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中,线对板的连接器提供多个前端/后端电极连接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Printed Circuit,FPC)与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

随着连接器使用的场域功能变化多,例如车用场域等,对于连接器的前端与后端电极所要求的数量也日益增多,一并可以参考图1,为现有技术的线对板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在图1中,线对板连接器2的电极22,22'的数量超过10个,且在电极22与电极22'之间又形成可以用于容置电极22,22'的电极槽24。由于电极槽24具有相当的厚度,当电极22,22'设置于电极槽24时,整体的线对板连接器2的长度将会大幅度地增加。较长的线对板连接器2是脆弱且容易损坏的,这不利于组装与使用。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连接器,可用以解决传统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能够消除传统连接器需要借由电极槽才能够让各个电极独立地传递电气信号的缺失。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根据上述连接器,借由前端电极与后端电极之间交错设置与预先透过模化方式(例如埋入射出(insert molding)的工艺技术)将前端电极及/或后端电极预先埋入胶芯,用于在相邻的二个电极之间缩小间距,进而实现具有窄间距(或称极窄间距)的电极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与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能够连接具有复数导线的一软性印刷电路板与一电路板体。连接器包含一胶芯、一第一端子组、一第二端子组与一盖体。胶芯包含一插入部、一连接部与复数承轴部。插入部、连接部与多个承轴部形成一容置空间与一作用区。多个承轴部位于插入部与连接部的二侧。其中,容置空间用于设置软性印刷电路板,且软性印刷电路板止挡于连接部,使得多条导线定位于作用区。第一端子组包含复数第一电极。多个第一电极分别地提供一第一接触端与一第一连接端。多个第一连接端能够连接电路板体。第二端子组包含复数第二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分别地提供一第二接触端与一第二连接端。多个第二连接端能够连接电路板体。盖体形成复数转轴部。多个转轴部对应多个承轴部设置,而能够在多个转轴部耦合多个承轴部之后,让盖体借由多个转轴部在该等承轴部转动而显露或闭合容置空间与作用区。其中,在模化胶芯的制程中,多个第一电极可预先地埋入插入部,或者多个第二电极预先地埋入连接部。又,多个第一电极与多个第二电极是交错配置,且每一第一电极与每一第二电极之间相距一窄间距,且多个第一接触端与多个第二接触端定位于作用区以能够接触多个导线。

较佳的是,其中插入部邻近于第一连接端之处,形成复数第一定位孔以定位复数第一连接端。

较佳的是,其中连接部邻近于第二连接端之处,形成复数第二定位孔以定位复数第二连接端。

较佳的是,更包含第三端子组与复数承轴部形成复数固定槽,第三端子组具有复数第三电极设置于复数固定槽,以供将胶芯固定于电路板体。

较佳的是,其中复数第一电极的复数第一接触端与复数第二电极的复数第二接触端是交错配置于作用区。

较佳的是,其中复数第一接触端与复数第二接触端悬浮于作用区。

较佳的是,其中复数第一接触端的第一凸起点与复数第一连接端之间相距第一高度。

较佳的是,其中复数第二接触端为鱼叉型,以供盖体闭合容置空间与作用区时,将软性印刷电路板挟持于在容置空间与作用区。

较佳的是,其中插入部的前缘形成复数导角,以供将软性印刷电路板导引进入容置空间。

一种如上述的连接器,其中复数承轴部被替代为复数弹性止退部,复数弹性止退部分别地具有锁定部、操作部与弹性部,操作部突出于盖体,弹性部连接操作部,借由按压操作部驱动弹性部与锁定部,而将软性印刷电路板卡口于容置空间,又,盖体的复数转轴部被替代为复数通道,复数通道对应复数弹性止退部设置,以供操作部穿过复数通道突出于盖体,盖体不显露作用区。

相较于传统的连接器,本发明提出一种连接器,能够提供具有窄间距交错设置的多电极,使得整体连接器的尺寸将可以大幅度缩减,除了尺寸缩减之外,其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电气信号传递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线对板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3(a)是说明本发明图2的胶芯的立体图。

图3(b)是说明本发明图2的胶芯的俯视图。

图3(c)是说明本发明图2的胶芯的前视图。

图3(d)是说明本发明图2的胶芯的后视图。

图4(a)是说明本发明图2的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的立体图。

图4(b)是说明本发明图2的胶芯的俯视图。

图5为说明本发明图2的胶芯与第一电极的结合俯视图。

符号说明:

2…线对板连接器

22、22'...电极

24…电极槽

4...软性印刷电路板

42...头端

10...连接器

12...胶芯

122...插入部

1224...第一定位孔

124...连接部

1242...第一贯孔

1244...第二定位孔

126...承轴部

1262...固定槽

14...第一端子组

142...第一电极

1422...第一接触端

1424...第一连接端

1426...第一凸起点

16...第二端子组

162...第二电极

1622...第二接触端

1624...第二连接端

1626...第二凸起点

18...盖体

182...转轴部

20...第三端子组

202...第三电极

26...导角

SP...容置空间

WA...作用区

H...第一高度

d...窄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发明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

于本发明中,使用「一」或「一个」来描述本文所述的单元、元件和组件。此举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且对本发明的范畴提供一般性的意义。因此,除非很明显地另指他意,否则此种描述应理解为包括一个、至少一个,且单数也同时包括复数。

于本发明中,用语「包含」、「包括」、「具有」、「含有」或其他任何类似用语意欲涵盖非排他性的包括物。举例而言,含有复数要件的一元件、结构、制品或装置不仅限于本文所列出的此等要件而已,而是可以包括未明确列出但却是该元件、结构、制品或装置通常固有的其他要件。除此之外,除非有相反的明确说明,用语「或」是指涵括性的「或」,而不是指排他性的「或」。

请参考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在图2中,说明连接器10能够连接具有复数导线(图未示)的一软性印刷电路板4与一电路板体(图未示)。导线包覆于软性印刷电路板4,于此,导线显露在软性印刷电路板4的头端42的下表面。

连接器10包含一胶芯12、一第一端子组14、一第二端子组16与一盖体18。

一并可以参照图3(a)至图3(d),是说明本发明图2的胶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是说明本发明图2的胶芯的立体图;图3(b)是说明本发明图2的胶芯的俯视图;图 3(c)是说明本发明图2的胶芯的前视图;以及,图3(d)是说明本发明图2的胶芯的后视图。

胶芯12包含一插入部122、一连接部124与复数承轴部126。于此,多个承轴部126的数量以二个为例说明。此外,插入部122、连接部124与承轴部126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例如胶芯12透过射出成型的方式形成插入部122、连接部124与承轴部126。

插入部122、连接部124与承轴部126形成一容置空间SP与一作用区WA,以及承轴部126位于插入部122与连接部124的二侧(或二翼)。在图2中,插入部122的高度较连接部124与承轴部126的高度为低,用以形成C型的容置空间SP,且在容置空间SP又提供具有开口状的作用区WA。容置空间SP用于设置软性印刷电路板4,且当软性印刷电路板4透过插入部122进入容置空间SP时,软性印刷电路板4将受到连接部124的止挡而被限制于容置空间SP,借由上述的设计,将使得导线定位于作用区WA,让图2的第一端子组14与第二端子组16的电极可以设置在作用区WA,并与限位在作用区WA的导线进行电性连接,于后说明。

一并可以参照图4(a)至图4(b),是说明本发明图2的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a)是说明本发明图2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与第三端子组的立体图;以及,图4(b)是说明本发明图2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与第三端子组的俯视图。

第一端子组14包含复数第一电极142,又每一第一电极142分别地提供一第一接触端1422与一第一连接端1424,其分别地形成在第一电极142的二个自由端。第一连接端1424能够连接电路板体与第一接触端1422能够连接软性印刷电路板4的导线。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42为单一片电极的形状,第一接触端1422与一第一连接端1424之间相距有第一高度H。又,第一接触端1422的第一凸起点1426能够用于接触导线。

第二端子组16包含复数第二电极162,又每一第二电极162分别地提供一第二接触端1622与一第二连接端1624,其分别地形成在第二电极162的二个自由端。第二连接端1624能够连接电路板体与第二接触端1622能够连接软性印刷电路板4的导线。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接触端1622为鱼叉型的形状,其能够在盖体18闭合容置空间SP与作用区WA 时,将软性印刷电路板4挟持于在容置空间SP与作用区WA;又,第二接触端1622的第二凸起点1626能够用于连接导线。

上述的第一接触端1422与第二接触端1622能够透过其高度的调整或是结构的设计形成具有弹性的电极而能够提高电性接触的良率;又,第一接触端1422与第二接触端1622 主要设置于作用区WA。因此,具有开口的作用区WA也可以容忍第一接触端1422与第二接触端1622作用于软性印刷电路板4所产生的形变量。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应可以注意到,第一电极142的第一接触端1422与第二电极162的第二接触端1622是交错配置于作用区WA,其每一第一电极142与每一第二电极162 之间相距一窄间距d,即是第一电极142的中心至第二电极162的中心,例如小于或等于0.4公厘(mm)。

值得注意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42是预先地埋入插入部122,一并参考图5,为说明本发明图2的胶芯与第一电极的结合俯视图。在图5中,在胶芯12模化(molding)插入部122的过程中,以例如金属射出埋入(insert molding)的工艺将第一端子组14 直接固定于插入部122,让多个第一电极142以例如等间距的方式进行排列。由于第一端子组14是预先地埋入插入部122,所以第一电极142的第一接触端1422将稳固地且间隔地设置于作用区WA。又,连接部124可以是预先地开设第一贯孔1242(其可以参考图 3(d)),让第二电极162插入。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贯孔1242设置的位置是对应在二个第一电极142的第一接触端1422之间,使得第二电极162插入第一贯孔1242时,第二电极 162的第二接触端1622能够恰巧设置于例如二个第一电极142之间。再者,在作用区WA 的第一电极142的第一接触端1422与第二电极162的第二接触端1622将悬浮于作用区 WA,而能够电性连接软性印刷电路板4的导线。

于另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二电极162也可以是预先地埋入连接部124,也就是在胶芯 12模化(molding)连接部124的过程中,以例如金属射出埋入的工艺将第二电极162直接固定于连接部124,让多个第二电极162以例如等间距的方式进行排列。由于第二电极162是预先地埋入连接部124,所以第二电极162的第二接触端1622将稳固地且间隔地设置于作用区WA。又,插入部122可以是预先地开设第二贯孔(图未示),让第一电极142插入。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贯孔设置的位置可形成在第二电极162的第二接触端1622之间,使得第一电极142插入第二贯孔时,第一电极142的第一接触端1422能够恰巧设置于例如二个第二电极162之间或第二电极162的一侧。再者,在作用区WA的第二电极162的第二接触端1622与第一电极142的第一接触端1422将悬浮于作用区WA,而能够电性连接软性印刷电路板4的导线。

于另一实施例中,除了第一端子组14与第二端子组16之外,更包含提供第三端子组 20,且第三端子组20具有复数第三电极202(例如数量为二个)。为了让第三电极202可以更加地固定于设置于承轴部126,于本实施例中,一并参考图3(a),承轴部126更包含形成复数固定槽1262,借由将第三电极202设置于固定槽1262,使得第三电极202的一端设置于电路板体时,例如焊接方式进行设置,其能够将胶芯12固定于电路板体。

回到图2,盖体18形成复数转轴部182。于此,转轴部182形成在盖体18的二侧以对应承轴部126。在转轴部182耦合(或卡扣、插入等)承轴部126之后,盖体18能够借由转轴部182进行转动,以显露或闭合容置空间SP与作用区WA。

于另外一实施例中,盖体18与承轴部126的结构也可以置换成另一型态,其同样也可以达到将软性印刷电路板4固定于容置空间SP。举例而言,盖体18可以结合胶芯12,而不需要选择性显露或闭合容置空间SP与作用区WA,即是盖体18不需要开启或关闭。于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将软性印刷电路板4固定或锁固于容置空间SP与作用区WA,软性印刷电路板4的头端42可以在其二侧形成缺口(图未示)。可一并参考申请人的另一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M412491U所设计的弹性止退部。本发明图2的承轴部126可替代为复数弹性止退部(图未示)。弹性止退部分别地具有锁定部、操作部与弹性部。操作部突出于盖体。弹性部连接操作部。借由按压操作部驱动弹性部与锁定部,而将软性印刷电路板4卡口于容置空间SP。使得软性印刷电路板的二侧的缺口可与锁定部相互作用,以达到止退和固定在容置空间SP的目的。于本实施例中,本发明图2的盖体18的转轴部182可以替换为复数通道,该等通道对应该等弹性止退部设置,而能够让操作部穿过通道突出于该盖体。于此,盖体18不显露作用区WA。

除上述主要的结构之外,还包含其他的结构,一并说明如下:

一并参考图3(a),插入部122的前缘形成复数导角26,能够将软性印刷电路板4导引进入容置空间SP。

一并参考图3(c),插入部122邻近于第一连接端1424之处,形成复数第一定位孔1224 以定位第一连接端1424。由于第一定位孔1224邻近于电路板体。因此,借由图4(a)的第一连接端1424可以理解到,其可借由弯折以符合第一定位孔1224的位置,而能够更加地接触电路板体。

同样地,一并参考图3(d),连接部124邻近于第二连接端1624之处,形成复数第二定位孔1244以定位第二连接端1624。理由同上,于此不赘述。

本发明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然熟习本项技术者应理解的是,实施例仅用于描绘本发明,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应注意的是,举凡与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均应设为涵盖于本发明的范畴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相关技术
  • 一种连接器组件及其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
  • 一种连接器组件及其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
  • 连接器盖以及连接器与连接器盖的组装结构
  • 面板连接器、转接连接器、面板-转接连接器组件及RU箱
  • 插入式连接器的母连接器以及插入式连接器
  • 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具有带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公连接器组件和母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设备、公连接器组件、母连接器组件以及用于组装连接器设备的方法
  • 第一连接器壳体、第二连接器壳体、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组合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技术分类

06120115624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