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无线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的无线充电设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立式无线充电底座,另一类是卧式无线充电底座。当需要对多个待充电设备充电时,需要依次单个充电,耗时较长。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以解决上述需对多个待充电设备充电时,需要依次单个充电的技术问题。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能够为待充电设备充电,包括:

第一主体,包括第一壳体和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线圈模组;

第二主体,包括第二壳体和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二线圈模组;及

第三主体,包括电路板;

所述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一主体转动连接,使得无线充电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对合,所述第三主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内;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三主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外。

上述无线充电设备,具有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和第三主体,第一主体包括第一线圈模组,第二主体包括第二线圈模组。第一主体、第二主体能够旋转,使得无线充电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无线充电设备处于收纳状态,占用空间较小,便于收纳,且无线充电设备能够同时为2个待充电设备充电。在第二状态时,第三主体外露,使得电路板和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之间不会进行热量传递,从而使得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能够有效隔绝电路板散热的热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收容空间;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和所述第二收容空间连通,所述第三主体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和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和所述第二收容空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三主体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和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之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相邻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相邻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板上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连通;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连通;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一侧壁贴合,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二侧壁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垂直,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支撑板支撑所述第一线圈模组,且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背离所述第一线圈模组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所述第一收容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模组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一隔磁片,所述第一隔磁片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线圈固定于所述第一隔磁片的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体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支撑板支撑所述第二线圈模组,且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背离所述第二线圈模组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所述第二收容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圈模组包括第二线圈和第二隔磁片,所述第二隔磁片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线圈固定于所述第二隔磁片的背离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主体固定于所述铰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主体包括第三线圈模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主体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三线圈模组位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二腔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在一角度下的立体图,其中,无线充电设备位于第一状态;

图2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立体图,其中,无线充电设备位于第二状态;

图4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爆炸图;

图5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在一实施例中的截面立体图;

图6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在一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图7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截面立体图;

图8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1,该无线充电设备1可以为待充电设备充电。待充电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手表、耳机或电脑等。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1包括第一主体10、第二主体20和第三主体30。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转动连接,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能够转动使得无线充电设备1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对合,第三主体30位于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内。在第二状态时,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相对打开,第三主体30位于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之外。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主体10包括第一壳体和位于第一壳体内的第一线圈模组160。第二主体20包括第二壳体和位于第二壳体内的第二线圈模组260。第三主体30包括第三壳体和位于第三壳体内的第三线圈模组360,使得第三主体30也能够为待充电设备充电。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状态时,无线充电设备1可以同时为2个待充电设备充电,2个待充电设备可以分别位于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上。如图3所示,在第二状态时,第三主体30外露于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使得第三主体30上能够放置待充电设备,从而第一主体10、第二主体20和第三主体30均能够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所以在第二状态时,无线充电设备1能够同时为3个待充电设备充电。

本申请的无线充电设备1,具有第一主体10、第二主体20和第三主体30,且三者分别包括第一线圈模组160、第二线圈模组260和第三线圈模组360。通过设置第一主体10、第二主体20能够旋转,使得无线充电设备1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无线充电设备1处于收纳状态,占用空间较小,便于收纳。且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并排设置,使得无线充电设备1能够同时为2个待充电设备充电。在第二状态时,第三主体30外露,使得无线充电设备1能够同时为3个待充电设备充电,丰富使用场景。

如图1和图2所示,无线充电设备1具有两两垂直的X方向、Y方形和Z方向。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沿Y方向上并排设置。第一主体10的厚度方向、第二主体20的厚度方向与Z方向相同。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能够沿Z轴转动而位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板110、第二面板120,以及连接于第一面板110和第二面板120之间的第一侧板130、第二侧板140、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第一面板110的外表面和第二面板120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定义第一主体10的厚度。第一侧板130和第三侧板相背设置,第一侧板130和第三侧板可以平行也可以不平行。第一侧板130的外表面和第三侧板的外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定义第一主体10在Y方向上的尺寸。第二侧板140和第四侧板相背设置,第二侧板140和第四侧板可以平行也可以不平行。第二侧板140的外表面和第四侧板的外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定义第一主体10在X方向上的尺寸。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相邻设置,且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垂直。第一壳体在XY平面上可以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不规则的四边形。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也可以呈锐角或钝角设置。再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在XY平面上的边缘轮廓线可以为封闭的曲线或折线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面板110、第一侧板130、第二侧板140、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面板120可以安装于该一体成型结构上,且能够从该一体成型结构上拆卸,以便于安装第一线圈模组160。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板210、第二板220,以及连接于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之间的第一侧壁230、第二侧壁240、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一板210的外表面和第二板220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定义第二主体20的厚度。第一侧壁230和第三侧壁相背设置,第一侧壁230和第三侧壁可以平行也可以不平行。第一侧壁230的外表面和第三侧壁的外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定义第二主体20在Y方向上的尺寸。第二侧壁240和第四侧壁相背设置,第二侧壁240和第四侧壁可以平行也可以不平行。第二侧壁240的外表面和第四侧壁的外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定义第二主体20在X方向上的尺寸。第一侧壁230和第二侧壁240相邻设置,且第一侧壁230和第二侧壁240垂直。第一壳体在XY平面上可以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不规则的四边形。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30和第二侧壁240也可以呈锐角或钝角设置。再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在XY平面上的边缘轮廓线可以为封闭的曲线或折线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板210、第一侧壁230、第二侧壁240、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板220可以安装于该一体成型结构上,且能够从该一体成型结构上拆卸,以便于安装第二线圈模组260。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主体10包括第一支撑板150,第一支撑板150位于第一壳体内。第一支撑板150与XY平面大致平行,第一支撑板150的四周分别与第一侧板130、第二侧板140、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固定连接,使得第一壳体的内部空间被分为第一安装空间101和第一收容空间102,第一安装空间101和第一收容空间102沿Z方向排列。第一安装空间101位于第一支撑板150的朝向第一面板110的一侧,第一收容空间102位于第一支撑板150的朝向第二面板120的一侧。第一线圈模组160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01内,且固定于第一支撑板150上。第一安装空间101延伸至第一侧板130的外表面,使得第一侧板130上开设有第一开口,即第一安装空间101为开放的空间,使得第一主体10转动时,第三主体30能够从第一开口进入第一安装空间101内并能够从第一安装空间101内退出。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线圈模组160包括第一线圈161和第一隔磁片162,第一隔磁片162固定于第一支撑板150上,第一线圈161固定于第一隔磁片162的背离第一支撑板150的一侧。第一线圈模组160能够与为待充电设备内部的线圈进行电信号的传递,使得第一主体10能够为待充电设备充电。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主体20包括第二支撑板250,第二支撑板250位于第二壳体内。第二支撑板250与XY平面大致平行,第二支撑板250的四周分别与第一侧壁230、第二侧壁240、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固定连接,使得第二壳体的内部空间被分为第二安装空间201和第二收容空间202,第二安装空间201和第二收容空间202沿Z方向排列。第二安装空间201位于第二支撑板250的朝向第一板210的一侧,第二收容空间202位于第二支撑板250的朝向第二板220的一侧。第二线圈模组260位于第二安装空间201内,且固定于第二支撑板250上。第二安装空间201延伸至第一侧壁230的外表面,使得第一侧壁230开设有第二开口,即第二安装空间201为开放的空间,使得第二主体20转动时,第三主体30能够从第二开口进入第二安装空间201内并能够从第二安装空间201内退出。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线圈模组260包括第二线圈261和第二隔磁片262,第二隔磁片262固定于第二支撑板250上,第二线圈261固定于第二隔磁片262的背离第二支撑板250的一侧。第二线圈模组260能够与为待充电设备内部的线圈进行电信号的传递,使得第二主体20能够为待充电设备充电。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铰链190转动连接。铰链190连接于第一壳体的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的交汇处,且铰链190连接于第二壳体的第一侧壁230和第二侧壁240的交汇处。铰链190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转动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第一侧板130和第一侧壁230贴合,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通,使得第一安装空间101和第二安装空间201连通;在第二状态时,第二侧板140和第二侧壁240贴合。

如图3所示,第三壳体包括相背设置的顶板310和底板320,以及连接于顶板310和底板320之间的侧周壁330。顶板310和底板320大致平行。第三壳体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三壳体也可以为圆柱形或其它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侧周壁330固定连接于铰链190,使得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绕铰链190转动时,第三主体30能够相对于铰链190静止。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三主体30包括第三支撑板350,第三支撑板350安装于第三壳体内。第三支撑板350大致平行于XY平面,第三支撑板350的周边固定于侧周壁330,使得第三支撑板350将第三壳体的内部空间分为沿Z方向排列的第一腔室301和第二腔室302。第三线圈模组360位于第一腔室301,电路板340位于第二腔室302。第三支撑板350将第三线圈模组360和电路板340隔开,避免第三线圈模组360和电路板340之间传递热量。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线圈模组360包括第三线圈361和第三隔磁片。第三隔磁片固定于第三支撑板350上,第三线圈模组360固定于第三隔磁片的背离第三支撑板350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340和底板320之间设有导热层,材质可以为导热系数较高的硅脂等,使得电路板340产生的热量能够传递至底板320,从而传递至外界环境中。

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340与第一线圈模组160、第二线圈模组260和第三线圈模组360均电性连接,使得电路板340能够控制第一主体10、第二主体20和第三主体30的工作。第三壳体上设置接口,使得无线充电设备1可以与外部电子设备或电源电性连接。或者,可以在第一主体10或第二主体20上设置接口,使得无线充电设备1可以与外部电子设备或电源电性连接。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时,第一侧板130和第一侧壁230贴合,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通,使得第一收容空间102和第二收容空间202连通。第三主体30的部分结构位于第一收容空间102内,其余结构位于第二收容空间202内。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均可以为待充电设备充电。在第一状态时,2个待充电设备可以分别置于第一面板110和第一板210上,无线充电设备1能够为2个待充电设备充电。当需要为3个待充电设备充电时,将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分别绕铰链190转动,直至第二侧板140和第二侧壁240贴合,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切换的过程中,第三主体30相对于铰链190静止。在第二状态下,第三主体30完全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外。可以将3个待充电设备分别置于第一面板110、第一板210和顶板310上,无线充电设备1能够为这3个待充电设备充电。

本申请的无线充电设备1通过将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相对于铰链190旋转设计,以及第三主体30固定于铰链190,第三主体30能够收纳与第一主体10或第二主体20内,便于收纳,节省空间,提升产品竞争力。第一主体10、第二主体20和第三主体30内分别设有第一线圈模组160、第二线圈模组260和第三线圈模组360,使得无线充电设备1在第一状态下能够为2个待充电设备充电,在第二状态下可以为3个待充电设备充电,丰富使用场景。在第一状态时,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并排设置,减小热量叠加,防止影响第一主体10、第二主体20以及2个待充电设备的散热。在第二状态时,第一主体10、第二主体20和第三主体30并排设置且无叠层设置,同样可以减小热量叠加,防止影响第一主体10、第二主体20、第三主体30以及3个待充电设备的散热。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三主体30内部设有电路板340,而省略第三支撑板350和第三线圈模组360。可以理解为,第三壳体将电路板340与第一线圈模组160和第二线圈模组260隔开,第三壳体可以有效隔绝电路板340散发的热量,避免第一线圈模组160、第二线圈模组260与电路板340之间产生热量传递,且能够降低成本。在第二状态下,第一主体10、第二主体20和第三主体30并排且非叠层设置,进一步有效隔绝电路板340与第一线圈模组160、第二线圈模组260之间的热量传递。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无线充电管理方法、安装在无线充电设备上的管理设备和无线充电设备
  • 无线充电设备接收器及无线充电设备检测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32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