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混凝土建筑钢板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一种混凝土建筑钢板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建筑钢板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粘钢加固也被称为粘贴钢板加固,是将钢板采用高性能的环氧类粘接剂粘结于混凝土构件的表面,使钢板与混凝土形成统一的整体,利用钢板良好的抗拉强度达到增强构件受力性能的目的。尤其是在类似建筑混凝土梁柱的承力结构上进行使用,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关技术中的粘钢加固通常会在建筑梁柱成型后进行,通常会在梁柱成型后对梁柱的表面进行平整,再对梁柱的钢筋分部进行探测,设定打孔位置,然后将螺栓穿过钢板并伸入到孔内进行注胶固定。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现有的混凝土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通常会架设木质模板对建筑结构的进行承载定型,在向木质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和混凝土凝固的过程中,经常会使模板以及建筑表面在压力作用下出现挤压变形的情况。而在粘钢加固时,对建筑梁进行表面处理工序会耗费过多的人力资源。

发明内容

为了在使用钢板对建筑梁进行加固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建筑梁表面发生的变形,以减少粘钢加固的流程所耗费的人力资源,本申请提供一种混凝土建筑钢板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首先,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混凝土建筑粘钢加固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建筑钢板加固结构,包括建筑梁,以及预设在模板内与混凝土梁一起成型的预制框架,所述预制框架设置在建筑梁模板内腔的内壁上;

所述预制框架包括两根沿建筑梁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包边角钢、间隔固定在两根包边角钢之间的多块底板,以及一体设置在包边角钢顶部的多块侧翼钢板;

当所述建筑梁凝固成型后,多块所述底板嵌设于建筑梁的下表面,多块所述侧翼钢板嵌设在建筑梁的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预制框架预先布设在建筑梁的模板内,使得预制框架在混凝土建筑梁的表面一体成型。预制而成的框架结构对建筑梁进行了包覆保护,尽可能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需要对成型后,建筑梁上需要进行探测、打孔以及注胶等流程,尽可能缩短了施工时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可选的,所述底板上固接有两根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上铰接有用于钩挂梁内钢筋笼的挂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建筑梁凝固后,预制框架与建筑梁的整体性更强,减少了预制框架与建筑梁相互分离的情况。

可选的,同一所述底板上的两块限位杆分别位于梁内钢筋笼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梁内钢筋笼的位置进行了限位,减少了梁内钢筋笼在建筑梁内的位置发生偏移而导致建筑梁各部位受力性能不均匀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预制框架与建筑梁模板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制框架对梁模板进行了固定与强化,减少了混凝土浆液渗入到预制框架与梁模板之间的情况,另一方面提高了建筑梁在成型过程中梁模板的强度,减少了建筑梁模板发生局部鼓胀、变形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预制框架与梁模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预制框架朝向梁模板的表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栓穿过梁模板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梁模板的拆除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螺纹孔未贯穿预制框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了混凝土浆液渗入到螺纹孔内从而阻碍梁模板正常拆除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预制框架上位于不同包边角钢上的侧翼钢板一一对应,相互对应的两块侧翼钢板之间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包括条状的抗拉部和固接在抗拉部两端的卡接部;

相互对应的两块所述侧翼钢板相互朝向的一侧开设有与限位件适配的“T”型卡槽,所述限位件的两个所述卡接部滑动连接在卡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件对侧翼钢板之间的距离进行了限制,进一步减少了建筑梁上部在压力作用下向两侧膨胀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每个限位部上套设有至少两个滑动环,所述滑动环上固接有用于连接梁内钢筋笼的钩挂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提高了预制框架与建筑梁之间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建筑钢板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按照建筑梁的规格组装预制框架;

将组装好的预制框架放置在搭接好的梁模板内腔中;

在梁模板上与螺纹孔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贯穿孔;

使用螺栓将梁模板与预制框架固定;

在建筑梁内搭接梁内笼架,并将挂钩挂接在梁内钢筋笼的底部;

梁内钢筋笼搭建好后,将限位件插设在对应侧翼钢板的卡槽中,并将限位件上的钩挂部挂接在梁内钢筋笼的顶部;

向梁模板内浇筑混凝土浆液,并等待建筑梁成型;

建筑梁成型后拆除梁模板。

可选的,所述梁模板的外壁上固定有沿建筑梁长度方向设置的加固条,所述加固条上开设有与贯穿孔对应的通孔,所述加固条通过螺栓安装在梁模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对梁模板进行了加固,减少了建筑梁产生的变形量。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将用于加固建筑梁的钢板与设在建筑梁的模板内,与建筑梁一体成型,在对建筑梁进行加固的基础上,使得建筑梁的表面更加平整,并且减少了建筑梁成型后探测、打孔以及注胶的过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2.通过在底板和侧翼钢板上设置安装用于与梁内钢筋笼钩挂的部件,提高了建筑梁成型后建筑梁与预制框架的整体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混凝土建筑钢板加固结构的建筑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梁模板与预制框架相对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带有加长板的混凝土建筑钢板加固结构的内部结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1、建筑梁;11、梁内钢筋笼;2、预制框架;21、包边角钢;22、底板;221、限位杆;222、挂钩;23、侧翼钢板;231、卡槽;24、螺纹孔;25、限位件;251、抗拉部;252、卡接部;2521、连接孔;253、滑动环;254、钩挂部;26、加长板;261、槽体结构;262、插块;2621、固定孔;3、梁模板;4、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混凝土建筑钢板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的钢板加固结构包括建筑梁1,以及在浇筑建筑梁1之前预设在模板内与混凝土梁一起成型的预制框架2。

参照图2,预制框架2设置在梁模板3内腔的内壁上,预制框架2包括两根沿建筑梁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包边角钢21、间隔固定在两根包边角钢21之间的多块底板22,以及一体竖直设置在包边角钢21顶部上表面的多块侧翼钢板23,多块侧翼钢板23在包边角钢21上表面等间距布设,且两根不同包边角钢21上的侧翼钢板23和底板22一一对应形成“U”型结构对建筑梁1进行包覆。

当建筑梁1凝固成型后,底板22嵌设于建筑梁1的下表面,侧翼钢板23嵌设在建筑梁1的侧壁上,而包边角钢21在建筑梁1的下方边角处对建筑梁1的下侧棱角进行包覆。

本实施例中采用将预制框架2预先布设在建筑梁1的模板内的方式,使预制框架2在混凝土建筑梁1的表面一体成型,对建筑梁1表面进行包覆保护,达到了加强建筑梁1受力性能的效果,并且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避免了对建筑梁1进行探测、打孔以及注胶等流程,尽可能缩短了施工时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参照图2,每块底板22上均固接有两根限位杆221,两块限位杆221分别位于梁内钢筋笼11的两侧,且限位杆221的顶端铰接有用于钩挂梁内钢筋笼11的挂钩222。

在将预制框架2装设在梁模板3内腔中后,会在建筑梁1内腔中搭设梁内钢筋笼11。梁内钢筋笼11的位置通常在两端与建筑墙体内的钢筋笼进行固定,但是建筑墙体内的钢筋笼高度较高且自身重量较大,经常会靠向建筑墙体模板某侧的内壁上,出现建筑内钢筋笼分布不均匀的情况。而限位杆221的设置能够对梁内钢筋笼11的位置进行限位,减少了梁内钢筋笼11位置发生偏移而导致建筑梁1各位置受力性能不均匀的情况。同时,通过挂钩222能够使得预制框架2与梁内钢筋笼11进行连接,提高了预制框架2与梁内钢筋笼11之间的整体性,减少了在较大作用力下预制框架2与建筑梁1相互分离的情况。

预制框架2与建筑梁1模板之间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具体来说,预制框架2上均匀分布的“U”型结构与梁模板3之间通过多个螺栓4连接,预制框架2朝向梁模板3的表面开设有多个螺纹孔24,螺纹孔24未贯穿预制框架2。螺栓4穿过梁模板3螺纹连接在螺纹孔24内。

预制框架2与梁模板3的连接能够对梁模板3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强化,减少了建筑梁1模板发生局部鼓胀、变形的情况。而梁模板3能够对预制框架2的位置进行定位。预制框架2与梁模板3相互贴紧从而有效减少了混凝土浆液渗入到预制框架2与梁模板3之间的情况。

未贯穿预制框架2的螺纹孔24尽可能避免了混凝土浆液渗入到螺纹孔24内对工作人员拆除梁模板3造成的阻碍;而螺栓4从梁模板3的外侧对预制框架2进行固定的结构又能使得工作人员拆除梁模板3时更加方便,减少了梁模板3在拆除过程中发生损坏的情况。

参照图2和图3,进一步的,相互对应的两块侧翼钢板23之间设置有限位件25,限位件25包括条状的抗拉部251和同轴固接在抗拉部251两端的卡接部252,卡接部252为圆盘状,且抗拉部251选用金属铰绳。

相互对应的两块侧翼钢板23相互朝向的一侧开设有与限位件25适配的“T”型卡槽231,卡槽231向上延伸至侧翼钢板23的上表面。限位件25的两个卡接部252滑动连接在卡槽231内对两块侧翼钢板23之间的距离进行了限制,进一步减少了建筑梁1上部在压力作用下向两侧膨胀的情况,保证了建筑梁1结构的稳定性。

每个限位件25上套设有至少两个滑动环253,滑动环253上固接有用于连接梁内钢筋笼11顶部的钩挂部254。

预制框架2顶端的螺纹孔24开设在卡槽231对应的位置处与卡槽231的内腔连通,且卡接部252背离抗拉部251的表面开设有与卡槽231内螺纹孔24对应的连接孔2521。连接孔2521内设有与螺栓4对应的内螺纹,螺栓4依次穿过梁模板3、侧翼钢板23后螺纹连接在连接孔2521内,从而对限位件25的位置进行了固定,进一步减少了限位件25在建筑梁1浇筑和凝固过程中发生偏移的情况。

参照图2和图4,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适应建筑中多种型号的建筑梁1,底板22设有多种相适应的型号,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需要将不同长度的底板22安装在预制框架2上。同时预制框架2还包括用于加长侧翼钢板23的加长板26,所述加长板26的宽度与侧翼钢板23相同,且加长板26的上表面开设有与卡槽231相同的槽体结构261,而加长板26的下表面固接有与卡槽231完全适配的插块262。插块262上与卡槽231内螺纹孔24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与连接孔2521结构相同的固定孔2621。

在将加长板26的插块262嵌入到卡槽231内后,将螺栓4依次穿过梁模板3和侧翼钢板23螺纹连接在固定孔2621内,将梁模板3、侧翼钢板23和加长板26固定在一起。从而使预制框架2能够适应不同梁高的建筑梁1。

另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建筑钢板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按照建筑梁1的规格组装预制框架2;

将组装好的预制框架2放置在搭接好的梁模板3内腔中;

在梁模板3上与螺纹孔24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贯穿孔;

使用螺栓4将梁模板3与预制框架2固定;

在建筑梁1内搭接梁内笼架,并将挂钩222挂接在梁内钢筋笼11的底部;

梁内钢筋笼11搭建好后,将限位件25插设在对应侧翼钢板23的卡槽231中,并将限位件25上的钩挂部254挂接在梁内钢筋笼11的顶部;

向梁模板3内浇筑混凝土浆液,并等待建筑梁1成型;

建筑梁1成型后拆除梁模板3。

作为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梁模板3的外壁上固定有沿建筑梁1长度方向设置的加固条,加固条上开设有与贯穿孔对应的通孔,加固条通过螺栓4安装在梁模板3上,进一步对梁模板3进行了加固,减少了建筑梁1产生的变形量。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提升混凝土梁受弯加固效率的锚固结构和施工方法
  • 一种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一种水工混凝土外包钢板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9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