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氟冷变频驱动控制模块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热泵等变频驱动控制模块机组的散热主要采用风冷驱动散热技术或者氟冷驱动散热技术,但是采用风冷驱动散热技术,高环温制冷或者散热器表面存在污垢时,就会导致驱动散热不充分或散热不良,进而影响机组能力的输出,甚至会损坏压缩机驱动模块。虽然氟冷驱动散热技术不存在上述问题,但是控制不当,会导致冷媒冷却管路或冷媒散热模块表面产生凝露水,进而损坏变频压缩机驱动模块。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氟冷变频驱动控制模块机组及其控制方法,有效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氟冷变频驱动控制模块机组,包括前后依次相连的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四通换向阀的D口与压缩机相连、S口与气液分离器相连、C口依次经过第二换热器、第一单向阀、驱动散热模块和第一电子膨胀阀后与闪蒸罐相连、E口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三单向阀后与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相连,所述闪蒸罐的气态冷媒出口经过电磁阀后与压缩机的冷媒进口相连,所述闪蒸罐的液态冷媒出口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后通过第二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分别与第一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的进口端相连,所述驱动散热模块的冷媒进出口之间设有第三电子膨胀阀。

通过驱动散热模块并联第三电子膨胀阀,精确控制驱动散热模块的冷媒流量,保证驱动散热模块表面温度及冷媒散热出管温度始终高于空气露点温度,防止凝露,避免损坏压缩机驱动模块。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换热器上设有环境温度传感器和空气露点温度检测仪。

作为优选,所述的驱动散热模块上设有散热模块表面温度传感器,所述驱动散热模块的冷媒出口端设有冷媒散热出管温度传感器。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氟冷变频驱动控制模块机组的控制方法,当T

△T

本发明利用低温的液态冷媒对压缩机的驱动模块进行换热冷却,并且依靠第三电子膨胀阀控制冷媒的旁通流量,进而来控制与驱动散热模块换热的冷媒流量,从而能精确保证驱动散热模块散热充分,防止因凝露造成驱动模块损坏。

附图说明

图1示意了本发明的系统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氟冷变频驱动控制模块机组,包括前后依次相连的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3和气液分离器2,所述四通换向阀3的D口与压缩机1相连、S口与气液分离器2相连、C口依次经过第二换热器21、第一单向阀17、驱动散热模块14和第一电子膨胀阀10后与闪蒸罐9相连、E口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器4和第三单向阀19后与第一单向阀17的出口端相连,所述闪蒸罐9的气态冷媒出口经过电磁阀8后与压缩机1的冷媒进口相连,所述闪蒸罐9的液态冷媒出口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1后通过第二单向阀18和第四单向阀20分别与第一单向阀17和第三单向阀19的进口端相连,所述驱动散热模块14的冷媒进出口之间设有第三电子膨胀阀16。

所述的第一换热器4上设有环境温度传感器6和空气露点温度检测仪7。

所述的驱动散热模块14上设有散热模块表面温度传感器12,所述驱动散热模块14的冷媒出口端设有冷媒散热出管温度传感器15。

一种氟冷变频驱动控制模块机组的控制方法,当T

环境温度传感器6用于检测当前的环境温度,根据当前的环境温度,对△T

制冷工作原理:

压缩机1产生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四通换向阀3进入第一换热器4与空气进行换热,变成高压低温的液态冷媒,高压低温的液态冷媒经过第三单向阀19进入驱动散热模块14和第三电子膨胀阀16,对其进行换热,然后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0进行1级节流,节流成气液两态的中间压力和中间温度的冷媒,进入闪蒸罐9,然后气态冷媒从液态冷媒分离出来,饱和液态冷媒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1节流变成气液两相的低温低压冷媒,经过第二单向阀18,然后进入第二换热器21进行换热,接着经过四通换向阀3进入气液分离器2,气液分离器2中的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进行一级压缩,同时从闪蒸罐9出来的饱和的气态冷媒经过电磁阀8进入压缩机1,与一级压缩的冷媒混合,进行二次压缩。

制热工作原理:

压缩机1产生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四通换向阀3进入第二换热器21与水进行换热,变成高压低温的液态冷媒,高压低温的液态冷媒经过第一单向阀17进入驱动散热模块14和第三电子膨胀阀16,对其进行换热,然后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0进行1级节流,节流成气液两态的中间压力和中间温度的冷媒,进入闪蒸罐9,然后气态冷媒从液态冷媒分离出来,饱和液态冷媒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1节流变成气液两相的低温低压冷媒,经过第四单向阀20,然后进入第一换热器4进行换热,接着经过四通换向阀3进入气液分离器2,气液分离器2中的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进行一级压缩,同时从闪蒸罐9出来的饱和的气态冷媒经过电磁阀8进入压缩机1,与一级压缩的冷媒混合,进行二次压缩。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还可以有很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中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469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