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电子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及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兴起,如服务器、超级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广。电子设备为了提升竞争力,需要通过增加配置密度来提升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的提升易导致电子设备的功耗越来越大。目前,由于电子设备的上盖锁的部分结构会设置在电子设备的机箱底座上,易遮挡电子设备的进风,导致电子设备的风阻升高,影响电子设备的散热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够减小电子设备整机的系统风阻,提升电子设备的散热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机箱,包括箱体、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盖合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电子设备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盖板设有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连通所述机箱的内部和所述机箱的外部;及

锁持组件,包括固定件、支撑件和扳手,所述固定件固定至所述第二盖板,所述固定件具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与所述安装通孔连通,所述支撑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盖板,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箱体内部并位于所述固定件的下方,所述支撑件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扳手连接至所述第二盖板,且穿过所述安装通孔和所述第一通槽,所述扳手能够相对所述第二盖板转动,以与所述收容槽扣合而带动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箱体和所述第一盖板锁持。

可以理解的是,当电子设备的内部器件需要进行维护时,第一盖板和箱体可以作为机箱中的静态部件,第二盖板可以作为机箱中的动态部件,第二盖板可以通过锁持组件实现相对于第一盖板和箱体的解锁操作,以实现后续第二盖板从箱体和第一盖板上脱出的操作,进而使工作人员可以对机箱内部器件进行拆装、检修、更换等操作。而当电子设备的内部器件结束维护或不需要维护时,第二盖板可以通过锁持组件实现相对于第一盖板和箱体的锁持操作,以便第一盖板能够紧密的与箱体和第一盖板连接在一起,保证机箱的整体强度。

通过设置支撑件,并使支撑件连接至第一盖板,能够因第一盖板相对于机箱的位置基本不会发生变化,而使支撑件能够作为锁持组件中的静态部件而支撑锁持组件中的动态部件扳手的运动。又因第一盖板与机箱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强,故而直接将支撑件连接至第一盖板还能够使支撑件与第一盖板之间具有良好的配合性能,能够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将上盖锁中具有支撑性能的结构设置在机箱底座,而导致上盖在锁持和解锁操作中拉扯机箱底座使机箱底座产生变形、对后续风扇模组对插产生不良影响等问题的发生,有利于使机箱整体的强度在第二盖板与箱体和第一盖板锁持和解锁动作的过程中不受影响,可靠性佳。

通过设置扳手,并使扳手连接至第二盖板和穿过支撑件的第一通槽,能够通过扳手相对于第二盖板的转动运动,而使扳手分别与第一通槽的相对两端接触。不仅能够使第一通槽的一端作为支撑件上的一个旋转支撑点,而在扳手旋转至与其接触时,提供着力点给扳手,进而使扳手助力第二盖板保持与箱体和第一盖板锁持的状态。还能够使第一通槽的另一端作为支撑件上的另一个旋转支撑点,而在扳手旋转至与其接触的情况时,提供着力点给扳手,进而使扳手助力第二盖板相对箱体和第一盖板解锁而脱出。

另外,由于支撑件连接至第一盖板,扳手连接至第二盖板,故而锁持组件整体位于机箱的顶部一侧。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上盖锁分布在机箱的底部和顶部,上盖锁严重影响机箱内进风而导致整机系统风阻升高、整机散热规格提升难的问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将锁持组件集中分布在机箱的顶部,能够使机箱内的进风通道通透,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小因上盖锁过多占用进风通道而导致对设备内风扇模组选型和排布产生不良影响,有利于提升整机的散热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槽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部靠近所述第一盖板;

所述扳手包括拨键和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第二盖板转动连接,所述手柄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槽,所述手柄的另一端与所述拨键连接,所述手柄能够相对所述第二盖板转动,以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从而带动所述拨键与所述收容槽扣合。

也即为,扳手能够转动至与第一通槽沿第一方向设置的一端(也即第一接触部)接触,从而带动第二盖板与箱体和第一盖板锁持,使机箱实现关闭状态。

具体而言,当机箱内的部件需进行维护,第二盖板需从箱体和第一盖板上拆下时,拨动拨键并向上提拉拨键,使手柄可以绕手柄的转动中心顺时针转动,从而使与手柄相连的拨键与固定件的收容槽脱离,以使第二盖板与箱体和第一盖板解锁,助力第二盖板相对于箱体和第一盖板拔出。当机箱内的部件完成维护时,拨动拨键并向下按压拨键,使手柄可以绕手柄的转动中心逆时针转动,从而使与手柄相连的拨键与固定件的收容槽扣合,以助力第二盖板与箱体和第一盖板锁紧。

可以理解的是,当机箱处于关闭状态时,拨键与收容槽扣合,拨键和部分手柄可以与第二盖板平齐。此时,手柄与第一接触部接触,手柄向后挤压第一接触部,从而使第一接触部给予手柄一个向前的作用力,以助力第二盖板与箱体和第一盖板锁紧。当机箱由关闭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时,拨键与收容槽脱离,拨键和部分手柄可以相对第二盖板凸出。此时,手柄与第二接触部接触,手柄向前挤压第二接触部,从而使第二接触部给予手柄一个向后的作用力,以助力第二盖板与箱体和第一盖板解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或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手柄接触的表面为曲面。

此设置下,第一接触部和/或第二接触部与扳手接触的表面能够为圆滑的曲面,有利于减少因第一接触部和/或第二接触部具有棱角而导致扳手磨损的问题发生。第一接触部和/或第二接触部的表面还能够适配扳手的表面形态而呈现曲面形态,有利于增加第一接触部和/或第二接触部与扳手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接触部和/或第二接触部与扳手的接触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扳手能够穿过所述安装通孔相对所述第二盖板转动,以与所述收容槽脱离而带动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箱体和所述第一盖板解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手柄包括手柄主体和手柄固定部,所述手柄主体与所述第二盖板转动连接,所述手柄固定部连接于所述手柄主体的一端,所述拨键包括底座和按键,所述底座设有安装槽,所述手柄固定部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按键盖合在所述底座嵌设有所述手柄固定部的一侧,所述按键与所述底座配合固定所述手柄固定部。

此设置下,当底座、手柄和按键依次层叠设置时,手柄固定部的一侧被底座限位,手柄固定部的另一侧被按键限位,从而使手柄能够被底座和按键夹设于其中,使按键与底座配合限制手柄的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包括载板和设于所述载板上的内层挡板及外层挡板,所述外层挡板位于所述内层挡板的外围,所述外层挡板与所述内层挡板之间的间隙区域形成所述安装槽,所述手柄固定部设有沿所述手柄固定部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手柄固定部的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的槽壁与所述内层挡板接触,所述手柄固定部的外周缘与所述外层挡板接触。

此设置下,手柄固定部呈现嵌套于底座的结构设置,使得手柄与底座之间可以具有良好的安装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层挡板的高度小于所述外层挡板的高度,以使所述内层挡板与所述外层挡板配合形成滑轨,所述按键包括按键本体和滑动体,所述滑动体连接至所述按键本体,所述滑动体安装至所述滑轨,所述滑动体能够相对所述滑轨滑动,以带动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底座滑动。

也即为,在第二方向上,内层挡板远离载板的一端与载板之间的距离小于外层挡板远离载板的一端与载板之间的距离,以使内层挡板与外层挡板具有高低落差,从而能够使内层挡板与外层挡板配合形成滑轨。滑轨能够供按键的滑动体安装于其上,进而能够使按键在底座上沿第三方向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载板设有沿所述载板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载板的第三通槽,所述内层挡板沿所述第三通槽的周向方向设置;

所述按键还包括按键卡持部,所述按键卡持部的一端与所述按键本体连接,所述按键卡持部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手柄固定部的所述第二通槽和所述载板的第三通槽,所述按键卡持部能够在所述按键本体的带动下相对所述固定件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层挡板设有凸部,所述凸部位于所述内层挡板围设出的空间内和/或所述第三通槽内;

所述按键卡持部设有盲孔,所述盲孔与所述凸部对应设置;

所述拨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凸部,所述弹性件弹性抵持在所述内层挡板和所述盲孔的底壁之间。

此设置下,底座与按键之间能够因弹性件的存在具有张紧力。可以理解的是,当拨动按键使按键沿第三方向滑动时,弹性件受力产生弹性形变而处于压缩状态。当撤去拨动按键的力时,由于弹性件的存在,能够使弹性件为按键提供回复力,带动按键卡持部逐步远离凸部,从而使按键复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件设有沿所述固定件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固定件的贯穿槽,所述贯穿槽与所述收容槽连通,所述贯穿槽用于供所述按键卡持部穿过;

所述按键卡持部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收容槽和所述贯穿槽,所述按键卡持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件卡持,以使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机箱锁持。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盖板锁附在第一盖板和箱体上时,也即机箱处于关闭状态时,按键卡持部远离按键本体的一端依次穿过手柄固定部的第二通槽、载板的第三通槽、固定件的收容槽和固定件的贯穿槽,按键卡持部远离按键本体的一端伸出固定件而与固定件卡持,从而保证第二盖板与机箱和第一盖板之间锁持的可靠性和紧密性。

当需要打开第二盖板而使第二盖板与第一盖板和箱体解锁时,拨动按键使按键沿第三方向滑动。当按键卡持部在固定件的收容槽和贯穿槽内运动至与固定件的贯穿槽不接触时,向上提拉按键本体,即可使按键卡持部与固定件的收容槽和贯穿槽脱离,从而使扳手远离固定件,进而能够通过旋转扳手而助力第二盖板拔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锁持组件还包括第一转轴,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盖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通槽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端。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件还能够绕第一转轴的中心线相对第一盖板做转动运动,故而支撑件能够通过第一转轴实现与第一盖板的转动连接。具体而言,支撑件能够相对第一盖板转动至与第一盖板倾斜设置,以使支撑件的大部分均位于第一盖板的上方。此时,支撑件不会遮挡第一盖板与风扇模组之间的间隙区域,可以将硬盘背板方便快捷地安装至第一盖板和多个隔板靠近风扇模组的一侧,保证硬盘背板的组装不会受支撑件的遮挡,组装工序简单,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组装效率。

支撑件也能够相对第一盖板转动至与第一盖板平行设置,以使支撑件位于第一盖板与风扇模组之间的间隙区域内。此时,支撑件旋转到位,支撑件能够作为锁持组件中的静态部件而支撑锁持组件中的动态部件(如扳手)的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相对设置,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风扇模组,所述风扇模组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风扇模组与所述第一盖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风扇模组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的间隙区域内;

当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机箱内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的最大间距小于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底板之间的最小间距。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外部环境中的冷空气会自机箱的前端(也即机箱设有第一盖板的一侧)进风,冷空气在机箱内携带上发热器件的热量后变成热空气并自机箱的后端(也即机箱中位于第二盖板远离第一盖板的一侧)出风。而支撑件位于风扇模组与第一盖板之间的间隙区域内,故而支撑件实际位于风扇模组的前端。又因支撑件与机箱的第二盖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支撑件与机箱的底板之间的距离,使得支撑件相对于机箱的底板而言更靠近机箱的第二盖板。也即为,支撑件设置在机箱的顶部一侧。

一方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上盖锁的部分结构设置在机箱底板上,导致风扇模组因被上盖锁大幅度遮挡进风通道而需避让上盖锁设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将支撑件设置在机箱的顶部一侧。能够释放电子设备中因避让上盖锁而占用的空间,并将此部分空间腾出而供设置更多的风扇模组,从而可以在保证电子设备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的基础上,增加风扇模组的数量,从而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的散热性能。另一方面,将支撑件设置在机箱的顶部一侧,能够使风扇模组的进风通道通透,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小因设置上盖锁而导致占用风扇模组的空间和对风扇模组选型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将因锁持组件遮挡风扇模组进风而导致整机系统风阻升高、整机散热规格提升难的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有利于提升整机的散热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为服务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机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第一盖板与箱体的组装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第一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箱体的组装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第二盖板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第二盖板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风扇模组与机箱的组装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锁持组件安装于机箱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电子设备的锁持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支撑件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13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支撑件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所示的锁持组件安装于机箱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15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支撑件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16是图1所示的第二盖板与固定件组装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所示的第二盖板与固定件组装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所示的锁持组件安装至机箱内时支撑件与固定件的状态示意图;

图20是图10所示的电子设备的锁持组件与第二盖板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21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锁持组件与第二盖板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22是图10所示的锁持组件的扳手的分解示意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按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2所示的底座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沿图10所示的剖切线A-A剖切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图26为沿图10所示的剖切线B-B剖切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理解,首先对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进行解释。

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A与B连接,可以是A与B直接相连,也可以是A与B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地描述。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其中,电子设备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超级计算机、AI(Artificial Intelligenc,人工智能)设备等。为了方便理解,如下将以电子设备为服务器为例进行说明,但应当理解,并不以此为限。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2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分解示意图。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示意,以电子设备200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X,电子设备200的高度方向为第二方向Z,电子设备200的宽度方向为第三方向Y,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和第三方向Y两两相互垂直。

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机箱210和锁持组件100。可以理解的是,在电子设备200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机箱210内的器件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因此在电子设备200的设计中,机箱210的上盖(也即下文中的第二盖板240)作为运维经常拆卸部件,需要设计成可快速拆卸部件,且机箱210的上盖拆卸过程中整体插拔力较大,需要一定的助力操作。因此免工具拆卸的锁持组件100就成为了电子设备200整机中不可或缺的部件。具体而言,机箱210具有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锁持组件100能够使机箱210在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并在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下保持。当机箱210处于关闭状态时,上盖与组成机箱210的各部件之间能够保持相对固定。当机箱210处于开启状态时,上盖可相对于机箱210中的其他结构脱离,以实现如检修整机内部零件、更换整机内部零件等维修、装配的后续工序。具体将在下文进行说明。

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2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3,图3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机箱210的结构示意图。机箱210可以包括箱体220、第一盖板230和第二盖板240。第一盖板230和第二盖板240均连接至箱体220的一侧,第一盖板230和第二盖板240沿第一方向X(也即箱体220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其中,第二盖板240即为前文所述的需经常进行快速拆卸的上盖。

箱体220可以包括底板2210、第一侧板2220和第二侧板2230。底板2210可以作为机箱210的承载板而在其上布置电子设备200内的各个部件。底板2210、第一侧板2220和第二侧板2230配合围设出箱体220的收容空间W,收容空间W可以收容如风扇模组、电源模组、硬盘模组、电路板等电子设备200的各个部件。具体而言,底板2210可以包括第一端2211和第二端2212,第一端2211和第二端2212沿第一方向X(也即底板2210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侧板2220和第二侧板2230分别设于底板2210的两侧,第一侧板2220和第二侧板2230均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在第三方向Y(也即底板221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第一侧板2220和/或第二侧板2230上设有多个第一卡槽2240,多个第一卡槽2240在第一侧板2220和/或第二侧板2230上间隔设置。每一第一卡槽2240均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一个槽壁设有第一卡持体2241,第一卡持体2241能够与后文中第二盖板240的第二卡槽2441相互卡持,以保证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之间的对位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第一卡持体2241与另一个槽壁之间还具有间隙,该间隙能够使第二盖板240在箱体220上沿第一方向X滑动一定的距离。可以理解的是,间隙的设置能够为第二盖板240在箱体220上的滑动动作提供一定的滑动空间,有利于使第二盖板240实现与箱体220的锁持和解锁。具体而言,当第二盖板240在箱体220上沿朝向第一盖板230的方向滑动,且滑动至箱体220的第一卡持体2241与第二盖板240的第二卡槽2441相互卡合时,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之间具有稳定的抵持关系,有利于实现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之间的相对固定。而当第二盖板240在箱体220上沿背向第一盖板230的方向滑动,且滑动至箱体220的第一卡持体2241与第二盖板240的第二卡槽2441逐渐脱离时,第二盖板240能够相对箱体220脱离,有利于助力第二盖板240拔出。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机箱210还可以包括多个隔板2250,多个隔板2250均设于箱体220内部。具体而言,多个隔板2250均设于底板2210的第一端2211,多个隔板2250均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沿第三方向Y间隔设置,相邻两个隔板2250之间的间隙区域可用于设置硬盘模组。

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5,图4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第一盖板230与箱体220的组装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第一盖板230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盖板230盖合在箱体220和多个隔板2250上,第一盖板230与箱体220的底板2210在第二方向Z上相对设置。第一盖板230、箱体220和多个隔板2250能够配合形成硬盘笼的部分结构,硬盘笼可用于设置硬盘模组。其中,第一盖板230既可以作为机箱210的盖板而与箱体220和第二盖板240配合形成机箱210的外观结构,第一盖板230也可以作为硬盘笼的盖板而与箱体220配合形成硬盘笼的外观结构。需说明的是,硬盘笼并不局限于图4所示的部分结构,其还可以包括硬盘背板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硬盘笼的实际结构不做严格限制。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盖板230可以包括第一盖板本体2310、第一限位部2320和第一固定部2330。

第一盖板本体2310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边缘2311和沿第三方向Y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边缘2312,两个第二边缘2312连接在两个第一边缘2311之间。

第一限位部2320设于两个第一边缘2311中靠近第二盖板240的一个第一边缘2311,第一限位部2320的一端与该第一边缘2311连接,第一限位部2320的另一端向远离该第一边缘2311的方向延伸,第一限位部2320用于与下文中第二盖板240的第二限位部2420配合而实现第一盖板230与第二盖板240的相对固定。第一限位部2320设有第一缺口2321,第一缺口2321可以位于第一限位部2320的中间位置,第一缺口2321与箱体220的收容空间W连通。第一缺口2321将第一限位部2320分隔为第一子部2322和第二子部2323两个部分,从而能够利用第一子部2322和第二子部2323之间的间隙区域而提供能够容置部分锁持组件100的空间。也即为,第一缺口2321用于容置锁持组件100的部分结构。需说明的是,第一缺口2321不局限于布局在第一限位部2320的中间位置,其还可以布局在第一限位部2320上方便提供一定空间的任意位置上,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第一盖板230还可以包括第一挂耳2340和第二挂耳2350。第一挂耳2340连接至第一子部2322靠近第二子部2323的一端,第一挂耳2340相对第一子部2322凸出设置并朝向箱体220延伸,第一挂耳2340设有沿第三方向Y贯穿第一挂耳2340的第一孔2341。第二挂耳2350连接至第二子部2323靠近第一子部2322的一端,第二挂耳2350相对第二子部2323凸出设置并朝向箱体220延伸,第二挂耳2350设有沿第三方向Y贯穿第二挂耳2350的第二孔2351,第二孔2351与第一孔2341的位置对应设置。通过设置第一挂耳2340和第二挂耳2350,并使第一挂耳2340和第二挂耳2350在靠近第一缺口2321的位置相对设置,能够在不影响第一缺口2321提供锁持组件100活动空间的基础上,使第一挂耳2340和第二挂耳2350配合为下文中锁持组件100的第一转轴40提供适宜的安装位置,保证锁持组件100能够在正常工作的基础上,还能通过下文中锁持组件100的第一转轴40实现与第一盖板230之间的稳定的连接关系。

第一固定部23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固定部2330分别设于两个第二边缘2312。每一第一固定部2330均相对一个第二边缘2312凸出设置并朝向箱体220延伸。此设置下,当第一盖板230盖合在箱体220上时,两个第一固定部2330均位于箱体220的外侧,两个第一固定部2330能够分别从箱体220的两侧抵持箱体220。此时,可以通过如螺丝、螺钉、螺栓等固定件20将两个第一固定部2330锁附在箱体220上,从而实现第一盖板230和箱体220之间的固定连接,有利于将第一盖板230晃动和第一盖板230从箱体220上滑脱等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可靠性佳。

请结合参阅图6、图7和图8,图6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箱体220的组装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第二盖板240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第二盖板240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第二盖板240盖合在箱体220上,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的底板2210在第二方向Z上相对设置。第二盖板240能够与第一盖板230配合封闭箱体220的顶部,并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配合形成机箱210的外观结构。第二盖板240可以包括第二盖板本体2410、第二限位部2420和第二固定部2430。

第二盖板本体2410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边缘2411和沿第三方向Y相对设置的两个第四边缘2412,两个第四边缘2412连接在两个第三边缘2411之间。第二盖板本体2410还包括沿第二方向Z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2413和第二表面2414,第一表面2413为第二盖板本体2410中朝向箱体220的表面,第二表面2414为第二盖板本体2410中背向箱体220的表面。

第二盖板本体2410设有安装通孔2415,安装通孔2415贯穿第二盖板本体2410的第一表面2413和第二表面2414,安装通孔2415连通机箱210内的收容空间W和机箱210的外部环境。安装通孔2415能够露出锁持组件100的部分结构,从而当人眼目视安装通孔2415时,可通过安装通孔2415观察到安装在机箱210内的锁持组件100,并可观察到锁持组件100相对于机箱210的运动状态。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安装通孔2415可以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通孔2416和第二通孔2417,第一通孔2416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通孔2417的延伸方向相交。示例性地,第一通孔2416沿第三方向Y延伸,第一通孔2416呈矩形。第二通孔2417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通孔2417呈长条形。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2420设于两个第三边缘2411中靠近第一盖板230的一个第三边缘2411,第二限位部2420用于与上文中第一盖板230的第一限位部2320配合而实现第一盖板230与第二盖板240的相对固定。其中,第一限位部2320和第二限位部2420中,一个可以为插接体,另一个可以为插槽,通过插接体和插槽的对应插接而实现第一盖板230与第二盖板240的彼此限位。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限位部2420可以包括第一段2421、第二段2422和第三段2423,第一段2421连接至第一盖板本体2310的第一表面2413,第二段2422与第一段2421在第二方向Z上间隔和平行设置,第三段2423弯折连接在第一段2421和第二段2422之间。通过使第一段2421、第三段2423和第二段2422依次连接,能够使第一段2421、第二段2422和第三段2423配合形成插槽,插槽能够供第一盖板230的第一限位部2320所形成的插接体插接,以限制第二盖板240与第一盖板230之间的相对位置,提供第二限位部2420与第一限位部2320插接到位后的阻滞感,防止第二盖板240沿朝向第一盖板230的方向继续运动而挤压第一盖板230,可靠性佳。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部2420还可以包括第四段2424,第四段2424的一端与第二段2422远离第三段2423的一端连接,第四段2424的另一端向背向第一段2421的方向弯折延伸。由此,背向第一段2421弯折的第四段2424能够相对于第二段2422而与第一段2421之间具有较宽的间距,能够使第四段2424与第一段2421配合形成喇叭形扩口的形状,从而为第一盖板230的第一限位部2320与第二盖板240的第二限位部2420的插接提供导向作用。较宽的间距还能够为第一盖板230的第一限位部2320提供一定的容错空间,即使第一盖板230的第一限位部2320没有对准第二盖板240的第二限位部2420,也可在第四段2424的导向作用下滑入第二盖板240的第二限位部2420内,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第一盖板230的第一限位部2320与第二盖板240的第二限位部2420的插接效率和插接成功率。

请继续参阅图7和图8,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2420设有第二缺口2425,第二缺口2425可以位于第二限位部2420的中间位置,第二缺口2425与箱体220的收容空间W连通。第二缺口2425将第二限位部2420分隔为第三子部2426和第四子部2427两个部分,从而能够利用第三子部2426和第四子部2427之间的间隙区域而提供能够容置部分锁持组件100的空间。也即为,第二缺口2425用于容置锁持组件100的部分结构。其中,第二限位部2420的第三子部2426可以与第一限位部2320的第一子部2322对应设置,第二限位部2420的第四子部2427可以与第一限位部2320的第二子部2323对应设置。需说明的是,第二缺口2425不局限于布局在第二限位部2420的中间位置,其还可以布局在第二限位部2420上方便提供一定空间的任意位置,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第二固定部24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固定部2430分别设于两个第四边缘2412。每一第二固定部2430均相对一个第四边缘2412凸出设置并朝向箱体220延伸。此设置下,当第二盖板240盖合在箱体220上时,两个第二固定部2430均位于箱体220的外侧,两个第一固定部2330能够分别从箱体220的两侧抵持箱体220,保证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之间具有稳定可靠的接触关系。

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部2430的内表面设有多个第二卡持体2440,多个第二卡持体2440在第二固定部2430上间隔设置。每一第二卡持体2440均与第二固定部2430在第三方向Y上具有间隙,从而使一个第二卡持体2440能够与第二固定部2430配合形成一个第二卡槽2441。第二卡槽2441能够与前文中第一盖板230的第一卡持体2241相互卡持,以保证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之间的对位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第二卡槽2441的入口敞开,以使第二卡槽2441的入口能够作为第一卡持体2241与第二卡槽2441插接的插接口而引导第一卡持体2241与第二卡槽2441插接。第二卡槽2441的出口封闭,从而能够使第一卡持体2241与第二卡槽2441插接到位时,使第一卡持体2241与第二卡槽2441之间形成稳定的抵接关系,有利于实现第一盖板230与第二盖板240之间的相对固定。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9,图9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风扇模组250与机箱210的组装示意图。其中,图9中未示意出第二盖板240。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包括风扇模组250,风扇模组250安装于机箱210内部,风扇模组250能够为电子设备200进行散热。示例性地,风扇模组250可以为电子设备200内的如硬盘模组、电路板、内存、处理器等工作时会产生热量的发热器件进行散热,以使电子设备200具有良好的均热性和冷却性能,从而提高电子设备200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体而言,风扇模组25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风扇模组250沿第三方向Y排列设置在底板2210上,多个风扇模组250与多个隔板2250和第一盖板230在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示例性地,风扇模组250的数量可以为五个。需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风扇模组250的数量、选型等不做具体限制,能够满足电子设备200的散热性能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冷空气经由外部环境进入电子设备200内部,在机箱210设有硬盘模组的一端携带上硬盘模组产生的热量而变成热空气,热空气继续流动而逐渐自底板2210的第一端2211流向底板2210的第二端2212,由于前述流动路径中设置有多个风扇模组250等散热器件,热空气经由这些散热器件后可以排出电子设备200,冷热空气交替循环而周而复始,以完成电子设备200的不间断换热,保证电子设备200始终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

请结合参阅图10和图11,图10是图1所示的锁持组件100安装于机箱210的一种状态示意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锁持组件100的分解示意图。其中,图10中未示意出第二盖板240。

锁持组件100连接至第一盖板230和第二盖板240,锁持组件100能够使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及第一盖板230之间实现相对固定,从而使机箱210处于关闭状态。锁持组件100也能够使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及第一盖板230脱离,从而使机箱210处于开启状态,具体将在下文进行说明。锁持组件100可以包括支撑件10、固定件20、扳手30、第一转轴40、第二转轴50和连接结构60。

请结合参阅图11、图12和图13,图1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支撑件10的一种状态示意图,图13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支撑件10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2中未示意出第二盖板240。

支撑件10的一端连接至第一盖板230,支撑件10的另一端伸入箱体220内部。具体而言,支撑件1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端11和第二连接端12。第一连接端11为支撑件10中与第一盖板230连接的一端,第一连接端11位于第一限位部2320的第一缺口2321内。第一连接端11设有沿第三方向Y贯穿第一连接端11的第三孔111,第三孔111与第一盖板230中第一挂耳2340的第一孔2341和第二挂耳2350的第二孔2351对应设置,第三孔111用于供第一转轴40穿过。

第二连接端12为支撑件10中远离第一盖板230的一端,第二连接端12设有第一通槽13,第一通槽13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通槽13沿第二方向Z贯穿支撑件10,第一通槽13用于供扳手30在其内活动。第一通槽13包括第一接触部131和第二接触部132,第二接触部132和第一接触部131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设置,第二接触部132相对于第一接触部131靠近第一盖板230。

请结合参阅图12和图13,第一接触部131的一端与第一通槽13的槽壁连接,第一接触部131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通槽13向机箱210的底板2210方向凸伸。如图10所示,第一接触部131能够与扳手30接触。此设置下,由于第一接触部131相对于支撑件10具有一定的凸伸长度,故而第一接触部131能够因较长的延伸长度而与扳手30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一接触部131与扳手30的接触稳定性和可靠性。当扳手30在第一通槽13内运动至与第一接触部131接触时,第一接触部131能够作为支撑件10的第一支撑点而向扳手30提供有力的支撑,而通过第一接触部131与扳手30之间相互抵持所施加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能够使机箱210保持关闭状态。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部131与扳手30接触的表面为曲面。此设置下,第一接触部131与扳手30接触的表面能够为圆滑的曲面,有利于减少因第一接触部131具有棱角而导致扳手30磨损的问题发生。第一接触部131的表面还能够适配扳手30的表面形态而呈现曲面形态,有利于增加第一接触部131与扳手30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接触部131与扳手30的接触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结合参阅图12和图13,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接触部132的一端与第一通槽13的槽壁连接,第二接触部132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通槽13向机箱210的底板2210方向凸伸。请参阅图14,图14是图1所示的锁持组件100安装于机箱210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其中,图14未示意出第二盖板240。第二接触部132能够与扳手30接触。此设置下,由于第二接触部132相对于支撑件10具有一定的凸伸长度,故而第二接触部132能够因较长的延伸长度而与扳手30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二接触部132与扳手30的接触稳定性和可靠性。当扳手30在第一通槽13内运动至与第二接触部132接触时,第二接触部132能够作为支撑件10的第二支撑点而向扳手30提供有力的支撑,而通过第二接触部132与扳手30之间相互抵持所施加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能够使机箱210由关闭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接触部132与扳手30接触的表面为曲面。此设置下,第二接触部132与扳手30接触的表面能够为圆滑的曲面,有利于减少因第二接触部132具有棱角而导致扳手30磨损的问题发生。第二接触部132的表面还能够适配扳手30的表面形态而呈现曲面形态,有利于增加第二接触部132与扳手30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二接触部132与扳手30的接触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再次参阅图11和图12,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转轴40穿设于支撑件10的第一连接端11,第一转轴40还连接至第一盖板230的第一挂耳2340和第二挂耳2350。第一转轴40依次穿过第一挂耳2340的第一孔2341、第一连接端11的第三孔111和第二挂耳2350的第二孔2351,从而串连起第一盖板230和支撑件10,使支撑件10通过第一转轴40实现与第一盖板230的连接。另外,支撑件10还能够绕第一转轴40的中心线相对第一盖板230做转动运动,故而支撑件10能够通过第一转轴40实现与第一盖板230的转动连接。

请参阅图15,图15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支撑件10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其中,图15中未示意出第二盖板240。支撑件10能够相对第一盖板230转动至与第一盖板230倾斜设置,以使支撑件10的大部分均位于第一盖板230的上方。可以理解的是,上文介绍了第一盖板230、箱体220和多个隔板2250能够配合形成用于容置硬盘模组的硬盘笼的部分结构。而在多个隔板2250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组装到位时,可以沿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在多个隔板2250上组装硬盘背板(图未示)。又因支撑件10能够转动至其大部分位于第一盖板230的上方,故而支撑件10不会遮挡第一盖板230与风扇模组250之间的间隙区域,可以将硬盘背板(图未画)沿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方便快捷地安装至第一盖板230和多个隔板2250靠近风扇模组250的一侧,保证硬盘背板的组装不会受支撑件10的遮挡,组装工序简单,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200的组装效率。

请再次参阅图12,支撑件10也能够相对第一盖板230转动至与第一盖板230平行设置,以使支撑件10位于第一盖板230与风扇模组250之间的间隙区域内。此时,支撑件10旋转到位,支撑件10能够作为锁持组件100中的静态部件而支撑锁持组件100中的动态部件(如扳手30)的运动。

支撑件10可以通过第一转轴40连接至第一盖板230靠近第二盖板240的一侧。当支撑件10相对于第一盖板230转动至位于机箱210内时,支撑件10位于风扇模组250与第一盖板230之间的间隙区域内,在第二方向Z上,支撑件10与第二盖板240之间的最大间距小于支撑件10与底板2210之间的最小间距。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外部环境中的冷空气会自机箱210的前端(也即机箱210设有第一盖板230的一侧)进风,冷空气在机箱210内携带上发热器件的热量后变成热空气并自机箱210的后端(也即机箱210中位于第二盖板240远离第一盖板230的一侧)出风。而支撑件10位于风扇模组250与第一盖板230之间的间隙区域内,故而支撑件10实际位于风扇模组250的前端。又因支撑件10与机箱210的第二盖板240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支撑件10与机箱210的底板2210之间的最小距离,使得支撑件10相对于机箱210的底板2210而言更靠近机箱210的第二盖板240。也即为,支撑件10设置在机箱210的顶部一侧。

一方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上盖锁的部分结构设置在机箱底板上,导致风扇模组因被上盖锁大幅度遮挡进风通道而需避让上盖锁设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将支撑件10设置在机箱210的顶部一侧。能够释放电子设备200中因避让上盖锁而占用的空间,并将此部分空间腾出而供设置更多的风扇模组250,从而可以在保证电子设备200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的基础上,增加风扇模组250的数量,从而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200的散热性能。另一方面,将支撑件10设置在机箱210的顶部一侧,能够使风扇模组250的进风通道通透,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小因设置上盖锁而导致占用风扇模组250的空间和对风扇模组250选型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将因锁持组件100遮挡风扇模组250进风而导致整机系统风阻升高、整机散热规格提升难的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有利于提升整机的散热能力。

请结合参阅图16、图17和图18,图16是图1所示的第二盖板240与固定件20组装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所示的第二盖板240与固定件20组装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固定件2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6为电子设备200的第二盖板240的俯视示意图,图17为电子设备200的第二盖板240的仰视示意图。

固定件20与第二盖板240固定连接,固定件20的部分结构能够被安装通孔2415露出。固定件20包括盒体21和多个折边结构22。

盒体21具有收容槽211和贯穿槽212。盒体21的一端敞开形成收容槽211的槽口,收容槽211与第一盖板230的安装通孔2415连通,收容槽211能够收容扳手30的部分结构。贯穿槽212设于盒体21的另一端,贯穿槽212沿盒体21的厚度方向贯穿盒体21,贯穿槽212连通收容槽211和箱体220的收容空间W。应当理解,贯穿槽212亦可看作设置在收容槽211的槽底壁并贯穿盒体21的槽结构。也即为,在第二方向Z上,贯穿槽212和收容槽211依次设置,以使盒体21能够连通箱体220内的收容空间W和箱体220外的外部环境。

多个折边结构22弯折连接于盒体21的一端,多个折边结构22沿盒体21的周向方向排布设置在盒体21的周缘。多个折边结构22还固定连接于第二盖板240的第一表面2413,以通过多个折边结构22与第二盖板240之间的固定连接而实现盒体21与第二盖板240的固定。而当多个折边结构22固定至第二盖板240的第一表面2413时,安装通孔2415的第一通孔2416可以露出固定件20的盒体21的部分结构。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在盒体21的周缘设置多个折边结构22,可以在不占用盒体21的内部空间的基础上,还能与第二盖板240之间具有充足的接触面积,以使固定件20与第二盖板240之间可以具有稳定可靠的连接关系。

示例性地,如图18所示,多个折边结构22可以包括第一折边221、第二折边222、第三折边223和第四折边224,第一折边221、第二折边222、第三折边223和第四折边224依次设置在盒体21的一端的四个边缘上,第三折边223和第一折边221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设置,第二折边222和第四折边224在第三方向Y上相对设置。第一折边221上设有第三缺口225,第三缺口225与收容槽211连通,第三缺口225能够与收容槽211配合而共同容置扳手30。

请参阅图19,图19是图1所示的锁持组件100安装至机箱210内时支撑件10与固定件20的状态示意图。其中,图19中未示意出第二盖板240。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支撑件10相对第一盖板230转动至与第一盖板230平行设置,以使支撑件10位于第一盖板230与风扇模组250之间的间隙区域内时。固定件20因固定在第二盖板240上从而也位于支撑件10的上方,具体为固定件20在支撑件10上的投影位于第一连接端11和第一通槽13之间的区域内。也即为,固定件20的设置位置与支撑件10上第一连接端11和第一通槽13之间的区域对应设置。此设置下,能够在不影响扳手30在第一通槽13内运动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扳手30相对于支撑件10的运动,实现扳手30在固定件20内的收纳或脱离动作。

请再次参阅图16和图17,连接结构6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61和第二部分62。第一部分61连接至第一盖板230的第一表面2413,第一部分61靠近安装通孔2415的第二通孔2417设置。第二部分62的一端与第一部分61弯折连接,第二部分62的另一端沿第二方向Z的反方向延伸,第二部分62上穿设有第二转轴50,第二转轴50用于连接扳手30。

请结合参阅图10、图14、图20和图21,图20是图10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锁持组件100与第二盖板240的一种状态示意图,图21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锁持组件100与第二盖板240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

扳手30能够通过与连接至第二盖板240的第一表面2413的连接结构60连接,而连接至第二盖板240的第一表面2413。当扳手30连接至第二盖板240的第一表面2413时,扳手30被安装通孔2415暴露。扳手30穿过安装通孔2415和第一通槽13。扳手30既能够穿过安装通孔2415而相对第二盖板240转动,以与固定件20的收容槽211扣合而带动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锁持。扳手30也能够穿过安装通孔2415而相对第二盖板240转动,以与固定件20的收容槽211脱离而带动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解锁。

在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中,如图10和图20所示,扳手30能够转动至与第一通槽13沿第一方向X设置的一端(也即第一接触部131)接触,从而使扳手30与固定件20的收容槽211扣合,带动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锁持,使机箱210实现关闭状态。

在另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中,如图14和图21所示,扳手30能够转动至与第一通槽13沿第一方向X设置的另一端(也即第二接触部132)接触,从而使扳手30与固定件20的收容槽211脱离,带动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解锁,使箱体220实现开启状态。

需说明的是,当扳手30与固定件20的收容槽211脱离,带动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解锁,使箱体220实现开启状态时,扳手30也可以不与第一通槽13沿第一方向X设置的另一端(也即第二接触部132)接触,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当电子设备200的内部器件需要进行维护时,第一盖板230和箱体220可以作为机箱210中的静态部件,第二盖板240可以作为机箱210中的动态部件,第二盖板240可以通过锁持组件100实现相对于第一盖板230和箱体220的解锁操作,以实现后续第二盖板240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上脱出的操作,进而使工作人员可以对机箱210内部器件进行拆装、检修、更换等操作。而当电子设备200的内部器件结束维护或不需要维护时,第二盖板240可以通过锁持组件100实现相对于第一盖板230和箱体220的锁持操作,以便第一盖板230能够紧密的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连接在一起,保证机箱210的整体强度。

通过设置支撑件10,并使支撑件10连接至第一盖板230,能够因第一盖板230相对于机箱210的位置基本不会发生变化,而使支撑件10能够作为锁持组件100中的静态部件而支撑锁持组件100中的动态部件扳手30的运动。又因第一盖板230与机箱210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强,故而直接将支撑件10连接至第一盖板230还能够使支撑件10与第一盖板230之间具有良好的配合性能,能够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将上盖锁中具有支撑性能的结构设置在机箱底座,而导致上盖在锁持和解锁操作中拉扯机箱底座使机箱底座产生变形、对后续风扇模组250对插产生不良影响等问题的发生,有利于使机箱210整体的强度在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锁持和解锁动作的过程中不受影响,可靠性佳。

通过设置扳手30,并使扳手30连接至第二盖板240和穿过支撑件10的第一通槽13,能够通过扳手30相对于第二盖板240的转动运动,而使扳手30分别与第一通槽13的相对两端接触。不仅能够使第一通槽13的一端作为支撑件10上的一个旋转支撑点,而在扳手30旋转至与其接触时,提供着力点给扳手30,进而使扳手30助力第二盖板240保持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锁持的状态。还能够使第一通槽13的另一端作为支撑件10上的另一个旋转支撑点,而在扳手30旋转至与其接触的情况时,提供着力点给扳手30,进而使扳手30助力第二盖板240相对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解锁而脱出。

另外,由于支撑件10连接至第一盖板230,扳手30连接至第二盖板240,故而锁持组件100整体位于机箱210的顶部一侧。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上盖锁分布在机箱的底部和顶部,上盖锁严重影响机箱内进风而导致整机系统风阻升高、整机散热规格提升难的问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将锁持组件100集中分布在机箱210的顶部,能够使机箱210内的进风通道通透,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小因上盖锁过多占用进风通道而导致对设备内风扇模组250选型和排布产生不良影响,有利于提升整机的散热能力。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通过锁持组件100的锁持和解锁动作,能够实现机箱210的开启状态、关闭状态和处于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具体将在下文进行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0和图14,扳手30可以包括拨键31和手柄32。手柄32与第二盖板240转动连接。手柄32的一端穿过支撑件10的第一通槽13,手柄32的另一端与拨键31连接。手柄32能够相对第二盖板240转动,以使按键36与固定件20的收容槽211扣合,或者,使按键36与固定件20的收容槽211脱离。

具体而言,如图14和图21所示,当机箱210内的部件需进行维护,第二盖板240需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上拆下时,拨动拨键31并向上提拉拨键31,使手柄32可以绕手柄32的转动中心顺时针转动,从而使与手柄32相连的拨键31与固定件20的收容槽211脱离,以使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解锁,助力第二盖板240相对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拔出。如图10和图19所示,当机箱210内的部件完成维护时,拨动拨键31并向下按压拨键31,使手柄32可以绕手柄32的转动中心逆时针转动,从而使与手柄32相连的拨键31与固定件20的收容槽211扣合,以助力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锁紧。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0和图20所示,当机箱210处于关闭状态时,拨键31与收容槽211扣合,拨键31和部分手柄32可以与第二盖板240平齐。此时,手柄32与第一接触部131接触,手柄32向后挤压第一接触部131,从而使第一接触部131给予手柄32一个向前的作用力,以助力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锁紧。如图14和图21所示,当机箱210由关闭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时,拨键31与收容槽211脱离,拨键31和部分手柄32可以相对第二盖板240凸出。此时,手柄32与第二接触部132接触,手柄32向前挤压第二接触部132,从而使第二接触部132给予手柄32一个向后的作用力,以助力第二盖板240与箱体220和第一盖板230解锁。

请结合参阅图10和图22,图22是图10所示的锁持组件100的扳手30的分解示意图。手柄32可以包括手柄主体33和手柄固定部34。手柄主体33为手柄32中与第二盖板240连接和与支撑件10的第一接触部131和第二接触部132抵接的部分,手柄固定部34为手柄32中与拨键31连接的部分。

具体而言,手柄主体33的一端与手柄固定部34连接,手柄主体33的另一端穿过支撑件10的第一通槽13。手柄主体33与第二转轴50伸出连接结构60的一端连接,手柄主体33能够通过第二转轴50实现与连接结构60的转动连接,又因连接结构60与第二盖板240固定连接,故而手柄主体33能够实现与第二盖板240的转动连接,从而实现扳手30与第二盖板240的转动连接。

如图14和图22所示,当手柄主体33绕第二转轴50的中心线顺时针转动时,手柄主体33可以与第一通槽13的第二接触部132抵接。如图10和图22所示,当手柄主体33绕第二转轴50的中心线逆时针转动时,手柄主体33可以与第一通槽13的第一接触部131抵接。

请结合参阅图10和图22,手柄固定部34的一端与手柄主体33的一端连接,手柄固定部34的另一端向远离手柄主体33的方向延伸。手柄固定部34与手柄主体33呈夹角设置,也即为,手柄固定部34相对于手柄主体33在第三方向Y的反方向上凸出设置。手柄固定部34设有沿手柄固定部34的厚度方向贯穿手柄固定部34的第二通槽341,第二通槽341用于与拨键31配合。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拨键31可以包括底座35、按键36和弹性件37。手柄32嵌设于底座35,按键36盖合在底座35设有手柄32的一侧,按键36与底座35滑动连接,弹性件37弹性抵持在底座35与按键36之间。

请结合参阅图22和图23,图23是图22所示的按键36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按键36可以包括按键本体361、滑动体362和按键卡持部363。

滑动体36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滑动体362分别位于按键本体361沿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侧,两个滑动体362在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滑动体362能够在底座35上沿第三方向Y和第三方向Y的反方向滑动,以使按键36整体能够相对于底座35沿第三方向Y和第三方向Y的反方向滑动。

按键卡持部363位于两个滑动体362之间的间隙区域,按键卡持部363的一端与按键本体361连接,按键卡持部363的另一端向背离按键本体361的方向延伸。按键卡持部363设有盲孔364,盲孔364用于容置部分弹性件37。示例性地,按键卡持部363的另一端可以为卡勾。另外,按键卡持部363可以采用塑胶材料制成,从而使扳手30能够被优化为钣金及塑胶结构组成,相对于扳手30全部采用钣金件制成,有利于降低扳手30的成本,进而使锁持组件100的成本降低。

请结合参阅图22和图24,图24是图22所示的底座35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底座35包括载板351、内层挡板352和外层挡板353。载板351设有沿载板351的厚度方向贯穿载板351的第三通槽354,第三通槽354连通箱体220内的收容空间W和手柄32的第二通槽341,以使按键36的按键卡持部363能够依次穿过手柄32的第二通槽341和底座35的第三通槽354,使按键36、手柄32和底座35三者之间具有可靠的连接关系。

内层挡板352设于载板351上,内层挡板352沿第三通槽354的周向方向设置,内层挡板352设有凸部355,凸部355位于内层挡板352围设出的空间内和/或第三通槽354内,凸部355与按键36卡持体的盲孔364对应设置,凸部355用于提供弹性件37的安装位置。

外层挡板353设于载板351上,外层挡板353位于内层挡板352的外围,外层挡板353与内层挡板352之间的间隙区域形成安装槽356,安装槽356用于容置手柄32的手柄固定部34。此设置下,当底座35、手柄32和按键36依次层叠设置时,手柄固定部34的一侧被底座35限位,手柄固定部34的另一侧被按键36限位,从而使手柄32能够被底座35和按键36夹设于其中,使按键36与底座35配合限制手柄32的移动,也即为,按键36与底座35配合固定手柄32。其中,此移动可以指手柄32沿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Y、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第二方向Z的反方向、第三方向Y的反方向中一种或多种方向的移动。

具体而言,当手柄32的手柄固定部34嵌设于安装槽356内时,手柄固定部34的第二通槽341的槽壁可以与内层挡板352接触,手柄固定部34的外周缘可以与外层挡板353接触,从而使手柄固定部34呈现嵌套于底座35的结构设置,使得手柄32与底座35之间可以具有良好的安装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结合参阅图22和图24,内层挡板352的高度小于外层挡板353的高度。也即为,在第二方向Z上,内层挡板352远离载板351的一端与载板351之间的距离小于外层挡板353远离载板351的一端与载板351之间的距离,以使内层挡板352与外层挡板353具有高低落差,从而能够使内层挡板352与外层挡板353配合形成滑轨357。滑轨357能够供按键36的滑动体362安装于其上,进而能够使按键36在底座35上沿第三方向Y和第三方向Y的反方向滑动。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弹性件37套设于底座35的凸部355,弹性件37弹性抵持在底座35的内层挡板352和按键36的盲孔364的底壁之间,从而使底座35与按键36之间能够具有张紧力。可以理解的是,当拨动按键36使按键36沿第三方向Y的反方向滑动时,弹性件37受力产生弹性形变而处于压缩状态。当撤去拨动按键36的力时,由于弹性件37的存在,能够使弹性件37为按键36提供回复力,带动按键卡持部363逐步远离凸部355,从而使按键36复位。

请结合参阅图10和图25,图25为沿图10所示的剖切线A-A剖切所得的剖面示意图。当第二盖板240锁附在第一盖板230和箱体220上时,也即机箱210处于关闭状态时,按键卡持部363远离按键本体361的一端依次穿过手柄固定部34的第二通槽341、载板351的第三通槽354、固定件20的收容槽211和固定件20的贯穿槽212,按键卡持部363远离按键本体361的一端伸出固定件20而与固定件20卡持,从而保证第二盖板240与机箱210和第一盖板230之间锁持的可靠性和紧密性。

当需要打开第二盖板240而使第二盖板240与第一盖板230和箱体220解锁时,拨动按键36使按键36沿第三方向Y的反方向滑动。当按键卡持部363在固定件20的收容槽211和贯穿槽212内运动至与固定件20的贯穿槽212不接触时,向上提拉按键本体361,即可使按键卡持部363与固定件20的收容槽211和贯穿槽212脱离,从而使扳手30远离固定件20,进而能够通过旋转扳手30而助力第二盖板240拔出。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6,图26为沿图10所示的剖切线B-B剖切所得的剖面示意图。机箱210处于关闭状态时,按键卡持部363远离按键本体361的一端还可以与支撑件10抵持,从而使支撑件10能够为按键卡持部363提供一定的支撑力,确保按键卡持部363的位置在电子设备200的移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相关技术
  • 可弯曲电子设备、可弯曲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盖板、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 电子设备和制造该电子设备的壳体的方法
  • 电子设备、外部电子设备及包括电子设备和外部电子设备的系统
  • 电子设备用铜合金、电子设备用铜合金的制造方法、电子设备用铜合金塑性加工材料、及电子设备用组件
技术分类

061201159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