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影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显影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22年07月11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221791169.X、申请名称为“一种显影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22年08月04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222050794.5、申请名称为“一种显影盒”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22年08月15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222146027.4、申请名称为“一种显影盒”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22年08月22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222217669.9、申请名称为“一种显影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22年08月31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222316708.0、申请名称为“一种显影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22年09月22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222522985.7、申请名称为“显影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22年09月26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222564932.1、申请名称为“一种显影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22年09月28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222587340.1、申请名称为“一种显影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22年10月14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222730289.5、申请名称为“一种显影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22年11月17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223105178.1、申请名称为“一种显影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23年01月06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320064347.7、申请名称为“显影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23年01月18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320155353.3、申请名称为“显影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23年02月09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320200658.1、申请名称为“一种显影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23年02月24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320334037.2、申请名称为“一种显影盒及其鼓组件”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22年12月08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223298061.X、申请名称为“一种显影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交叉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影装置。

背景技术

显影装置是一种广泛应用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可拆卸部分。图像形成装置在打印耗材消耗完之后,需要更换新的显影装置。为了让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检测到显影装置是否正确以及显影装置的新旧等信息,显影装置上会设置被检测件,被检测件可以通过触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使得图像形成装置检测到显影装置是否正确安装,被检测件还可以预设不同的触碰次数、触碰速度、每次触碰的时长,来使图像形成装置检测到多种信息(如新旧、型号、容量等)。

目前,显影装置设置有大量的传动结构,使得被检测件能够做出复杂的触碰动作。然而,大量的传动结构造成了显影装置的小型化困难。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影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大量的传动结构造成了显影装置的小型化困难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显影装置,包括:

盒体,所述盒体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盒体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盒体在第三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相互交叉设置;

显影组件,包括可旋转的设置于盒体内的显影辊,所述显影辊位于所述盒体的第三端,所述显影辊的轴向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在第二方向上显影辊位于盒体的第三端;

传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所述传动组件被配置为在接收到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后带动所述显影组件运动;

传动单元,所述传动单元包括第一旋转件和传动件,所述第一旋转件可旋转的设置在盒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旋转件分别与所述传动组件和所述传动件传动连接,所述被检测件与所述传动件传动连接;

被检测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端,所述被检测件与所述传动组件通过所述传动件传动连接,所述被检测件能够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运动。

本申请提供的显影装置,包括盒体、显影组件、传动组件、传动单元和被检测件,当传动组件在接收到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而带动显影组件运动时,传动组件可以通过传动单元带动被检测件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运动,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检测到显影装置的信息。传动组件设置在盒体的第一端,被检测件至少部分位于盒体的第二端,减少了传动结构在盒体第二端所占用的空间,便于实现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另一种显影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盒体第二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的另一个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又一种显影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显影装置在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剖面图;

图1.10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11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影装置隐藏第一护盖后的第一端的侧视图;

图1.12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3和图1.14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又一种显影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5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右视图;

图1.16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护盖与盒体处于分解状态下第二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7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盒体第二端的左视图;

图1.18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护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9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盒体第二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0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盒体第一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1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隐藏第一护盖后盒体第一端的右视图;

图1.22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护盖和动力接收装置后盒体第一端的右视图;

图1.23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隐藏第一护盖和动力接收装置后盒体第一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4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隐藏第一护盖和动力接收装置后盒体第一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5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安装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6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7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显影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第一护盖与盒体第一端分解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显影装置去掉第一护盖后盒体的第一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第一护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第一旋转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第一旋转件、平动件以及搅拌架之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第一旋转件、平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平动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平动件、搅拌齿轮、搅拌轴分解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盒体第二端的分解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被检测件处于非检测位置时第一旋转件与平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被检测件处于非检测位置时第一旋转件与平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被检测件处于非检测位置时沿第一方向观察第一旋转件与平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被检测件处于检测位置时第一旋转件与平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被检测件处于检测位置时第一旋转件与平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被检测件处于检测位置时沿第一方向观察第一旋转件与平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第一旋转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右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显影装置左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平动件、被检测件、滑块以及搅拌齿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平动件处于最靠近第一护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平动件处于最靠近第二护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被检测件处于非检测位置时显影装置左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被检测件处于检测位置时显影装置左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被检测件处于非检测位置时第二护盖、被检测件以及滑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被检测件处于检测位置时第二护盖、被检测件以及滑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2和图33为本申请实施例4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申请实施例4提供的显影装置拆除第一护盖后摆动件与盒体分离后的示意图;

图35为本申请实施例4提供的第一护盖与盒体分开后传动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36为本申请实施例4提供的搅拌齿轮与第一旋转件处于连接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37为显影装置在图117状态下去除第一护盖的俯视图;

图38为本申请实施例4提供的搅拌齿轮带动第一旋转件推动摆动件运动的侧视图;

图39为显影装置在图38状态下去除第一护盖的俯视图;

图40为本申请实施例4提供的第一旋转件上的传动突起离开摆动件后的侧视图;

图41为显影装置在图133状态下去除第一护盖的俯视图;

图42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3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显影装置去除第一护盖的结构示图;

图44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第一护盖与盒体分开后传动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45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平动件与盒体分离后的示意图;

图46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显影装置位于盒体第二端的爆炸图;

图47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被检测件、传动单元与搅拌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8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搅拌齿轮与第一旋转件处于连接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49为图48中A-A方向的截面图;

图50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搅拌齿轮带动第一旋转件推动平动件运动的俯视图;

图51为图50中B-B方向的截面图;

图52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搅拌齿轮与第一旋转件处于分离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53为图52中C-C方向的截面图;

图54为本申请实施例6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5为本申请实施例6提供的盒体第一端的爆炸图;

图56为本申请实施例6提供的第一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7为本申请实施例6提供的第二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8为本申请实施例6提供的联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9为本申请实施例6提供的第一旋转件和第二旋转件联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60为本申请实施例6提供的第一旋转件和第二旋转件联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61为本申请实施例6提供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2为本申请实施例6提供的被检测件与平动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3为本申请实施例7提供的第二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4为本申请实施例7提供的第二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5为本申请实施例7提供的第一弹性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6为本申请实施例7提供的第一弹性部件与第二旋转件抵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7为本申请实施例7提供的第一弹性部件与第二旋转件抵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8为本申请实施例8提供的盒体第一端的爆炸图;

图69为本申请实施例8提供的盒体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0-图75为本申请实施例8提供的第一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6为本申请实施例8提供的第一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7为本申请实施例8提供的平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8为本申请实施例8提供的第一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9为本申请实施例9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0为本申请实施例9提供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1为本申请实施例9提供的盒体第一端的爆炸图;

图82为本申请实施例9提供的第一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3为图82的另一视角;

图84为本申请实施例9提供的摆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5为本申请实施例9提供的被检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6为本申请实施例9提供的盒体部分第二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87为本申请实施例10提供的盒体第一端第一护盖和平动件处于分解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8为本申请实施例10提供的盒体第一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9为本申请实施例10提供的第一护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0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盒体第一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1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被检测件位于非检测位置时显影装置的盒体第二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2为图91中虚线位置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3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被检测件位于检测位置时显影装置的盒体第二端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4-图96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盒体第一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7和图98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盒体第二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9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第一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0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第三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1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平动件位于最靠近第一端的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2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平动件位于最远离第一端的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3为本申请实施例12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04为本申请实施例12提供的盒体第一端传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5为本申请实施例12提供的盒体第一端的爆炸图;

图106为本申请实施例12提供的第一旋转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7为图106的另一视角;

图108为本申请实施例12提供的第一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9为本申请实施例12提供的抵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0为本申请实施例12提供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为本申请实施例12提供的平动件、被检测件和第一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2为本申请实施例13提供的上盖朝向第一端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3为本申请实施例13提供的第一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4为本申请实施例13提供的盒体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5为本申请实施例14提供的第一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6为图115的另一视角;

图117为本申请实施例14提供的平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8为本申请实施例15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9为本申请实施例15提供的显影装置在第一护盖与盒体拆分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20为本申请实施例15提供的显影装置在第一护盖与盒体拆分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21为本申请实施例15提供的第一旋转件与搅拌齿轮啮合时第一端的示意图;

图122为本申请实施例15提供的第一旋转件与搅拌齿轮脱离啮合时第一端的示意图;

图123为本申请实施例15提供的被检测件处于检测位置时显影装置的俯视图;

图124为本申请实施例15提供的隐藏第一护盖后被检测件处于检测位置时显影装置的俯视图;

图125为本申请实施例15提供的隐藏第一护盖后被检测件处于非检测位置时显影装置的俯视图;

图126和图127为本申请实施例15提供的第一旋转件与第一护盖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8为本申请实施例16提供的第一旋转件与第一护盖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9为本申请实施例16提供的第一旋转件与第一护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0为本申请实施例17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1为本申请实施例17提供的显影装置的摆动件处于第一摆动位置时的分解结构俯视图;

图132为本申请实施例17提供的显影装置的摆动件处于第二摆动位置时的分解结构俯视图;

图133为本申请实施例17提供的显影装置的摆动件与盒体处于分解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4为本申请实施例17提供的摆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5为本申请实施例18提供的隐藏第一护盖后盒体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6为本申请实施例18提供的第一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37为本申请实施例18提供的第一护盖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8为本申请实施例18提供的抵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9为本申请实施例18提供的第二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40和图141为本申请实施例18提供的第一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2为本申请实施例18提供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43为本申请实施例18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44为本申请实施例18提供的摆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5为本申请实施例18提供的摆动件安装到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6为本申请实施例6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7为本申请实施例6提供的平动件和被检测件处于分解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8为本申请实施例19提供的被检测件处于检测位置时隐藏第一护盖后显影装置的俯视图;

图149为本申请实施例19提供的被检测件处于非检测位置时隐藏第一护盖后显影装置的俯视图;

图150为本申请实施例19提供的隐藏第一护盖后显影装置的正视图;

图151为本申请实施例19提供的平动件、枢转件、被检测件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152为本申请实施例19提供的平动件、枢转件、被检测件之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3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被检测件位于非检测位置时显影装置的盒体第二端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4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被检测件位于检测位置时显影装置的盒体第二端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5和图156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盒体第二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7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8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盒体的第一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9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盒体的第二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0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盒体的第二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1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传动单元、被检测件和搅拌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62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传动单元和被检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3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第一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4和图165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出粉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6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盒体的剖视图;

图167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动力接收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8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显影装置第二端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的侧视图;

图169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第三旋转件与第一护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0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驱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1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被检测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2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平动件与第三旋转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3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盒体第二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4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盒体第二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75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6和图177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被检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8为本申请实施例20提供的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9为本申请实施例21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0为本申请实施例21提供的隐藏第一护盖后盒体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81为本申请实施例21提供的第一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82为本申请实施例21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3为本申请实施例21提供的隐藏搅拌架后显影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4为本申请实施例21提供的搅拌齿轮、第三旋转件和枢转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5为本申请实施例21提供的枢转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6为本申请实施例21提供的盒体第二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7为本申请实施例21提供的被检测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8为本申请实施例17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9为本申请实施例17提供的被检测件与摆动件处于分解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0为本申请实施例17提供的被检测件与摆动件处于分解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1为本申请实施例17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2为本申请实施例17提供的被检测件与摆动件处于分解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3为本申请实施例17提供的被检测件与摆动件处于分解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4和图195为本申请实施例22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6为本申请实施例22提供的显影装置第一端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197为本申请实施例22提供的显影装置第一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8为图197中虚线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99为本申请实施例22提供的第一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0为本申请实施例22提供的显影装置第二端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01为本申请实施例22提供的过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2和图203为本申请实施例23提供的显影装置与检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4为本申请实施例23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5和图206为本申请实施例23提供的第一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7和图208为本申请实施例23提供的搅拌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9为本申请实施例23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申请中,第一方向为显影装置的盒体的左右方向(即图194中的A1和A2方向),第二方向为盒体的前后方向(即图194中的B1和B2方向),第三方向为盒体的上下方向(即图194中的C1和C2方向)。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显示器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显示器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相关技术中,显影装置设置有大量的传动结构,使得被检测件能够做出复杂的触碰动作。而较多的传动结构设置在显影装置的非驱动端即显影装置不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力的一端,增加了显影装置整体的尺寸,非驱动端上较多的传动结构使得显影装置的小型化较为困难。

经过反复思考与验证,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如果在显影装置的盒体的第一端设置传动组件,该传动组件可以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并带动显影装置的显影组件运动。被检测件全部或者部分设置在盒体的第二端,传动组件可以通过传动单元带动被检测件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运动。这样,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获取显影装置的信息,同时可以减少盒体第二端上的传动结构,便于实现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有鉴于此,本申请发明人设计了一种显影装置,将传动组件设置在盒体的第一端,将被检测件全部或部分设置在盒体的第二端,传动组件与被检测件之间通过传动单元传动。传动组件在受到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后可以带动显影组件运动,同时,传动组件还可以通过传动单元带动被检测件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运动。如此,可以减少盒体第二端上的传动结构,有利于实现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1-图1.27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鼓组件上。显影装置包括盒体100、显影组件、传动组件、传动单元和被检测件500。

本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安装仓,安装仓用于安装显影装置,安装仓内设置有供电端子和检测件。供电端子用于向显影装置提供电能。图像形成装置使用例如电子照相成像处理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例如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LED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打印机型的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动力输出轴,动力输出轴用于将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力传输至显影装置1,使显影装置1工作。显影装置1可在安装在鼓组件2的状态下与鼓组件2一起可拆卸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内设置有检测显影装置1的检测件10,检测件10被显影装置1触发后产生运动,即从初始位置运动到触发位置。

如图1.4和图1.5所示,显影装置1可拆卸的安装在鼓组件2上,鼓组件2中具有感光构件,感光构件为感光鼓60,鼓组件2包括右框架30、左框架40、前框架50、后框架60、底框架70和感光鼓80,在第一方向上右框架30和左框架40相对设置,在第而方向上前框架50和后框架60相对设置,在第一方向上底框架70位于右框架30和左框架40之间,在第二方向上底框架70位于前框架50和后框架60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后框架60感光鼓80更靠近前框架50,感光鼓80至少部分被前框架50所覆盖,前框架50对感光鼓80具有保护作用。感光鼓80用于接收显影装置1提供的显影剂,形成静电潜像,并将图像显示在成像片材上。鼓把手61位于后框架60,鼓把手61可被使用者握持。鼓组件2还包括第一引导部31和第二引导部41,第一引导部31位于右框架30,第二引导部41位于左框架40,第一引导部31和第二引导部41用于在显影装置1安装至鼓组件2的过程中引导显影装置1。底框架70上设置有第一施力件71、第二施力件72、第一放置孔73、第二放置孔74和锁定件75。第一施力件71与第二施力件72均设置有施力块和如压簧之类的弹性件,或者第一施力件71与第二施力件72均为具有弹性的施力块,第一施力件71与第二施力件72均可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鼓组件2运动。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施力件71相对于左框架40更靠近右框架30,在第一方向上第二施力件72相对于右框架30更靠近左框架40,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施力件71与第二施力件72相对于前框架50更靠近后框架60。第一放置孔73和第二放置孔74均在第三方向上贯穿底框架70,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放置孔73相对于左框架40更靠近右框架30。锁定件75用于锁定显影装置1。在显影装置1安装鼓组件2的状态下,右框架30与盒体100的第一端110相邻,左框架40与盒体100的第二端120相邻。

盒体100内具有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容纳腔,盒体100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0和第二端120,盒体100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130和第四端140,盒体100在第三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端150和第六端160。盒体100上设置有出粉口,出粉口位于第三端130,且出粉口暴露显影辊210的圆周面。盒体100上设置有把手141,把手141位于第四端140。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如图1.6和图1.8所示,盒体100的第六端160设置有导纸板162,导纸板162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位于第一端110和第二端120之间,在显影装置安装至鼓组件上并且二者一同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下,导纸板162通过鼓组件上的第二放置孔74而露出,在图像形成装置处于工作状态下,导纸板162用于引导片材。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盒体100上设置有第二凹槽131,第二凹槽131为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在第三方向上凹陷的凹槽,第二凹槽131用于加强盒体100的强度。

显影组件包括可旋转的设置于盒体100内的显影辊210,显影辊210位于盒体100的第三端130,显影辊210的轴向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示意性的,显影组件还包括送粉辊260和搅拌架270,显影辊210、送粉辊260和搅拌架270均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端110与第二端120之间的容纳腔内。显影辊210、送粉辊260和搅拌架270的轴向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显影辊210、送粉辊260和搅拌架270的转动轴线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显影辊210设置于出粉口处。送粉辊260紧邻于显影辊210设置。送粉辊260相较于显影辊210更靠近盒体100的第四端140。搅拌架270包括搅拌轴以及搅拌叶片,搅拌轴两端被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和第二端120可旋转的支撑,搅拌叶片固定安装在搅拌轴上,搅拌叶片随着搅拌轴一同运动,搅拌架270用于搅拌容纳腔内的显影剂,以防止显影剂结块。

如图1.2所示,盒体100第六端160的侧壁上设置有分隔壁161,分隔壁161沿着第三方向朝上隆起,分隔壁161与盒体100第五端150的侧壁之间形成供显影剂通过的显影剂通过口193,显影剂通过口193连通显影仓192和显影剂容纳仓191,分隔壁161将空腔分隔为显影仓192和显影剂容纳仓191,在第二方向上,显影仓192相较于显影剂容纳仓191更靠近出粉口,显影辊210和送粉辊260设置在显影仓192内,搅拌架270设置在显影剂容纳仓191内。

如图1.9和图1.10所示,显影辊210包括辊主体211和辊轴212,辊主体211和辊轴212均沿第一方向延伸,辊主体211套设在辊轴212上并覆盖辊轴212部分,辊主体211用于接收送粉辊260传递的显影剂并将显影剂传递至感光鼓80,辊轴212用于接收使得显影辊210产生旋转的动力,辊轴212在第一方向靠近第一端110的一端上设置有D型口(未显示)。辊主体211上具有橡胶成分,当辊主体211与出粉刀290接触时,辊主体211位于接触部位的橡胶变形量一致。

如图1.7、图1.9和图1.10所示,显影装置还包括出粉刀290,出粉刀290用于与显影辊210接触并控制显影辊210的辊主体211上的显影剂层厚度。出粉刀290沿第一方向延伸,出粉刀290包括刀架280和刀片250,刀片250通过焊接或者胶粘等方式连接到刀架280上,本实施例优选使用焊接的方式使得刀片250固定连接在刀架280上。

刀架280包括第二安装部281和第三安装部282,第二安装部281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三安装部282在第二安装部281的基础上折弯并大致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二安装部281覆盖在第二凹槽131上,即第二安装部281在第三方向上受第二凹槽131支撑。第三安装部282上设置出粉刀安装孔2823,本实施例中出粉刀安装孔2823为两个,即第四安装孔2821和第五安装孔2822,在其他实施例中,出粉刀安装孔2823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第四安装孔2821和第五安装孔2822均在第二方向上贯穿第三安装部282,刀架280可通过出粉刀安装孔2823固定安装在盒体100上。在第一方向上,刀片250位于第四安装孔2821和第五安装孔2822之间。刀片250大致沿第三方向延伸,刀片250包括焊接部251、接触部252和折弯部253,在第三方向上焊接部251位于接触部252和折弯部253之上,刀片250通过焊接部251固定连接在刀架280上。接触部252用于与显影辊210接触,并控制显影辊210的辊主体211上的显影剂层厚度,保证显影辊210每次传递的显影剂均匀。折弯部253为在接触部252的基础上折弯形成,为了更好的引导显影剂,本实施中折弯部253较之目前普通的出粉刀290上的折弯部253更长,折弯部253与接触部252之间的夹角大于90°,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不对折弯部253加长或者不设置折弯部253。

可知的是,本实施例中出粉刀290为钢刀,即刀架280与刀片250均由钢材料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出粉刀290可为其他材质。

可知的是,为了保证刀片250更稳定的焊接到刀架280上,本实施例中采用点焊的方式焊接,以保证焊接痕迹更为均匀,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可采用其他焊接方式。

如图1.10所示,显影装置还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可通过胶粘的方式安装于盒体100上,密封件用于防止盒体100内的显影剂外泄。

本实施中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件7001、第二密封件7002和第三密封件7003,在第三方向上,第一密封件7001位于第二密封件7002和第三密封件7003的上方。第一密封件7001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块状,第一密封件7001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致与显影辊210的辊主体211相等,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密封件7001比于出粉刀290更靠近盒体100的第三端130的侧壁,第一密封件7001用于防止显影剂从盒体100的第三端130的侧壁和出粉刀290之间泄出,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7001包括海绵和毛毡,且海绵与毛毡受出粉刀290压缩产生的压缩量相同。第二密封件7002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二端120更靠近第一端110,第二密封件7002与辊主体211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端110的一端接触,第三密封件7003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一端110更靠近第二端120,第三密封件7003与辊主体211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端120的一端接触。第二密封件7002和第三密封件7003均沿显影辊210的旋转方向延伸,第二密封件7002和第三密封件7003用于防止显影剂从显影辊210的两端泄出。在辊主体211的径向上,辊主体211与第二密封件7002至少部分重叠,辊主体211与第三密封件7003至少部分重叠。本实施中,第二密封件7002和第三密封件7003均包括毛毡与海绵,在显影辊210的旋转方向上,毛毡与海绵持平。本实施例不对密封件的数量以及密封件的组成成分进行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示例性的,如图1.11所示,显影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架117,第一安装架117可拆卸的安装于第一端110,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安装架117相对于第四端140更靠近第三端130,第一安装架117用于支撑显影辊210和送粉辊260。第一安装架117包括显影辊支撑孔与送粉辊支撑孔,显影辊支撑孔与送粉辊支撑孔均在第一方向上贯穿第一安装架117,显影辊210的辊轴靠近第一端110的一端穿过显影辊支撑孔而使得显影齿轮330固定安装在辊轴上,送粉辊260轴靠近第一端110的一端穿过送粉辊支撑孔而使得送粉齿轮340固定安装于送粉辊260轴上。

在第一安装架117的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20-图1.25所示,第一安装架117除设置有显影辊支撑孔1171和送粉辊支撑孔1172以外还设置有第一定位孔1174、第二定位孔1175以及定位卡扣1176,第一定位孔1174和第二定位孔1175关于送粉辊260的旋转轴线相对的设置在送粉辊260的旋转轴线的两侧的第一安装架117上,盒体100第一端110上一体成型有可插入第一定位孔1174和第二定位孔1175内的定位突起116。定位卡扣1176一体成型的设置在第一安装架117的后端,定位卡扣1176向左突出于第一安装架117,盒体100第一端110上一体成型有扣合部118,定位卡扣1176与盒体100的第一端110的扣合部118可扣合从而将第一安装架117固定在盒体100的第一端110。

第一安装架117上还设置有第四凹陷部1173,盒体100第一端110上一体成型有驱动支撑轴1101,驱动支撑轴1101沿着第一方向向右突出于盒体100第一端110,动力接收装置320可转动的安装在驱动支撑轴1101上且被驱动支撑轴1101支撑,第四凹陷部1173避让驱动支撑轴1101,避免第一安装架117与驱动支撑轴1101发生干涉。

如图1.1和图1.3所示,显影装置还包括导电组件900,导电组件900包括安装在盒体100第二端120的导电件910,导电件910上具有第一电接触部911、第二电接触部912和第三电接触部,第一电接触部911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供电端子电接触,第二电接触部912用于与显影辊210电接触,第三电接触部用于与送粉辊260电接触,从而将图像形成装置提供的电能传输至显影辊210和送粉辊260。

如图1.3所示,导电组件900还包括支撑架913,可以使用导电钢片作为导电件910。支撑架913通过紧固件或者卡扣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盒体100的第二端120,支撑架913上设置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显影辊210的左端部插入第一孔内,送粉辊260的左端部插入第二孔内。支撑架913的左端面一体成型的设置有导引突出部9131,导引突出部9131的左端面包括第一导引面91311和第二导引面91312,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导引面91311位于第二导引面91312的前侧,第一导引面91311的前端相较于后端更靠右。第二导引面91312的前端与第一导引面91311的后端连接,第二导引面91312的前端相较于后端更靠左。支撑架913上开有第三安装孔91313,导电件910的第一电接触部911位于第三安装孔91313内并被第三安装孔91313暴露至第三安装孔91313外部。第一电接触部911倾斜设置且与第二导引面91312平行。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在显影装置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内得过程中,图像形成装置内的供电端子首先经过第一导引面91311,由于第一导引面91311的前端相较于后端更靠右,因此供电端子被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当显影装置安装到位后,供电端子与第二导引面91312接触且在弹力作用下抵紧在第一电接触部911上,且由于第二导引面91312的前端相较于后端更靠左,因此能够防止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在工作过程中供电端子向前摆动,使得供电端子保持抵紧在第一电接触部911上,防止接触不良。

如图1.19所示,在导电组件900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导引面91311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二导引面91312的前端位于第一导引面91311的左侧,使得第二导引面91312与第一导引面91311之间具有台阶91314。

传动组件设置于第一端110,传动组件被配置为在接收到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后带动显影组件运动。具体而言,传动组件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盒体100的第一端110上的动力接收装置320,动力接收装置320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动力接收装置320包括驱动齿轮322和动力接收部321,驱动齿轮322位于动力接收部321朝向第一端110的一侧并与动力接收部321同轴设置。其中,驱动齿轮3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驱动齿轮322可以通过一次成型或紧固件紧固等方式与动力接收部321固定,在此不做唯一限定。值得一提的是,动力接收部321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动力输出轴联接以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

传动组件还包括转动安装于第一端110的显影齿轮330、送粉齿轮340和搅拌齿轮310,显影齿轮330与显影辊210靠近盒体100的第一端110的一端固定连接,送粉齿轮340与送粉辊260靠近盒体100的第一端110的一端固定连接,搅拌齿轮310与搅拌轴靠近盒体100的第一端110的一端固定连接。其中,搅拌齿轮31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搅拌齿轮31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搅拌齿轮310同轴设置,且多个搅拌齿轮310的直径可以不同。

动力接收装置320的转动轴线相较于显影辊210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00的第五端150和第四端140,动力接收装置320的转动轴线相较于送粉辊260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00的第五端150和第四端140,动力接收装置320的转动轴线相较于搅拌架270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00的第三端130和第五端150。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从第一方向观察,出粉刀的刀架280大致为一个L型,若将L型刀架280围成一个完整的矩形,则显影装置动力接收装置320的转动轴线不在矩形范围内,且本实施例中动力接收装置320与出粉刀部不完全重叠。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传动组件还包括惰轮350,该惰轮350被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可转动的支撑。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端110上设置有第一护盖610,惰轮350也可以被第一护盖610可转动的支撑。其中,惰轮350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惰轮350的数量、大小以及具体位置,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显影齿轮330、送粉齿轮340和搅拌齿轮310可以直接与驱动齿轮322啮合,或者,驱动齿轮322可以通过惰轮350与显影齿轮330、送粉齿轮340和搅拌齿轮310中的一个或多个啮合。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齿轮322也可以通过带传动或摩擦传动等方式带动显影齿轮330、送粉齿轮340和搅拌齿轮310转动,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3-图1.18所示,盒体100第一端110安装有第一护盖610,盒体100第二端120安装有第二护盖620,第二护盖620至少覆盖部分盒体100的第二端120,第一护盖610后端一体成型有第一被迫推突起616,第二护盖620的后端一体成型有第二被迫推突起629。

当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后,第一被迫推突起616和第二被迫推突起629与鼓组件上的迫推件接触并受到迫推件提供的向前的迫推力,使得第一被迫推突起616和第二被迫推突起629带动显影装置整体向前移动,使得显影装置带动显影辊210向前抵接在鼓组件上的感光鼓80上,保证显影辊210与感光鼓80的紧密接触。

第一护盖610上还设置有第二凹陷部617,第二凹陷部617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搅拌齿轮310的旋转轴线与第一被迫推突起616之间。鼓组件包括分离拨杆20,分离拨杆20可绕着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旋转轴线旋转,分离拨杆20包括操作部21和作用部22,操作部21位于分离拨杆20的旋转轴线的前侧,作用部22位于分离拨杆20的旋转轴线的后侧。操作部21用于被用户按压,作用部22用于与显影装置接触并向上抬升显影装置。

当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时,第二凹陷部617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鼓组件上的作用部22的运动轨迹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重合,从而若用户拨动鼓组件上的分离拨杆20,作用部22则会在第二凹陷部617内运动而不会与显影装置产生接触从而无法使显影装置向上抬升,进而避免分离拨杆20频繁克服显影装置的重力运动而产生形变。

第二护盖620上设置有第三凹陷部6201,盒体100第二端120设置有灌粉口1206,显影剂通过灌粉口1206填充到盒体100内,灌粉口1206上安装有用于密封灌粉口1206的密封盖1207,至少部分灌粉口1206和至少部分密封盖1207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至少部分第三凹陷部6201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重合,从而使得无需拆卸第二护盖620也能取下密封盖1207。

第二护盖620上一体成型密封圆环6202,密封圆环6202一体成型的从第二护盖620的右端面向右突出而形成,盒体100第二端120上一体成型有用于支撑搅拌架270旋转的搅拌架支撑孔1205,搅拌架支撑孔1205为通孔,搅拌架支撑孔1205内安装有密封件,密封件为套设在搅拌架270左端的圆环状,密封件为海绵,密封圆环6202插入搅拌架支撑孔1205内并与密封件抵接,从而防止密封件向左脱出搅拌架支撑孔1205。

示意性的,如图1.8和图1.12所示,显影装置还包括识别组件,识别组件包括存储介质820、电接触面810和支架830。存储介质820用于储存数据,电接触面810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识别触头接触且电连接。支架830可拆卸的安装在盒体100上,存储介质820和电接触面810电连接且均安装于支架830上。电接触面810相较于动力接收装置320的中轴线更靠近盒体100的后侧。示例性的,在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的状态下,存储介质820通过鼓组件上的第一放置孔73露出而与图像形成装置接触。

如图1.26和图1.27所示,鼓组件上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右框架30的位置设置有支架830,即支架830相对于左框架40更靠近右框架30,存储介质820可拆卸的安装在支架830上,存储介质820包括与之电连接的电接触面810,电接触面810可与图像形成装置接触,存储介质820用于存储显影装置的信息,当显影装置安装至鼓组件,显影装置与鼓组件一同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存储介质820的电接触面810与图像形成装置接触并将显影装置的信息传递至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一方向上,存储介质820与第二放置孔74并列。

被检测件500至少部分位于第二端120,被检测件500与传动组件通过传动单元传动连接,被检测件500能够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运动。

可以理解的,当图像形成装置向动力接收装置320输出动力而带动显影组件运动时,传动组件可以通过传动单元带动被检测件500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运动。值得一提的是,当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时,被检测件500拨动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件,从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电路产生电信号,从而使得显影装置被检测到。当被检测件500位于非检测位置时,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件复位,此时图像形成装置内停止产生电信号。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包括盒体100、显影组件、传动组件、传动单元和被检测件500,当传动组件在接收到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而带动显影组件运动时,传动组件可以通过传动单元带动被检测件500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运动,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检测到显影装置的信息。传动组件设置在盒体100的第一端110,被检测件500至少部分位于盒体100的第二端120,减少了传动结构在盒体100第二端120所占用的空间,便于实现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实施例2

如图2-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单元包括第一旋转件410和传动件,第一旋转件410可旋转的设置在盒体100的第一端110,第一旋转件410分别与传动组件和传动件传动连接,被检测件500与传动件传动连接。

示意性的,在第一端110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支撑柱,且第一支撑柱的轴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旋转件410转动安装于第一支撑柱上。第一旋转件410包括齿轮部4104,该齿轮部4104可以与搅拌齿轮310啮合,当动力接收装置320带动搅拌齿轮310旋转时,搅拌齿轮310可以通过齿轮部4104带动第一旋转件410绕自身的转动轴线旋转。当第一旋转件410绕自身的转动轴线旋转时可以带动传动件相对盒体100运动,传动件从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延伸至盒体100的第二端120,由传动件带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

此结构,通过设置第一旋转件410和传动件,当图像形成装置带动传动组件运动时,传动组件可以带动第一旋转件410旋转,第一旋转件410在转动时通过传动件带动被检测件500运动,当被检测件500运动至检测位置时,被检测件500拨动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件,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电路产生电信号,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获取显影装置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动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平动件420,所述平动件420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所述平动件42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被驱动部421,所述第一旋转件410与所述第一被驱动部421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对所述第一方向倾斜的第一传动面403。具体的,平动件420能够相对盒体100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

当传动组件带动第一旋转件410转动时,在第一传动面403的作用下,第一旋转件410能够对平动件420施加沿第一方向的分力,通过该分力带动平动件420相对盒体100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进而驱动被检测件50010相对盒体100运动。

示例性的,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旋转件410上设置有第一盘部411,第一盘部411上设置有凹部4111,第一被驱动部421与第一盘部411相抵且第一被驱动部421能够伸入凹部4111内。

示意性的,平动件420形成杆状结构,具体的,平动件420包括第一杆部428、第二盘部429和第一被驱动部421。其中,第一杆部428沿第一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杆部428呈圆柱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杆部428也可以呈棱柱状,或者具有不规则截面(垂直于第一杆部428的长度方向的截面)的其他柱状。第二盘部429可以一体成型于第一杆部428靠近盒体100第一端110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盘部429呈圆盘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盘部429也可以是矩形盘状、平行四边形盘状等其他形状。第二盘部429与第一杆部428、搅拌齿轮310、搅拌轴220同轴设置。第一被驱动部421可以一体成型于第二盘部429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盒体100第一端110的一面,第一被驱动部421沿着第一方向朝着远离第二盘部429的方向突出于第二盘部429。

本实施例中,搅拌轴220形成为中空柱状结构,第一杆部428位于搅拌轴220内,第一杆部428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且贯穿盒体100和搅拌轴220,第一杆部428与搅拌轴220之间滑动配合。上述设置有利于降低传动件在盒体100内部所占用的空间。

其中,齿轮部4104相较于第一盘部411在第一方向上更靠近盒体100的第一端110,第一盘部411可以通过一体成型或键连接等方式与齿轮部4104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一盘部411的形状为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盘部411的形状也可以为矩形、平行四边形或其他适合的形状。

如图6所示,凹部4111可以为沿着第一盘部411的径向且朝着靠近第一盘部411的中心轴的方向凹陷的缺口。示例性的,凹部411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凹部4111在第一盘部411的圆周方向上相互分隔。

本实施例中,凹部4111和第一被驱动部421分别具有第一传动面403,其中,第一被驱动部421上的第一传动面403为第一被驱动部421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第二盘部429的一面。沿着第一方向观察,第一被驱动部421与凹部4111上的第一传动面403运动时所扫过的面积至少部分重叠。第一被驱动部421上的第一传动面403具有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第一边缘位于第二边缘的上游(即当第一旋转件410沿旋转方向旋转时,凹部4111上的第一传动面403先经过第一边缘再经过第二边缘),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边缘相较于第二边缘距离盒体100的第一端110更近。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边缘相较于凹部4111上的第一传动面403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盒体100第一端110的边缘距离盒体100第一端110更近,从而避免凹部4111上的第一传动面403与第一被驱动部421上的第一传动面403之间卡死。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只在凹部4111和第一被驱动部421中的一个设置第一传动面403。本实施例对于第一传动面403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大小并不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当第一被驱动部421伸入凹部4111中时,被检测件500位于非检测位置,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转动,在第一传动面403的作用下,凹部4111的侧壁抵推第一被驱动部421以将第一被驱动部421推出凹部4111,此时平动件420带动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向检测位置运动。当被检测件500运动至检测位置时,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电路产生电信号,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获取显影装置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件上连接有第三弹性件750,第三弹性件750被配置为使传动件与第一旋转件410保持接触。

示例性的,第三弹性件750连接在第二盘部429与搅拌齿轮31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弹性件750可以为压簧。当第一旋转件410转动到凹部4111的位置与第一被驱动部421的位置对应时,被驱动部在第三弹性件750的弹力作用下伸入凹部4111的内部。此时,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向非检测位置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端110上设置有第一护盖610,平动件42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定位部422,第一护盖610上设置有定位配合部611,第一定位部422伸入定位配合部611内以限制平动件420转动。

其中,第一护盖610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到盒体100的第一端110,第一护盖610覆盖住传动组件用于保护传动组件。第一护盖610可以通过紧固件紧固或者卡合连接等方式固定在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在此不做唯一限定。示意性的,第一定位部422一体成型于第二盘部429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盒体100第一端110的一面,第一定位部422沿着第一方向突起,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422为方形凸块状。定位配合部611呈形状大小与第一定位部422相匹配的凹槽状,通过第一定位部422与定位配合部611之间的配合,阻止平动件420由于第一杆部428与搅拌轴220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而转动,进而确保第一旋转件410在转动时凹部4111的侧壁能够可靠推动第一被驱动部421。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422与定位配合部611也可以是卡扣与卡槽等其他的形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旋转件410包括啮合段4101和缺口段4102,啮合段4101和缺口段4102环绕第一旋转件410布置,啮合段4101被配置为与传动组件啮合。

示意性的,啮合段4101和缺口段4102设置在齿轮部4104的圆周面上,也即是说,齿轮部4104为不完全齿轮。齿轮部4104可以通过啮合段4101与搅拌齿轮310啮合、通过缺口段4102可以与搅拌齿轮310脱离啮合。当第一旋转件410与搅拌齿轮310脱离啮合时,被检测件500始终保持在同一位置。

此结构,第一旋转件410通过啮合段4101可以与传动组件啮合,使得传动组件可以带动第一旋转件410旋转。第一旋转件410通过缺口部可以与传动组件脱离啮合,当传动组件运动时,使得第一旋转件410停止转动,结束检测过程,完成显影装置的被检测流程。

在初始状态下(显影装置为全新出厂且未被使用过的状态),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旋转件410位于其中一个凹部4111与第一被驱动部421在第一方向上对齐的第一位置(即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被驱动部421位于该凹部4111内)。初始状态下,显影装置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内后,被检测件500处于非检测位置,此时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没有被被检测件500拨动。

当动力接收部321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而旋转时,通过传动组件中齿轮间的啮合关系使得动力传递至显影辊210、送粉辊260、搅拌架270,而使显影辊210、送粉辊260、搅拌架270开始转动,从而使得显影装置开始运转。

平动件420在第一定位部422与定位配合部611的限制下无法随着搅拌架270一同转动,同时搅拌齿轮310的旋转带动齿轮部4104旋转,齿轮部4104进而带动第一旋转件410一同旋转,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为图14中的顺时针方向(箭头示出)。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则带动第一盘部411上的凹部4111一同转动。在第一传动面403的作用下,凹部4111的侧壁会对第一被驱动部421施加平行于第一方向的力,使得第一被驱动部421带动平动件420沿着第一方向向左运动,同时第二盘部429向左压缩弹性件。此时被检测件500处于检测位置。可以理解的,当第一旋转件410设置有第一传动面403的情况下,凹部4111的侧壁即为第一传动面403。被检测件500拨动检测件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电路产生电信号。

而后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继续转动,第一旋转件410转动至在第一方向上另一凹部4111与第一被驱动部421对齐的位置,此时弹性件积蓄的弹性势能得到释放,使得平动件420沿着第一方向向右移动。此时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运动到非检测位置。被检测件500移动至非检测位置后,检测件复位,此时图像形成装置内停止产生电信号。

而后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继续转动,在第一传动面403的作用下,另一凹部4111的侧壁推动平动件420再次沿着第一方向向左运动,使得被检测件500再次移动至检测位置。从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电路第二次产生电信号。

而后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继续转动,齿轮部4104上的缺口段4102转动到齿轮部4104与搅拌齿轮310啮合的位置,从而使得齿轮部4104与搅拌齿轮310脱离啮合,使得第一旋转件410停止转动,结束检测过程,完成显影装置的被检测流程。

此外,从另一凹部4111将第一被驱动部421推出到齿轮部4104与搅拌齿轮310脱离啮合后,被检测件500持续保持在检测位置,因此持续产生第二次电信号。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盘部411上增设沿着第一盘部411的径向且向着靠近第一盘部411中心轴的方向凹陷的终止口,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盘部411上终止口所围绕扇形面覆盖缺口段4102,从而使得当第一旋转件410与搅拌齿轮310脱离啮合时,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第一被驱动部421插入终止口内,使得当第一旋转件410停止运动时,被检测件500处于非检测位置。

根据电信号的数量、时间间隔、持续时长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的组合,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判断显影装置的信息(如型号、新旧、容量、寿命等)。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旋转件410上改变凹部4111的数量、改变凹部4111间的间隔、第一传动面403的长度来改变电信号的数量、时间间隔、持续时长,从而对应不同型号的显影装置的信息。

本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显影装置的第二端120仅需要安装一个被检测件500,而无需安装其他传动件,简化了显影装置的结构,减小了零部件对于盒体100第二端120的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如图18所示,作为第一旋转件410的另一种结构,凹部4111形成为贯穿第一盘部411的通孔。

此外,凹部4111也可以设计为从第一旋转件410靠近盒体100的一面沿着第一方向且朝着远离盒体100第一端110的方向凹陷(即盲孔或凹槽形状)。

也可以在第一旋转件410靠近盒体100的一面上设置朝着沿第一方向朝着靠近盒体100第一端110的方向延伸的第一传动突起,使用突起替换凹部4111,通过突起带动平动件420沿第一方向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被检测件500,当传动单元包括平动件420且平动件420相对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时可以使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

如图11、图13和图16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其被检测件500包括第一臂510、第二枢转部520和第二臂530。第二枢转部520转动安装于第二端120,第二枢转部520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一臂51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臂530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第一臂510远离第二枢转部520的一端用于与平动件420的另一端相抵。

示例性的,盒体100的第二端120设置有第一支撑座124,第一支撑座124从盒体100第二端120沿着第一方向朝向远离盒体100的方向延伸。第一支撑座124上设置有第一支撑轴125,第一支撑轴125从第一支撑座124上沿着第二方向朝着远离显影辊210的方向延伸。第二枢转部520可转动的被第一支撑轴125支撑,第二枢转部520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二方向。

如图11和图13所示,第一臂510从第二枢转部520上沿着第二方向朝着远离显影辊210的方向延伸。第二臂530沿从第二枢转部520上沿着第一方向朝着远离盒体100第二端120的方向延伸。第一臂510与第二臂530之间呈90°夹角。第一臂510在第二方向上远离第二枢转部520的一端为受力端,第二臂530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第二枢转部520的一端为施力端。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臂510的受力端与第一杆部428靠近盒体100第二端120的一端对齐。第二臂530的施力端用于对显影装置外部的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施加力,使得检测件被拨动,从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电路产生电信号,从而使得显影装置被检测到。第一臂510、第二臂530以及第二枢转部520形成杠杆机构。

本实施例中,当平动件420沿着第一方向从第一端110向第二端120运动时,第一臂510的受力端受到平动件420的推动而向左摆动,进而使得第二臂530的施力端向上摆动,从而拨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电路产生电信号。当平动件420沿着第一方向从第二端120向第一端110运动时,被检测件500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恢复到非检测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弹性件使得被检测件500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恢复到非检测位置)。被检测件500移动至非检测位置后,检测件复位,此时图像形成装置内停止产生电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被检测件500也可以用于其他具有平动件420的显影装置中。

实施例3

如图19-图3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装置,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区别在于,传动单元的结构有所不同。

如图19-图21所示,盒体100的第二端120上可拆卸安装有第二安装架1202,第二安装架1202上开有供第一电接触部911伸出的导电孔12021。导电组件900的导电件910可以安装在第二安装架1202上,第二安装架1202用于可转动的支撑显影辊210和送粉辊260的左端,第二安装架1202被第二端120支撑,因此显影辊210、送粉辊260间接的被第二端120支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影组件包括搅拌轴,所述第一旋转件与所述搅拌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旋转件用于为所述搅拌轴提供动力,所述第一传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件朝向所述第一端110的一侧。

具体的,传动组件包括转动安装于第一端110的搅拌齿轮310,本实施例中,搅拌齿轮310也就是第一旋转件,搅拌齿轮310上设置有第二传动突起312(相当于后文中的第一传动突起),第二传动突起312上设置有相当于第一传动面的第二传动面3121。第二传动突起312位于搅拌齿轮310朝向第二端120的一面。传动单元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平动件420,平动件420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本实施例中,平动件420可以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二传动突起312被配置为与平动件420的一端相抵。在搅拌齿轮310的旋转方向上,第二传动突起312的厚度逐渐增大。

具体的,第二传动突起312可以一体成型的设置在搅拌齿轮310的左端面上,且第二传动突起312沿着搅拌齿轮310的圆周方向延伸,第二传动突起312沿着第一方向向左突出于搅拌齿轮310的左端面。图20和图21示出了,第二传动突起312上设置有第二传动面3121,在搅拌齿轮310的旋转方向上(从右向左观察时为顺时针方向),第二传动面3121的上游端相较于下游端更靠右。

盒体100的第一端110上设置有沿着第一方向贯穿第一端110的第一通孔,第二端120上设置有沿着第一方向贯穿第二端120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同轴设置,平动件420呈圆柱长杆状,平动件420沿着第一方向运动的插入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被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支撑。平动件420穿过盒体100,平动件420的右端一体成型的设置有第一被驱动部421,第一被驱动部421沿着平动件420的径向突出于平动件420的圆周面。平动件42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平动件420上的第一被驱动部421与搅拌齿轮310的左端面抵接。在第二位置时,平动件420与第二传动面3121的下游端抵接。平动件420位于第一位置时相较于位于第二位置时整体更靠右。在显影装置处于出厂预设状态时,平动件420处于第一位置。

示例性的,导电组件900的导电件910可以为导电钢片,导电件910包括第一电接触部911和第二电接触部912。第一电接触部911与盒体100上的第二护盖620接触并电连接,第二电接触部912与送粉辊260接触并电连接,导电件910被第二安装架1202固定在第二端120上。导电件910的第一电接触部911呈翘起的钢片状,第二护盖620安装到第二端120上后,第二护盖620则压在第一电接触部911上,使得第一电接触部911产生弹性形变,从而在弹力作用下使得第一电接触部911与第二护盖620保持紧密的接触,避免接触不良。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在工作的过程中,动力接收部321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而转动,进而带动显影辊210、送粉辊260和搅拌架270转动。搅拌齿轮310转动的过程中,第二传动突起312随着搅拌齿轮310一同转动,使得搅拌齿轮310从搅拌齿轮310的左端面与第一被驱动部421接触转动至第二传动突起312上的第二传动面3121的上游端与第一被驱动部421接触再转动至第二传动面3121的下游端与第一被驱动部421接触,在搅拌齿轮310从左端面与第一被驱动部421接触运动之第二传动面3121下游端与第一被驱动部421接触的过程中,第一被驱动部421被驱动而带动平动件42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使平动件420停止在第二位置。平动件420在运动的过程中使得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

如图23-图31所示,第二端120上设置有第二护盖620,被检测件500转动安装于第二护盖620上,传动单元还包括安装于平动件420另一端的滑块490,滑块490上设置有抵推突起491,抵推突起491被配置为推动被检测件500旋转至检测位置。

其中,被检测件500呈杠杆状,被检测件500包括第二枢转部520、第一臂510、第二臂530。第二护盖620可拆卸安装于第二端120,第二护盖620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两个第三支撑座628,第三支撑座628上均设置有支撑口6281,支撑口6281沿着第二方向贯穿第三支撑座628的设置,且支撑口6281的右端未封闭。第二枢转部520可以从支撑口6281的右端被按压而进入支撑口6281内,第二枢转部520可转动的安装在支撑口6281中并被第三支撑座628可转动的支撑。第二枢转部520可绕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旋转轴线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枢转部520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二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枢转部520的旋转轴线也可以是其他方向。

可选的,盒体100的第二端120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阻挡柱1203,阻挡柱1203沿着第一方向向左突出于第二端120。当被检测件500的第二枢转部520安装到支撑口6281内后,将第二护盖620扣合在第二端120上时,阻挡柱1203阻挡在支撑口6281的右端开口处,从而防止第二枢转部520从支撑口6281中脱落。

滑块490固定安装于平动件420朝向第二端120的一端,且平动件420朝向第二端120的一端伸出盒体100。滑块490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部492、延伸部493、第二导引部494和抵推突起491。主体部492上开设有供平动件420左端贯穿的插入的固定孔4921,平动件420左端设置有可在平动件420径向上产生弹性形变的卡扣。平动件420插入固定孔4921后卡扣产生弹性形变,平动件420左端伸出固定孔4921后卡扣弹性形变消失并扣住固定孔4921,防止滑块490从平动件420上脱落。延伸部493从主体部492的下表面一体成型的向下延伸而形成,延伸部493左端与第二导引部494一体成型的连接,第二导引部494具有中心轴平行于第一方向的外圆周面,第二护盖620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第二导引轨道626,第二导引轨道626具有与第二导引部494上的外圆周面相配合的内圆周面,第二导引部494可在第二导引轨道626内沿着第一方向滑动并被限制在第一方向运动。延伸部493右端与抵推突起491一体成型的连接,抵推突起491的前端设置有抵推斜面4911,抵推斜面4911的前端相较于后端更靠上。本实施例中抵推突起491的数量为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抵推突起49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多个。滑块490可随着平动件420一起移动。

第一臂510一体成型的连接在第二枢转部520的右侧,第二臂530一体成型的连接在第二枢转部520的左侧,第二护盖620上开设有供第二臂530伸出的窗口622。第一臂510上设置有与抵推斜面4911配合的配合斜面511,使得第一臂510与抵推突起491之间的接触和动力传输更平顺。第二护盖620上还一体成型的设置有安装平面627,安装平面627上固定安装有第四弹性件760,第四弹性件760位于第一臂510的下方。被检测件500处于检测位置时抵推突起491与第一臂510接触且第二臂530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接触且推动检测件使得检测件产生位移,从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电信号。被检测件500处于非检测位置时,第二臂530与检测件接触,但第二臂530无法使检测件移动至使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电信号的位置。第四弹性件760用于使被检测件500处于非检测位置,检测件可在抵推突起491的作用下从非检测位置转动到检测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弹性件760为海绵,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弹性件760也可以是压簧等零件。

可选的,显影装置导电件910,该导电件910包括第一电接触部911和第二电接触部912,第一电接触部911与第二护盖620接触并电连接,第二电接触部912与送粉辊260接触并电连接。被检测件500的第二臂530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供电端子接触并电连接,从而接收电力,并将电力通过第三支撑座628传输至第二护盖620上,第二护盖620通过第一电接触部911传输至导电件910上,导电件910通过第二电接触部912将电力传输至送粉辊260,送粉辊260将电力传输至显影辊210,从而使得显影辊210和送粉辊260均接收到图像形成装置提供的电压。

示意性的,平动件42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平动件420位于第一位置时相较于位于第二位置时整体更靠右。在显影装置处于出厂预设状态时,平动件420处于第一位置;显影装置的被检测流程结束后,平动件420处于第二位置。

在平动件42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滑块490接收平动件420传输的动力而随着平动件420一同沿着第一方向向左移动,同时在第二导引部494与第二导引轨道626的配合下,使得滑块490只可沿着第一方向运动。抵推突起491则随着滑块490一同向左运动,使得抵推突起491上的抵推斜面4911与第一臂510上的配合斜面511接触,从而使得第一臂510绕着第二枢转部520向下摆动并使得第四弹性件760受压而产生弹性形变,第一臂510向下摆动则使得第二枢转部520带动第二臂530向上摆动,进而使得第二臂530推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并使得检测件移动至使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电信号的位置,从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一次电信号,进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判断显影装置为新显影装置。因为若是已经经过使用的显影装置,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平动件420已经移动至第二位置,平动件420无法继续移动,所以被检测件500也无法接收平动件420传输的动力而移动,从而无法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电信号。

在其他实施例中,抵推突起49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多个,在多个抵推突起491之间设置有间隔,每个抵推突起491经过第一臂510时均能够将第一臂510下压一次,从而使得第二臂530向上摆动一次,从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一次电信号,根据电信号产生的次数能够使得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判断显影装置的更多信息(比如型号、容量、寿命),以及通过调整相邻抵推突起491之间的间隔大小可以调整相邻两次电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通过调整抵推突起491的尺寸可以调整被检测件500在检测位置保持的时长,调整以上参数均可以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判断到不同的与显影装置相关的信息,能够极大地拓展信息的丰富程度,使得检测组件能够记录更多的与显影装置相关的信息并提供给图像形成装置,便于图像形成装置对显影装置的信息进行判断并展示给用户如剩余寿命、新旧、显影装置的型号是否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型号相匹配等,从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提供的被检测件500同样适用于其他具有平动件420的显影装置,且平动件420不会相对盒体转动。

实施例4

如图32-图4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装置,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区别在于传动单元的结构有所不同。

如图34和图35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单元除传动件和第一旋转件410外还包括安装于第一端110的支撑件470,第一旋转件410套设在支撑件470上,第一旋转件410和支撑件470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第一方向相交的分离斜面,第一旋转件410与支撑件470通过分离斜面连接,以使第一旋转件410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第一旋转件410的外圆周面上设置有第一传动突起417。

其中,分离斜面可以只设置在第一旋转件410的内周面上,或者,分离斜面也可以只设置在支撑件470的外周面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旋转件410的内周面和支撑件470的外周面上分别设置分离斜面。

此结构,当第一旋转件410相对盒体100转动时,在分离斜面的作用下,第一旋转件410可以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进而第一旋转件410可以与传动组件脱离传动,以完成显影装置1的检测过程。

继续参照图34和图35,所述支撑件47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螺纹部471,所述分离斜面设置于所述螺纹部471上,所述第一旋转件410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螺纹部471螺纹连接的第一突筋4109。

其中,第一突筋4109可以伸入螺纹部471的内部并沿螺纹部471的延伸方向运动。如图34和图35所示,支撑件470形成中空的圆筒形结构,支撑件470与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固定连接。第一旋转件410活动设置在支撑件470上,支撑件470可支撑第一旋转件410在其上转动,同时可允许第一旋转件410在其上轴向运动。具体的,第一旋转件410的主体部分形成套设在支撑件470外部的筒型结构,该筒型结构的内径大于支撑件470的外径。支撑件470上还设置有能与盒体100第一端110固定连接的固定臂472,即支撑件470通过固定臂472与第一端110固定连接。第一传动突起417设置在第一旋转件410的外侧壁上,且第一传动突起417位于第一旋转件410的主体部分靠近第一端110的一端。示意性的,动力接收装置320可以带动第一旋转件410相对盒体100转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螺纹部471也可设置在第一旋转件410的主体部分的内壁,第一突筋4109设置在支撑件470的外表面,同样可以实现旋转件在支撑件470上轴向运动。

此结构,当第一突筋4109伸入螺纹部471中后,螺纹部471可以对第一突筋4109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第一旋转件410在转动时能够稳定的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

请继续参阅图34和图35,传动组件包括转动安装于第一端110的搅拌齿轮310,显影组件包括转动安装于盒体100上的搅拌轴220,搅拌轴220穿过支撑件470设置,搅拌齿轮310位于第一旋转件410背离第一端110的一侧并与搅拌轴220固定连接,第一旋转件410背离第一端110的一端凸设有连接杆419,搅拌齿轮310上设置有供连接杆419伸入的贯穿口311。

可以理解的,支撑件470套设在搅拌轴220的外侧,且支撑件470不与搅拌轴220一同旋转。贯穿口311位于搅拌齿轮310上远离旋转轴心的位置且贯穿口311沿搅拌齿轮310的轴向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第一旋转件410位于搅拌齿轮310朝向第一端110的一侧,连接杆419同样沿搅拌齿轮310的轴向方向延伸。搅拌齿轮310与第一旋转件410之间具有第一连接状态和第二分离状态,具体的,在第一连接状态下,搅拌齿轮310旋转带动第一旋转件410运动使得第一旋转件410靠近盒体100的第一端110运动,在第二分离状态上,第一旋转件410不跟随搅拌齿轮310的旋转做任何运动,两者处于分离状态。

此结构,第一旋转件410和搅拌齿轮310可以通过连接杆419和贯穿口311之间的相互配合传动连接,即搅拌齿轮310可以带动第一旋转件410相对盒体100运动。当第一旋转件410运动至连接杆419脱离贯穿口311时,第一旋转件410与搅拌齿轮310脱离啮合,以完成显影装置的检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动突起417为第一旋转件410的外侧壁上凸设的块状结构,传动件包括可枢转的安装在盒体100上的摆动件430,第一传动突起417被配置为推动摆动件430的一端以带动摆动件430相对盒体100摆动。

其中,盒体100上开设有能供摆动件430在其上运动的摆动槽156,摆动槽156上设置有可供摆动件430绕其旋转摆动的第一旋转轴157,第一旋转轴157在摆动槽156中向外突出设置,摆动杆上具有与第一旋转轴157配合的轴孔。当然旋转轴也可设置在摆动杆上,摆动槽156上开设有可供旋转轴插入的轴孔。摆动槽156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具体的,摆动槽156在朝向盒体100第一端110的方向上同时向盒体100的第四端140延伸,摆动槽156在朝向盒体100第二端120的方向上同时向盒体100的第三端130延伸。摆动件430的摆动轴线与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轨迹上的任意切线相交。摆动件430上设置有第二突筋437,第二突筋437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摆动件430上位于第一旋转轴157的两侧位置,用于加强摆动杆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的,如图33所示,第一护盖610上设置有能对摆动件430一端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件615,第二护盖620上设置有能对摆动件430另一端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件621,可以保证摆动件430始终在摆动槽156内运动。

摆动件430位于盒体100第一端110的端部设置有能与第一传动突起417相抵靠的第一端部438,第一端部438设置成能与第一传动突起417相抵靠的圆弧面。

此结构,第一旋转件410在转动时,通过块状的第一传动突起417与摆动件430的端部发生干涉,进而带动摆动件430相对盒体100摆动,使得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获取显影装置的信息。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传动件包括可枢转安装于盒体100上的摆动件430,被检测件500固定安装于摆动件430的另一端。

如图32-图41所示,被检测件500设置在摆动件430位于盒体100第二端120的一端,且被检测件500位于摆动件430的侧边,被检测件500与摆动件430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被检测件500也可以通过粘接或紧固件紧固等方式固定在摆动件430上。被检测件500包括斜面部506和弯曲部505,斜面部506的一端与摆动件430连接,斜面部506的另一端与弯曲部505连接。在被检测件500运动过程中,弯曲部505可被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检测装置直接检测,弯曲部505的外表面为圆弧面可保证与检测装置接触时保护检测装置,增加使用寿命。

通过上述设置,当摆动件430相对盒体100摆动时,被检测件500与摆动件430同步运动,传动结构简单稳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被检测件500同样适用于其他具有摆动件430的显影装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工作原理,如图36-图41所示,显影装置固定到鼓组件上并一同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动力接收装置320接收到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力开始转动,与动力接收装置320啮合的显影齿轮330、送粉齿轮340和惰轮350分别转动,显影齿轮330带动显影辊210转动,送粉齿轮340带动送粉辊260转动,惰轮350带动与其啮合的搅拌齿轮310转动。在初始位置时,如图36和图37所示,搅拌齿轮310与第一旋转件410之间具有第一连接状态,第一旋转件410的连接杆419一直在搅拌齿轮310的贯穿口311中,搅拌齿轮310旋转的同时带动第一旋转件410旋转,由于第一旋转件410的第一突筋4109与支撑件470的螺纹部471配合,使得第一旋转件410在支撑件470上朝向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做轴向运动。

如图38和图39所示,第一旋转件410转动时,使得第一传动突起417抵靠在第一端部438的圆弧面上靠,在第一旋转件410进一步朝向盒体100第一端110移动时,第一传动突起417推动第一端部438朝向盒体100的后方运动,使得摆动件430绕第一旋转轴157发生摆动,进而带动被检测件500运动至检测位置,进而被第一次检测到。

随着搅拌齿轮310的旋转,如图39和图40所示,第一传动突起417离开第一端部438,被检测件500和摆动杆发生复位,第一端部438从盒体100的后方朝向盒体100的前方运动。当第一旋转件410进一步朝向盒体100第一侧的方向运动,第一旋转件410在做轴向运动时远离搅拌齿轮310,使得搅拌齿轮310与第一旋转件410之间处于第二分离状态,即第一旋转件410的连接杆419从搅拌齿轮310的贯穿口311中脱离,两者处于分离状态。此时的第一传动突起417再次推动第一端部438朝向盒体100的后方运动,使得摆动件430绕第一旋转轴157再次发生摆动,进而带动被检测件500运动至检测位置,完成第二次检测,进而完成了显影装置的检测过程,显影装置的信息也传递到图像形成装置,从而显影装置可以正常使用。

复位操作:需要将显影装置与鼓组件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然后将第一护盖610从盒体100的第一端110拆除,此时传动组件暴露,然后用手反向旋转第一旋转件410,使第一旋转件410上的连接杆419重新插入至搅拌齿轮310的贯穿口311中,并尽量使旋转件贴近搅拌齿轮310,重新将第一护盖610安装到盒体100上,完成复位过程。

实施例5

如图42-图5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传动件和第一旋转件410的结构有所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动突起417为第一旋转件410的外侧壁上凸设的环状结构,传动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平动件420,平动件420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第一传动突起417与平动件420的一端相抵。

其中,第一传动突起417沿第一旋转件410的径向朝远离第一旋转件410的轴线方向延伸形成。本实施例中,连接杆419设置在第一旋转件410的主体部分朝向搅拌齿轮310的一侧;当然,连接杆419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传动突起417上,在此不做唯一限定。搅拌齿轮310与第一旋转件410之间具有第一连接状态和第二分离状态,具体的,在第一连接状态下,搅拌齿轮310旋转带动第一旋转件410运动使得第一旋转件410靠近盒体100的第一端110运动,在第二分离状态上,第一旋转件410不跟随搅拌齿轮310的旋转做任何运动,两者处于分离状态。

平动件420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杆状结构,盒体100上开设有能供平动件420在其内运动的第二滑槽158,第二滑槽158上设置有能防止平动件420从其内脱离的两个第二限位部158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滑槽158为设置在盒体100表面的凹陷槽,凹陷槽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可供平动件420穿过的通孔,两个通孔所在的位置各自形成第二限位部1581。平动件420位于盒体100第一端110的部分设置有能与第一传动突起417相抵接的第一被驱动部421。

此结构,当第一旋转件410相对盒体100转动时,第一旋转件410同步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第一旋转件410上的第一传动突起417推动平动件420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使得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获取显影装置的信息。

示意性的,显影装置还包括转向突起1211,转向突起1211随着平动件420的移动而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被检测件500被转向突起1211驱动而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产生位移。

此结构,平动件420在运动时带动转向突起1211运动,通过转向突起1211驱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进而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获取显影装置的信息。

如图45-图53所示,述第二端120上设置有第二护盖620,第二护盖620上设置有窗口622,被检测件500贯穿窗口622并与第二护盖620滑动连接;转向突起1211设置在平动件420朝向第二端120的一端,被检测件500上设置有第一配合突起560,转向突起1211与第一配合突起560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对第一方向倾斜的第三传动面1221,转向突起1211用于抵推第一配合突起560以驱动被检测件500滑动。

其中,第二护盖620可拆卸安装于盒体100的第二端120。被检测件500的部分伸出窗口622,第二护盖620位于窗口622处设置有能够引导被检测件500运动的第一导引部623,被检测件500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引部623配合的第一限位槽507。

示例性的,平动件420位于盒体100第二端120的部分连接有能带动被检测件500在第一导引部623中运动的驱动臂4210,驱动臂4210包括有第一连接臂42101和与第一连接臂42101连接的第二连接臂42102。第一连接臂42101与盒体100第二端120的端面大致平行,第二连接臂42102朝向远离第二端120的方向延伸,转向突起1211设置在第二连接臂42102的上端面上。第一配合突起560设置在被检测件500的下端面上,其中,第一配合突起560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图46中示出的,可以在被检测件500的下端面上设置两个第一配合突起560,这样,平动件420带动转向突起1211运动时能带动被检测件500沿第一导引部623上下运动两次,即被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检测装置检测两次。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传动面1221可以只设置在转向突起1211或只设置在第一配合突起560上,或者,可以在转向突起1211和第一配合突起560上分别设置第三传动面1221。

此结构,当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时,转向突起1211会与第一配合突起560发生干涉,通过第三传动面1221使得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运动至检测位置。

当被检测件500的下端面上设置两个第一配合突起560且平动件420沿第一方向从第一端110朝第二端120运动时,第二连接臂42102上的转向突起1211先抵靠第一个第一配合突起560运动,使得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运动至检测位置,进而被第一次检测到。当转向突起1211运动至两个第一配合突起560之间时,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运动至非检测位置,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电路停止产生电信号。随着平动件420的继续运动,第二连接臂42102的转向突起1211抵靠第二个第一配合突起560运动,使得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运动至检测位置,进而被第二次检测到。在复位时,需要将显影装置与鼓组件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拨动被检测件500,使第一配合突起560与转向突起1211脱离,此时推动驱动臂4210朝向盒体100第二端120移动,第一配合突起560重新恢复到与第一个转向突起1211接触的位置,完成复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影装置还包括第四弹性件760,第四弹性件760与被检测件500连接,第四弹性件760被配置为带动被检测件500向非检测位置运动。通过第四弹性件760可以带动被检测件500更好的复位。

本实施例中,第四弹性件760可以为弹簧,该弹簧连接在被检测件500的上端面与第二护盖620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利用被检测件500自身的重力使得第一配合突起560与转向突起1211脱离时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运动至非检测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被检测件500也适用于其他具有平动件420的显影装置,该平动件420不会相对盒体转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工作原理:显影装置固定到鼓组件上并一同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动力接收装置320接收到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力开始转动,与动力接收装置320啮合的显影齿轮330、送粉齿轮340和惰轮350分别转动,显影齿轮330带动显影辊210转动,送粉齿轮340带动送粉辊260转动,惰轮350带动与其啮合的搅拌齿轮310转动,在初始位置时,如图48和图49所示,搅拌齿轮310与第一旋转件410之间具有第一连接状态,第一旋转件410的连接杆419上一直在搅拌齿轮310的贯穿口311中,搅拌齿轮310旋转的同时带动第一旋转件410旋转,由于第一旋转件410的第一突筋4109与支撑件470的螺纹部471配合,使得第一旋转件410在支撑件470上朝向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做轴向运动,使得第一传动突起417与第一被驱动部421相抵靠。在旋转件进一步朝向盒体100第一端110移动时,如图50和图51所示,第一传动突起417推动第一被驱动部421朝向盒体100第二端120的方向运动,进而推动平动件420相对盒体10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使得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如图52和图53所示,随着搅拌齿轮310的旋转,第一旋转件410进一步朝向盒体100第一侧的方向运动,第一旋转件410在做轴向运动时远离搅拌齿轮310,使得搅拌齿轮310与第一旋转件410之间处于第二分离状态,即第一旋转件410的连接杆419从搅拌齿轮310的贯穿口311中脱离,两者处于分离状态,此时被检测件500的位置固定,完成了显影装置的检测过程,显影装置的信息也传递到图像形成装置,从而显影装置可以正常使用。

复位操作:需要将显影装置与鼓组件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然后将第一护盖610从盒体100的第一端110拆除,此时传动组件暴露,用手反向旋转第一旋转件410,使第一旋转件410上的连接杆419重新插入至搅拌齿轮310的贯穿口311中,同时复位被检测件500,完成复位。

实施例6

如图54-图6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影装置,显影装置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鼓组件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组件包括转动安装于第一端110的搅拌齿轮310,传动单元除第一旋转件410和平动件420以外还包括转动安装于第一端110的第二旋转件450,搅拌齿轮310与第二旋转件450啮合,第二旋转件450与第一旋转件410传动连接。

如图55和图56所示,第二旋转件450包括第二安装孔455、啮合段4101和缺口段4102。第二旋转件450通过第二安装孔455可转动的固定安装在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并可通过螺钉或其它辅助元件对第二旋转件450进行限位防止其从盒体100上脱落。啮合段4101具有环绕第二旋转件450部分圆周设置的齿牙,啮合段4101和缺口段4102共同环绕第二旋转件450的圆周设置,即第二旋转件450为不完全齿轮。第二旋转件450的啮合段4101可与搅拌齿轮310啮合并使得第二旋转件450跟随搅拌齿轮310转动,当缺口段4102与搅拌齿轮310相对时,第二旋转件450与搅拌齿轮310脱离啮合并不再跟随搅拌齿轮310转动。

第一旋转件410同样转动安装于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其中,第一旋转件41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4105,第一旋转件410通过第一安装孔4105可转动的固定在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并可通过螺钉或其它辅助元件对第一旋转件410进行限位防止其从盒体100上脱落。示例性的,第一旋转件410可以通过齿轮啮合或带传动等方式与第二旋转件450传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传动件在盒体100上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当动力接收装置320接收动力而旋转时,动力经由驱动齿轮322传递至搅拌齿轮310,搅拌齿轮310带动第二旋转件450旋转,第二旋转件450带动第一旋转件410相对盒体100转动,第一旋转件410在转动时使得平动件420相对盒体100运动,通过平动件420带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获取显影装置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旋转件410朝向第一端1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传动突起417,传动突起上417设置有第一传动面。

如图55-图57所示,第一传动突起417的数量为多个,例如图57示出的,可以在第一旋转件410朝向第一端110的一侧设置三个第一传动突起417,三个第一传动突起417在第一旋转件410上形成环状结构。其中一个第一传动突起417形成有第二平整部4171,第二平整部4171在圆周方向上具有第一末端H1和第二末端H2,第二平整部4171朝向第一端110的端面为一段平整的弧面,即第二平整部4171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端110的端面上的各点在第一方向上到第一端110的距离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平整部4171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端110的端面上的各点在第一方向上到第一端110的距离也可以不同。各第一传动突起417上均设置有尖端,相邻两个第一传动突起417之间形成有凹位。在第一方向上第二平整部4171距离第一端110的距离小于凹位距离第一端110的距离,在第一方向上第二平整部4171距离第一端110的距离大于尖端距离第一端110的距离,第二平整部4171、尖端和凹位均面向第一端110。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二平整部4171距离第一端110的距离也可以不大于尖端距离第一端110的距离。本实施例中凹位和尖端各为三个,即第一凹位B1、第二凹位B2和第三凹位B3,第一尖端T1、第二尖端T2和第三尖端T3,第一凹位B1、第二凹位B2和第三凹位B3在第一方向上距离第一端110的距离相同,第一尖端T1、第二尖端T2和第三尖端T3在第一方向上距离第一端110的距离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三尖端T3与第一端110的距离可以不同于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尖端T1、第二尖端T2与第一端110的距离。第一传动面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一传动面分别为位于第一凹位B1与第一尖端T1之间的第一倾斜面K1、位于第二凹位B2与第二尖端T2之间的第二倾斜面K2和位于第三凹位B3与第三尖端T3之间的第三倾斜面K3,三个倾斜面的延伸方向为与第一方向交叉且沿Z方向远离第一端110的方向,即以第一倾斜面K1为例,第一倾斜面K1在Z方向上的上游端相较于下游端在第一方向上距离第一端110更近,Z方向为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其中第三倾斜面K3与第一方向的夹角小于第一倾斜面K1与第一方向的夹角,第一倾斜面K1与第二倾斜面K2与第一方向的夹角大小相同。本实施例不对凹位与尖端进行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第一旋转件410上凹位和尖端的数量、长度、形状和倾斜面的倾斜度。此外,第一旋转件410上还有固定位H3,固定位H3为凹槽状,在第一方向上,固定位H3到第一端110的距离与第二平整部4171到第一端110的距离相同。本实施例根据尖端与凹位的位置将第一旋转件410分为以下几段:第一末端H1到第二末端H2为第一阶段,第二末端H2到第一凹位B1为第二阶段,第一凹位B1到第一尖端T1为第三阶段,第一尖端T1到第二凹位B2为第四阶段,第二凹位B2到第二尖端T2为第五阶段,第二尖端T2到第三凹位B3为第六阶段,第三凹位B3到第三尖端T3为第七阶段,第三尖端T3到固定位H3为第八阶段。

如图54-图61所示,盒体100的上盖170包括第一滑槽172、第一限位部173和活动槽174。第一滑槽172沿第一方向延伸,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滑槽172相对于第三端130更靠近第四端140。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7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限位部173分别设置在第一滑槽172的两端。活动槽174的数量同样为两个,两个活动槽174在第一方向上分别靠近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和第二端120,即两个活动槽174分别位于两个第一限位部173背离第一滑槽172的一端。各第一限位部173均具有在第一方向上贯通第一滑槽172和活动槽174的限位通孔。在第二方向上,第一限位部173的半径和活动槽174的半径大于第一滑槽172的半径,本实施例不对限位部和活动槽174的数量和形状做出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更改。

如图54、图61和图62所示,平动件420位于盒体100的第五端150并可拆卸地安装于上盖170上,平动件420可在第一方向上左右移动即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产生位移。平动件420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杆部428和第一被驱动部421,第一杆部428至少部分安装于第一滑槽172上,平动件420被两个第一限位部173限位以防止平动件420从第一滑槽172中脱落,同时第一杆部428可通过限位通孔在第一方向上左右移动,即第一杆部428部分位于第一滑槽172中且通过限位通孔部分位于两个活动槽174中。本实施例中第一被驱动部421为块状物,第一被驱动部421靠近盒体100的第一端110且与第一杆部428靠近第一端110的一端连接,第一被驱动部421位于靠近第一端110的活动槽174内并可相对该活动槽174移动,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被驱动部421的半径大于第一滑槽172的半径,因此第一被驱动部421可防止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运动时脱离上盖170。第一被驱动部421远离第一杆部428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被驱动端4211,第二被驱动端4211可部分位于活动槽174内也可以完全不位于活动槽174内,第二被驱动端4211可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活动槽174活动。第二被驱动端4211为第一被驱动部421在第一方向上向右延伸的一个弧形突起,第二被驱动端4211用于与第一旋转件410抵接。由于第一旋转件410可转动,因此第二被驱动端4211可以与第一旋转件410上的第二平整部4171、尖端和凹位依次抵接。第二被驱动端4211包括第二抵接弧面42111和第二抵接端42112,其中,第二抵接弧面42111相当于第一传动面。第二被驱动端4211与第一被驱动部421接触位置为弧面的起始位置,起始位置沿第一方向向右和沿第二方向向前延伸形成第二抵接弧面42111,第二抵接弧面42111为光滑的弧面,第二抵接弧面42111用于与第一旋转件410上的倾斜面接触。在第一方向上第二抵接弧面42111,第二抵接端42112位于第二被驱动端4211的最右端,也是位于整个平动件420的最右端,在第一方向上第二抵接端42112始终位于活动槽174之外。第二抵接端42112与第二抵接弧面42111相连接,第二抵接端42112为一个光滑的弧形端部。光滑的弧面和弧形端部可以减小第二被驱动端4211与第一旋转件410的抵接时的摩擦力,使得第二被驱动端4211与第一旋转件410上第一传动突起417和相邻两个第一传动突起417之间的凹位的接触和切换更为平顺。第二抵接端42112与第一旋转件410之间抵接的位置均为抵接点。

平动件420上套设有第三弹性件750,该第三弹性件750位于第一滑槽172朝向第一端110一侧的滑动槽4441中。第三弹性件750的一端与第一限位部173与活动槽174形成的壁抵接,另一端与第一被驱动部421抵接,即第三弹性件750位于第一滑槽172朝向第一端110一侧的第一限位部173与第一被驱动部421之间。在第一被驱动部421受到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的抵接力时,平动件420向左移动,第三弹性件750受到压缩,当来自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的抵接力减弱或者消失时,平动件420根据第三弹性件750自身的弹力向右运动。

此结构,当第一旋转件410相对盒体100转动时,通过第一旋转件410上的第一传动突起417与平动件420之间发生干涉而带动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进而带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单元还包括连接在第二旋转件450与第一旋转件410之间的联动杆460,联动杆460的一端与第二旋转件45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旋转件410转动连接。

其中,第二旋转件450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454,第二连接孔454和第二安装孔455在径向上间隔开。第一旋转件410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4108,第一连接孔4108和第一安装孔4105径向上间隔开。

如图55和图58所示,联动杆460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联动部461、第二联动部462和连接主体463。第一联动部461和第二联动部462为沿第一方向从连接主体463上向靠近第一端110的方向延伸形成的柱状突起,第一联动部461和第二联动部462分别位于连接主体463的两个端部。第一联动部461包括两个第一弹性块4611,两个第一弹性块4611围绕第一联动部461对称设置,第一弹性块4611具有第一突起部46112,第一突起部46112为第一弹性块4611向圆周外延伸形成,第一引导面46111为第一突起部46112上的斜面,第一引导面46111的延伸方向为与第一方向倾斜且远离第一联动部461圆周的方向。第二联动部462包括两个第二弹性块4621,两个第二弹性块4621围绕第二联动部462对称设置,第二弹性块4621具有第二突起部46212,第二突起部46212为第二弹性块4621向圆周外延伸形成,第二引导面46211为第二突起部46212上的倾斜面,第二引导面46211的延伸方向为与第一方向倾斜且远离第二联动部462圆周的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联动部461和第二联动部462均为弹性材料制成。

如图59所示,联动杆460的第一联动部461可利用第一弹性块4611的第一引导面46111倾斜面插入第二旋转件450的第二连接孔454内,并利用第一突起部46112对其限位防止其脱落,第二旋转件450可相对于第一联动部461转动。第二联动部462可利用第二弹性块4621的第二引导面46211插入第一旋转件410的第一连接孔4108内,并利用第二突起部46212对其限位防止其脱落,第一旋转件410可相对于第二联动部462转动。通过联动杆460作为第二旋转件450和第一旋转件410的联动装置,当第二旋转件450与搅拌齿轮310啮合跟随搅拌齿轮310沿Z方向转动时,第一旋转件410通过联动杆460亦同步跟随第二旋转件450沿Z方向转动。

示意性的,显影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部件730,第一弹性部件730的一端与第一旋转件410连接,第一弹性部件730被配置为带动第一旋转件410转动。通过设置第一弹性部件730,可以避免第一旋转件410发生反转。

如图60-图61所示,上盖170还包括一支撑杆1701,支撑杆1701沿第一方向从上盖170靠近盒体100第一端110的侧壁向远离第一端110的方向延伸。第一弹性部件730套设在支撑杆1701上,该第一弹性部件730可以为扭簧。第一弹性部件730一端抵接在上盖170靠近第一端110的侧壁,另一端与第一旋转件410抵接,且第一弹性部件730可对第一旋转件410施加一个使第一旋转件410沿Z方向旋转的力。由于第二旋转件450和第一旋转件410会相对联动杆460沿Z方向运动,所以会出现第二旋转件450的第二连接孔454、第二安装孔455和第一旋转件410的第一连接孔4108、第一安装孔4105位于同一直线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旋转件410可能会出现反转,即第一旋转件410可能会沿与Z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而第一弹性部件730可对第一旋转件410施加的弹力可防止第一旋转件410在这种情况下反转。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第一旋转件410抵接平动件420使得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向左移动,通过第三弹性件750释放弹力使得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向右移动,平动件420移动的同时带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

将显影装置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内,在显影装置未开始工作,即动力接收装置320未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时,第二旋转件450位于初始位置且啮合段4101与搅拌齿轮310啮合;第一旋转件410与平动件420的第二被驱动端4211处于抵接状态,其中第二抵接端42112在第二平整部4171的第一末端H1处受抵接,第三弹性件750处于被压缩状态;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第一弹性部件730处于形变状态并对第一旋转件410施加一个使第一旋转件410沿Z方向旋转的力,但由于第一旋转件410通过联动杆460与第二旋转件450联动,第二旋转件450与搅拌齿轮310啮合,所以当动力接收装置320未接收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传递的动力时,第一旋转件410虽然受第一弹性部件730的弹力作用但并不产生转动。

当动力接收装置320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而开始转动并带动搅拌齿轮310转动,第二旋转件450跟随搅拌齿轮310开始沿Z方向转动,第一旋转件410通过联动杆460跟随第二旋转件450开始转动,同时第一弹性部件730对第一旋转件410的弹力得以释放,第一弹性部件730对第一旋转件410的弹力可防止第一旋转件410沿与Z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使得第一旋转件410始终跟随第二旋转件450沿Z方向转动,即第一旋转件410转动受第一弹性部件730的弹力和第二旋转件450通过联动杆460传递的旋转力共同影响。

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由第二平整部4171的第一末端H1抵接第二抵接端42112逐渐旋转到第二末端H2抵接第二抵接端42112,在从第一末端H1到第二末端H2的过程中,即第二抵接端42112在受整个第二平整部4171抵接的过程中,平动件420未产生移动,被检测件500始终处于检测位置。

在由第二末端H2抵接第二抵接端42112旋转到由第一凹位B1抵接第二抵接端42112的过程中,即第二抵接端42112抵接在第二阶段的过程,第二抵接端42112失去第一旋转件410对其施加的抵接力,且受第三弹性件750弹力的影响,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向右移动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向非检测位置运动。平动件420在第二抵接端42112受第一凹位B1抵接后停止右移,此时,被检测件500处于非检测位置。

第一旋转件410继续转动,第二被驱动端4211不再受受第一凹位B1抵接,而是由第一凹位B1和第一尖端T1之间的第一倾斜面K1抵接且第一尖端T1逐渐旋转靠近第二抵接端42112。在第一倾斜面K1抵接第二被驱动端4211且第一尖端T1靠近第二被驱动端4211的过程中,即第二抵接端42112抵接在第三阶段的过程,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左移,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向检测位置运动。当第二抵接端42112受第一尖端T1时,平动件420停止左移,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

第四阶段和第六阶段对第二被驱动端4211的抵接过程与第二阶段对第二被驱动端4211抵接过程一致,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右移,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向非检测位置运动。

第五阶段和第七阶段对第二被驱动端4211的抵接过程与第三阶段对第二被驱动端4211抵接过程一致,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左移,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向检测位置运动。不同的是,由于第三倾斜面K3与第一方向的夹角小于第一倾斜面K1与第一方向的夹角,第一倾斜面K1与第二倾斜面K2与第一方向的夹角大小相同。所以第二被驱动端4211受第三倾斜面K3的抵接时间比受第一倾斜面K1和第二倾斜面K2的抵接时间更短,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左移的速度更快,进而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运动至检测位置的速度更快。

当第二旋转件450旋转到缺口段4102与搅拌齿轮310相对时,第二旋转件450与搅拌齿轮310脱离啮合且不再转动,第一弹性部件730形变释放的弹力耗尽,因此,第一旋转件410失去第二旋转件450对其作用的旋转力和第一弹性部件730对其的弹力,第二抵接端42112抵接在第一旋转件410的固定位H3上并防止转动,被检测件500保持在检测位置,从而完成检测,显影装置正常工作。

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在第二旋转件450与搅拌齿轮310脱离后第一弹性部件730的弹力未完全释放导致第一旋转件410继续转动,还可以在第一旋转件410上设置限位件,使得限位件与盒体100产生干涉而阻止其继续转动。

本实施例中,当第二抵接端42112运动至与第一尖端T1、第二尖端T2和第三尖端T3抵接时,被检测件500恰好位于检测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为,当第二抵接端42112运动至第一倾斜面K1、第二倾斜面K2、第三倾斜面K3上的任意一点时,被检测件500进入检测位置。

为了满足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需求,第一旋转件410上第二平整部4171的的长短、凹位与尖端的数量与形状可根据图像形成装置具体需求设定。

通过以上过程,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通过检测到被检测件500运动速度的变化、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的次数、间隔时间长短等信息,从而检测到显影装置的信息(如不同的型号、不同的容量、新旧程度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平动件420的另一端设置有夹持部425,被检测件500转动安装于第二端120,被检测件500的一端设置有与夹持部425连接的被夹持部540,被检测件500的另一端设置有被检测部5007,被检测件500的转动轴线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如图61和图62所示,示意性的,盒体100的第五端150设置有上盖170,上盖170上设置有装配孔171,本实施例中,装配孔17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装配孔171在第三方向上对称布置。当平动件420包括第一杆部428时,夹持部425位于盒体100的第二端120且与第一杆部428靠近第二端120的一端连接。

示例性的,被检测件500包括安装突起521和基板522,安装突起52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安装突起521在第三方向上基板522的上面与下面。被检测件500可通过将两个安装突起521分别插入上盖170的两个装配孔171中被上盖170支撑,被检测件500可利用安装突起521做为枢转点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组成的平面内相对于上盖170沿R或者L方向枢转运动。本实施例中,被检测件500的转动轴线沿第三方向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被检测件500的转动轴线也可以分别与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之间具有夹角。被夹持部540与平动件420的夹持部425相连接。被检测部5007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接触,使得显影装置被图像形成装置内检测。当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左右移动时,被检测件500的被夹持部540受到平动件420的向左的推力或向右的拉力,使得被检测件500会跟随平动件420以安装突起521做为枢转点转动,使得被检测部5007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接触或者脱离接触。

可选的,如图146和图147所示,平动件420的左端设置有传动孔4202,传动孔4202内设置有传动柱4203,盒体100的第二端120上一体成型的第四支撑座1204,第四支撑座1204上开有枢转孔12041,被检测件500可转动安装于第四支撑座1204上。被检测件500包括被检测部5007、基板522以及被夹持部540,基板522上设置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安装突起521,安装突起521可绕着平行于第二方向的轴线枢转的安装在第四支撑座1204上的枢转孔12041内。被检测部5007与基板522一体成型,被夹持部540与基板522一体成型,被检测部5007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接触并对检测件施力使检测件移动,被夹持部540包括被驱动凹槽541,传动柱4203伸入被驱动凹槽541内并且与被驱动凹槽541之间滑动配合。

当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时,可以带动被检测件500同步沿转动轴线转动,即被检测件500可以随着平动件420的平动而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转动。被检测件500转动安装于第二端120使得被检测件500所需要的空间更小,有利于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且被检测件500的运行较为稳定,使得检测过程不易产生错误信号。

本实施例提供的被检测件500也可以用于其他具有平动件420的显影装置中,但该平动件420不会相对盒体100转动。

实施例7

除特殊说明外,本实施例中显影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6中相同。本实施例中主要区别特征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件410结构有所优化,第一弹性部件730的工作方式有所变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63-图67所示,第一旋转件410上设置有连接柱41016,连接柱41016的轴线与第一旋转件410的转动轴线位于同一直线,第一弹性部件730与连接柱41016的侧壁相抵,连接柱41016的侧壁上凸设有预力块41017,预力块41017被配置为与第一弹性部件730相抵。

如图63和图64所示,根据第一旋转件410上各部分的功能,本实施例将第一旋转件410分为抵接部分410A与非抵接部分410B,抵接部分410A包括与实施例13一致的多个第一传动突起417,非抵接部分410B包括连接柱41016、第一连接孔4108、第一安装孔4105和预力块41017,抵接部分410A在径向上包围非抵接部分410B。第一旋转件410通过第一连接孔4108与联动杆460连接使得第一旋转件410可跟随第二旋转件450转动。连接柱41016为第一旋转件410沿第一方向向靠近第一端110延伸而成,第一安装孔4105在第一方向上贯穿整个连接柱41016并贯穿整个第一旋转件410,第一旋转件410通过第一安装孔4105可转动的固定安装在盒体100的第一端110。连接柱41016具有外表面,预力块41017为连接柱41016在径向上从连接柱41016的外表面向外延伸而成的块状物,预力块41017包括第一侧面41018和第二侧面41019,第一侧面41018和第二侧面41019为预力块41017上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

如图65-图66所示,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弹性部件730设置在盒体100第一端110,第一弹性部件730包括固定部731和预力部732,预力部732为固定部731沿第二方向向后延伸而成,将第一弹性部件730通过固定部731固定安装在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后,预力部732与第一旋转件410接触,预力部732与第一旋转件410接触并产生形变后与第二方向产生第一夹角α,在第三方向上预力部732靠近固定部731的一端低于远离固定部731的一端,且随之第一旋转件410的转动,预力部732与第二方向的第一夹角α的大小也随之变化,预力部732两端在第三方向上的距离也会随之变化。

将显影装置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在动力接收装置320未接受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时,预力部732与第一旋转件410的连接柱41016的外表面抵接,此时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即在Z方向上预力部732位于预力块41017的上游,预力部732与第二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α,第一夹角α具备第一角度。在动力接收装置320接收来自图像形成装输出的动力后,通过搅拌齿轮310传递动力,第二旋转件450跟随搅拌齿轮310转动并通过联动杆460使得第一旋转件410开始转动。可知的是,在第一旋转件410通过联动杆460跟随第二旋转件450转动时,第二旋转件450和第一旋转件410也在沿Z方向相对于联动杆460转动。

如图66和图67所示,随着第一旋转件410跟随第二旋转件450转动,预力部732先是一直抵接在连接柱41016的外表面上,此时预力部732与第二方向之间的第一夹角α角度不变,当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转动,预力部732不再与连接柱41016的外表面抵接,而是预力块41017沿Z方向从预力部732下游转动到与预力部732抵接的位置,使得预力部732与预力块41017的第一侧面41018产生抵接。当第一旋转件410继续转动时,预力部732与预力块41017的第一侧面41018保持抵接,且预力部732与第二方向的第一夹角α的角度逐渐增大。在预力部732从抵接在连接柱41016的外表面到抵接在预力块41017的第一侧面41018的过程中,第二旋转件450和第一旋转件410也在沿Z方向相对于联动杆460转动。当第一旋转件410继续转动,使得第一侧面41018与预力部732抵接转变为第二侧面41019与预力部732抵接时,第一夹角α的角度达到最大值,即第一夹角α具备第二角度,同时第二旋转件450的第二连接孔454、第二安装孔455和第一旋转件410的第一连接孔4108、第一安装孔4105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第二旋转件450具有反转的可能性,为了防止第一旋转件410反转,预力部732抵接在第二侧面41019上对第一旋转件410施加一个在Z方向上具有分力的弹力,使得第一旋转件410继续沿Z方向转动。第一旋转件410继续沿Z方向转动,预力部732再次抵接在连接柱41016的外表面上,第一夹角逐渐减小到第一角度。当第二旋转件450不再转动时第一旋转件410也不再转动。

通过上述设置,在第二旋转件450的第二连接孔454、第二安装孔455和第一旋转件410的第一连接孔4108、第一安装孔4105位于同一直线上时,为第一旋转件410提供一个可以使得第一旋转件410继续沿Z方向旋转的预力,使得平动件420与第一旋转件410的抵接顺利进行,从而保证整个检测过程的顺利完成。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影装置,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旋转件410和传动件的结构有所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68-图78所示,第一旋转件410上设置有第一传动突起417,第一传动突起417用于与传动件接触并驱动传动件相对盒体100发生运动。

示例性的,第一传动突起417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工艺设置在第一旋转件410上。

此结构,在第一旋转件410上设置第一传动突起417,当第一旋转件410相对盒体100转动时,第一传动突起417可以与传动件之间发生干涉,使得传动件相对盒体100发生运动,通过传动件的运动使得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从而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获取显影装置的信息。

示意性的,传动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平动件420,平动件420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第一传动突起417接触的第一被驱动部421,第一被驱动部421与第一传动突起417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交于第一方向的第一传动面。

其中,平动件420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被驱动部421位于平动件420朝向第一端110的一端。当第一旋转件410相对盒体100转动时,第一被驱动部421与第一传动突起417发生干涉,在第一传动面的作用下,第一传动突起417对第一被驱动部421产生沿第一方向的分力,该分力带动平动件420相对盒体100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传动面可以只设置在第一传动突起417或者只设置在第一被驱动部421上,又或者,可以在第一传动突起417和第一被驱动部421上分别设置第一传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旋转件410上设置有筒型段418,第一传动突起417设置于筒型段418的圆周面上,第一传动突起417上设置有第一传动面。

示例性的,如图68-图75所示,筒型段418的圆周面上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一凹槽4181,第一传动突起417设置在第一凹槽4181内。第一被驱动部421的端部伸入第一凹槽4181内,第一凹槽4181被配置为在第一旋转件410转动时带动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

图68-图75示出了,第一旋转件410还包括齿轮部4104和第一安装孔4105,第一安装孔4105贯穿齿轮部4104和筒型段418,在第一方向上齿轮部4104比筒型段418更远离第一端110。齿轮部4104设置有啮合段4101和缺口段4102,啮合段4101具有环绕齿轮部4104圆周部分设置的齿牙,啮合段4101可与搅拌齿轮310啮合使得第一旋转件410整体随着搅拌齿轮310的旋转旋转,但是当缺口段4102与搅拌齿轮310相对时,第一旋转件410与搅拌齿轮310脱离啮合,第一旋转件410不跟随搅拌齿轮310旋转。第一凹槽4181设置在筒型段418的外圆周面上且沿筒型段418的径向向内凹陷,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凹槽4181比齿轮部4104更靠近盒体100第一端110。第一凹槽4181环绕筒型段418圆周设置,且第一凹槽4181绕筒型段418的圆周周面的圆周方向延伸,第一传动突起417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各第一传动突起417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设置在筒型段418上。多个第一传动突起417使得第一凹槽4181在筒型段418的轴向方向具有弯折,即第一凹槽4181上有在第一方向上位于不同位置的多个凹槽位。凹槽位在周向上的长度可以不一致,凹槽位之间由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斜面即第一传动面或者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的直面连接,且各个斜面与第一方向之间倾斜的角度不同,如A7凹槽位在第一方向上较A1凹槽位靠近齿轮部4104,A6凹槽位在第一方向上较A1凹槽位远离齿轮部4104,而A1和A9凹槽位则在第一方向上位于A3、A4般凹槽位之间,但如A1和A9凹槽位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也不相同。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将整个第一凹槽4181根据凹槽位在第一方向上位置的变化分以下几段,A1凹槽位到A2凹槽位为第一凹槽段,A2凹槽位到A3凹槽位为第二凹槽段,A3凹槽位到A4凹槽位为第三凹槽段,A4凹槽位到A5凹槽位为第四凹槽段,A5凹槽位到A6凹槽位为第五凹槽段,A6凹槽位到A7凹槽位为第六凹槽段,A7凹槽位到A8凹槽位为第七凹槽段,A8凹槽位到A9凹槽位为第八凹槽段。第一凹槽段为绕圆周规则的走向凹槽段,第一凹槽段沿着筒型段418的圆周方向延伸形成的弧面,即第一凹槽段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齿轮部4104没有变化;第二凹槽段、第四凹槽段和第六凹槽段为同一类型凹槽段,即沿N方向排列的凹槽位在第一方向上下游凹槽位比上游凹槽位更靠近齿轮部4104,第二凹槽段、第四凹槽段和第六凹槽段沿着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延伸;第三凹槽段、第五凹槽段和第七凹槽段为同一类型凹槽段,即沿N方向排列的凹槽位在第一方向上下游凹槽位比上游凹槽位更远离齿轮部4104,第三凹槽段、第五凹槽段和第七凹槽段有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且沿N方向远离齿轮部4104的斜面,斜面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第三凹槽段内的斜面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为α1,第五凹槽段内的斜面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为α2,第七凹槽段内的斜面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为α3,且α1=α2>α3。N方向为与第一旋转件410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本实施例不对第一凹槽4181绕筒型段418圆周的走向、第一凹槽4181上的凹槽位位置和数量做固定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图76示出了,第一支撑柱720设置在第一护盖610上,具体的,第一支撑柱720为第一护盖610从自身内壁在第一方向上沿靠近第一端110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第一旋转件410可通过第一安装孔4105插入到第一支撑柱720使得第一旋转件410被第一护盖610支撑,第一旋转件410可相对于第一支撑柱720转动,即第一旋转件410为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一护盖610上。

图77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平动件420与实施例4中平动件420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被驱动部421远离第一杆部428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被驱动端4211,第二被驱动端4211为第一被驱动部421先在第一方向上向右延伸后再在第三方向上向下延伸形成,第二被驱动端4211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盒体100外,第二被驱动端4211只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二被驱动端4211可在第三方向上伸进第一旋转件410上的第一凹槽4181内,并根据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而位于第一凹槽4181内的各个凹槽位并受到第一凹槽4181抵接,进而使得第二被驱动端4211在第一方向上有所移动,第二被驱动端4211与第一凹槽4181的抵接为光滑抵接。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杆部428上同样套设有第三弹性件750,第三弹性件750用于驱动平动件420向右运动。

此结构,通过第一凹槽4181中第一传动突起417与第一被驱动部421的端部之间的配合使得第一旋转件410在转动时可以带动平动件420沿第一方向相对盒体100运动。

将显影装置装入图像形成装置后,在动力接收部321还未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时,即第一旋转件410未转动,第二被驱动端4211位于第一凹槽4181内且位于A1凹槽位,第三弹性件750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并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被驱动部421施加向右移动的作用力,而第二被驱动端4211位于第一凹槽4181内并在第一方向上受第一凹槽4181抵接,进而阻挡第一被驱动部421受第三弹性件750弹力作用在第一方向上带动平动件420右移,此时被检测件500处于检测位置。随着第一旋转件410转动,第二被驱动端4211会处于第一凹槽4181内的不同凹槽位。在第二被驱动端4211位于第一凹槽4181的第一凹槽段时,平动件420不产生移动,被检测件500始终处于检测位置。

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继续转动,第二被驱动端4211不再受A2凹槽位的抵接,A3凹槽位开始向第二被驱动端4211靠近。在A3凹槽位靠近第二被驱动端4211的过程中,由于第二被驱动端4211失去第一凹槽4181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二被驱动端4211的抵接力,因此第二被驱动端4211受第三弹性件750弹力的影响下沿第一方向在第二凹槽段内产生右移,同时平动件420也在第一方向上右移并使得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向非检测位置运动。当第二被驱动端4211位于A3凹槽位时,第二被驱动端4211再次受到第一凹槽4181在第一方向上施加的抵接力后而停止右移,此时被检测件500处于非检测位置。

受第一旋转件410转动的影响,第二被驱动端4211不再位于A3凹槽位,A4凹槽位开始向第二被驱动端4211靠近,在A4凹槽位靠近第二被驱动端4211的过程中,第二被驱动端4211在第三凹槽段内受到抵接,第二被驱动端4211受A3凹槽位抵接时在第一方向上不产生移动,第二被驱动端4211与第一传动面抵接时在第三凹槽段内沿第一方向产生左移,同时平动件420也在第一方向上左移并使得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向检测位置运动,此时第三弹性件750被压缩。

第二被驱动端4211在第四凹槽段和第六凹槽段的运动情况与在第二凹槽段内的运动情况一致,并且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右移并使得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向非检测位置运动。第二被驱动端4211在第五凹槽段和第七凹槽段的运动情况与在第三凹槽段内的运动情况一致,第二被驱动端4211与直面抵接时在第一方向上不产生移动,第二被驱动端4211与第一传动面抵接时在第三凹槽段内沿第一方向产生左移,同时平动件420也在第一方向上左移并使得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向检测位置运动。不同的是,由于夹角α1=α2>α3,所以第二被驱动端4211受第七凹槽段内的第一传动面抵接的时间更短,即第二被驱动端4211在第一方向上左移的时间更短,进而被检测件500运动速度加快,即被检测件500运动至检测位置的时间更短。

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转动,当第二被驱动端4211位于A9凹槽位时,第一旋转件410的缺口段4102与搅拌齿轮310相对,第一旋转件410停止旋转,被检测件500始终位于检测位置。可知的是,平动件420移动的方向、距离、快慢及次数由第一凹槽4181内部构造决定,而平动件420移动的方向、距离、快慢及次数决定被检测件500运动的方向、距离、快慢和次数。

如图78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节俭显影装置的结构,节省材料,可以取消第三弹性件750,将第一凹槽4181进行优化。第一凹槽4181内有远离齿轮部4104的槽壁41811,槽壁41811以不规则走向环绕整个圆周,以N方向为基准,根据槽壁41811的不同走向可将槽壁41811分为多个槽壁段,如C1到C2的走向为沿N方向的规则走向;C2到C3则为与第一方向交叉且沿N方向靠近齿轮部4104的走向,C2到C3之间为光滑的弧面或者斜面;C3到C4则为沿N方向先靠近齿轮部4104再远离齿轮部4104的不规则走向,C3到C4之间为光滑的弧面;C4到C5为为与第一方向交叉且沿N方向远离齿轮部4104的走向,C4到C5之间为光滑的弧面或者斜面。可知的是,槽壁41811内所有的走向均不与第一方向平行。第二被驱动端4211完全根据槽壁41811的走向,受槽壁41811的抵接在第一方向上左移或者右移,从而达到使得被检测件500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运动。

当显影装置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可以手动调节被检测件500和第一旋转件410使其复位,使得显影装置处于非检测状态。

通过以上过程,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通过检测到被检测件500运动速度的变化、触碰次数、间隔时间长短等信息,从而检测到显影装置的信息(如不同的型号、不同的容量、新旧程度等),且便于使得被检测件500复位。

实施例9

如图79-图8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8的区别在于上盖170结构、第一旋转件410结构有所改进,取消平动件420。本实施例中,X方向和Y方向均与第二方向垂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动突起417设置于第一旋转件410朝向第一端110的一侧,传动件包括可枢转安装在盒体100上的摆动件430,第一传动突起417被配置为带动摆动件430绕盒体100摆动,第一传动突起417与摆动件430的一端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第一传动面。

如图79-图80所示,上盖170包括位于盒体100第一端110的第一侧壁177、位于盒体100第二端120的第二侧壁178,第一侧壁177设置有与上盖170一体成型的第一支撑柱720,第一支撑柱720沿第一方向上从第一侧壁177向远离第一侧壁177的方向延伸。第二侧壁178设置有与上盖170一体成型的第二支撑柱780和连接桩1710。第二支撑柱780和连接桩1710均沿第一方向上从第二侧壁178向远离第二侧壁178的方向延伸。第二支撑柱780包括第一安装部781和第一基座782,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安装部781比第一基座782更远离第二侧壁178。连接桩1710包括第二限位突起17101、第一连接部17102和第二基座17103,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连接部17102位于第二限位突起17101和第二基座17103之间。上盖170还设置有位于上盖170的后端的容纳槽179和支撑部176,支撑部176位于容纳槽179内。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二侧壁178支撑部176更靠近第一侧壁177,由于第一侧壁177位于盒体100第一端110,第二侧壁178位于盒体100第二端120,即支撑部176相对于第二端120更靠近第一端110,即支撑部176到第一端110的距离不大于支撑部176到第二端120的距离。

如图81-图83所示,第一传动突起417的数量为多个,第一旋转件410包括齿轮部4104,在第一方向上在第一方向上齿轮部4104比多个第一传动突起417更远离第一端110。第一旋转件410还包括贯穿第一旋转件410的第一安装孔4105,第一安装孔4105安装于上盖170的第一支撑柱720上,即第一旋转件410通过第一安装孔4105可旋转的安装于上盖170上。齿轮部4104包括啮合段4101和缺口段4102,啮合段4101可与搅拌齿轮310啮合使得第一旋转件410整体随着搅拌齿轮310的旋转而旋转,但是当缺口段4102与搅拌齿轮310相对时,第一旋转件410不跟随搅拌齿轮310旋转。可知的是,啮合段4101的弧线与缺口段4102的弧线共同构成一个完成的圆。多个第一传动突起417包括环绕第一旋转件410圆周设置的第一接触突起417A、第二接触突起417B和第三接触突起417C。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突起417A、第二接触突起417B和第三接触突起417C上均设置有第一传动面,第二接触突起417B和第三接触突起417C上的第一传动面为弧面,第一接触突起417A上的第一传动面为从G点到E点的弧面。图83示出了,第一接触突起417A上还具有从E点到F点的弧面。具体而言,从E点到F点的弧面距离距离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轴线的距离相等,在G点到E点的弧面上,G点到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轴线的距离大于E点到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轴线的距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各第一传动突起417上第一传动面的角度,使得摆动件430能够具有不同的摆动速度。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接触突起417A、第二接触突起417B和第三接触突起417C上的第一传动面也可以为斜面。或者,第一传动面也可以设置在摆动件430的端部。

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突起417数量和形状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如图79和图84所示,摆动件430位于盒体100第五端150并可拆卸地安装于上盖170上,摆动件430包括第二杆部434、卡接部435和第二被驱动部433。第二杆部434位于上盖170的容纳槽179内但并未与容纳槽179底部完全直接接触,即摆动件430相对于容纳槽179处于悬浮状态。卡接部435与上盖170的支撑部176可活动的结合,且卡接部435到第一端110的距离不大于卡接部435第二端120的距离。摆动件430可利用卡接部435卡接在支撑部176上使得摆动件430的两端向靠近容纳槽179底部的方向和远离容纳槽179底部的方向摆动,即卡接部435和支撑部176可作为摆动件430的支点,使得第二被驱动部433沿Y方向上下摆动。第二被驱动部433为摆动件430靠近盒体100第一端110的一端,第二被驱动部433用于与第一旋转件410上的第一传动突起417抵接,由于第一旋转件410可跟随搅拌齿轮310旋转,进而第二被驱动部433可依次与筒型段418上的多个第一传动突起417抵接。值得一提的是,当摆动件430相对盒体100摆动时,可以使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

图79和图84-图86示出了,被检测件500转动安装于第二端120,被检测件500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被检测件500的一端与摆动件430活动连接。

其中,摆动件430包括第二杆部434,第二杆部434靠近盒体100第二端120的一端为放置端436。示例性的,摆动件430的摆动轴线可以平行于第二方向,也即是说,摆动件430的放置端436可以沿图84中的X方向上下摆动。图84示出了,放置端436包括放置平台4361、插入突起4362、连接突起4363和倾斜部4364。倾斜部4364用于连接放置平台4361与第二杆部434。放置平台4361上具有一块状物,插入突起4362位于块状物上并沿第一方向向左延伸。连接突起4363位于倾斜部4364的下表面并沿第一方向向右延伸,且连接突起4363靠近第二端120的端部设置有限位块(图中未显示)。

如图79和图85所示,被检测件500包括安装通孔501、活动凹槽502,放置部503和触碰部504。触碰部504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接触使得显影装置被图像形成装置识别。放置部503与放置平台4361接触,即摆动件430的放置平台4361用于放置被检测件500。示例性的,盒体100的第五端150上设置有上盖170,上盖170包括位于盒体100第二端120的第二侧壁178,第二侧壁178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柱780,第二支撑柱780具有远离第二侧壁178的第一安装部781,第一安装部781插入安装通孔501中,使得被检测件500能够被上盖170支撑,且被检测件500可利用第二支撑柱780的第一安装部781为旋转点进行旋转。活动凹槽502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摆动件430上的插入突起4362可插入活动凹槽502中并在活动凹槽502中活动,即通过插入突起4362插入活动凹槽502和放置部503放置在放置平台4361上使得摆动件430与被检测件500连接。

如图80和图86所示,盒体100第二端120还设置有第三弹性件750,第三弹性件750可以为拉簧,第三弹性件750可被拉伸。上盖170的第二侧壁178上设置有连接桩1710,连接桩1710包括第二限位突起17101、第一连接部17102和第二基座17103,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连接部17102位于第二限位突起17101和第二基座17103之间且第二基座17103与第二侧壁178连接。第三弹性件750的一端连接到摆动件430上的连接突起4363上且利用限位块防止第三弹性件750脱落、另一端连接到连接桩1710的第一连接部17102上,利用第二限位突起17101防止第三弹性件750脱落。由于上盖170是固定安装在盒体100上,所以第三弹性件750连接到第一连接部17102上的一端是不产生移动的,但摆动件430会产生摆动进而使得第三弹性件750连接到连接突起4363的一端会产生移动,进而使得第三弹性件750被拉伸。

当摆动件430的放置端436处于上摆动状态时,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向检测位置转动,被检测件500在转动至检测位置后,被检测件500的触碰部504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处于触碰状态,此时第三弹性件750处于拉伸状态。

当第一旋转件410停止向摆动件430施加作用力后,第三弹性件750利用自身弹力恢复到未拉伸状态并带动摆动件430的放置端436向下摆动,此时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向非检测位置转动。被检测件500在转动至非检测位置后,被检测件500的触碰部504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由触碰状态转变为脱离接触状态。

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件410在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旋转件410上的第一传动突起417与摆动件430的第二被驱动部433之间发生干涉,在第一传动面的作用下,使得摆动件430相对盒体100摆动,进而使得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在工作的过程中,当显影装置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但动力接收部321并未开始接收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传递的动力时,第一旋转件410的啮合段4101与搅拌齿轮310啮合,摆动件430的第二被驱动部433抵接在第一接触突起417A的E处,此时在第三方向上摆动件430的第二被驱动部433受到第一接触突起417A的作用力处于下摆动状态,此时被检测件500处于检测位置。

当动力接收部321开始接收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传递的动力并将动力传递至搅拌齿轮310时,搅拌齿轮310开始旋转,进而与搅拌齿轮310啮合的第一旋转件410开始转动。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转动,第二被驱动部433沿着E和F组成的弧面由从在E点被挤压移动到F点被挤压,在这个过程中,摆动件430的摆动状态不变,被检测件500始终处于检测位置。

当第一旋转件410旋转到摆动件430的第二被驱动部433与第一接触突起417A脱离接触时,摆动件430的第二被驱动部433失去向下摆动的作用力,摆动件430复位,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运动至非检测位置。在第二被驱动部433位于第一接触突起417A和第二接触突起417B之间期间,被检测件500都处于非检测位置。

当第一旋转件410旋转到第二接触突起417B与第二被驱动部433抵接时,第二被驱动部433受到第二接触突起417B的作用力沿着第二接触突起417B的弧面即第一传动面逐渐下摆动,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运动至检测位置。当第二被驱动部433与第二接触突起417B脱离抵接向上摆动后,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运动至非检测位置。同理,第三接触突起417C与第二被驱动部433的抵接过程与第二接触突起417B与第二被驱动部433的抵接过程相同。

当第一旋转件410旋转到由缺口段4102与搅拌齿轮310相对时,第一旋转件410不再转动,同时第二被驱动部433再次与第一接触突起417A抵接,但此时第二被驱动部433不再抵接E点而是抵接G点。被检测件500始终位于检测位置,直到将显影装置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当第一旋转件410不再转动以及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显影装置装机的整个检测过程完成,显影装置开始正常工作。

实施例10

如图87到图8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件同时也作为平动件,以下为便于描述统一称为第一旋转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盒体100的第一端110设置有抵接件612,传动单元接收传动组件的动力而产生第一运动时与抵接件612接触并受到抵接件612施加的反作用力而产生第二运动。

示例性的,第一端110上可拆卸安装有第一护盖610,抵接件612可以安装于第一护盖610上,具体的,抵接件612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设置在第一护盖610朝向第一端110的一侧。示意性的,第一运动为传动单元的部件相对盒体100发生转动,第二运动为该部件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

此结构,当传动单元产生第一运动时,通过抵接件612向传动单元施加作用力使得传动单元产生第二运动,利用传动单元的第二运动带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单元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件410,第一旋转件410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传动组件被配置为带动第一旋转件410转动,第一旋转件410上设置有第一抵接突起412,抵接件612和第一抵接突起412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一驱动面I1。其中,第一驱动面I1可以为倾斜于第一方向的斜面。

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件410从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延伸至第二端120,当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时,第一旋转件410朝向第二端120的一端可以带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

示例性的,抵接件612上设置有凹位B,第一抵接突起412与抵接件612相抵,且第一抵接突起412能够伸入凹位B的内部,凹位B与第一抵接突起412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对第一方向倾斜的第一驱动面I1。

示意性的,抵接件612与第一旋转件410对齐,当第一旋转件410相对盒体100转动时,抵接件612推动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示例性的,凹位B可以一体成型于抵接件612靠近第一端110的一面上。凹位B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凹位B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相互分隔。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其中一个凹位B位于另一个凹位B的上游,第一旋转件410上的第一抵接突起412先后经过两个凹位B。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面I1倾斜于第一方向,第一驱动面I1设置在第一抵接突起412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只在各凹位B上设置第一驱动面I1,或者,也可以在第一抵接突起412和各凹位B上分别设置第一驱动面I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接突起41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第一边缘位于第二边缘的下游。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边缘相较于第二边缘更靠近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在第一方向上,凹位B位于第一抵接突起412上的第一驱动面I1运动时所扫过的轨迹内。位于下游的凹位B沿着第一方向朝着远离盒体100第一端110的方向凹陷的深度大于位于上游的凹位B沿着第一方向朝着远离盒体100的方向凹陷的深度。

此结构,当第一抵接突起412伸入凹位B中时,被检测件500位于非检测位置,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转动,在第一驱动面I1的作用下,凹位B的侧壁抵推第一抵接突起412以将第一抵接突起412推出凹位B,此时第一旋转件410带动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向检测位置运动。当被检测件500运动至检测位置时,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电路产生电信号,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获取显影装置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影组件包括搅拌轴220,传动组件包括转动安装于第一端110的搅拌齿轮310,搅拌齿轮310与搅拌轴220固定连接,第一旋转件410分别贯穿搅拌轴220和搅拌齿轮310设置,第一旋转件410被配置为与搅拌轴220一同旋转。

通过上述设置,当动力接收装置320带动搅拌齿轮310旋转时,搅拌齿轮310带动搅拌轴220和第一旋转件410同步旋转,传动组件不需要单独设置传动结构以带动第一旋转件410旋转,有利于简化传动组件的结构,减少对盒体100第一端110的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可选的,第一旋转件410上凸设有平键41014,平键41014与搅拌轴220和/或搅拌齿轮310滑动连接。

示意性的,第一旋转件410的第一杆部428凸设有平键41014,该平键41014沿第一方向延伸,平键41014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唯一限定。搅拌轴220和/或搅拌齿轮310上设置有与平键41014配合的键槽,平键41014伸入键槽内并与键槽滑动连接,也即是说,第一旋转件410通过平键41014与键槽的配合与搅拌轴220和/或搅拌齿轮310键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平键41014可以位于第一旋转件410的第一盘部411上。

通过上述设置,当搅拌齿轮310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旋转件410同步旋转,且第一旋转件410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盒体100运动。

当显影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抵接突起412处于位于上游的凹位B内,被检测件500处于非检测位置。

当搅拌齿轮310接收传动组件传输的动力而沿着图88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箭头示出),带动第一盘部411随着搅拌齿轮310和搅拌轴220一同逆时针转动,从而使得第一抵接突起412上的第一驱动面I1与凹位B的侧壁接触,由于第一驱动面I1为斜面,因此第一抵接突起412受到沿第一方向的反作用力,使得第一抵接突起412带动第一旋转件410沿着第一方向向左运动,进而使得被检测件500移动至检测位置,从而拨动检测件,使得图像形成装置产生电信号。

而后随着第一盘部411的继续转动,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抵接突起412转动至与位于下游的凹位B对齐,在压簧的作用下,第一盘部411沿着第一方向向右运动,从而使得被检测件500移动至非检测位置。由于位于下游的凹位B沿着第一方向朝着远离盒体100第一端110的方向凹陷的深度大于位于上游的凹位B沿着第一方向朝着远离盒体100的方向凹陷的深度,从而当第一抵接突起412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落入位于下游的凹位B内时,第一杆部428上的平键41014从搅拌轴220上的键槽内滑出,从而无法接收到搅拌轴220传递给第一杆部428的扭矩,使得第一杆部428停止转动,从而结束显影装置的检测过程。

本实施例中仅产生一次电信号,当显影装置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内后,若是已经使用过的显影装置,则第一抵接突起412已经处于位于下游的凹位B内,因此无法产生电信号,从而通过是否产生电信号判断显影装置的新旧。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抵接件612上增加凹部4111的数量,从而增加电信号产生的次数。

本实施例中相较于实施例1在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减少了一个传动件(即平动件)。从而能够减少制造时需要的模具,从而节省开模费用,降低生产成本,简化装配流程,减少对盒体100第一端110的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实施例11

如图90-图10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鼓组件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其传动单元包括第一旋转件410和第三旋转件440。盒体100的第一端110设置有第一护盖610,显影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护盖610上的抵接件612。抵接件612上设置有第一突出部6123,第三旋转件440位于第一旋转件410的外侧并与第一旋转件410滑动连接,第一突出部6123被配置为与第一旋转件410相抵,第一旋转件410远离抵接件612的一端与被检测件500传动连接。

示意性的,第一旋转件410可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并被盒体100的第五端150的外表面所支撑,盒体100的第五端150的外表面上一体成型有第二滑槽158,该第二滑槽158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旋转件410设置于第二滑槽158内,第一旋转件410呈圆柱状,盒体100的第一端110上开有第一支撑孔,第一旋转件410穿过第一支撑孔并被第一支撑孔可移动的支撑,第一支撑孔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滑槽158对齐。

第一旋转件410伸出第二滑槽158的部分贯穿第三旋转件440设置。第三旋转件440呈中空圆柱状,第三旋转件440的圆周面上一体成型有齿轮部4104,在本实施例中齿轮部4104设置有多个齿牙(即本实施例中第三旋转件440可以不设置为不完全齿轮),齿轮部4104与搅拌齿轮310啮合。

示例性的,第一抵接突起412位于第一旋转件410伸出第二滑槽158的部分的圆周面上,第一旋转件410伸出第二滑槽158的部分的圆周面上还凸设有滑动键41421,滑动键41421和第一抵接突起412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设置于第一旋转件410上。第三旋转件440上一体成型的开有两个滑动槽4441,其中一个滑动槽4441与滑动键41421配合,另一个滑动槽4441与第一抵接突起412配合。滑动键41421和第一抵接突起412可分别相对于相应的滑动键41421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抵接突起412相较于滑动键41421距离盒体100的第一端110更远。第一旋转件410被第三旋转件440可旋转的支撑。第一旋转件410可随着第三旋转件440一同旋转。

第一护盖610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到盒体100的第一端110,第一护盖610覆盖住传动组件用于保护传动组件。可选的,第一护盖610可以通过卡扣或紧固件紧固等方式与盒体100固定。第一护盖610在第一方向上朝向盒体100的一面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抵接件612,抵接件612包括圆环部以及一体成型于圆环部在第一方向上朝向盒体100的一端面上的第一突出部6123,第一突出部6123上设置有第一驱动面I1,圆环部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旋转件410上的第一抵接突起412对齐,第一驱动面I1在第一抵接突起412的旋转方向的上游部分相较于下游部分距离盒体100更远。第一驱动面I1用于与第一抵接突起412干涉进而为第一旋转件410提供第一方向的作用力。

当动力接收装置320接收到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而带动搅拌齿轮310旋转时,搅拌齿轮310能带动第三旋转件440旋转,第一旋转件410与第三旋转件440同步旋转,利用抵接件612与第一旋转件410之间的干涉使得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进而使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获取显影装置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单元还包括平动件420,第一旋转件410远离抵接件612的一端与平动件420的一端相抵,平动件420的另一端与被检测件500传动连接。

其中,平动件420呈圆柱杆状,且平动件420容纳于第二滑槽158中。在第一方向上,平动件420具有受力端和施力端,平动件420的受力端相较于盒体100第二端120更靠近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平动件420的施力端延伸至超出盒体100的第二端120。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与平动件420对齐,第一旋转件410远离第一护盖610的一端与平动件420的受力端抵接。此结构,当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时,第一旋转件410通过平动件420带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

本实施例中显影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动力接收装置320接收动力而旋转时,动力经由驱动齿轮322传递至显影辊210和送粉辊260上使得显影辊210和送粉辊260转动,同时驱动齿轮322将动力通过惰轮350传递至搅拌齿轮310上,搅拌齿轮310带动搅拌架270转动,搅拌齿轮310带动第三旋转件440转动,第三旋转件440通过滑动槽4441与滑动键41421的配合带动第一旋转件410旋转,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使得第一抵接突起412随着第一旋转件410一同沿着旋转方向旋转,第一抵接突起412则沿着抵接件612朝向第一端110的一面运动并与第一突出部6123的第一驱动面I1产生干涉,使得第一抵接突起412接收到第一驱动面I1提供的作用力而带动第一旋转件410沿着第一方向从盒体100第一端110指向盒体100第二端120的方向运动,第一旋转件410则推动平动件420沿着第一方向且从盒体100第一端110指向盒体100第二端120的方向运动。第一平动件420使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使得图像形成装置产生电信号,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获取显影装置的信息。

经过使用的显影装置再次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内时,由于平动件420已经从盒体100第一端110指向盒体100第二端120的方向运动至最大值,因此无法使被检测件500产生运动,进而无法使得图像形成装置产生电信号,从而可以判定显影装置为旧显影装置。

如图90-图93、图97和图98所示,被检测件500滑动安装于第二端120,第二端120上设置有驱动件121和第二配合突起122,转向突起1211设置在驱动件121上,驱动件121在第一方向上能够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第二配合突起122被配置为抵推转向突起1211以带动驱动件121在交叉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产生位移,驱动件121被配置为带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滑动,转向突起1211与第二配合突起122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对第一方向倾斜的第三传动面1221。

示意性的,被检测件500的滑动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即检测件500能够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示例性的,驱动件121沿第一方向滑动安装于被检测件500上。

其中,盒体100的第二端120一体成型的设置有导向部128,导向部128沿着第一方向并且朝着远离盒体100的方向突出于盒体100的第二端120,导向部128上开有第二导向槽128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向槽1281为燕尾槽。第二导向槽1281的延伸方向为第四方向,第四方向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均不正交且第四方向位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所组成的平面内,第四方向与第一方向正交。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8°,第四方向与第三方向之间的夹角为51°。被检测件500滑动安装于第二导向槽1281上,具体的,被检测件500上一体成型有与第二导向槽1281配合的导向突起5001,导向突起5001与第二导向槽1281配合使得被检测件500可沿着第四方向运动。被检测件500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被检测突起508,被检测突起508沿着第一方向朝着远离盒体100的方向从被检测件500上突出,被检测突起508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接触并拨动检测件,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电信号,从而检测到显影装置。盒体100第二端120上还一体成型有沿着第一方向朝着远离盒体100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定位柱127,第一定位柱127上固定连接有第四弹性件760,本实施例中第四弹性件760为拉簧,第四弹性件760一端与第一定位柱127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被检测件500固定连接。

被检测件500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滑槽509,驱动件121滑动安装于第三滑槽509内。驱动件121包括圆柱体、滑动部1212和两个转向突起1211,滑动部1212和两个转向突起1211均设置有圆柱体的圆周面上,滑动部1212与第三滑槽509滑动连接,其中一个转向突起1211相较于另一个转向突起1211在第一方向上距离盒体100的第二端120更远。

平动件420远离第一端110的一端为施力端,盒体100的第二端120上开有第二支撑孔,第二支撑孔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滑槽158对齐,平动件420的施力端被第二支撑孔可移动的支撑并可通过第二支撑孔伸出第二滑槽158,在第一方向上驱动件121与平动件420的施力端对齐。

盒体100的第二端120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干涉部126,干涉部126沿着第一方向且朝着远离盒体100的方向突出于盒体100的第二端120,第二配合突起122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设置在干涉部126上,第二配合突起12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配合突起122一一对应位于两个转向突起1211的运动轨迹上。示例性的,各转向突起1211和各第二配合突起122上均设置有第三传动面1221。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只在转向突起1211上设置第三传动面1221,或者,也可以只在第二配合突起122上设置第三传动面1221。

此结构,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时,平动件420带动驱动件121同步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通过转向突起1211与第二配合突起122之间的配合带动被检测件500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

平动件420沿第一方向从第一端110向第二端120运动的过程中,驱动件121随着平动件420一同移动,其中一个转向突起1211首先与干涉部126上相应的第二配合突起122产生干涉,在第三传动面1221的作用下,带动被检测件500沿着第四方向运动,即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运动至检测位置,被检测件500上的被检测突起508拨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第一次电信号。随着驱动件121的继续移动,上述的第二配合突起122与转向突起1211相互脱离,在第四弹性件760的弹力作用下,被检测件500沿着第四方向复位,即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运动至非检测位置,图像形成装置停止产生电信号。随着驱动件121的继续移动,另一个转向突起1211与另一个第二配合突起122产生干涉,在第三传动面1221的作用下,带动被检测件500再次从非检测位置运动至检测位置,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第二次电信号。随着驱动件121的继续移动,另一个转向突起1211与另一个第二配合突起122相互脱离,在第四弹性件760的弹力作用下,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运动至非检测位置,图像形成装置停止产生电信号,从而完成检测过程,此时平动件420运动至最大值。图像形成装置根据电信号产生的次数、间隔、持续时长判断显影装置的信息(如新旧、型号、容量、寿命等)。被检测件500处于非检测位置时被检测突起508与显影辊210的距离小于被检测件500处于检测位置时被检测突起508与显影辊210的距离。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在驱动件121上设置更多的转向突起1211以设置不同的电信号产生次数,也可以调整转向突起1211之间的间距以设置电信号之间的间隔时间,调整平动件420的移动速度或者第二配合突起122的长度以调整电信号的持续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53-图156所示,转向突起1211的数量为一个,第二配合突起1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配合突起122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多个第二配合突起122均位于转向突起1211的运动轨迹上。

示例性的,第二配合突起12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在第一方向上其中一个第二配合突起122相较于另一个第二配合突起122距离盒体100更近。驱动件121上还设置有与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对齐的第一受力部1213,第二导向槽1281沿着平行于第二方向的方向延伸。被检测件500通过导向突起5001可滑动的安装在第二导向槽1281上且可沿着第二方向运动。

此结构,可以简化驱动件121的结构,便于显影装置的生产和制造,有利于减少传动结构在盒体100第二端120所占用的空间,便于实现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可选的,显影装置还包括供电组件,供电组件包括设置在被检测件500上的导电突起5002,导电突起5002沿着第一方向朝着远离盒体100的方向突出于被检测件500,在第二方向上导电突起5002相较于被检测突起508距离显影辊210更远。供电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盒体100第二端120的导电件910,导电件910与显影辊210和送粉辊260电连接,导电件910上设置有第一电接触部911,在本实施例中导电件910为金属片,第一电接触部911为与导电件910一体成型的折弯而形成的触脚,且第一电接触部911具有弹性,第一电接触部911抵接在被检测件500上并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保证在被检测件500移动过程中仍始终紧密的接触,本实施例中被检测件500为导电材料制成,如导电树脂等。

当平动件420沿第一方向从第一端110向第二端120运动时,平动件420沿着第一方向向左推动驱动件121上的第一受力部1213,使得驱动件121沿着第一方向向左运动,从而使得转向突起1211经过与盒体100距离更近的第二配合突起122并与该第二配合突起122产生干涉,使得驱动件121带动被检测件500沿着第二导向槽1281在第二方向上从非检测位置运动至检测位置,从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产生一次电信号。而后随着驱动件121的继续运动,转向突起1211与距离盒体100更近的第二配合突起122不再干涉,此时在第四弹性件760的弹力作用下,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运动至非检测位置复位。随着驱动件121的继续运动,转向突起1211与距离盒体100更远的第二配合突起122产生干涉,从而使得驱动件121带动被检测件500第二次从非检测位置运动至检测位置,使得图像形成装置第二次产生电信号。而后随着驱动件121的继续运动,转向突起1211与距离盒体100更远的第二配合突起122不再干涉,此时在第四弹性件760的弹力作用下,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运动至非检测位置复位。从而完成图像形成装置对显影装置的检测,此时平动件420移动最大值,驱动件121失去动力而无法继续运动。

平动件420沿第一方向从第一端110向第二端120运动的过程中,导电突起5002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供电端子保持接触,将电压通过被检测件500传输至导电件910再传输至显影辊210和送粉辊260,使得显影辊210和送粉辊260带电进而可以吸附显影剂。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盒体100的第二端120还可设置第二护盖620,第二护盖620至少覆盖部分被检测件500、驱动件121、第四弹性件760、导电件910以保护以上元件,第二护盖620上设置有供被检测突起508和导电突起5002伸出第二护盖620的开口。

实施例12

如图103-图111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单元在实施例10的基础上还包括传动件,第一旋转件410可旋转的设置在盒体100的第一端110,第一旋转件410与传动组件传动连接,第一旋转件410用于驱动传动件相对盒体100发生运动。

如图104到图107所示,示意性的,第一旋转件410包括齿轮部4104,在第一方向上,齿轮部4104朝向盒体100的第一端110。齿轮部4104为包括啮合段4101与缺口段4102的缺齿齿轮(即不完全齿轮),啮合段4101与缺口段4102设置在齿轮部4104的外圆周面上。齿轮部4104的啮合段4101可与搅拌齿轮310啮合,齿轮部4104的缺口段4102可以使啮合段4101与搅拌齿轮310脱离啮合使得第一旋转件410不跟随搅拌齿轮310旋转。齿轮部4104上设置有抵接面4106,抵接面4106位于齿轮部4104朝向第一端110的一侧。

其中,搅拌齿轮310在第一方向上齿牙的长度(即齿宽)大于啮合段4101在第一方向上齿牙的长度(即齿宽),因此,第一旋转件410既可以因为与搅拌齿轮310啮合而跟随搅拌齿轮310旋转,又可以沿第一方向在搅拌齿轮310的齿牙上左右移动且不会与搅拌齿轮310脱离啮合。可以理解的,第一抵接突起412可以通过一次成型工艺设置在第一旋转件410上,或者也可以通过粘接或紧固件紧固等方式设置在第一旋转件410上。

如图109所示,示例性的,抵接件612形成为筒状结构,具体的,在第一方向上从右向左观察,抵接件612为一个圆环形。第一抵接突起412与第一旋转件410同步旋转,当抵接件612抵推第一抵接突起412时可以带动第一旋转件410沿第一方向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

此结构,当传动组件接收到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而运动时,传动组件可以带动第一旋转件410旋转,当传动组件带动第一旋转件410相对盒体100旋转时,通过第一抵接突起412与抵接件612之间的配合带动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并带动传动件相对盒体100运动,传动件运动时可以带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运动,进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获取显影装置的信息。

示意性的,第一驱动面I1设置于所述抵接件612上。当第一旋转件410相对盒体100转动时,抵接件612上的第一驱动面I1可以向第一旋转件410的第一抵接突起412施加沿第一方向的分力,该分力带动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

本实施例中,抵接件612上设置有第一突出部6123,第一突出部6123被配置为与第一抵接突起412相抵,第一驱动面I1设置于第一突出部6123上。

其中,第一突出部6123位于抵接件612朝向第一端110的一端,第一突出部6123上形成有第一尖端T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突出部6123的高度(即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在此不做唯一限定。图109示出了,抵接件612还具有凹位和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一平整部6127,第一平整部6127在圆周方向上具有第一末端H1和第二末端H2,第一平整部6127形成为弧形结构且第一平整部6127的端面为弧形平面,具体的,第一平整部6127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端110的端面上的各点在第一方向上到第一端110的距离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平整部6127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端110的端面上的各点在第一方向上到第一端110的距离也可以不同。第一平整部6127在第一方向比凹位距离第一端110更近,第一平整部6127在第一方向上比第一尖端T1距离第一端110更远,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平整部6127与第一端110的距离与尖端与第一端110的距离可以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6123的数量为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面I1位于第一突出部6123上,且第一驱动面I1的延伸方向为与第一方向交叉且沿Z方向逐渐靠近第一端110的方向,具体的,第一驱动面I1在Z方向上的上游端相较于下游端在第一方向上距离第一端110更远,Z方向为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

当第一旋转件410带动第一抵接突起412旋转以经过第一突出部6123时,在第一驱动面I1的作用下,第一突出部6123抵推第一抵接突起412进而带动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进而使被检测件500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抵接件612上还设置有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驱动面I2,第一驱动面I1和第二驱动面I2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具有间隔。

本实施例中,抵接件612上还设置有第二突出部6124,第二突出部6124被配置为与第一抵接突起412相抵,第二驱动面I2设置于第二突出部6124上,第二驱动面I2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

其中,第二突出部6124同样位于抵接件612朝向第一端110的一端,第二突出部6124上形成有第二尖端T2。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第二突出部6124位于第一突出部6123的上游,在第一突出部6123与第二突出部6124之间设置有凹位。其中,第二驱动面I2的延伸方向的定义与第一驱动面I1的延伸方向的定义相同。可以理解的,第一突出部6123与第二突出部6124之间的凹位相当于实施例3中的凹位B。

此结构,当第一抵接突起412依次经过第二驱动面、第二驱动面与第一驱动面之间的间隔以及第一驱动面时,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产生往复位移,进而使得被检测件500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多次运动。从而图像形成装置能够产生多次电信号,图像形成装置能够获取显影装置更多的信息。

如图109所示,抵接件612还包括第三突出部6125,第三突出部6125设置有第三尖端T3和第三驱动面I3,第三驱动面I3的延伸方向的定义与第一驱动面I1的延伸方向的定义相同。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第三突出部6125位于第二突出部6124的上游。第三突出部6125与第一平整部6127之间设置有第一凹位B1,第二突出部6124与第三突出部6125之间设置有第二凹位B2,第一突出部6123与第二突出部6124之间设置有第一凹位B1。第一凹位B1、第二凹位B2和第三凹位B3在第一方向上距离第一端110的距离相同,第三尖端T3、第二尖端T2和第一尖端T1在第一方向上距离第一端110的距离相同。其中,第一凹位B1、第二凹位B2和第三凹位B3均相当于实施例3中的凹位B。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尖端T1与第一端110的距离可以不同于在第一方向上第三尖端T3、第二尖端T2与第一端110的距离。凹位和突出部绕抵接件612周向的长度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本实施例不对凹位与突出部进行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抵接件612上凹位和突出部的数量、长度以及形状。

此外,抵接件612上还有固定位H3,固定位H3为凹槽状。在第一方向上,固定位H3到第一端110的距离与第一平整部6127到第一端110的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驱动面I1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同于第二驱动面I2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

示例性的,第一驱动面I1与第一方向的夹角小于第二驱动面I2与第一方向的夹角,第三驱动面I3与第二驱动面I2与第一方向的夹角大小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各驱动面与第一方向之间夹角的具体大小,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此结构,当第一抵接突起412经过第一突出部6123和第二突出部6124时,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位移的速度不同,进而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运动至检测位置的速度不同,电信号的产生速度不同。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产生速度不同的电信号可以检测到显影装置的更多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影装置1还包括第一弹性件710,所述第一弹性件7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件410相抵,所述第一弹性件71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旋转件410与所述抵接件612相抵。

第一弹性件710可以为弹簧,第一弹性件710背离第一端110的一端与第一旋转件410相抵,通过第一弹性件710的弹力带动第一抵接突起412与抵接件612可靠相抵。

此结构,利用第一弹性件710的弹力使第一旋转件410与抵接件612可靠相抵,具体的,第一弹性件710使得第一旋转件410上的第一抵接突起412与抵接件612可靠相抵。当传动组件带动第一旋转件410转动时,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弹性件710与抵接件612的作用下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盒体100往复运动。

显影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端110的第一支撑柱720,第一旋转件410转动安装于第一支撑柱720上。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柱720为第一护盖610从自身内壁在第一方向上沿靠近第一端110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第一支撑柱720可插入第一旋转件410的第一安装孔4105中,即第一支撑柱720可用于支撑第一旋转件410。抵接件612环绕第一支撑柱720设置。通过第一支撑柱720支撑第一旋转件410,使得第一旋转件410能够相对盒体100转动。

示意性的,第一旋转件410包括多个同轴且间隔设置的筒体。第一支撑柱720穿过位于最内侧的筒体,第一弹性件710的一端伸入相邻两个筒体之间。

如图106所示,筒体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筒体包括位于外侧的第一筒体4131和位于内侧的第二筒体4132。在第一方向上齿轮部4104比第一筒体4131更靠近盒体100的第一端110,且齿轮部4104的齿顶圆半径大于第一筒体4131的外圆周面半径,第一筒体4131与齿轮部4104可以一体形成且旋转轴线重合。

第二筒体4132沿着第一方向可以与第一筒体4131同轴且一体成型。第二筒体4132直径小于第一筒体4131直径,第二筒体4132的内壁限定出第一安装孔4105,第一安装孔4105也被第一筒体4131所包围。第二筒体4132的外圆周面与第一筒体4131的内圆周面在径向上分隔开,即第二筒体4132与第一筒体4131之间在径向上具有间隙。间隙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盒体100的一末端被连接第二筒体4132与第一筒体4131的壁所封闭。第一抵接突起412凸设于第一筒体4131的外圆周面上,并沿远离第一筒体4131的外圆周面的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接突起412为从第一筒体4131的外圆周面向圆周外延伸的圆柱体。第一抵接突起412在第一方向上与齿轮部4104分隔。第一弹性件710位于第一筒体4131与第二筒体4132之间的间隙中且环绕于第二筒体4132的表面,第一弹性件710可在第一方向上压缩或拉伸,第一弹性件710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两端,其中远离盒体100第一端110的一端与封闭间隙末端的壁抵接。

示例性的,盒体100的第一端110还设置有第一螺钉113,第一螺钉113的螺帽大于第二筒体4132的第一安装孔4105,第一弹性件710靠近盒体100第一端110的一端抵接在第一螺钉113的螺帽上。具体的,第一支撑柱720上沿着第一方向开有内螺纹孔721,第一螺钉113与内螺纹孔721螺纹连接。第一螺钉113也可插入第一安装孔4105,即第一支撑柱720与第一螺钉113可在第一安装孔4105内结合。由于第一螺钉113的螺帽大于第二筒体4132的第一安装孔4105,因此,当第一旋转件410受第一支撑柱720支撑且第一螺钉113与螺纹孔内螺纹连接后,第一旋转件410不能脱离第一支撑柱720但可相对于第一支撑柱720运动。当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受到从右至左的外力时,第一旋转件410会相对于第一支撑柱720向左运动,但由于第一弹性件710一端与第一螺钉113的螺帽抵接,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旋转件410上,因此在第一旋转件410受到力的作用向左运动时,第一弹性件710受到压缩,同时也会根据自身弹性释放一个从左至右的弹力,当第一旋转件410受到的力消失时,第一旋转件410会根据第一弹性件710释放的弹力相对于第一支撑柱720向右运动。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受到的力可以是分解到第一方向上的分力也可以是平行于第一方向的力。

此结构,第一弹性件710的一端伸入相邻两个筒体之间后,第一旋转件410可以对第一弹性件710进行限位,保证能够可靠驱动第一抵接突起412与抵接件612相抵。

当抵接件612安装在第一护盖610上,第一旋转件410、第一螺钉113安装在第一支撑柱720上,抵接件612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一抵接突起412的运动轨迹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一弹性件710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即第一弹性件710始终会释放使得第一旋转件410向右运动的弹力,使得第一旋转件410上的第一抵接突起412始终保持与抵接件612抵紧的状态。在第一方向上,抵接件612位于第一护盖610和第一旋转件410之间,抵接件612可与第一旋转件410上的第一抵接突起412产生抵接,抵接件612对第一旋转件410施加限制其右移甚至可使其左移的抵接力。

由于第一旋转件410既可与搅拌齿轮310啮合并跟随其旋转,又可以沿第一方向相对搅拌齿轮310左右移动,所以第一旋转件410可以依次和抵接件612上的第一平整部6127、凹位和突出部抵接。第一抵接突起412抵接在抵接件612的第一平整部6127上时,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旋转件410与搅拌齿轮310具有第一啮合位置;第一抵接突起412抵接在抵接件612的各个凹位上时,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旋转件410与搅拌齿轮310具有第二啮合位置;第一抵接突起412抵接在抵接件612的各个突出部上时,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旋转件410与搅拌齿轮310具有第三啮合位置。可知的是,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旋转件410处于第一啮合位置时比处于第二啮合位置更靠近盒体100第一端110,处于第三啮合位置时比处于第一啮合位置时更靠近盒体100第一端110。

第一抵接突起412随着第一旋转件410旋转,当第一抵接突起412从抵接第一平整部6127旋转到抵接凹位,第一旋转件410受第一弹性件710弹力的影响沿第一方向在搅拌齿轮310上从第一啮合位置向右移动到第二啮合位置;当第一抵接突起412从抵接凹位旋转到抵接突出部,第一旋转件410受抵接力的影响沿第一方向在搅拌齿轮310上从第二啮合位置向左移动到第三啮合位置;当第一抵接突起412从抵接突出部旋转到抵接凹位,第一旋转件410受第一弹性件710弹力的影响沿第一方向在搅拌齿轮310上从第三啮合位置向右移动到第二啮合位置。由于第一抵接突起412与抵接件612的抵接,抵接件612还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旋转件410进行限位,在搅拌齿轮310啮合的状态下防止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弹性件710弹力的作用下脱离搅拌齿轮310。

如图107和图108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旋转件410上设置有标识部416,第一护盖610上设置有暴露标识部416的孔位613。

其中,标识部416位于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第一端110的端面处,其中,标识部416可以为第一旋转件410上的凹槽或图案等,在此不做唯一限定。示例性的,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在第一护盖610上形成孔位613,本实施例对于孔位613的具体位置、形状以及大小并不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此结构,当通过孔位613观察到标识部416时可判断第一旋转件410的是否发生旋转,进而可以确定显影装置是否正常运行。

如图105和图108所示,第一护盖610上还设置有第二开口614,该第二开口614用于暴露动力接收装置320的动力接收部321,便于动力接收部321接收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传递的动力。

如图103、图110和图111所示,传动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平动件420,平动件420的一端与第一旋转件410相抵。

其中,平动件420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杆状件,该杆状件的轴向平行于第一方向且从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延伸至第二端120,当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位移时可以带动平动件420同步相对盒体100位移。

此结构,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位移时通过平动件420带动被检测件500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运动,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获取显影装置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盒体100上设置有限位结构,传动件限位于限位结构。

其中,盒体100包括上盖170,盒体100的第五端150形成于上盖170上,上盖170可防止盒体100内的显影剂泄露。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上盖170上的第一滑槽172、第一限位部173和活动槽174。第一滑槽172沿第一方向延伸,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滑槽172相对于第三端130更靠近第四端140。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73有两个,在第一方向上分别位于第一滑槽172的两端,第一限位部173具有在第一方向上贯通的限位通孔(图中未显示)。本实施例中活动槽174为两个,两个活动槽174在第一方向上分别位于第一滑槽172的两端,在第一方向上活动槽174相对于第一限位部173更靠近盒体100的第三端130或者第四端140,即第一限位部173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一滑槽172和活动槽174之间。本实施例不对第一限位部173和活动槽174的数量和形状做出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更改。

如图103和图111所示,平动件420为杆状结构,平动件420位于盒体100的第五端150并可拆卸地安装于上盖170上,平动件420可在第一方向上左右运动。平动件420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杆部428和第一被驱动部421。第一杆部428部分安装于第一滑槽172上,平动件420被第一限位部173限位防止平动件420从第一滑槽172中脱落的同时第一杆部428可通过第一限位部173上的限位通孔在第一方向上左右运动,即第一杆部428部分位于第一滑槽172中且通过限位通孔部分位于左右两端的活动槽174中。本实施例中第一被驱动部421为块状物,第一被驱动部421位于盒体100的第一端110且与第一杆部428靠近第一端110的一端连接,第一被驱动部421可在位于第一滑槽172右端的活动槽174内运动,第一被驱动部421具有一端部与第一旋转件410的抵接面4106抵接,该端部始终位于活动槽174外。

此结构,通过限位结构对传动件进行限位,提高传动件传动的稳定性,保证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时能够可靠通过传动件带动被检测件500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运动。

平动件420上套设有第三弹性件750,第三弹性件750位于靠近第一端110的右活动槽174中。第三弹性件750的一端与第一限位部173和活动槽174形成的壁抵接,另一端与第一被驱动部421抵接,即第三弹性件750位于第一限位部173与第一被驱动部421之间。在第一被驱动部421受到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的抵接力时,平动件420向左移动,第三弹性件750受到压缩,当来自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的抵接力减弱或者消失时,平动件420根据第三弹性件750自身的弹力向右运动。

以下为本实施例公开的显影装置的工作过程。通过第一旋转件410抵接平动件420使得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左移动,通过第三弹性件750释放弹力使得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向右移动,平动件420移动的同时带动被检测件500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运动。

将显影装置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内,在显影装置未开始工作,即动力接收装置320的动力接收部321未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时,第一旋转件410位于初始位置且啮合段4101与搅拌齿轮310啮合,第一旋转件410与抵接件612、平动件420的第一被驱动部421都处于抵接状态,其中第一抵接突起412在第一平整部6127的第一末端H1处受抵接,第一旋转件410位于第一啮合位置,第一弹性件710、第三弹性件750处于压缩状态,被检测件500处于检测位置。

当动力接收部321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而开始转动并带动整个传动组件转动,第一旋转件410跟随搅拌齿轮310开始转动,在第一抵接突起412在第一末端H1处被抵接旋转到第二末端H2处被抵接的过程中,即第一抵接突起412受第一平整部6127抵接时,第一旋转件410始终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一啮合位置,平动件420未产生移动,被检测件500处于检测位置。在第一抵接突起412从第二末端H2处旋转到第一凹位B1的过程中,第一抵接突起412失去抵接力,第一旋转件410受第一弹性件710弹力的影响,沿第一方向在搅拌齿轮310上从第一啮合位置向右移动,平动件420受第三弹性件750的影响在第一方向上向右移动,平动件420使得被检测件500运动至非检测位置。第一抵接突起412位于第一凹位B1再次受到抵接力而停止右移,第一旋转件410位于第二啮合位置,第一抵接突起412在第一凹位B1上转动时,第一旋转件410和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不产生移动,被检测件500保持在非检测位置。

当第一抵接突起412从第一凹位B1向第三突出部6125的第三尖端T3旋转的过程中,第一抵接突起412受第三驱动面I3抵接,且第一抵接突起412沿第三驱动面I3靠近第三突出部6125,同时第一旋转件410沿第一方向在搅拌齿轮310上从第二啮合位置向左移动并带动平动件420向左运动,平动件420使得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向检测位置运动。第一抵接突起412位于第三尖端T3时,第一旋转件410和平动件420停止左移,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三啮合位置,被检测件500再次运动至检测位置。可知的是,也可以在第一抵接突起412从第一凹位B1向第三突出部6125旋转的过程中,被检测件500再次运动至检测位置。

第一抵接突起412从第三突出部6125旋转到第二凹位B2的过程、第一抵接突起412从第二突出部6124的第二尖端T2旋转到第三凹位B3的过程与第一抵接突起412从第二末端H2处旋转到第一凹位B1的过程一致,使得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右移而位于第二啮合位置,使得被检测件500运动至非检测位置。

第一抵接突起412从第二凹位B2旋转到第二尖端T2的过程、第一抵接突起412从第三凹位B3旋转到第一突出部6123的第一尖端T1的过程与第一抵接突起412从第一凹位B1向第三尖端T3旋转的过程一致,使得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左移而位于第三啮合位置,使得被检测件500运动至检测位置,第一抵接突起412从第二凹位B2旋转到第二尖端T2为第三次接触,第一抵接突起412从第三凹位B3旋转到第一尖端T1为第四次接触。不同的是,由于第一驱动面I1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三驱动面I3、第二驱动面I2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所以第一抵接突起412受第一驱动面I1抵接的时间更短,使得第一抵接突起412更快位于第一尖端T1并使得第一旋转件410更快从第二啮合位置左移的第三啮合位置,进而使得被检测件500更快运动至检测位置。

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抵接突起412运动至与第一尖端T1、第二尖端T2和第三尖端T3抵接时,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为,当第一抵接突起412运动至第三驱动面I3、第二驱动面I2、第一驱动面I1上的任意一点时,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

当第一抵接突起412转动到固定位H3时,第一旋转件410的缺口段4102与搅拌齿轮310相对而脱离啮合,即第一旋转件410不再转动,被检测件500保持在检测位置,从而完成检测,显影装置可以正常工作。固定位H3可限制第一抵接突起412的位置以便防止第一旋转件410转动导致被检测件500运动。为了满足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需求,抵接件612上第一平整部6127的的长短、凹位与尖端的数量与形状可根据图像形成装置具体需求设定。

当显影装置被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可通过第一旋转件410上的标识部416在第一护盖610上的孔位613暴露时表明显影装置是处于被检测完成状态。可通过沿R方向拨动被检测件500使其带动平动件420左移,令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失去弹力,再转动第一旋转件410使其复位,使得显影装置处于未检测状态。

通过以上过程,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通过检测到被检测件500运动速度的变化、触碰次数、间隔时间长短等信息,从而检测到显影装置的信息(如不同的型号、不同的容量、新旧程度等),且便于使得被检测件500复位。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支撑柱720与上盖170形成一体件,第一旋转件410的结构有所改变。

如图112所示,第一支撑柱720设置于上盖170位于盒体100第一端110的侧壁上,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第三端130更靠近第四端140,第一支撑柱720沿第一方向上从上盖170的侧壁向右延伸。第一支撑柱720的圆周面上设置有沿着径向一体成型的加强筋,加强筋与盒体100的第一端110一体成型的连接。第一弹性件710环绕在第一支撑柱720,且第一弹性件710的一端与加强筋抵接。

如图113和图11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件410具有齿轮部4104、第一抵接突起412和标识部416。齿轮部4104具有啮合段4101和缺口段4102,且啮合段4101和缺口段4102共同环绕齿轮部4104的周面设置,也即是说,齿轮部4104为不完全齿轮。啮合段4101具有环绕齿顶圆部分设置的齿牙,啮合段4101可与搅拌齿轮310啮合并被搅拌齿轮310带动第一旋转件410转动,缺口段4102与搅拌齿轮310相对时,第一旋转件410与搅拌齿轮310脱离啮合并不再转动。齿轮部4104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4105,且第一安装孔4105套设在第一支撑柱720上使得第一旋转件410被上盖170支撑,第一旋转件410可在第一支撑柱720上沿第一方向左右移动。第一抵接突起412和标识部416设置于齿轮部4104的第一面4107上,第一抵接突起412为在第一方向上从第一面4107向远离侧壁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第一抵接突起412用于与抵接件612抵接。第一旋转件410还具有第二面(图中未显示),第二面是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面4107相反的第一旋转件410的另一面,在第一方向上第二面相较于第一面4107更靠近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弹性件710位于上盖170位于第一端110的侧壁与第一旋转件410之间,第一弹性件710的另一端与第一旋转件410上的第二面相抵接。即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支撑柱720上相右移动时,第一弹性件710会受到压缩,同时第一弹性件710也有从左向右的弹力作用于第一旋转件410上。

通过以上结构,同样可以完成实施例12中的被检测功能,保证显影装置被图像形成装置顺利检测并正常工作。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的主要区别在于平动件420和第一旋转件410结构有所优化。

如图115-图11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中第一旋转件410上第一抵接突起412的结构有所不同,但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接突起412与实施例12中第一抵接突起412的功能相同,除第一抵接突起412外,其余结构相同。第一抵接突起412位于第一筒体4131的外圆周面上,且第一抵接突起412沿第一筒体4131径向延伸。第一抵接突起412包括第一抵接弧面4122(即第一驱动面)和第一抵接端4121,第一抵接弧面4122为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抵接突起412从靠近齿轮部4104的一端延伸到远离齿轮部4104的一端的弧面。第一抵接端4121为第一抵接突起412远离齿轮部4104的一端部,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抵接端4121比第一筒体4131更远离盒体100第一端110。第一抵接突起412可随第一旋转件410的转动而运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抵接突起412也可以直接从齿轮部4104的端面上沿第一方向延伸出来;第一抵接突起412也可以同时与齿轮部4104和第一筒体4131的外圆周面一体成型成型的连接。

在第一旋转件410随搅拌齿轮310转动的情况下,第一抵接端4121用于与抵接件612上第一平整部6127、凹位和突出部依次抵接,在第一抵接端4121转换与抵接件612上抵接部位的抵接时(如第一抵接端4121由与抵接件612上的第一凹位B1抵接转变到与第三尖端T3抵接),第一抵接弧面4122用于与抵接件612上抵接部位之间的斜面接触,由于第一抵接弧面4122与抵接件612上的斜面形状相匹配,可使得接触和切换更为平顺,防止第一抵接突起412随第一旋转件410转动过程中受抵接件612的阻力过大从而使检测受到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平动件420的一端设置有球形突起424,球形突起424与第一旋转件410相抵。

如图11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中平动件420的功能相同。本实施例中平动件420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杆部428和第一被驱动部421。第一杆部428部分安装于第一滑槽172上,平动件420被第一限位部173限位防止平动件420从第一滑槽172中脱落的同时第一杆部428可通过第一限位部173上的限位通孔在第一方向上左右移动,即第一杆部428部分位于第一滑槽172中且通过限位通孔部分位于左右两端的活动槽174中。本实施例中第一被驱动部421为块状物,第一被驱动部421靠近盒体100的第一端110且与第一杆部428靠近第一端110的一端连接,第一被驱动部421可在位于第一滑槽172右端的活动槽174内移动,第一被驱动部421右端具有一端部且该端部始终位于第一滑槽172外,该端部上设置有球形突起424。

本实施例中利用球形突起424用于与第一旋转件410的抵接面4106抵接,减小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减少第一被驱动部421与第一旋转件410抵接时产生的摩擦力,减小摩擦力对第一旋转件410旋转时的影响。

实施例15

如图118-图12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件410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筒体4131、第二筒体4132和第三筒体4133。第一筒体4131、第二筒体4132和第三筒体4133的轴向均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筒体4131的直径大于第二筒体4132,第二筒体4132的直径大于第三筒体4133。第一筒体4131的圆周面与第二筒体4132的圆周面之间在径向上具有第一间隔,第二筒体4132的圆周面与第三筒体4133的圆周面之间在径向上具有第二间隔。第一间隔处设置有连接第一筒体4131的左端与第二筒体4132的左端的第二连接部4134,第二连接部4134为六根围绕第一旋转件410的中心轴沿着圆周方向均匀排布且在圆周方向上相互具有间隔的筋条。第二间隔处设置有连接第二筒体4132右端与第三筒体4133右端的第三连接部4135,第三连接部4135呈圆环状的片体状,第三连接部4135使得第二间隔的右端被封闭。

第一筒体4131的外圆周面上同轴一体成型有齿轮部4104,齿轮部4104与搅拌齿轮310啮合,第一筒体4131的内圆周面上同轴一体成型的设置有第一抵接突起412,第一抵接突起412沿着径向朝着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轴线突出于第一筒体4131的内圆周面。第一抵接突起412与第二连接部4134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间隔。第一抵接突起412与第一筒体4131的右端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间隔。齿轮部4104的右端与第一筒体4131的右端在第一方向上重合。

第一支撑柱720穿过第三筒体4133并可旋转的支撑第三筒体4133,第一支撑柱720上沿着第一方向开有内螺纹孔721,第一旋转件410套设在第一支撑柱720上,第一旋转件410左侧设置有圆形的挡片792,挡片792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二间隔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有重合,第二螺钉791从左至右穿过挡片792并螺纹连接到内螺纹孔721,第二螺钉791将挡片792压紧在第三筒体4133的左端,从而使得第一旋转件410被定位在第一支撑柱720上防止第一旋转件410运动过程中脱出第一支撑柱720,第二间隔内设置有第一弹性件710,第一弹性件710为压簧,第一弹性件710右端与第三连接部4135抵接、左端与挡片792抵接,压簧使得第一旋转件410受到向右的弹力。

抵接件612设置在第一护盖610朝向第一端110的侧面,抵接件612包括第一突出部6123、第二突出部6124和第三突出部6125,第一支撑柱720位于第一护盖610朝向第一端110的侧面上。第一突出部6123、第二突出部6124和第三突出部6125沿着圆周方向围绕第一支撑柱720排布并且相互之间具有间隔的设置,第一突出部6123、第二突出部6124和第三突出部6125均呈半径相等且圆心与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轴线重合的的圆弧状。第一突出部6123、第二突出部6124和第三突出部6125均沿着第一方向向左突出于第一护盖610朝向第一端110的侧面。

在此定义第一护盖610朝向第一端110的侧面为相对面,第一突出部6123上设置有第一驱动面I1和第一平整部6127,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第一驱动面I1的上游端到相对面的距离小于第一驱动面I1的下游端距离到相对面的距离。第一平整部6127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位于第一驱动面I1的下游,第一平整部6127与第一驱动面I1的下游端连接。第一平整部6127的左端为第一干涉面,第一干涉面到相对面的距离等于第一驱动面I1的下游端到相对面的距离。第二突出部6124具有第二驱动面I2和第二尖端T2,第三突出部6125具有第三驱动面I3和第三尖端T3。示例性的,第一驱动面I1、第二驱动面I2和第三驱动面I3均为倾斜于第一方向的斜面。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第三突出部6125位于第二突出部6124的下游,第三突出部6125与第二突出部6124结构相同,仅对第二突出部6124的结构进行描述。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第二突出部6124位于第一突出部6123的下游,第二驱动面I2的上游端到相对面的距离小于第二驱动面I2的下游端到相对面的距离,第二尖端T2的上游端与第二驱动面I2的下游端连接。第二尖端T2的左端为第二干涉面,在第一方向上第二干涉面到相对面的距离等于第二驱动面I2的下游端到相对面的距离。第一驱动面I1与相对面之间具有第一斜率,第二驱动面I2与相对面之间具有第二斜率,第三驱动面I3与相对面之间具有第三斜率。第一斜率大于第二斜率,第二斜率等于第三斜率。第一干涉面在圆周方向上具有第一弧长,第二干涉面在圆周方向上具有第二弧长,第三干涉面在圆周方向上具有第三弧长,第一弧长大于第二弧长,第二弧长等于第三弧长。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抵接突起412的运动轨迹的投影与第一突出部6123、第二突出部6124和第三突出部6125有重合。

示例性的,盒体100上设置有限位结构,传动件限位于限位结构。通过限位结构限制传动件的自由度,保证传动件传动的稳定性。

具体而言,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盒体100第五端150且突出于盒体100的第一导向部1591、第二导向部1592和第三导向部1593。平动件420包括第一杆部428、第一被驱动部421和第二施力部4201,第一被驱动部421呈长方体状且位于第一杆部428的右端,第二施力部4201位于第一杆部428的左端,其中,第二施力部4201可以带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第一导向部1591为一对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的导向筋条,导向筋条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被驱动部421可移动的设置在第一导向部1591中并被第一导向部1591导引在第一方向移动限制其他方向的移动。第一被驱动部421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二连接部4134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有重合,第一被驱动部421与第二连接部4134抵接。

第二导向部1592与第三导向部1593结构相同,以第二导向部1592为例,第二导向部1592上设置有夹持口,夹持口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夹持口的上端具有安装口,安装口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一杆部428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从而使得第一杆部428安装到通过安装口安装到夹持口内时使得第二导向部1592产生弹性形变,当第一杆部428按压到夹持口内后,弹性形变消失从而使得第二导向部1592将第一杆部428夹持在夹持口内,防止第一杆部428脱出第二导向部1592和第三导向部1593,第二导向部1592和第三导向部1593导引第一杆部428在第一方向移动限制其他方向的移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动力接收装置320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后将动力传递至显影辊210、送粉辊260、搅拌架270,使得显影辊210、送粉辊260、搅拌架270开始转动。同时由于搅拌架270齿轮与齿轮部4104啮合,使得齿轮部4104从与搅拌齿轮310啮合的第一位置逆时针转动(从右向左观察)至不与搅拌齿轮310的第二位置。第一位置为显影装置出厂预设的初始位置。平动件420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平动件420处于第四位置时相较于处于第三位置时更靠左,被检测件500具有非检测位置和检测位置。

齿轮部4104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抵接突起412与第一平整部6127的上游端抵接。平动件420处于第四位置,被检测件500处于检测位置。

在齿轮部4104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旋转件410随着齿轮部4104一同转动,并且在第一弹性件710施加的向右的弹力作用下,第一抵接突起412与第一突出部6123、第二突出部6124和第三突出部6125能够始终保持接触。

第一抵接突起412首先与第一平整部6127上的第一干涉面抵接,在第一抵接突起412与第一干涉面抵接的过程中,平动件420保持在第四位置,被检测件500保持在检测位置即被检测件500保持在拨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的位置,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持续时长为T1的第一次电信号。

而后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转动,第一抵接突起412在第一弹性件710的弹力作用下落入第一突出部6123与第二突出部6124之间的间隔处,使得第一旋转件410整体向右移动,第一旋转件410移动的过程中,被检测件500移动至非检测位置,此时被检测件500不再拨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停止产生电信号。

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继续转动,第一抵接突起412经过第二驱动面I2并与第二驱动面I2产生干涉,第二驱动面I2对第一抵接突起412施加反作用力,使得第一抵接突起412带动第一旋转件410整体向左移动,第二连接部4134则推动第一被驱动部421向左移动,第一被驱动部421带动平动件420整体向左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第二次电信号。

而后第一抵接突起412运动至与第二尖端T2的第二干涉面接触,由于第二尖端T2的弧长小于第一平整部6127的弧长,因此第二次电信号的持续时长T2小于第一次电信号的持续时长T1。

而后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继续转动,在第一弹性件710的弹力作用下,第一抵接突起412落入第二突出部6124与第三突出部6125之间的间隔中,使得第一旋转件410整体向右移动。被检测件500移动至非检测位置而不再拨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图像形成装置停止产生电信号。

而后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继续转动,第一抵接突起412经过第三突出部6125,其运动过程及原理与第一抵接突起412经过第二突出部6124时相同,第一抵接突起412经过第三突出部6125时产生第三次电信号,且由于第三尖端T3的弧长等于第二尖端T2的弧长因此,第三次电信号的持续时长T3=T2。

而后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继续转动,第一抵接突起412落入第三突出部6125与第一突出部6123之间的间隔中,第一旋转件410再次整体右移,使得平动件420移动至第三位置,被检测件500移动至非检测位置,从而结束第三次电信号。

而后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继续转动,第一抵接突起412经过第一驱动面I1,由于第一驱动面I1的斜率大于第二驱动面I2和第三驱动面I3,因此第一抵接突起412经过第一驱动面I1时第一旋转件410整体向左移动的速度大于第一抵接突起412经过第二驱动面I2时第一旋转件410整体向左移动的速度和第一抵接突起412经过第三驱动面I3时第一旋转件410整体向左移动的速度。由于第一旋转件410向左移动,平动件420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并产生第四次电信号。

同时齿轮部4104移动至第二位置,完成整个检测过程,因此检测结束后由于齿轮部4104不再与搅拌齿轮310啮合,所以第一旋转件410无法继续转动,使得被检测件500维持在检测位置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持续产生第四次电信号。

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面I1的斜率大于第二驱动面I2和第三驱动面I3,所以第四次电信号产生时,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的速度V1大于第二次电信号产生时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的速度V2和第三次电信号产生时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的速度V3。

图像形成装置将电信号的产生次数、持续时长、间隔时长以及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移动到检测位置的速度等参数与预存的参数进行对比即可判断显影装置的型号、容量、寿命、新旧等信息,从而实现检测功能。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增加或减少抵接件612的突出部数量,以改变电信号的产生次数。可以延长突出部所对应的弧长,从而改变电信号的持续时间;可以延长或缩短相邻两个突出部之间的间隔,以改变电信号之间的间隔时长,可以改变突出部上斜面的斜率,以改变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的速度,从而对应具有不同的型号、规格、寿命等信息的显影装置。使得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检测到更多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18、图119和图123-图125所示,被检测件500滑动安装于盒体100上,且被检测件500的部分伸出第二端120,被检测件500朝向第一端110的一端与平动件420的另一端传动连接。

示例性的,被检测件500沿第二方向滑动安装于盒体100的第五端150。可选的,盒体100的第五端150上设置有第四导向部1594,第四导向部1594包括一对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且具有间隔且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筋条,被检测件500可移动的安装在第四导向部1594内,被检测件500可在第四导向部1594内沿着第二方向运动且其他方向的移动第四导向部1594被限制。其中,被检测件500具有被检测部5007,被检测部5007形成杆状结构,被检测部5007位于被检测件500的左侧并伸出第四导向部1594和第二端120。当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时,被检测部5007与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件接触;当被检测件500位于非检测位置时,被检测部5007与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件脱离。

可选的,被检测件500与盒体100之间连接有第四弹性件760,该第四弹性件760为拉簧。具体的,被检测件500上还一体成型有第一固定柱,第四导向部1594内一体成型有第二固定柱,第二固定柱位于被检测件500的后侧,第四弹性件760的前端固定在第一固定柱上,第四弹性件760的后端与第二固定柱固定连接。当平动件420沿第一方向从第二端120向第一端110运动时,当被检测件500处于检测位置时,第四弹性件760被拉伸而具有弹性势能。通过第四弹性件760的弹力带动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滑动至非检测位置,当平动件420沿第一方向从第二端120向第一端110运动时,第四弹性件760的弹性势能得到释放,使得被检测件500移动至非检测位置。

此结构,当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时,可以带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滑动,具体的,当平动件420沿第一方向从第一端110向第二端120运动时,平动件420带动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滑动至检测位置。

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18、图119和图123-图125所示,平动件420的另一端设置有倾斜于第一方向的抵推面427,抵推面427与被检测件500相抵以带动被检测件500滑动。

平动件420朝向第二端12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施力部4201,抵推面427设置在第二施力部4201上,抵推面427在第二方向上具有前端和后端,抵推面427的前端相较于抵推面427的后端更靠右。示例性的,被检测件500处于非检测位置时相较于处于检测位置时更靠后,被检测件500的右侧设置有第二受力端5006,第二受力端5006与抵推面427抵接,被检测部5007、第二受力端5006和被检测件500的主体部分一体成型。可以理解的,通过第四弹性件760可以保证第二受力端5006保持与抵接面4106相抵。

此结构,当平动件420沿第一方向从第一端110向第二端120运动时,平动件420上抵推面427推动被检测件500,在抵推面427的作用下,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滑动而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使得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滑动至检测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被检测件500的结构也适用于其他具有平动件420的显影装置中,该平动件420不会相对盒体100转动。

实施例16

如图128和图129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实施例15的基础上,传动单元还包括第三旋转件440,第三旋转件440位于第一旋转件410的外侧并与第一旋转件410滑动连接,第三旋转件440与传动组件传动连接。

示例性的,第三旋转件440由外筒体444和齿轮部4104组成,第一旋转件410由第二筒体4132和第三筒体4133组成。第二筒体4132的左端沿径向且朝着远离第二筒体4132中轴线的方向一体成型的突出而形成圆环状凸台,该圆环状凸台与外筒体444的圆周面之间可沿第一方向产生相对滑动的连接,圆环状凸台的圆周面上沿着径向一体成型的设置有滑动键41421,外筒体444的内圆周面上沿着第一方向设置有与滑动键41421配合的滑动槽4441,滑动键41421可沿着滑动槽4441在第一方向滑动,使得第一旋转件410能够沿着滑动槽4441在第一方向上左右移动。

外筒体444套设在抵接件612的第一突出部6123、第二突出部6124和第三突出部6125上并被第一突出部6123、第二突出部6124和第三突出部6125可旋转的支撑。第一旋转件410被第一支撑柱720可旋转和可左右移动的支撑。第三旋转件440间接的通过第一旋转件410被第一支撑柱720支撑。第一抵接突起412设置在第一旋转件410的第二筒体4132的外圆周面上。

此结构,第一旋转件410旋转时,第一旋转件410不会产生左右移动,使得齿轮部4104与搅拌齿轮310的啮合更加稳定。

实施例1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5的区别在于,取消了平动件。

如图130-图13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件包括摆动件430,摆动件430的可枢转的安装在盒体100上,且摆动件430可相对盒体100绕枢转轴线摆动。

盒体100的第五端150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沿着第三方向向上延伸的摆动轴1504,摆动轴1504上安装有可绕着摆动轴1504摆动的摆动件430,其中,枢转轴线平行于第三方向。摆动件430包括第一连接段4391、第二连接段4392以及第一枢转部4393,第一枢转部4393可绕着摆动轴1504枢转的安装在摆动轴1504上,第一连接段4391和第二连接段4392均与第一枢转部4393一体成型的连接,从右往左依次为第一连接段4391、第一枢转部4393和第二连接段4392的排布。第一连接段4391的右端为第一被驱动端,第一连接段4391的左端与第一枢转部4393一体成型的连接,第二连接段4392的右端与第一枢转部4393一体成型的连接。第一连接段4391上一体成型有第二定位部43911,盒体100第五端150上一体成型有第三定位部1505,第二定位部43911与第三定位部1505之间安装有第三弹性件750,第三弹性件750为拉簧。

摆动件430与第一旋转件410的左端面(即抵接面)相抵接,因此摆动件430可被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驱动而在第一摆动位置和第二摆动位置之间绕着摆动轴1504摆动。

此结构,当第一旋转件410相对盒体10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时,第一旋转件410带动摆动件430绕枢转轴线摆动,通过摆动件430的摆动使被检测件500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摆动件430的一端与第一旋转件410相抵,摆动件430位于枢转轴线与第一旋转件410之间的部分倾斜于第一方向。

具体而言,第一连接段4391与第二连接段4392之间具有夹角,本实施例中夹角为10°,在其他实施例中夹角也可以设置为其他角度。

第一连接段4391的第一被驱动端上具有被驱动面43912,摆动件430位于第一摆动位置和第二摆动位置时被驱动面43912均与第一方向相交,也就是被驱动面43912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夹角或者说被驱动面43912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的设置。被驱动面43912的倾斜方向被设置为被驱动面43912的左端相较于右端更靠前的倾斜。被驱动面43912与第一旋转件410抵接。

此结构,摆动件430位于枢转轴线与第一旋转件410之间的部分倾斜于第一方向可以保证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时不会与摆动件430之间发生卡死,即确保第一旋转件410能够可靠带动摆动件430摆动。

当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从右向左移动时,第一旋转件410则对被驱动面43912施加作用力,使得被驱动面43912带动摆动件430绕着摆动轴1504逆时针从第一摆动位置摆动至第二摆动位置。当摆动件430从第一摆动位置移动至第二摆动位置的过程中被驱动面43912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

摆动件430从第一摆动位置移动到第二摆动位置的过程中使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向检测位置运动,当被检测件500运动至检测位置时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电信号。同时摆动件430拉伸第三弹性件750,使得第三弹性件750积蓄弹性势能。

当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从左向右移动时,第三弹性件750积蓄的弹性势能释放,使得摆动件430从第二摆动位置移动到第一摆动位置。

本实施例中采用摆动件430将盒体100第一端110的动力传递到第二端120,无需在盒体100的第二端120设置大量齿轮进行传动,简化结构,有利于显影装置的小型化,降低零件数量,降低成本。

示意性的,盒体100上设置有限位结构,传动件限位于限位结构。通过限位结构可以提高传动件传动的稳定性。

如图130所示,限位结构包括第三限位部1502和第四限位部1503,第三限位部1502和第四限位部1503通过一次成型工艺设置在盒体100的第五端150。第三限位部1502和第四限位部1503上分别设置有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限位槽15021和第三限位槽15031,第一连接段4391位于第二限位槽15021内且可相对第二限位槽15021移动,第二连接段4392位于第三限位槽15031内且可相对第三限位槽15031移动。第二限位槽15021和第三限位槽15031用于限制摆动件430在第三方向上的运动,防止摆动件430运动过程中脱出显影装置,提高传动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盒体100上设置有第一导引轨道152,摆动件430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引轨道152配合的导引突起432。

示例性的,第一导引轨道15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导引轨道152均设置在盒体100的第五端150。第一连接段4391和第二连接段4392上分别设置有导引突起432,其中,导引突起432可以通过一次成型工艺设置在摆动件430上。第一连接段4391上的导引突起432和第二连接段4392上的导引突起432一一对应插入两个第一导引轨道152内。第一导引轨道152均呈圆弧状。第一导引轨道152的形状与相应导引突起432的运动轨迹相同,第一导引轨道152用于对摆动件430的运动进行限制和导引,避免摆动件430的运动出现偏差。

如图130-134所示,被检测件500固定安装于摆动件430位于盒体100第二端120的端部。被检测件500可以一体成型于摆动件430上,或者,被检测件500可以通过粘接或紧固件紧固等方式固定在摆动件430上。

可选的,如图188-图193所示,被检测件500与摆动件430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零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88-图190所示,摆动件430的另一端设置有安装槽431,被检测件500滑动安装于盒体100上,被检测件500的一端伸入安装槽431内且能够在安装槽431内摆动,安装槽431的槽底与被检测件500的端部之间具有间隔。

其中,摆动件430包括第一连接段4391、第二连接段4392和第一枢转部4393,第一枢转部4393转动安装于盒体100上,第一连接段4391和第二连接段4392均与第一枢转部4393一体成型连接,从右往左依次为第一连接段4391、第一枢转部4393和第二连接段4392的排布。

安装槽431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于第二连接段4392的左端,安装槽431呈梯形,安装槽431左端开口右端封闭,安装槽431的左端的尺寸小于安装槽431右端的尺寸。示意性的,被检测件500沿第二方向滑动安装于盒体100上。被检测件500的右端伸入安装槽431内且能够在安装槽431内摆动,安装槽431的槽底与被检测件500的右端之间具有间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该间隔的具体大小,以保证摆动件430在摆动的过程中不会与被检测件500之间发生干涉。

此结构,保证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时能够可靠拨动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件,且可以减少被检测件500在运动时在第二端120所占用的空间,便于实现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继续参照图188-图190,被检测件500上设置有限位板570,安装槽431的槽底与被检测件500伸入安装槽431内的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740。第二弹性件740的一端与被检测件500连接、另一端与摆动件430连接,第二弹性件740用于带动限位板570与盒体100相抵。

其中,限位板570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设置于被检测件500的中部位置,限位板570的右端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设置有安装臂5008,该安装臂5008通过安装槽431左端的开口插入安装槽431内,并且由于安装槽431呈梯形,因此安装臂5008可在安装槽431内摆动。示例性的,安装臂5008上一体成型有第二定位柱5009,安装槽431内一体成型有第三定位柱43921,第二弹性件740连接在第二定位柱5009与第三定位柱43921之间,第二弹性件740一端与第二定位柱5009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定位柱43921固定连接。

盒体100的第五端150上设置有第四限位部1503,第四限位部1503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第四限位部1503与盒体100之间形成有第三限位槽15031。限位板570与第四限位部1503抵接,限位板570在第二弹性件740的弹力作用下抵紧在第四限位部1503上从而能够沿着第四限位部1503在前后方向做直线运动。安装臂5008穿过第三限位槽15031再插入安装槽431内。

当摆动件430摆动时,安装臂5008被第二连接段4392带动而在前后方向移动,并且安装臂5008可相对安装槽431在第一方向运动,同时由于安装槽431为梯形,因此安装臂5008可在安装槽431内摆动,避免安装臂5008卡死在安装槽431内。

安装槽431上端开口,使得安装槽431上端未封闭,使得安装臂5008被暴露在安装槽431外,从而便于在安装臂5008插入安装槽431内的状态下向第二定位柱5009和第三定位柱43921上安装第二弹性件740。

此结构,通过限位板570和盒体100上第四限位部1503之间的配合可以对被检测件500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利用第二弹性件740的弹力避免限位板570从第四限位部1503上脱离。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91-图193所示,盒体100上设置有限位轨道151,被检测件50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突起580,第一限位突起580伸入限位轨道151内,第一限位突起580与限位轨道151滑动连接。

其中,限位轨道151位于盒体100的第五端150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限位突起580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设置于被检测件500上。第一限位突起580插入限位轨道151内并可沿着限位轨道151在第二方向做直线运动。安装臂5008从被检测件500的右端向右延伸形成,安装臂5008穿过第三限位槽15031且插入第二连接段4392左端的安装槽431内。

当摆动件430摆动时通过安装臂5008带动被检测件500沿着限位轨道151在前后方向移动,从而使得被检测件500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运动,当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时,被检测件500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接触从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产生电信号。

本实施例提供的被检测件500同样适用于其他具有摆动件430的显影装置。

实施例18

如图1.7、图136和图137所示,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安装有第一护盖610,第一护盖610可拆卸安装在盒体100上,第一护盖610不对送粉辊260进行轴向限位。第一护盖610包括第一引导件618、第一被迫推突起616、第三安装槽619、第二开口614和孔位613。抵接件612安装在第一护盖610上。第一引导件618为沿第一方向向外突出的圆柱状突起,第一引导件618用于在显影装置安装至鼓组件的过程中与鼓组件上的第一引导部31配合,引导显影装置顺利安装至鼓组件上,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引导件618相对于第四端140更靠近第三端130。第一被迫推突起616位于第一护盖610的后端,第一被迫推突起616在背离显影辊210的方向上突出,第一被迫推突起616可以是U型或者C型或者V型的突起,第一被迫推突起616用于在显影装置安装至鼓组件上的状态下与鼓组件上的第一施力件71配合,接收鼓组件对显影装置施加的迫推力。第三安装槽619位于第一护盖610的底部,第三安装槽619位在第三方向上从第一护盖610的底部向上凹陷,第三安装槽619上设置有卡扣,在第二方向上,第三安装槽619相对于第四端140更靠近第三端130。识别组件的支架830可以通过卡扣可拆卸安装于第一护盖610上。第二开口614的边缘设置有环形突起,该环形突起可以用于保护动力接收装置320,第二开口614使得动力接收装置320的动力接收部321沿第一方向露出,便于动力接收部321接收来自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孔位613在第二方向上位于第一护盖610的后端,并在第三方向上贯穿第一护盖610,可通过孔位613观察传动件与第一旋转件410接触的情况。抵接件612为第一护盖610朝向第一端110一侧的环形结构。

如图137、图138以及图14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抵接件612与实施例4中抵接件612的区别在于,抵接件612上设置有复位突起6126。相应的,第一旋转件410上还设置有第二抵接突起415,复位突起6126被配置为与第二抵接突起415相抵,复位突起6126对第二抵接突起415提供使第一旋转件410旋转的作用力。

图137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抵接件612同样包括第一突出部6123和第二突出部6124,第一驱动面I1设置于第一突出部6123上,第二驱动面I2设置于第二突出部6124上,第一突出部6123和第二突出部6124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的长度不同。

可以理解的,当第一抵接突起412与第一突出部6123或第二突出部6124朝向第一端110的一端相抵时,第一旋转件410通过传动件使得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此时,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电路产生电信号。可以理解的,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图像形成装置产生多次电信号,且电信号持续的时间不同。图像形成装置通过持续时间不同的电信号可以检测到显影装置的更多信息。

图137和图138示出了,复位突起6126位于第一平整部6127的内侧。复位突起6126具有上升面61261和下降面61262,其中,上升面61261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沿靠近第一端110的方向延伸,下降面61262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沿远离第一端110的方向延伸,上升面61261和下降面61262可以是斜面也可以是弧面。

本实施例提供的抵接件612还包括第三突出部6125,第三突出部6125还具有第三驱动面I3。第三驱动面I3与第一凹位B1之间具有第三夹角θ3,第二驱动面I2与第二凹位B2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θ2,第一驱动面I1与第三凹位B3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θ1。其中,第一夹角θ1的角度小于第二夹角θ2和第三夹角θ3的角度,即相对于第二驱动面I2和第三驱动面I3,第一驱动面I1更倾斜于第一方向。

图138示出了,抵接件612还设置有固定位H3,固定位H3为在圆周方向上位于第一突出部6123与第一平整部6127之间向远离第一端110的方向凹陷的凹陷部。

上述设置便于对被检测件500以及第一旋转件410进行复位,在需要对被检测件500进行复位时,仅需人为沿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继续转动第一旋转件410。在使得第一旋转件410转动的同时,第二抵接突起415先沿上升面61261的延伸方向在上升面61261上运动,即第一旋转件410受上升面61261抵接,当第一旋转件410继续转动,第二抵接突起415从上升面61261运动至下降面61262并沿下降面61262的延伸方向运动,在下降面61262的作用下,第一旋转件410的啮合段4101与搅拌齿轮310啮合,在复位过程中,第一抵接突起412位于固定位H3,以防止在第一旋转件410复位的过程中产生干涉,复位完成后,第一抵接突起412再次抵接在抵接件612的第一平整部6127。

如图1.7和图139所示,第二护盖620位于盒体100第二端120,第二护盖620包括窗口622、第二被迫推突起629,窗口622用于暴露部分被检测件500,使得被检测件500能够触发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件。第二被迫推突起629在背离显影辊210的方向上突出,第二被迫推突起629可以是U型或者C型或者V型的突起,本实施例中第一被迫推突起616与第二被迫推突起629在第一方向上重叠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二者可不重叠设置或者仅设置一个迫推部。第二被迫推突起629用于在显影装置安装至鼓组件上的状态下与鼓组件上的第二施力件72配合,接收鼓组件对显影装置施加的迫推力。第一被迫推突起616与第二被迫推突起629分别在第一施力件71和第二施力件72的作用下,使得显影装置始终具备向感光鼓80靠近的趋势,使得显影辊210与感光鼓80紧密接触,保证成像品质。

如图139所示,盒体100第二端120还设置有第二安装架1202,第二安装架1202用于支撑显影辊210和送粉辊260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端120的一端。第二安装架1202设置有第二引导件12022,第二引导件12022用于在显影装置安装至鼓组件的过程中与鼓组件上的第二引导部41配合,以引导显影装置的安装。示意性的,当盒体100上设置有第二凹槽131时,导电件910与第二凹槽131在第一方向上不重叠。

如图139所示,盒体100第二端120还设置有灌粉口1206,灌粉口1206在第一方向上贯穿第二端120的侧壁,可通过灌粉口1206将显影剂灌入到盒体100内。为了防止显影剂泄露,会在灌粉口1206处设置与之匹配的灌粉盖。

如图1.11、图135、图140和图141所示,第一旋转件410转动的安装于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并可相对于显影装置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一旋转件410包括齿轮部4104、第一筒体4131、抵接面4106、第二筒体4132、第三筒体4133、第一安装孔4105、第一抵接突起412、第二抵接突起415和第二加速部41013。齿轮部4104包括啮合段4101和缺口段4102,啮合段4101可以与搅拌齿轮310啮合以接收搅拌齿轮310传递的动力,使得第一旋转件410沿图1.11中示出的R方向旋转。抵接面4106为第一旋转件410朝向第一端110的一个端面。第一抵接突起412和第二抵接突起415均在第二筒体4132的圆周面的基础上沿径向向外突出,(或者第一抵接突起412可以是在第一筒体4131的内圆周面上沿径向向内突出),即第一抵接突起412和第二抵接突起415在径向上位于第一筒体4131之内而位于第二筒体4132之外。第一抵接突起412的旋转半径大于第二抵接突起415的旋转半径,在第一方向上,第二抵接突起415的末端比第一抵接突起412的末端更远离第一端110。第一抵接突起412用于与第一护盖610上的抵接件612相互作用,当第一抵接突起412抵接在第一平整部6127、第三突出部6125、第二突出部6124和第一突出部6123时,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位置,当第一抵接突起412抵接在第一凹位B1、第二凹位B2和第三凹位B3时,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二位置,在第一方向上,第一位置比第二位置更靠近第一端110。第二抵接突起415用于与复位突起6126抵接。

如图142和图143所示,盒体100包括上盖170,盒体100的第五端150形成于上盖170上,上盖170包括第一支撑柱720、支撑部176、第一导引轨道152、第一安装扣1702和第三凹槽1703。第一支撑柱720为沿第一方向向远离第一端110突出的突起,第一旋转件410的第一安装孔4105安装在第一支撑柱720上,第一旋转件410可相对于第一支撑柱720旋转和在第一方向上运动。支撑部176为沿第三方向向上突出的圆柱突起。第一导引轨道152为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并在第三方向上凹陷的条形凹槽,第一导引轨道152设置从第一导引轨道152的后壁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定位突起116(未显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引轨道152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二端120更靠近第一端110,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引轨道152可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一端110更靠近第二端120。第一安装扣1702为在第三方向上向上突出的卡扣,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扣1702的数量为六个,本实施例不对第一安装扣1702的数量进行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第三凹槽1703为沿第三方向向下凹陷的多个凹槽,多个凹槽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三凹槽1703用于加强盒体100的强度。显影装置还包括盖板194,在第三方向上盖板194位于上盖170的上方,盖板194设置有与第一安装扣1702配合的第二安装扣1941或者安装通孔501,盖板194可拆卸的安装在上盖170上。

本实施例中,传动件为摆动件430,如图143-图145所示,摆动件430包括第一受力端43913、第一枢转部4393,导引突起432、第一连接段4391和第二连接段4392。第一枢转部4393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孔,第三定位孔为在第三方向上贯穿摆动件430的通孔,第三定位孔套设在支撑部176上使得摆动件430被安装。第一受力端43913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摆动件430的右端,第一受力端43913用于受第一旋转件410抵接而使得摆动件430以第三定位孔为摆动点进行摆动。第一受力端43913包括第二受力部43914和第五限位部43915,第二受力部43914为在第二方向上向后和在第一方向上向右延伸的斜面,即第二受力部4391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具体的,第二受力部43914与第一旋转件410的抵接面4106抵接。当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时,摆动件430的第一受力端43913受第一旋转件410抵接并沿R1方向摆动,整个摆动件430绕第一枢转部4393产生摆动。可知的是,摆动件430的摆动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优选为与第三方向平行。可以理解的,盖板194可以对摆动件430起到保护的作用。

导引突起432为沿第二方向朝第五端150突出的突起,导引突起432更靠近第一受力端43913。在摆动件430安装在上盖170的状态下,导引突起432位于第一导引轨道152内。第一连接段4391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一枢转部4393和第一受力端43913之间,第二连接段4392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一枢转部4393和摆动件430的另一端之间,即第一连接段4391和第二连接段4392的长度取决于第一枢转部4393在第一方向上更靠近第一端110或者第二端120。可知的是,本实施例不对第一枢转部4393与支撑部176的位置以及第二受力部43914的倾斜角度进行限制,当第一枢转部4393与支撑部176越靠近第一端110,即第一连接段4391的长度越小,第二受力部4391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越小;当第一枢转部4393与支撑部176越靠近第二端120,即第二连接段4392的长度越小,第二受力部4391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越大。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在上盖170上设置定位孔,在摆动件430上设置与定位孔匹配的定位柱。

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引突起432更靠近摆动件430远离第一受力端43913的一端,导引突起432位于第一导引轨道152即可。

显影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件710和第三弹性件750,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710和第三弹性件750优先为压簧。第三弹性件750位于第一导引轨道152内,第三弹性件750在第二方向上靠近第四端140的一端套设在第一定位突起116上并与第一导引轨道152抵接,第三弹性件750在第二方向上远离第四端140的一端套设在导引突起432并与摆动件430抵接,第三弹性件750大致沿第二方向压缩或者伸展。第三弹性件750用于使得摆动件430在失去第一旋转件410的抵接时沿反方向再次摆动,使得摆动件430复位到未受抵接时的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弹性件750可以是拉簧,拉簧在第二方向上远离第四端140的一端套设第一导引轨道152的前端,靠近第四端140的一端套设在摆动件430上。第一弹性件710沿第一方向安装在第一支撑柱720上并受第一支撑柱720支撑,第一弹性件710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端110的一端与第一端110的侧壁抵接,远离第一端110的一端与第一旋转件410抵接,第一弹性件710沿第一方向压缩或者伸展。第一弹性件710用于驱动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向右运动。

如图143-图145所示,本申请提供的被检测件500固定安装于摆动件430位于盒体100第二端120的端部。

以下为本实施例公开的显影装置的工作过程,本实施例中,传动单元包括第一旋转件410和摆动件430。

将显影装置和鼓组件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内,在显影装置未开始工作时,即动力接收装置320未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时,第一旋转件410的啮合段4101与搅拌齿轮310啮合,第一旋转件410的第一抵接突起412与第一平整部6127抵接而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一位置,第一旋转件410与摆动件430处于抵接状态,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被检测件500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处于接触状态,检测件被被检测件500触发后位于触发位置,为第一次触发。第三弹性件750受摆动件430抵接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性件710受第一旋转件410抵接处于压缩状态。

当动力接收装置320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而开始转动并带动整个传动组件转动,第一旋转件410跟随搅拌齿轮310开始转动,在第一抵接突起412抵接在第一平整部6127的过程中,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始终处于第一位置,第一旋转件410与搅拌齿轮310保持啮合,第一旋转件410与摆动件430保持抵接而使得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

当第一旋转件410继续沿R方向继续转动,第一抵接突起412与第一平整部6127脱离抵接,第一旋转件410受第一弹性件710的弹性作用在第一方向上向右运动,第一抵接突起412抵接在第一凹位B1时,第一旋转件410位于第二位置。可知的是,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运动时始终与搅拌齿轮310保持啮合。在第一旋转件410沿第一方向向右运动时,抵接面4106沿着第二受力部43914的延伸方向第二受力部43914上运动,因此摆动件430受抵接的程度逐渐减小,并在第三弹性件750的弹性作用下,第一受力端43913绕第一枢转部4393沿与R1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摆动件430的另一端沿与R2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摆动件430带动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运动至非检测位置。第五限位部43915用于防止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向右运动后与第一受力端43913脱离接触。

第一旋转件410继续沿R方向继续转动,第一抵接突起412从与第一凹位B1抵接运动至抵接在第三驱动面I3,由于第三驱动面I3在第一旋转件410的的旋转方向上向靠近第一端110的方向延伸,所以第一抵接突起412在第三驱动面I3上抵接的过程中在第一方向上向左运动,即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第一弹性件710被压缩。同时抵接面4106沿与第二受力部43914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在第二受力部43914上运动,并逐渐加大对摆动件430的抵接程度,使得第一受力端43913绕第一枢转部4393沿R1方向摆动,摆动件430的另一端沿R2方向摆动并带动被检测件500运动至检测位置,第三弹性件750受摆动件430压缩。当第一抵接突起412抵接在第三突出部6125上时,第一旋转件410位于第一位置,检测件与被检测件500接触位于触发位置,为第二次触发。

第一旋转件410继续沿R方向继续转动,第一抵接突起412与第三突出部6125脱离抵接,第一旋转件410受第一弹性件710的弹性作用在第一方向上向右运动,第一抵接突起412抵接在第二凹位B2时,第一旋转件410位于第二位置。同时摆动件430的的第一受力端43913受第三弹性件750的弹性作用绕第一枢转部4393沿与R1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摆动件430带动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运动至非检测位置。

第一旋转件410继续沿R方向继续转动,第一抵接突起412从与第二凹位B2抵接运动至抵接在第二驱动面I2,由于第二驱动面I2在第一旋转件410的的旋转方向上向靠近第一端110的方向延伸,所以第一抵接突起412在第二驱动面I2上抵接的过程中在第一方向上向左运动,即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第一弹性件710被压缩。同时抵接面4106沿与第二受力部43914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在第二受力部43914上运动,并逐渐加大对摆动件430的抵接程度,使得第一受力端43913沿R1方向摆动,第三弹性件750受摆动件430压缩。摆动件430带动被检测件500运动至检测位置,检测件与被检测件500接触位于触发位置,为第三次触发。

第一旋转件410继续沿R方向继续转动,第一抵接突起412与第二突出部6124脱离抵接,第一旋转件410受第一弹性件710的弹性作用在第一方向上向右运动,第一抵接突起412抵接在第三凹位B3时,第一旋转件410位于第二位置。同时摆动件430的的第一受力端43913受第三弹性件750的弹性作用绕第一枢转部4393沿与R1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摆动件430带动被检测件500从检测位置运动至非检测位置。

第一旋转件410继续沿R方向继续转动,第一抵接突起412从与第三凹位B3抵接运动至抵接在第三驱动面I3,由于第三驱动面I3在第一旋转件410的的旋转方向上向靠近第一端110的方向延伸,所以第一抵接突起412在第三驱动面I3上抵接的过程中在第一方向上向左运动,即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第一弹性件710被压缩。同时抵接面4106沿与第二受力部43914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在第二受力部43914上运动,并逐渐加大对摆动件430的抵接程度,使得第一受力端43913沿R1方向摆动,第三弹性件750受摆动件430压缩,摆动件430带动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向检测位置运动。当第一抵接突起412抵接在第一突出部6123上时,第一旋转件410位于第一位置,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检测件与被检测件500接触位于触发位置,为第四次触发。

可知的是,由于第一夹角θ1的角度小于第二夹角θ2的角度和第三夹角θ3的角度,所以第一抵接突起412从第三凹位B3运动至第一突出部6123的时间相对于从第二凹位B2运动至第二突出部6124的时间和第一凹位B1运动至第三突出部6125的时间更短,本实施例不对触发次数进行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可知的是,第二加速部41013位于第一旋转件410的左端且呈向右凹陷的凹槽状,第二加速部41013包括加速斜面41015,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加速斜面41015的上游端比下游端在第一方向上更靠近第一端110,使得当第二受力部43914与加速斜面41015接触时能够进一步加速,以迫使摆动件430获得更快的摆动速度。示意性的,第一旋转件410上的第一抵接突起412沿着第一驱动面I1运动的同时,第二受力部43914沿着加速斜面41015运动。上述设置使得摆动件430以及被检测件500的运动速度进一步加快,以便图像形成装置识别。

当第一抵接突起412抵接在第一突出部6123上,第一旋转件410的缺口段4102与搅拌齿轮310相对,第一旋转件410不再跟随搅拌齿轮310转动。第一旋转件410与摆动件430保持抵接,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图像形成装置完成对显影装置的识别。

为了便于第一旋转件410和摆动件430能够复位,本实施例在抵接件612上还设置有复位突起6126,在第一旋转件410上还设置有第二抵接突起415。复位突起6126的上升面61261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沿靠近第一端110的方向延伸,下降面61262在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上沿远离第一端110的方向延伸,上升面61261和下降面61262可以是斜面也可以是弧面。在需要对第一旋转件410和摆动件430进行复位时,仅需人为沿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方向继续转动第一旋转件410,在使得第一旋转件410转动的同时,第二抵接突起415先沿上升面61261的延伸方向在上升面61261上运动,即第一旋转件410受上升面61261抵接,当第一旋转件410继续转动,第二抵接突起415从上升面61261运动至下降面61262并沿下降面61262的延伸方向运动,同时摆动件430的第一受力端43913在第三弹性件750的弹性作用下沿与R1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并对第一旋转件410施加反向抵接力,此时,复位突起6126的下降面61262对第二抵接突起415提供使第一旋转件410旋转的作用力,在摆动件430、第一弹性件710和下降面61262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第一旋转件410的齿牙部与搅拌齿轮310啮合。在复位过程中,第一抵接突起412位于固定位H3,以防止在第一旋转件410复位的过程中产生干涉,复位完成后,第一抵接突起412再次抵接在第一平整部6127。

实施例19

如图148-图15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装置,与实施例15的区别在于传动单元的结构有所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单元还包括转动安装于盒体100上的枢转件480,枢转件480的一端与平动件420的另一端连接,枢转件480的另一端与被检测件500连接。

示意性的,盒体100第五端150的上表面上可拆卸的固定安装有第二旋转轴1501,第二旋转轴1501上可枢转的安装有枢转件480,枢转件480的摆动轴线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枢转件480的摆动轴线与第三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使得枢转件480的右端在第三方向上位于枢转件480的左端的上方。在其他实施例中,枢转件480的摆动轴线也可以平行于第三方向或者枢转件480的左端在第三方向上高于枢转件480的右端。

平动件420朝向第二端12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施力部4201,该第二施力部4201呈沿着第二方向前后贯穿的孔状。

枢转件480具有第三臂481、第三枢转部483和第四臂482,第三臂481和第四臂482均与第三枢转部483一体成型的连接,第三臂481与第四臂482之间呈90°夹角,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臂481与第四臂482之间的夹角也可以设置为其他角度。第三臂481插入第二施力部4201内。

被检测件500的右侧设置有第二受力端5006,该第二受力端5006呈沿第三方向向下突出的柱状,第四臂482上设置有呈U形的U形口,第二受力端5006被第四臂482上的U形口夹持。

当平动件420沿第一方向从第一端110向第二端120运动时,平动件420的第二施力部4201推动第三臂481,使得第三臂481带动枢转件480绕着第二旋转轴1501沿着逆时针方向摆动,从而使得第四臂482推动被检测件500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进而从非检测位置移动到检测位置。

本实施例中,平动件420与被检测件500之间通过枢转件480进行传动,相较于斜面传动而言更加稳定。对于传动比的调整更加容易,只需要对第三臂481与第四臂482的长度比例进行更改即可。

实施例20

如图157-图171所示,本实施例此处提供的第一旋转件410等同于实施例3中提供的第一旋转件410,该第一旋转件410贯穿搅拌轴220设置。

传动单元还包括贯穿搅拌轴22的平动件420,平动件420的一端与第一旋转件410相抵,平动件420的另一端与被检测件500传动连接。

平动件420可沿第一方向运动的被支撑在搅拌轴220内,且平动件420与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对齐,使得第一旋转件410的左端能够推动平动件420的右端。

此结构,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盒体100产生位移时,可以推动平动件420与第一旋转件410同步运动,通过平动件420的运动使得被检测件500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运动,从而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获取显影装置的信息。

其中,驱动件121朝向第二端120的一端不具有转向突起1211,滑动部1212在被检测件500上的第三滑槽509内滑动,第三滑槽509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被检测件500的导向突起5001在第一连接件630上的导向部128内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57-图171所示,第二端120上设置有第二护盖620和第一连接件630,被检测件500滑动安装于第一连接件630上,平动件420贯穿第一连接件630,第二配合突起122设置于第二护盖620上。

示例性的,第一连接件630和第二护盖620均可拆卸安装于盒体100的第二端120,导向部128设置在第一连接件630上。第一连接件630上开有供平动件420沿第一方向通过的导向孔632,平动件420和导向孔632沿第一方向的投影均为D形,平动件420可沿第一方向运动的被导向孔632支撑和限位,从而防止平动件420转动。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连接件630位于盒体100与第二护盖620之间,干涉部126设置在第二护盖620上。干涉部126上的第二配合突起122具有第三传动面1221,第三传动面1221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盒体100的一端相较于远离盒体100的一端更靠后,从而使得第三传动面1221与转向突起1211产生干涉时能够对驱动件121施加向前运动的力,使得驱动件121能够带动被检测件500向前运动。

其中,第四弹性件760为导电材料制成的压簧。第一连接件630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向左突出的支撑壁631,支撑壁631支撑第四弹性件760的前端,第四弹性件760的后端与被检测件500抵接并电连接,第四弹性件760在第二方向上可伸缩。盒体100的第二端120还可拆卸的安装有第二连接件640,第二连接件640上设置有供显影辊210和送粉辊260左端插入的支撑孔,第二连接件640可转动的支撑显影辊210和送粉辊260的左端。盒体100第二端120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向左突出于盒体100第二端120的接合部129,接合部129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施加向后的推力以使显影装置向后运动,从而使得显影辊210与感光鼓80不再接触。第二连接件640上开有供接合部129通过的通孔,接合部129插入且伸出通孔。在第二方向上接合部129位于显影辊210的旋转轴线与被检测突起508之间。在第一方向上,导电件910位于第二连接件640与盒体100之间。

支撑壁631上沿第二方向开有接触孔633,接触孔633的部分沿第二方向贯穿,导电件910的第一电接触部911在接触孔633处与第四弹性件760抵接并电连接。采用第四弹性件760导电能够保证被检测件500在移动时仍然保持与第四弹性件760的抵接及电连接,避免接触不良。同时第一电接触部911也能够在弹力作用下保持与第四弹性件760的紧密抵接,进一步防止接触不良。

此结构,可以通过更换第二护盖620和第一连接件630来设置第二配合突起122和被检测件500在第二端120的具体位置。此外,上述设置还可以保证被检测件500与导电件910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

动力接收装置320包括驱动齿轮322和动力接收部321,动力接收部321包括圆柱部3211、第一凹陷部3212、以及动力接收突起3213,圆柱部3211与驱动齿轮322同轴设置,第一凹陷部3212为从圆柱部3211的右端向左凹陷而形成的圆柱状凹陷空间,动力接收突起3213一体成型的设置在第一凹陷部3212内。圆柱部3211的外圆周面为力接收面,力接收面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施加的向后的推力以使显影装置向后运动,从而使得显影辊210与感光鼓80不再接触。在力接收面和接合部129的共同作用下,保证显影装置两侧的受力均衡,避免显影辊210与感光鼓80分离的过程中显影装置产生偏摆。

被检测件500的被检测突起508具有电接收面5082和被检测面5081,电接收面5082与被检测面5081为相互连接的连续表面,电接收面5082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上的供电端子101抵接并电连接,被检测面5081用于对检测件施加力使得检测件产生位移。被检测面5081的后端相较于前端更靠上,电接收面5082的后端与被检测面5081的前端连接,电接收面5082的前端相较于后端更靠上。使得电接收面5082与被检测面5081之间的连接处相较于电接收面5082的前端和被检测面5081的后端更靠下而形成电接收凹陷,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的供电端子101能够卡入电接收凹陷内,避免工作过程中供电端子101与电接收面5082之间产生相对运动而导致接触不良。

在本实施例中,被检测件500位于非检测位置时相较于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时在第二方向上距离显影辊210的旋转轴线更远,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沿着第四方向向前运动即可到达检测位置。从而使得显影装置能够被图像形成装置所检测并识别显影装置的新旧、型号、容量、寿命等信息。

如图164到图166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出粉刀290,出粉刀290包括刀架280及刀片250,刀片250一端与显影辊210的圆周表面抵接另一端与刀架280固定连接,刀架280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盒体100的第五端150上并被第五端150支撑,且刀架280位于出粉口处。刀架280包括第二安装部281和第三安装部282,第二安装部281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三安装部282大致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二安装部281的上端与第三安装部282的前端一体成型的连接从而形成在第一方向上投影呈L形的刀架280。刀片250焊接在第三安装部282上,第三安装部282上还设置有出粉刀安装孔2823,第三安装部282通过出粉刀安装孔2823固定到盒体100的第三端130,第三安装部282的左端和右端均一体成型的设置有定位槽2824。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具有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端120相对的第一内表面,第二端120具有与第一端1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第二内表面,第一内表面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第一定位筋条1110,第二内表面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第二定位筋条,第一定位筋条1110和第二定位筋条分别与第三安装部282左端和右端的定位槽2824配合以定位和支撑刀架280。第三安装部282的下端上还一体成型的设置有扣部2825,扣部2825从第三安装部282的下端向后延伸,扣部2825与第二安装部281将盒体100的第三端130夹持,当盒体100的第三端130受到外力时,盒体100的第三端130受到扣部2825的支撑,使得第三端130受到的外力传递至刀架280上,从而避免盒体100的第三端130产生形变导致显影剂被挤出而造成显影剂泄露。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72所示,第一旋转件410远离抵接件612的一端设置有锥形部41020,锥形部41020与平动件420相抵。

其中,锥形部41020一体成型的设置在第一旋转件410的左端,该锥形部41020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且从左到右半径逐渐减增大。锥形部41020的左端即小径端与平动件420的右端相抵。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减小第一旋转件410与平动件420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第一旋转件410与平动件420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传动单元可以更加顺畅的传动。

继续参照图172,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旋转件410与平动件420抵接的位置位于盒体100的中部。

示例性的,第一旋转件410左端与平动件420右端的接触位置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盒体100处于盒体100的中部即盒体100在第一方向上1/4长度到3/4长度的位置。第一旋转件410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和平动件420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均大于盒体100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的1/4。

此结构,避免平动件420或第一旋转件410过长导致第一旋转件410或者平动件420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容易产生弯曲。提高传动单元传动的稳定性。

如图173-图178所示,被检测件500沿第三方向滑动安装于第一连接件630上。上述设置可以保证被检测件500与导电件910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

其中,导向部128以及第二导向槽1281沿着第三方向延伸。被检测件500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沿着第三方向延伸的导向突起5001,导向突起5001与第二导向槽1281滑动配合,使得被检测件500可沿着第二导向槽1281在第三方向上滑动。第四弹性件760可在第三方向上被压缩,第四弹性件760下端与被检测件500抵接,第四弹性件760上端与一体成型于第一连接件630上边缘且沿着第一方向上左突出的凸缘抵接。

导向突起5001的前端面上一体成型有向前突出的导电筋条5003,导电筋条5003随着被检测件500的运动以及导向突起5001的运动一起沿着第二导向槽1281在第三方向上运动。导向部128上开有与第二导向槽1281连通的导电口1282,导电筋条5003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至少部分被导电口1282暴露,第一电接触部911插入导电口1282并在弹力作用下抵紧在导电筋条5003的左端面上。第二连接件640的后边缘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向后突出延伸的压紧部641,压紧部641用于将第一电接触部911压紧抵接在导电筋条5003上,在第一方向上压紧部641位于第一电接触部911的左侧,第一电接触部911位于导电筋条5003的左侧,在第一方向上压紧部641的投影与第一电接触部911和导电筋条5003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第三滑槽509位于被检测件500的后端面上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驱动件121的滑动部1212一体成型的设置在驱动件121的前端面上,驱动件121上的转向突起1211上的设置有第三传动面12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传动面1221的倾斜方向被设置为第三传动面1221的上端相较于下端更靠左。第二护盖620上的干涉部126上的两个第二配合突起122上的第三传动面1221的倾斜方向被设置为上端相较于下端更靠左。

被检测突起508上设置有电接收面5082,电接收面5082的倾斜方向被设置为前端相较于后端更靠上。在本实施例中,当平动件420向左移动而推动驱动件121向左移动时,驱动件121上的第三传动面1221先与第三传动面1221产生干涉而使得驱动件121向上运动,当第三传动面1221完全通过第三传动面1221后,被检测件500在第四弹性件760的弹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同时带动驱动件121一同向下运动,而后第三传动面1221再与第三传动面1221产生干涉,使得被检测件500再次向上运动,当第三传动面1221完全通过第三传动面1221后,被检测件500在第四弹性件760的弹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同时带动驱动件121一同向下运动,而后平动件420停止运动。被检测突起508以及电接收面5082的两次向上移动则推动检测件两次,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两次电信号,由于检测件上设置有复位弹性件,使得检测件被被检测突起508推动而产生电信号后,当被检测突起508随着被检测件500一起向下运动时,复位弹性件使得检测件也向下摆动,从而使得本实施例中被检测突起508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检测件接触电接收面5082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供电端子接触,使得供电稳定。

实施例21

如图179-图18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与实施例20的区别在于传动单元的结构有所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被检测件500滑动安装于第二端120,传动单元还包括转动安装于盒体100上的枢转件480,枢转件480的一端与第一旋转件410远离抵接件612的一端相抵,枢转件480的另一端设置有驱动斜面,驱动斜面被配置为推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滑动。

本实施例中搅拌齿轮310为不完全齿轮。

本实施例中抵接件612包括第一突出部6123、第二突出部6124、第一间隔部6128、第二间隔部61210,第一突出部6123、第一间隔部6128、第二突出部6124、第二间隔部61210依次组成首尾相连的圆环状,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突出部6123和第二突出部6124的左端面相较于第一间隔部6128和第二间隔部61210的左端面更靠左。可以理解的,第一间隔部6128和第二间隔部61210相当于实施例4中的凹位B。如图181所示,在图181中逆时针方向上,第一突出部6123的上游设置有第一驱动面I1,第二突出部6124的上游设置有第二驱动面I2。第一驱动面I1和第二驱动面I2用于与第一抵接突起412干涉,使得第一抵接突起412带动第一旋转件410向左移动。

盒体100内部设置有第二支撑座180,第二支撑座180从盒体100第五端150的内表面向下延伸而形成,第二支撑座180上沿着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开有贯穿第二支撑座180的第三支撑孔。搅拌架270的左端插入第三支撑孔并被第三支撑孔可旋转的支撑,第二支撑座180在位于盒体100第二端120与盒体100第一端110之间。搅拌架270位于第二支撑座180的右侧,第二支撑座180与盒体100第二端120之间的盒体100第五端150上开有第四支撑孔,第四支撑孔沿着第三方向贯穿盒体100第五端150,第四支撑孔内可旋转的安装有枢转件480,枢转件480可绕着平行于第三方向的轴线转动。

枢转件480包括第三臂481、第四臂482以及第三枢转部483,第三枢转部483呈中轴线平行于第三方向的圆柱状,第三枢转部483穿过第四支撑孔,第三枢转部483的上端位于盒体100外下端位于盒体100内,第三枢转部483与第四支撑孔之间安装有用于防止盒体100内显影剂泄露的密封圈,第三臂481位于盒体100内部且与第三枢转部483一体成型的连接,第三臂481一端与第三枢转部483一体成型的连接另一端沿着第三枢转部483的径向朝着远离第三枢转部483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第四臂482位于盒体100外部且与第三枢转部483通过第一锁紧件484固定连接,第一锁紧件484为螺钉、卡扣等。第四臂482一端与第三枢转部483连接另一端沿着第三枢转部483的径向朝着远离第三枢转部483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第三臂481与第四臂482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第三臂481远离第三枢转部483的一端为接收端4811,第四臂482远离第三枢转部483的一端为作用端4821,当第一旋转件410沿着第一方向移动时,第一旋转件410左端可推动第三臂481的接收端4811,使得第三臂481带动第三枢转部483和第四臂482转动。第四臂482的作用端4821处设置有驱动斜面,驱动斜面的前端相较于后端更靠下。

被检测件500上端一体成型有第三被驱动部5004,第三被驱动部5004从被检测件500上端向上突起,第三被驱动部5004包括被驱动斜面5005,被驱动斜面5005的左端相较于右端更靠上,被驱动斜面5005可与驱动斜面配合,使得驱动斜面与被驱动斜面5005能够贴合,增大接触面积,使得传动更稳定。

当显影装置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内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具备弹性,使得检测件抵靠在被检测突起508上并使得被检测件500受到向下的力。搅拌齿轮310接收动力接收装置320的动力而旋转时,搅拌齿轮310带动第一旋转件410转动,第一旋转件410带动第一抵接突起412首先从第一间隔部6128移动到第一突出部6123上的第一驱动面I1上,再从第一突出部6123移动到第二间隔部61210,再从第二间隔部61210移动到第二突出部6124的第二驱动面I2,再从第二突出部6124移动到第一间隔部6128,同时由于搅拌齿轮310是不完全齿轮,因此当第一抵接突起412移动到第一间隔部6128后搅拌齿轮310脱离啮合,从而使得第一旋转件410停止转动。

当第一抵接突起412沿着第一突出部6123上的第一驱动面I1滑动时,第一旋转件410向左移动,从而推动第三臂481,使得枢转件480带动第四臂482正向转动,第四臂482转动时,第四臂482的作用端4821与被驱动斜面5005接触,并对被驱动斜面5005施加推力,使得被驱动斜面5005产生向上的分力,使得被驱动斜面5005带动第三被驱动部5004和被检测件500向上移动,从而使得被检测件500上的被检测突起508向上推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电信号,从而检测到显影装置。

当第二接受部从第一突出部6123移动到第二间隔部61210时,由于检测件具有弹力,因此检测件对被检测突起508施加向下的弹力,使得被检测突起508带动被检测件500向下移动,被检测件500上的被驱动斜面5005则推动枢转件480反向转动,进而使得第三臂481推动第一旋转件410向右移动,使得第一抵接突起412进入第二间隔部61210。

当第一抵接突起412从第二间隔部61210沿着第二突出部6124上的第二驱动面I2移动到第二突出部6124上的时,第一旋转件410再次向左移动,使得枢转件480再次正向摆动,使得被检测件500再次向上移动,从而使得检测件再次被推动,图像形成装置再次产生电信号。

当第一抵接突起412从第二突出部6124移动到第一间隔部6128时,搅拌齿轮310脱离啮合,第一旋转件410停止转动,检测件的弹力使得被检测件500向下移动,被检测件500使枢转件480反转,枢转件480使第一旋转件410的第一抵接突起412向右移动而落入第一间隔部6128内。从而结束检测过程,此过程中通过两次推动检测件,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两次电信号,图像形成装置则根据电信号产生的次数判断显影装置的新旧、型号、容量等信息。同时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根据两次电信号的持续时间的长短(通过调节第一突出部6123和第二突出部6124的长度从而控制)、两次电信号间隔时间的长短(通过调节第一间隔部6128和第二间隔部61210的长度从而控制)来判断显影装置的信息。

本实施例中的搅拌架270也可以不具备搅拌功能,而仅具有支撑第一旋转件410的功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其第一旋转件410与被检测件500之间通过枢转件480传动,第一旋转件410与被检测件500之间的传动更加稳定。对于传动比的调整更加容易,只需要对第三臂481与第四臂482的长度比例进行更改即可。

实施例22

如图194-图201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传动单元包括第一旋转件410和传动件,传动件为柔性件401,柔性件401分别与被检测件500和第一旋转件410传动连接。

A1和A2方向为第一方向,A1所指方向为第一方向的正方向,A2方向所指为第一方向的负方向;

B1和B2方向为第二方向,B1所指方向第二方向的正方向,B2所指方向为第二方向的负方向;B1方向也是靠近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件的方向,B2方向是远离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件的方向;

C1和C2方向为第三方向,C1所指方向第三方向的正方向,C2所指方向为第三方向的负方向。

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互相交叉。

其中,第一旋转件410位于盒体100的第一端110,第一旋转件410可旋转地被第一端110支撑,具体的,第一端110上设有沿A1方向突出的第一支撑柱720,第一旋转件410套设在第一支撑柱720上,能够绕第一支撑柱720旋转(即第一旋转件410的旋转轴线沿第一方向)。第一旋转件410包括第一圆柱体,第一圆柱体上同轴一体成型有齿轮部4104,齿轮部4104设于第一圆柱体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第一端110的一端,齿轮部4104与搅拌齿轮310啮合,齿轮部4104具有缺口段4102,当第一旋转件410旋转至缺口段4102与搅拌齿轮310相对时,与搅拌齿轮310脱离啮合,不能再被搅拌齿轮310带动旋转。可选择的,齿轮部4104也可以与传动组件的其他齿轮啮合以接收驱动力。

柔性件401可以为绳件、丝件或线件,具有柔性,能够弯曲,柔性件401的长度大于盒体100的长度,能够从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延伸到第二端120。

示例性的,柔性件401端部可以缠绕在第一旋转件410,或者柔性件401的部分位于第一旋转件410的运动轨迹上,使得第一旋转件410能够与柔性件401之间发生干涉,进而带动柔性件401相对盒体100运动,使得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

此结构,第一旋转件410和被检测件500之间通过柔性件401传动,相较于其他传动部件而言,柔性件401的布置更加灵活,且柔性件401相对占用的空间更小,有利于实现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旋转件410朝向第一端1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施力部4110,第一施力部4110用于在第一旋转件410转动时与柔性件401发生干涉,以带动柔性件401运动。

如图195和图199所示,第一施力部4110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设置在第一旋转件410的第一圆柱体上,第一施力部4110位于第一圆柱体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端110的一端,第一施力部4110为第一圆柱体上沿第一方向朝着靠近盒体100的方向(A2方向)突出的突起,第一施力部4110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圆柱体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的外部;可选择的,第一施力部4110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也可以全部位于第一圆柱体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内部,只要能使第一施力部4110旋转时能够与柔性件401发生干涉带动柔性件401运动即可。

此结构,当第一旋转件410在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施力部4110与第一旋转件410同步运动,利用第一施力部4110使得柔性件401出现变形,从而实现柔性件401相对盒体100运动,进而通过柔性件401带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

示意性的,柔性件401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和第一施力部4110的运动轨迹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通过上述设置,第一施力部4110随着第一旋转件410旋转时能够与柔性件401发生干涉并使柔性件401运动。且第一旋转件410与柔性件401之间不需要设置其他结构以使柔性件401发生运动,有利于简化传动结构在第一端110所占用的空间,进而便于实现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柔性件401与第一旋转件410之间设置中间件,当第一施力部4110随着第一旋转件410旋转时能够拨动中间件,中间件在被拨动时可以与柔性件401之间发生干涉并使柔性件401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97、图198和图200所示,柔性件40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块4011,第一端110上安装有限位凸块111,限位凸块11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孔1111,柔性件401贯穿第一限位孔1111,第一限位块4011的尺寸大于第一限位孔1111的尺寸。

其中,第一限位块4011与柔性件401固定连接,限位凸块111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设置在盒体100的第一端110且限位凸块111沿A1方向突出。示例性的,限位凸块111上还开有第一插入口1112,柔性件401可通过第一插入口1112插入第一限位孔1111内,第一插入口1112与第一限位孔1111连通且第一插入口1112相较于第一限位孔1111在第一方向上位于远离盒体100的一侧。柔性件401的尺寸小于第一限位块4011的尺寸,柔性件401从第一插入口1112插入到第一限位孔1111内后,柔性件401运动时,第一限位块4011与第一限位孔1111相抵接,由于第一限位块4011的尺寸大于第一限位块4011,使得柔性件401不会从第一限位孔1111从脱出。

利用第一限位块4011与限位凸块111之间的配合对柔性件401朝向第一端110的一端进行限位,确保第一施力部4110与柔性件401发生干涉时能够带动柔性件401相对盒体100运动。

如图197和图198所示,第一端110上设置有卡止突起112,卡止突起112远离第一端110的一端设置有引导斜面1121,引导斜面1121被配置为引导柔性件401越过卡止突起112。

其中,卡止突起112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设置在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卡止突起112在第一端110上沿着第一方向朝着远离盒体100的方向(A1方向)突出。引导斜面1121位于卡止突起112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盒体100的一端(在A1方向上的一端),引导斜面1121靠近绳件的一端(即引导斜面1121在C1方向上的一端)相较于引导斜面1121远离柔性件401的一端(即引导斜面1121在C2方向上的一端)在第一方向上更靠近盒体100,即引导斜面1121的倾斜方向是从C1、A2侧向C2、A1侧倾斜。在柔性件401未被第一施力部4110驱动运动前,柔性件401位于卡止突起112的C1方向一侧,当柔性件401被第一施力部4110驱动运动时,柔性件401与卡止突起112的引导斜面1121接触,并被带动沿着引导斜面1121运动至引导斜面1121的C2方向上的一端,越过引导斜面1121C2方向上的一端后,被阻挡于卡止突起112的下方侧(C2方向一侧),柔性件401脱离第一施力部4110的运动轨迹,不能再被第一施力部4110所驱动。

此结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获取显影装置的新旧信息,当显影装置完成检测过程中,在卡止突起112的阻挡下,柔性件401脱离第一施力部4110的运动轨迹,经过检测的显影装置再次装入图像形成装置内时,柔性件401无法再次运动,因此无法使图像形成装置产生电信号,从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判断显影装置为旧显影装置。

如图195、图200和图201所示,被检测件500转动安装于第二端120,第二端120上转动安装有过渡件123,过渡件123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一方向,柔性件401的另一端缠绕在过渡件123上,过渡件123上凸设有用于拨动被检测件500的拨动突起1231。

示意性的,第二端120上安装有第二护盖620,被检测件500和过渡件123均转动安装于第二护盖620上。过渡件123的旋转轴线垂直第一方向,旋转轴线具体是沿第二方向(B1和B2方向)延伸,第二护盖620上设有第一支柱624,第一支柱624沿第二方向延伸,过渡件123可旋转地套设在第一支柱624上。过渡件123包括第二圆柱体,第二圆柱体的外圆周表面上开有沟槽1233,柔性件401的第二端120缠绕在沟槽1233内。其中,拨动突起1231位于过渡件123的外圆周表面上沿着过渡件123的径向突出,拨动突起1231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本实施例中,拨动突起1231的数量为两个,沿过渡件123的周向间隔分布,过渡件123被柔性件401带动旋转时,拨动突起1231也同步旋转。

被检测件500的旋转轴线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平行于过渡件123的旋转轴线(即被检测件500的旋转轴线也是沿第二方向)。第二护盖620上设有第二支柱625,第二支柱625沿第二方向延伸,在第一方向上,第二支柱625相较于第一支柱624离盒体100的第二端120更远,被检测件500可旋转地套设在第二支柱625上。被检测件500包括第二受力端5006和被检测部5007,第二受力端5006和被检测部5007分别位于被检测件500的旋转轴线的不同侧。被检测件500旋转时,第二受力端5006和被检测部5007具有相反的运动轨迹,在第一方向上,第二受力端5006相较于被检测部5007更靠近盒体100。在平行于被检测件50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第二方向)上,被检测件500的第二受力端5006的投影与拨动突起1231的运动轨迹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过渡件123被柔性件401驱动旋转时,拨动突起1231与第二受力端5006接触并推动被检测件500旋转,使被检测部5007触碰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件。

通过上述设置,当柔性件401相对盒体100运动时,柔性件401带动过渡件123相对盒体100转动,通过过渡件123上的拨动突起1231拨动被检测件500使得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95、图200和图201所示,柔性件40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块4012,过渡件123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孔1232,柔性件401的另一端穿过第二限位孔1232,第二限位块4012与过渡件123相抵。

其中,第二限位块4012固定安装于柔性件401的另一端,第二限位孔1232开设于沟槽1233的侧壁上,沟槽1233的侧壁上还开设有第二插入口1234,第二插入口1234与第二限位孔1232连通,第二插入口1234供柔性件401通过第二插入口1234并进入第二限位孔1232内,第二插入口1234小于第二限位孔1232的尺寸,第二限位孔1232的尺寸小于第二限位块4012的尺寸。上述设置使得柔性件401运动带动过渡件123旋转时,柔性件401不会脱出过渡件123。

如图194-图201所示,盒体100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153,柔性件401穿设于第一导向槽153内。

其中,第一导向槽153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设置在盒体100第五端150的表面(C1方向上的表面),第一导向槽15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导向槽153贯穿盒体100的第一端110和第二端120,柔性件401安装在第一导向槽153中并可沿着第一导向槽153滑动。第一导向槽153靠近第一端110的一端上设置有第四限位突起114,第四限位突起114上开有第四限位孔1141,柔性件401的第一端110穿过第四限位孔1141。第一导向槽153靠近第二端120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三限位突起1201,第三限位突起1201上开有第三限位孔12011,柔性件401的第二端120穿过第三限位孔12011,从而防止柔性件401脱出第一导向槽153。

通过设置第一导向槽153对柔性件401进行限位,保证柔性件401传动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影装置还可以包括第四弹性件760(图未示),第四弹性件760用于使被检测件500在不受到过渡件123的作用力的情况下,使被检测件500恢复或保持在第一状态(第一状态为被检测部5007不与检测件接触的状态,即被检测件500位于非检测位置)。第四弹性件760可以是扭簧、拉簧、压簧等部件。以扭簧为例,扭簧的一端与被检测件500抵接,另一端与第二护盖620抵接,被检测件500的第二受力端5006受拨动突起1231的作用力旋转时,扭簧发生弹性形变,在拨动突起1231越过第二受力端5006(对第二受力端5006无作用力)后,扭簧的弹性恢复力使被检测件500恢复至第一状态。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第四弹性件760,通过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件的作用力(弹性力)使被检测件500恢复至第一状态。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其工作过程可以包括如下过程:

第一旋转件410被搅拌齿轮310驱动而旋转,使得第一施力部4110与柔性件401接触,由于柔性件401的一端被第一限位块4011和第一限位孔1111配合所限位,所以柔性件401在第一施力部4110的挤压下被牵拉而运动,从而使得柔性件401的另一端带动过渡件123旋转,使得过渡件123上的两个拨动突起1231先后与被检测件500的第二受力端5006接触并对其施加作用力,使得被检测件500从被检测部5007不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接触的第一状态转动至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接触的第二状态,即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转动至检测位置。由于设置有两个拨动,因此当第一个拨动突起1231与被检测件500上的第二受力端5006接触时,被检测件500从第一状态运动至第二状态,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一次电信号,当第一个拨动突起1231不再与被检测件500的第二受力端5006接触时,在第四弹性件760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被检测件500从第二状态恢复至第一状态,此时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电信号消失;而后随着过渡件123继续旋转,第二个拨动突起1231与被检测件500的第二受力端5006接触,使得被检测件500再次从第一状态运动至第二状态,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产生第二次电信号,而后第二个拨动突起1231不再与被检测件500接触,被检测件500在第四弹性件760的作用下再次恢复至第一状态,此时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第二次电信号消失,图像形成装置根据电信号的次数、持续时长、产生的时间间隔可以判断显影装置的信息(型号、寿命、新旧等)。

当两个拨动突起1231都与被检测件500完成接触后,柔性件401沿着引导斜面1121被推动至卡止突起112远离第一旋转件410的一侧(即卡止突起112的C2方向的一端)并被卡止突起112所阻挡,柔性件401脱离第一施力部4110的运动轨迹,避免柔性件401再次运动,从而完成检测过程。同时可以保证经过检测的显影装置再次装入图像形成装置内时,柔性件401无法再次运动,因此无法使图像形成装置产生电信号,从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判断显影装置为旧显影装置。

每个拨动突起1231带动被检测件500的被检测部5007与检测件接触一次,使图像形成装置产生一次电信号,即产生电信号的次数由拨动突起1231的个数决定,不同型号的显影装置可以社会组不同个数的拨动突起1231,以实现图像形成装置根据不同的电信号产生次数识别不同的显影装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被检测件500,而使过渡件123上的拨动突起1231直接拨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接触并使检测件产生位移。

实施例23

如图202-图209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传动单元和被检测件500的结构有所不同。

示意性的,传动单元包括第一旋转件410和传动件,第一旋转件410上设置有第一传动突起417。传动件包括转动安装于盒体100上的转动杆402(本实施例中的转动杆402也就是摆动件),转动杆402的转动轴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传动突起417设置于第一旋转件410朝向第一端110的一侧,转动杆40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摆动部4021、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摆动部4022,第一摆动部4021用于与第一传动突起417接触,第二摆动部4022用于驱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第二摆动部4022与被检测件500接触的位置位于盒体100的第一端110与第二端120之间。

其中,第一摆动部4021和第二摆动部4022的截面形状都是凸轮形状,第一摆动部4021和第二摆动部4022都设置在转动杆402的圆周面上,沿着转动杆402的径向凸出。

第一旋转件410可转动安装在第一端110上,且第一旋转件410的轴线方向与显影辊210和送粉辊260的轴线方向平行,第一传动突起417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传动突起417间隔设置在第一旋转件410朝向第一端110的一侧,可以理解的,第一传动突起417随着第一旋转件410进行旋转。传动组件设置在第一端110上,传动组件包括驱动齿轮322和设置在驱动齿轮322上的动力接收部321,动力接收部321用于接收外部驱动力。转动杆402可转动设置于壳体的第五端150且转动杆402的轴线沿第一方向延伸,转动杆402可以沿自身轴线转动。

图205和图206示出了,第一旋转件410远离第一传动突起417的一侧设置有啮合段4101和缺口段4102,啮合段4101沿圆周方向设置,传动组件还包括搅拌齿轮310,搅拌齿轮310可转动安装在第一端110上,搅拌齿轮310上设置有啮合部313,啮合部313与啮合段4101啮合,啮合部313跟随搅拌齿轮310转动,啮合部313与啮合段4101啮合,从而带动第一旋转件410进行转动。

如图202-图206所示,当第一摆动部4021与其中一个第一传动突起417抵接后,会随着该第一传动突起417旋转而进行摆动,转动杆402上的第二摆动部4022带动被检测件500运动至检测位置。示例性的,多个第一传动突起417包括多个第一传动突起417包括第一接触突起417A、第二接触突起417B和第三接触突起417C,第一接触突起417A、第二接触突起417B、第三接触突起417C均设置在第一旋转件410靠近第一端110的一侧,第一接触突起417A、第二接触突起417B、第三接触突起417C沿着第一旋转件410的周向间隔分布,第一接触突起417A的弧长大于第二接触突起417B和第三接触突起417C,当第一旋转件410转动时,第一接触突起417A、第二接触突起417B、第三接触突起417C依次带动第一摆动部4021摆动,第一摆动部4021带动转动杆402和第二摆动部4022运动,第二摆动部4022带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由于第一接触突起417A、第二接触突起417B、第三接触突起417C是间隔设置的,所以图像形成装置会产生多段间隔的电信号,由于第一接触突起417A的弧长大于第二接触突起417B和第三接触突起417C,因此,第一接触突起417A与第一摆动部4021接触时,被检测件500处于检测位置的时间长于第二接触突起417B和第三接触突起417C与第一摆动部4021接触时被检测件500处于检测位置的时间,因此,不同弧长的第一接触突起417A、第二接触突起417B、第三接触突起417C会使图像形成装置产生不同时长的电信号,由此来区分不同型号的显影装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不同数量的第一传动突起417,例如设置四个、五个甚至更多的第一传动突起417,也可以设置不同弧长的第一传动突起417,使图像形成装置产生不同时长的电信号,还可以使不同第一传动突起417之间的间隔不同,通过在不同型号的显影装置的第一旋转件410上设置不同数量,不同弧长的第一传动突起417,即可对不同型号的显影装置进行区分。

如图202、图203、图204和图209所示,转动杆402上套设有第三弹性件750,第一端110上安装有第一护盖610,第三弹性件750一端与第一摆动部402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护盖610连接。转动杆402在转动时压缩第三弹性件750,使第三弹性件750产生弹性势能,当第一旋转件410转动到第一传动突起417离开第一摆动部4021后,第三弹性件750恢复原状,弹性势能转化为机械能,使转动杆402复位,此时图像形成装置产生的电信号消失,通过电信号的产生和消失,产生若干段电信号来区分不同型号的显影装置。

本实施例中,传动组件在带动第一旋转件410转动时,第一旋转件410上的第一传动突起417与转动杆402上的第一摆动部4021发生干涉,使得转动杆402相对盒体100转动,通过转动杆402上的第二摆动部4022带动被检测件500相对盒体100运动,从而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获取显影装置的信息。

如图202、图203、图204和图209所示,被检测件500沿第二方向滑动安装于盒体100上,且被检测件500的部分伸出第二端120。

其中,被检测件500形成为杆状结构,该杆状结构的轴线方向与显影辊210和送粉辊260的轴线方向平行。被检测件500远离第一端110的一端伸出第二端120,当被检测件500位于检测位置时,被检测件500伸出第二端120的部分推动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件使得图像形成装置产生电信号。示意性的,被检测件500与盒体100之间连接有第四弹性件760,当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向检测位置滑动时,会使第四弹性件760拉伸并产生弹性势能。当第二摆动部4022脱离被检测件500时,第四弹性件760释放弹性势能,通过第四弹性件760的弹力带动被检测件500从非检测位置滑动至检测位置。随着第一旋转件410的转动,第一旋转件410上的另一第一传动突起417又继续带动第一摆动部4021、转动杆402和第二摆动部4022运动,从而继续推动被检测件500运动,被检测件500沿着显影装置宽度的方向及第二方向往复运动,运动的方向垂直于转动杆402的轴线方向,因此图像形成装置会产生若干段电信号,通过不同的电信号区分不同型号的显影装置。

盒体100上设置有导向件1506,被检测件500设置在导向件1506,导向件1506设置在盒体100的两侧,导向件1506中间是中空的矩形孔,被检测件500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矩形孔内,使被检测件500沿着矩形孔运动,运动的方向垂直于转动杆402的轴线方向,导向件1506具有导向作用,被检测件500设置在导向件1506使被检测件500在第二摆动部4022的推动和第四弹性件760的带动下,沿着导向件1506进行往复运动,确保了被检测件500的移动方向,从而确保被检测件500运动时能稳定推动检测件以使图像形成装置产生电信号。

此结构,被检测件500能够相对盒体100沿第二方向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旋转件410背离第一端1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加速部4103。显影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端110的第二弹性部件770,第二弹性部件770的一端与第一加速部4103相抵,第二弹性部件770用于在第一旋转件410与传动组件脱离传动时带动第一旋转件410转动。

其中,第一加速部4103位于第一旋转件410远离第一传动突起417的一侧。示例性的,第二弹性部件770一端与第一加速部4103抵接、另一端与第一护盖610抵接。第一旋转件410在转动过程中压缩第一加速部4103上的第二弹性部件770,使第二弹性部件770产生弹性势能,在此期间,第一传动突起417随着第一旋转件410转动而带动转动杆402和被检测件500运动使图像形成装置产生电信号,第一接触突起417A、第二接触突起417B、第三接触突起417C依次与第一摆动部4021接触,以第一速度推动第一摆动部4021,使被检测件500以第二速度被推动至检测位置,并推动检测件使图像形成装置产生电信号,然后当第一旋转件410旋转至缺口段4102,此时啮合段4101与啮合部313脱离啮合,第一旋转件410无法继续接收来自搅拌齿轮310的动力,导致第二弹性部件770恢复原状,释放弹性势能,使第一传动突起417以第三速度带动第一摆动部4021运动,从而让被检测件500以第四速度移动至检测位置并推动检测件使得图像形成装置产生电信号,图像形成装置根据被检测件500的移动速度、推动检测件的次数,以及维持在检测位置的时长产生不同的电信号,不同的电信号组合后对应不同的显影装置,由此来区分显影装置。啮合段4101与啮合部313脱离啮合,之后不重新啮合,因此根据电信号是否产生,还能判断显影装置是否已经被使用过。

此结构,当第一旋转件410与传动组件的齿轮脱离啮合后,通过第一加速部4103与第二弹性部件770之间的配合,带动第一旋转件410反向转动,进而第一旋转件410带动转动杆402转动,转动杆402带动被检测件500运动至检测位置,使得图像形成装置持续产生电信号,以完成检测过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相关技术
  • 显影剂收容容器以及具备该显影剂收容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 显影单元清洁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清洁方法
  • 显影剂补充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显影剂收容容器、具备显影剂收容容器的显影装置、以及具备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显影剂收容容器、具备显影剂收容容器的显影装置、以及具备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49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