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散热装置及捕鱼灯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5:47:50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捕鱼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及捕鱼灯。

背景技术

集鱼灯系统是诱捕趋光性鱼类的必备工具,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鱼类的趋光性,在黑夜中点亮灯光吸引鱼类聚集,以便于集中捕捞或垂钓。

现在市面上集鱼灯中的散热装置大部分以传统的铝型材挤压成型或者高压压铸铝压铸成型制成,在使用时,将导热片与集鱼灯中的灯管及鳍片连接,以将灯管产生的热量导出至鳍片进行散热。

然而,现有的散热装置中,导热片常常由一整块散热板或鳍片制成,在与灯管连接时,灯管仅仅只与散热板和鳍片的局部区域连接。从而在灯管产生并经导热片传递热量时,热量只能与散热板和鳍片中的局部区域接触,从而导致鳍片局部区域过热,而其余部位过冷而出现影响集鱼灯散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散热性能强的散热装置及集鱼灯,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

第一散热件,沿其轴心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散热件在所述通孔内壁具有第一导热面;

导热件,包括接触部和设于所述接触部上的导热部,所述导热部外周面环绕贴合于所述第一导热面上,且所述导热部环绕形成容置空间;

第二散热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第二散热件外周面贴合于所述导热部内周面上。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部包括连接部和自所述连接部向外延伸的至少两个贴合部;

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接触部上,以传递所述接触部上的热量;

至少两个所述贴合部环绕成环状,且成环状的至少两个所述贴合部的外周面贴合于所述第一导热面上,成环状的至少两个所述贴合部的内周面贴合于所述第二散热件的外周面上。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贴合部环绕一圈以形成环状。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部还包括设于每一所述贴合部和所述连接部之间的至少两个延伸部;

其中,沿所述第一散热件的高度方向,每一所述延伸部用于将一个所述贴合部延伸至不同的高度。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包括自所述连接部依次设置的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

所述贴合部自所述第二引导部端部圆周设置,以形成环状。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宽度为所述连接部宽度的1/10-1/6。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将所述容置空间隔断以形成相邻的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

所述第二散热件包括分别挤压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的第一散热部件和第二散热部件。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部件和所述第二散热部件均由一导热金属片多次折叠形成;

所述第一散热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一面和多个第二面,多个所述第一面挤压贴合于所述贴合部上,多个所述第二面挤压贴合于所述连接部上;

所述第二散热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三面和多个第四面,多个所述第三面挤压贴合于所述贴合部上,多个所述第四面挤压贴合于所述连接部上。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件由一导热金属片多次折叠形成,以使所述第一散热件在所述第一导热面上形成多个散热面;

其中,沿所述第一散热件的高度方向,所述散热面、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上均设有多个弧形的凸部,所述连接部和每一所述贴合部均设有多个凹槽,多个所述凸部能分别伸入至多个所述凹槽内,以限制所述导热件相对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的移动。

一种集鱼灯,包括,

如上述所述的散热装置;

安装座,固定于所述散热装置一端;

发光组件,固定于所述接触部上;

灯罩,罩设于所述发光组件和所述接触部外,并可拆卸的设于所述散热装置相对所述安装座的另一端。

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导热部的外周面环绕贴合于第一导热面上,并将第二散热件的外周面贴合于导热部的内周面上,以在热量经接触部传递至导热部上时,导热部上的热量能同时经第一散热件及第二散热件散出,从而避免了热量仅经过第一散热件或第二散热件中的一个散出时,出现的热量堆积而难以散出问题,提高了散热的效率。

2、通过将每一贴合部环绕以形成环状,以使贴合部沿周向贴合于第一散热面和第二散热件上,从而在热量经接触部传递至导热部上时,导热部能将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面和第二散热件的整个周向。此时,温度可沿高度方向在第一散热面和第二散热件上传递,从而在整个第一散热面和第二散热件上进行散热,避免了热量不能沿周向传递而出现的散热面积小的问题,提高了散热效率。进一步地,通过将每一贴合部环绕一圈以形成环状,以避免贴合部因环绕的圈数过多而导致热量无法传递至末端而出现的材料浪费的问题,节约了材料的使用量。再进一步地,通过在每一贴合部和连接部之间设置延伸部,以使每一贴合部均分布于第一散热面和第二散热件不同的高度处,从而在散热过程中,多个贴合部能将热量分别传递至第一散热面和第二散热件不同的高度,从而保证整个第一散热面及第二散热件上的热量分布均匀,充分利用了其散热面积,更好的保证了散热效率及更好的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量。更进一步地,将第一引导部的宽度设置为连接部宽度的1/10-1/6,以在热量经接触部传递至连接部时,由于第一引导部宽度较小,从而在待传递的热量一定时,热量能沿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更长的距离,以至将热量传递至整个第二引导部上,从而实现整个周向均有热量的传递与散发。避免了因第一引导部宽度过大而导致热量沿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传递的距离果断而无法充斥整个周向而产生的局部散热的问题,从而更进一步地增加了散热的效率。

3、通过将第一散热部件和第二散热部件挤压于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内,以在初步组装第二散热件时,能将第一散热部件和第二散热部件卡紧于导热部,从而防止第一散热部件和第二散热部件的脱落,提高了组装效率。进一步地,在第一散热部件上相对设置多个第一面和第二面,在第二散热部件上相对设置多个第三面和第四面,以在第一散热部件和第二散热部件受到挤压时,能将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和第四面紧密的挤压至贴合部上,从而防止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或第四面中的一个或多个与贴合部之间因贴合不紧或存在间隙而出现的影响散热的问题,从而保证了散热的效率。再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面与第二面相对设置,将第三面与第四面相对设置,以在贴合部传递热量时,能从同一鳍片的相对两端开始传递,从而防止仅从一端传递而出现热量无法传递至整条鳍片上而出现散热不彻底的问题,从而更进一步地保证了散热的效率。

4、通过在散热面、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和第四面上均设有多个弧形的凸部,并在连接部和每一贴合部上均设有相对应的凹槽。以在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与导热件在组装时,能先将多个凸部卡设于相应的凹槽内实现预安装,从而防止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相对导热件的位移,从而降低了组装的难度。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凸部和凹槽,能更大的增加其散热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集鱼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集鱼灯第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集鱼等第二视角的分解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散热装置第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散热装置第二视角的分解图。

图6为图1所示的集鱼灯沿A方向的正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集鱼灯;100、散热装置;10、第一散热件;11、通孔;12、第一导热面;121、散热面;100a、凸部;20、导热件;21、接触部;22、导热部;22a、容置空间;22b、第一容置空间;22c、第二容置空间;22d、凹槽;221、连接部;222、贴合部;223、延伸部;2231、第一引导部;2232、第二引导部;30、第二散热件;31、第一散热部件;311、第一面;312、第二面;32、第二散热部件;321、第三面;322、第四面;30a、放置口;40、固定件;41、第一固定孔;42、第二固定孔;50、紧固件;200、安装座;300、发光组件;310、发光件;320、透镜;400、灯罩;410、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

第一散热件,沿其轴心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散热件在所述通孔内壁具有第一导热面;

导热件,包括接触部和设于所述接触部上的导热部,所述导热部外周面环绕贴合于所述第一导热面上,且所述导热部环绕形成容置空间;

第二散热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第二散热件外周面贴合于所述导热部内周面上。

本申请通过将导热部的外周面环绕贴合于第一导热面上,并将第二散热件的外周面贴合于导热部的内周面上,以在热量经接触部传递至导热部上时,导热部上的热量能同时经第一散热件及第二散热件散出,从而避免了热量仅经过第一散热件或第二散热件中的一个散出时,出现的热量堆积而难以散出问题,提高了散热的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集鱼灯1,包括散热装置100、安装座200、发光组件300和灯罩400。具体地,安装座200固定于散热装置100一端,用于将集鱼灯1悬吊于某一固定物上,以使集鱼灯1在放置于水面下时,防止集鱼灯1随水飘走。优选的,安装座200通过螺钉固定于散热装置100上。发光组件300固定于散热装置100相对安装座200的另一端,以在集鱼灯1悬吊在水面下时,发光组件300发出光线以吸引鱼群。灯罩400罩设于发光组件300和散热装置100上,以防止集鱼灯1在放置于水面下时,水渗透至发光组件300内以损坏发光组件300。优选的,灯罩400为透明的玻璃罩,且灯罩400可拆卸地设于散热装置100上,以在灯罩400损坏时,便于将灯罩400旋下以更换灯罩400。

进一步地,发光组件300包括发光件310和透镜320。其中,发光件310固定于散热装置100凸伸至灯罩400内的部分,以在发光件310发光时,发光所产生的热量导出灯罩400并经散热装置100散出。透镜320罩设在发光件310上,以将发光件310发出的光折射成指定频率的色光,以便于吸引不同的鱼群。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发光件310为LED灯珠,透镜320上开设有与多个发光件310对应的型腔,以使每个发光件310分别伸入至不同的型腔内。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将灯罩400固定于散热装置100上,灯罩400还包括设于其一端的固定部410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固定部410开设有螺纹,并通过该螺纹于散热装置100固定。

请参阅图4-图6,为了增加集鱼灯1的散热效率,散热装置100包括第一散热件10、导热件20和第二散热件30。导热件20一端伸入灯罩400内供多个发光件310固定,导热件20另一端贴合于第一散热件10和第二散热件30上,以将多个发光件310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件10及第二散热件30上进行散热。

具体地,第一散热件10沿其轴心开设有通孔11,第一散热件10在通孔11内壁具有第一导热面12。导热件20包括接触部21和设于接触部21上的导热部22,导热部22外周面环绕贴合于第一导热面12上,且导热部22环绕形成容置空间22a。第二散热件30设于容置空间22a内,且第二散热件30外周面贴合于导热部22内周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接触部21为能导热的金属板,如铜板等,导热部22为与接触部21连接的能导热的元器件。进一步地,多个发光件310固定于接触部21上,以在多个发光件310发热时,多个发光件310发出的热量经接触部21传递至导热部22上,导热部22将传递过来的热量传递至第一导热面12和第二散热件30上进行散热。

上述方案通过将导热部22的外周面环绕贴合于第一导热面12上,并将第二散热件30的外周面贴合于导热部22的内周面上,以在热量经接触部21传递至导热部22上时,导热部22上的热量能同时经第一散热件10及第二散热件30散出,从而避免了热量仅经过第一散热件10或第二散热件30中的一个散出时,出现的热量堆积而难以散出问题,提高了散热的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10和第二散热件30为环形的散热鳍片,其中,第一导热面12为第一散热件10在其通孔11的内壁。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第一导热面12为一虚拟的面,即第一散热件10在通孔11处的内壁。

更具体地,导热部22包括连接部221和自所述连接部221向外延伸的至少两个贴合部222。连接部221设于接触部21上,以传递所述接触部21上的热量。至少两个所述贴合部222环绕成环状,且成环状的至少两个贴合部222的外周面贴合于第一导热面12上,成环状的至少两个贴合部222的内周面贴合于第二散热件30的外周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部221为与接触部21一体成型设置的能导热的金属板结构,如铜板等,以便于散热。

在一实施例中,贴合部222为与连接部221一体成型并经过弯曲成环状的结构。具体的,贴合部222为自连接部221一端延伸出的多个分支,且多个分支自延伸的部分进行折弯,以形成相同的直径,从而套设在第一散热件10和第二散热件30之间。优选的,连接部221和贴合部222为弹性的铜板制成,以便于贴合部222相对连接部221的折弯及多个发光件310的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案通过将每一贴合部222环绕以形成环状,以使贴合部222沿周向贴合于第一散热面121和第二散热件30上,从而在热量经接触部21传递至导热部22上时,导热部22能将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面121和第二散热件30的整个周向。此时,温度可沿高度方向在第一散热面121和第二散热件30上传递,从而在整个第一散热面121和第二散热件30上进行散热,避免了热量不能沿周向传递而出现的散热面121积小的问题,提高了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每一贴合部222环绕一圈以形成环状,以避免贴合部222因环绕的圈数过多而导致热量无法传递至末端而出现的材料浪费的问题,节约了材料的使用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热量的传递过程中,一般是由于物质内的分子、原子和电子的振动、位移和相互碰撞而产生热量传递。当贴合部222环绕的圈数越多时,单一贴合部222展开所拉伸的长度就会越长,而热量在传递过程中会以热对流及热辐射的方式进行散发,从而在热传递的过程中,热量会逐渐减少直至散发完全。当贴合部222过长时,会出现传递至末端的贴合部222处的温度过低或为零,从而在该低温处,导致贴合部222与第一散热件10和第二散热件30无热量传递。而在贴合部222传递首端则会出现温度过高而无法短时间散热的问题,并将热量的传递集中在与贴合部222首段接触的位置,导致相应地方的第一散热件10和第二散热件30局部过热的问题。当散热装置100长时间局部过热而局部过冷时,则会导致散热装置100的失效或损坏。而长时间局部过冷的区域处设置的贴合部222则无明显热量传递,导致该处材料使用浪费的问题,并增大了散热装置100的空间占用率。

进一步地,为了贴合部222能更好的将热量均匀的传递至第一散热件10和第二散热件30上,导热部22还包括设于每一贴合部222和连接部221之间的至少两个延伸部223。优选的,沿所述第一散热件10的高度方向,每一所述延伸部223用于将一个所述贴合部222延伸至不同的高度,以使每一贴合部222均分布于第一散热面121和第二散热件30不同的高度处,从而在散热过程中,多个贴合部222能将热量分别传递至第一散热面121和第二散热件30不同的高度,从而保证整个第一散热面121及第二散热件30上的热量分布均匀,充分利用了其散热面121积,更好的保证了散热效率及更好的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量。

具体地,延伸部223包括自连接部221依次设置的第一引导部2231和第二引导部2232。具体地,贴合部222自所述第二引导部2232端部圆周设置,以形成环状。

进一步地,在第二散热件30伸入并固定于容置空间22a内时,第二散热件30会与第一引导部2231和第二引导部2232接触,此时,第一引导部2231和第二引导部2232能将接触部21处传递过来的热量传递至第二散热件30上进行散热。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部2231和第二引导部2232为一体成型的片状且能导热金属板结构。优选的,第一引导部2231垂直于第二引导部2232设置,以在第二散热件30插设至容置空间22a过程中,第一引导部2231和第二引导部2232能抵挡住第二散热件30的冲击而不至于轻易变形。避免第一引导部2231和第二引导部2232呈其他角度设置时,由于第二散热件30的冲击而导致第一引导部2231与第二引导部2232在折弯处变形损坏弯曲的问题,增加了散热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一个第一引导部2231的宽度为连接部221宽度的1/10-1/6,以在热量经接触部21传递至连接部221时,由于第一引导部2231宽度较小,从而在待传递的热量一定时,热量能沿第一引导部2231和第二延伸部223的延伸方向延伸更长的距离,以至将热量传递至整个第二引导部2232上,从而实现整个周向均有热量的传递与散发。避免了因第一引导部2231宽度过大而导致热量沿第一引导部2231和第二引导部2232传递的距离果断而无法充斥整个周向而产生的局部散热的问题,从而更进一步地增加了散热的效率。

为了便于第二散热件30与导热件20的组装,连接部221将容置空间22a隔断以形成相邻的第一容置空间22b和第二容置空间22c。具体地,第二散热件30包括分别挤压于第一容置空间22b和第二容置空间22c内的第一散热部件31和第二散热部件32,以在初步组装第二散热件30时,能将第一散热部件31和第二散热部件32卡紧于导热部22,从而防止第一散热部件31和第二散热部件32的脱落,提高了组装效率。优选的,第一散热部件31的体积小于第一容置空间22b的体积,第二散热部件32的体积小于第二容置空间22c的体积,且第一散热部件31和第二散热部件32为可弹性形变的材质制成。从而在第一散热部件31装配至第一容置空间22b及第二散热部位组装至第二容置空间22c的过程中,通过将第一散热部件31和第二散热部件32通过外力挤压至相应的第一容置空间22b及第二容置空间22c内,并在挤压完成后,因第一散热部件31和第二散热部件32的弹性而填充至第一容置空间22b和第二容置空间22c内,从而将第一散热部件31和第二散热部件32卡紧于第一容置空间22b和第二容置空间22c内,以便于后续的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部件31和第二散热部件32为散热鳍片。

进一步地,在第一散热部件31和第二散热部件32挤压于第一容置空间22b和第二容置空间22c内时,第一散热部件31和第二散热部件32之间形成一放置口30a,以便于使第一引导部2231和第一引导部2231放入,从而使导热部22伸入至第二散热件30内。

进一步地,第一散热部件31和第二散热部件32均由一导热金属片多次折叠形成,即,第一散热部件31和第二散热部件32之间形成有多处间隙及开口结构,便于在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部件31和第二散热部件32上时,由于上述的多个间隙及开口增加第一散热部件31及第二散热部件32热对流及热辐射散发的热量,提高了散热效率。

再进一步地,第一散热部件31包括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一面311和多个第二面312。多个第一面311挤压贴合于贴合部222上,多个第二面312挤压贴合于连接部221上。第二散热部件32包括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三面321和多个第四面322,多个第三面321挤压贴合于贴合部222上,多个第四面322挤压贴合于所述连接部221上,以在第一散热部件31和第二散热部件32受到挤压时,能将第一面311、第二面312、第三面321和第四面322紧密的挤压至贴合部222上,从而防止第一面311、第二面312、第三面321或第四面322中的一个或多个与贴合部222之间因贴合不紧或存在间隙而出现的影响散热的问题,从而保证了散热的效率。

更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面311与第二面312相对设置,将第三面321与第四面322相对设置,以在贴合部222传递热量时,能从同一鳍片的相对两端开始传递,从而防止仅从一端传递而出现热量无法传递至整条鳍片上而出现散热不彻底的问题,从而更进一步地保证了散热的效率。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10由一导热金属片多次折叠形成,以使第一散热件10在第一导热面12上形成多个散热面121。通过使多个散热面121分别在不同位置及高度与贴合部222贴合,以使贴合部222上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件10的不同位置,从而保证热量均匀的传递。

进一步地,通过多次折叠以形成第一散热件10,以使第一散热件10上形成多处间隙及开口,从而便于第一散热件10上的热对流及热辐射,从而增加第一散热件10上的散热效率。

再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第一散热件10、第二散热件30及导热件20连接的稳固性,沿第一散热件10的高度方向,散热面121、第一面311、第二面312、第三面321和第四面322上均设有多个弧形的凸部100a。连接部221和每一贴合部222均设有多个凹槽22d,多个所述凸部100a能分别伸入至多个凹槽22d内,以限制导热件20相对第一散热件10和第二散热件30的移动。以在第一散热件10、第二散热件30与导热件20在组装时,能先将多个凸部100a卡设于相应的凹槽22d内实现预安装,从而防止第一散热件10、第二散热件30相对导热件20的位移,从而降低了组装的难度。

更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保证第一散热件10、导热件20和第二散热件30连接的稳固性,在将散热面121、第一面311、第二面312、第三面321和第四面322上的多个凸部100a伸入至每一贴合部222上的的多个凹槽22d内后,通过焊接的方式将第一散热件10、导热件20和第二散热件30进行固定,以更好的保证其相互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凸部100a和凹槽22d的方式,能更大的增加其相互接触的面积,从而增加其相对的散热面121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为了便于使导热件20相对第一散热件10和第二散热件30固定设置,散热装置100还包括固定件40。具体地,固定件40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41,且固定件40固定于第二散热件30背离安装座200一端端面上。在导热件20相对第一散热件10和第二散热件30固定时,导热部22伸入至第二散热件30内,接触部21自多个第一固定孔41处伸出至灯罩400内。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固定孔41并列设于固定件40上,且多个固定孔用于供多个第一引导部2231伸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散热装置100的组装过程中,通过将多个第一引导部2231自多个固定孔处伸出,然后,将多个第一引导部2231折弯以形成多个第二引导部2232,并将多个第二引导部2232端部弯曲以形成环形的贴合部222。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将灯罩400固定于固定件40上,固定件40开设有螺纹结构,以使固定部410通过螺纹与固定件40固定,并在灯罩400损坏后通过螺纹转动以便于灯罩400的更换。

再进一步地,固定件40上开设有第二固定孔42,以使螺钉通过第二固定孔42将固定件40固定于第二散热件30上。可以理解的是,固定件40的固定方式并不限于此,如在另一实施例中,固定件40还可焊接于第二散热件30上。

为了更进一步地保证第一散热件10、第二散热件30和导热件20的固定,散热装置100还包括紧固件50。

在一实施例中,紧固件50的数量为两个,以在第一散热件10、第二散热件30和导热件20预组装完成后,套设与第一散热件10相对的两端,以将第一散热件10两端卡紧。

在一实施例中,紧固件50焊接于第一散热件10上。

在一实施例中,紧固件50为圆环状结构。

上述方案通过将导热部22的外周面环绕贴合于第一导热面12上,并将第二散热件30的外周面贴合于导热部22的内周面上,以在热量经接触部21传递至导热部22上时,导热部22上的热量能同时经第一散热件10及第二散热件30散出,从而避免了热量仅经过第一散热件10或第二散热件30中的一个散出时,出现的热量堆积而难以散出问题,提高了散热的效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4585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