且,将一推杆324的一端连接于旋转桶332的桶底上,使得推杆324能跟随旋转桶332移动。另外,将推杆324的另一端穿过滑移孔3212后与堵头323旋转连接,使得推杆324能带动堵头323在过滤支架321内移动。同时,于过滤支架321的桶底上还开设有第一排污口3213,且第一排污口3213位于堵头323背离内筒31的一侧,即通过堵头323的移动可将第一排污口3213打开或关闭。另外,于旋转桶332的桶底一端开设有第二排污口3321,并且,将第一排污口3213和第二排污口3321通过连通软管36连通,使得从第一排污口3213中排出的污染油液能通过连通软管36以及第二排污口3321直接排出至管路系统外,为实现对过滤器3的滤网322的反向清洗提供了条件。同时,于过滤支架321的桶底的外侧设置有延伸出的导向杆3214,并且,于旋转桶332的桶底上开设有与导向杆3214配合的导向孔3322,通过导向杆3214和导向孔3322实现了过滤支架321和旋转桶332之间的周向限位,使得旋转桶332能带动过滤支架321同步转动,从而维持了第一排污口3213和第二排污口3321之间的限位位置稳定,避免了连接软管出现扭转断裂的问题,结构可靠性更高。值得指出的是,正常使用时,拧动旋转桶332而使旋转桶332远离壳体1,旋转桶332通过推杆324拉动堵头323在过滤支架321内朝向过滤支架321的桶底一侧移动,不仅使得内筒31能与过滤支架321带有若干过油孔3211的一端连通,使得油液能顺利从内筒31进入至过滤支架321带有过油孔3211的一端内并通过过油孔3211和滤网322进入至旋转桶332内,通过旋转桶332流向过滤出油口17,满足正常使用情况下的过滤需求,另外还能通过堵头323将位于过滤支架321桶底一端的第一排污口3213封闭,避免了油液从第一排污口3213泄漏。而在使用一段时间需要对滤网322进行清洗时,可通过反向拧动旋转桶332,使得旋转桶332朝向壳体1一侧移动,此时旋转桶332通过推杆324推动堵头323朝向过滤支架321设置有过油孔3211的一端移动并逐渐移动至堵住内筒31与过滤支架321连接的一端上,通过堵头323将内筒31堵住并打开第一排污口3213,此时,控制柱塞泵反向运转,通过柱塞泵反向抽取干净的油液并从过滤出油口17反向流入至旋转桶332内,并对滤网322进行反向冲洗,使得粘附于滤网322内侧的杂质能被反向冲洗掉并掉落至过滤支架321的桶底一端内,由于内筒31的孔口被堵头323堵住,使得冲洗后含有杂质的油液能通过第一排污口3213、连接软管以及第二排污口3321排出至过滤器3外,实现对过滤器3的反向清洗,同时也实现了清洗的杂质的直接排放,避免了对内筒31的反向污染,结构设计更合理。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安装座331的内壁上设置有突出的限位块,且在旋转桶332沿其轴向移动时,旋转桶332的桶口一端选择性抵靠于限位块上,即当旋转桶332旋转而带动堵头323朝向内筒31的一侧移动并需要堵住内筒31时,旋转桶332的端部正好抵靠于限位块上,从而防止了过度拧动旋转桶332而导致堵头323、抵紧弹簧34、过滤筒32等结构被压坏的问题发生,安全保障性更高。

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式多功能柱塞泵后盖,包括壳体1、内外转子2以及过滤器3;通过在壳体1上设置吸油配流窗12、出油配流窗13以及带内外转子2的补油腔11,并将补油腔11的吸油侧和排油侧分别与吸油口14和过滤进油口15连通,同时,于过滤进油口15和吸油配流窗12之间的连接通道中设置有过滤器3,并将出油配流窗13与出油口16连通,通过内外转子2在补油腔11内运转以形成补油泵,为吸油配流窗12提供了符合压力且流量充足的油液,避免柱塞泵出现吸空问题,且通过设置过滤器3对进入至吸油配流窗12中的油液进行过滤,使得后盖不仅具有补油功能,还具有过滤功能,实现了多功能在后盖上的集成,减少了后续配合使用的辅助设备的布置,空间更节省,利于柱塞泵的推广应用。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多功能集成式净化机及其使用方法
  • 一种大功率联体泵马达多功能集成后盖组件
  • 一种大功率联体泵马达多功能集成后盖组件
技术分类

06120116618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