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运行的供水管道受地下环境、原水水质和管道材质等多因素的影响,在供水管网系统中,大量供水管道已经超出了其使用年限。老化的供水管受到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导致内壁大范围腐蚀和结垢,严重影响了管网水质,造成二次污染。此外,早期的供水管道在结构耐压稳定性设计中存在重大缺陷,导致现存供水管道爆管、渗漏等事故频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严重影响城市市民的健康和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对老化的供水管道进行维护和修复。

近年来,薄壁不锈钢内衬法作为一种新型非开挖修复技术,在管道修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供水管道修复。供水管道是压力管道,受到周围土体外压的同时,承受着内部介质频繁波动、系统启动关停交替带来的局部负压作用。供水管道在使用薄壁不锈钢内衬法修复后,由于其负压的出现,可能导致不锈钢内衬屈曲垮塌,造成整个工程失效。因此,增强不锈钢内衬结构的稳定性对薄壁不锈钢内衬法施工工艺的改进至关重要。

螺旋缠绕机对内衬才用螺旋缠绕的方式布置在管道的内部,实现管道自动化修复。如申请公布号为CN115139554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拆卸的螺旋管道修复装置,用于使塑料板带连续进入互相扣接,并轴向推出形成塑料缠绕管道,包括主板、前板及若干压辊组件,若干压辊组件可拆卸安装在主板与前板之间;若干压辊组件沿圆周等间距分布;前板用于限制调整所形成的塑料缠绕管道的管口大小;主板上端安装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分别链接若干压辊组件,并驱动压滚组件沿轴向转动;压辊组件上设有推环,用于轴向推动塑料板带移动;每两个压辊组件上的推环沿轴向等间隔螺旋设置;若干推环所间隔的距离总和等于塑料板带的宽度。

上述的螺旋管道修复装置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压辊组件轴向移动,压辊组件在移动的同时将塑料板带螺旋压装在管道内壁上,塑料板带扣合后实现对管道修复。但是现有的螺旋管道修复装置仅适用于塑料板带材质的内衬,在采用带状不锈钢内衬型材时,由于不锈钢材质的强度高、刚度大,其螺旋弯曲难度大,弯折时容易损坏,现有的用于塑料板材的修复装置无法适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现有技术中的修复装置无法适用不锈钢内衬螺旋管道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包括:

旋转架,所述旋转架具有用于与驱动装置连接的前侧、用于不锈钢内衬供料的后侧、靠近旋转中心线的内侧和远离旋转中心线的外侧,所述旋转架的前侧设有用于与驱动装置连接的驱动连接轴;

滚动组件,所述滚动组件有多组,多组所述滚动组件沿所述旋转架的周向呈环形间隔均布,各所述滚动组件均与所述旋转架固定装配,所述滚动组件包括行走轮和压料滚筒,所述行走轮与所述压料滚筒沿所述旋转架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行走轮用于径向支撑于待修复的地下管道的内壁,所述压料滚筒用于径向顶压不锈钢内衬;

第一引导块、第二引导块和第三引导块,所述第一引导块内具有与不锈钢内衬适配的第一引导槽,所述第二引导块内具有与不锈钢内衬适配的第二引导槽,所述第三引导块内具有与不锈钢内衬适配的第三引导槽,所述第一引导槽、所述第二引导槽与所述第三引导槽供不锈钢内衬顺次穿过以形成供料通道,所述第一引导槽、所述第二引导槽与所述第三引导槽的引导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所述第一引导块布置于所述旋转架的后侧,所述第二引导块与所述第一引导块沿所述旋转架的径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引导块位于所述第一引导块的外侧并且所述第二引导块位于所述第一引导块的前侧,所述第三引导块布置于同一所述滚动组件的所述行走轮与所述压料滚筒之间,所述第三引导块与所述第二引导块沿所述旋转架的径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引导块与第二引导块之间、所述第二引导块与所述第三引导块之间于所述旋转架的周向均具有周向夹角。

优选地,所述第二引导块与所述旋转架摆动装配,所述第二引导块的摆动中心线垂直于所述旋转架的旋转中心线。

优选地,所述第二引导块的摆动角度范围为0-30°。

优选地,定义所述第一引导块与第二引导块之间在所述旋转架的周向上的周向夹角为第一夹角,定义所述第二引导块与第三引导块之间在所述旋转架的周向上的周向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与所述第二夹角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角与所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20-40°。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导槽沿前后方向布置,所述第二引导槽垂直于所述旋转架的径向延伸布置,所述第三引导槽沿所述旋转架的径向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压料滚筒的旋转中心线平行于所述旋转架的旋转中心线,所述行走轮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旋转架的旋转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

优选地,各组所述滚动组件均包括两组所述压料滚筒,两组所述压料滚筒相互平行且沿所述旋转架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行走轮位于两组所述压料滚筒之间。

优选地,所述旋转架包括主体座、装配座、前板和后板,所述前板固定装配在所述主体座的前侧,所述驱动连接轴与所述前板固定连接,所述后板固定装配在所述主体座的后侧,所述第一引导块固定装配在所述后板的后侧,所述装配座有多组,多组所述装配座沿所述主体座的周向间隔均布,各所述装配座上均装配有一组所述滚动组件;

所述装配座包括固定板、支撑臂和装配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主体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臂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板装配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装配板装配连接,所述支撑臂有两组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所述装配板为沿所述旋转架的周向延伸的弧形结构,所述滚动组件装配在两组所述装配板之间,所述第二引导块装配在所述固定板靠近所述装配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引导块装配在两组所述装配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主体座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组结构板,所述结构板包括转动盘和支撑板,所述转动盘与所述驱动连接轴固定装配,所述支撑板沿所述转动盘的周向间隔布置有多组,所述支撑板与所述装配座一一对应,各组所述结构板的所述支撑板均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装配,所述转动盘上还周向间隔布置有若干组供水流通过的流通孔,所述流通孔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转动盘。

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旋转架上布置第一引导块、第二引导块和第三引导块,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和第三引导槽供不锈钢内衬顺次穿过形成供料通道,使得不锈钢内衬经由旋转架的后侧进入,经过方向旋转和位置提升后从旋转架的旋转外周面引出,在压料滚筒的顶压下不锈钢内衬螺旋缠绕并且扣接后形成完整的管道以对破损管道进行修复;第一引导块布置在旋转架的后侧,不锈钢内衬先由后侧进入第一引导槽内,然后进入位于旋转架上的第二引导块的第二引导槽内,最后进入位于滚动组件上的第三引导块的第三引导槽内;由于第一引导块、第二引导块与第三引导块在沿旋转架的径向间隔布置,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与第三引导槽的引导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因此不锈钢内衬的角度和位置变换经过两次进行,另外由于第二引导块与第一引导块之间、第三引导块与第二引导块之间具有周向夹角,该径向提升距离与引导角度改变在旋转架的周向上具有缓冲距离,使得不锈钢内衬能够以一定弯折平稳过渡,保证不锈钢内衬在螺旋缠绕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弯折而受到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的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的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的驱动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的旋转架的主体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的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的旋转架的装配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的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的第一引导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修复后的地下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旋转架,11、主体座,111、结构板,1111、转动盘,1112、支撑板,1113、流通孔,12、装配座,121、固定板,122、支撑臂,123、装配板,13、前板,14、后板,2、驱动连接轴,21、环套,22、连接板,23、输电线,3、滚动组件,31、行走轮,32、压料滚筒,4、第一引导块,41、第一引导槽,5、第二引导块,51、第二引导槽,6、第三引导块,61、第三引导槽,7、照明装置,8、不锈钢内衬,81、公锁扣,82、母锁扣,9、地下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的一种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至图7所示,用于采用不锈钢内衬8修复地下管道9,如图8所示,其中不锈钢内衬8为带状型材结构。不锈钢内衬8可以在工厂预制加工形成,其外侧具有公锁扣81和母锁扣82,公锁扣81为蘑菇结构,母锁扣82为锯齿形结构,不锈钢内衬8被加工成工字形,螺旋缠绕后公锁扣81与母锁扣82互锁,形成整个内衬管道。不锈钢内衬8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详细叙述。

该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包括旋转架1、驱动连接轴2、滚动组件3、第一引导块4、第二引导块5和第三引导块6,旋转架1为该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的主体结构,驱动连接轴2与旋转架1固定连接,驱动连接轴2用于传动连接外设的驱动装置与旋转架1,以驱动旋转架1在待修复的地下管道9内转动,并带动滚动组件3、第一引导块4、第二引导块5和第三引导块6完整不锈钢内衬8的螺旋缠绕。

旋转架1整体呈圆形结构,旋转架1的转动中心线即为待修复的地下管道9的中心线旋转架1具有与驱动装置连接的前侧、用于不锈钢内衬8供料的后侧、靠近旋转中心线的内侧和远离旋转中心线的外侧,即不锈钢内衬8由旋转架1的后侧供料、驱动装置在前侧与驱动连接轴2连接以带动旋转架1转动。旋转架1在工作时,旋转架1的周向即为其转动圆面的外圆方向、径向即为转动圆面的直径方向。

驱动连接轴2可以外接输电线23,通过外接输电线23驱动其旋转。驱动连接轴2沿前后方向贯穿旋转架1,驱动连接轴2的外侧套装有环套21,环套21上轴向间隔布置布置有两个圆形的连接板22,两个连接板22与旋转架1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以使驱动连接轴2驱动旋转架1转动。

旋转架1的前侧还设置有多组照明装置7,照明装置7固定于驱动连接轴2的最前方,多组照明装置7沿驱动连接轴2的周向间隔分布。在管道修复作业时,照明装置7可以探明黑暗管道的环境,便于技术人员操作机器。根据不同的管道环境,照明装置7可以选择近光灯或者远光灯,避免了暗管道作业环境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照明装置7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详细叙述。

滚动组件3,多组滚动组件3沿旋转架1的周向成环形间隔均布,各组滚动组件3均与旋转架1固定装配,旋转架1转动时可以带动滚动组件3同步转动,以调节旋转架1在转动的同时沿前后方向移动,并且移动的同时顶压不锈钢内衬8,以使得不锈钢内衬8螺旋缠绕在地下管道9内。在本实施例中,滚动组件3共有六组,六组滚动组件3成环形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地下管道9的直径尺寸,可以设计滚动组件3为五组、七组、八组等其他数量。

滚动组件3包括行走轮31和压料滚筒32,行走轮31和压料滚筒32沿旋转架1的周向间隔布置上,行走轮31用于径向支撑于待修复的地下管道9的内壁,压料滚筒32用于径向顶压不锈钢内衬8。行走轮31和压料滚筒32的材质均为没有固体改性的纯塑料,纯塑料与不锈钢表面磨损都相对小,使得不锈钢带状型材能够顺利在装置圆周螺旋缠绕。在本实施例中,行走路和压料滚筒32的材质均为聚乙烯。

旋转架1在转动铺设不锈钢内衬8时,行走轮31在与地下管道9的摩擦力作用下被动旋转,压料滚筒32在与不锈钢内衬8的摩擦力作用下被动旋转。不锈钢内衬8缠绕各组滚动组件3的压料滚筒32一周,在旋转架1螺旋前进的过程中,压料滚筒32行走于不锈钢内衬8之间,压过铺设好的不锈钢内衬8,使其公锁扣81与母锁扣82衔接稳定。行走轮31行走于地下管道9之间,起到减小阻力以及限定前进方向的作用。

第一引导块4内具有与不锈钢内衬8适配的第一引导槽41,第二引导块5内具有与不锈钢内衬8适配的第二引导槽51,第三引导块6内具有与不锈钢内衬8适配的第三引导槽61,第一引导槽41、第二引导槽51和第三引导槽61的截面形状与不锈钢内衬8的截面形状相同,以便于不锈钢内衬8顺次穿过第一引导槽41、第二引导槽51和第三引导槽61,实际工程中可根据不同形状的不锈钢内衬8形状设置不同形状的槽口。

第一引导槽41、第二引导槽51与第三引导槽61供不锈钢内衬8顺次穿过以形成供料通道,第一引导槽41、第二引导槽51与第三引导槽61的引导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不锈钢内衬8由旋转架1的后侧经第一引导槽41进入该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此时不锈钢内衬8为前后方向延伸,即沿地下管道9的长度方向延伸;然后不锈钢内衬8进入第二引导槽51内,此时不锈钢内衬8的方向发生第一次改变;不锈钢内衬8再进入第三引导槽61内,其方向发生第二次改变,从而将不锈钢内衬8由前后方向改变为经旋转架1的旋转外周面伸出,在压料滚筒32的挤压下公锁扣81与母锁扣82相互锁紧。

第一引导块4、第二引导块5以及第三引导块6均与旋转架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一引导块4布置于旋转架1的后侧,供不锈钢内衬8由旋转架1的后侧进入第一引导槽41。第二引导块5与第一引导块4沿旋转架1的径向间隔布置,第二引导块5位于第一引导块4的外侧并且第二引导块5位于第一引导块4的前侧,使得第二引导块5与旋转架1的旋转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引导块4与旋转架1的旋转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并且第二引导块5与第一引导块4之间在前后方向上距离,使得第二引导槽51位于第一引导槽41的外侧且靠前的位置。当不锈钢内衬8由第一引导槽41进入第二引导槽51内发生弯折时,不锈钢内衬8同时向前、向外移动,将不锈钢内衬8向旋转架1的外周面引导的同时,利用第二引导块5与第一引导块4在前后方向、内外方向上的距离使得不锈钢内衬8的弯折平稳过渡。

第三引导块6布置于同一滚动组件3的行走轮31与压料滚筒32之间,第三引导块6与第二引导块5沿旋转架1的径向间隔布置,第三引导块6位于第二引导块5的外侧。当不锈钢内衬8由第二引导槽51进入第三引导槽61内发生弯折时,不锈钢内衬8同时向外移动,经由旋转架1的旋转外周面引出,压料滚筒32在滚动时即可挤压不锈钢内衬8螺旋缠绕。

第一引导块4与第二引导块5之间、第二引导块5与第三引导块6之间于旋转架1的周向均具有周向夹角,即第一引导块4、第二引导块5与第三引导块6旋转架1的旋转平面上周向间隔布置。不锈钢内衬8顺次穿过第一引导槽41、第二引导槽51、第三引导槽61时发生弯折,不锈钢内衬8由后侧进入旋转架1并经由旋转架1的旋转外周面伸出,由于第一引导块4、第二引导块5与第三引导块6之间具有周向夹角,不锈钢内衬8在旋转架1的周向上同步具有位置变化,不锈钢内衬8的径向位置和引导角度变化在旋转架1的周向上具有缓冲距离,使得不锈钢内衬8以一定程度的弯折顺利通过并固定在三个引导槽上而不破坏其型材结构。

带状型材的不锈钢内衬采用螺旋缠绕工艺布置,改进了薄壁不锈钢法修复供水管道时由于负压带来结构不稳定的问题,修复后内衬管的结构衔接稳定、耐压水平提高,尤其耐负压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结构稳定性大大增强。其修复后内衬管与原管道贴合更为紧密,省去了扩张内衬管贴合原管壁的步骤,不锈钢内衬螺旋缠绕装置可带水作业,拆卸拼装简单,方便运输可适应不同管径管道的修复,适应性强。

该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在修复地下管道9时,不锈钢内衬8先由后侧进入第一引导槽41内,然后进入位于旋转架1上的第二引导块5的第二引导槽51内,最后进入位于滚动组件3上的第三引导块6的第三引导槽61内,不锈钢内衬8的角度和位置变换经过两次进行,不锈钢内衬8的径向提升距离与引导角度改变在旋转架1的周向上具有缓冲距离,使得不锈钢内衬8能够以一定弯折平稳过渡,保证不锈钢内衬8在螺旋缠绕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弯折而受到损坏。

优选地,第二引导块5与旋转架1摆动装配,第二引导块5的摆动中心线垂直于旋转架1的旋转中心线。

第二引导块5可以在旋转架1上绕垂直于旋转架1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摆动,第二引导块5在摆动时可以改变第二引导槽51的方向,从而改变第二引导槽51与第一引导槽41之间、第二引导槽51与第三引导槽61之间的夹角,可以更好地与第一引导槽41、第三引导槽61形成引导配合,在不锈钢内衬8受到牵拉作用力以及摆动作用力的情况下补偿不锈钢内衬8的位置以及角度变化,保证不锈钢内衬8在螺旋缠绕过程中不会因为弯折而受到损坏。

优选地,第二引导块5的摆动角度范围为0-30°。

第二引导块5在0-30°的角度范围内摆动,摆动范围过大时会对不锈钢内衬8造成拉扯,导致不锈钢内衬8弯折角度过大受到损坏;同时摆动角度过大也会占用旋转架1在前后方向上的空间,增加旋转架1的尺寸,使用不便。

优选地,定义第一引导块4与第二引导块5之间在旋转架1的周向上的周向夹角为第一夹角,定义第二引导块5与第三引导块6之间在旋转架1的周向上的周向夹角为第二夹角,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相等。

在经由第一引导槽41进入第二引导槽51、以及由第二引导槽51进入第三引导槽61内时,不锈钢内衬8的弯折角度接近,第一引导块4与第二引导块5之间的第一夹角等于第二引导块5与第三引导块6之间的第二夹角,使得不锈钢内衬8的弯折接近,更为平稳过渡。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引导块6布置在与第二引导块5相邻的滚动组件3内,以控制第三引导块6与第二引导块5之间的周向夹角。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第三引导块6、第二引导块5以及第一引导块4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的角度也可以不同。

优选地,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的范围为20-40°。

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越小,则不锈钢内衬8的弯折角度越大,更容易受到损坏,同时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越大,则对旋转架1的尺寸要求越大,不利于装配。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的范围选择在20-40°,可以同时满足对于不锈钢内衬8的弯折角度以及旋转架1的尺寸要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均为30°。

优选地,第一引导槽41沿前后方向布置,第二引导槽51垂直于旋转架1的径向延伸布置,第三引导槽61沿旋转架1的径向方向延伸。

第一引导槽41、第二引导槽51和第三引导槽61的延伸方向均为直线,便于不锈钢内衬8顺利穿过第一引导块4、第二引导块5和第三引导块6,避免不锈钢内衬8在第一引导块4、第二引导块5和第三引导块6的内部弯折。第一引导槽41沿前后方向,与不锈钢内衬8在地下管道9内的布置方向一致,不锈钢内衬8可平滑进入第一引导槽41内,避免不锈钢内衬8在地下管道9内弯折以及摆动。第二引导槽51垂直于旋转架1的径向延伸布置,使得第二引导槽51与第三引导槽61之间的角度、第二引导槽51之间的角度接近相等,使得不锈钢内衬8的两次方向改变的角度接近相同,弯折过渡更为平稳,避免不锈钢内衬8受到损坏。

优选地,压料滚筒32的旋转中心线平行于旋转架1的旋转中心线,行走轮31的旋转中心线与旋转架1的旋转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

压料滚筒32随旋转架1同步移动,用于挤压不锈钢内衬8。行走轮31的旋转中心线与旋转架1的旋转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行走轮31在地下管道9的内壁之间行走时,可以带动旋转架1螺旋前进。旋转架1每旋转一周,行走轮31在地下管道9的延伸方向上行走的距离为一个不锈钢内衬8的宽度的距离,可以通过设定行走轮31的旋转中心线与旋转架1的旋转中心线之间的夹角来实现此功能。

不锈钢内衬8的规格不同时,行走轮31的旋转中心线与旋转架1的旋转中心线的夹角不同。具体地计算方法为,设定,行走轮31的旋转中心线与旋转架1的旋转中心线的夹角为θ,一个不锈钢内衬8的宽度为d,地下管道9的直径为D,则

优选地,各组滚动组件3均包括两组压料滚筒32,两组压料滚筒32相互平行且沿旋转架1的周向间隔布置,行走轮31位于两组压料滚筒32之间。

每组滚动组件3有两组压料滚筒32,两组压料滚筒32可以同时对不锈钢内衬8进行挤压,不锈钢内衬8由第三引导块6的第三引导槽61伸出后,处于不锈钢内侧的在旋转架1旋转方向两侧的压料滚筒32可以挤压相邻的螺旋缠绕的两圈不锈钢内衬8,使得不锈钢内衬8相互锁紧。

优选地,旋转架1包括主体座11、装配座12、前板13和后板14,前板13固定装配在主体座11的前侧,驱动连接轴2与前板13固定连接,后板14固定装配在主体座11的后侧,第一引导块4固定装配在后板14的后侧,装配座12有多组,多组装配座12沿主体座11的周向间隔均布,各装配座12上均装配有一组滚动组件3;

装配座12包括固定板121、支撑臂122和装配板123,固定板121与主体座11固定连接,支撑臂122的一端与固定板121装配连接、另一端与装配板123装配连接,支撑臂122有两组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装配板123为沿旋转架1的周向延伸的弧形结构,滚动组件3装配在两组装配板123之间,第二引导块5装配在固定板121靠近装配板123的一侧,第三引导块6装配在两组装配板123之间。

旋转架1由主体座11、装配座12、前板13和后板14相互组装之后形成,主体座11、装配座12、前板13和后板14的中心具有相互贯通且同轴布置的通孔,驱动连接轴2贯穿各个通孔后与主体座11、装配座12、前板13和后板14分别装配,从而将旋转架1装配在驱动连接轴2上,使得驱动连接轴2带动旋转架1同步旋转。

前板13与主体座11之间通过螺栓可拆连接,后板14与主体座11之间通过螺栓可拆连接,装配座12的固定板121与主体座11之间通过螺栓可拆连接,使得旋转架1的各个结构之间拆卸方便,通过使用不同大小的前板13、后板14、主体座11,形成可适应直径不同大小的地下管道9修复的旋转架1。

装配座12由固定板121、支撑臂122和装配板123形成,固定板121形成装配座12与主体座11之间装配连接的结构件。两组支撑臂122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两组支撑臂122之间的空间可以装配第二引导块5。第二引导块5装配在固定板121上,第三引导块6固定在两组装配板123之间,从而在第三引导块6与第二引导块5之间沿旋转架1的径向形成间隔。

装配板123为弧形结构,装配板123的弧度与地下管道9的弧度相同,使得行走轮31、压料滚筒32在转配在装配板123上后自然沿旋转架1的周向间隔布置,也可以保证行走轮31与地下管道9、压料滚筒32与不锈钢内衬8之间贴合。

优选地,主体座11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组结构板111,结构板111包括转动盘1111和支撑板1112,转动盘1111与驱动连接轴2固定装配,支撑板1112沿转动盘1111的周向间隔布置有多组,支撑板1112与装配座12一一对应,各组结构板111的支撑板1112均与固定板121固定装配,转动盘1111上还周向间隔布置有若干组供水流通过的流通孔1113,流通孔1113沿前后方向贯穿转动盘1111。

主体座11由若干组结构板111形成,若干组结构板111可以保证主体座11的稳定性,增加主体座11的结构强度;另外相邻两组结构板111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形成镂空的结构体系,可以减小该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在带水作业时水流的阻力。转动盘1111上的流通孔1113贯穿转动盘1111,可以将转动盘1111前后贯通,使得水流直接进入两组结构板111之间,进一步减小水流的阻力。在本实施例中,结构板111共有四组,四组结构板111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距相同。

结构板111由转动盘1111和支撑板1112形成,多组结构板111之间的支撑板1112共同与装配座12的固定板121连接,保证装配座12与主体座11之间连接时的结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112沿转动盘1111的周向间隔布置有六组,与装配座12的数量相对应。支撑板1112沿转动盘1111的周向间隔布置有多组,周向相邻的两组支撑板1112之间具有间隔,在保证结构板111强度的同时增加支撑板1112之间的空间,增加镂空的面积,进一步减小水流的阻力。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为:

在施工现场组装该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通过起吊机器将其下放于待修复管道的检查井内,将不锈钢内衬8依次穿过第一引导块4的第一引导槽41、第二引导块5的第二引导槽51和第三引导块6的第三引导槽61,不锈钢内衬8被固定于第一引导槽41、第二引导槽51和第三引导槽61之间;

启动与驱动连接轴2连接的电机,旋转架1主动旋转并带动行走轮31和压料滚筒32被动转动,在行走轮31的限定作用下旋转架1螺旋前进,同时压料滚筒32挤压不锈钢内衬8以螺旋缠绕布设不锈钢内衬8,缠绕过程中,不锈钢内衬8边缘的公锁扣81、母锁扣82互锁,所铺设的不锈钢内衬8形成的螺旋管道在达到下一个检查井后,在螺旋管道与原地下管道9形成的环形空隙内注浆,完成地下管道9的修复。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管道螺旋缠绕修复装置,其在旋转架上布置第一引导块、第二引导块和第三引导块,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和第三引导槽供不锈钢内衬顺次穿过形成供料通道,使得不锈钢内衬经由旋转架的后侧进入,经过方向旋转和位置提升后从旋转架的旋转外周面引出,在压料滚筒的顶压下不锈钢内衬螺旋缠绕并且扣接后形成完整的管道以对破损管道进行修复;第一引导块布置在旋转架的后侧,不锈钢内衬先由后侧进入第一引导槽内,然后进入位于旋转架上的第二引导块的第二引导槽内,最后进入位于滚动组件上的第三引导块的第三引导槽内;由于第一引导块、第二引导块与第三引导块在沿旋转架的径向间隔布置,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与第三引导槽的引导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因此不锈钢内衬的角度和位置变换经过两次进行,另外由于第二引导块与第一引导块之间、第三引导块与第二引导块之间具有周向夹角,该径向提升距离与引导角度改变在旋转架的周向上具有缓冲距离,使得不锈钢内衬能够以一定弯折平稳过渡,保证不锈钢内衬在螺旋缠绕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弯折而受到损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0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