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建筑物内部大部分采用以砖石墙或ALC(蒸压轻质混凝土)砌块进行层叠的结构,根据使用用途对空间进行分割。用这种材料分割的墙体由于将砌块类和砂浆层叠,因而虽然抗压性非常优异,但从根本上说,在抗剪力和平面外倒塌方面很脆弱。因此,内部墙体在发生地震时由于平面外倒塌而被破坏,这成为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

为了减小这种损失而提出的原有技术非常有限,仅仅是在外部将联结器连接于诸如钢筋之类的线性部件进行加固。

这种原有技术需要准确截断钢筋,现场施工性非常差。另外,由于锚固等的施工误差较大,实际施工困难,成为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课题

本发明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改善了结构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

本发明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提高了施工性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

本发明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提高了耐久性和可靠性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思想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其配置于在墙体与平板或梁之间形成的间隙,所述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包括:第一楔形单元,所述第一楔形单元在上部具有第一倾斜面;以及第二楔形单元,所述第二楔形单元在下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倾斜面对应的第二倾斜面,其中,所述第二楔形单元构成为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倾斜面而沿着所述第一楔形单元的第一倾斜面滑动,以填充所述间隙。

所述第一楔形单元、第二楔形单元可以以所述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相对于所述墙体的厚度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可以沿倾斜方向以凹凸形状形成。

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凹凸形状可以向使所述第二楔形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楔形单元上升地滑动的方向倾斜地构成,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凹凸形状可以以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凹凸形状啮合的方式构成。

所述第一楔形单元可以包括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作为与所述墙体的上面相向的第一安装面,为了对所述墙体上面的摩擦力而以凹凸形状形成,所述第二楔形单元可以包括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面作为与所述平板或梁的下面相向的第二安装面,为了对所述平板或梁下面的摩擦力而以凹凸形状形成。

所述第二楔形单元可以构成为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移动,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是第一楔形单元的下面与第二楔形单元的上面之间高度具有小于所述间隙的第一高度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由于所述第二楔形单元的移动而进行滑动以便具有大于所述第一高度且与所述间隙对应的第二高度的位置。

可以还包括对所述第二楔形单元加压的加压部件,所述加压部件可以构成为通过往复移动而使所述第二楔形单元在所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间移动。

所述第二楔形单元可以构成为通过所述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之间的摩擦力来保持所述第二位置。

所述第一楔形单元可以包括:第一楔形部件,所述第一楔形部件形成有所述第一倾斜面;以及安装主体,所述安装主体供所述第一楔形部件安放,其中,所述安装主体可以包括:下部主体,所述下部主体支撑所述第一楔形部件的下面;以及侧部主体,所述侧部主体作为从所述下部主体延伸的侧部主体,形成有以能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加压部件的贯通孔。

所述第二楔形单元可以包括:第二楔形部件,所述第二楔形部件形成有所述第二倾斜面;以及补充部件,所述补充部件结合于所述第二楔形部件,其中,所述补充部件可以以具有预定厚度的板状形成,以便减小所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间的移动距离。

所述补充部件的上面可以以与所述平板的下面形状对应的形状形成。

所述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可以包括沿所述墙体彼此隔开配置的第一加强装置、第二加强装置,所述第一加强装置、第二加强装置的所述第二高度可以构成为根据所述第一加强装置、第二加强装置配置的所述墙体与所述平板或梁之间的间隙大小而不同。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可以防止建筑物墙体因地震导致的平面外倒塌。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可以通过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稳定地支撑墙体。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可以通过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而应用于多样的墙体环境。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可以与现场施工错误无关地通过简单的设置方法和最大限度减少现场设置来提高施工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关于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配置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第二楔形单元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第二楔形单元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第一楔形单元、第二楔形单元接触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与墙体的关系的图。

图7、图8、图9是关于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0是当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第二楔形单元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当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第二楔形单元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关于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图。

图15、图16是关于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配置的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

1: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10:第一楔形单元,12:第一楔形部件,12a:第一倾斜面,14:安装主体,20:第二楔形单元,20a:第一位置,20b:第二位置,22:第二楔形部件,22a:第二倾斜面,24:补充部件,h1:第一高度,h2:第二高度,30:加压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实施例和附图中示出的构成,只不过是公开的发明的优选例,在本申请的申请时间点可以存在能够替代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和附图的多样的变形例。

另外,本说明书各附图中提示的相同附图标记或符号代表实质上执行相同功能的部件或构成要素。

在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说明特定实施例而使用,并非要限制和/或限定公开的本发明。只要上下文未明确表示不同,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在本说明书中,“包括”或“具有”等术语是要指定在说明书中描述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构成要素、部件或他们的组合的存在,应理解为不预先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其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构成要素、部件或他们的组合的可能性。

另外,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诸如“第一”“第二”等包含顺序的术语可以用于说明多样的构成要素,但所述构成要素不由所述术语限定,所述术语只用于将一个构成要素区别于其他构成要素的目的。例如,在不超出本发明的权利范围的同时,第一构成要素可以命名为第二构成要素,类似地,第二构成要素也可以命名为第一构成要素。“和/或”字样的术语,包括描述的多个相关项目的组合或描述的多个相关项目中的某个项目。

另外,“~部”“~器”“~块”“~部件”“~模块”等术语可以意指处理至少一种功能或动作的单位。例如,所述术语可以意指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至少一个硬件、存储器中存储的至少一个软件或由处理器处理的至少一个进程。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本说明书中附带的以下附图只是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示例性图示,发挥与前述发明内容一同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作用,因而本发明不得只限定于这些图中描述的事项进行解释。

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1可以构成为同时防止因墙体W的平面外方向行为导致的突然脆性瓦解和倒塌崩溃。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1为了防止这种平面外倒塌,可以设置于墙体W(砖石墙、ALC砌块等)。在本实施例中,墙体W是以为非承重墙的情形为例,但不限于此。即,加强装置1虽然描述为用于防止墙体倒塌,但不限于此,只要是应用于多样墙体以防止倒塌,则其应用范围不限。

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1可以以支撑墙体W一侧面的方式构成。详细地,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1可以以对柱子或梁之间设置的墙体W进行加强的方式构成。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1既可以定义为加强装置,也可以定义为墙体加强装置。

图1是关于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配置的图。

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1可以配置于墙体W与平板S或墙体W与梁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在说明和附图中是以加强装置1配置于墙体W与平板S之间的情形为例,但加强装置1也可以形成在墙体与梁之间。加强装置1配置于墙体W与平板S之间存在的间隙G上并填充间隙G,从而平板S与墙体W彼此之间可以支撑。即,平板S可以借助于墙体W而防止下垂,墙体W上部被平板S支撑从而能够防止平面外倒塌。间隙G可以在墙体W的上面Wa与平板S的下面Sa之间形成。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第二楔形单元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第二楔形单元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第一楔形单元、第二楔形单元接触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1可以构成为根据间隙大小而改变移动幅度。墙体会在与平板S之间形成间隙G,这些间隙G会因环境或施工方法等而不同。另外,即使在同一墙体W,间隙G大小也会因位置而不同。另外,随着时间流逝,间隙G的大小会因墙体W或平板S的自重、下垂或环境变化而变化。

加强装置1构成为根据间隙G的大小而改变移动幅度,以构成为使平板S和墙体W彼此间可以稳定地支撑。

加强装置1可以包括第一楔形单元10、第二楔形单元20。

第一楔形单元10、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包括第一楔形部件12、第二楔形部件22。第一楔形部件12、第二楔形部件22可以通过倾斜的倾斜面12a、22a而彼此间可滑动地构成。详细地,第一楔形部件12可以在上部包括倾斜的第一倾斜面12a,第二楔形部件22可以在下部包括倾斜的第二倾斜面22a。第二倾斜面22a可以以与第一倾斜面12a对应的方式构成。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可以彼此间能接触地构成,第二楔形部件22可以构成为能通过第二倾斜面22a而沿第一楔形部件12的第一倾斜面12a滑动。

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可以以凹凸形状形成。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可以以凹凸形状形成,以便相互间具有预定大小以上的摩擦力。凹凸形状的具体形状不限,只要是由凹陷形状和凸出形状重复构成即可。例如,凹凸形状可以包括锯齿形状和波浪形状中至少一种。凹凸形状可以沿倾斜方向排列。倾斜方向可以意指图3中的A方向。即,由于凹凸形状沿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形成,因而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通过第二倾斜面22a而相对于第一倾斜面12a不发生打滑地支撑于第一楔形单元10。

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的凹凸形状可以如图4所示,以某一侧倾斜的方式构成。详细地,第一倾斜面12a的凹凸形状可以向第二楔形部件22相对于第一楔形部件12上升地滑动的方向倾斜地构成,第二倾斜面22a的凹凸形状可以以与第一倾斜面12a的凹凸形状啮合的方式构成。即,第二倾斜面22a的凹凸形状可以向与第二楔形部件22相对于第一楔形部件12上升地滑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地构成。

通过这种构成,与相对于第一楔形部件12向上升方向的滑动相比,第二楔形部件22可以限制向下降方向的滑动。即,第二楔形部件22由于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的凹凸形状的卡定而可以限制相对于第一楔形部件12向下降方向的滑动。即,通过这种构成,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的凹凸形状可以发挥防止第二楔形部件22相对于第一楔形部件12下降滑动的限位器功能。

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可以如上所述以利用物理形状而具有预定大小以上摩擦力的方式构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即,通过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本身或在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上设置另外的摩擦垫或摩擦部件、环氧树脂粘合剂等,以使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具有预定大小以上的摩擦力。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的形状和材质不限,只要配备为具有预定大小以上的摩擦力即可。在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之间形成的摩擦力,只要是限制第二楔形单元20相对于第一楔形单元10向下降方向的滑动的摩擦力即可。

第一楔形单元10、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以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相对于墙体W的厚度方向(图1、图5、图6的Y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其中,所述墙体W的厚度方向是垂直于所述墙体W上面Wa的长度方向(图1、图2、图3、图5的X方向)的方向。即,第一楔形单元10、第二楔形单元20如图所示,其倾斜面12a、22a可以相对于墙体W上面Wa倾斜地配置。由此,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通过倾斜面12a、22a而沿墙体W的厚度方向(Y方向)滑动,构成为使平板S与墙体W彼此间可以稳定地支撑。另外,第一楔形单元10、第二楔形单元20沿墙体W的厚度方向(Y方向)配置,从而可以配置为平板S或墙体W不会干扰后面说明的加压部件30的操作。

第一楔形单元10、第二楔形单元20的厚度方向(Y轴方向)长度可以分别与墙体W和平板S的厚度对应地构成。详细地,第一楔形单元10、第二楔形单元20的厚度方向(Y轴方向)长度可以分别以小于墙体W和平板S厚度的方式构成。通过这种构成,第一楔形单元10可以稳定地安放于墙体的上面Wa(参考图1),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稳定地支撑平板S的下面Sa(参考图1)。

第一楔形单元10、第二倾斜面22a的宽度方向(图1、图2、图3、图4的X轴方向)宽度可以相同地构成。由此,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通过第二倾斜面22a而稳定地支撑于第一倾斜面12a。但不限于此,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的宽度可以根据墙体W和平板S的宽度、要求的支撑力、配置环境等而适当变形。

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以在第一位置20a与第二位置20b间移动的方式构成。第二楔形单元20的第一位置20a如图1、图2所示,可以意指相对于第一楔形单元10而使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的全部面相接触的位置。换言之,也可以意指第二楔形单元20所配置的位置,以使第二倾斜面22a的倾斜下部侧端部对应于第一倾斜面12a的倾斜下部侧端部。

当第二楔形单元20在第一位置20a时,第一楔形单元10的下面与第二楔形单元20的上面之间的距离,即,加强装置1的高度可以以第一高度h1(参考图2)构成。第一高度h1可以以小于间隙G的方式构成。由此,当第二楔形单元20位于第一位置20a时,加强装置1可以插入间隙G并配置。

第二楔形单元20的第二位置20b可以意指相对于第一楔形单元10进行滑动而使第二楔形单元20上面贴紧平板S下面Sa的位置。当第二楔形单元20在第二位置20b时,第一楔形单元10的下面与第二楔形单元20的上面之间的距离,即,加强装置1的高度可以以第二高度h2(参考图3)构成。第二高度h2可以大于第一高度h1且与间隙G对应。第二高度h2既可以与间隙G相同,也可以大于间隙G地构成,以使加强装置1对墙体W和平板S赋予上下方向加压力。

第一楔形单元10可以包括安装主体14。

安装主体14可以以安放于墙体W上面的方式构成,可以构成为可供第一楔形部件12配置。详细地,安装主体14的下面可以安放于墙体W的上面Wa,安装主体14可以在其内部形成供第一楔形部件12、第二楔形部件22安放的安放空间14a。

安装主体14可以包括:下部主体15,所述下部主体15配置于墙体W的上面Wa;以及第一侧部主体16、第二侧部主体17,所述第一侧部主体16、第二侧部主体17从下部主体15延伸形成。

第一侧部主体16、第二侧部主体17可以分别配置于第一楔形部件12、第二楔形部件22的长度方向Y两端部。第一侧部主体16可以配置于第一楔形部件12的一侧,第二侧部主体17可以配置于第一楔形部件12的另一侧。第二楔形部件22以相对于第一楔形部件12滑动的方式构成,因而第一侧部主体16可以与第一楔形部件12的一侧高度相同或更低地构成,以便第二楔形部件22不受第一侧部主体16干扰。

第二侧部主体17可以包括贯通孔18。后面说明的加压部件30可以贯通配置于贯通孔18。第二侧部主体17可以以从下部主体15具有比第一侧部主体16更高高度的方式构成,以便加压部件30可以对上下移动的第二楔形部件22的被加压面22c加压。

安装主体14可以包括安装面14b。安装面14b可以在下部主体15的下面形成,以与墙体W的上面Wa接触的方式构成。安装面14b可以以增大墙体加强装置1相对于墙体W的摩擦力的方式构成。安装面14b可以以凹凸形状形成。凹凸形状可以包括锯齿形状和波浪形状中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以安装面14b在安装主体14形成的情形为例,但不限于此。安装面14b只要在第一楔形单元10中与墙体W上面Wa接触的部分形成即可。即,当省略安装主体14时,安装面14b可以如后面说明的图10所示在第一楔形部件12的下面形成。

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包括补充部件24。

补充部件24以能分离的方式安装于第二楔形部件22。但不限于此,补充部件24也可以与第二楔形部件22一体形成。补充部件24可以以其下面具有与第二楔形部件22上面对应的形状的方式构成。作为一个示例,补充部件24可以大致以板状构成。另外,补充部件24的上面可以以与平板S的下面Sa对应的形状形成。由此,当第二楔形单元20位于第二位置20b时,可以构成为贴紧平板S的下面Sa。

补充部件24可以根据间隙G的大小而应用不同种类。第二楔形部件22沿第一楔形部件12滑动,向上移动的允许高度可能会部分受限。另外,在第二楔形部件22相对于第一楔形部件12过度滑动的情况下,在倾斜面12a、22a间的接触面积减小的同时,第二楔形部件22对第一楔形部件12的支撑力会减弱。为了弥补这种情况,通过与间隙G的大小对应地调节补充部件24的高度,可以减小第二楔形单元20的第一位置20a、第二位置20b间移动量或移动距离,进而,通过加大第一楔形单元10、第二楔形单元20间的接触面积,可以提高第二楔形单元20在第二位置20b对第一楔形单元10的支撑力。

补充部件24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凸起24a,第二楔形部件2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固定槽22b。在补充部件24下面形成的固定凸起24a插入于在第二楔形部件22上面形成的固定槽22b,从而补充部件24可以固定安装于第二楔形部件22。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第二楔形部件22的上面形成有固定凸起,在补充部件24的下面形成有固定槽。另外,补充部件24只要是配备成能够固定安装于第二楔形部件22的构成即使。

补充部件24可以包括安装面24b。安装面24b在补充部件24的上面形成,可以构成为与平板S的下面Sa接触。安装面24b像安装主体14的安装面14b一样,可以构成为增大墙体加强装置1对平板S的摩擦力。为了便于说明,也可以将安装主体14的安装面14b定义为第一安装面14b,将补充部件24的安装面24b定义为第二安装面24b。安装面24b可以以凹凸形状形成。凹凸形状可以包括锯齿形状和波浪形状中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以安装面24b在补充部件24上形成的情形为例,但不限于此。安装面24b只要在第二楔形单元20中与平板S的下面Sa接触的部分形成即可。即,当省略补充部件24时,安装面24b可以在第二楔形部件22的上面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补充部件24作为第二楔形单元20的一种构成,以在第二楔形部件上部配置的情形为例,但不限于此,补充部件作为第一楔形单元的一种构成,例如也可以配置于第一楔形部件12与安装主体14之间,或配置于安装主体14的下部。补充部件24只要是与第一楔形部件12、第二楔形部件22、安装主体14一同对应于间隙G配备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减小第二楔形单元20移动的构成即可。

加强装置1可以包括加压部件30。

加压部件30可以以进行加压而使第二楔形单元20相对于第一楔形单元10滑动的方式构成。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包括被加压面22c。被加压面22c是被加压部件30所加压的面,可以以与第一侧部主体16内侧面相向的方式构成。

加压部件30可以以贯通第二侧部主体17的贯通孔18的方式配置。加压部件30能往复移动地构成,可以构成为对第二楔形单元20加压或解除加压。在本实施例中,举例的情形是加压部件30为螺栓形状且以具有螺纹的方式构成,第二侧部主体17的贯通孔18具有与螺纹对应的螺纹槽的方式构成。由此,列举了借助于加压部件30的旋转而进行往复移动的情形为例。但是,加压部件30的工作方法并不限定,加压部件30只要是配备成能够使第二楔形单元20在第一位置20a、第二位置20b间移动的构成即可。

下面对根据上述构成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与墙体、平板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与墙体的关系的图。

多个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1可以配置于墙体W与平板S之间。当发生地震时,从倒塌力矩核算的横向荷载V、多个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1所要求的摩擦力V

V

其中,V:从地震所致倒塌力矩核算的横向荷载kN;

V

P:由于平板、墙体与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对接而作用于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压缩力kN。

即,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在平板与墙体之间形成的摩擦力V

Δ=k

其中,n: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个数(=L(墙体W长度)/Sw(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间隔));

E

A

h:墙体W(砖石墙)的高度;

T:推入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第二楔形单元所需的扭矩(Torque:kN*m);

d

Θ: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第一、第二楔形单元之间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

K

μ:第一、第二楔形单元的摩擦系数(=0.3~0.6)。

可以将式(1)至式(3)整理如下。

通过上述公式,可以导出多个用于防止倒塌的加强装置1之间间隔Sw(参考图1)。由此,可以从不同厚度、环境、材质、高度等的多样墙体W中,导出稳定地支撑墙体W所需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1的之间间隔。

下面对根据上述构成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动作或设置方法进行说明。

图7、图8、图9是关于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动作的图。参考前面的附图进行说明。

如图1、图9的(a)所示,可以使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1配置于在墙体与平板S之间形成的间隙G。加强装置1既可以在墙体上只配置一个,也可以如图1所示配置多个。此时,加强装置1的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位于第一位置20a。加强装置1的个数或配置可以考虑墙体长度、间隙大小等而适当应用。

然后,如图7、图9的(b)所示,可以通过加压部件30而对第二楔形单元20的被加压面22c加压。第二楔形单元20通过加压部件30的加压而沿着第一倾斜面12a滑动。

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通过加压部件30的加压,如图8、图9的(c)所示位于第二位置20b。第二楔形单元20在第二位置20b时,第二楔形单元20的上面24b可以贴紧平板S的下面Sa。另外,由于加压部件30的加压力,第一楔形单元10、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分别构成为沿竖直方向对墙体W的上面Wa和平板S的下面Sa加压。

位于第二位置20b的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通过在倾斜面12a、22a形成的凹凸形状而约束相对于第一楔形单元10的移动。即,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借助于倾斜面12a、22a而保持第二位置20b。

通过这种构成,加强装置1可以填充平板S与墙体之间的间隙G,构成为可以在平板S与墙体W彼此间稳定地支撑。另外,通过加强装置1提高墙体W的支撑力,从而可以防止墙体W的平面外倒塌。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多个加强装置1的第二楔形单元20在第二位置20b按相同的第二高度h2配置的情形为例,但不限于此。

为了便于说明,加强装置1可以包括在墙体W的上面Wa彼此隔开配置的第一加强装置和第二加强装置。供第一加强装置和第二加强装置配置的墙体W与平板S之间的间隙G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地构成。即,供第一加强装置配置的部分的间隙G为第一间隙,供第二加强装置配置的部分的间隙G也可以配置为大于第一间隙的第二间隙。此时,当第二加强装置的第二楔形单元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高度可以构成为大于第一加强装置的第二楔形单元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第二高度。即,多个加强装置根据相应加强装置所配置的部分的间隙G大小,当第二楔形单元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第二高度可以不同。

通过这种构成和配置,即使在墙体W与平板S之间间隙的大小沿墙体W长度方向不同时,多个加强装置1也可以填充间隙G并支撑。即,多个加强装置1可以构成为在平板S与墙体W彼此间稳定地支撑。

下面对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进行说明。

与前面说明的构成相同的构成不再赘述。

图10是当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第二楔形单元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立体图,图11是当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第二楔形单元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立体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不同于前面图1至图9中的实施例,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1可以省略安装主体14和加压部件30。

即,在本实施例中,加强装置1可以包括第一楔形单元10和第二楔形单元20。第一楔形单元10可以包括第一楔形部件12,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包括第二楔形部件22和补充部件24。第一楔形部件12、第二楔形部件22和补充部件24可以与前面实施例的构成相同。

下面对根据上述构成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动作或设置方法进行说明。

图13是关于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动作的图。

如图13的(a)所示,可以将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1配置于在墙体与平板S之间或墙体与梁之间形成的间隙G。此时,加强装置1的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位于第一位置20a。

然后,如图13的(b)所示,可以使第二楔形单元20相对于第一楔形单元10进行滑动。详细地,通过另外的加压部件30向第一楔形单元10或第二楔形单元20施加外力,从而可以使第一楔形单元10、第二楔形单元20中任一个楔形单元相对于另一楔形单元滑动。在图11的(b)中举例的情形是,对第一楔形单元10施加外力,使第一楔形单元10相对于墙体上面Wa移动,从而相对于第二楔形单元20滑动。但不限于此,外力也可以施加于第二楔形单元20。只要是第一楔形单元10、第二楔形单元20中至少一个相对移动以使第二楔形单元20相对于第一楔形单元10滑动即可。

由于第一楔形单元10因外力所致的移动,第二楔形单元20如图13的(c)所示可以位于第二位置20b。当第二楔形单元20位于第二位置20b时,第二楔形单元20的上面可以与平板S的下面Sa贴紧。另外,由于对加强装置1施加的加压力,第一楔形单元10、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分别构成为沿垂直方向对墙体W的上面Wa和平板S的下面Sa加压。

位于第二位置20b的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通过在倾斜面12a、22a形成的凹凸形状而约束相对于第一楔形单元10的移动。即,第二楔形单元20可以借助于倾斜面12a、22a而保持第二位置20b。

通过这种过程,加强装置1可以填充平板S与墙体W之间的间隙G,平板S可以稳定地支撑于墙体W的上部。另外,通过加强装置1提高墙体W的支撑力,从而可以防止墙体W的平面外倒塌。

下面对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进行说明。

与前面说明的构成相同的构成不再赘述。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图。

不同于前面的实施例,被加压面122c和第二侧部主体117可以相对于下部主体15倾斜预定角度地形成。即,被加压面122c和第二侧部主体117可以以沿分别垂直于第一倾斜面12a、第二倾斜面22a的方向配置的方式形成。

详细地,如图14所示,被加压面122c可以相对于第二倾斜面22a垂直配置,第二侧部主体117可以相对于第一倾斜面12a垂直配置。

通过这种构成,加压部件30可以构成为能够沿倾斜方向A移动,加压部件30可以沿垂直于被加压面22c的方向对被加压面22c加压。由此,可以通过加压部件30的移动而高效地将第二楔形单元20向第二位置20b加压。

通过这种过程,加强装置1可以在现场容易地设置于墙体W或柱子、梁、平板S等,可以大幅节省设置时间、设置费用等。另外,可以轻松调节钢缆要求的拉伸力,因而可以稳定地支撑墙体。

下面就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200进行说明。

图15、图16是关于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配置的图,图1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加强装置200可以包括第一楔形单元210、第二楔形单元220。第一楔形单元210、第二楔形单元220可以包括第一楔形部件、第二楔形部件。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楔形单元210为第一楔形部件的情形为例,但如前面实施例所示,第一楔形单元210也可以包括安装主体。另外,以第二楔形单元220为第二楔形部件的情形为例,但如前面实施例所示,第二楔形单元220也可以包括补充部件。第一楔形单元210、第二楔形单元220可以分别包括以可相互接触的方式构成的倾斜的第一倾斜面212a、第二倾斜面222a。

加强装置200可以包括加压装置230。

加压装置230可以包括装置外壳232和加压部件234,所述加压部件234以可相对于装置外壳232进退的方式构成。

装置外壳232可以以在其内侧配置有第一楔形单元210、第二楔形单元220的方式构成。装置外壳232可以沿着第一楔形单元210、第二楔形单元220外周中的至少一部分外周配置。装置外壳232可以由四边框构成,所述四边框形成供第一楔形单元210、第二楔形单元220配置的配置空间P。在本实施例中,装置外壳232示出为具有四边形形状的情形并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作为一个示例,装置外壳232只要是以后述加压部件234可进退的方式配置的构成即可。

装置外壳232如图16的(a)所示,可以构成为当第二楔形单元220在第一位置220a时具有与作为第一楔形单元210、第二楔形单元220高度的第一高度h1相同或更低的高度。通过这种构成,当第二楔形单元220将位于第一位置220a的第一楔形单元210、第二楔形单元220配置于间隙G时,可以防止因装置外壳232而干扰加强装置200的插入。

装置外壳232可以包括外壳主体232a、结合于外壳主体232a的支撑主体232b。外壳主体232a可以以与第一楔形单元210、第二楔形单元220的四侧外周中的三侧对应的方式构成,支撑主体232b可以与其余一侧对应的方式构成。支撑主体232b可以以能够螺纹结合于外壳主体232a的方式构成。

加压部件234可以包括加压部235、移动部236、操作部237。

加压部235可以以与第二楔形单元220的被加压面222c(参考图17)接触的方式构成。加压部235可以包括与被加压面222c对应的加压面235a。加压部235的加压面235a可以与被加压面222c贴紧,通过操作部237和移动部236的动作而可以使第二楔形单元220从第一位置220a移动到第二位置220b。

移动部236可以以连接加压部235与操作部237的方式构成。移动部236可以以螺栓形状构成,贯通在支撑主体232b形成的贯通孔232ba(参考图17)进行配置。

操作部237可以能旋转地配置于移动部236上。操作部237可以在其内侧形成有与移动部236的螺纹对应的螺纹槽,构成为使操作部237的旋转运动变换成移动部236的直线运动。另外,操作部237可以能旋转地安装于支撑主体232b,通过支撑主体232b限制向加压部235侧的移动,可以限制操作部237的直线移动。

下面对根据上述构成的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的动作或设置方法进行说明。参考前面的附图进行说明。

可以使用于防止墙体倒塌的加强装置200配置于在墙体W与平板S之间形成的间隙G。加强装置200既可以在墙体上只配置一个,也可以如前面实施例所示配置多个。此时,加强装置200的第二楔形单元220可以如图16的(a)所示配置到第一位置220a。加强装置200的个数或配置可以考虑墙体W长度、间隙G大小等而适当应用。

然后,可以通过加压部件234对第二楔形单元220的被加压面222c加压。第二楔形单元220通过加压部件234的加压而沿着第一倾斜面212a滑动。

第二楔形单元220通过加压部件234的加压,可以如图15、图16的(b)所示位于第二位置220b。当第二楔形单元220在第二位置220b时,第二楔形单元220的上面224b可以与平板S的下面Sa贴紧。另外,由于加压部件234的加压力,第一楔形单元210、第二楔形单元220可以构成为分别沿垂直方向对墙体W的上面Wa和平板S的下面Sa加压。

位于第二位置220b的第二楔形单元220可以通过在倾斜面212a、222a形成的凹凸形状而约束相对于第一楔形单元210的移动。即,第二楔形单元220可以借助于倾斜面212a、222a而保持第二位置220b。

通过这种构成,加强装置200可以填充平板S与墙体W之间的间隙G,构成为使平板S和墙体W彼此间可以稳定地支撑。另外,通过加强装置200提高墙体W的支撑力,从而可以防止墙体W的平面外倒塌。

以上示出并说明了特定实施例。但是,不只限于上述实施例,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超出以下权利要求书描述的本发明技术思想要旨的范围内多样地变更实施。

相关技术
  • 包含用于防止离子迁移的装置的电致变色装置和及其形成方法
  • 用于保温一体化墙体浇筑的混凝土分配装置及其浇筑方法
  • 一种防止墙体面外失稳造成砌体结构房屋震害倒塌的装置
  • 一种防止墙体面外失稳造成砌体结构房屋震害倒塌的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592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