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隧道岩溶处治兼作逃生系统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一种隧道岩溶处治兼作逃生系统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岩溶处治兼作逃生系统方法。

背景技术

不良地质岩溶分部范围广泛,在进行隧道施工过程中较容易遇到岩溶发育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在施工时遇到岩溶时,一般是通过注浆加固、填充等措施加固岩溶,使隧道结构保持稳定。但是处置岩溶使得隧道建设费用增多,且无法对岩溶存在的大型空腔进行利用。

由于地下环境的未知性、不可控性和复杂性,地下隧道施工有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涌水、突泥和掌子面坍塌等等特殊情况,尤其是当隧道内发生突水突泥危害时,由于隧道内空间狭小,突水突泥危害被扩大,严重影响着隧道内的施工安全。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当隧道内发生突水突泥危害时,由于隧道内空间狭小,突水突泥危害被扩大,严重影响着隧道内的施工安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隧道岩溶处治兼作逃生系统方法。

2.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隧道岩溶处治兼作逃生系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勘探资料,在可能出现岩溶的位置区域进行超前地质勘探,确定岩溶范围,设计好避难平台的高度和大小;

步骤2:隧道掘进遇到岩溶后,放慢施工速度,做好监控量测,并在施工过程中一边掘进,一边在掌子面和岩溶周围施加临时支撑,保证隧洞内的安全;

步骤3:待隧道岩溶全部出漏后,隧道岩溶周围的临时支撑也施加完成;并清除溶腔内多余的积水、淤泥和表面孤石等,同时采用注浆锚杆加固岩溶四周岩体,在溶腔表面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进行加固。

优选地,当岩溶位于隧道两侧时,将溶洞改造为逃生系统的具体步骤为:

S1-1:采用浆砌片石处理岩溶底部,搭建起逃生平台的地基,采用水泥加砖石建造逃生平台;

S1-2:设置爬梯,拆除掌子面附近的临时支撑,对周围围岩施加注浆锚杆、钢筋网和喷射混凝土加固后,施加隧道的衬砌结构,但保留逃生系统的入口;

S1-3:安装逃生系统防护门;

S1-4:逃生平台安装排水管与隧道内的纵向排水沟连接。

优选地,当岩溶位于隧道顶部时,将溶洞改在为逃生系统的具体步骤为:

S2-1:在溶腔内设置吊绳和多个支撑点,连接多个支撑点,形成支撑平台;

S2-2:对隧道周围围岩施加注浆锚杆,拆除临时支撑,施加隧道衬砌结构,保留逃生系统入口;

S2-3:设置爬梯。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确定了岩溶范围之后,根据实际的工程条件确定是否可以将现有溶腔改造成逃生系统。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还包括:注浆锚杆按照梅花形布置,注浆锚杆之间的间距控制在30-50cm之间,注浆锚杆深入土体的长度在1-1.2m。

优选地,步骤S1-1中还包括:施工之前预留排水管通道;浆砌片石处理的地基高度与隧道路面平齐或高于路面20-30cm;逃生平台要高于路面2-3.5m,与隧道内轮廓线距离0.3-0.5m,并在逃生平台上放置一定的求生物资。

优选地,所述S2-1中还包括:当岩溶在隧道顶部时,注浆锚杆的长度在1.5-2m范围内,且在需要设立支撑点位置处,利用注浆锚杆尾端伸长部分设置为支撑点;其他支撑点可以通过将锚杆打入土体内进行设置,支撑点最低位于隧道顶面0.7-1m处,间距为0.3-0.5m,相邻两个支撑点可以组成一个支撑平台,并在支撑平台上放置求生物资。

优选地,所述S2-3还包括:爬梯起点在隧道拱脚,沿着隧道衬砌表面延伸至逃生系统入口。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中,利用天然形成的岩溶空间作为基础,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溶腔。减少了开挖逃生系统空间时对隧道周围围岩的扰动。并且在改造过程中,岩溶空间是未经开挖的,其稳定性相比于开挖形成的逃生空间更优,更能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2)本发明中,施工方法减少了隧道建设逃生系统费用,充分改造岩溶空间为逃生系统,为隧道内发生灾害时提供有效的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侧部岩溶隧道逃生系统横截面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拱顶岩溶隧道逃生系统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隧道岩溶处治兼作逃生系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勘探资料,在可能出现岩溶的位置区域进行超前地质勘探,确定岩溶范围,设计好避难平台的高度和大小,确定了岩溶范围之后,根据实际的工程条件确定是否可以将现有溶腔改造成逃生系统;

步骤2:隧道掘进遇到岩溶后,放慢施工速度,做好监控量测,并在施工过程中一边掘进,一边在掌子面和岩溶周围施加临时支撑,保证隧洞内的安全;

步骤3:待隧道岩溶全部出漏后,隧道岩溶周围的临时支撑也施加完成;并清除溶腔内多余的积水、淤泥和表面孤石等,同时采用注浆锚杆加固岩溶四周岩体,在溶腔表面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进行加固;还包括:注浆锚杆按照梅花形布置,注浆锚杆之间的间距控制在30-50cm之间,注浆锚杆深入土体的长度在1-1.2m。

本发明中,利用天然形成的岩溶空间作为基础,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溶腔。减少了开挖逃生系统空间时对隧道周围围岩的扰动。并且在改造过程中,岩溶空间是未经开挖的,其稳定性相比于开挖形成的逃生空间更优,更能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本发明中,施工方法减少了隧道建设逃生系统费用,充分改造岩溶空间为逃生系统,为隧道内发生灾害时提供有效的保障。

实施例2:

其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内容,其中,对于上述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阅上述描述,此处的实施例不作重复详述;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其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参照图1,当岩溶位于隧道两侧时,将溶洞改造为逃生系统的具体步骤为:

S1-1:采用浆砌片石处理岩溶底部,搭建起逃生平台的地基,采用水泥加砖石建造逃生平台,还包括:施工之前预留排水管通道;浆砌片石处理的地基高度与隧道路面平齐或高于路面20-30cm;逃生平台要高于路面2-3.5m,与隧道内轮廓线距离0.3-0.5m,并在逃生平台上放置一定的求生物资;

S1-2:设置爬梯,拆除掌子面附近的临时支撑,对周围围岩施加注浆锚杆、钢筋网和喷射混凝土加固后,施加隧道的衬砌结构,但保留逃生系统的入口;

S1-3:安装逃生系统防护门;

S1-4:逃生平台安装排水管与隧道内的纵向排水沟连接。

实施例3:

其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内容,其中,对于上述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阅上述描述,此处的实施例不作重复详述;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其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参照图2,当岩溶位于隧道顶部时,将溶洞改在为逃生系统的具体步骤为:

S2-1:在溶腔内设置吊绳和多个支撑点,连接多个支撑点,形成支撑平台,当岩溶在隧道顶部时,注浆锚杆的长度在1.5-2m范围内,且在需要设立支撑点位置处,利用注浆锚杆尾端伸长部分设置为支撑点;其他支撑点可以通过将锚杆打入土体内进行设置,支撑点最低位于隧道顶面0.7-1m处,间距为0.3-0.5m,相邻两个支撑点可以组成一个支撑平台,并在支撑平台上放置求生物资;

S2-2:对隧道周围围岩施加注浆锚杆,拆除临时支撑,施加隧道衬砌结构,保留逃生系统入口;

S2-3:设置爬梯,爬梯起点在隧道拱脚,沿着隧道衬砌表面延伸至逃生系统入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岩溶隧道潜在涌水点的探查与处治方法及系统
  • 一种喀斯特岩溶区隧道拱顶填充型溶洞处治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89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