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及其实现的多阶段挤压修复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8:27


一种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及其实现的多阶段挤压修复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及其实现的多阶段挤压修复法。

背景技术

乳腺癌是对女性健康的一种威胁,是乳腺癌患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乳腺癌引起的死亡率高达23%,占全球女性总死亡率的14%。外科治疗是乳腺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而术后的皮下积液是常见的早期并发症。如何做好乳腺癌术后的护理措施将会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皮下积液发生率为29.7%。随着乳腺癌手术和术后引流技术的不断完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降至8.5%,如何预防、治疗和护理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临床医务人员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在手术部位,有局部或上、下波动的肿块,通过穿刺法提取未凝固的液体。积液量小于10mL,积液量小,11mL至30mL的积液量为中等量积液,多于30mL的积液量为大量积液。分析积液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创面渗液导致液体积聚在皮瓣与胸壁或腋窝间,形成局限性隆起,穿刺可抽出不凝固性液体。根据积液的性质可分为渗血、渗液、淋巴或脂肪液化,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和手术相关,比如说创面大、电刀的使用导致脂肪液化、淋巴管漏等,而忽视了护理措施对积液产生的影响。术后引流不畅或死腔形成、术后过早或过大的肩部活动有可能会导致皮下积液,传统的乳腺癌手术区采用方纱布和棉垫,外胸带和长带用于加压固定。目的是使皮瓣适合生长。但近年来,一些学者也认为术后压迫绷带太紧,压迫引流管引流不自由,容易导致皮下积液压迫绷带,不合理的填塞也是导致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基本疾病(糖尿病、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其自身因素如年龄、肥胖、伤口感染等,可导致炎性引流增加,皮下积液发生率增加。手术后肩部和上肢活动过大,也能引起皮下积液。如何抑制积液,如术中切口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收缩皮下小血管,减少游离过程中的出血。关闭手术将可吸收的止血海绵在腋窝周围,腋窝静脉,从而帮助减少出血。使用术中腋窝皮瓣外固定或结合超声刀。用于医用纤维蛋白胶的方法。采用切口闭合和封闭负压引流,使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但对应缺少能够有效配合的贴合工具。

由于皮下积液的发生不是一个单一的因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术前控制各种各样的基础疾病,术中注意完全止血、小淋巴管结扎、科学使用电刀、皮瓣的处理、引流管的选择和放置均会影响皮下积液量,在术后养护过程中压缩绷带绷紧强度再不拆带情况下无法调节,且均为全面硬性覆盖,对于术后引流不畅或死腔形成、术后过早或过大的肩部活动未有对应有效的应对措施,目前乳腺术后缺乏能够避免全面硬性覆盖,用于不同阶段恢复时期的、降低排液量的贴合挤压措施。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包括内贴合短囊片、内贴合长囊片和外贴合长囊片,内贴合短囊片、内贴合长囊片和外贴合长囊片从内至外依次错位设置,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的内壁面为配合术后创面的阶梯状挤压贴合托面,内贴合短囊片、内贴合长囊片和外贴合长囊片均为柔硬兼备的囊片体,当内贴合短囊片、内贴合长囊片和外贴合长囊片处于充气状态时,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处于柔性挤压贴合状态,当内贴合短囊片、内贴合长囊片和外贴合长囊片处于未充气状态时,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处于硬性挤压贴合状态。

利用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或十五所述的一种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实现的分阶段挤压修复方法,所述分阶段挤压修复方法为根据患者的创口长度、位置、积液量选取强硬弱柔支撑阶段、强柔弱硬支撑阶段、硬柔兼备支撑阶段交替配合方式进行对应贴合的挤压过程;

其中,强硬弱柔支撑阶段:所述内贴合短囊片、内贴合长囊片和外贴合长囊片均处于放气极限状态;内贴合短囊片、内贴合长囊片和外贴合长囊片从内至外依次处于贴紧状态,内贴合短囊片的外壁与内贴合长囊片的内壁相贴紧,内贴合短囊片的囊内壁贴合在第一支撑薄片的内壁上,内贴合长囊片的外壁与外贴合长囊片的内壁相贴紧,内贴合长囊片的囊内壁贴合在第二支撑薄片的内壁上,外贴合长囊片的囊内壁贴合在第三支撑薄片的内壁上,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的支撑厚度在8~12mm;

强柔弱硬支撑阶段:所述内贴合短囊片、内贴合长囊片和外贴合长囊片均处于充气极限状态;内贴合短囊片、内贴合长囊片和外贴合长囊片从内至外依次处于贴紧状态,内贴合短囊片的外壁与内贴合长囊片的内壁相贴紧,内贴合短囊片的囊内壁与第一支撑薄片的内壁处于最大间隔状态,内贴合长囊片的外壁与外贴合长囊片的内壁相贴紧,内贴合长囊片的囊内壁与第二支撑薄片的内壁处于最大间隔状态,外贴合长囊片的囊内壁与第三支撑薄片的内壁处于最大间隔状态,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的支撑厚度在23~42mm;

硬柔兼备支撑阶段:所述内贴合短囊片、内贴合长囊片和外贴合长囊片均处于充气极限状态;内贴合短囊片、内贴合长囊片和外贴合长囊片从内至外依次处于贴紧状态,内贴合短囊片的外壁与内贴合长囊片的内壁相贴紧,内贴合短囊片的囊内壁与第一支撑薄片的内壁之间间隔距离为2~7mm,内贴合长囊片的外壁与外贴合长囊片的内壁相贴紧,内贴合长囊片的囊内壁与第二支撑薄片的内壁之间间隔距离为3~8mm,外贴合长囊片的囊内壁与第三支撑薄片的内壁之间间隔距离为5~15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摒弃了目前主流使用的全绑紧的术后固胸方式,实现全托、分层托紧的固定方式实现对乳腺创口处的多类型上托紧方式,通过内贴合短囊片、内贴合长囊片和外贴合长囊片之间处于不同状态的充放气状态实现对乳腺创面进行包裹,内贴合短囊片、内贴合长囊片和外贴合长囊片分别包裹在乳腺的不同部位,包裹强度可变,接触的柔硬方式可变,包裹在创面渗液导致液体积聚在皮瓣与胸壁或腋窝间,内贴合短囊片、内贴合长囊片和外贴合长囊片组成的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的内壁面为配合术后创面的阶梯状挤压贴合托面,阶梯状挤压贴合托面的贴合面形状从上至下依次为上凸中凸下凹、上凸中凹下凸、上凹中凹下凸、上凹中凸下凹、上凸中凸下凸和上凹中凹下凹的形状,根据术后创面的位置以及不同恢复时期对应变形,利于创口处剥开层与原位对应紧密贴合,减少并降低积液量,利于少量积液吸收,利于创口实现良性且稳定的愈合过程,能够在一周左右完全恢复,避免创面愈合情况反复而导致周期延长。

本发明可单只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使用或双只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合并使用,本发明仅用于托起的辅助方式实现对患者不同恢复时期的对应养护,实现强硬弱柔支撑阶段、强柔弱硬支撑阶段和硬柔兼备支撑阶段互相交替使用,使用模式以及前后顺序根据患者术后创面的恢复情况而定,为患者提供全面、可变、可控的上托力,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还能够对胸、肩部、上肢的运动范围进行对应规范,避免活动偏移过大对术后创面造成二次牵拉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处于强硬弱柔支撑阶段的使用状态侧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处于强柔弱硬支撑阶段的使用状态侧视示意图;

图3为内贴合短囊片变形过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内贴合长囊片变形过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结构形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种结构形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为单只使用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为双只使用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腋下夹持垫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腋下夹持垫套配合双层带体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三种结构形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四种结构形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内贴合短囊片沿其厚度方向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沿其厚度方向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沿其厚度方向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外贴合长囊片沿其厚度方向设置有轴向变形连通件;

图17为轴向变形连通件的轴向变形过程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处于使用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贴合短囊片;1-1-第一内组成囊片;1-2-第一外组成囊片;1-3-第一周向囊条;1-4-第一充放气腔;2-内贴合长囊片;2-1-第二内组成囊片;2-2-第二外组成囊片;2-3-第二周向囊条;2-4-第二充放气腔;3-外贴合长囊片;3-1-第三内组成囊片;3-2-第三外组成囊片;3-3-第三周向囊条;3-4-第三充放气腔;4-第一扁囊体;4-1-第一柔性挤压面;5-第一支撑薄片;6-第二扁囊体;7-第二支撑薄片;7-1-第二柔性挤压面;8-第三扁囊体;9-第三支撑薄片;10-阶梯状挤压贴合托面;11-穿设带体;11-1-第一连接绳;11-2-第二连接绳;11-3-第三连接绳;11-4-外扎带;12-腋下夹持垫套;12-1-锥形块体;12-2-豁口;12-3-第一条形插口;12-4-第二条形插口;12-5-竖向放置孔;13-内隔弹性片;14-轴向变形连通件;14-1-伸缩密封膜套;14-2-弹性金属框;15-外罩体;18-双层带体;18-1-内层;18-2-外层;18-3-内托部;20-术后创面;21-上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图17和图18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包括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均为硅橡胶、TPE或其他安全弹性材料制成,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形状为扇形薄囊片,也为圆弧形辐射状,与乳腺的形状相配合设置,其对应的圆心角小于90度,其朝向乳腺乳头方向的一端为窄幅端,内贴合短囊片1远离乳腺乳头方向的一端均为宽幅端。

同理,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形状为扇形薄囊片,也为圆弧形辐射状,与乳腺的形状相配合设置,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对应的圆心角均小于180度,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朝向乳腺乳头方向的一端均为窄幅端,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远离乳腺乳头方向的一端均为宽幅端。

其中,内贴合短囊片1包括第一内组成囊片1-1、第一外组成囊片1-2和第一周向囊条1-3,第一内组成囊片1-1和第一外组成囊片1-2均为扇形片体,二者并列设置,二者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一周向囊条1-3围合在第一内组成囊片1-1和第一外组成囊片1-2之间,第一周向囊条1-3的外周向边缘与第一外组成囊片1-2的边缘密封连接,第一周向囊条1-3的内周向边缘与第一内组成囊片1-1的边缘密封连接,第一内组成囊片1-1、第一外组成囊片1-2和第一周向囊条1-3围合的内部空间为第一充放气腔1-4。

同理,内贴合长囊片2包括第二内组成囊片2-1、第二外组成囊片2-2和第二周向囊条2-3,第二内组成囊片2-1和第二外组成囊片2-2均为扇形片体,二者并列设置,二者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二周向囊条2-3围合在第二内组成囊片2-1和第二外组成囊片2-2之间,第二周向囊条2-3的外周向边缘与第二外组成囊片2-2的边缘密封连接,第二周向囊条2-3的内周向边缘与第二内组成囊片2-1的边缘密封连接,第二内组成囊片2-1、第二外组成囊片2-2和第二周向囊条2-3围合的内部空间为第二充放气腔2-4。

同理,外贴合长囊片3包括第三内组成囊片3-1、第三外组成囊片3-2和第三周向囊条3-3,第三内组成囊片3-1和第三外组成囊片3-2均为扇形片体,二者并列设置,二者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三周向囊条3-3围合在第三内组成囊片3-1和第三外组成囊片3-2之间,第三周向囊条3-3的外周向边缘与第三外组成囊片3-2的边缘密封连接,第三周向囊条3-3的内周向边缘与第三内组成囊片3-1的边缘密封连接,第三内组成囊片3-1、第三外组成囊片3-2和第三周向囊条3-3围合的内部空间为第三充放气腔3-4。

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的内壁面为配合术后创面20的阶梯状挤压贴合托面10,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均为柔硬兼备的囊片体,当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处于充气状态时,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处于柔性接触为主要接触方式的挤压贴合状态,当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处于未充气状态时,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处于硬性接触为主要接触方式的挤压贴合状态。

当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重叠排布时: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厚度可相同,也可依次增厚,当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厚度不同时,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厚度依次增厚,内贴合短囊片1的厚度最小,外贴合长囊片3的厚度最大。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进一步限定,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一种重叠方式为: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窄幅端均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上,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长度依次增长,内贴合短囊片1和内贴合长囊片2的长度差为内贴合短囊片1长度的三分之一,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长度差为内贴合长囊片2长度的二分之一,如此设置能够确保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外壁面平整的同时,可稳定连接在外罩体15上,外罩体15可为现有胸罩单体或双体,每个外罩体15内对应设置有一个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的连接位置为外罩体15内壁中部进行连接,可通过缝制或压合方式进行连接,外罩体15优选纯棉质或其他安全卫生的材料制成的罩体。

本实施方式中的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的阶梯状挤压贴合托面10能够与乳腺中部至底部外形相贴合,并实现半周向贴合在术后创面20上,对术后创面20实现从底至中部的多阶层分部托起作用,能够实现术后创面20各个位置均有对应的囊片相贴紧,减少并降低术后创面20内剥离层与原有部位的间隙,实现原位置的稳定贴合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的进一步限定,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另一种重叠方式为: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窄幅端交错设置,内贴合短囊片1窄幅端位置最高,外贴合长囊片3窄幅端的位置最低,内贴合短囊片1窄幅端至内贴合长囊片2的窄幅端之间的距离为内贴合短囊片1长度的三分之一,内贴合长囊片2的窄幅端至外贴合长囊片3的窄幅端之间的距离为内贴合长囊片2长度的二分之一,如此设置能够确保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的阶梯状挤压贴合托面10能够与乳腺中部至底部外形相贴合,并实现半周向贴合在术后创面20上,对术后创面20实现从底至中部的多阶层分部托起作用,能够实现术后创面20各个位置均有对应的囊片相贴紧,减少并降低术后创面20内剥离层与原有部位的间隙,实现原位置的稳定贴合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方式中内贴合短囊片1和内贴合长囊片2从内至外依次错位贴合设置,错位贴合的具体连接过程为:

结合图5所示,当内贴合短囊片1的窄幅端与内贴合长囊片2的窄幅端处于同一圆周上,内贴合短囊片1的长度小于内贴合长囊片2的长度时,二者之间的差值为5-8mm,内贴合短囊片1的宽幅端贴合在内贴合长囊片2的内壁上,内贴合短囊片1的宽幅端至内贴合长囊片2宽幅端之间的直线距离为5-8mm,内贴合短囊片1与内贴合长囊片2的内壁形成阶梯状挤压贴合托面10为一阶挤压贴合托面,一阶挤压贴合托面形状可为上凸下凹、上凹下凸的面状形式。

进一步的,内贴合短囊片1的窄幅端高于内贴合长囊片2的窄幅端,内贴合短囊片1的中部或下部的宽幅端贴合在内贴合长囊片2的内壁上,内贴合短囊片1的宽幅端至内贴合长囊片2宽幅端之间的直线距离为8-14mm。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或四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方式中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从内至外依次错位贴合设置,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之间形成的阶梯状挤压贴合托面10为二阶挤压贴合托面,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错位贴合的具体连接过程为:

当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重叠设置,内贴合短囊片1的窄幅端与内贴合长囊片2的窄幅端处于同一圆周上时,内贴合短囊片1的长度小于内贴合长囊片2的长度,二者之间的差值为5-8mm,内贴合短囊片1的宽幅端贴合在内贴合长囊片2的内壁上,内贴合短囊片1的宽幅端至内贴合长囊片2宽幅端之间的直线距离为5-8mm,内贴合长囊片2的窄幅端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窄幅端处于同一圆周上,内贴合长囊片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外贴合长囊片3的长度。

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图6所示,当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处于非重叠设置时,二者厚度须存在差异,即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另一种布置形式是内贴合长囊片2的宽幅端与外贴合长囊片3的窄幅端处于同一圆周上,外贴合长囊片3的厚度大于内贴合长囊片2的厚度,从而确保形成阶梯状挤压贴合托面10与乳腺相贴合的基本上托形状。

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内壁形成阶梯状挤压贴合托面10为二阶挤压贴合托面,二阶挤压贴合托面形状可为上凸中凸下凹、上凸中凹下凸、上凹中凹下凸、上凹中凸下凹、上凸中凸下凸和上凹中凹下凹的阶梯面状形式。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或五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内贴合短囊片1包括第一扁囊体4和第一支撑薄片5,第一扁囊体4为第一内组成囊片1-1、第一外组成囊片1-2和第一周向囊条1-3组成的放射状扇形囊体,第一扁囊体4朝向术后创面20的一侧面为第一柔性挤压面4-1,第一支撑薄片5设置在第一扁囊体4内,第一支撑薄片5远离第一柔性挤压面4-1设置,第一支撑薄片5固定连接在第一扁囊体4另一侧面的内壁上,从而形成内贴合短囊片1充气时的柔性接触,非充气极限状态下,第一支撑薄片5和第一扁囊体4的第一内组成囊片1-1配合形成柔硬兼备的贴合方式。

进一步的,第一支撑薄片5为弹性金属或弹性塑料制成的片体,其为中心至两端弯曲的弧形条体,形状与乳腺外形中的中部外形形状相配合设置。用于贴合并托住乳腺中部。第一扁囊体4内设置有内隔弹性片13,内隔弹性片13为弹性囊片,其材质与第一扁囊体4的材质相同,内隔弹性片13配合第一扁囊体4的内壁包裹第一支撑薄片5,用于隔离第一内组成囊片1-1和第一支撑薄片5,内隔弹性片13与第一外组成囊片1-2之间形成有配合第一支撑薄片5的内固定腔,从而实现第一支撑薄片5的定位,避免第一扁囊体4内的第一支撑薄片5因重放气影响而移位,确保第一支撑薄片5在第一扁囊体4内的基本位置不动,从而提升强硬弱柔支撑的位置准确性。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内部结构形式与内贴合短囊片1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或六的进一步限定,当内贴合短囊片1的内壁和内贴合长囊片2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配合术后创面20的阶梯状挤压贴合托面10时,所述内贴合长囊片2包括第二扁囊体6和第二支撑薄片7,第二扁囊体6为放射状扇形囊体,内贴合短囊片1设置在第二支撑薄片7朝向术后创面20的一侧面上,第二扁囊体6朝向术后创面20的一侧面为第二柔性挤压面6-1,内贴合短囊片1的第一柔性挤压面4-1与第二柔性挤压面6-1之间形成的阶梯状挤压贴合托面10为二阶挤压贴合托面,第二支撑薄片7设置在第二扁囊体6内,第二支撑薄片7固定连接在第二扁囊体6另一侧面的内壁上。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或七的进一步限定,当内贴合短囊片1的内壁、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配合术后创面20的阶梯状挤压贴合托面10时,所述外贴合长囊片3包括第三扁囊体8和第三支撑薄片9,第三扁囊体8为放射状扇形囊体,内贴合长囊片2设置在第三支撑薄片9朝向术后创面20的一侧面上,第一扁囊体4的内壁、第二扁囊体6的内壁和第三扁囊体8朝向术后创面20的一侧面之间形成的阶梯状挤压贴合托面10为三阶挤压贴合托面,第三支撑薄片9设置在第三扁囊体8内,第三支撑薄片9固定连接在第三扁囊体8另一侧面的内壁上。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七或八的进一步限定,还包括穿设带体11,穿设带体11包括一对第一连接绳11-1、一对第二连接绳11-2、一对第三连接绳11-3和两个外扎带11-4,一个第一连接绳11-1、一个第二连接绳11-2、一个第三连接绳11-3布置在两个外扎带11-4中的一个所述外扎带11-4的内壁上,另一个第一连接绳11-1、另一个第二连接绳11-2、另一个第三连接绳11-3布置在两个外扎带11-4中的另一个所述外扎带11-4的内壁上。

两个外扎带11-4分别设置外贴合长囊片3的两端,第一连接绳11-1与外扎带11-4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一连接绳11-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薄片5的侧壁上,每个第一连接绳11-1的另一端穿过第一扁囊体4与其对应的外扎带11-4相连接;第二连接绳11-2与外扎带11-4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二连接绳11-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薄片7的侧壁上,每个第二连接绳11-2的另一端穿过第二扁囊体6与其对应的外扎带11-4相连接;第三连接绳11-3与外扎带11-4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三连接绳11-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三支撑薄片9的侧壁上,每个第三连接绳11-3的另一端穿过第三扁囊体8与其对应的外扎带11-4相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或九的进一步限定,还包括还包括至少一个腋下夹持垫套12,两个外扎带11-4对应至少一个腋下夹持垫套12,当腋下夹持垫套12的使用个数为一个时,一个腋下夹持垫套12与两个外扎带11-4中任一一个外扎带11-4对应设置,外扎带11-4穿设在腋下夹持垫套12处;当腋下夹持垫套12的使用个数为两个时,腋下夹持垫套12与外扎带11-4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外扎带11-4穿设在其对应的腋下夹持垫套12处。

具体实施方式十一: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十的进一步限定,腋下夹持垫套12包括锥形块体12-1,锥形块体12-1内沿其轴向方向加工有配合上肢21的竖向放置孔12-5,锥形块体12-1的外壁上加工有与竖向放置孔12-5相连通的豁口12-2,锥形块体12-1上处于豁口12-2两侧的外壁上分别加工有多个第一条形插口12-3和多个第二条形插口12-4,第一条形插口12-3和第二条形插口12-4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一条形插口12-3与其对应的第二条形插口12-4之间形成有配合外扎带11-4的穿设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十二: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十或十一的进一步限定,腋下夹持垫套12配合设置有的穿设带体11还可为双层带体18,对应的外扎带11-4为双层带体18,包括内层18-1和外层18-2,二者前端为分叉段,双层带体18穿设在腋下夹持垫套12上,锥形块体12-1的外壁面为上肢21与腋窝之间夹持位置,双层带体18的内层18-1的一端与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相连接,双层带体18的内层18-1的另一端穿过相对的一个第一条形插口12-3和一个第二条形插口12-4后与另一个穿设带体11的内层18-1相连接,该双层带体在腋下夹持垫套12处进行分叉,该双层带体18的外层18-2的一端穿过另一个第二条形插口12-4后与自身另一端相系紧,从而实现上肢21在腋下夹持垫套12固定后的定位缠绕效果,处于腋下夹持垫套12内部的双层带体的部位为内托部18-3,起到侧托效果,实现对上肢21的与腋窝位置限定相对位置的作用,避免上肢21摆动过大而牵动术后创面20。为防止上肢21运动而造成的水肿患者,可适当运动上肢21不动的前臂及肘关节活动,如伸展、紧抓、屈曲等,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降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进一步的,双侧乳腺或单侧乳腺进行手术后,对应靠近的的侧位上肢21对应配置腋下夹持垫套12即可。

进一步的,双层带体18分叉时可选择不同的第二条形插口12-4穿设,也可选择不同或同一第一条形插口12-3穿设,具体穿设位置根据上肢21需要固定和限位的具体位置以及术后创口20距离上肢21的位置情况而定,上肢21和术后创口20之间距离越近,上肢21的活动范围越窄,甚至是无需移动。

具体实施方式十三: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或十二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方式中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组成的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沿其厚度方向开设有穿过孔,穿过孔内一体连接有轴向变形连通件14,轴向变形连通件14为自身可轴向长度变化的连通构件,其设置目的是为了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贴合的术后创面20能够通气且便于为引流管提供穿设位置,其设置位置可靠近术后创面20周围。

进一步的,轴向变形连通件14由多个伸缩密封膜套14-1和多个弹性金属框14-2依次同轴交替连接形成,但最顶端和最低端必须是弹性金属框14-2,其中伸缩密封膜套14-1能够实现轴向伸缩,多个弹性金属框14-2均为环形框体,多个伸缩密封膜套14-1和多个弹性金属框14-2的内部相配合形成有长度可伸缩的通孔,用于实时跟随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或外贴合长囊片3的充放气的厚度变化过程,且跟随变长或缩短过程确保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或外贴合长囊片3的各个充放气腔不透气,确保充放气时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伸缩密封膜套14-1包括金属网状结构支撑套和密封弹性膜片,密封弹性膜片包裹在金属网状结构支撑套上,且能够实现横纵向微抻和微缩,密封弹性膜片的边缘与穿过孔的边缘密封连接,从而确保各个充放气腔的密封性,其结构以及变形形式与心脏支架同理,由于伸缩密封膜套14-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两个弹性金属框14-2相连接,所以伸缩密封膜套14-1仅是端部变形小,其他部位径向变形较大。

进一步的,轴向变形连通件14的布置个数与穿过孔的布置个数对应,轴向变形连通件14能够有效进行定向引流排液的效果,减少皮下积液中的液体渗出,从而促进并提升术后创面20的愈合速度。

具体实施方式十四: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或十三的进一步限定,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上分别配合设置有充放气口,充放气口可连接充放气泵或者安装微型充放气泵进行充放气,微型充放气泵为现有产品,其工作原理与现有微型充放气泵相同。

进一步的,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上分别设置的充放气口的最佳位置为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侧部。

具体实施方式十五: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或十四的进一步限定,结合图3-图6所示,内贴合短囊片1包括两个分囊体,均为梯形结构的分囊体,更利于内贴合短囊片1形成放射状的整体结构,利于对乳腺以及术后创面20的形状贴合包裹挤压。同理内贴合长囊片2也包括多个单囊体,多个单囊体并列设置,具体为梯形结构的囊体,更利于配合内贴合短囊片1的形状,且自身整体形状可形成放射状的整体结构,利于对乳腺以及术后创面20的形状贴合包裹挤压。

具体实施方式十六: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图17和图18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阶段挤压修复方法为根据患者的创口长度、积液时流量选取强硬弱柔支撑阶段、强柔弱硬支撑阶段、硬柔兼备支撑阶段交替配合方式进行对应贴合的挤压过程;

其中,强硬弱柔支撑阶段:所述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均处于放气极限状态;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从内至外依次处于贴紧状态,内贴合短囊片1的外壁与内贴合长囊片2的内壁相贴紧,内贴合短囊片1的囊内壁贴合在第一支撑薄片5的内壁上,内贴合长囊片2的外壁与外贴合长囊片3的内壁相贴紧,内贴合长囊片2的囊内壁贴合在第二支撑薄片7的内壁上,外贴合长囊片3的囊内壁贴合在第三支撑薄片9的内壁上,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的支撑厚度在8~12mm;

强柔弱硬支撑阶段:所述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均处于充气极限状态;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从内至外依次处于贴紧状态,内贴合短囊片1的外壁与内贴合长囊片2的内壁相贴紧,内贴合短囊片1的囊内壁与第一支撑薄片5的内壁处于最大间隔状态,内贴合长囊片2的外壁与外贴合长囊片3的内壁相贴紧,内贴合长囊片2的囊内壁与第二支撑薄片7的内壁处于最大间隔状态,外贴合长囊片3的囊内壁与第三支撑薄片9的内壁处于最大间隔状态,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的支撑厚度在23~42mm;

硬柔兼备支撑阶段:所述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均处于充气极限状态;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从内至外依次处于贴紧状态,内贴合短囊片1的外壁与内贴合长囊片2的内壁相贴紧,内贴合短囊片1的囊内壁与第一支撑薄片5的内壁之间间隔距离为2~7mm,内贴合长囊片2的外壁与外贴合长囊片3的内壁相贴紧,内贴合长囊片2的囊内壁与第二支撑薄片7的内壁之间间隔距离为3~8mm,外贴合长囊片3的囊内壁与第三支撑薄片9的内壁之间间隔距离为5~15mm。

本实施方式中强硬弱柔支撑阶段、强柔弱硬支撑阶段和硬柔兼备支撑阶段的三个阶段次序可换,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对应选择强柔弱硬支撑阶段、硬柔兼备支撑阶段和强硬弱柔支撑阶段直线逐渐由全柔支撑至全硬支撑的过程。

本实施方式的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包括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均为硅橡胶、TPE或其他安全弹性材料制成,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形状为扇形薄囊片,也为圆弧形辐射状,与乳腺的形状相配合设置,其对应的圆心角小于90度,其朝向乳腺乳头方向的一端为窄幅端,内贴合短囊片1远离乳腺乳头方向的一端均为宽幅端。

同理,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形状为扇形薄囊片,也为圆弧形辐射状,与乳腺的形状相配合设置,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对应的圆心角均小于180度,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朝向乳腺乳头方向的一端均为窄幅端,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远离乳腺乳头方向的一端均为宽幅端。

其中,内贴合短囊片1包括第一内组成囊片1-1、第一外组成囊片1-2和第一周向囊条1-3,第一内组成囊片1-1和第一外组成囊片1-2均为扇形片体,二者并列设置,二者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一周向囊条1-3围合在第一内组成囊片1-1和第一外组成囊片1-2之间,第一周向囊条1-3的外周向边缘与第一外组成囊片1-2的边缘密封连接,第一周向囊条1-3的内周向边缘与第一内组成囊片1-1的边缘密封连接,第一内组成囊片1-1、第一外组成囊片1-2和第一周向囊条1-3围合的内部空间为第一充放气腔1-4。

同理,内贴合长囊片2包括第二内组成囊片2-1、第二外组成囊片2-2和第二周向囊条2-3,第二内组成囊片2-1和第二外组成囊片2-2均为扇形片体,二者并列设置,二者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二周向囊条2-3围合在第二内组成囊片2-1和第二外组成囊片2-2之间,第二周向囊条2-3的外周向边缘与第二外组成囊片2-2的边缘密封连接,第二周向囊条2-3的内周向边缘与第二内组成囊片2-1的边缘密封连接,第二内组成囊片2-1、第二外组成囊片2-2和第二周向囊条2-3围合的内部空间为第二充放气腔2-4。

同理,外贴合长囊片3包括第三内组成囊片3-1、第三外组成囊片3-2和第三周向囊条3-3,第三内组成囊片3-1和第三外组成囊片3-2均为扇形片体,二者并列设置,二者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三周向囊条3-3围合在第三内组成囊片3-1和第三外组成囊片3-2之间,第三周向囊条3-3的外周向边缘与第三外组成囊片3-2的边缘密封连接,第三周向囊条3-3的内周向边缘与第三内组成囊片3-1的边缘密封连接,第三内组成囊片3-1、第三外组成囊片3-2和第三周向囊条3-3围合的内部空间为第三充放气腔3-4。

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的内壁面为配合术后创面20的阶梯状挤压贴合托面10,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均为柔硬兼备的囊片体,当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处于充气状态时,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处于柔性挤压贴合状态,当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处于未充气状态时,术后创面挤压贴合托片处于硬性挤压贴合状态。

当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重叠排布时:内贴合短囊片1、内贴合长囊片2和外贴合长囊片3的厚度可相同,也可依次增厚,内贴合短囊片1的厚度最小,外贴合长囊片3的厚度最大。

内贴合短囊片1的长度小于内贴合长囊片2的长度,内贴合长囊片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外贴合长囊片3,内贴合短囊片1与内贴合长囊片2重合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内贴合短囊片1长度的三分之二,重合长度的最大值为内贴合短囊片1的长度。内贴合长囊片2与外贴合长囊片3的重合长度大于或等于内贴合长囊片2长度的二分之一,重合长度的最大值为内贴合长囊片2的长度。

本发明的分阶段挤压修复法根据积液量的不同,对应的处理方式不同,具体为:

当积液量小于10mL,积液量小时,本发明可根据具体术后创面20的位置选择对应的处理过程,当术后创面20的所在部位皮肤堆积褶皱程度较大、隐蔽且愈合速度较慢时,则需要配合强柔弱硬支撑阶段去支撑术后创面20,支撑一至两天后,随着愈合程度的加强,可对应配合硬柔兼备支撑阶段辅助支撑修复过程。

当积液量小于10mL,积液量小时,本发明可根据具体术后创面20的位置选择对应的处理过程,当术后创面20的所在部位平整且外露,创口规则时,则需要配合硬柔兼备支撑阶段辅助支撑修复过程即可。

当积液量处于11mL至30mL之间,积液量为中等量积液时,本发明可根据具体术后创面20的位置选择对应的处理过程,当术后创面20的所在部位皮肤堆积褶皱程度较大、隐蔽且愈合速度较慢时,则需要配合强柔弱硬支撑阶段去支撑术后创面20,支撑1至2天后,随着愈合程度的加强,可对应配合硬柔兼备支撑阶段辅助支撑修复过程,周期为2至3天,再最后对应强硬弱柔支撑阶段进行后续阶段的支撑。

当积液量为多于30mL的大量积液时,先利用强硬弱柔支撑阶段进行短暂挤压,0.5至1天,然后再对应配合硬柔兼备支撑阶段辅助支撑修复过程,支撑1至4天,观察愈合情况,还可重复交替硬柔兼备支撑阶段和强柔弱硬支撑阶段实现余液的挤压过程。

本实施方式为未提及的结构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或十五相同。

相关技术
  • 实现对挤压桶中新材料挤压的新材料挤压装置
  • 一种挤压绑扎法修复后的发电机定子铁芯
技术分类

061201162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