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外置式油滤的电液流量伺服阀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7:02


一种外置式油滤的电液流量伺服阀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伺服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置式油滤的电液流量伺服阀。

背景技术

目前,电液流量伺服阀,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西方工业,并得以迅猛发展。在此之前,液压传动系统和电气传动系统均已普遍使用,从实践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液压传动的执行机构其运动惯量远远小于电气传动中电机惯量,因此对在大功率、大惯量且响应要求又比较高的系统,采用液压传动系统有明显的优越性,而电气传动系统具有信号传递迅速、信号校正处理方便,且易于实现各种反馈和控制策略以及能实现远程控制等优点;因此,对这两类传动系统取长补短,将两者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做成电液一体化伺服控制系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工作,研究出了一种叫做电液伺服阀专利产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双喷嘴挡板力反馈式电液流量伺服阀。

该双喷嘴挡板力反馈式电液流量伺服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在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在特定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每年因为电液流量伺服阀采购、维护而产生的费用上千亿元之多;即便是在使用过程中因维护而产生的费用也达到了上百亿,其中,维修工作最主要的是针对油液污染而导致的电液流量伺服阀性能故障。

相关技术中,传统的电液流量伺服阀横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液流量伺服阀的过滤装置采用管状油滤10,管状油滤10的两端一一设置两个节流孔11,每个节流孔11的外侧均设置一个油堵15,油堵15的外侧设置压盖17。管状油滤10内置于整个装置中央位置,具体位于电磁装置16和阀芯14之间。

当油液污染则导致电液流量伺服阀内置的管状油滤10因长时间工作,管状油滤10失效需要维修时;管状油滤10的检修需要对电液流量伺服阀进行分解,先拆除最外侧的两个压盖17,再用专用工具取下两端的油堵15后,最后取出内置的管状油滤10,之后才能对管状油滤10进行检测、清洗和更换。每次维修都需要专业厂家专业工作人员采用专用工具进行拆除和安装,废时废力,费用高;更为重要的是,每次拆除均会涉及到节流孔11,对精度要求极高的电液流量伺服阀而言,在维修好进行组装时,还需要用专用设备对阀芯14重新进行归零调整,工序极为繁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置式油滤的电液流量伺服阀,通过设置外置式油滤组件,配合相应的先导油道,解决传统电液流量伺服阀维修工序繁琐的问题。

为达到以上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置式油滤的电液流量伺服阀,包括:

先导进油壳体,其前端面开设滤油槽;

外置式的油滤组件,其包含蝶形片状油滤和油滤盖,所述油滤盖与滤油槽相匹配;所述蝶形片状油滤位于滤油槽中,且设置于油滤盖的后端面;所述先导进油壳体和油滤盖均开设若干油路;

两个进油节流塞,左右对称设置在先导进油壳体的后端面,每个进油节流塞均开设节流孔,所述先导进油壳体、油滤盖及其他结构的油路形成完整的先导油道;

所述先导油道引导从先导进油壳体的两个P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油滤组件还包含双层密封圈,所述双层密封圈将蝶形片状油滤夹紧于油滤盖的后端面;且双层密封圈的后半部用于隔开和滤油槽后端面,形成纳污腔。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先导进油壳体的油路包含滤前总进油路,所述油滤盖的油路包含两条滤盖出油路和两条滤盖进油路;

所述过滤前总进油路的油液从两个P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先导进油壳体和油滤盖的前端面均为圆形,且油滤盖位于先导进油壳体中央;所述油滤盖的前端面与先导进油壳体的前端面平齐。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滤油槽成阶梯圆柱孔,所述油滤盖呈阶梯圆柱状,且其前半部直径大,后半部直径小;所述双层密封圈套设于油滤盖的后半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油滤盖的后半部的后端面开设向前凹的储分流腔。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蝶形片状油滤由不锈钢丝网多层折叠而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电液流量伺服阀还包含位于中部的阀套,所述进油节流塞夹紧设置于先导进油壳体和主阀套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电液流量伺服阀还包含先导出油壳体和左右两个端盖,每个端盖均开设两条分别连通至喷嘴和阀芯端部的油路;所述先导出油壳体开设L形油路,且L形油路与端盖的其中一条油路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电液流量伺服阀还包含喷嘴座体,两个喷嘴均安装于喷嘴座体,且喷嘴座体开设斜流道,所述斜流道连通于L形油路。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申请的电液流量伺服阀,采用外置式的油滤组件,油滤组件中的蝶形片状油滤取代了传统的管状油滤。相比而言,传统电液流量伺服阀需要更换或清洗管状油滤时,要反复拆装自身主体结构(压盖和油堵),还需要用专用设备对阀芯重新进行归零调整;本申请的的电液流量伺服阀更换或清洗蝶形片状油滤时,仅需将油滤盖取下更换蝶形片状油滤即可,避免了更换油滤过程中拆卸电液流量伺服阀的主体结构,更不需要对阀芯进行归零调整,简化了更换或清洗的工序;同时,蝶形片状油滤的纳污能力比管状油滤的纳污能力更强,本申请的电液流量伺服阀提高了伺服阀纳污能力,延长了伺服阀寿命,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收益。

2、本申请的电液流量伺服阀,设置外置式油滤组件,增设相应的进油节流塞,并对先导进油壳体、阀套、先导出油壳体、左右两个端盖和喷嘴座体进行独特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先导油道,使得先导油道满足先过滤,再分流经过两个节流孔流通至喷嘴和阀芯,满足原有电液流量伺服阀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的电液流量伺服阀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液流量伺服阀的一个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先导进油壳体和油滤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液流量伺服阀的另一个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液流量伺服阀的先导油道的示意图(图中箭头形成先导油道);

附图标记:

10、管状油滤;11、节流孔;12、喷嘴;13、挡板;14、阀芯;15、油堵;16、电磁装置;17、压盖;

1、双层密封圈;2、蝶形片状油滤;3、油滤盖;4、滤盖出油路;5、滤盖进油路;6、滤前总进油路;

20、先导进油壳体;201、滤油槽;202、P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2至图5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外置式油滤的电液流量伺服阀的实施例,电液流量伺服阀主要包含外置式的油滤组件,并对其余相关结构进行独特改造,以适应外置式的油滤组件。本申请的电液流量伺服阀,通过设置外置式油滤组件,配合相应的先导油道,解决传统电液流量伺服阀维修工作繁琐的问题。

电液流量伺服阀包括先导进油壳体20、油滤组件和两个进油节流塞21,先导进油壳体20的前端面开设滤油槽201。外置式的油滤组件包含蝶形片状油滤2和油滤盖3,油滤盖3匹配安装至滤油槽201中。蝶形片状油滤2位于滤油槽201中,且设置于油滤盖3的后端面,即油滤盖3和先导进油壳体20将蝶形片状油滤2夹紧在滤油槽201内。先导进油壳体20和油滤盖3均开设若干油路。

两个进油节流塞21左右对称设置在先导进油壳体20的后端面。每个进油节流塞21均开设节流孔11,先导进油壳体20、油滤盖3及其他结构的油路形成完整的先导油道(见图5)。

先导油道引导从先导进油壳体20的两个P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仅介绍从P

本申请的电液流量伺服阀,采用外置式的油滤组件,油滤组件中的蝶形片状油滤2取代了传统的管状油滤10。相比而言,传统电液流量伺服阀需要更换或清洗管状油滤10时,要反复拆装自身主体结构(压盖17和油堵15),还需要用专用设备对阀芯14重新进行归零调整;本申请的的电液流量伺服阀更换或清洗蝶形片状油滤2时,仅需将油滤盖3取下更换蝶形片状油滤2即可,避免了更换油滤过程中拆卸电液流量伺服阀的主体结构,更不需要对阀芯14进行归零调整,同时,蝶形片状油滤2的纳污能力比管状油滤10的纳污能力更强,本申请的电液流量伺服阀提高了伺服阀纳污能力,延长了伺服阀寿命,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收益。

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油滤组件还包含双层密封圈1,双层密封圈1将蝶形片状油滤2夹紧于油滤盖3的后端面。双层密封圈1的后半部用于隔开和滤油槽201后端面,形成纳污腔26。纳污腔26能够进一步增强蝶形片状油滤2的纳污能力。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先导进油壳体20的油路包含滤前总进油路6,油滤盖3的油路包含两条滤盖出油路4和两条滤盖进油路5。

在实际工作中,油液从两个P

本申请的电液流量伺服阀,通过在先导进油壳体20和油滤盖3内设置独有的油路,使得油滤在外置后,也能够正常实现原有电液流量伺服阀的功能。

优选地,先导进油壳体20和油滤盖3的前端面均为圆形,且油滤盖3位于先导进油壳体20中央;油滤盖3的前端面与先导进油壳体20的前端面平齐。

如图3所示,具体地,滤油槽201成阶梯圆柱孔,油滤盖3呈阶梯圆柱状,且油滤盖3的前半部直径大,油滤盖3的后半部直径小;双层密封圈1套设于油滤盖3的后半部。

进一步地,油滤盖3的后半部的后端面开设向前凹的储分流腔28。蝶形片状油滤2前后两侧分别为储分流腔28和纳污腔26,储分流腔28和纳污腔26为蝶形片状油滤2两侧腾出更多的空间,能够提高过滤以及过滤后分流的效率。

具体地,蝶形片状油滤2由不锈钢丝网多层折叠而成。传统的管状油滤10是在一个外圆上布满小孔的细管上裹上一定过滤精度的不锈钢丝网,过滤总面积是由细管的直径以及细管上的小孔来决定的,由于管径较细,故小孔数量也有限,过滤总面积无法增加,纳污能力也不可能提高。

经设计结构调整为蝶形片状油滤2,是无骨架结构,由不锈钢丝网多层折叠而成,通过计算、试验,通流面积纳污能力要远远大于现有管状油滤10,同时蝶形片状油滤2单独安装会与先导出油壳体24形成一个纳污腔26进一步增加纳污能力。

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电液流量伺服阀还包含位于中部的阀套22,进油节流塞21夹紧设置于先导进油壳体20和主阀套22之间。

更进一步地,电液流量伺服阀还包含先导出油壳体24和左右两个端盖23,每个端盖23均开设两条分别连通至喷嘴12和阀芯14端部的油路;先导出油壳体24开设L形油路,且L形油路与端盖23的其中一条油路连通。

具体地,电液流量伺服阀还包含喷嘴座体25,喷嘴座体25作为基座,电液流量伺服阀的两个喷嘴12均安装于喷嘴座体25,且喷嘴座体25开设斜流道,斜流道连通于L形油路。

本申请的电液流量伺服阀,设置外置式油滤组件,增设相应的进油节流塞21,并对先导进油壳体20、阀套22、先导出油壳体24、左右两个端盖23和喷嘴座体25进行独特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先导油道,使得先导油道满足先过滤,再分流经过两个节流孔11流通至喷嘴和阀芯14,满足原有电液流量伺服阀的功能。

优选地,电液流量伺服阀还包含电磁装置16,电磁装置16设置于喷嘴座体25的后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具有自清洁功能的电液伺服阀油滤座
  • 一种耐高污染电液伺服阀双油滤结构
技术分类

0612011597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