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建筑风道气体控制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一种建筑风道气体控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风道气体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低碳和节能技术的发展成为建筑领域重要的问题,采用创新性技术进行节能减排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建筑外立面的遮阳系统,在节能的同时又可以丰富室内的光线分布,同时与外界空气结合紧密且面积大,在空气捕碳方面具有较高的潜力。

捕碳技术是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的技术,是碳捕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碳捕集系统包括空气收集、处理、封存过程,可以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处理与回收利用。目前碳捕集系统主要以大中型设备形式应用于工业厂区室外高处或建筑屋顶,但是在密集型城区或存在环境污染的区域中,这种大型设备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面积,而城市场地和建筑屋面往往面积小,并且与城市建筑风貌不协调,导致碳捕集技术很难在城市建筑中展开。

因此,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对城市建筑幕墙风道及其构件进行研究:

一、现有技术中的捕碳技术,通过气泵将空气通过管道抽吸以进行处理,管道中或有气体控制设备,然而当面对复杂多变的气体环境,例如外界风力有大小,或有的管道距离气泵/抽风机近、有的远;这些因素叠加会造成局部风力过大产生风啸。然而没有成本低又有效的方案进行控制调节。

二、现有技术中的气体控制设备,设置在气路主管道上,然而管路弯折部面对强气流时,气体直接在主管路中移动会造成局部的风力冲击较大,造成管路振动。

三、现有技术中的无动力源、自动气体控制设备,功能比较单一,例如单向活塞、单向阀控制流体单向关闭可以实现一个功能,但没有自动气体控制设备可以实现三个功能的方案。

四、现有技术的风速传感器,需要一个单独的空间进行安装,如果放置在主轴线位置,会与主功能部件产生干涉。

五、现有技术的行程限位,都是完全限位,没有半限位状态或者非完全限位状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同时解决上述多种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风道气体控制设备,包括主体、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圆筒、保持筒、支撑架、风速传感器、环形座圈、托板、挡杆;所述主体包括上段、下段、进气口、出气口;所述第一活塞包括上杆、圆环板、圆盘、下杆、支杆,所述风速传感器包括传感器主体与叶轮,所述第二活塞包括活塞盘、筒板、滑杆;所述圆筒上开设有透气孔、下气口、上气口、滑槽、凹槽;

所述主体设置在底板上,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圆孔,圆孔中间设置有圆板,圆板与底板之间通过架杆连接,所述传感器主体设置在圆板上,所述传感器主体外壁设置有所述叶轮,所述传感器主体上方设置有托板,托板上方设置有环形座圈;所述上段的内壁直径大于下段的内壁直径,所述上段与下段均为筒形,下段的内壁上部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中部设置有所述保持筒,所述保持筒用于保持所述下杆,所述支撑架上部支撑有所述圆筒,所述圆筒上端连接在所述上段的顶壁下方,所述圆筒的外壁直径与下段的内壁直径相等,以在圆筒外壁与上段内壁之间形成空腔;

所述第一、第二活塞均可在所述圆筒中上下移动,所述圆盘上方设置有所述上杆与圆环板、下方设置有所述下杆,所述下杆下方设置有所述支杆,所述支杆可移动抵接或离开所述托板;所述下段下端设置有进气口,上段上端设置有出气口,所述透气孔始终连通圆筒内部与所述空腔;当支杆抵接在托板上时,所述圆环板封堵所述下气口,所述第一活塞可在气压作用下上移使得所述圆环板上端接触所述挡杆,从而使得下气口完全打开;当第一活塞在气压作用下继续上移时,圆环板推开挡杆使得挡杆进入圆筒内壁的凹槽中,进而第一活塞移动使得所述上杆抵接所述活塞盘推动活塞盘上移,进而使得活塞盘上方设置的筒板上移以逐渐封闭所述上气口,所述活塞盘外缘设置有所述滑杆,所述圆筒内壁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杆可在滑槽中运动。

优选的,所述滑槽未贯穿圆筒壁。

优选的,圆筒中,所述上气口位于滑槽的上方,上气口数量为二。

优选的,圆筒中,滑槽位于凹槽的上方,所述滑杆数量为四。

优选的,圆筒中,凹槽位于下气口的上方,凹槽数量为四。

优选的,圆筒中,下气口位于透气孔的上方,下气口数量为二,透气孔数量为四。

优选的,所述挡杆与圆筒内壁枢转连接。

优选的,挡杆借助扭簧提供回位力与阻挡力。

优选的,所述上段的长度大于下段的长度。

优选的,上段与下段之间形成台阶过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第一点,设置了一种无动力源的自动化气体控制设备,可以在抽风机/气泵停机时保持透气状态,在开机且正常工作时保持大流量状态,当风力过大时自动减小流量。

二、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第二点,将气体控制设备主体分为直径不同的两段,下段构成主风路,上段将主风路分流后又引回,构建了曲线形路径;同时第一、第二活塞把冲击力转化成位移;两种方案提供了气流缓冲。

三、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第三点,利用两个无动力源活塞,实现了两组风口的开口调整,同时又有常开的透气孔保持始终透气,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了无动力源前提下的三种工作状态。

四、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第四点,将风速传感器设置在主空间轴线上,不用单独的额外空间布局安置风速传感器,同时风速传感器上部设置托槽,托槽以承接主功能部件,从而避免了与主功能部件之间的干涉。

五、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第五点,设置了扭簧扭转式挡杆,当风力在一定限度内时可以阻挡活塞的抬升,当风力超过一定局限时,可以推开挡杆向上移动。

注:上述设计不分先后,每一条都使得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区别和显著的进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建筑风道三维图

图2为本发明气泵停机时气体控制设备透气状态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气泵开机时气体控制设备正常通气状态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气泵开机时气体控制设备过压限流状态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圆筒三维外观图

图6为本发明底板仰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1、梁管,2、轴管,3、气体控制设备,4、底板,5、主体,6、上段,7、下段,8、上杆,9、圆环板,10、圆筒,11、保持筒,12、支撑架,13、透气孔,14、下气口,15、上气口,16、圆盘,17、下杆,18、支杆,19、进气口,20、环形座圈,21、叶轮,22、托板,23、传感器主体,24、圆板,25、架杆,26、出气口,27、滑杆,28、滑槽,29、凹槽,30、挡杆,31、活塞盘,32、筒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通过主气泵/抽风机对梁管进行抽吸,轴管与梁管连通,轴管上端设置底板,底板上方设置气体控制设备。抽吸后通过如收集芯等捕集碳。

如图2-6所示:一种建筑风道气体控制设备,包括主体、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圆筒、保持筒、支撑架、风速传感器、环形座圈、托板、挡杆;所述主体包括上段、下段、进气口、出气口;所述第一活塞包括上杆、圆环板、圆盘、下杆、支杆,所述风速传感器包括传感器主体与叶轮,所述第二活塞包括活塞盘、筒板、滑杆;所述圆筒上开设有透气孔、下气口、上气口、滑槽、凹槽;

所述主体设置在底板上,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圆孔,圆孔中间设置有圆板,圆板与底板之间通过架杆连接,所述传感器主体设置在圆板上,所述传感器主体外壁设置有所述叶轮,所述传感器主体上方设置有托板,托板上方设置有环形座圈;所述上段的内壁直径大于下段的内壁直径,所述上段与下段均为筒形,下段的内壁上部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中部设置有所述保持筒,所述保持筒用于保持所述下杆,所述支撑架上部支撑有所述圆筒,所述圆筒上端连接在所述上段的顶壁下方,所述圆筒的外壁直径与下段的内壁直径相等,以在圆筒外壁与上段内壁之间形成空腔;

所述第一、第二活塞均可在所述圆筒中上下移动,所述圆盘上方设置有所述上杆与圆环板、下方设置有所述下杆,所述下杆下方设置有所述支杆,所述支杆可移动抵接或离开所述托板;所述下段下端设置有进气口,上段上端设置有出气口,所述透气孔始终连通圆筒内部与所述空腔;当支杆抵接在托板上时,所述圆环板封堵所述下气口,所述第一活塞可在气压作用下上移使得所述圆环板上端接触所述挡杆,从而使得下气口完全打开;当第一活塞在气压作用下继续上移时,圆环板推开挡杆使得挡杆进入圆筒内壁的凹槽中,进而第一活塞移动使得所述上杆抵接所述活塞盘推动活塞盘上移,进而使得活塞盘上方设置的筒板上移以逐渐封闭所述上气口,所述活塞盘外缘设置有所述滑杆,所述圆筒内壁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杆可在滑槽中运动。

如图2-6所示:所述滑槽未贯穿圆筒壁。圆筒中,所述上气口位于滑槽的上方,上气口数量为二。圆筒中,滑槽位于凹槽的上方,所述滑杆数量为四。圆筒中,凹槽位于下气口的上方,凹槽数量为四。圆筒中,下气口位于透气孔的上方,下气口数量为二,透气孔数量为四。所述挡杆与圆筒内壁枢转连接。挡杆借助扭簧提供回位力与阻挡力。所述上段的长度大于下段的长度。上段与下段之间形成台阶过渡。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技术分类

0612011591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