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30


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智能通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所生活的空间中舒适程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其中办公建筑的通风效果是关系到人的舒适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办公建筑通风采取的传统措施主要为人为手动开窗通风或单一的机械通风。然而,传统的办公建筑通风措施往往形式比较单一,且多种通风方式之间一般不具备联动性。通风设备也无法对房间的实施温度进行探测感知。当人体感受到房间不舒适后,采取手动措施开窗通风或开设备通风,往往使得办公建筑的通风效果对于人体感知房间环境的热舒适性来说是具有一定滞后性的。随着世界智能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中在部分较为发达国家已经出现智能设备与建筑通风设备相结合,从而实现建筑自动开窗通风或窗百叶自动开合通风的效果,但我国还主要停留在手动开合窗户的阶段。

目前,常规的办公建筑通风调控通常采用开窗通风、普通机械通风系统和普通新风系统等。但由各个通风设备之间的联动不够智能且普通的通风设备无法对环境温度进行自动感知,对于采用传统通风调节系统的办公建筑,由于其通风设备开启的方式为手动开启,当办公建筑内温度短时间内发生变化时人为无法及时做出调整,很容易造成办公建筑内部通风不均匀,影响到人体的热舒适程度,同时不同温度不同办公建筑内的室内通风要求不尽相同,通风方式麻烦单一且通风效果具有滞后性,也客观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系统及控制方法,能够实时监测感知办公建筑的环境参数,从而实现对不同的室内温度Ta利用自然通风、风扇调风等方式相应地提升人体舒适度的室内智能通风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系统,包括温湿度传感器(1)、中央控制器(2)、传感网络控制设备(3)、智能通风器(4)、风盘控制器(5)、风扇(6);温湿度传感器(1)、传感网络控制设备(3)、智能通风器(4)、风盘控制器(5)、风扇(6)的信号收集与信号输出通过中央控制处理器(2)处理;通过温湿度传感器(1)识别办公建筑的室内温度和室内湿度信息,利用中央控制处理器(2)处理环境参数信号,再通过智能通风器(4)、风盘控制器(5)、风扇(6)联合控制室内通风速率,实现智能通风。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所述系统的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控制方法,根据温湿度传感器所收集到的室内温度、室内湿度的信息,转换成相应的数据,处理后送至中央控制器,由中央控制器进行相应处理后再发送给各调控设备并对智能通风器及风盘控制器进行参数调整,从而完成智能通风控制;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通过传感器识别办公建筑是否有人使用,探测到有人使用则立即打开所述系统;

步骤S2、将温湿度传感器收集到的建筑环境信息,转换成相应的数据并处理后送至中央控制器,由中央控制器进行相应处理后再发送给各调控设备;

步骤S3、上位PC层面通过包括云端、面板、APP方式,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来判断当前的环境在温度、湿度是否适宜;

步骤S4、由集中控制算法生成相应指令来驱动各调控设备,从而实现智能通风控制。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能够全时段检测办公建筑是否有人使用,检测到有人时自动打开系统,无人时自动关闭系统。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能够自动检测室内温度Ta,针对不同的室内温度Ta利用包括自然通风、空调送风的方式相应地提升人体舒适度,做到健康节能;所述方法判断控制逻辑包括:

当Ta<27.4℃时,电动推窗器推窗健康通风;

当27.4℃≤Ta<29.3℃时,电动推窗器推窗通风,且同时启动通风管道通风或启用电动推窗器推开门亮子通风,并根据实时监测的室内温度和湿度进行通风管道风机风速控制或电动推窗器控制;

当29.3℃≤Ta<30℃时,电动推窗器推窗通风,且同时启动通风管道通风或启用电动推窗器推开门亮子通风后再打开风扇调风,并根据实时监测的室内温度和湿度进行通风管道风机风速控制或电动推窗器控制且进行风扇风速控制;

当Ta≥30℃时,关闭门窗及所有风阀、开启空调并辅以风扇调风,因风扇调风,空调设定温度可稍高,以此达到节能效果。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能够自动检测并控制室内湿度v,将自然通风与风扇调风后的室内湿度控制在舒适健康的预设范围内。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根据不同房间的室内温度进行精准通风,提高智能通风系统效率,节约能源;

(2)改善房间室内的通风环境,提高房间室内的热舒适性;

(3)无需手动开窗通风,智能通风调控系统对房间内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可实现自动调节房间通风效果,减少人为手动开窗通风,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

(4)实用性强,也可应用于其他行业类似的应用场景,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系统控制方法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系统执行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括,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系统及控制方法,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系统,包括温湿度传感器(1)、中央控制器(2)、传感网络控制设备(3)、智能通风器(4)、风盘控制器(5)、风扇(6)。

优选地,所述一种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系统,温湿度传感器(1)、传感网络控制设备(3)、智能通风器(4)、风盘控制器(5)、风扇(6)的信号收集与信号输出通过中央控制处理器(2)处理。

优选地,所述一种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系统,通过温湿度传感器(1)识别办公建筑的室内温度和室内湿度等信息,通过智能通风器(4)、风盘控制器(5)和风扇(6)控制通风速率,从而实现智能通风。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控制方法,通过传感器识别办公建筑房间内部的人员情况及建筑环境参数,并设有智能通风器和风盘控制器。所述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通过传感器识别办公建筑是否有人使用,探测到有人使用则立即打开系统;

步骤S2、将传感器收集到的建筑环境信息,转换成相应的数据,处理后送至中央控制器,由中央控制器进行相应处理后再发送给各调控设备;

步骤S3、上位PC层面通过云端、面板、APP等方式,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来判断当前的环境在温度、风速等层面是否适宜;

步骤S4、由集中控制算法生成相应指令来驱动各调控设备,从而实现智能通风控制。

优选地,如图2图3所示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控制系统执行方法及控制流程示意图,办公建筑智能通风控制方法的判断控制逻辑还包括:

当Ta<27.4℃时,电动推窗器推窗健康通风;

当27.4℃≤Ta<29.3℃时,电动推窗器推窗通风,且同时启动通风管道通风或启用电动推窗器推开门亮子通风,并根据实时监测的室内湿度进行通风管道风机风速控制或电动推窗器控制。

当29.3℃≤Ta<30℃时,电动推窗器推窗通风,且同时启动通风管道通风或启用电动推窗器推开门亮子通风后再打开风扇调风,并根据实时监测的室内温度和湿度进行通风管道风机风速控制或电动推窗器控制且进行风扇风速控制。

当Ta≥30℃时,关闭门窗及各种风阀并且开启空调并辅以风扇调风(因风扇调风,空调设定温度可稍高,以此达到节能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建筑环境参数的办公建筑智能通风系统,对办公建筑通风系统进行优化,一方面是精准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实现设备的精准通风,传感器收集到的室内温度、室内湿度等信息,转换成相应的数据,处理后送至中央控制器,由中央控制器进行相应处理后再发送给各调控设备,上位PC层面通过云端、面板、APP等方式,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来判断当前的环境在温度、风速等层面是否适宜;然后再由集中控制算法生成相应指令来驱动各调控设备完成相应的调控指令;另一方面是精准通风系统的运行原理,智能通风器根据温度传感器数据反馈后计算所得的目标开度进行调整,达到根据不同的控温目标和控温效果分配风量,以此实现精准通风,提升空调通风效率,实现节能减碳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6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