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地震资料解释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0:25


地震资料解释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石油勘探地震资料解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震资料解释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油气勘探开发行业中,地震成果数据主要用于构造、储层、地质分析等研究,地震成果数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地震解释成果、地质分析成果的准确性。在一些三位地震工区,为了获取更高品质的地震成果数据,同时为了满足多种地质需要,往往采用多种偏移处理方法,如时间偏移、深度偏移、各向异性偏移或各向同性偏移等方法,相应地会得到多套地震成果数据。通过对多套地震成果数据进行解释、研究,尽可能地消除地震资料的多解性,有助于提高油气勘探开发中目标研究的精度。

对多套地震成果数据进行地震地质研究时,需要对每套地震成果数据在同一层位进行层位解释。在实际情况中,根据目标解释层同相轴的连续性,需要同时采用如下三种层位解释方法。

第一种层位解释方法是点到点的直线解释模式,在地震剖面上点按鼠标左键拾取两个层位点,层位点之间为直线连接,通过沿同一地震同相轴不断向前拾取层位点,形成一段直线连接的解释层位。该方法适用于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目标解释层地震同相轴识别较难的情况。

第二种层位解释方法是点到点自动追踪解释法,在地震剖面上沿同一地震同相轴点按鼠标左键先后拾取两个层位点,点与点之间层位会自动沿同一地震同相轴上寻找最大或最小振幅值对应的点,该点即为拾取点,这样拾取的层位形态与地震同相轴的形态是完全一致的。该方法适用于地震资料信噪比不高但目标解释层地震同相轴能识别并有一定连续性的情况。

第三种层位解释方法是基于种子点层位自动追踪法,选取一个已经解释过的层位作为种子点,该层位解释密度可稀可密,仅作为层位框架,然后设置要追踪的波形特征点(波峰、波谷等),最后根据波形特征,对整个数据体进行层位追踪。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三维数据体地质层位解释,并且目标解释层地震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易于连续追踪对比的情况。

目前,每套地震成果数据都需要按照上述三种层位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才能保证层位解释精细而又准确,使得地质层位解释的工作量大。为此,需要一种能够对地震成果数据进行快速解释的方法,提高层位解释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震资料解释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用于解决多套地震资料进行层位解释时工作量大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对于同一地质层位,获取第一套地震资料的历史层位解释以及第二套地震资料,所述历史层位解释的解释密度为1×1;

根据所述历史层位解释,确定解释密度为n×n且对应所述同一地质层位的第一层位解释;所述n为大于1的整数;

根据所述第二套地震资料,确定解释密度为n×n且对应所述同一地质层位的第二层位解释;

根据所述第一层位解释和所述第二层位解释,确定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

根据所述历史层位解释和所述误差层,确定对应所述第二套地震资料且解释密度为1×1的当前层位解释。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历史层位解释,确定解释密度为n×n且对应所述同一地质层位的第一层位解释,包括:

对所述历史层位解释进行抽稀,得到所述第一层位解释。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套地震资料,确定解释密度为n×n且对应所述同一地质层位的第二层位解释,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层位解释的解释密度,在所述第一层位解释对应的线号和道号上,对所述第二套地震资料进行层位解释,得到所述第二层位解释。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层位解释和所述第二层位解释,确定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层位解释和所述第二层位解释,确定解释密度为n×n的误差层;

根据所述解释密度为n×n的误差层,确定所述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解释密度为n×n的误差层,确定所述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包括:

对所述解释密度为n×n的误差层进行空间内插,得到所述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

可选地,还包括:

若所述同一地质层位对应的实际地震同相轴与所述当前层位解释存在差异,则对所述当前层位解释进行相位校正,使所述当前层位解释处于所述实际地震同相轴所在位置。

可选地,所述n为2的整数倍。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震资料解释装置,包括:

层位解释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套地震资料的历史层位解释,所述历史层位解释的解释密度为1×1;

地震资料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二套地震资料;所述第一套地震资料和所述第二套地震资料对应同一地质层位;

第一层位解释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历史层位解释,确定解释密度为n×n且对应所述同一地质层位的第一层位解释;所述n为大于1的整数;

第二层位解释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套地震资料,确定解释密度为n×n且对应所述同一地质层位的第二层位解释;

误差层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层位解释和所述第二层位解释,确定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

当前层位解释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历史层位解释和所述误差层,确定对应所述第二套地震资料且解释密度为1×1的当前层位解释。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针对在先技术,本发明具备如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同一地质层位,获取利用第一套地震资料对该地质层位进行精细解释的历史层位解释,还获取该同一地质层位的第二套地震资料。利用该历史层位解释和第二套地震资料,采用较小的工作量,得到该同一地质层位下第二套地震资料对应的精细的层位解释。

首先,由于历史层位解释的解释密度达到1×1,即每道每线都进行了层位解释,因此,可通过历史层位解释,确定出解释密度为n×n的第一层位解释。对于第二套地震资料,无需在每个道和每条线上进行层位解释,仅在其中的部分道上和部分线上进行层位解释,确定出解释密度为n×n的第二层位解释即可,降低了层位解释的工作量。

其次,第一层位解释和第二层位解释均对应同一地质层位,并且解释密度相同,因此,根据第一层位解释和第二层位解释确定二者之间的区别,即误差层。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反映的是解释密度为1×1的历史层位解释与想要获取的解释密度为1×1的当前层位解释之间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根据第一层位解释和第二层位解释确定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结合解释密度为1×1的历史层位解释,即可确定对应第二套地震资料且解释密度为1×1的当前层位解释。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方案,通过一套地震资料的精细层位解释,能够快速高效地对另外的至少一套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的层位解释。对于至少存在两套地震资料的情况,能够降低地震资料进行层位解释的工作量,减少层位解释的工作时间,提高层位解释效率。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同一三维工区内同一地质层位的不同地震资料对比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A地震资料的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剖面解释、A地震资料的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1×1解释密度的层位解释平面成果和A地震资料的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64×64解释密度的层位解释平面成果之间的对比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A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层位解释减去B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层位解释后的误差层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解释密度为64×64和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的对比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A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层位解释成果、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以及二者叠加后的B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层位解释成果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相位校正前后实际地震同相轴位置下的地质层位所在位置对比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A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精细层位解释成果和B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精细层位解释成果的对比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震资料解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油气勘探开发包括勘探阶段和开发阶段,在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偏移处理方法对目标层位进行地震资料处理,从而得到相应的多套地震资料。

例如,在勘探阶段,对某三维工区按照一种偏移处理方法进行地震资料处理,得到A地震资料;在开发阶段,对该三维工区按照另一种偏移处理方法进行地震资料处理,得到B地震资料。其中,A地震资料是通过时间偏移处理方法得到的,B地震资料是通过深度偏移方法得到的。

目前,对目标地质层位的地震资料进行层位解释时,需要分别采用多种层位解释方法,才能满足层位解释精细准确的要求,即地震资料的解释密度达到1×1,层位解释的工作量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地质层位指的是地层层序中某一特定位置,即地下某个岩性的地层界面。地震资料指的是向目标地质层位发射地震波后由地震观测系统接收的地震波反射数据。层位解释指的是,对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转化为便于后续处理的数据,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数据基础。

解释密度达到1×1,指的是在每个道号和每条线号上对地震资料进行解释。线号用于表示地震观测系统在采集地震资料时的方向。道号用于表示向目标地质层位发射地震波是激发点的排列方向。

将每套地震资料均按照前述的三种层位解释方法进行层位精细解释后,得到的地质层位在构造、轮廓、形态上基本保持一致,区别在于纵向构造深度不同。当然,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对层位解释的方法不加以限制。

参考图1,其示出的是A地震资料和B地震资料的对比示意图。其中,图1中①指的是A地震资料,图1中②指的是B地震资料。可以看出,A地震资料和B地震资料在构造、轮廓、形态上基本一致。

以图1中示出的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为例,图1中③指的是A地震资料解释的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和B套地震资料解释的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在深度上的差异。从图1中各坐标系的纵坐标来看,A地震资料解释的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和B套地震资料解释的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在深度上的差异即为纵坐标之间的差异。

因此,对于同一地质层位的不同地震资料,只需要通过一个误差消除纵向构造上的差异,就可以将已解释好的层位解释匹配到另一套地震资料,实现地质资料的快速层位解释。

参考图1,可以看出:对于同一地质层位,不同位置误差不同。即,对于同一地质层位,误差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常数值。因此,得到一个与地质层位匹配且准确的误差层对于层位解释的匹配很是关键。

从地质沉积理论来说,地层沉积横向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地层速度横向变化也具有渐变的趋势。因此,利用地层沉积横向渐变的趋势,只需要得到不同位置的部分误差就可以推出对于地质层位的误差层。然后,利用误差层,就可以将已经做过精细层位解释的地震资料匹配到没有做过层位精细解释的地震资料上,实现快速地对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的层位解释,降低同一地质层位的不同套地震资料进行精细层位解释的工作量。

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的流程框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对于同一地质层位,获取第一套地震资料的历史层位解释以及第二套地震资料,所述历史层位解释的解释密度为1×1。

本申请实施例中,同一地质层位指的是目标三维工区内的同一目标地质层位。第一套地震资料和第二套地震资料指的是在油气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处理的地震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套地震资料的历史层位解释指的是:在每个线号和每个道号上,利用多种层位解释方法对第一套地震资料进行层位解释得到的层位解释成果。由于是每个线号和每个道号上均进行层位解释,因此,历史层位解释的解释密度为1×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套地震资料指的可以是在勘探阶段,利用时间偏移处理方法处理的地震资料;第二套地震资料指的可以是在开发阶段,利用深度偏移处理方法处理的地震资料。此处列举的情况并不对第一套地震资料和第二套资料构成限定,第一套地震资料和第二套地震资料也可以是同一阶段采用不同偏移处理方法处理的地震资料。

可选地,步骤201包括子步骤2011至子步骤2012。

子步骤2011、对于同一地质层位,获取第一套地震资料的历史层位解释,所述历史层位解释的解释密度为1×1。

第一套地震资料的历史层位解释指的是,利用多种层位解释方法对第一套地震资料进行层位解释后解释密度达到1×1的层位解释成果。技术人员可通过层位解释软件对第一套地震资料进行层位解释,从而得到对应的历史层位解释。

子步骤2012、对于同一地质层位,获取第二套地震资料。

此处描述对子步骤2011和子步骤2012之间的操作顺序并不构成限定,两个子步骤之间的操作顺序可以替换,也可以同时进行。

步骤202、根据所述历史层位解释,确定解释密度为n×n且对应所述同一地质层位的第一层位解释;所述n为大于1的整数;根据所述第二套地震资料,确定解释密度为n×n且对应所述同一地质层位的第二层位解释。

根据解释密度为1×1的说明,解释密度为n×n指的是,在间隔为n的线号上和在间隔为n的道号上,对地震资料进行的层位解释。

在得到解释密度为1×1的历史层位解释后,可以通过简单的数据筛选,即可得到解释密度为n×n的第一层位解释。第一层位解释与历史层位解释对应的是目标三维工区的同一地质层位。

需要说明的是,n为整数,并且n大于1。若n等于1,即是对第二套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的层位解释,工作量大,本申请的目的旨在于降低工作量,所以n大于1。

可选地,n为2的整数倍,便于计算机处理。在本申请实施例中,n以64为例,当然,n也可以为其他2的整数倍的数字。

可选地,步骤202包括子步骤2021和子步骤2022。

子步骤2021、根据所述历史层位解释,确定解释密度为n×n且对应所述同一地质层位的第一层位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历史层位解释的解释密度达到1×1,即每道每线都进行了层位解释。因此,从历史层位解释中,提取以n为间隔的道号和线号上的数据,即可确定出解释密度为n×n的第一层位解释。

可选地,对所述历史层位解释进行抽稀,得到所述第一层位解释。

抽稀指的是,对于大量数据,在保证该大量数据最终表达出的图形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减少该大量数据中重复数据的过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历史层位解释进行抽稀指的是,在保证历史层位解释描述的地质层位构造、形态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历史层位解释数据量的过程。

常用的抽稀算法包括:

步长法:沿连续的数据等间隔抽取,利用抽取出的数据进行拟合。

线段过滤法:将连续的数据切分成多段数据,利用每段数据的统计特征,如中位数、平均值等,来代替该段数据,然后进行拟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步长法进行抽稀。即,抽取历史层位解释中以n为间隔的线号和道号上的层位解释成果,从而得到解释密度为n×n的第一层位解释。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抽希算法,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其加以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步长法并不对上述的抽稀过程进行限定,也可采用其他抽稀算法从历史层位解释中获取第一层位解释。

参考图3,其示出了A地震资料的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剖面解释、A地震资料的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1×1解释密度的层位解释平面成果、A地震资料的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64×64解释密度的层位解释平面成果。

从图3可以看出,经过抽稀后,A地震资料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层位解释的解释密度在64×64时,仍然能够用于描述A地震资料下的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同一地质层位采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还采用A地震资料代指第一套地震资料,下文中还采用B地震资料代指第二套地震资料。此处的描述仅是用于展示在某一地质层位下执行本申请的具体过程,并不对本申请构成限定。

子步骤2022、根据所述第二套地震资料,确定解释密度为n×n且对应所述同一地质层位的第二层位解释。

根据第二套地震资料,利用前述的层位解释方法,在以n为间隔的线号和道号上进行层位解释,得到第二层位解释。第二层位解释与第一层位解释对应的线号和道号可能不同。

可选地,为保证后续利用误差层进行层位匹配的结果能够更准确,第二层位解释和第一层位解释应当对应同一地质层位,并且在对应的线号和道号上均具有层位解释成果。因此,对第二套地震资料进行层位解释时,在第一层位解释对应的线号和道号上进行层位解释。

前述A地震资料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层位解释在抽稀后,解释密度为64×64,此处B地震资料的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进行层位解释后,解释密度也为64×64。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子步骤2021和子步骤2022之间的操作顺序,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其加以限定,两个子步骤之间的操作顺序可以替换,也可以同时进行。

步骤203、根据所述第一层位解释和所述第二层位解释,确定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

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反映的是解释密度为1×1的历史层位解释与想要获取的解释密度为1×1的当前层位解释之间的区别,本申请主要是利用误差层来进行层位解释的匹配过程,以此来减少工作量。

可选地,步骤203包括子步骤2031和子步骤2032。

子步骤2031、根据所述第一层位解释和所述第二层位解释,确定解释密度为n×n的误差层。

利用解释密度为n×n的第一层位解释,减去解释密度为n×n的第二层位解释,得到解释密度为n×n的误差层。

参考图4,其示出了A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层位解释减去B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层位解释后的误差层。误差层用于反映A、B两套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层位解释差异,从图4中可以看出,差异主要反映在纵坐标不同。因此,误差层即为A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层位解释的纵坐标与B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层位解释的纵坐标的差值。

由于第一层位解释和第二层位解释的解释密度均为n×n,因此得到解释密度为n×n的误差层。参考图5中的①,其示出了解释密度为64×64的误差层。

子步骤2032、根据所述解释密度为n×n的误差层,确定所述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

从地质沉积理论来说,地层沉积横向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两套不同的地震资料在纵向上的差异是均匀变化的。因此,对于解释密度为n×n的误差层,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均匀变化的特点,将已有的层位解释向线号和道号的两侧扩展,去确定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可通过如下方式来确定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

方式1:将某个线号和道号上的误差直接赋在相邻的线号和道号上。

若采用方式1来确定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虽然工作量小,但准确性较差。

方式2:将某个线号和道号上的误差,按照一定的比例系数向两侧的线号和道号进行扩展。

相较于方式1,方式2的准确性更高,但需要根据地质层位的实际情况或施工经验来确定比例系数,工作量较大。

可选地,对所述解释密度为n×n的误差层进行空间内插,得到所述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

空间内插指的是,利用已有观测点的数据对未观测点的数据进行预测的过程。通常,可采用线性内插、双线性内插等方法进行空间内插。

例如,对于解释密度为n×n的误差层,选择相邻的两个线号和两个道号上的数据,构建双线性插值函数,然后将这两个线号和道号相邻的线号和道号输入双线性插值函数,输出函数值作为相邻线号和道号的误差。以此类推,计算每个线号和每个道号上的误差,即可得到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

参考图5,其示出了解释密度为解释密度为64×64的误差层和空间内插后的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其中,图5中的②即为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

步骤204、根据所述历史层位解释和所述误差层,确定对应所述第二套地震资料且解释密度为1×1的当前层位解释。

将解释密度为1×1的历史层位解释和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相加或相减,就可以得到对应第二套地震资料且解释密度为1×1的当前层位解释,即对第二套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的层位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解释密度均为n×n的第一层位解释和第二层位解释,若同一地质层位在第一层位解释的纵坐标小于该同一地质层位在第二层位解释的纵坐标,则将解释密度为1×1的历史层位解释加上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从而得到当前层位解释;若同一地质层位在第一层位解释的纵坐标大于该同一地质层位在第二层位解释的纵坐标,则将解释密度为1×1的历史层位解释减去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从而得到当前层位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A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层位解释的纵坐标小于B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层位解释的纵坐标,因此,将解释密度为1×1的历史层位解释加上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从而得到当前层位解释。

参考图6,其示出了A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层位解释成果、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以及二者叠加后的B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层位解释成果。

综上,采用步骤201至步骤204,即可利用第一套地震资料的精细层位解释,对第二套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的层位解释,而且降低了层位解释的工作量,提高了层位解释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204完成后得到的当前层位解释可能与上述同一地质层位的实际地震同相轴位置存在微小差异,这种微小差异会使得在后续的油气开发过程中,难以探测到部分体积微小的储层,影响油气开发的产量。

为此,在步骤204之后,还对所述当前层位解释进行相位校正,使所述当前层位解释处于所述实际地震同相轴所在位置。

地震同相轴指的是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的连线。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可以简单理解为波峰或波谷。

相位校正指的是对层位解释中的相位进行校正,从而使层位解释对应的地质层位达到合适的位置。

可选地,在工程实践中,可选取地质层位解释软件来进行相位校正。

参考图7,其示出了在实际地震同相轴位置下,当前层位解释对应的地质层位和相位校正后的地质层位。其中,图7中灰色的连续曲线指的是误差校正后,当前层位解释对应的部分地质层位不在波峰的中间,即不在实际地震同相轴位置。图7中白色的连续曲线指的是相位校正后,地质层位被校正在了波峰中间,即处在了实际地震同相轴位置。

参考图8,其示出了A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精细层位解释成果,以及B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潜山顶层位的精细层位解释成果。从图8来看,采用本发明进行层位解释,依然能够满足层位解释的精度和准确度。

以一具体的应用场景对本发明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古工区应用本发明,目的层为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构造,构造形态沟壑纵横,十分复杂,构造解释难度大。该工区有3套地震资料,一个熟练的解释人员利用第一套资料上对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构造进行1×1密度的精细层位解释,1200km

而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只需对其中一套地震资料花25个工作日进行精细层位解释,然后对另外两套地震资料,分别花两个工作日完成解释密度为32×32的层位解释,然后再分别花半个工作日计算误差层,并进行层位匹配校正和层位相位校正,就能得到解释密度为1×1的精细层位解释。3套地震资料要完成精细层位解释只需要30个工作日,相比之前花费75个工作日的工作量,降低了大量的工作量,提高了层位解释效率,为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快速搜寻、综合评价、井位部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方案,通过一套地震资料的精细层位解释,能够快速高效地对另外的至少一套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的层位解释。对于至少存在两套地震资料的情况,能够降低地震资料进行层位解释的工作量,减少层位解释的工作时间,提高层位解释效率。

参考图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震资料解释装置,包括:

层位解释获取模块9011,用于获取第一套地震资料的历史层位解释,所述历史层位解释的解释密度为1×1;

地震资料获取模块9012,用于获取第二套地震资料;所述第一套地震资料和所述第二套地震资料对应同一地质层位;

第一层位解释确定模块9021,用于根据所述历史层位解释,确定解释密度为n×n且对应所述同一地质层位的第一层位解释;所述n为大于1的整数;

第二层位解释确定模块9022,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套地震资料,确定解释密度为n×n且对应所述同一地质层位的第二层位解释;

误差层确定模块90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层位解释和所述第二层位解释,确定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

当前层位解释确定模块904,用于根据所述历史层位解释和所述误差层,确定对应所述第二套地震资料且解释密度为1×1的当前层位解释。

具体地,第一层位解释确定模块9021用于对所述历史层位解释进行抽稀,得到所述第一层位解释。

具体地,第二层位解释确定模块902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层位解释的解释密度,在所述第一层位解释对应的线号和道号上,对所述第二套地震资料进行层位解释,得到所述第二层位解释。

可选地,误差层确定模块903包括第一误差层确定子模块和第二误差层确定子模块。

其中,第一误差层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层位解释和所述第二层位解释,确定解释密度为n×n的误差层;第二误差层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解释密度为n×n的误差层,确定所述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

具体地,第二误差层确定子模块用于对所述解释密度为n×n的误差层进行空间内插,得到所述解释密度为1×1的误差层。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相位校正模块,用于在所述同一地质层位对应的实际地震同相轴与所述当前层位解释存在差异时,对所述当前层位解释进行相位校正,使所述当前层位解释处于所述实际地震同相轴所在位置。

参考图10,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0,包括: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及存储在存储器1002上并可在处理器10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001执行时实现如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的步骤,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处理器为上述电子设备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对于装置实施例、电子设备实施例和可读存储介质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红花椒麻度的电子舌快速分类方法
  • 一种红花椒麻度的电子舌快速分类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26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