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6:37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自主发光、视角宽、轻、薄、高亮度、功耗低和响应快等一系列的优点,因此,OLED显示装置成为国内外非常热门的显示装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OLED显示装置中,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置触控面板后,即可以具有触控功能。触控面板中,需要将触控区的触控电极利用金属走线引出到引线区以便与触控芯片连接。目前,金属走线与触控电极之间通过搭接的方式导通,需要一定的搭接面积才能保证有效导通,然而实际中容易因工艺原因导致出现搭接不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触控面板中触控电极与金属走线搭接不良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区和位于所述触控区至少一侧的引线区;所述触控面板包括:

衬底;所述衬底位于所述触控区和所述引线区;

走线层;所述走线层位于所述衬底上且位于所述引线区,所述走线层包括多条走线以及与各条所述走线相连接的搭接部,所述搭接部相对与其连接的所述走线更靠近所述触控区;

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走线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引线区,并且,所述第一绝缘层暴露所述搭接部靠近所述触控区的一端;以及,

电极层;所述电极层位于所述衬底上且位于所述触控区,所述电极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与所述引线区相邻的搭接电极,所述搭接电极向所述引线区延伸至所述搭接部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并与所述搭接部靠近所述触控区的一端搭接。

基于以上的触控面板,可选地,所述搭接电极还延伸至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走线层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绝缘层搭接。

基于以上的触控面板,可选地,在第一方向上,所述搭接电极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搭接区域的宽度大于或等于5μm,在第二方向上,所述搭接电极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搭接区域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μm;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触控区与所述引线区的分界面,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

基于以上的触控面板,可选地,所述搭接部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结构;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触控区与所述引线区的分界面。

基于以上的触控面板,可选地,还包括:

防护层,所述防护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走线层的一侧,所述防护层在所述走线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各条所述走线。

基于以上的触控面板,可选地,所述防护层的材料与所述电极层的材料相同;

优选地,所述防护层与所述电极层的材料均为ITO。

基于以上的触控面板,可选地,所述防护层与所述电极层同层设置,且与所述电极层不连接。

基于以上的触控面板,可选地,所述防护层包括多个条状防护结构,相邻的所述条状防护结构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条状防护结构在所述走线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其中一条所述走线。

基于以上的触控面板,可选地,所述条状防护结构的宽度大于其覆盖的所述走线的宽度,所述走线的宽度为所述走线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所述条状防护结构的宽度为所述条状防护结构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第一方面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本发明提供的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中,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区和位于触控区至少一侧的引线区;触控面板包括:衬底、位于衬底上且位于引线区的走线层、位于走线层远离衬底的一侧且位于引线区的第一绝缘层以及位于衬底上且位于触控区的电极层;其中,衬底位于触控区和引线区;走线层包括多条走线以及分别与各条走线相连接的多个搭接部,搭接部相对与其连接的走线更靠近触控区;电极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多个触控电极包括与引线区相邻的搭接电极;并且,第一绝缘层在走线层暴露搭接部靠近触控区的一端,搭接电极向引线区延伸至搭接部远离衬底的一侧,并与搭接部靠近触控区的一端搭接。如此设置,由于触控面板中的第一绝缘层暴露搭接部靠近触控区的一端,从而搭接电极可以很方便地与搭接部的靠近触控区的一端大面积搭接,有效避免出现搭接不良的问题,并且还可以降低触控通道的阻抗,提高触控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图1为一种现有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现有的触控电极与走线的搭接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现有的触控电极与走线的搭接处搭接异常情况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触控面板的搭接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搭接处膜层的形成过程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触控面板的搭接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触控面板的搭接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a-触控区;1b-引线区;10-衬底;11-走线;11a-搭接部;12-第一绝缘层;13-触控电极;13a-搭接电极;14-第二绝缘层;15-触控芯片;16-防护层;16a-条状防护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照图1,图1为一种现有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区1a以及位于触控区1a至少一侧的引线区1b。触控区1a包括多个横向通道和多个纵向通道,每个横向通道包括通过连接桥依次串联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每个纵向通道包括通过连接桥依次串联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每个横向通道和每个纵向通道均通过靠近引线区的触控电极引出到引线区1b,再通过引线区1b的走线11连接到触控芯片15,由触控芯片15对触控电极13获取得到的触控信号进行处理。

其中,触控电极13与走线11之间通过搭接的方式导通。参照图2,图2为一种现有的触控电极与走线的搭接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的剖面位置为图1的AA′。如图2所示,其结构中,最下层为衬底10,引线区1b的衬底10上设置有走线11,走线11上覆盖有延伸至触控区1a的第一绝缘层12,触控区1a的第一绝缘层12上侧设置触控电极13,触控电极13向引线区1b延伸并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12的过孔与第一绝缘层12下侧的走线11搭接,实现触控电极13与走线11的电连接。此外,触控电极13上侧还设置第二绝缘层14来对触控电极13进行保护。

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长期实践和分析发现,该方案中在该搭接处容易出现电极断线或者微连接的问题,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是:触控电极13在向引线区1b延伸时,需要经过一爬坡区域P,该爬坡区域P对应位置的走线11和第一绝缘层12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实际中,该倾斜角度对工艺的要求很高,如果倾斜角度出现异常,则就会导致触控电极13爬坡异常,从而出现断线或者微连接等影响可靠性的问题。图3示出了一种现有的触控电极与走线的搭接处搭接异常情况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另外,由于目前显示装置追求窄边框,因此要求引线区越窄越好,这进一步限制了搭接处的尺寸,从而对工艺和材料的要求更高,也因此而出现断线或者微连接等问题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触控电极与走线搭接处的改进方案,通过改变搭接处的膜层结构,以改善触控电极与走线之间搭接不良的问题。以下通过几个示例或实施例对具体实现方案进行非限制性说明。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中,各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现有技术类似的,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区1a和位于触控区1a至少一侧的引线区1b,触控区1a设置有多个触控电极13,多个触控电极13组成多个横向通道和多个纵向通道,引线区1b设置有多条走线11,每个横向通道/纵向通道分别与一条走线11电连接。

在此基础上,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触控面板的搭接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结构包括:衬底10、走线层、第一绝缘层12和电极层;其中,衬底10包括位于上述的触控区1a的部分和位于引线区1b的部分;

走线层位于衬底10上且位于引线区1b,走线层包括多条走线11以及分别与各条走线11相连接的多个搭接部11a,搭接部11a相对与其连接的走线11更靠近触控区1a;

第一绝缘层12位于走线层远离衬底10的一侧且位于引线区1b,并且,第一绝缘层12暴露搭接部11a靠近触控区1a的一端;

电极层位于衬底10上且位于触控区1a,电极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13,多个触控电极13包括与引线区1b相邻的搭接电极13a,并且,搭接电极13a向引线区1b延伸至搭接部11a远离衬底10的一侧,并与搭接部11a靠近触控区1a的一端搭接。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若非特别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中,多个均指至少两个。类似地,多条均指至少两条。

此外,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衬底10主要起到支撑、承载的作用。走线层的多条走线11一端与电极层的触控电极13电连接,另一端连接至触控芯片。电极层的材料可以是ITO(Indiumtinoxide,氧化铟锡),该材料一方面可以导电,另一方面具有较好的透光性,不会明显影响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电极层也可以采用其他具有类似性质的材料,对此不进行限制。

此外,结合图4可知,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与图1所示现有方案不同的是,走线层上的第一绝缘层12不向触控区1a延伸,而是仅覆盖搭接部11a远离触控区1a的一端,把搭接部11a靠近触控区1a的一端暴露出来,如此,在后续形成电极层时,电极层中的搭接电极13a延伸到引线区1b的部分可以与搭接部11a靠近触控区1a的一端大面积搭接,搭接时的接触位置包括搭接部11a的顶部(即远离衬底10的一侧)和侧壁(即靠近触控区1a的一侧),因此,即使因搭接部11a的倾斜角度出现如图3所示的异常而导致搭接电极13a爬坡异常,依然能够保证搭接电极13a与走线层搭接部11a的侧壁有效接触,不会出现断线或者微连接等搭接不良问题。也即,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可以确保触控电极13与走线11电连接的可靠性。另外,由于搭接电极13a与搭接部11a大面积接触,因此还可以降低触控通道的阻抗,提高触控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搭接电极13a”,指的是与走线层的搭接部11a搭接的触控电极13,如此命名只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除搭接的功能外,其与其他触控电极13的其他功能相同。

此外,一些实施例中,搭接部11a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结构;第一方向平行于触控区1a与引线区1b的分界面。也即,搭接部11a可以为沿平行于触控区1a与引线区1b的分界面的方向延伸的条状结构。如此,可以进一步扩大搭接电极13a与搭接部11a的接触面积,确保电连接的可靠性。

继续参照图4,一些实施例中,搭接电极13a还延伸至第一绝缘层12远离走线层的一侧,并与第一绝缘层12搭接。如此设置的原因在于:实际工艺制程中,在完成走线11和走线11上的第一绝缘层12的制备后,会在触控区1a和引线区1b形成一整层的金属层,然后通过刻蚀工艺对这一整层的金属层进行刻蚀,去除不需要的部分,保留需要的部分,从而形成电极层。由于第一绝缘层12没有将走线层的搭接部11a完全覆盖,因此刻蚀过程的溶液(刻蚀液)有可能会到达走线层的搭接部11a暴露的部分,导致搭接部11a被腐蚀。针对该问题,本实施例中,设置为搭接电极13a延伸到引线区1b的部分继续延伸到第一绝缘层12上侧(即远离走线层的一侧),如此,刻蚀制程中的溶液会被第一绝缘层12有效阻挡,从而避免搭接部11a被腐蚀。

进一步地,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搭接电极13a与第一绝缘层12的搭接区域的宽度大于或等于5μm(微米),在第二方向上,搭接电极13a与第一绝缘层12的搭接区域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μm;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触控区1a与引线区1b的分界面,也即平行于搭接部11a的延伸方向,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如此,可以确保电极层刻蚀制程中的溶液不会腐蚀到电极层。

对于上述尺寸,为了便于理解,结合附图进行说明。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搭接处膜层的形成过程的俯视图。如图5(a)所示,本实施例中,首先形成条状结构的搭接部11a;其后,如图5(b)所示,在搭接部11a上形成第一绝缘层12,形成的第一绝缘层12覆盖搭接部11a的一部分(图5(b)中,虚线部分表示搭接部11a被第一绝缘层12覆盖的边缘轮廓);之后,如图5(c)所示,在搭接部11a和第一绝缘层12上形成搭接电极13a,搭接电极13a既与搭接部11a搭接,又与第一绝缘层12的边缘搭接(图5(c)中,虚线部分表示第一绝缘层12被搭接电极13a覆盖的边缘轮廓)。并且,搭接电极13a与第一绝缘层12在第一方向(也即图5中的y方向)上的搭接宽度a2≥5μm,在第二方向(也即图5中的x方向)上的搭接宽度a1≥1μm。

此外,考虑到当第一绝缘层12因刮伤等原因出现裂缝时,腐蚀溶液可能会从裂缝处进入到走线层,从而腐蚀走线层的走线11。因此,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触控面板的搭接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触控面板还包括防护层16;防护层16位于第一绝缘层12远离走线层的一侧,防护层16在走线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各条走线11。如此,当第一绝缘层12出现裂缝,防护层16也可以对其覆盖位置的第一绝缘层12进行遮挡,避免腐蚀溶液从第一绝缘层12的裂缝处进入下侧的走线层,防止走线层的走线11被腐蚀。

一些实施例中,防护层16可以采用与电极层相同的材料制成,比如均采用ITO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防护层16可以与电极层同层设置,但要保证与电极层不连接,避免将电极层的不同横向通道和不同纵向通道短路。也即,防护层16与电极层可以基于同一工艺阶段的金属层形成。具体地,在触控区1a和引线区1b形成一整层的金属层,然后通过刻蚀工艺形成电极层时,可以同时保留第一绝缘层12上侧覆盖各条走线11的金属材料(不进行刻蚀),这样该位置就不会有刻蚀液接触到第一绝缘层12,从而即可以避免刻蚀液从第一绝缘层12的裂缝进入走线层的问题。另外,采用这种方式形成防护层16时,对工艺的改进较小,有利于实际实施。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另一些实施例中,防护层16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形成。只要能够防止刻蚀制程中的腐蚀性溶液从第一绝缘层12的裂缝进入走线层均可。

此外,当防护层16采用与电极层相同的材料制成时,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图7为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触控面板的搭接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防护层16可以包括多个条状防护结构16a,相邻的条状防护结构16a间隔设置,每个条状防护结构16a在走线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其中一条走线11。也即,防护层16不采用整层的结构,而是采用多个相互不连接的条状防护结构16a,且每个条状防护结构16a与其对应覆盖的走线11沿着相同的方向延伸。优选地,条状防护结构16a的宽度大于其覆盖的走线11的宽度,如此可以更好地保证防护效果;其中,走线的宽度为走线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条状防护结构的宽度为条状防护结构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

如此设置,在能够有效保护走线11不被腐蚀的前提下,还可以保证相邻走线11的正上方对应位置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导电材料,那么,当相邻走线11之间的间隔区域的正上方位置的第一绝缘层12出现较大面积的破损时,不会因导电材料从破损处到达相邻走线11之间而导致相邻走线11短路,避免触控面板的性能受到影响。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触控面板除了上述各实施例提及的结构外,还可以包括实现其功能所必须的其他结构,比如,设置在电极层远离衬底一侧的第二绝缘层14等。本发明可不对这些结构进行改进,因此不再进行一一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设置在显示面板出光侧的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可以为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面板。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以避免出现因触控面板的触控电极与走线搭接不良而导致的触控异常等问题。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区域的大小。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发明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实施例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避免构成要素的混同而设置的。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中,术语“包括”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示例”、“特定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相关技术
  •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 触控面板笔用书写片、触控面板、触控面板系统、显示装置和触控面板笔用书写片的筛选方法
  • 触控面板笔用书写片的筛选方法、触控面板系统、触控面板笔用书写片、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21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