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冷却塔及冷却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冷却塔及冷却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塔及冷却器。

背景技术

冷却塔(The cooling tower)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循环水温的装置。

现有的冷却塔按照循环水是否和空气接触分为开式冷却塔和闭式冷却塔两种。其中,闭式冷却塔实际上是一种蒸发式冷却塔,循环水在循环管内流过,空气在循环管外流过,两者互不接触。塔底蓄水池内的水由循环泵抽取后,送往循环管外均匀地喷淋下来。喷淋水通过对流和循环管内的循环水换热,在循环管的表面蒸发对循环管内的循环水降温,同时降低冷却塔内的温度。

随着换热的连续进行,喷淋水的水温会逐渐升高,导致冷却塔的冷却效率降低。为了降低喷淋水的温度,一些冷却塔还设置喷淋水降温模块,通过驱动喷淋水循环和环境空气换热,降低喷淋水的温度。但喷淋水降温模块通常需要额外增加管路与水泵,使冷却塔占地面积显著增加,同时提升了冷却塔的建造成本和运行成本。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冷却塔及冷却器,冷却器能够借助送入塔体内的冷却风强化对喷淋水的冷却;且相对于传统的喷淋水降温模块,该冷却器能够显著缩小占地面积及空间占用,降低设备成本和运行成本。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冷却器,包括冷却器本体,所述冷却器本体包括自内向外水平层叠设置的导流环和连接固定全部所述导流环的连接支架;

所述导流环具有呈环状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连接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导流斜面,所述导流环自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渐缩设置;

相邻层所述导流环之间的间隙形成通风口,所述通风口自所述导流环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渐缩;所述通风口的第一端用于通入冷却风,所述通风口的第二端用于承接喷淋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环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连接支架包括沿所述导流环的径向设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相互垂直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斜面的表面设置亲水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斜面的周向设有导流筋板,所述导流筋板沿所述导流环的第一端至第二端延伸设置,且相邻所述导流筋板之间的间距沿所述导流环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渐缩。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所述冷却器本体外周、用于将所述冷却器本体安装固定的固定支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圆环板,所述圆环板的内壁与所述冷却器本体最外层的所述导流环固接,所述圆环板的外壁设有固定卡扣,所述固定卡扣用于和冷却塔内壁的固定卡槽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器本体沿所述导流环的轴向层叠设置多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层所述冷却器本体之间连接有支撑杆。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冷却塔,应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器,所述冷却塔还包括;

塔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循环水换热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循环进水管和循环出水管,所述循环进水管连接所述进水口,所述循环出水管连接所述出水口;

集水器,设于所述塔体内的底部并用于承接所述循环水换热器表面流落的喷淋冷却水;

喷淋组件,连接所述集水器,用于抽取所述集水器内的冷却水向所述循环水换热器喷淋;

所述冷却器设于所述塔体内且位于所述循环水换热器和所述集水器之间,所述导流环的第二端面向所述循环水换热器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塔体的顶部,所述出风口设有排风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淋组件包括喷淋器以及连接所述喷淋器和所述集水器的喷淋管路,所述喷淋管路贯穿所述塔体设置且所述喷淋管路的主体段设于所述塔体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塔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循环进水管设有用于检测循环水的进水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

所述循环出水管设有用于检测循环水的出水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

所述循环进水管设有用于检测循环水的进水流量的第一流量传感器和用于调节循环水的进水流量的第一调节阀;

所述循环出水管设有用于检测循环水的出水流量的第二流量传感器和用于调节循环水的出水流量的第二调节阀,所述循环出水管连接缓冲储水罐;

所述进风口设有用于检测冷却风的送风温度的第三温度传感器;

所述出风口设有用于检测冷却风的排风温度的第四温度传感器;

所述喷淋组件设有用于检测喷淋水温度的第五温度传感器;

所述集水器设有用于检测喷淋冷却水温度的第六温度传感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器可以设置在循环水换热器的下方,以导流环的第二端面向循环水换热器设置,第一端面向塔体内的冷却风送风方向设置;喷淋水被喷淋至循环水换热器的表面与循环水换热器内的循环水换热升温后流落至冷却器,自导流环的第二端进入通风口并缓缓滑落,冷却风则从导流环的第一端进入通风口,二者在通风口内逆流换热;导流斜面延缓了喷淋水的流落速度,从而延长了喷淋水和冷却风的换热时间,降低喷淋水的温度;另一方面,通风口自导流环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渐缩设置使得冷却风在沿通风口的第一端向第二端流动时发生节流降温,降低冷却风的温度,强化和喷淋水的换热效果,进一步降低喷淋水的温度。

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冷却器结构简单,可以在塔体内安装固定,不会额外增加占地面积;减少了循环管路和水泵的设置,降低了设备成本,冷却器的设置只是一定程度地增加了冷却风的送风阻力,相对于驱动喷淋水循环降温的水泵而言,能够显著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此外,冷却器本体由多个导流环自内向外水平层叠设置的结构使得多个导流环处于相同或相近的水平面层,显著缩小了冷却器本体沿导流环轴向的尺寸,降低了冷却器本体及冷却器的空间占用。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冷却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图1中冷却器本体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图3的侧视图;

图6为图1中固定支架的局部段的示意图;

图7为导流斜面未设置亲水层时喷淋水滴的状态图;

图8为喷淋水滴在导流斜面的亲水层的状态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塔的示意图;

图10为冷却塔的内壁面与固定支架配合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排风扇;2-喷淋器;3-循环水换热器;4-喷淋管路;5-冷却器;51-冷却器本体;511-导流环;512-连接支架;52-固定支架;521-固定卡扣;6-进风口;7-喷淋水泵;8-集水器;9-补水管路;10-补水阀;11-第二调节阀;12-第二温度传感器;13-排水泵;14-缓冲储水罐;15-循环出水管;16-第一调节阀;17-第一温度传感器;18-进水泵;19-循环进水管;20-塔体;201-固定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文的公开提供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相对位置关系或运动情况,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前”、“后”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发生了位置翻转或者姿态变化或者运动状态变化,那么这些方向性的指示也相应的随着变化,例如: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却塔的喷淋水降温模块占地面积大、设备成本和运行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冷却塔及冷却器5,冷却器5能够借助送入塔体20内的冷却风强化对喷淋水的冷却;且相对于传统的喷淋水降温模块,该冷却器5能够显著缩小占地面积,降低设备成本和运行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所说的循环水是指在循环水换热器3内循环流动而被降温的水;喷淋水或喷淋冷却水或冷却水都是指被喷淋至循环水换热器3表面、通过循环水换热器3和循环水对流换热、在喷淋组件和集水器8之间循环的水,冷却风则指被送入塔体20内对喷淋水及循环水降温、促进喷淋水蒸发的气流。在冷却塔正常运行过程中,循环水与喷淋水及冷却风均不发生直接的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器5如图1至图5所示,冷却器5包括冷却器本体51,冷却器本体51则包括连接支架512和若干层自内向外、按照一定间隙水平层叠设置的导流环511,连接支架512起到将全部导流环511连接固定的作用;全部的导流环511大体处于相同的水平面层,从而显著缩小冷却器本体51沿导流环511轴向的尺寸,缩小冷却器本体51及冷却器5的空间占用。自内向外的每一层导流环511均呈环状渐缩设置,具体而言,导流环511具有环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形状大体相同,导流环5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通过导流斜面连接。导流环511自其第一端向其第二端渐缩设置,相邻层导流环511的导流斜面之间的间隙形成通风口,通风口沿导流环511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渐缩设置。其中,通风口的第一端用来通入冷却风,通风口的第二端则用来承接喷淋水。

以上所说的通风口的第一端是指通风口靠近导流环511第一端的一端,通风口的第二端则指通风口靠近导流环511第二端的一端。多个导流环511水平层叠设置以及全部导流环511大体处于相同的水平面层具体指:全部导流环511的第一端位于或者近似位于同一水平面,且全部导流环511的第二端位于或者近似位于同一水平面。结合参阅图9,上述冷却器5可以应用于冷却塔实现对喷淋水的冷却降温。在使用时冷却器5安装在冷却塔塔体20内的循环水换热器3的下方,以通风口的第二端面向循环水换热器3设置,也即朝向塔体20的顶部设置;以通风口的第一端面向冷却风的输送方向设置,也即朝向塔体20的底部设置。需要注意的是,塔体20的进风口6位于通风口的第一端下方,也即冷却器5的底部至少要高于塔体20的进风口6设置。

冷却塔在对循环水冷却时,借助喷淋组件朝向循环水换热器3的表面喷淋冷却水,喷淋冷却水通过循环水换热器3与循环水换热器3内部流动的循环水对流换热,部分喷淋水在循环水换热器3的表面蒸发吸收热量,强化对循环水的冷却,同时降低塔体20内的温度。大部分的喷淋水流经循环水换热器3的表面,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塔体20底部的集水器8流落。设置在循环水换热器3下方的冷却器5则可以承接流落的喷淋水,喷淋水自冷却器5的通风口的第二端进入通风口,并沿导流斜面缓缓滑落。

冷却风则从塔体20底部的进风口6送入塔体20内,并沿塔体20自下向上流动,以便流经循环水换热器3时,冷却风通过循环水换热器3与循环水换热器3内部流动的循环水对流换热,同时冷却风与喷淋水逆流换热,起到对喷淋水一定的降温作用,冷却风还能够促进喷淋水在循环水换热器3的表面及塔体20内蒸发吸热。由于冷却器5设置在循环水换热器3的下方,冷却风在向上流向循环水换热器3时首先流经冷却器5,经冷却器5的通风口的第一端进入通风口,与沿导流斜面滑落的喷淋水换热,降低喷淋水的温度。

由于通风口设置为自第一端至第二端渐缩的结构,空气在流经渐缩的通风口时,会产生节流和压降,使冷却风温度会有所降低,从而增大与导流斜面流落的喷淋水的换热温差,强化和喷淋水之间的对流换热,降低喷淋水的温度。导流斜面则能够延缓喷淋水的流落速度,延长喷淋水和冷却风流经通风口时的换热时间,增加冷却风和喷淋水的换热量,进一步降低喷淋水的温度,进而强化了喷淋水与循环水之间的换热,提升冷却塔的冷却效率。

上述冷却器5能够在冷却塔的塔体20内部安装,通过强化冷却风和喷淋水换热降低喷淋水的温度,既不增加额外的占地面积,又无需设置动力件如水泵驱动喷淋水循环降温。冷却器5的设置只是一定程度地增加了冷却风的送风阻力,相对于传统的利用管路和水泵对喷淋水循环降温的喷淋水降温模块而言,缩小了占地面积,降低了设备成本和运行能耗,从而降低运行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环511的横截面为圆形,也即导流环511整体呈现自其第一端至其第二端直径渐缩的筒状结构,连接支架512则至少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优选采用沿导流环511径向延伸的筋板结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连接全部的导流环511。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通常相互垂直设置,也即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将相邻层导流环511之间的、环形的通风口均匀分隔为四组扇环结构。连接支架512还可根据需要设置第三支架乃至第四支架,具体可视相邻层导流环511之间的连接固定强度需求灵活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导流环511的横截面不限于圆形结构,还可以为类圆形、椭圆形、类椭圆形甚至是其它不规则的形状,只要能够在相邻层的导流环511之间形成自第一端至第二端渐缩的通风口皆适用于本申请。导流环511的截面设置为规则的圆形的好处在于,方便冷却器5的加工成型和通风口的均匀进风。

进一步地,导流斜面还设有亲水层。导流环511的导流斜面设有亲水层时,如图8所示,喷淋水滴在导流斜面的表面上更加容易摊开,水滴外轮廓的切向与水滴外的导向斜面之间的夹角较大(大于90°,如图8所示的100.35°),多个水滴易在表面形成液膜层,从而增大喷淋水和冷却风的对流换热面积,强化冷却风和喷淋水之间的换热。对比图7,相对于未设置亲水层的导流斜面,喷淋水在导流斜面上更加容易形成液滴状,而非摊开,水滴与导流斜面的表面之间的夹角较小(如图7所示的47.97°),多个水滴不易在表面形成液膜层,使得水滴易于滑落且与冷却风的对流换热面积减小,喷淋水与冷却风的换热效果差于设有亲水层的导流斜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斜面的周向还连接有导流筋板,导流筋板沿着自导流环511的第一端至导流环511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且相邻的导流筋板之间的间距由导流环511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逐渐缩小设置。示例性地,导流筋板设置在每一层的导流环511的外周的导流斜面上,同一导流环511外周的导流筋板将与该导流环511外周的环形渐缩的通风口分割为多个通风子口,通风子口沿导流环511的径向尺寸自导流环511的第一端至导流环511的第二端渐缩设置,通风子口沿导流环511周向的尺寸同样自导流环511的第一端至导流环511的第二端渐缩设置。导流筋板的设置将环形渐缩的通风口分割为多个通风子口,有利于将冷却风及喷淋水滴均匀分散并通过节流进一步降低冷却风的风温,增大冷却风和喷淋水的温差,强化冷却风和喷淋水在导流斜面的对流换热效果,进一步地降低喷淋水的温度。

结合参图1、图6和图10,冷却器5还包括固定支架52,固定支架52设置在冷却器本体51的外周,用来将冷却器本体51安装固定至冷却塔内。示例性地,固定支架52可以采用圆环板,圆环板的内壁与冷却器本体51最外层的导流环511连接固定,圆环板的外壁则设置多个固定卡扣521,以便通过固定卡扣521和冷却塔内壁面开设的固定卡槽201配合,将冷却器5相对冷却塔安装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强化冷却风和喷淋水在冷却器5处的换热效果,冷却器本体51不仅可以并排设置多组,还可以沿导流环511的轴向层叠设置多层。当冷却器本体51沿导流环511的轴向设置多层时,可以在每一层的冷却器本体51的最外层均设置固定支架52。同时为了保持相邻层的冷却器本体51之间的间距以及冷却器5的整体强度,还可以在相邻层的冷却器本体51之间设置支撑杆。为了不影响冷却风的流动,降低支撑杆对通风口的干涉,支撑杆通常连接在冷却器本体51的最外层的导流环511之间。

参阅图9和图1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冷却塔,应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器5。冷却塔还包括塔体20、循环水换热器3、循环进水管19、循环出水管15、集水器8和喷淋组件。其中,塔体20开设进风口6和出风口,出风口通常设置在塔体20的顶部,进风口6则对称设置在塔体20底部的两侧。进风口6用来通入冷却风,自塔体20底部两侧的进风口6送入塔体20的冷却风混合后由塔体20的底部向塔体20的顶部输送,对喷淋水及循环水冷却降温后从塔体20顶部的出风口排出,为了加速冷却风排出,改善对流换热效果,塔体20的顶部还可根据需要设置排风扇1。

循环水换热器3固定设置在塔体20内部的靠上位置,其内部用来通入循环水和喷淋水及冷却风换热,对循环水进行降温。循环水换热器3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循环进水管19贯穿延伸至塔体20内和循环水换热器3的进水管连接,循环出水管15贯穿延伸至塔体20内和循环水换热器3的出水口连接,借助循环进水管19向循环水换热器3的内部通入待冷却的循环水,利用循环出水管15将循环水换热器3内降温后的循环水排出。

集水器8设置在塔体20内的底部,用来承接和汇集喷淋至循环水换热器3表面并流落至塔底的喷淋水。喷淋组件的一端连接集水器8,另一端设置在循环水换热器3的上方,用来抽吸集水器8内的冷却水向循环水换热器3的表面喷淋。

冷却器5则设置在塔体20内循环水换热器3的下方和集水器8的上方之间,冷却器5以导流环511的第二端面向循环水换热器3设置,冷却器5的第一端位于进风口6的上方。从进风口6送入塔体20内的冷却风向塔顶流动时,首先自冷却器5的通风口的第一端进入,对流经导流环511的导流斜面的喷淋水降温冷却后流向循环水换热器3,和循环水换热器3换热后从塔顶的出风口排出。与循环水换热器3换热升温的喷淋水向塔底流落时,自导流环511的第一端流落至导流斜面,在导流斜面上形成水膜并与冷却风进行充分的换热降温,降温后喷淋冷却水落入集水器8被回收,显著降低了经喷淋组件再次喷淋至循环水换热器3的喷淋水的水温,改善对循环水的冷却效果,提升冷却塔的冷却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喷淋组件包括设置在循环水换热器3上方的喷淋器2和连接喷淋器2和集水器8的喷淋管路4,喷淋管路4设有喷淋水泵7,通过喷淋水泵7和喷淋管路4将集水器8内汇集的喷淋冷却水输送至喷淋器2向循环水换热器3喷淋。喷淋管路4可以设置在塔体20内壁,减少塔体20开孔;为了进一步降低喷淋水的水温,减少对塔体20内喷淋水及冷却风的干涉,喷淋管路4还可将主体段设置在塔体20外,喷淋管路4的两端贯穿塔体20并分别和集水器8及喷淋器2连接,以便利用塔体20外的自然风对喷淋水管内的喷淋水进行进一步的降温。

此外,喷淋水管位于塔体20外的部分还可根据需要串接风冷换热器,借助风冷换热器增加喷淋水和自然风的对流换热面积。

考虑到喷淋水在循环过程中由于蒸发和从出风口处飘散,喷淋水会逐渐的减少,为了保持喷淋水量,满足喷淋组件的喷淋需求,冷却塔还设有补水管路9,补水管路9贯穿塔体20与集水器8连接。补水管路9还设有补水泵和补水阀10,当集水器8内的液位低于一定深度时,打开补水阀10、借助补水泵和补水管路9向集水器8内补水。此外,集水器8内还可根据需要设置液位检测模块,以便及时向集水器8内补水。

循环进水管19可设置用来检测循环水的进水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7、用来检测循环水的进水流量的第一流量传感器和用来调节循环水的进水流量的第一调节阀16;循环出水管15可设置用来检测循环水的出水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2,用来检测循环水的出水流量的第二流量传感器和用来调节循环水的出水流量的第二调节阀11,以便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7检测循环水的进水温度、第一流量传感器检测的循环水的进水流量、第二温度传感器12检测的循环水的出水温度以及第二流量传感器检测的循环水的出水流量及时调节喷淋水流量和冷却风流量。或者借助第一调节阀16和第二调节阀11及时调节循环水的流量。

此外,循环进水管19设有进水泵18,循环出水管15设置排水泵13,循环出水管15通常还串接设置缓冲储水罐14,缓冲储水罐14设置在进水泵18和排水泵13之间,当进水泵18输送的循环水流量大于排水泵13排出的循环水流量时,可以通过缓冲储水罐14适量存储循环水。

塔体20的进风口6可设置用来检测送入塔体20的冷却风温度的第三温度传感器;塔体20的出风口可设置用来检测排出塔体20的冷却风温度的第四温度传感器,以便根据送风温度和排风温度及时调节塔体20的送风量。示例性地,当送风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时,需要调节增大冷却风的送风量;当送风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可以适度调节降低冷却风的送风量,降低送风装置的能耗。或者,当出风口的排风温度高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可以适度增加冷却风的送风量,降低出风口的排风温度;当出风口的排风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可以适当降低冷却风的送风量,降低送风装置的能耗。

进一步地,喷淋组件还可设置用来检测喷淋水温度的第五温度传感器,或者在集水器8设置用来检测经冷却器5降温后、流落至集水器8内的喷淋冷却水温度的第六温度传感器。通过检测喷淋组件处的喷淋水温或者集水器8内的喷淋冷却水的水温及时调节送风流量,保证喷淋水温,满足循环水的冷却需求。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1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