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2:40


一种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装配式墙体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即双皮墙结构,双皮墙又称叠合板式剪力墙,顾名思义是由两“片”混凝土墙板叠合而成的,而叠合的方式则是由钢筋桁架将两侧的混凝土板联系在一起。在工厂预制完成时,板与板之间内含空腔,现场安装就位后再在空腔内浇筑混凝土,由此形成的预制和现浇混凝土整体受力的墙体就是叠合板式剪力墙。

现有的,存在用于拐角连接处的双皮墙主体的外页板处于悬挑状态的情况,因此其在运输过程中,处于悬挑状态的外页板容易发生磕碰而受损。为解决上述问题,公告号为CN113006315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双皮墙,通过防护板在运输过程中对双皮墙主体的外页板进行保护,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于两双皮墙拐角连接处的外侧形成密封,便于后续混凝土浇筑施工。

但是,上述解决方案中,拐角连接处的两个双皮墙的外侧仅有一个防护板,这就意味着运输过程中有一双皮墙的外页板并无防护板保护或施工过程中有一双皮墙上的防护板需要拆除;并且,拐角连接处的两个双皮墙仅在外侧有防护板起密封作用,故内侧的密封性较差。

针对上述情况,显然对于拐角连接处的双皮墙结构仍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方便施工,能够在运输过程中更好地对双皮墙主体的外页板进行保护,同时能够全面提高拐角连接处的密封性,从而进一步方便后续混凝土浇筑施工。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包括双皮墙主体以及防护组件;

所述双皮墙主体包括外页板、内页板以及钢筋结构,所述外页板与所述内页板互相平行,所述钢筋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页板以及所述内页板固定连接,且所述外页板的一端相对于所述内页板伸出;

所述防护组件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基座以及若干定位件,所述第一板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基座转动连接且两转动轴线互相平行;所述外页板以及所述内页板靠近所述双皮墙主体拐角连接处的一端均具有供所述基座安装的位置;若干所述定位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转动连接处以及第一板体与所述基座的转动连接处,若干所述定位件分别限制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相对转动以及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基座之间相对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运输双皮墙主体前,调节基座的安装位置以及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转动位置,即可使第一板体以及第二板体围护双皮墙主体的一端,对外页板的悬挑部分具有保护效果;双皮墙主体施工过程中,调节基座的安装位置以及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转动位置,即可使第一板体与双皮墙主体贴合相抵,第二板体与另一双皮墙主体贴合相抵,便于两个双皮墙主体确定吊装位置,提高吊装质量;同时,两防护组件将于两双皮墙主体拐角连接处的内外侧起密封作用,从而进一步方便后续混凝土浇筑施工,提高后续混凝土浇筑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防护组件还包括定位座,所述定位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远离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定位座相对于所述第二板体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板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体的转动轴线平行,所述外页板以及所述内页板靠近所述双皮墙主体拐角连接处的一端均具有供所述定位座定位的位置,且所述定位座相对于所述第二板体转动也受所述定位件限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板体远离第一板体的一端通过定位座与双皮墙主体连接固定,从而能够提高防护组件与双皮墙主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稳定性,进而能够提高防护组件对双皮墙主体的防护作用以及密封作用。

可选的,所述防护组件还包括固定座、调节螺栓以及若干导向件,所述外页板以及所述内页板靠近所述双皮墙主体拐角连接处的一端均具有供所述固定座固定安装的位置;所述基座与对应的所述外页板或对应的所述内页板滑动连接,所述调节螺栓的尾部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且所述调节螺栓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基座的滑动方向平行,所述调节螺栓穿设所述固定座并与所述固定座螺纹配合;所述导向件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且与所述固定座穿设配合,且所述导向件与所述调节螺栓平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皮墙主体施工的过程中,转动调节螺栓即可带动基座滑动改变其于双皮墙主体上的安装位置,从而能够降低施工难度;此外,在第二板体对另一双皮墙主体起辅助吊装作用的情况下,控制基座朝靠近固定座的方向滑动的过程中,第二板体不仅能够检验另一双皮墙主体吊装的位置是否合适,同时能够对吊装位置不合适的另一双皮墙主体具有纠偏效果。

可选的,所述防护组件还包括密封件以及挤压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内部且与所述第一板体滑动连接,所述挤压件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内部且与所述基座滑动连接;所述挤压件沿所述基座的滑动方向滑动进出所述基座的两端,所述密封件滑动进出所述第一板体的两端;所述基座与所述第一板体位于同一平面内时,所述挤压件朝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挤压件推动所述密封件朝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方向滑动并与所述第二板体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皮墙主体施工的过程中,两双皮墙主体均吊装完成后,控制挤压件滑动推动密封件滑动至与第二板体相抵,此时密封件能够对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间隙起密封作用,从而提高防护组件对两双皮墙主体拐角连接处的密封作用。

可选的,所述防护组件还包括触发件,所述触发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座靠近所述基座的一侧,且所述基座朝靠近所述固定座滑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触发件穿入所述基座并推动所述挤压件朝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基座朝靠近固定座的方向滑动,使其于双皮墙主体上改变安装位置的过程中,触发件将自动推动挤压件滑动,挤压件滑动再推动密封件滑动于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形成密封,使得防护组件调节完成后能够自动完成提高密封作用的操作步骤,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施工难度。

可选的,所述防护组件还包括若干第一弹性件以及若干第二弹性件,若干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内部,所述第一弹性件驱使所述密封件朝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方向滑动;若干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内部,所述第二弹性件驱使所述挤压件朝远离所述第一板体的方向滑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基座朝远离固定座的方向滑动后,若干第一弹性件驱使密封件滑动复位,若干第二弹性件驱使挤压件滑动复位,能够使防护组件迅速复原,降低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因密封件而无法相对转动等问题发生的概率,从而进一步降低操作难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板体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一端开设有用于引导密封件穿出方向的导向槽,所述第二板体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开设有供所述密封件端部插入的插接槽;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垂直时,所述密封件朝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密封件穿过所述导向槽并与所述插接槽插接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槽引导密封件滑动与插接槽插接配合,提高密封件与插接槽插接配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密封件以端部与插接槽插接配合的方式于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能够进一步提高密封件的密封作用。

可选的,还包括若干预埋件,若干所述预埋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外页板以及所述内页板靠近所述双皮墙主体拐角连接处的一端;所述防护组件还包括若干定位螺栓,若干所述定位螺栓与若干所述预埋件一一对应,所述定位座上开设有若干供所述定位螺栓穿过的定位孔,且所述定位螺栓与所述预埋件螺纹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座通过定位螺栓与预埋件的螺纹配合与双皮墙主体固定连接,能够进一步提高定位座定位后与双皮墙主体之间的位置稳定性;并且,定位螺栓与预埋件螺纹配合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双皮墙主体具有纠偏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最终双皮墙主体施工完成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外页板以及所述内页板靠近所述双皮墙主体拐角连接处的一端均具有抵接面,两所述外页板以及两所述内页板上的抵接面分别贴合相抵时,两所述双皮墙主体互相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双皮墙主体吊装完成后,对应的抵接面互相贴合相抵,以抵接面为辅助能够进一步方便双皮墙主体吊装,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混凝土从两双皮墙主体之间的缝隙外渗的概率。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施工方法,应用于上述的一种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具体步骤如下:

S1、拐角连接处的两所述双皮墙主体加工完成后,于两所述双皮墙主体上分别安装所述防护组件,使所述第一板体以及所述第二板体共同围护所述外页板以及所述内页板靠近所述双皮墙主体拐角连接处的一端;

S2、运输拐角连接处的两所述双皮墙主体;

S3、一所述双皮墙主体吊装完成后,调节对应的所述防护组件,解除所述防护组件对所述外页板以及所述内页板靠近所述双皮墙主体拐角连接处的一端的防护作用;

S4、以吊装完成的一所述双皮墙主体上的所述第二板体为辅助,吊装另一所述双皮墙主体,使两所述双皮墙主体端部相抵;

S5、往所述双皮墙主体的空腔中浇筑混凝土,两所述防护组件分别于两所述双皮墙主体拐角连接处的内外两侧起密封作用。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防护组件能够在运输过程中更好地对双皮墙主体的外页板进行保护,同时能够全面提高拐角连接处的密封性,从而进一步方便后续混凝土浇筑施工;

2.能够降低施工难度,从而进一步方便施工人员施工双皮墙主体;

3.防护组件具有更高的密封性,能够对两双皮墙主体拐角连接处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4.双皮墙主体施工的过程中,防护组件能够辅助双皮墙主体吊装,提高双皮墙主体吊装后的位置准确性,同时能够对双皮墙主体的位置起纠偏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运输时一侧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运输时另一侧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拼接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沿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定位件限制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相对转动时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双皮墙主体;11、外页板;12、内页板;13、钢筋结构;14、抵接面;2、防护组件;21、第一板体;211、引导槽;22、第二板体;221、插接槽;23、基座;24、定位座;241、定位孔;25、固定座;251、调节螺栓;252、导向件;26、挤压件;27、密封件;28、触发件;3、定位螺栓;4、预埋件;5、定位件;6、第三弹性件;101、滑动孔;102、定位槽;103、第一弹性件;104、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施工后用于组成建筑的拐角处。本实施例中,优选建筑的拐角处呈最为常见的直角结构,以此为例对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进行介绍以及附图展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对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进行简单的结构、尺寸调整,也能够组成不同夹角的建筑的拐角处。

参照图1和图2,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包括双皮墙主体1以及防护组件2,双皮墙主体1为施工主体,用于施工后形成建筑的墙体;防护组件2在双皮墙主体1运输的过程中对其起防护作用,在双皮墙施工的过程中对其与另一双皮墙主体1的拐角连接处起密封作用,便于后续混凝土浇筑施工。

参照图1和图3,本实施例中,优选建筑的拐角处结构由两个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拼接后施工组成,两个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中,双皮墙主体1相似,且防护组件2相同。

回到图1和图2,双皮墙主体1整体为长方体结构,包括外页板11、内页板12以及钢筋结构13,外页板11与内页板12互相平行,钢筋结构13位于外页板11与内页板12之间,且钢筋结构13的两端均通过埋设的方式分别与外页板11以及内页板12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外页板11以及内页板12整体均为长方形板状结构,且外页板11以及内页板12均以宽度边竖直的状态进行施工。

外页板11长度方向的一端面与自身的长度方向垂直,且外页板11上该端面与内页板12长度方向的一端面齐平。外页板11的长度尺寸大于内页板12的长度尺寸,故外页板11长度方向的一端将相对于内页板12露出,此为双皮墙主体1的拐角连接处。

两个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吊装完毕后,浇筑施工之前,需满足两个双皮墙主体1呈互相垂直的状态,且两外页板11靠近拐角连接处的一端相抵,两内页板12靠近拐角连接处的一端也相抵,此时两外页板11分别位于两内页板12的外侧,从而降低浇筑施工时混凝土从两双皮墙主体1拐角连接处发生渗漏的概率。

回到图1和图3,进一步的,优选外页板11以及内页板12靠近拐角连接处一端均具有抵接面14,且优选抵接面14为倾斜面,当两个双皮墙垂直拼接完成时,两外页板11的抵接面14贴合相抵,且两内页板12的抵接面14也贴合相抵。便于施工的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浇筑施工时混凝土从两双皮墙主体1拐角连接处发生渗漏的概率。

回到图1和图2,防护组件2与双皮墙主体1一一对应,且防护组件2与双皮墙主体1可拆卸连接。防护组件2包括第一板体21、第二板体22以及基座23,优选第一板体21、第二板体22以及基座23均为长方体结构,且防护组件2于双皮墙主体1上安装后,第一板体21、第二板体22以及基座23的长度边均与双皮墙主体1的宽度边平行。

第一板体21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板体22宽度方向的一端以及基座23宽度方向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板体22相对于第一板体21的转动轴线与基座23相对于第一板体21的转动轴线互相平行且均平行于第一板体21的长度边。

外页板11背离内页板12的侧面上靠近拐角连接处的位置以及内页板12背离外页板11的侧面上靠近拐角连接处的位置均供基座23安装,本实施例中,优选两个双皮墙主体1上,两个基座23分别安装于对应的外页板11以及内页板12上。

以基座23安装于外页板11上的双皮墙主体1为例,当基座23安装于外页板11上供其安装区域中靠近拐角连接处的位置时,控制第一板体21相对于基座23朝靠近内页板12的方向转动至第一板体21与基站垂直,再控制第二板体22相对于第一板体21朝靠近内页板12的方向转动至第二板体22与第一板体21垂直;此时第一板体21呈与双皮墙主体1垂直的状态,且基座23以及第二板体22均呈与双皮墙主体1平行的状态;此时防护组件2能够将双皮墙主体1靠近拐角连接处的一端围合形成防护,以此实现防护效果。

当基座23安装于外页板11上供其安装区域中远离拐角连接处的位置时,控制第一板体21相对于基座23朝远离内页板12的方向转动至第一板体21与基站平行,再控制第二板体22相对于第一板体21朝靠近内页板12的方向转动至第二板体22与第一板体21垂直;此时基座23以及第一板体21均呈与双皮墙主体1平行的状态,且第二板体22呈与双皮墙主体1垂直的状态;此时两双皮墙主体1垂直拼接后,另一双皮墙主体1的外页板11的外侧面将与第二板体22贴合相抵,且防护结构将位于两双皮墙主体1靠近拐角连接处位置的外侧;从而使防护结构具有引导两双皮墙主体1准确垂直拼接的效果,且在两双皮墙主体1垂直拼接后具有提高拐角连接处靠近外侧部分的密封性的效果,进而进一步降低浇筑施工时混凝土从两双皮墙主体1拐角连接处外侧发生渗漏的概率。

回到图1和图3,对于基座23安装于内页板12上的双皮墙主体1来说,其结构与基座23安装于外页板11上的双皮墙主体1相似,根据基座23安装于外页板11上的双皮墙主体1的结构推导可得,故在此对基座23安装于内页板12上的双皮墙主体1的结构不做赘述。

与基座23安装于外页板11上的双皮墙主体1不同的是,对于基座23安装于内页板12上的双皮墙主体1来说,当基座23安装于内页板12上供其安装区域中远离拐角连接处的位置时,控制第一板体21相对于基座23朝远离外页板11的方向转动至第一板体21与基站平行,再控制第二板体22相对于第一板体21朝远离外页板11的方向转动至第二板体22与第一板体21垂直;此时基座23以及第一板体21均呈与双皮墙主体1平行的状态,且第二板体22呈与双皮墙主体1垂直的状态;此时两双皮墙主体1垂直拼接后,另一双皮墙主体1的内页板12的内侧面将与第二板体22贴合相抵,且防护结构将位于两双皮墙主体1靠近拐角连接处位置的内侧;从而使防护结构也具有引导两双皮墙主体1准确垂直拼接的效果,且在两双皮墙主体1垂直拼接后具有提高拐角连接处靠近内侧部分的密封性的效果,进而进一步降低浇筑施工时混凝土从两双皮墙主体1拐角连接处内侧发生渗漏的概率。

参照图1和图4,进一步的,防护组件2还包括定位座24,定位座24整体也呈长方形板状结构,定位座24宽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二板体22远离第一板体21的一端转动连接,且定位座24相对于第二板体22的转动轴线与第二板体22相对于第一板体21的转动轴线平行。双皮墙主体1上,外页板11背离内页板12的侧面上靠近拐角连接处的位置以及内页板12背离外页板11的侧面上靠近拐角连接处的位置均能够供定位座24固定安装。

当防护组件2对双皮墙主体1起防护效果时,定位座24与同一双皮墙主体1上的外页板11或内页板12固定连接,此时第二板体22通过定位座24与所在的双皮墙主体1固定连接,从而能够提高防护组件2与双皮墙主体1之间的相对位置稳定性;当防护组件2对双皮墙主体1起提高密封性的作用时,定位座24与另一双皮墙主体1上的外页板11或内页板12固定连接,此时第二板体22通过定位座24与另一双皮墙主体1固定连接,从而能够提高两双皮墙之间的相对位置稳定性,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护组件2提高密封性的效果。

参照图2和图4,更进一步的,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还包括若干预埋件4,防护组件2还包括若干定位螺栓3。预埋件4固定安装于双皮墙主体1上,对于基座23安装于外页板11上的双皮墙主体1,若干预埋件4预埋于其内页板12上靠近拐角连接处的位置;对于基座23安装于内页板12上的双皮墙主体1,若干预埋件4预埋于其外页板11上靠近拐角连接处的位置;且若干预埋件4沿双皮墙主体1的宽度方向等间距分布。

定位座24远离第二板体22的一端开设有若干供定位螺栓3穿过的定位孔241,若干定位孔241与若干定位螺栓3一一对应。固定座25与另一双皮墙主体1相抵并确定位置后,若干定位孔241与另一双皮墙主体1上的若干预埋件4一一对应,定位螺栓3穿过定位孔241后与预埋件4螺纹配合。当两个双皮墙主体1垂直拼接后存在一定位置误差时,通过定位螺栓3与预埋件4螺纹配合能够对双皮墙主体1相对于另一双皮墙主体1进行纠偏。

参照图1和图5,进一步的,防护组件2还包括若干定位件5,本实施例中,优选基座23与第一板体21之间的转动连接位置、第一板体21与第二板体22之间的转动连接位置以及第二板体22与定位座24之间的转动连接位置均安装有定位件5,用于限制对应二者的转动,使二者相对转动调节后相对位置固定。

本实施例中,以第一板体21与第二板体22之间的转动连接位置为例对定位件5及其功能进行介绍,定位件5于基座23与第一板体21之间的转动连接位置以及第二板体22与定位座24之间的转动连接位置的应用同理。

第二板体22靠近第一板体21的一端上于自身长度方向的一端开设有供定位件5滑动配合的滑动孔101,定位件5穿设于滑动孔101中,且定位件5的滑动方向与第二板体22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一板体21靠近第二板体22的一端上于自身长度方向的一端开设有供所述定位件5插接配合的锁定槽,定位件5滑动后能够与锁定槽插接配合,且定位件5与锁定槽插接配合时,第二板体22相对于第一板体21转动受限。

更进一步的,优选第二板体22相对于第一板体21转动至特定状态下,定位件5才能滑动插入锁定槽中与锁定槽插接配合。本实施例中,优选定位件5与锁定槽插接配合的部位横截面为正方形,当且仅当第二板体22相对于第一板体21转动至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的状态下,定位件5才能滑动与锁定槽插接配合。

更进一步的,优选每个定位件5均配套有一个第三弹性件6进行使用,第三弹性件6的两端分别与定位件5以及第二板体22固定连接,第三弹性件6驱使定位件5朝靠近锁定槽的方向滑动。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三弹性件6为拉簧,当定位件5与锁定槽对齐且形状适配时,第三弹性件6将驱使定位件5滑动至与锁定槽插接配合并保持。

进一步的,优选基座23与双皮墙主体1滑动连接,且优选防护组件2还包括固定座25、调节螺栓251以及若干导向件252,优选固定座25整体为长方形板状结构,固定座25固定安装于双皮墙主体1上,且位于基座23背离第一板体21的一侧,即固定座25与同一防护组件2的基站安装于相同的外页板11或内页板12上。

调节螺栓251沿平行于双皮墙主体1的长度方向穿设固定座25且与固定座25螺纹配合,调节螺栓251的尾部与基座23转动连接,且调节螺栓251相对于基座23的转动轴线与自身的轴线重合;导向件252的一端与基座23固定连接,导向件252与固定座25穿设配合,且导向件252与调节螺栓251互相平行。本实施例中,优选防护组件2共包括一个导向件252,导向件252以及调节螺栓251分别安装于固定座25长度方向的两端。

控制调节螺栓251转动即可带动基座23沿导向件252相对于固定座25滑动,即控制基座23沿平行于双皮墙主体1长度方向的方向于双皮墙上滑动,从而方便施工人员改变基座23于双皮墙主体1上的位置。当基座23朝远离固定座25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时,此时基座23将位于双皮墙主体1上供其安装区域中靠近拐角连接处的位置;当基座23朝靠近固定座25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时(优选此时基座23与固定座25相抵),此时基座23将位于双皮墙主体1上供其安装区域中远离拐角连接处的位置。当两个双皮墙主体1垂直拼接后存在一定位置误差时,控制基座23滑动带动第二板体22与另一双皮墙主体1相抵也能够对其起到纠偏的作用。

参照图1和图4,进一步的,防护组件2还包括挤压件26以及密封件27,本实施例中,优选挤压件26以及密封件27均为片状结构。挤压件26滑动安装于基座23的内部,挤压件26的滑动方向与基座23的宽度方向平行,且挤压件26滑动的过程中两个端部均能够伸出基座23;密封件27滑动安装于第一板体21的内部,密封件27的滑动方向与第一板体21的宽度方向平行,且密封件27滑动的过程中两个端部也均能够伸出第一板体21。

挤压件26相对于基座23滑动的过程中具有限制,挤压件26朝远离第一板体21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时,挤压件26完全位于基座23的内部;挤压件26朝靠近第一板体21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时,挤压件26的一端伸出基座23且位于基座23靠近第一板体21的一侧,挤压件26的另一端缩入基座23的内部。

密封件27相对于第一板体21滑动的过程中也具有限制,密封件27朝靠近基座23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时,密封件27完全位于第一板体21的内部;密封件27朝远离基座23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时,密封件27的一端伸出第一板体21并与第二板体22相抵,密封件27的另一端缩入第一板体21的内部。

防护组件2对双皮墙主体1起提高密封性的作用时,控制挤压件26朝靠近第一板体21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挤压件26将推动密封件27滑动使其端部与第二板体22相抵,此时密封件27靠近第二板体22的一端能够对第一板体21与第二板体22之间的间隙起密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护组提高密封性的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密封件27为橡胶制品。

更进一步的,防护组件2还包括触发件28,本实施例中,优选触发件28也为片状结构。触发件28固定安装于固定座25靠近基座23的一侧,在基座23朝靠近固定座25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的过程中,触发件28能够推动挤压件26朝靠近第一板体21的方向滑动,从而使挤压件26推动密封件27朝靠近第二板体22的方向滑动至与第二板体22相抵。

更进一步的,优选密封件27具有柔性,第一板体21靠近第二板体22的一端具有用于引导密封件27伸出方向的引导槽211,且第二板体22靠近第一板体21的一端开设有供密封件27端部插入的插接槽221。

防护组件2对双皮墙主体1起提高密封性的作用时,此时第二板体22处于垂直于第一板体21的状态,此时密封件27受挤压件26推动后,密封件27靠近第二板体22的一端将沿引导槽211改变伸出方向,且最终密封件27的端部能够与插接槽221插接配合,从而提高密封件27的密封效果。

更进一步的,防护组件2还包括若干第一弹性件103以及若干第二弹性件104。若干第一弹性件103均安装于第一板体21的内部,第一弹性件103的两端分别与密封件27以及第一板体21固定连接,且第一弹性件103能够驱使密封件27朝靠近基座23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并保持;若干第二弹性件104均安装于基座23的内部,第二弹性件104的两端分别与挤压件26以及基座23固定连接,且第二弹性件104能够驱使挤压件26朝远离第一板体21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并保持。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一弹性件103以及第二弹性件104均为压簧。

基座23朝远离固定座25的方向滑动后,若干第二弹性件104将驱使挤压件26相对于基座23滑动复位,同时若干第一弹性件103也将驱使密封件27相对于第一板体21滑动复位。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的实施原理为:

运输过程前,将防护组件2安装于双皮墙主体1上后,对防护组件2进行调节,使第一板体21以及第二板体22将双皮墙主体1靠近拐角连接处的一端围合起到防护作用,再进行运输吊装作业,从而降低双皮墙主体1在运输吊装作业过程中因磕碰受损的概率;

吊装作业的过程中,对防护组件2进行调节,使防护组件2解除对双皮墙主体1的防护作用,转为处于提高密封性的位置状态;此时第二板体22对另一双皮墙主体1的吊装过程具有辅助效果,便于另一双皮墙主体1吊装位置准确,且能够对另一双皮墙主体1起到纠偏效果;

浇筑施工时,两防护组件2分别于两个双皮墙主体1的拐角连接处的内外两侧起密封作用,能够进一步降低混凝土渗漏的概率,从而提高浇筑效果。

实施例2: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施工方法,应用于如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组装合成建筑双皮外墙结构,具体步骤如下:

S1、拐角连接处的两双皮墙主体1加工完成后,于两双皮墙主体1上分别安装防护组件2,使第一板体21以及第二板体22共同围护外页板11以及内页板12靠近双皮墙主体1拐角连接处的一端。

双皮墙主体1加工完成后,于双皮墙主体1上安装防护组件2,使固定座25固定安装于双皮墙主体1上,控制基座23朝远离固定座25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并控制第一板体21以及第二板体22转动使二者将双皮墙主体1靠近拐角连接处的一端围护,再通过若干定位螺栓3与若干预埋件4螺纹配合使定位座24与双皮墙主体1固定。

S2、运输拐角连接处的两双皮墙主体1。

将两个安装有防护组件2的双皮墙主体1运输至施工现场,并对其进行吊装作业。

S3、一双皮墙主体1吊装完成后,调节对应的防护组件2,解除防护组件2对外页板11以及内页板12靠近双皮墙主体1拐角连接处的一端的防护作用。

先吊装一双皮墙主体1使其位于所需位置,再对其上的防护组件2进行调节,解除定位座24与双皮墙主体1之间的固定,控制第一板体21以及第二板体22转动,再控制基座23朝靠近固定座25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使第二板体22对另一双皮墙主体1的吊装作业起辅助作用。

S4、以吊装完成的一双皮墙主体1上的第二板体22为辅助,吊装另一双皮墙主体1,使两双皮墙主体1端部相抵。

对另一双皮墙主体1上的防护组件2进行同样的调节操作,使其第二板体22对自身所在的双皮墙主体1的吊装作业也能够起辅助作用,接着在双皮墙主体1与第二板体22保持贴合相抵的状态下进行吊装作业;另一双皮墙主体1初步吊装完成后,通过控制基座23滑动能够带动第二板体22对另一双皮墙主体1进行纠偏,另外通过若干定位螺栓3与若干预埋件4螺纹配合使定位座24与另一双皮墙主体1固定,且此过程中同样能够对另一双皮墙主体1进行纠偏。

S5、往双皮墙主体1的空腔中浇筑混凝土,两防护组件2分别于两双皮墙主体1拐角连接处的内外两侧起密封作用。

往双皮墙主体1的空气中浇筑混凝土,此时与插接槽221插接配合的密封件27能够提高两双皮墙主体1拐角连接处两侧的密封性,阻止混凝土外渗,方便浇筑施工,同时能够提高浇筑效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现浇框架柱钢筋笼预制装配式施工装置及施工方法
  • 一种装配式柱帽
  • 一种装配式预制柱构件、装配式组合预制柱及其装配方法
  • 一种装配式方形钢筋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基础连接节点结构及施工方法
  • 用于输电线路的装配式锥柱-板柱复合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 一种装配式柱帽及其施工方法
  • 一种环形柱帽预埋件及环形混凝土柱帽的施工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33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