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纺车式渔线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5:48


纺车式渔线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车式渔线轮(spinning reel)。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纺车式渔线轮,该纺车式渔线轮具有导环反转机构(bail trippingmechanism),该导环反转机构将导环臂(bail arm)以卷线姿势和放线姿势中的任一姿势进行保持。另外,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导环反转机构与转子向卷线方向的旋转联动,使导环臂从放线姿势恢复到卷线姿势。导环反转机构具有筒状的摆动部件、收容于摆动部件的螺旋弹簧、和杆部。杆部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于贯通摆动部件的底部的支承孔中,且与摆动部件联动地进行摆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12418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导环反转机构中,摆动部件的支承孔向远离螺旋弹簧的方向延伸。在这样的结构中,为了由支承孔将杆部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需要加长杆部的全长。若杆部的全长变长,则杆部的摆动范围也变大,因此,为了确保摆动空间,用于覆盖转子臂的外侧的罩部件可能会大型化。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缩短与导环臂连接的杆部的全长的纺车式渔线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具有渔线轮主体、转子、导环臂、螺旋弹簧、摆动部件和筒状部件。转子以能够相对于渔线轮主体旋转的方式构成。导环臂以能够相对于转子摆动的方式构成。导环臂具有导环和用于支承导环的一端的导环支承部件。杆部与导环支承部件连接。螺旋弹簧配置于杆部的外周,对杆部向导环支承部件施力。摆动部件具有用于支承螺旋弹簧的底部,且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转子。筒状部件支承于摆动部件。筒状部件配置在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杆部响应于导环臂的摆动而相对于筒状部件滑动。

在该纺车式渔线轮中,杆部响应于导环臂的摆动而相对于配置在螺旋弹簧的内周部的筒状部件滑动。即,由于杆部在螺旋弹簧的内周部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于筒状部件,因此能够缩短杆部的全长。其结果,由于杆部的摆动范围变小,因此能够抑制例如覆盖转子臂的外侧的罩部件的大型化。

筒状部件也可以与摆动部件一体成型。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

筒状部件也可以与摆动部件分体设置。螺旋弹簧也可以对筒状部件向摆动部件的底部施力。在该情况下,与使筒状部件和摆动部件一体成型的情况相比,容易加长筒状部件的全长。另外,能够通过螺旋弹簧的作用力保持摆动部件与筒状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杆部可以具有如下尺寸:在螺旋弹簧为自然长度的状态下,杆部的一部分配置在筒状部件的内周部。在该情况下,在进行组装时,在将杆部插入筒状部件时,能够抑制杆部相对于筒状部件偏心。据此,在将杆部插入筒状部件时,能够抑制杆部挂在筒状部件上。

摆动部件也可以具有收容螺旋弹簧的一部分的收容部。收容部也可以具有供螺旋弹簧插入的开口部。螺旋弹簧也可以具有以可进退的方式配置于开口部的紧密卷绕部。在该情况下,当螺旋弹簧响应于导环臂的摆动而被压缩时,能够抑制螺旋弹簧的缝隙挂在开口部上。

摆动部件也可以具有收容螺旋弹簧的一部分的收容部。收容部也可以具有供螺旋弹簧插入的开口部。螺旋弹簧也可以具有被收容于收容部的第一端部、和从收容部露出的第二端部。第二端部也可以具有比第一端部的内径小的内径。在该情况下,在第二端部,由于杆部与螺旋弹簧之间的间隙变小,因此能够抑制螺旋弹簧的晃动。据此,当螺旋弹簧响应于导环臂的摆动一边被压缩一边与杆部一起移动时,能够抑制螺旋弹簧的缝隙挂在收容部的开口部上。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纺车式渔线轮中,能够缩短与导环臂连接的杆部的全长。

附图说明

图1是纺车式渔线轮的侧视图。

图2是纺车式渔线轮的纵剖视图。

图3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第一转子臂周边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摆动部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5是从径向内侧观察第一导环支承部件的图。

图6是摆动部件、螺旋弹簧及筒状部件的剖视图。

图7是螺旋弹簧为自然长度的状态下的摆动部件、螺旋弹簧及筒状部件的剖视图。

图8是从径向外侧观察切换部件的图。

图9是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摆动部件、螺旋弹簧及筒状部件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螺旋弹簧的变形例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螺旋弹簧的变形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螺旋弹簧的变形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纺车式渔线轮;12:渔线轮主体;20:转子;22:导环臂;22b:第一导环支承部件(导环支承部件的一例);40:杆部;50:摆动部件;51:收容部;51a:开口部;52:底部;60:螺旋弹簧;60a:第一端部;60b:第二端部;60c:紧密卷绕部;70:筒状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纺车式渔线轮10的侧视图。图2是采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纺车式渔线轮10的纵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纺车式渔线轮10具有渔线轮主体12、手柄14、卷线筒轴16、卷线筒18、转子20和导环臂22。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卷线筒轴16的轴线X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轴线X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轴线X的方向称为周向。另外,将放出钓线的方向作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作为后方来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渔线轮主体12具有渔线轮主体部12a和圆筒部12b。渔线轮主体部12a具有内部空间。在内部空间中收纳有:转子驱动机构24,其用于驱动转子20;和摆动机构(oscillating mechanism)26,其用于将钓线均匀地卷绕在卷线筒18上。圆筒部12b从渔线轮主体部12a的前部向前方延伸。

手柄14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渔线轮主体12。手柄14配置于渔线轮主体12的左侧部。此外,手柄14也可以配置于渔线轮主体的右侧部。

卷线筒轴16沿前后方向延伸。卷线筒轴16以可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渔线轮主体12。

卷线筒18的外周上卷绕有钓线。卷线筒18安装于卷线筒轴16的前部。卷线筒18响应于手柄14的旋转而与卷线筒轴16一体地沿前后方向移动。

转子20是用于将钓线卷绕于卷线筒18的部件。随着手柄14的旋转,转子20经由转子驱动机构24绕卷线筒轴16的轴线进行旋转。转子20具有转子主体部20a、第一转子臂20b、第二转子臂20c、第一罩20d和第二罩20e。

转子主体部20a配置在渔线轮主体12的圆筒部12b的外周部。第一转子臂20b和第二转子臂20c在转子主体部20a的外周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转子臂20b和第二转子臂20c各自的后端与转子主体部20a连接。第一转子臂20b和第二转子臂20c配置在隔着转子主体部20a在径向上相向的位置上。如图3所示,第一转子臂20b具有引导槽20f。引导槽20f沿轴向延伸。引导槽20f在径向上开口。

第一罩20d固定于第一转子臂20b。第一罩20d从径向外侧覆盖第一转子臂20b。第二罩20e固定于第二转子臂20c。第二罩20e从径向外侧覆盖第二转子臂20c。

导环臂22以能够相对于转子20摆动的方式构成。导环臂22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于第一转子臂20b和第二转子臂20c各自的顶端。导环臂22在卷收姿势和释放姿势之间摆动。卷收姿势是将钓线卷绕于卷线筒18时的姿势。释放姿势是放出卷绕于卷线筒18上的钓线时的姿势。

导环臂22具有导环22a、第一导环支承部件22b和第二导环支承部件22c。导环22a用于连接第一导环支承部件22b和第二导环支承部件22c。导环22a在第一导环支承部件22b和第二导环支承部件22c之间呈圆弧状延伸。

第一导环支承部件22b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于第一转子臂20b的顶端。第一导环支承部件22b支承导环22a的一端。如图5所示,第一导环支承部件22b具有卡合凹部22d和卡合孔22e。卡合凹部22d沿周向延伸。卡合凹部22d和卡合孔22e形成于第一导环支承部件22b的内侧。卡合凹部22d和卡合孔22e具有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凹进的形状。

第二导环支承部件22c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于第二转子臂20c的顶端。第二导环支承部件22c支承导环22a的另一端。

在图6中,纺车式渔线轮10具有杆部40、摆动部件50、螺旋弹簧60和筒状部件70。杆部40、螺旋弹簧60、摆动部件50和筒状部件70构成保持机构,所述保持机构用于对导环臂22处于卷收姿势或释放姿势时的姿势进行保持。保持机构配置在第一转子臂20b与第一罩20d之间。

杆部40由金属制的线材构成。杆部40与第一导环支承部件22b连接。杆部40与摆动部件50一起摆动。杆部40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于筒状部件70。杆部40配置于螺旋弹簧60的内周部。

杆部40具有卡止突起40a和推压部40b。卡止突起40a形成在杆部40的前端。卡止突起40a具有朝向第一导环支承部件22b弯曲的形状。卡止突起40a卡止于第一导环支承部件22b的卡合孔22e内。推压部40b与螺旋弹簧60的前端抵接。推压部40b随着杆部40的摆动而对螺旋弹簧60进行推压。详细而言,推压部40b包括突起40c和垫圈40d。突起40c用于限制垫圈40d的移动。垫圈40d配置在突起40c与螺旋弹簧60之间。此外,在图3和图4中,省略了突起40c的图示。

摆动部件50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转子20。摆动部件50在图3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4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摆动。第一位置与导环臂22的卷收姿势对应,第二位置与导环臂22的释放姿势对应。即,当导环臂22处于卷收姿势时,摆动部件50位于第一位置,当导环臂22处于释放姿势时,摆动部件50位于第二位置。

摆动部件50具有收容部51、底部52和突起部53。收容部51形成为筒状。收容部51收容螺旋弹簧60的一部分。收容部51具有供螺旋弹簧60插入的开口部51a。开口部51a朝向前方开口。底部52配置于收容部51的后端。底部52支承螺旋弹簧60。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52经由筒状部件70支承螺旋弹簧60。底部52具有能够供杆部40贯通的通孔52a。

突起部53从收容部51的外周面向第一转子臂20b突出。突起部53形成为圆柱状。如图3所示,突起部53以可摆动的方式配置于筒状凹部20g,所述筒状凹部20g被设置于第一转子臂20b。据此,摆动部件50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转子臂20b。

螺旋弹簧60响应于导环臂22的摆动而将导环臂22分为卷收姿势和释放姿势对导环臂22进行施力。螺旋弹簧60配置于杆部40的外周。螺旋弹簧60对杆部40向第一导环支承部件22b施力。详细而言,螺旋弹簧60通过对推压部40b进行推压来对杆部40向第一导环支承部件22b的前端施力。另外,螺旋弹簧60对筒状部件70向摆动部件50的底部52施力。在卷收姿势和释放姿势下,螺旋弹簧60处于被压缩的状态。

图7表示螺旋弹簧60为自然长度的状态。如图7所示,在螺旋弹簧60为自然长度的状态下,杆部40优选具有一部分(在此为后端)配置于筒状部件70的内周部的尺寸。在螺旋弹簧60未对杆部40施力的状态下,即螺旋弹簧60未被压缩的状态下,杆部40优选具有后端配置于筒状部件70的内周部的尺寸。此外,图6表示摆动部件50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状态。因此,在图6中,螺旋弹簧60处于被压缩的状态。

螺旋弹簧60具有第一端部60a和第二端部60b。第一端部60a被收容在收容部51中。第二端部60b从收容部51露出。

筒状部件70与摆动部件50分体设置。筒状部件70支承于摆动部件50。筒状部件70被收容于摆动部件50的收容部51中。筒状部件70不从开口部51a突出。筒状部件70配置于比开口部51a靠后方的位置。筒状部件70在沿着收容部51的方向上延伸。筒状部件70的两端开口。筒状部件70配置在螺旋弹簧60的内周部。

筒状部件70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杆部40。响应于导环臂22的摆动,杆部40在筒状部件70的内周面滑动。

筒状部件70具有凸缘部70a。凸缘部70a形成于筒状部件70的后端。凸缘部70a在收容部51内与摆动部件50的底部52接触。凸缘部70a被螺旋弹簧60向摆动部件50的底部52施力。

如图8所示,纺车式渔线轮10具有反转机构80和转子制动机构90。当导环臂22被保持在释放姿势时,反转机构80与转子20的旋转联动,使导环臂22恢复到卷收姿势。

反转机构80具有移动部件81和切换部件82。杆部40、摆动部件50、螺旋弹簧60和筒状部件70构成反转机构80的一部分。

移动部件81由金属制的线材构成。如图3所示,移动部件81沿轴向延伸。随着导环臂22的摆动,移动部件81沿着第一转子臂20b的引导槽20f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移动部件81具有第一端部81a和第二端部81b。第一端部81a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弯曲的形状。第一端部81a与第一导环支承部件22b的卡合凹部22d卡合。第二端部81b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弯曲的形状。第二端部81b与切换部件82卡合。

切换部件82固定在渔线轮主体12上。当导环臂22保持在释放姿势时,切换部件82响应于转子20的旋转而与移动部件81的第二端部81b接触。切换部件82具有倾斜面82a。移动部件81的第二端部81b通过倾斜面82a时,被倾斜面82a向前方推压,从而使第一导环支承部件22b摆动到超过止点的位置。据此,被向释放姿势施力的导环臂22被向卷收姿势施力。其结果,导环臂22恢复到卷收姿势。

转子制动机构90在导环臂22处于释放姿势时对转子20的旋转进行制动。转子制动机构90具有制动部件91。移动部件81构成转子制动机构90的一部分。制动部件91以可滑动的方式配置于渔线轮主体12的圆筒部12b。制动部件91具有多个凹部91a。当导环臂22处于释放姿势时,移动部件81的第二端部81b与多个凹部91a卡合。导环臂22处于释放姿势时,当转子20想要旋转,渔线轮主体12的圆筒部12b与制动部件91摩擦卡合,从而对转子20的旋转进行制动。

在上述结构的纺车式渔线轮10中,杆部40响应于导环臂22的摆动而在筒状部件70上滑动,所述筒状部件70配置于螺旋弹簧60的内周部。即,杆部40在螺旋弹簧60的内周部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于筒状部件70,因此能够缩短杆部40的全长。其结果,由于杆部40的摆动范围变小,因此例如能够抑制覆盖第一转子臂20b的外侧的第一罩20d大型化。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尤其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多个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筒状部件70和摆动部件50分体设置,但如图9所示,筒状部件70可以与摆动部件50一体设置。

如图10和图11所示,螺旋弹簧60可以具有紧密卷绕部60c。在图10中,摆动部件50位于第一位置,在图11中,摆动部件50位于第二位置。紧密卷绕部60c以可进退的方式配置于收容部51的开口部51a。紧密卷绕部60c配置于螺旋弹簧60的第二端部60b。紧密卷绕部60c可以配置于螺旋弹簧60的中间位置,只要以响应于摆动部件5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移动而能够进退的方式配置于开口部51a即可。当摆动部件50移动到止点或接近止点的位置时,紧密卷绕部60c优选配置在开口部51a。当摆动部件50位于止点位置时,螺旋弹簧60处于最大压缩的状态。此外,紧密卷绕部60c可以构成为,当摆动部件50位于第一位置时,紧密卷绕部60c的一部分配置于开口部51a。

如图12所示,螺旋弹簧60的第二端部60b可以具有比螺旋弹簧60的第一端部60a的内径小的内径。即,在螺旋弹簧60的第二端部60b,可以具有与杆部40在径向上的间隙变小的结构。另外,包括紧密卷绕部60c的螺旋弹簧60可以具有比螺旋弹簧60的第一端部60a的内径小的内径。

技术分类

06120115626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