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气道插管的接头和心肺复苏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0:50


气道插管的接头和心肺复苏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道插管的接头和心肺复苏设备。

背景技术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一般指:在患者呼吸心跳骤停时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心肺复苏的主要操作包括针对胸腔的按压操作和撤销按压操作,按压操作和撤销按压操作交替反复进行。其中,按压操作对应心肺复苏过程中胸腔的下压阶段,撤销按压操作对应心肺复苏过程中胸腔的回弹阶段。按压胸腔时,心脏受压泵血可以维持所需的脑血流量,但肺部也会受压排气,影响急救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而提供一种气道插管的接头和心肺复苏设备。

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道插管的接头,所述接头包括:

主体,包括容纳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至少两个通孔;

控制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控制件至少具有:与心肺复苏的按压操作对应的第一状态,以及,与所述心肺复苏的撤销按压操作对应的第二状态;

所述控制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控制件在至少一个所述通孔和所述气道插管之间构建向患者肺部传输呼吸气体的第一通道;

所述控制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控制件在至少一个所述通孔和所述气道插管之间构建排出呼吸废气的第二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还包括: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空腔、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的容积可变,所述第一空腔用于存储向所述患者肺部传输的所述呼吸气体,所述第二空腔用于存储所述呼吸废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均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所述控制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控制件还在至少一个所述通孔和外部环境之间构建排出所述第二空腔内呼吸气体的第三通道;

所述控制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控制件还在至少一个所述通孔和呼吸气源之间构建向所述第一空腔补充所述呼吸气体的第四通道,或,所述控制件还在至少一个所述通孔和外部环境之间构建向所述第一空腔补充所述呼吸气体的第四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通孔包括:

第一进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

其中,所述第一进气口用于连通所述呼吸气源或所述外部环境,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气道插管的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气道插管的出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外部环境连通;

所述第一空腔的腔壁具有分别与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第一空腔连通的第一过孔,所述第二空腔的腔壁具有分别与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第二空腔连通的第二过孔;

所述控制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控制件导通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一出气口,并连通所述第二过孔和所述第二出气口;

所述控制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控制件导通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一进气口,并连通所述第二过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件包括:

控制阀,连接于所述主体;

阀芯,所述阀芯在所述控制阀控制下,可移动地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阀芯包括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部分,以及位于相邻两个第一部分之间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具有通气间隔,以构建所述通气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件还包括: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和所述阀芯连接;

所述控制阀用于向所述阀芯提供沿预设方向的作用力,所述弹性件用于向所述阀芯提供与所述预设方向相反的弹性恢复力,所述预设反向及所述预设方向的反方向为所述阀芯的移动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头还包括:第一壳体、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所述第一壳体被分隔为两个子空间,所述第一活塞位于其中一个所述子空间内,以形成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二活塞位于另一个所述子空间内,以形成所述第二空腔;;

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随所述心肺复苏的按压操作或撤销按压操作同步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头还包括:活塞连杆,所述活塞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头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一空腔的腔壁密封连接的第一密封件,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二活塞和所述第二空腔的腔壁密封连接的第二密封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具有所述容纳腔,以及多个所述通孔;

缸体,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缸体具有所述子空间;所述控制件位于所述底座和所述缸体之间;

衔接部,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衔接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气道插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子空间的顶部均具有敞口;所述主体还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于所述缸体,并覆盖所述敞口,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均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和相应所述子空间的底壁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头还包括:

内管,所述内管连接于所述衔接部,并至少部分插入所述气道插管内,所述内管限定形成供呼吸气体通过的进气通道,所述内管和所述气道插管之间限定形成供呼吸废气通过的出气通道。

本公开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心肺复苏设备,所述心肺复苏设备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气道插管的接头。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气道插管的接头中,利用控制件在第一状态构建的第一通道,可以在进行心肺复苏的按压操作时,向患者肺部通入呼吸气体,保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果,进而提高急救效果。利用控制件在第二状态构建的第二通道,可以在进行心肺复苏的撤销按压操作时,排出患者产生的呼吸废气。而且,控制件在第一状态时,构建有第一通道,而不具有第二通道,可以在保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同时,又限制患者的肺部气体的排出,可以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过程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本公开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公开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公开实施例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公开实施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一种气道插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气道插管的接头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2中接头与图1中气道插管装配后形成的插管组件中,插管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中接头与图1中气道插管装配后形成的插管组件中,控制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插管组件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示出了图3中控制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插管组件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7示出了本公开不同于图2所示实施例中气道插管的接头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7中接头与图1中气道插管装配后形成的插管组件中,插管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7中接头与图1中气道插管装配后形成的插管组件中,控制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插管组件的剖视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B处的放大图;

图11示出了图7中控制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插管组件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气道插管;

100、接头;101、第一进气口;102、第一出气口;103、第二进气口;104、第二出气口;110、主体;111、底座;111a、容纳腔;112、缸体;112a、第一空腔;112b、第二空腔;112c、第一过孔;112d、第二过孔;113、第二壳体;114、衔接部;115、内管;115a、进气通道;115b、出气通道;116、第一壳体;117、子空间;121、第一活塞;122、第二活塞;130、控制件;131、控制阀;132、阀芯;133、第一部分;134、第二部分;150、弹性件;160、活塞连杆;170、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实施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并且能够将本公开实施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公开实施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即,这里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

附图中,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下”、“在……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为了方便描述而被使用从而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意图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翻转,然后,描述为“在其它元件下面”或“在其之下”或“在其下”元件或特征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面”和“在……下”可包括上和下两个取向。器件可以另外地取向(旋转90度或其它取向)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描述语相应地被解释。

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例并且不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明白术语“组成”和/或“包括”,当在该说明书中使用时,确定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其它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此使用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为了彻底理解本公开实施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步骤以及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公开实施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公开实施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种气道插管10的结构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的气道插管10的接头100可以与图1所示的气道插管10配合使用。以图2所示的中气道插管10的接头100为例,需要对患者心肺复苏时,可以将图2所示的接头100与图1所示的气道插管10连接,形成如图3和图4所示的插管组件,将插管组件插入患者气道内使用。待心肺复苏成功后,例如患者恢复心跳后,可以将接头100与气道插管10分离,气道插管10保留在患者体内,并将气道插管10接呼吸机。如果患者不需要使用呼吸机,也可以将插管组件整体从患者气道内拔除。

如图5、图6、图10和图11所示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道插管10的接头100,接头100包括:主体110和控制件130,主体110包括容纳腔111a、与容纳腔111a连通的至少两个通孔;控制件130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111a内,控制件130至少具有:与心肺复苏的按压操作对应的第一状态,以及,与心肺复苏的撤销按压操作对应的第二状态;如图5和图10所示,控制件130处于第一状态,控制件130在至少一个通孔和气道插管10之间构建向患者肺部传输呼吸气体的第一通道;如图6和图11所示,控制件130处于第二状态,控制件130在至少一个通孔和气道插管10之间构建排出呼吸废气的第二通道。

控制件130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为不同时刻的两种状态。控制件130在第一状态时,构建有第一通道,而不具有第二通道;控制件130在第二状态时,构建有第二通道,而不具有第一通道。

控制件130在第一状态时,可以在进行心肺复苏的按压操作时,向患者肺部通入呼吸气体,并阻止肺部气体外流,实现按压操作全期辅助维持胸腔和肺部正压,在增加前向血流和流动时间的基础上,为组织器官提供氧气;同时,降低按压操作期的跨肺压,降低肺泡损伤的概率,保证了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果,进而提高急救效果。控制件130在第二状态时,可以在进行心肺复苏的撤销按压操作时,允许肺部产生的呼吸废气外流,并阻止呼吸气体进入肺部,在胸腔回弹全期辅助维持胸腔与肺内负压,在辅助增加静脉回流的基础上,将体内二氧化碳抽离人体进入第二空腔,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本公开实施例中,呼吸气体为包含氧气的气体,呼吸废气为患者肺部呼出的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

按压操作可以是手动按压,也可以是借助往复设备的机械按压。

容纳腔111a既可以用于容纳控制件130,又可以作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组成部分,实现一腔多用,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小接头100的体积,进而减少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头100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干涉。其中,其他设备包括但不限于除颤仪。

控制件130构建第一通道所对应的通孔与构建第二通道对应的通孔不同。

胸腔的一次下压和一次回弹记为一次心肺复苏频率,通常,心肺复苏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控制件130在胸腔一次下压时会发生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的切换,控制件130在胸腔一次回弹时发生由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的再次切换,因此,一次心肺复苏频率对应控制件130的两次状态切换。

如图5、图6、图10和图11所示,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主体110还包括:与容纳腔111a连通的第一空腔112a、第二空腔112b,第一空腔112a和第二空腔112b的容积可变,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的最大容积之差小于或等于预设值,第一空腔112a用于存储向患者肺部传输的呼吸气体,第二空腔112b用于存储呼吸废气,第一空腔112a和第二空腔112b均与容纳腔111a连通;如图5和图10所示,控制件130处于第一状态,控制件130还在至少一个通孔和外部环境之间构建排出第二空腔112b内呼吸气体的第三通道;如图6和图11所示,控制件130处于第二状态,控制件130还在至少一个通孔和呼吸气源之间构建向第一空腔112a补充呼吸气体的第四通道。

本公开实施例中,呼吸气源包括瓶体和位于瓶体内的含氧气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件130可以在至少一个通孔和外部环境之间构建向第一空腔112a补充呼吸气体的第四通道。外部环境中的气体中也包含氧气,因此,也可以将外部环境中的气体作为呼吸气体。

预设值可以是0或接近0的值。预设值为0时,表明第一空腔112a的容积和第二空腔112b的容积相等。第一空腔112a和第二空腔112b的容积差小于或等于预设值表明第一空腔112a的容积和第二空腔112b的容积相等或大致相等。

控制件130处于第一状态时,向患者肺部通入的呼吸气体来自第一空腔112a,而第一空腔112a内的呼吸气体是控制件130上一次处于第一状态时,由外部的呼吸气源经第四通道进入第一空腔112a补充的。控制件130处于第二状态时,患者肺部排出的呼吸废气先由第二通道进入第二空腔112b内存储,然后在控制件130下一次进入第一状态时,第二空腔112b内的呼吸废气经第三通道排出至外部环境。由于第一空腔112a的容积和第二空腔112b的容积相等或大致相等,可以使第一空腔112a内存储的呼吸气体量与第二空腔112b内存储的呼吸废气量相等或大致相等,进而通向患者肺部的呼吸气体与呼出的呼吸废气保持平衡,有效保证了患者肺部的安全,减少患者肺部因压力不平衡或压力较大引起肺泡破裂等肺部损伤隐患。

执行心肺复苏的撤销按压操作时,第一空腔112a的容积逐渐增大至最大容积以存储呼吸气体,第二空间112b的容积也逐渐增大至最大容积以存储患者排出的呼吸废气。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空腔112a的最大容积一般与患者可吸入的最大气体量相等。第二空腔112b的最大容积与患者可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相等。执行按压操作时,可以逐渐缩小第一空腔112a的容积,以便向患者肺部释放呼吸气体,,同样地,可逐渐缩小第二空腔112b的容积以向外部环境释放呼吸废气。

如图5、图6、图10和图11所示所示,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多个通孔包括:第一进气口101、第一出气口102、第二进气口103和第二出气口104;其中,第一进气口101用于连通呼吸气源,第一出气口102与气道插管10的进气通道115a连通,第二进气口103与气道插管10的出气通道115b连通,第二出气口104与外部环境连通;第一空腔112a的腔壁具有分别与容纳腔111a和第一空腔112a连通的第一过孔112c,第二空腔112b的腔壁具有分别与容纳腔111a和第二空腔112b连通的第二过孔112d。

可选地,如果呼吸气体来源于外部环境,第一进气口101还可以用于连通外部环境。

本公开实施例不使用呼吸气源直接向患者肺部提供呼吸气体,而是先将呼吸气源的呼吸气体先通入第一空腔112a,再由第一空腔112a通入患者肺部,这样的接头100结构可以更好控制通入患者肺部的气体量,既可以减少因通入气量不足影响急救效果,又可以减少因通入气体量较大损伤患者肺部的问题。

参考图5、图6、图10和图11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下面以心肺复苏中其中一组按压操作和撤销按压操作为例说明本公开接头100的工作过程,可以理解的是,心肺复苏的所有按压操作和撤销按压操作的过程均相同:

非限制地,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即初始状态,可以使控制件130处于第二状态,以便向第一空腔112a内通入呼吸气体,此时,第二空腔112b内不存在呼吸废气。

第一次对患者胸腔进行按压操作时,控制件130由第二状态过渡至第一状态,并在按压操作未撤销之前,保持在第一状态。此时,控制件130导通第一过孔112c和第一出气口102,以在第一空腔112a和第一出气口102之间构建第一通道,第一空腔112a内存储的呼吸气体经第一过孔112c进入容纳腔111a,再由容纳腔111a经第一出气口102进入气道插管10,最后进入患者肺部,实现通气。与此同时,控制件130还连通第二过孔112d和第二出气口104,以在第二空腔112b和第二出气口104之间构建第三通道,第二空腔112b内的气体可以经第二过孔112d进入容纳腔111a,再由容纳腔111a经第二出气口104进入外部环境,实现对第二空腔112b的排气。

撤销第一次的按压操作时,控制件130由第一状态过渡至第二状态,并在下一次按压操作之前,保持在第二状态。此时,控制件130导通第一过孔112c和第一进气口101,以在第一空腔112a和第一进气口101之间构建第四通道,外部的呼吸气源中呼吸气体可以经第一进气口101进入容纳腔111a,再由容纳腔111a进入第一空腔112a,实现为第一空腔112a补充呼吸气体。与此同时,控制件130还连通第二过孔112d和第二进气口103,以在第二空腔112b和第二进气口103之间构建第二通道,患者呼出的呼吸废气经气道插管10进入第二进气口103,再由第二进气口103经容纳腔111a进入第二空腔112b,实现患者肺部的排气。如果第二次对患者胸腔进行按压操作时,处于第一状态的控制件130可以利用第三通道将第二空腔112b内存储的呼吸废气排至外部环境。

如图5、图6、图10和图11所示所示,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控制件130包括:控制阀131和阀芯132,控制阀131连接于主体110;阀芯132在控制阀131控制下可移动地位于容纳腔111a内;阀芯132包括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部分133,以及位于相邻两个第一部分133之间的第二部分134,第一部分133与容纳腔111a的腔壁密封连接,第二部分134与容纳腔111a的腔壁之间具有通气间隔,以构建通气通道。

控制阀131至少可以提供驱动阀芯132移动的驱动力。利用阀芯132在不同位置移动可以实现控制件13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

非限制地,控制阀131为电磁阀,阀芯132可以包括连杆,连杆中外径较大的部分可以作为第一部分133,外径较小的部分作为第二部分134,外径较大的第一部分133可以与容纳腔111a腔壁过盈配合,实现密封。

呼吸气体或呼吸废气等气体可以经通气间隔在相应的通孔和相应的过孔(包括第一过孔112c和第二过孔112d)之间流动。

如图5、图6、图10和图11所示所示,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控制件130还包括:弹性件150,弹性件150的两端分别与容纳腔111a的腔壁和阀芯132连接;控制阀131用于向阀芯132提供沿预设方向的作用力,弹性件150用于向阀芯132提供与预设方向相反的弹性恢复力,预设反向及预设方向的反方向为阀芯132的移动方向。

非限制地,如图5和图10所示,起始状态下,控制件130处于第一状态,此时弹性件150未变形。控制阀131提供驱动阀芯132沿预设方向移动的驱动力后,弹性件150产生弹性变形并存储弹性恢复力。控制阀131撤销驱动力后,阀芯132在弹性件150的弹性恢复力下可以恢复至起始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接头100不设置有弹性件150,则需要控制阀131同时提供阀芯132沿预设方向移动的驱动力,以及,阀芯132沿与预设方向相反方向移动的驱动力。

如图2、图4、图5、图6、图7,以及图9至图11所示,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接头100还包括:第一壳体116、第一活塞121和第二活塞122;第一壳体116被分隔为两个子空间117(图5、图6和图11中分别用A和B区分,即117(A)和117(B)),第一活塞121位于其中一个子空间117(A)内,第一活塞121和该子空间117(A)的内壁共同形成第一空腔112a;第二活塞122位于另一个子空间117(B)内,第二活塞122和该子空间117(B)的内壁共同形成第二空腔112b;;第一活塞121和第二活塞122随心肺复苏的按压操作或撤销按压操作同步移动。

利用第一活塞121和第二活塞122可以提高对相应空腔内气体的控制,更精准控制气体量。

第一活塞121和第二活塞122移动的动力来自电动驱动机构提供的驱动力。

利用第一活塞121的可移动功能,可以在不改变子空间117容积的前提下,实现第一空腔112a的最大容积可调;例如:如果当前第一空腔112a的最大容积为C1,第一活塞121与子空间底壁之间最大距离为H1。若需要增加第一空腔112a的最大容积至C2,C2>C1,那么,可以将第一活塞121与子空间117底壁之间的最大距离调整为H2,H2>H1,以图5和图10为例,将第一活塞121上移。反之,如果需要减小第一空腔112a的最大体积C1,可以缩小H1。同样地,利用第二活塞122的可移动功能,可以实现第二空腔112b的最大容积可调。第一空腔112a和第二空腔112b的最大容积可调能够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提高接头100的适用范围。

除了利用第一活塞121沿第一空腔112a内壁移动实现第一空腔112a的容积可变,或,利用第二活塞122沿第二空腔112b内壁移动实现第二空腔112b的容积可变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第一空腔112a和第二空腔112b的容积可变。以第一空腔112a的容积可变为例:形成第一空腔112a的腔壁为柔性材料或弹性材料,第一空腔112a的腔壁连接有可升降的升降组件。控制件130处于第一状态时,可以利用升降组件的重力或利用动力机构(如电机或气缸)提供的驱动力,压缩第一空腔112a的腔壁变形,将第一空腔112a内的呼吸气体排出第一空腔112a,第一空腔112a的容积逐渐变小。控制件130处于第二状态,利用呼吸气体可以将升降组件抬起,并充满第一空腔112a,第一空腔112a的腔壁再次变形,第一空腔112a的容积逐渐变大。

如图8、图9至图11所示,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接头100还包括:活塞连杆160,活塞连杆16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塞121和第二活塞122连接。

活塞连杆160可以提高第一活塞121和第二活塞122移动的同步性。

可以理解的是,与第一活塞121和第二活塞122分别连接的两个活塞连杆160还可以是分别独立的,可以分别同步控制这两个活塞连杆160,实现第一活塞121和第二活塞122的同步移动。或者,如图2、图4和图5所示,还可以不设置活塞连杆160。

如图5、图6、图10和图11所示所示,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接头100还包括:密封件170,密封件170包括:分别与第一活塞121和第一空腔112a的腔壁密封连接的第一密封件170,以及,分别与第二活塞122和第二空腔112b的腔壁密封连接的第二密封件170。

第一密封件170用于保证第一空腔112a的密封性,第二密封件170用于保证第二空腔112b的密封性,进而保证通气和排气效果。

如图5、图6、图10和图11所示,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主体110包括:底座111、缸体112和衔接部114,底座111具有容纳腔111a,以及多个通孔;缸体112连接于底座111,缸体112具有子空间117;控制件130位于底座111和缸体112之间;衔接部114连接于底座111,衔接部114可拆卸地连接于气道插管10。

利用衔接部114可以方便接头100与气道插管10的连接或分离。

如图5、图6、图10和图11所示,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两个子空间117的顶部均具有敞口;主体110还包括:第二壳体113,第二壳体113连接于缸体112,第一活塞121和第二活塞122均位于第二壳体113和相应子空间117的底壁之间。第二壳体113覆盖敞口以减少外部环境的灰尘、液体等脏污进入子空间117,进而减少脏污对第一活塞121和第二活塞122移动顺畅性的影响。

图5、图6、图10和图11示例性地示出了,衔接部114为管状,衔接部114可套接在气道插管10外,以方便衔接部114与气道插管10的连接或分离。

如图2、图4、图5、图6、图7,以及图9至图11所示,根据一些可选实施例,接头100还包括:内管115,内管115连接于衔接部114,并至少部分插入气道插管10内,内管115限定形成供呼吸气体通过的进气通道115a,内管115和气道插管10之间限定形成供呼吸废气通过的出气通道115b。

内管115将气道插管10内空间分隔为供呼吸气体通过的进气通道115a,以及供呼吸废气通过的出气通道115b,使得呼吸气体和呼吸废气分别由两个不同的通道传输,这样方便对输送至肺部的呼吸体以及由肺部排出的呼吸废气分别控制,更容易将呼吸气体输送至肺部,而不会因为呼吸气体和呼吸废气共用一个通道导致呼吸气体还未进入肺部就被抽走,提高了换气效果。而且,两个通道还有利于减少因呼吸废气和呼吸气体共用一个通道导致呼吸气体被污染,造成患者肺部感染的风险。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心肺复苏设备,心肺复苏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气道插管10的接头100。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心肺复苏设备还包括传感器,传感器用于:检测按压操作和/或撤销按压操作,得到检测信息,控制件130可以根据检测信息调整至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例如:如果检测信息表明当前操作为撤销按压操作,则控制件130的控制阀131会撤销向阀芯132提供的驱动力,在弹性件150作用下,阀芯132移动,控制件130切换至第二状态;如果检测信息表明当前操作为按压操作,则控制件130的控制阀131向阀芯132提供驱动力,控制件130切换至第一状态。

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本公开不同实施例之间或不同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以上实施例均为示例性的,不用于包含权利要求所包含的所有可能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在以上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各种变形和改变。同样的,也可以对以上实施例的各个技术特征进行任意组合,以形成可能没有被明确描述的另外的实施例。因此,上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不对本公开专利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

相关技术
  • 一种适用于硬质合金刀片的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硬质合金刀片的制备方法
  • 一种表面胺基化纳米稀土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 一种镧基质的稀土氢氧化物纳米片发光材料及制备方法
  • 一种稀土氧化物改性硬质合金车刀片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WC包覆稀土氧化物无粘结相硬质合金的制备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