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非磁性板、电磁接触器、非磁性坯料及制造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3:34


非磁性板、电磁接触器、非磁性坯料及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磁性板、电磁接触器、非磁性坯料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电磁接触器所具备的有极电磁铁中,在设于卷线筒的一端的电枢的外侧配置有非磁性板的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1-442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由于专利文献1的非磁性板构成为在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的开口部,并且使圆柱状的轴部穿过该开口部,因此无法容易地相对于轴部进行装卸。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实施方式的非磁性板为薄板状,能够相对于电磁接触器具有的电磁铁的轴部进行装卸,该非磁性板具有:圆形的孔部,其设于该非磁性板的中央部,用于使上述轴部嵌入;以及缺口部,其与该非磁性板的顶端部和上述孔部连接设置,用于使上述轴部自上述顶端部侧向上述孔部穿过。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非磁性板,其能够容易地相对于电磁接触器具有的电磁铁的轴部进行装卸。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剖视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剖视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所具有的非磁性板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所具有的非磁性板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中安装非磁性板的情况的图。

图6是示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中安装非磁性板的情况的图。

图7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中的非磁性板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中的非磁性板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剖视图。

图9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非磁性板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示出以往的非磁性板的制造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电磁接触器100的构成)

图1以及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00的剖视图。图1示出了开关断开状态的电磁接触器100。图2示出了开关接通状态的电磁接触器100。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后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可动端子133的移动方向设定为上下方向(Z轴方向),将可动端子133的长度方向设定为左右方向(Y轴方向),将可动端子133的宽度方向设定为前后方向(X轴方向)。

如图1所示,电磁接触器100包括壳体110、电磁铁120、接点机构130、以及上部壳体140。

<壳体110>

壳体110是具有中空构造的容器状的部件。例如,壳体110使用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来形成。在壳体110的上表面中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110A。在开口部110A的内侧配置连结部件134。

<电磁铁120>

电磁铁120设于壳体110的内部。电磁铁120产生用于使可动端子133在上下方向移动的磁力。电磁铁120具有电磁线圈121、左右一对的固定芯122、可动芯123、永磁体124、以及螺旋弹簧125。

电磁线圈121具有线圈架121A以及励磁线圈121B。励磁线圈121B通过线圈线相对于筒状的线圈架121A被卷绕多重而形成,具有包围线圈架121A的圆筒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励磁线圈121B与自壳体110的侧面突出设置的外部连接端子110C电连接,从而自外部经由外部连接端子110C供给电力。

左右一对固定芯122具有彼此左右对称形状。左右一对固定芯122具有平板状的部件的上部以及下部向内侧(电磁线圈121的中心侧)弯折为直角的形状。由此,左右一对固定芯122具有上壁部122A、侧壁部122B、以及下壁部122C,能够覆盖电磁线圈121的上方、下方、以及侧方。例如,固定芯122使用铁形成。

可动芯123具有轴状,配置于电磁线圈121的筒内。可动芯123能够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在电磁线圈121的筒内移动。例如,可动芯123使用铁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可动芯123在上端部具有水平的平板状的第一板状部123A。另外,可动芯123在下端部具有水平的平板状的第二板状部123B。

螺旋弹簧125设置为能够在壳体110的内底面和可动芯123的下端面之间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进行伸缩。螺旋弹簧125向上方(Z轴正方向)对可动芯123施力。

永磁体124固定于固定芯122的垂直的壁部的内表面,且与励磁线圈121B的外周面相对设置。

<接点机构130>

接点机构130设于壳体110的上侧。接点机构130具有第一固定端子131、第二固定端子132、可动端子133、连结部件134、以及螺旋弹簧135。

第一固定端子131是具有导电性的水平的平板状的部件。第一固定端子131在壳体110的上表面中,设于比接点机构130的中央部靠左侧(Y轴负侧)。第一固定端子131具有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长度形状。第一固定端子131在其顶端部(Y轴正侧的端部)中的上表面具有第一固定接点131A。另外,第一固定端子131在其末端部(Y轴负侧的端部)中,通过贯通该第一固定端子131的螺丝131B,相对于壳体110的上表面被螺纹紧固固定。第一固定端子131与自该第一固定端子131向外部被引出的第一配线(省略图示)连接。

第二固定端子132是具有导电性的水平的平板状的部件。第二固定端子132在壳体110的上表面中设于比接点机构130的中央部靠右侧(Y轴正侧)。另外,第二固定端子132设于与第一固定端子131相同高度位置。第二固定端子132具有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长度形状。第二固定端子132在其顶端部(Y轴负侧的端部)中的上表面具有第二固定接点132A。另外,第二固定端子132在其末端部(Y轴正侧的端部)中,通过贯通该第二固定端子132的螺丝132B,相对于壳体110的上表面被螺纹紧固固定。第二固定端子132与自该第二固定端子132向外部引出的第二配线(省略图示)连接。

可动端子133是具有导电性的水平的平板状的部件。可动端子133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中设于接点机构130的中央部,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中设于第一固定端子131以及第二固定端子132的上侧(Z轴正侧)。可动端子133具有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长度形状。可动端子133在其左端部(Y轴负侧的端部)中的下表面具有第一可动接点133A。第一可动接点133A与第一固定接点131A相对,能够相对于第一固定接点131A接触分离。另外,可动端子133在其右端部(Y轴正侧的端部)中的下表面具有第二可动接点133B。第二可动接点133B与第二固定接点132A相对,能够相对于第二固定接点132A接触分离。

连结部件134是通过将可动端子133与可动芯123连结,从而使可动端子133与可动芯123一同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的部件。连结部件134配置于在壳体110的上表面中的中央部内形成的开口部110A内。设于连结部件134的上端部的平板状的第一连接部134A通过任意的固定单元被固定于可动端子133的中央部的下表面。设于连结部件134的下端面的平板状的第二连接部134B通过任意的固定单元被固定于可动芯123的上端部。

螺旋弹簧135在壳体110的上表面中的自中央部向上方突出设置的支承部件110B的内部空间内,设置为能够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在该内部空间的顶面和可动端子133的上表面的中央部之间伸缩。螺旋弹簧135向下方(Z轴负方向)对可动端子133施力。

<上部壳体140>

上部壳体140在壳体110的上部中以包围接点机构130的周围的方式设置。例如,上部壳体140使用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坯料来形成。上部壳体140具有左右一对的消弧室141。在左侧(Y轴负侧)的消弧室141中容纳第一接点部130A。第一接点部130A是指,第一固定接点131A和第一可动接点133A的组。在右侧(Y轴正侧)的消弧室141中容纳第二接点部130B。第二接点部130B是指,第二固定接点132A和第二可动接点133B的组。

(电磁接触器100的动作)

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00在励磁线圈121B未通电时,可动芯123在螺旋弹簧125的施力下向上方(Z轴正方向)被施力。由此,通过连结部件134与可动芯123连结的可动端子133向上方(Z轴正方向)移动,成为自第一固定端子131以及第二固定端子132向上方(Z轴正方向)分离的状态。因此,如图1所示,电磁接触器100成为第一固定端子131以及第二固定端子132彼此未导通的状态(即,开关断开状态)。

另一方面,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00在励磁线圈121B被通电时,在固定芯122和可动芯123之间,产生大于螺旋弹簧125的施力的磁吸引力。在该磁吸引力作用下,可动芯123向下方(Z轴负方向)移动。此时,通过连结部件134与可动芯123连结的可动端子133向下方(Z轴负方向)移动。由此,设于可动端子133的第一可动接点133A以及第二可动接点133B分别与设于第一固定端子131的第一固定接点131A、以及设于第二固定端子132的第二固定接点132A分别接触。此时的接触压力在螺旋弹簧135的施力作用下被提高。其结果,电磁接触器100成为第一固定端子131以及第二固定端子132彼此导通的状态(即,开关接通状态)。

之后,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00在励磁线圈121B的通电中断时,可动芯123在螺旋弹簧125的施力作用下,向上方(Z轴正方向)被施力。由此,通过连结部件134与可动芯123连结的可动端子133向上方(Z轴正方向)移动,成为自第一固定端子131以及第二固定端子132向上方(Z轴正方向)分离的状态。因此,如图1所示,电磁接触器100成为第一固定端子131以及第二固定端子132彼此不导通的状态(即,开关断开状态)。

(非磁性板150的构成)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00具有的非磁性板150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00具有的非磁性板150的俯视图。

图3以及图4所示非磁性板150是能够相对于电磁接触器100具有的电磁铁的可动芯123(“轴部”的一个例子)进行装卸的薄板状的部件。非磁性板150使用薄板状的非磁性坯料(例如,聚酯薄膜、不锈钢板、黄铜等)来形成。如图3以及图4所示,非磁性板150的外形状为大致矩形。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非磁性板150,Y轴负侧的端部成为顶端部150A,Y轴正侧的端部成为后端部150B,自顶端部150A侧安装于可动芯123。

如图3以及图4所示,非磁性板150具有孔部151以及缺口部152。

孔部151设于非磁性板150的中央部。孔部151在俯视中具有圆形。在孔部151中嵌入圆柱状的可动芯123。因此,孔部151的内径为与可动芯123的外径大致相同尺寸。

缺口部152是非磁性板150中的包围孔部151的周边部分的一部分被去除而形成的部分。缺口部152与非磁性板150的顶端部150A和孔部151连接设置。缺口部152设置为用于使可动芯123自顶端部150A侧向孔部151穿过。

如图4所示,缺口部152具有开口宽度最小的窄幅部152A。如图4所示,窄幅部152A的开口宽度W1比孔部151的内径D1小。另外,窄幅部152A的开口宽度W1比可动芯123的外径W2(参照图7)小。

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对于缺口部152,以自窄幅部152A朝向顶端部150A逐渐开口宽度变大的方式,一对内缘部152B分别具有锥形(即,相对于Y轴倾斜的直线形状)。

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非磁性板150通过形成了孔部151以及缺口部152,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中的孔部151以及缺口部152的两外侧,具有一对腕部153。特别是,对于非磁性板150,以具有一对腕部153的部分的外宽度朝向顶端部150A逐渐变小的方式,一对腕部153的各自的外缘部153A具有锥形(即,相对于Y轴倾斜的直线形状)。

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非磁性板150在顶端部150A(即,一对腕部153的各自的顶端部)具有一对第一切断面154。第一切断面154通过与在该非磁性板150的前侧(Y轴负侧)连结的另一非磁性板150的后端部150B的连结部被切断而形成(参照图9)。

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非磁性板150在后端部150B具有一对第二切断面155。第二切断面155通过与在该非磁性板150的后侧(Y轴正侧)连结的另一非磁性板150的顶端部150A的连结部被切断而形成(参照图9)。即,第二切断面155的宽度为与第一切断面154的宽度相同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非磁性板150中,比一对腕部153靠后侧的部分的宽度W2(X轴方向的宽度)为恒定。该宽度W2与在制造该非磁性板150时所使用的带状的非磁性坯料200(参照图9)的宽度相同。

由此,在非磁性板150中,比一对腕部153靠后侧的部分具有通过手指、工具等进行把持所需的充分的面积。因此,非磁性板150通过手指、工具等对比一对腕部153靠后侧的部分进行把持,能够相对于可动芯123容易进行装卸。

(非磁性板150的安装方法)

图5以及图6是示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00中非磁性板150被安装的情况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以及图6省略了壳体110的图示。

如图5以及图6所示,非磁性板150自电磁铁120的右侧方被插入可动芯123的第一板状部123A和固定芯122的上壁部122A之间的间隙内,并且被安装于在该间隙内存在的可动芯123。

这里,由于非磁性板150在顶端部150A侧具有缺口部152,因此自顶端部150A侧被按入可动芯123,使可动芯123穿过缺口部152,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可动芯123嵌入孔部151。

(非磁性板150的安装状态)

图7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00中的非磁性板150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00中的非磁性板150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7以及图8示出了将电磁接触器100在图1中示出的A-A剖面线切断时的剖面。但是,图7以及图8省略了壳体110的图示。

如图7以及图8所示,非磁性板150通过缺口部152使可动芯123嵌入孔部151,从而安装于可动芯123。

如图7以及图8所示,非磁性板150在缺口部152设有窄幅部152A,窄幅部152A的开口宽度W1比可动芯123的外径W2小。因此,非磁性板150在可动芯123嵌入孔部151的状态下,难以自可动芯123脱落。

另外,如图7以及图8所示,对于缺口部152,以自窄幅部152A朝向顶端部150A逐渐开口宽度变大的方式,一对内缘部152B各自具有锥形(即,相对于Y轴倾斜的直线形状)。因此,非磁性板150在被安装于可动芯123时,能够使可动芯123容易地穿过至缺口部152内。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非磁性板150,在使可动芯123穿过缺口部152内时,一边通过可动芯123使一对腕部153弹性变形,一边窄幅部152A被按压扩宽,从而可动芯123能够通过窄幅部152A。

这里,如图7以及图8所示,对于非磁性板150,以具有一对腕部153的部分中的外宽度朝向顶端部150A逐渐变小的方式,一对腕部153的各自的外缘部153A具有锥形(即,相对于Y轴倾斜的直线形状)。由此,对于非磁性板150,容易使一对腕部153弹性变形,即,容易通过可动芯123按压扩宽窄幅部152A。

(非磁性板150的制造方法)

图9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非磁性板150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9所示,对于一个实施方式的非磁性板150的制造方法,能够对于具有恒定的宽度而以直线状延伸的、带状且薄板状的非磁性坯料200,将多个非磁性板150连结而形成非磁性板150。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能够拉出多重卷绕为辊状的非磁性坯料200的一部分,并且自该拉出的部分去除剩余部分201(斜线所示部分),从而形成彼此连结为一列的状态的多个非磁性板150(形成工序)。

如此,多个非磁性板150连结形成的状态的非磁性坯料200可以被提供给使用者等。由此,非磁性坯料200能够容易地一并管理多个非磁性板150。

特别是,如图9所示,在各个多个非磁性板150中,比一对腕部153靠后侧的部分的宽度W2与非磁性坯料200的宽度相等。即,非磁性板150的一部分能够不切断非磁性坯料200而直接进行使用,因此能够有效利用非磁性坯料200,能够使废弃的剩余部分201少面积化。

并且,对于一个实施方式的非磁性坯料200,能够通过切断彼此连结的两个非磁性板150的连结部202(一个非磁性板150的顶端部150A与另一非磁性板150的后端部150B的连结部分),从而使非磁性板150个别断开(断开工序)。

优选一个实施方式的非磁性板150具有上述说明的形状。但是,不限于此,一个实施方式的非磁性板150只要至少具有孔部151以及缺口部152即可,可以具有任何形状。

(以往的非磁性板150的制造方法)

图10是示出以往的非磁性板150的制造方法的图。如图10所示,以往的非磁性板150具有圆形的外形。因此,如图10所示,以往的非磁性板150的制造方法中,对于具有带状且薄板状的非磁性坯料200,通过去除剩余部分201(斜线所示部分),形成彼此分离状态的多个非磁性板150。因此,在以往的非磁性板150的制造方法中,难以容易地一并管理多个非磁性板150。另外,在以往的非磁性板150的制造方法中,难以使废弃的剩余部分201少面积化。

以上,虽然对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

本国际申请要求基于2021年7月8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21-113302号的优先权,并且在本国际申请中引用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磁接触器

110壳体

110A开口部

110B支承部件

110C外部连接端子

120电磁铁

121电磁线圈

121A线圈架

121B励磁线圈

122固定芯

122A上壁部

122B侧壁部

122C下壁部

123可动芯

123A第一板状部

123B第二板状部

124永磁体

125螺旋弹簧

130接点机构

130A第一接点部

130B第二接点部

131第一固定端子

131A第一固定接点

131B螺丝

132第二固定端子

132A第二固定接点

132B螺丝

133可动端子

133A第一可动接点

133B第二可动接点

134连结部件

134A第一连接部

134B第二连接部

135螺旋弹簧

140上部壳体

141消弧室

150非磁性板

150A顶端部

150B后端部

151孔部

152缺口部

152A窄幅部

152B内缘部

153腕部

153A外缘部

154第一切断面

155第二切断面

200非磁性坯料

201剩余部分

202连结部

相关技术
  • 非磁性不锈钢、电波表用部件、非磁性不锈钢的制造方法及电波接收设备
  • 一种基于三线圈电磁传感器的非磁性金属分类装置及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890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