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的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制冷设备通常采用在高度方向设置至少两个间室,一般为设置于下方的冷冻室和位于冷冻室上方的冷藏室,当内胆与外壳组装完成后,通过设置于冷冻室后侧的注料管进行注料,然后,由于冷冻室和冷藏室之间存在发泡腔,发泡料很自下而上流动时,很容易先从进入该发泡腔内,导致冷藏室顶部的发泡空间的发泡料减少,从而导致的发泡不均,尤其是在具有变温室的三间室制冷设备中,发泡不均更加明显。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制冷设备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制冷设备。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第一间室、第二间室、设置于第一间室内的制冷组件、与制冷组件相配合对第二间室进行送风和回风的风道组件,其中,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送风结构件和回风结构件,所述送风结构件设置于第一间室、第二间室之间的发泡腔内,所述送风结构件沿高度方向连通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以便将冷量从第一间室送至第二间室,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间室后侧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注料管,所述送风结构件沿高度方向的投影覆盖注料管沿高度方向的投影。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送风结构件沿横向方向的两侧还分别具有向后突伸的挡流部,两挡流部之间形成供发泡料通过的通道,所述注料管延高度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通道的下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送风结构件还具有自上而下逐渐向后倾斜设置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设置于两挡流部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送风结构件和回风结构件为一体结构,所述回风结构件沿高度方向延伸且设置于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的一侧,所述送风结构件沿横向方向与回风结构件相连接,所述送风结构件其中一挡流部为所述回风结构件,所述回风结构件与另一挡流部形成所述通道。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流部为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条形结构,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后侧的背板,所述挡流部与所述背板相抵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送风结构件沿横向方向远离回风结构件的一端不超过第一间室或第二间室沿横向方向宽度的3/4。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第二间室上方的第三间室,所述送风结构件包括与回风结构件相连接的第一送风结构件和第二送风结构件,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设置于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之间的发泡腔内以将第一间室的冷量送至第二间室,所述第二送风结构件设置于第二间室和第三间室之间的发泡腔内以将第二间室内的冷量送至第三间室内,所述挡流部和导流部设置于第一送风结构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间室为冷冻室,所述第二间室为变温室,第三间室为冷藏室。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具有沿高度方向贯穿连通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二送风结构件具有沿高度方向贯穿连通第二间室和第三间室第二送风口,所述第一送风口的数量大于第二送风口的数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道组件包括泡沫座、与泡沫座相配合的泡沫盖、固定连接泡沫座和泡沫盖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自泡沫座和泡沫盖其中一者突伸的定位部,自另一者凹陷设置以和所述定位部相配合的定位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制冷设备通过设置沿高度方向连通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以便将冷量从第一间室送至第二间室的送风结构件、设置于第一间室后侧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注料管,并且所述送风结构件沿高度方向的投影覆盖注料管沿高度方向的投影,从而使得发泡时,发泡料受送风结构件阻挡,有效减少发泡料流入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之间的发泡腔内,保证制冷设备顶部有足够的发泡料,提高发泡均匀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制冷设备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隐藏外壳和背板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2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3中一体回风结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6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3中一体回风结构件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8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制冷设备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风道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11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制冷设备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图1至图13所示为本发明制冷设备的实施例,所述制冷设备包括第一间室1、第二间室2、设置于第一间室1内的制冷组件(未图示)、与制冷组件相配合对第二间室2进行送风和回风的风道组件,其中,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送风结构件和回风结构件,所述送风结构件设置于第一间室1、第二间室2之间的发泡腔内,所述送风结构件沿高度方向连通第一间室1和第二间室2以便将冷量从第一间室1送至第二间室2,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间室1后侧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注料管10,所述送风结构件沿高度方向的投影覆盖注料管10沿高度方向的投影。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发明制冷设备的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为冰箱,具体为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三门冰箱,其中,所述第一间室1、第二间室2、第三间室3为冷冻室、变温室和冷藏室(附图仅显示部分每一间室的部分)。并且沿冰箱高度方向从上往下依次为冷藏室、变温室和冷冻室,当然变温室和冷藏室也可以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于冷冻室上方。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冰箱也可以为双门冰箱、对开门冰箱、法式冰箱等其他形式的冰箱,所述制冷设备也可以为冷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回风结构件为对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回风的一体回风结构,即一体回风结构件4。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沿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于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的一侧,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具有分别连通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的第一回风进口41和第二回风进口42、连通第一间室1的回风出口43。因此,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既可对第二间室2进行回风,也可对第三间室3进行回风,从而避免了针对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分别单独设置回风结构件,进而节约成本,也降低了回风结构件所占用空间,有利于提高冰箱的容积率。

同时,传统冰箱为保证容积率,通常会将内胆中间位置向后凹陷设置,从而用来安装对间室内进行制冷的送风结构,而本发明将一体回风结构件4沿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于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的一侧,从而避免了一体回风结构件4设置于中间,导致的冰箱前后方向过厚,进而在保证冰箱的容积率的情况下,有利于冰箱的小型化设计。

不仅如此,由于第二间室2为变温室,且设置于为冷藏室的第三间室3下方,因此,当第二间室2用于冷冻时,其内部温度低于0度,那么其回风温度也常低于0度,从而使得第一回风进口41在高度方向上更加靠近回风出口43,即第一回风进口41和回风出口43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第二回风进口42和回风出口43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进而使的第二间室2的回风尽可能更小地影响第三间室3的回风,降低第三间室3回风的湿热空气结霜冻住回风结构件。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若是沿横向方向设置于第一间室1上方时,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也可适用,只需重新调整结构和安装位置即可,例如:一体回风结构件4呈“T”形结构设置于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的后侧且位于中间位置,如此,第一回风进口41和第二回风进口42之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一体回风结构件4的小型化。或者一体回风结构件4呈“L”形结构设置,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部分可设置于第二间室2、第三间室3和第一间室1之间的发泡层空间内,沿高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可如本实施例中设置于横向方向的一侧。

如图6至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包括沿前后方向相互配合安装的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固定连接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自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其中一者突伸的定位部461,自另一者凹陷设置以和所述定位部461相配合的定位槽462。因此,通过上述结构,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容易安装。

其中,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还包括形成于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之间的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包括自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其中一者突伸的突伸部471,自另一者凹陷设置以和所述突伸部471相配合的凹槽472,所述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之间形成供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回风流通的回风风路,所述突伸部471设置于所述回风风路旁侧。通过设置所述突伸部471和凹槽472,可有效降低回风空气从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之间的间隙之间泄露出去,从而保证制冷系统的正常循环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还具有在回风风路内设置的加强部48,所述加强部48自泡沫座44和/或泡沫盖45突伸形成,且靠近第二回风进口42设置。通过设置所述加强部48,可降低在发泡过程中,发泡料挤压泡沫座44或泡沫盖45受损的风险。

由于第二间室2为变温室,因此,当第二间室2用于冷冻室,第二间室2的回风温度较低,容易使得第三间室3的回风造成影响,进而造成回风风路冻住。因此,本发明的一体回风结构件4还包括设置于回风风路中的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用以防止第二间室2的回风温度和第三间室3的回风温度相互干扰,从而降低回风风路冻住的风险。

具体的,所述回风风路包括与第二间室2相配合的第一回风风路49、与第三间室3相配合的第二回风风路410,所述温控装置为自泡沫座44和/或泡沫盖45突伸以分隔第一回风风路49和第二回风风路410的分隔部4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隔部411自自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分别相对突伸形成,所述分隔部411为泡沫结构,从而可有效避免第二间室2的回风与第三间室3的回风直接接触,从而降低了第二回风风路410冻住的风险。其中,所述分隔部411不仅可实现上述功能,同时可以起到强化结构的功能,所述加强部48设置于第二回风风路410内且靠近第二回风进口42设置,从而在高度方向上与所述分隔部411相配合共同提供结构强化的功能。

进一步的,为保证分隔部411可有效避免第二间室2的回风与第三间室3的回风直接接触,两分隔部411之间还具有相互配合的凸部412和凹部413,从而对分隔部411的末端进行密封,进而降低第二间室2的回风与第三间室3的回风直接接触的风险。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分隔部411自所述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中其中一者突伸时,另一者上也可凹设有与所述分隔部411相配合的凹部412。

为进一步降低第二间室2的回风对第三间室3的回风干扰,导致第二回风风路410冻住的风险。本发明的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回风风路中的加热元件(未图示),通过所述加热元件与分隔部411的相互配合,最大化降低第二回风风路410冻住的风险,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和分隔部411也可以单独仅设置一个即可,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当加热元件单独设置时,所述加热元件可以设置于回风风路的内壁上,或者一体回风结构件4包括用以安装所述加热元件的安装部。

具体的,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分隔部411的表面或内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分隔部411的内部,即所述安装部即分隔部411,从而提高了一体回风结构件4的整体性。由于加热元件一般为金属结构,因此,还可降低加热元件直接与回风的湿空气接触的风险,从而降低了加热元件氧化风险,提高加热元件的工作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除露管、毛细管和蒸发器,所述加热元件连接于冷凝器和除露管之间,或者连接于除露管和毛细管之间。从而利用高温气体的温度对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的回风进行加热,从而降低第二回风风路410冻住的风险。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可以为通过传热元件与冷凝器或除露管连接,例如:通过热管连接。亦或者所述加热元件通过电源控制进行加热。

如图11至图13所示,为进一步提高风道组件的安装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冰箱的容积率,本发明的制冷设备还提供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送风结构件和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也为一体设置,从而在装配风道组件时,只需一次安装即可,十分高效。因此,只需对上述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稍作调整,使两者相互配合即可形成所述送风结构件和一体回风结构件4。

具体的,送风结构件包括与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相连的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设置于第一间室1和第二间室2之间的发泡腔内以对第二间室2送风,所述第二送风结构件6设置于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之间的发泡腔内以对第三间室3送风。即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沿横向方向分别与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相连接。并且上述密封结构也适用于送风结构件,从而降低送风外泄的风险,保证制冷稳定可靠。

通过上述设置,可充分利用第一间室1和第二间室2、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之间的发泡层空间安装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突出于内胆后侧的厚度,有利于冰箱的小型化设计,同时,无需内胆对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进行过多的让位,从而也可保证冰箱的容积率,而且由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占据了所述发泡层空间,送风结构件本身也可充当发泡层,因此,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冰箱发泡过程中发泡料的使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也可以单独安装,不必与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一体设置。其中,当所述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若是沿横向方向设置于第一间室1上方时,所述送风结构件则无需设置两个,可直接设置于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之间的发泡层空间内,所述发泡层空间为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空间,然后只需在送风结构件上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对应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的送风口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设置于第一间室1和第二间室2、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之间的发泡层空间内,因此,第二间室2的送风是直接通过第一间室1送风,但是第三间室3的送风并非第一间室1直接送风,而是通过第一间室1送风至第二间室2,再由第二间室2通过第二送风结构件6送风至第三间室3。而传统多间室冰箱,每一间室都设置有与冷冻室相连的送风结构件,送风结构件数量较多,结构较大,排布复杂,因此,本发明相比于传统多间室冰箱,极大地降低了送风结构件的结构大小,使得结构紧凑,降低成本,提高安装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间室2为变温室,第三间室3为冷藏室,因此,第二间室2内的温度能够满足第三间室3的需求,因此,将第二间室2内的冷量送至第三间室3内,不会影响第三间室3内物品的储存。

其中,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具有与连通第一间室1和第二间室2第一送风口51,所述第二送风结构件6具有与连通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第二送风口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口51的数量大于第二送风口61的数量。因此,当第二间室2需要冷冻时,第一送风口51有助于更快地降低第二间室2的温度,而第二送风口61的数量相对较少,即使第二间室2内的温度较低,也不易冻坏第三间室3的食材。当然,还可在第一送风口51和第二送风口61内设置风门结构,进行送风调节,进一步提高温控精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送风口51和第二送风口61的数量也可相等,只需所述第一送风口51大于第二送风口61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所述风道组件安装,所述第一间室1、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后侧还分别具有向前凹设的让位部11,因此,一方面便于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安装于发泡层空间内,另一方面,所述让位部11在前后方向和横向方向的对所述风道组件进行部分限位,防止过度安装,避免对风道组件造成损伤。

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内胆外侧的外壳7、与内胆和外壳7相配合的背板8,当组装时,先将内胆和外壳7相互组装,然后将安装风道组件,风道组件沿横向方向的另一侧与外壳7的内壁相贴合,最后安装背板8,风道组件的后侧与背板8的内壁相贴合,因此,外壳7、背板8和让位部11三者共同实现对所述风道组件的定位,因此无需额外设置固定件对风道组件进行固定,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当冰箱完成发泡时,发泡料固化也可以进一步加强风道组件的固定,保证风道组件与各间室之间的稳定可靠性。

如图10所示,为进一步提高风道组件的固定效果、结构强度及隔热效果,所述风道组件与外壳7内壁及背板8内壁相配合的一侧呈非平面设置。具体的,所述风道组件的侧面和/或背面呈波浪状设置,即凹凸不平,因此,在发泡过程中,风道组件可以有更多的接触面与发泡料相接触,从而提高固定效果,不仅如此,由于波浪结构,还可对风道组件进行限位,防止移动。这是由于发泡料固化时,发泡层的结构与波浪结构呈凹凸配合设置,从而进行限位。除此之外,凸出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厚度从而提高了结构强度和隔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波浪结构呈上下间隔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波浪结构也可呈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或者两个方向相互结合设置均可。

为保证风道组件安装的位置能够有效固定,从而避免安装完背板8,风道结构出现偏移,最终导致发泡过程无法正常填充风道组件表面的情况发生。可增大上述波浪结构的凸出部分的长度,从而使得安装风道组件时,凸出部分与外壳7内壁和背板8内壁相抵接,进而使得风道组件被所述让位部11和外壳7内壁直接固定,即使安装完背板8,风道组件也不会发生偏移。当然所述波浪结构的凸出部分可以全部增大也可部分增大。

除此之外,本发明还提供另外一种方式,即也可以单独在风道组件的侧壁和背面突设若干固定部9以便分别和外壳7内壁及背板8内壁相抵接,并且所述固定部9上还凹设有走线槽91,从而便于线束走线。

如图14和图15所示,为提高制冷设备的发泡均匀度,本发明的制冷设备还提供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送风结构件沿横向方向的两侧还分别具有向后突伸的挡流部52,两挡流部52之间形成供发泡料通过的通道,所述注料管10延高度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通道的下方。

因此,发泡时,发泡料直接通过所述通道向上流动,使得制冷设备顶部的发泡料增多,也便于顶部发泡料向下回流至制冷设备的四周,提高发泡均匀度,同时,由于所述挡流部52的限制,可以有效减少发泡料流入第一间室1和第二间室2之间的发泡腔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结构件还具有自上而下逐渐向后倾斜设置的导流部53,所述导流部53设置于两挡流部52之间,因此,通过所述导流部53的设置,可以进一步降低发泡料向上的流动的阻力,即更加方便发泡料向上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结构件和回风结构件为一体结构,所述回风结构件沿高度方向延伸且设置于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的一侧,所述送风结构件沿横向方向与回风结构件相连接,大致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其中,所述送风结构件其中一挡流部52为所述回风结构件,所述回风结构件与另一挡流部52形成所述通道。

所述挡流部52为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条形结构,为进一步防止发泡料进入两间室的发泡腔内,所述挡流部52与所述背板8相抵接,除此之外,所述挡流部52还可有效提高送风结构件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结构件沿横向方向远离回风结构件的一端不超过第一间室或第二间室沿横向方向宽度的3/4,从而降低送风结构件过长,组装时容易出现折断的风险,另一方面,当发泡料从顶部回流下来时,也可以从该位置流入发泡腔内,进一步提高发泡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中,图示为上下两个间室的制冷设备,当然也可以是第二实施例中具有三间室的制冷设备,即所述送风结构件也包括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上述挡流部52、导流部53也可以在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上均设置,或者仅在第一送风结构件5上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送风结构件和回风结构件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只要在送风结构件上设置相应的挡流部52、导流部53即可。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制冷设备通过设置沿高度方向连通第一间室1和第二间室2以便将冷量从第一间室1送至第二间室2的送风结构件、设置于第一间室1后侧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注料管10,并且所述送风结构件沿高度方向的投影覆盖注料管10沿高度方向的投影,从而使得发泡时,发泡料受送风结构件阻挡,有效减少发泡料流入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之间的发泡腔内,保证制冷设备顶部有足够的发泡料,提高发泡均匀度。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相关技术
  • 制冷设备、制冷设备系统和具有制冷剂转移的方法
  • 制冷设备用抽屉组件及制冷设备
  • 制冷设备的壳体及制冷设备
  • 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及制冷设备、云服务器
  • 用于运行机动车的制冷设备的再加热方法的制冷剂管理方法、制冷设备和具有制冷设备的机动车
  • 制冷设备及其制冷系统和该制冷设备的深度制冷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95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