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用于电泳滑撬的支撑总成、电泳滑撬及电泳输送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用于电泳滑撬的支撑总成、电泳滑撬及电泳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涂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泳滑撬的支撑总成、电泳滑撬及电泳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现汽车行业的涂装的前处理及电泳生产线,部分采用斜进斜出的30°或45°出入槽,部分采用或360°旋转的翻转机输送线。对市场端而言,为满足整车的轻量化、防腐性能,较多的汽车品牌推出了含铝合金结构的车型,对采用斜进斜出前处理的电泳生产线,下车体四孔定位搭载到电泳滑橇对应的支撑结构上,带有车体的电泳滑橇在经过预脱脂、脱脂、水洗、磷化、电泳、喷淋、烘干等一系列工序流程后,电泳滑橇支撑结构的导电面上往往会附着一层电泳漆,经过多次的循环运转后,电泳滑橇支撑结构的导电面上的积漆越来越多,因电泳漆不导电、导致车体定位孔钣金与支撑结构的导电接触面积越来越小,导电性能减弱。此种情况用于输送四个车体定位孔均为铝合金的车型时,因铝的熔点(660℃,相比铁的熔点1538℃)较低,在较大的电泳电流(峰值约500A)下,接触部位电流密度大、电阻大、发热量极大,从而引起车体输送定位孔出现烧蚀熔融,进而影响车体整体强度、严重时甚至导致整个车体报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泳滑撬的支撑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支撑结构容易造成导电不良以及烧蚀熔融的问题;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电泳滑撬;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电泳输送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电泳滑撬的支撑总成,其包括:

支架,具有用于承载待固定工件的承载平面;

锁紧件,包括垂直于所述承载平面的轴体和设置于所述轴体一端的锁紧帽,所述轴体贯穿所述支架,所述锁紧帽具有与所述承载平面正对且平行的压紧平面,所述轴体偏心连接于所述压紧平面,所述锁紧件在围绕所述轴体的轴线转动的过程中具有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

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支架背离所述承载平面的一侧;

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锁紧件与所述第一弹性件抵接配合,以限制所述压紧平面向靠近所述承载平面的运动,所述承载平面与所述压紧平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待固定工件的厚度;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锁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抵接配合,所述第二弹性件具有使得所述压紧平面压紧所述待固定工件的趋势。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申请实施例的锁紧件的顶部锁紧帽相对于轴体为偏心结构,通过控制轴体围绕其自身轴线的转动,可以实现锁紧件分别与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配合,进而实现锁紧件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的切换,解锁状态下方便车体的预先固定,锁定状态下支撑总成通过锁紧帽的压紧平面和支架的承载平面来压合车体的钣金件,实现对车体的固定,并通过锁紧帽的压紧平面作为导电面与钣金件实现电连接;在锁紧件由解锁状态转动至锁定状态的过程中,第二弹性件对锁紧件施加的弹力会传导到压紧平面,实现压紧平面与钣金件之间的紧密贴合,贴合面不会有电泳液渗入,不会在导电面产生电泳漆而影响导电,防止电泳工艺中通电后对钣金件造成的烧蚀熔融;在支撑总成空载不搭载待固定工件过电泳时,压紧平面上会存在导电漆,当其在后续工艺中搭载车体后,锁紧件在由解锁状态转动至锁定状态的过程中,压紧平面相对于钣金件旋转并贴合的过程中,压紧平面与钣金件之间存在干摩擦,进而可将压紧平面上附着的电泳漆剐蹭掉,获得洁净的导电面。

进一步,所述锁紧件还包括垂直连接于所述轴体的旋转臂,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一弯折段,所述第一弯折段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体向远离所示支架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一弯折段用于引导所述旋转臂移动至所述第一板体朝向所述支架的一侧,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旋转臂与所述第一板体朝向所述支架的一侧表面抵接配合。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旋转臂与第一板体的配合实现第一板体对锁紧件在轴向上的支撑,来获得解锁状态,第一弯折段的用于实现对旋转臂的导向作用,当锁紧件由锁定状态旋转至解锁状态的过程中,旋转臂通过第一弯折段的引导作用实现在轴体的轴向上的运动,锁紧件整体会在旋转臂的带动下沿着轴体的轴向运动。第一板体可以提供较大的支撑面积,与旋转臂配合时可以提供更加稳定的支撑。

进一步,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二板体和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二弯折段相对于所述第二板体向靠近所示支架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弯折段用于引导所述旋转臂移动至所述第二板体背离所述支架的一侧,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旋转臂与所述第二板体背离所述支架的一侧表面抵接配合。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旋转臂与第二板体的配合实现第二板体对锁紧件在Z向上的弹性力,来获得锁定状态,旋转臂通过第二弯折段的引导作用实现在Z向上的运动,锁紧件整体会在旋转臂的带动下沿着Z向运动,压紧平面逐渐靠近承载平面,将钣金件牢牢固定在压紧平面与承载平面之间。第二板体可以提供较大的配合面积,与旋转臂配合时可以提供更加稳定的弹性接触,并且可以使得压紧平面与钣金件之间存在干摩擦的旋转行程增加,更有利于将压紧平面上附着的电泳漆剐蹭掉,获得洁净的导电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板体更远离所述支架,在所述轴体的轴向上,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间距小于所述旋转臂的尺寸。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当旋转臂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切换位置时,可以确保锁紧件在Z向上产生一定的位移,实现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之间的切换。

进一步,所述第二板体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架上,相对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第二板体的悬臂形式的固定方式可以使得自由端相对于固定端更容易产生形变,提供较大的弹性作用力。

进一步,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保护块,所述保护块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自由端,所述保护块伸出所述第二板体远离所述支架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旋转臂的运动路径上。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保护块位于第二板体的自由端附近,可以用于防止第二板体的自由端的侧面的侧面或端面受外力损坏,保护块在旋转臂的运动路径上,可以防止旋转臂的过度旋转,避免导致机构损坏。

进一步,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支架之间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板体的自由端与所述支架之间的间距。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可以调整第二板体的自由端与支架的间隙,根据需要调整压紧平面对于钣金件的压紧程度,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厚度的钣金件来调整第二板体的自由端与支架的间隙,使得支撑总成可以用于不同厚度的钣金件的固定。

进一步,所述承载平面上设置有第一凸起,当所述锁紧件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压紧平面正对所述第一凸起。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设置第一凸起,解锁状态下压紧平面正对第一凸起,车体下落撞击锁紧帽后,第一凸起可以阻挡压紧平面,降低锁紧件对第一弹性件的冲击。

进一步,所述承载平面上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凸起的高度,当所述锁紧件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压紧平面正对所述第二凸起。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第二凸起的高度小于第一凸起的高度,提供了锁紧帽向下的运动空间,以保证压紧平面能向下与钣金件接触,实现锁定状态。

进一步,所述轴体的侧面形成有平行于轴向的限位切面,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第三弹性件,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第三弹性件贴合在所述限位切面上以用于限制所述轴体的转动。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第三弹性件起到限制轴体转动的作用,进一步起到限制锁紧件脱离解锁状态的趋势,使得锁紧件可以稳定在解锁状态下不会发生转动和晃动,使得车体上的支撑孔可以更容易的装配到锁紧件上。

进一步,所述限位切面分别设置于所述轴体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三弹性件设置有至少两个,且分别用于与所述轴体两侧的所述限位切面配合;在所述锁紧件处于解锁状态下,所述轴体旋转180°后,所述锁紧件处于锁定状态下。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在轴体旋转180°后处于锁定状态时,轴体两侧的限位切面互换位置,两个第三弹性件还是分别与轴体两侧的限位切面配合,起到限制锁紧件脱离锁定状态的趋势,使得锁紧件可以稳定在锁定状态下。

进一步,所述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承载台、支撑件和基座,所述承载平面位于所述承载台背离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锁紧件的轴体贯穿所述承载台和所述基座,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基座背离所述承载台的一侧。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承载承载待固定工件,轴体与承载台间隙配合以保证轴体相对于承载台可旋转,基座用于电泳滑撬的主体结构连接,并且用于设置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轴体与基座间隙配合以保证轴体相对于基座可旋转。

进一步,所述轴体包括同轴连接的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所述第一轴段贯穿所述承载台,所述第二轴段贯穿所述基座,所述锁紧帽连接在所述第一轴段上。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第一轴段从支架的一侧插入支架,然后将第二轴段从支架的另一侧插入支架,然后将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进行连接,从而实现轴体与支架的装配。

进一步,所述支撑件为敞口结构。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支撑件用于实现承载台与基座之间的连接,将支撑件设计为敞口结构,可以通过支撑件排出电泳液,减少电泳液积累在锁紧件与支架之间的配合处影响锁紧件的运动。

一种电泳滑橇,其包括:

框架;

支撑总成,设置有多个且均连接在所述框架上,多个所述支撑总成均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同一侧,所述支撑总成的所述支架与所述框架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电泳滑撬通过支撑总成用于在前处理、电泳过程中搭载、压紧车体并输送。在锁紧件由解锁状态转动至锁定状态的过程中,实现压紧平面与钣金件之间的紧密贴合,贴合面不会有电泳液渗入,防止电泳工艺中通电后对钣金件造成的烧蚀熔融;压紧平面相对于钣金件旋转并贴合的过程中,压紧平面与钣金件之间存在干摩擦,进而可将压紧平面上附着的电泳漆剐蹭掉。

进一步,所述框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和连接在所述纵梁上的横梁,所述纵梁上设置有若干堆垛平台,所述堆垛平台均正对所述纵梁设置且与所述纵梁的间距相同。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当多个电泳滑橇进行储存时,一个电泳滑撬的堆垛平台用于分别承载另一个电泳滑撬的纵梁,实现多个电泳滑橇的堆垛,以缩小闲置电泳滑橇对生产场地的占用。

进一步,电泳滑撬还包括罩体和与所述支撑总成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件,所述罩体连接在所述框架上,所述罩体内部形成有腔体且一端形成开口,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罩体的开口所在侧背离所述支撑总成。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在使用过程中,罩体倒扣在液体内,因其顶部无排气口,罩体内会封闭在其腔体内一部分气体,腔体内的顶部将始终保持为无电泳漆的状态,使得第一电连接件不会被电泳漆所附着,保持其良好的电接触和导电性。

一种电泳输送系统,其包括:

摆杆,其上设置有铜刷机构和支承座;

电泳滑橇,所述电泳滑橇通过所述支承座连接在所述摆杆上,所述铜刷机构与所述支撑总成电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汽车车身涂装工艺中,采用摆杆加电泳滑橇的设备组合来完成工件在前处理电泳工艺段的输送工作,电泳滑橇通过支承座与前后摆杆实现连接和导电,在电泳段,供电系统通过阳极系统、槽液、工件、电泳滑橇、摆杆和铜刷机构等形成电流回路,完成车身电泳工艺过程。

进一步,所述支承座包括底板、支撑杆和与所述铜刷机构电连接的第二电连接件,所述底板连接在所述摆杆上,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底板和第二电连接件,所述电泳滑橇包括罩体和与所述支撑总成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件,所述罩体连接在所述框架上,所述罩体内部形成有腔体且一端形成开口,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罩体的开口所在侧背离所述支撑总成,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伸入所述腔体内与所述第一电连接件配合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第二电连接件伸入腔体内与第一电连接件配合连接,罩体内会封闭在其腔体内一部分气体,腔体内的顶部将始终保持为无电泳漆的状态,使得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不会被电泳漆所附着,保持二者良好的电接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支撑总成中锁紧件的顶部锁紧帽相对于轴体为偏心结构,通过控制轴体围绕其自身轴线的转动,可以实现锁紧件分别与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配合,进而实现锁紧件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的切换,解锁状态下方便车体的预先固定,锁定状态下支撑总成通过锁紧帽的压紧平面和支架的承载平面来压合车体的钣金件,实现对车体的固定,并通过锁紧帽的压紧平面作为导电面与钣金件实现电连接。

(2)在锁紧件由解锁状态转动至锁定状态的过程中,第二弹性件对锁紧件施加的弹力会传导到压紧平面,实现压紧平面与钣金件之间的紧密贴合,贴合面不会有电泳液渗入,不会在导电面产生电泳漆而影响导电,防止电泳工艺中通电后对钣金件造成的烧蚀熔融。

(3)在支撑总成空载不搭载待固定工件过电泳时,压紧平面上会存在导电漆,当其在后续工艺中搭载车体后,锁紧件在由解锁状态转动至锁定状态的过程中,压紧平面相对于钣金件旋转并贴合,压紧平面与钣金件之间存在干摩擦,进而可将压紧平面上附着的电泳漆剐蹭掉,获得洁净的导电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总成的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总成中锁紧件的组装关系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总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总成在解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总成在解锁状态下与车体装配关系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总成在解锁状态下转动100°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总成在解锁状态下转动120°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总成在锁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总成在锁定状态下与车体装配关系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泳滑橇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泳输送系统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泳输送系统中支承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泳输送系统中支承座与罩体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泳输送系统中铜刷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00、支撑总成;110、支架;111、承载平面;112、第一凸起;113、第二凸起;114、承载台;115、支撑件;1151、工艺孔;116、基座;117、连接块;1171、固定槽;

120、锁紧件;121、轴体;1211、第一固定孔;1212、第三固定孔;1213、上限位切面;1214、下限位切面;1215、第一轴段;1216、第二轴段;1217、第四固定孔;1218、第五固定孔;1219、第二轴销;122、锁紧帽;1221、压紧平面;123、旋转臂;1231、第二固定孔;1232、切削面; 124、第一轴销;

130、第一弹性件; 131、第一板体; 132、第一弯折段;

140、第二弹性件; 141、第二板体; 142、第二弯折段;

151、第一螺栓;152、第二螺栓;153、第三螺栓;154、垫圈;155、第四螺栓;156、垫片;157、第一垫块;158、保护块;159、调节组件;160、第一压紧块;161、第二压紧块;162、第五螺栓;163、螺母;164、旋转拨杆;

170、第三弹性件;

200、框架;210、纵梁;220、横梁;221、第一横梁;222、第二横梁;223、第三横梁;224、第四横梁;230、号牌;240、载码体;250、叉载环;

300、堆垛平台;

400、罩体;410、限位件;

500、摆杆;

600、铜刷机构;610、铜块;620、弹簧条;630、限位环;640、固定板;

700、支承座;710、底板;720、支撑杆;730、第二电连接件;740、第一限位板;750、导向板;760、第二限位板;770、加强肋板;

800、摆杆输送机构;

Z、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

1、车体;11;钣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电泳滑撬的支撑总成100,支撑总成100的结构主要包括支架110、锁紧件120、第一弹性件130和第二弹性件140。其中支架110具有用于承载待固定工件的承载平面111;锁紧件120包括垂直于承载平面111的轴体121和设置于轴体121一端的锁紧帽122,轴体121贯穿支架110,锁紧帽122具有与承载平面111正对且平行的压紧平面1221,轴体121偏心连接于压紧平面1221,锁紧件120在围绕轴体121的轴线转动的过程中具有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第一弹性件130和第二弹性件140均设置于支架110背离承载平面111的一侧。当锁紧件120处在解锁状态下时,锁紧件120与第一弹性件130抵接配合,以限制压紧平面1221向靠近承载平面111的运动,承载平面111与压紧平面1221之间的距离大于待固定工件的厚度;当锁紧件120处在锁定状态下,锁紧件120与第二弹性件140抵接配合,第二弹性件140具有使得压紧平面1221压紧待固定工件的趋势。支撑总成100用于支撑并固定待固定工件,本申请文件以待固定工件为车体1的钣金件11为例来进行示例性说明。为了描述方便,在本文中,轴体121的轴线方向记为第一方向Z。

在本实施例的支撑总成100的使用方法如下:首先将锁紧件120旋转至与第一弹性件130抵接配合,锁紧件120处在解锁状态下,通过第一弹性件130对锁紧件120实现支撑,限制压紧平面1221向靠近承载平面111的方向运动,承载平面111与压紧平面1221之间的距离稳定;然后可以将车体1钣金件11上的支撑孔穿过锁紧帽122后套设在轴体121上,并且钣金件11处于承载平面111与压紧平面1221之间,承载平面111与压紧平面1221之间的距离大于钣金件11的厚度,可以方便钣金件11调整位置;然后将锁紧件120旋转至与第二弹性件140抵接配合,锁紧件120处在锁定状态下,通过第二弹性件140对锁紧件120施加轴向的作用力,并且该作用力的方向为由压紧平面1221朝向承载平面111,这样第二弹性件140就可以使得压紧平面1221可以压紧钣金件11,通过将钣金件11锁定在承载平面111与压紧平面1221之间;当需要将带固定工件拆下时,只需要反向转动锁紧件120,使得锁紧件120再次回到解锁状态即可。

在上面的实施例中,第一方面,锁紧件120的顶部锁紧帽122相对于轴体121为偏心结构,通过控制轴体121围绕其自身轴线的转动,可以实现锁紧件120分别与第一弹性件130和第二弹性件140的配合,进而实现锁紧件120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的切换,解锁状态下方便车体1的预先固定,锁定状态下支撑总成100通过锁紧帽122的压紧平面1221和支架110的承载平面111来压合车体1的钣金件11,实现对车体1的固定,并通过锁紧帽122的压紧平面1221作为导电面与钣金件11实现电连接;第二方面,在锁紧件120由解锁状态转动至锁定状态的过程中,第二弹性件140对锁紧件120施加的弹力会传导到压紧平面1221,实现压紧平面1221与钣金件11之间的紧密贴合,贴合面不会有电泳液渗入,不会在导电面产生电泳漆而影响导电,防止电泳工艺中通电后对钣金件11造成的烧蚀熔融;第三方面,在支撑总成100空载不搭载待固定工件过电泳时,压紧平面1221上会存在导电漆,当其在后续工艺中搭载车体1后,锁紧件120在由解锁状态转动至锁定状态的过程中,压紧平面1221相对于钣金件11旋转并贴合的过程中,压紧平面1221与钣金件11之间存在干摩擦,进而可将压紧平面1221上附着的电泳漆剐蹭掉,获得洁净的导电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锁紧件120还包括垂直连接于轴体121的旋转臂123,第一弹性件130包括第一板体131和第一弯折段132,第一弯折段132相对于第一板体131向远离所示支架110的方向弯折,第一弯折段132用于引导旋转臂123移动至第一板体131朝向支架110的一侧,在解锁状态下,旋转臂123与第一板体131朝向支架110的一侧表面抵接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在锁紧件120的转动过程中,通过旋转臂123与第一板体131的配合实现第一板体131对锁紧件120在Z向上的支撑,来获得如图4和5所示的解锁状态,第一板体131优选为垂直于轴体121的轴向,第一弯折段132的作用为用于实现对旋转臂123的导向作用,当锁紧件120由锁定状态旋转至解锁状态的过程中,旋转臂123通过第一弯折段132的引导作用实现在轴体121的轴向上的运动,从而使得旋转臂123沿着第一弯折段132逐渐运动至第一板体131朝向支架110的表面,同时锁紧件120整体会在旋转臂123的带动下沿着轴体121的轴向运动,压紧平面1221逐渐远离承载平面111。第一板体131可以提供较大的支撑面积,与旋转臂123配合时可以提供更加稳定的支撑。

优选地,旋转臂123采用高强度耐磨钢制作而成,轴体121上开设有沿径向设置的第一固定孔1211,旋转臂123的一端伸入该第一固定孔1211内与轴体121过盈配合。旋转臂123伸入第一固定孔1211内的部分开设有沿径向设置的第二固定孔1231,轴体121上沿径向开设有贯通至第一固定孔1211的第三固定孔1212,在旋转臂123的一端伸入该第一固定孔1211内与轴体121过盈配合后,第二固定孔1231与第三固定孔1212正对设置,支撑总成100的锁紧件120还包括第一轴销124,第一轴销124可以配合插入第二固定孔1231与第三固定孔1212,并同时与第二固定孔1231和第三固定孔1212过盈配合,进一步将旋转臂123固定在第一固定孔1211内。

第一弹性件130的第一板体131和第一弯折段132优选采用弹簧钢板制作,以获得对锁紧件120足够的弹性支撑力,第一弹性件130可以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固定在支架110上,例如第一板体13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过孔,第一螺栓151和第二螺栓152穿过第一板体131上的过孔后将第一板体131固定在支架110上,支架110上设置有分别与第一螺栓151和第二螺栓152配合的螺孔。

为了使得旋转臂123的旋转可以实现,第一板体131与支架110之间在Z向上必须具有足够的间距,以使得旋转臂123可以进入到第一板体131与支架110之间,基于此,第一板体131的部分区域与支架110之间设置有第一垫块157,为第一板体131与支架110提供Z向空间,以保证旋转臂123的旋转。可选的,第一垫块157上开设有两个过孔,第一螺栓151依次穿过第一板体131和第一垫块157的一端后与支架110上螺孔螺接,通过第一螺栓151同时实现对第一板体131和第一垫块157的固定,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一垫块157的固定效果,通过第三螺栓153将第一垫块157另一端固定在支架11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140包括第二板体141和第二弯折段142,第二弯折段142相对于第二板体141向靠近所示支架110的方向弯折,第二弯折段142用于引导旋转臂123移动至第二板体141背离支架110的一侧,在锁定状态下,如图8和9所示,旋转臂123与第二板体141背离支架110的一侧表面抵接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在锁紧件120的转动过程中,通过旋转臂123与第二板体141的配合实现第二板体141对锁紧件120在Z向上的弹性力,来获得锁定状态,第二板体141优选为垂直于轴体121的轴向,第二弯折段142的作用用于实现对旋转臂123的导向作用,当锁紧件120由解锁状态旋转至锁定状态的过程中,旋转臂123通过第二弯折段142的引导作用实现在Z向上的运动,从而使得旋转臂123沿着第二弯折段142逐渐运动至第二板体141背离支架110的表面上,同时锁紧件120整体会在旋转臂123的带动下沿着Z向运动,压紧平面1221逐渐靠近承载平面111,将钣金件11牢牢固定在压紧平面1221与承载平面111之间。第二板体141可以提供较大的配合面积,与旋转臂123配合时可以提供更加稳定的弹性接触,并且在旋转臂123与第二板体141挤压贴合在一起转动的过程中,锁紧帽122的压紧平面1221也会紧紧地挤压钣金件11并相对于钣金件11转动,使得压紧平面1221与钣金件11之间存在干摩擦的旋转行程增加,更有利于将压紧平面1221上附着的电泳漆剐蹭掉,获得洁净的导电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31相对于第二板体141在Z向上更远离支架110,在Z向上,第一板体131和第二板体141的间距小于旋转臂123的尺寸。在如此设置的情况下,当旋转臂123在第一板体131和第二板体141之间切换位置时,可以确保锁紧件120在Z向上产生一定的位移,实现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之间的切换,例如,当旋转臂123抵接在第一板体131朝向支架110的一侧表面上时,锁紧件120处于解锁状态,当旋转臂123旋转并离开第一板体131后,旋转臂123通过第二弯折部引导至第二板体141背离支架110一侧的表面上后,由于第一板体131和第二板体141之间距离小于旋转臂123的尺寸,旋转臂123必然会产生远离支架110方向的运动,从而使得压紧平面1221产生向承载平面111的运动,以助于锁定状态的实现。

第二弹性件140的第二板体141和第二弯折段142优选采用弹簧钢板制作,以获得对锁紧件120足够的弹性力,例如,第二板体141的厚度选型可选择为确保第二板体141Z向形变后施加的弹力大于100KG,以实现锁紧件120在锁定状态下对钣金件11的固定效果。为了提升第二弹性件140的弹性变形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板体141的一端固定在支架110上,相对的另一端为自由端,第二板体141悬臂形式的固定方式可以使得自由端相对于固定端更容易产生形变,提供较大的弹性作用力。

如图1所示,第二弹性件140可以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固定在支架110上,例如第二板体141的固定端开设有两个过孔,螺栓穿过第二板体141上的过孔后将第二板体141固定在支架110上,支架110上设置有分别与螺栓配合的螺孔。为了充分利用支架110上的安装空间,第一弹性件130和第二弹性件140可以使用共同的螺栓进行固定,例如可以借助第二螺栓152依次穿过第一板体131和第二板体141的固定端后与支架110螺接,并且第二螺栓152上套设有垫圈154,垫圈154设置于第一板体131与第二板体141之间,用于限定第一板体131与第二板体141之间的距离;此外,通过第四螺栓155穿过第二板体141的固定端后与支架110螺接,进一步提升对第二弹性件140的固定效果。为了使得第二板体141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空间,第二板体141的固定端与支架110之间设置有垫片156,使得第二板体141与支架110之间在Z向上具有间隙,以使得板体可以在Z向上活动弹性变形空间。可选的,第一垫块157上开设有两个过孔,第一螺栓151依次穿过第一板体131和第一垫块157的一端后与支架110上螺孔螺接,通过第一螺栓151同时实现对第一板体131和第一垫块157的固定,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一垫块157的固定效果,通过第三螺栓153将第一垫块157另一端固定在支架110上。第二螺栓152和第四螺栓155可以均穿过垫片156,实现对垫片156的进一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旋转臂123的周面上在Z向的两侧形成有垂直与Z向的切削面1232,两处切削面1232用于分别与第一板体131和第二板体141的表面配合,通过面接触的方式提升接触作用面积,提升相互作用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支架110上设置有保护块158,保护块158靠近第二板体141的自由端,保护块158伸出第二板体141远离支架110的一侧且位于旋转臂123的运动路径上。保护块158可以选择与支架110焊接、螺栓固定或一体连接,保护块158位于第二板体141的自由端附近,可以用于防止第二板体141的自由端的侧面的侧面或端面受外力损坏,保护块158在旋转臂123的运动路径上,在锁紧件120由解锁状态转动至锁定状态后,如果继续转动旋转臂123就会被保护块158所阻挡,可以防止旋转臂123的过度旋转,避免导致机构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板体141与支架110之间设置有调节组件159,调节组件159用于调节第二板体141的自由端与支架110之间的间距。通过调节组件159的应用,可以调整第二板体141的自由端与支架110的间隙,进而可以控制锁紧件120在Z向上的运动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压紧平面1221对于钣金件11的压紧程度,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厚度的钣金件11来调整第二板体141的自由端与支架110的间隙,使得支撑总成100可以用于不同厚度的钣金件11的固定,适用性更广。可选的,调节组件159可以为调距螺栓,通过旋转螺栓调整其处于支架110与第一板体131的自由端之间的长度,来调整第二板体141的自由端与支架110的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5所示,承载平面111上设置有第一凸起112,当锁紧件120处于解锁状态时,压紧平面1221正对第一凸起112。将车体1固定在支撑总成100时,锁紧件120处于解锁状态,锁紧件120会抵压在第一弹性件130上,需要将车体1沿着Z向移动靠近锁紧帽122,使得钣金件11上的支撑孔正对锁紧帽122并套设在锁紧件120外部,但操作过程中有时支撑孔没有正对锁紧帽122,车体1下落时钣金件11会对锁紧帽122进行撞击,受到撞击的锁紧件120会进一步冲击第一弹性件130,由于此时钣金件11还没有处于承载平面111与压紧平面1221之间,锁紧件120的Z向运动行程会更大,极易导致第一弹性件130的损坏。通过设置第一凸起112,解锁状态下压紧平面1221正对第一凸起112,车体1下落撞击锁紧帽122后,第一凸起112可以阻挡压紧平面1221,降低锁紧件120对第一弹性件130的冲击。需要说明的是,当锁紧件120处于锁定状态时,压紧平面1221则不再正对第一凸起112,以防止第一凸起112对锁定过程造成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承载平面111上设置有第二凸起113,第二凸起113的高度小于第一凸起112的高度,当锁紧件120处于锁定状态时,压紧平面1221正对第二凸起113。第一凸起112和第二凸起113的外轮廓用于钣金件11上支撑孔的轮廓相匹配,以实现对车体1钣金件11的定位,当锁紧件120处于锁定状态后,承载平面111位于第二凸台的一侧,第二凸起113的高度小于第一凸起112的高度,提供了锁紧帽122向下的运动空间,并且第二凸起113的高度应当小于或等于钣金件11的厚度,以保证压紧平面1221能向下与钣金件11接触,实现锁定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轴体121的侧面形成有平行于Z向的限位切面,支架110上设置有第三弹性件170,在解锁状态下,第三弹性件170贴合在限位切面上以用于限制轴体121的转动。

在第三弹性件170从轴体121的侧面抵接到限位切面后,第三弹性件170产生弹性变形,第三弹性件170产生挤压限位切面的弹性力,当轴体121转动时,轴体121上限位切面1213之外的区域会进一步加大第三弹性件170的形变,产生更大的弹性力,从而使得第三弹性件170起到限制轴体121转动的作用,进一步起到限制锁紧件120脱离解锁状态的趋势,使得锁紧件120可以稳定在解锁状态下不会发生转动和晃动,使得车体1上的支撑孔可以更容易的装配到锁紧件12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切面分别设置于轴体121相对的两侧,第三弹性件170设置有至少两个,且分别用于与轴体121两侧的限位切面配合;在锁紧件120处于解锁状态下,轴体121旋转180°后,锁紧件120处于锁定状态下。在本实施例中,在解锁状态下,如图4和5所示,两个第三弹性件170分别与轴体121两侧的限位切面配合,起到限制锁紧件120脱离解锁状态的趋势,使得锁紧件120可以稳定在解锁状态下不会发生转动和晃动;在轴体121旋转180°后处于锁定状态时,轴体121两侧的限位切面互换位置,如图8和9所示,两个第三弹性件170还是分别与轴体121两侧的限位切面配合,起到限制锁紧件120脱离锁定状态的趋势,使得锁紧件120可以稳定在锁定状态下。由解锁状态过渡至锁定状态的过程参考图6和图7所示。

优选地,第三弹性件170可以是如图所示的U型弹簧,U型弹簧平行的两个弹性杆在Z向上上下排布且均与限位切面配合,两侧的限位切面均包括分离设置的上限位切面1213和下限位切面1214,上限位切面1213和下限位切面1214相对于轴体121的周面内陷设置,U型弹簧的一个弹性杆与上限位切面1213配合,另一个弹性杆与下限位切面1214配合,其中上限位切面1213和下限位切面1214在Z向的长度均大于弹性杆在Z向的尺寸,以使得轴体121可以在Z向上具有一定的移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支架110包括依次连接的承载台114、支撑件115和基座116,承载平面111位于承载台114背离基座116的一侧,锁紧件120的轴体121贯穿承载台114和基座116,第一弹性件130和第二弹性件140设置于基座116背离承载台114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台114为机加工制作,承载待固定工件,顶部设计有承载平面111,承载台114上开设有供轴体121贯穿的通孔,轴体121与承载台114间隙配合以保证轴体121相对于承载台114可旋转。基座116用于电泳滑撬的主体结构连接,并且用于设置第一弹性件130和第二弹性件140,基座116为机加工制作,在基座116背离承载台114的一侧可以加工有凹槽,该凹槽结构可以增加基座116底面与第一板体131之间的间距,为旋转臂123的转动提供空间,降低轴体121的Z向长度,基座116上开设有供轴体121贯穿的通孔,轴体121与基座116间隙配合以保证轴体121相对于基座116可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115为敞口结构。支撑件115用于实现承载台114与基座116之间的连接,在涂装工艺中,锁紧件120与支架110之间的配合处会累积电泳液,对锁紧件120相对于之间的转动造成影响,通过将支撑件115设计为敞口结构,可以通过支撑件115排出电泳液,减少电泳液积累在锁紧件120与支架110之间的配合处影响锁紧件120的运动。

优选地,支撑件115的结构为U型,具体而言,支撑件115垂直于Z向的截面为U型,可以采用钢板折弯成型,支撑件115Z向的两端分别与承载台114和基座116焊接,U型结构的支撑件115在承载台114和基座116之间,内部形成中空的结构,可以供轴体121穿过,三侧为板件结构,一侧为敞开结构,可以防止中空结构内积液。

更为优选地,支架110还包括连接块117,连接块117同时与支撑件115和基座116连接,用于提升支撑件115与基座116的连接强度,当支撑件115为U型结构时,连接块117设置于支撑件115背离U型结构开口的一侧,并且可以借助连接块117实现第三弹性件170的固定,具体而言,第三弹性件170为如图所示的U型弹簧,连接块117的两侧设计有固定槽1171,固定槽1171的深度和内轮廓与U型弹簧相匹配,两个U型弹簧分别嵌入连接块117两侧的固定槽1171中,并且U型弹簧平行的两个弹性杆伸出连接件并贯穿支撑件115后深入到支撑件115内部的中空结构中,使得弹性杆与轴体121的表面贴合配合。为了实现将U型弹簧固定在固定槽1171中,支撑总成100还包括第一压紧块160、第二压紧块161、第五螺栓162和螺母163,连接块117、第一压紧块160和第二压紧块161均开设通孔,当U型弹簧嵌入固定槽1171后,第一压紧块160和第二压紧块161分别贴附在连接块117的两侧表面,以将U型弹簧固定在固定槽1171中,第一压紧块160、第二压紧块161和连接块117的通孔正对设置,第五螺栓162穿过第一压紧块160、第二压紧块161和连接块117的通孔后,从另一端通过螺母163与第五螺栓162锁紧,从而实现将第一压紧块160和第二压紧块161固定在连接块117上,实现对U型弹簧的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轴体121上远离锁紧帽122的一端还连接有旋转拨杆164,旋转拨杆164的延伸方向垂直于Z向,旋转拨板可以与连接电机等驱动设备传动连接,通过驱动设备带动轴体121转动。此时,由于轴体121上设置有锁紧帽122、旋转臂123和旋转拨杆164等结构,使得轴体121与支架110的装配的存在一定困难,基于此,轴体121包括同轴连接的第一轴段1215和第二轴段1216,第一轴段1215贯穿承载台114,第二轴段1216贯穿基座116,锁紧帽122连接在第一轴段1215上,旋转臂123和旋转拨杆164连接在第二轴段1216上,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第一轴段1215从支架110的一侧插入支架110,然后将第二轴段1216从支架110的另一侧插入支架110,然后将第一轴段1215和第二轴段1216进行连接,从而实现轴体121与支架110的装配。

优选地,第一轴段1215和第二轴段1216均采用高强度耐磨钢制作,第二轴段1216与第一轴段1215连接的一端为套筒结构,第一轴段1215套设于第二轴段1216内部,第一轴段1215上开设有径向延伸的第四固定孔1217,第二轴段1216的套筒部分贯穿开设有第五固定孔1218,在第一轴段1215套设于第二轴段1216内部的情况下,第四固定孔1217与第五固定孔1218正对,支撑总成100还包括第二轴销1219,第二轴销1219可以配合插入第五固定孔1218与第四固定孔1217,并同时与第五固定孔1218和第四固定孔1217过盈配合,将第一轴段1215固定在第二轴段1216内。此外,限位切面优选设置在第二轴段1216上,U型结构的支撑可以为第二轴段1216与第一轴段1215通过第二轴销1219的连接通过便利,U型结构的支撑件115的两个平行的板体上开设有针对设置的工艺孔1151,该转动轴体121可以使得第二轴销1219与工艺孔1151正对,便于通过该工艺孔1151安装或取下第二销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10上的承载平面111涂覆有绝缘层。在车体1的钣金件11锁紧过程中,可以通过摩擦作用擦干净锁紧帽122上的压紧平面1221,形成导电面,但承载平面111与钣金件11接触的地方也会在电泳漆附着,电泳漆附着也会导致钣金件11与承载平面111连接处的电阻增大,导致钣金件11的升温烧蚀熔融,将承载平面111表面涂覆绝缘层后,锁紧件120的压紧平面1221成为支撑总成100与钣金件11唯一的导电面,承载平面111不再承担导电作用,就避免了由于承载平面111的积漆导致的产品烧蚀问题。

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泳滑橇,其包括框架200和支撑总成100,该支撑总成100即为本申请前述实施例中的用于电泳滑撬的支撑总成100,其中支撑总成100设置有多个且均连接在框架200上,多个支撑总成100均设置在框架200的同一侧,支撑总成100的支架110与框架200固定连接,支架110与框架20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直接连接,也可以为通过其它部件间接连接。例如,支撑总成100可以设置为四个,在使用时,继续以待固定工件为车体1为例进行举例,车体1钣金件11上的四个支撑孔分别与四个支撑总成100匹配连接,用于在前处理、电泳过程中搭载、压紧车体1并输送。在锁紧件120由解锁状态转动至锁定状态的过程中,第二弹性件140对锁紧件120施加的弹力会传导到压紧平面1221,实现压紧平面1221与钣金件11之间的紧密贴合,贴合面不会有电泳液渗入,不会在导电面产生电泳漆而影响导电,防止电泳工艺中通电后对钣金件11造成的烧蚀熔融;在电泳滑撬的支撑总成100空载不搭载待固定工件过电泳时,压紧平面1221上会存在导电漆,当其在后续工艺中搭载车体1后,锁紧件120在由解锁状态转动至锁定状态的过程中,压紧平面1221相对于钣金件11旋转并贴合的过程中,压紧平面1221与钣金件11之间存在干摩擦,进而可将压紧平面1221上附着的电泳漆剐蹭掉,获得洁净的导电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200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210和连接在纵梁210上的横梁220,纵梁210上设置有若干堆垛平台300,堆垛平台300均正对纵梁210设置且与纵梁210的间距相同,纵梁210和横梁220的延伸方向均与支撑总成100的轴体121的轴向垂直。纵梁210和横梁220相互垂直交错设置,以形成稳定的结构强度。为了描述方便,纵梁210的延伸方向记为第二方向X,横梁220的延伸方向记为第三方向Y,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Y两两垂直。当多个电泳滑橇进行储存时,一个电泳滑撬的堆垛平台300用于分别承载另一个电泳滑撬的纵梁210,实现多个电泳滑橇的堆垛,以缩小闲置电泳滑橇对生产场地的占用。

可选的,支撑总成100设置有四个,横梁220包括在纵梁210的延伸方向上依次设置第一横梁221、第二横梁222和第三横梁223,其中两个支撑总成100固定在第一横梁221上,两个支撑总成100固定在第二横梁222上,两个堆垛平台300固定在第三横梁223上,两个堆垛平台300设置在第一横梁221上,这样通过四个堆垛平台300可以用于支撑另一个电泳滑撬的两个纵梁210,为了实现产品结构的精简化,可以借助第一横梁221上的支撑总成100的支架110作为堆垛平台300使用,在支撑总成100包括基座116时,可以将基座116的一部分作为堆垛平台300使用。可选地,支撑总成100通过螺栓与横梁220连接,连接前需除去支撑总成100和横梁220贴合表面的锈蚀,以确保搭接平整、导电接触良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泳滑撬还包括罩体400和与支撑总成100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件(图中未示出),罩体400连接在框架200上,罩体400内部形成有腔体且一端形成开口,第一电连接件位于腔体内,罩体400的开口所在侧背离支撑总成100。该第一连接件与锁紧件120的压紧平面1221形成电性连接,用于实现锁紧件120与外部电源进行电连接,在使用过程中,罩体400为开口朝下的碗型结构,在电泳滑橇斜入斜出带电泳漆液体的槽体时,罩体400倒扣在液体内,因其顶部无排气口,罩体400内会封闭在其腔体内一部分气体,腔体内的顶部将始终保持为无电泳漆的状态,使得第一电连接件不会被电泳漆所附着,保持其良好的电接触和导电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泳滑橇还包括第四横梁224,第四横梁224设置在第一横梁221和第二横梁222之间,在起到加强结构强度作用的同时还用于在其顶部设计号牌230,用于电泳滑橇的识别、排查及跟踪;此外第三横梁223还可以安装载码体240,以存储车体1的代码等信息。可选的,纵梁210上还设置有多个叉载环250,叉载环250焊接在纵梁210上,用于电泳滑橇的叉车转运支承,叉载环250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如图10所示的4个。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泳滑橇中支撑总成100的其他具体结构和技术效果参考前述支撑总成100实施例的具体记载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1-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泳输送系统,其包括摆杆500和电泳滑橇,摆杆500上设置有铜刷机构600和支承座700;电泳滑橇为本申请前述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泳滑橇,电泳滑橇通过支承座700连接在摆杆500上,铜刷机构600与支撑总成100电连接。汽车车身涂装工艺中,采用摆杆500加电泳滑橇的设备组合来完成工件在前处理电泳工艺段的输送工作。摆杆500前后设置有两个,电泳滑橇通过支承座700与前后摆杆500实现连接和导电,在电泳段,供电系统通过阳极系统、槽液、工件、电泳滑橇、摆杆500和铜刷机构600等形成电流回路,完成车身电泳工艺过程。可选地,摆杆500整体被构造成U型的杆状,在摆杆500的水平段上固接有支承座700,支承座700设置有四个,分别在两个摆杆500上各设置两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和13所示,支承座700包括底板710、支撑杆720和与铜刷机构600电连接的第二电连接件730,底板710连接在摆杆500上,支撑杆720的两端分别连接底板710和第二电连接件730,电泳滑橇包括罩体400和与支撑总成100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件,罩体400连接在框架200上,罩体400内部形成有腔体且一端形成开口,第一电连接件位于腔体内,罩体400的开口所在侧背离支撑总成100,第二电连接件730伸入腔体内与第一电连接件配合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连接件730优选采用纯铜加工制作,支撑杆720优选采用高强度钢制作,支撑杆720上方与第二电连接件730过盈配合连接且Z向接触,支撑杆720下方与底板710焊接连接,底板710与摆杆500焊接连接。在使用过程中,第二电连接件730伸入腔体内与第一电连接件配合连接,罩体400为开口朝下的碗型结构,罩体400倒扣在液体内,因其顶部无排气口,罩体400内会封闭在其腔体内一部分气体,腔体内的顶部将始终保持为无电泳漆的状态,使得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不会被电泳漆所附着,保持二者良好的电接触。

优选地,支承座700还包括设置在底板710上的第一限位板740,第一限位板740与支撑杆720并排设置,第一限位板740远离底板710的一端形成有导向板750,在远离第一限位板740的方向上,导向板750逐渐远离支撑杆720,第一限位板740朝向支撑杆72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板760,第二限位板760与第一限位板740垂直设置,罩体400的外壁设置有与第二限位板760配合的限位件410。在使用过程中,摆杆500的水平段沿Y向设置,支承座700的底板710垂直于Z向,支撑杆720沿Z相设置,第一限位板740垂直于Y向,第二限位板760垂直于X向,在罩体400沿Z向套入第二电连接件730和支撑杆720的过程中,导向板750与罩体400的外壁作用,用于实现Y向的导向作用,将罩体400侧壁引导至支撑杆720和第一限位板740之间,并通过第一限位板740实现对罩体400Y向的限位,此外第二限位板760与罩体400上的限位件410相配合,实现罩体400在X方向的限位,从而实现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730的精准对接。此外,支承座700还包括加强肋板770,加强肋板770设置于支撑杆720与第一限位板740之间,加强肋板770分别与第一限位板740、支撑杆720和底板710焊接,为三者的连接提供加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摆杆500的端部设置有摆杆输送机构800,铜刷机构600固定在摆杆输送机构800上,铜刷机构600包括铜块610、弹簧条620、限位环630和固定板640,铜块610上设计有攻丝螺孔,采用螺栓将铜块610与弹簧条620的一端连接,在连接前需对贴合面打磨除锈,提高导电面的导电性能,弹簧条620的另一端弯折形成U形后通过限位环630进行定形限位,限位环630通过螺栓连接在固定板640上,限位环630用于防止弹簧条620向远离固定板640的外侧弹开过多,避免影响通过性以及影响与生产线上的铜排接触。固定板640焊接连接在摆杆输送机构800上以提升导电性。其中,铜块610、弹簧条620和限位环630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有多个,例如图中所示,每一个铜刷机构600包括四个铜块610、四个弹簧条620和两个限位环630,每个限位环630用于同时对两个弹簧条620进行定形限位。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泳输送系统中电泳滑橇的其他具体结构和技术效果参考前述电泳滑橇实施例的具体记载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适用于电泳滑撬后部支撑车体可移动的支撑机构
  • 一种客车电泳滑撬用前车体支撑机构
技术分类

06120116487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