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履带式楼层内混凝土布料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53


履带式楼层内混凝土布料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履带式楼层内混凝土布料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超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加外围钢结构或外围混合结构成为了超高层建筑的基本形式。通常的施工顺序为:先施工核心筒,然后吊装核心筒外围钢结构并同步铺设楼层面的压型钢板组合楼板,之后进行楼层混凝土浇筑。

通常外围钢结构吊装往往要滞后于核心筒施工8—10层,外围钢结构楼层面的混凝土浇筑施工要滞后于外围钢结构吊装4—6层。核心筒混凝土浇筑用的布料机构,一般设置于整体提升钢平台上,且布料装置随着钢平台的提升而提升。

目前,钢平台提升或者降低时,需要将布料机构拆卸下来,再在原有的钢平台上搭建或者拆卸部分钢架,操作麻烦。

发明内容

为了有效缩短布料机构的高度调整周期,本申请提供一种履带式楼层内混凝土布料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一方面,本申请的目的提供的一种履带式楼层内混凝土布料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履带式楼层内混凝土布料系统,包括履带行走机构,所述履带行走机构上设置有钢平台机构,所述钢平台机构上设置有布料机构;所述钢平台机构包括多个支撑架,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履带行走机构上设置辅助架和驱使辅助架上下移动的驱使件,所述辅助架位于支撑架外,所述辅助架上设置用于与支撑架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提升布料机构的高度时,经固定组件使得辅助架与靠近履带行走机构的支撑架固定,再经驱使件使得辅助架向上运动,以带动钢平台机构和布料机构向上运动,使得钢平台机构与履带行走机构之间的距离大于支撑架的高度;在履带行走机构与钢平台机构之间放入新的支撑架,再经驱使件使得辅助架向下运动,以使得钢平台机构上最下方的支撑架位于新的支撑架上,最后通过连接组件将上述两个支撑架连接在一起即可。当需要降低布料机构的高度时,将钢平台机构上最下方的支撑架拆卸下来即可,这样不需要将布料机构拆卸下来再安装,有效缩短布料机构的高度调整周期。

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插接块和插接槽,所述辅助架上沿水平方向滑移连接有插接块,所述插接槽开设于支撑架的侧面,且所述插接槽与插接块插接配合;所述辅助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插接块水平运动的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驱动件使得插接块水平运动,便于插接块的端部插入插接槽,从而让辅助架与对应的支撑架固定连接在一起,有助于辅助架带动支撑架上下运动。

可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柱和连接槽,所述连接柱固定连接于支撑架的一端,所述连接槽开设于支撑架的另一端,且所述连接槽与连接柱插接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柱与连接槽相配合,能够将相邻两个支撑架连接在一起,以减小支撑架之间出现水平移动的情况,从而使钢平台机构的结构稳定性更好。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的侧面开设有与连接槽相连通的滑移孔,所述滑移孔内滑移连接有卡接杆,所述连接柱的侧面开设有与卡接杆插接配合的卡接槽;所述卡接杆外套接有拉伸弹簧,所述拉伸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卡接杆上,所述拉伸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滑移孔的孔壁上;所述卡接杆位于连接槽一侧的端面为倾斜向上的倾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杆的端部与卡接槽相配合,能够减小连接柱从连接槽内脱离的情况,从而提高钢平台机构的结构稳定性;连接柱插入连接槽的过程中,连接柱的侧面将抵接着卡接杆的倾斜面,使得卡接杆的端部缩入滑移孔内,当卡接杆与卡接槽对齐时,卡接杆的端部将在拉伸弹簧的作用下插入卡接槽,从而使得相邻两个支撑架的连接更便捷。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内设置有圆管,多个所述支撑架上的圆管拼装成输送管,所述输送管与布料机构的布料管相连通;所述圆管的两端均设置有法兰盘,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用于将相抵接法兰盘连接在一起的卡接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组件将相抵接的两个法兰盘连接在一起,从而将圆管连接在原有的输送管上,即调节钢平台机构的刚度时,通过增加或者减少圆管的数量调节输送管的长度,便于输送管给布料机构的布料管输送混凝土。

可选的,所述卡接组件包括两个半圆形的卡接环,所述支撑架上滑移连接有连接杆,所述卡接环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于连接杆的一端;所述卡接环套接于相抵接的两个法兰盘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拉连接杆使得卡接环移动,便于将卡接环套接在相抵接的两个法兰盘外,从而实现相邻两根圆管连接固定的目的。

可选的,所述法兰盘的端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能够增加相邻两根圆管之间的密封性,使得输送管对混凝土的输送效果更好。

可选的,所述连接杆外套接有卡接弹簧,所述卡接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卡接环的外侧壁上,所述卡接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支撑架上;所述卡接环朝向履带行走机构的端面为倾斜面,所述卡接环的倾斜面背离卡接弹簧的方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两根圆管连接过程中,下方圆管上法兰盘将抵接着卡接环的倾斜面,使得两个卡接环相互远离,便于相邻两根圆管上的法兰盘抵接在一起;再通过卡接弹簧使得两个卡接环相互靠拢,从而利用卡接环将两个法兰盘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相邻两根圆管连接固定的目的。

另一方面,本申请的目的提供的一种履带式楼层内混凝土布料系统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履带式楼层内混凝土布料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楼层的高度布置和安装履带行走机构、钢平台机构和布料机构,然后旋转布料机构进行混凝土布料,直至该楼层布料完毕;

拆除或者增加支撑架,使得钢平台机构的高度符合下一个楼层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提升布料机构的高度时,经固定组件使得辅助架与靠近履带行走机构的支撑架固定,再经驱使件使得辅助架向上运动,以带动钢平台机构和布料机构向上运动,使得钢平台机构与履带行走机构之间的距离大于支撑架的高度;在履带行走机构与钢平台机构之间放入新的支撑架,再经驱使件使得辅助架向下运动,以使得钢平台机构上最下方的支撑架位于新的支撑架上,最后通过连接组件将上述两个支撑架连接在一起即可。当需要降低布料机构的高度时,将钢平台机构上最下方的支撑架拆卸下来即可,这样不需要将布料机构拆卸下来再安装,有效缩短布料机构的高度调整周期。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当需要提升布料机构的高度时,经固定组件使得辅助架与靠近履带行走机构的支撑架固定,再经驱使件使得辅助架向上运动,以带动钢平台机构和布料机构向上运动,使得钢平台机构与履带行走机构之间的距离大于支撑架的高度;在履带行走机构与钢平台机构之间放入新的支撑架,再经驱使件使得辅助架向下运动,以使得钢平台机构上最下方的支撑架位于新的支撑架上,最后通过连接组件将上述两个支撑架连接在一起即可。当需要降低布料机构的高度时,将钢平台机构上最下方的支撑架拆卸下来即可,这样不需要将布料机构拆卸下来再安装,有效缩短布料机构的高度调整周期;

2.相邻两根圆管连接过程中,下方圆管上法兰盘将抵接着卡接环的倾斜面,使得两个卡接环相互远离,便于相邻两根圆管上的法兰盘抵接在一起;再通过卡接弹簧使得两个卡接环相互靠拢,从而利用卡接环将两个法兰盘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相邻两根圆管连接固定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履带式楼层内混凝土布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剖视图,主要用于展示支撑架和支撑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支撑架和辅助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支撑架和圆管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履带行走机构;2、钢平台机构;21、支撑架;3、布料机构;4、连接组件;41、连接柱;42、连接槽;5、辅助架;6、驱使件;7、固定组件;71、插接块;72、插接槽;73、驱动件;8、滑移孔;9、卡接杆;10、卡接槽;11、拉伸弹簧;12、圆管;13、法兰盘;14、卡接组件;141、卡接环;142、连接杆;143、卡接弹簧;15、安装槽;16、密封圈;17、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4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履带式楼层内混凝土布料系统。参照图1,该布料系统包括履带行走机构1,履带行走机构1上安装有钢平台机构2,钢平台机构2上安装有布料机构3。其中,履带行走机构1包括平台架体、位于平台架体下方的履带式滚轮和驱动装置;履带式滚轮包括驱动轮、负重轮、托带轮、导向轮和包覆式履带构成,驱动轮与驱动装置连接,驱动装置包括发动机、传动机构和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布料机构3包括活动架、位于活动架底部的回转基座和支撑于活动架上的布料管。

参照图1和图2,为了调节钢平台机构2的高度,钢平台机构2包括多个支撑架21,相邻两个支撑架21之间安装有连接组件4;连接组件4包括连接柱41和连接槽42,连接柱41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支撑架21的底端,连接槽42开设于支撑架21的顶端,且连接槽42与连接柱41插接配合。通过连接柱41与连接槽42相配合,能够将相邻两个支撑架21连接在一起,以减小支撑架21之间出现水平移动的情况,从而使钢平台机构2的结构稳定性更好。

参照图1和图2,为了使得相邻两个支撑架21的连接更便捷,支撑架21的侧面开设有滑移孔8,滑移孔8与连接槽42相连通;滑移孔8内滑移连接有卡接杆9,连接柱41的侧面开设有卡接槽10,卡接槽10与卡接杆9插接配合;卡接杆9外套接有拉伸弹簧11,拉伸弹簧11的一端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卡接杆9上,拉伸弹簧11的另一端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滑移孔8的孔壁上;卡接杆9位于连接槽42一侧的端面为倾斜向上的倾斜面。其中,滑移孔8位于支撑架21的内侧面,通过卡接杆9的端部与卡接槽10相配合,能够减小连接柱41从连接槽42内脱离的情况,从而提高钢平台机构2的结构稳定性;连接柱41插入连接槽42的过程中,连接柱41的侧面将抵接着卡接杆9的倾斜面,使得卡接杆9的端部缩入滑移孔8内,当卡接杆9与卡接槽10对齐时,卡接杆9的端部将在拉伸弹簧11的作用下插入卡接槽10,从而使得相邻两个支撑架21的连接更便捷。

参照图1和图3,为了调节钢平台机构2的高度更方便,履带行走机构1上安装有辅助架5和驱使辅助架5上下移动的驱使件6,辅助架5位于支撑架21外,辅助架5上安装有用于与支撑架21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7。其中,驱使件6为驱使气缸,驱使气缸有四个,四个驱使气缸分别位于辅助架5的四个拐角处;驱使气缸的外壳采用螺栓固定在平台架体上,且驱使气缸的活塞杆采用键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辅助架5的底面。

参照图1和图3,为了辅助架5带动支撑架21上下运动,固定组件7包括插接块71和插接槽72,辅助架5上沿水平方向滑移连接有插接块71,插接槽72开设于支撑架21的侧面,且插接槽72与插接块71插接配合;辅助架5上安装有用于驱动插接块71水平运动的驱动件73。其中,驱动件73为驱动气缸,驱动气缸有两个,两个驱动气缸分别位于支撑架21的相对两侧;驱动气缸的外壳采用螺栓固定在辅助架5上,且驱动气缸的活塞杆采用键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插接块71上。通过启动驱动气缸使得插接块71水平运动,便于插接块71的端部插入插接槽72,从而让辅助架5与对应的支撑架21固定连接在一起,有助于辅助架5带动支撑架21上下运动。

参照图3和图4,为了给布料机构3的布料管输送混凝土,支撑架21内安装有圆管12,多个支撑架21上的圆管12拼装成输送管,输送管与布料机构3的布料管相连通;圆管12的两端均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有法兰盘13。其中,布料管与输送管之间可水平旋转连接。通过将圆管12连接在原有的输送管上,即调节钢平台机构2的高度时,通过增加或者减少圆管12的数量调节输送管的长度,便于输送管给布料机构3的布料管输送混凝土。

参照图3和图4,为了实现相邻两根圆管12连接固定的目的,支撑架21上安装有用于将相抵接法兰盘13连接在一起的卡接组件14,卡接组件14包括两个半圆形的卡接环141,支撑架21上滑移连接有连接杆142,卡接环14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于连接杆142的一端;卡接环141套接于相抵接的两个法兰盘13外。通过推拉连接杆142使得卡接环141移动,便于将卡接环141套接在相抵接的两个法兰盘13外,从而实现相邻两根圆管12连接固定的目的。

参照图3和图4,为了实现相邻两根圆管12连接固定的目的,连接杆142外套接有卡接弹簧143,卡接弹簧14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卡接环141的外侧壁上,卡接弹簧14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支撑架21上;卡接环141朝向履带行走机构1的端面为倾斜面,卡接环141的倾斜面背离卡接弹簧143的方向设置。其中,连接杆142远离卡接环141的一端螺栓连接有拉环17,相邻两根圆管12连接过程中,下方圆管12上法兰盘13将抵接着卡接环141的倾斜面,使得两个卡接环141相互远离,便于相邻两根圆管12上的法兰盘13抵接在一起;再通过卡接弹簧143使得两个卡接环141相互靠拢,从而利用卡接环141将两个法兰盘13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相邻两根圆管12连接固定的目的。

参照图3和图4,为了输送管对混凝土的输送效果更好,法兰盘13的端面开设有安装槽15,安装槽15内安装有密封圈16。通过密封圈16能够增加相邻两根圆管12之间的密封性,使得输送管对混凝土的输送效果更好。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履带式楼层内混凝土布料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提升布料机构3的高度时,经固定组件7使得辅助架5与靠近履带行走机构1的支撑架21固定,再经驱使件6使得辅助架5向上运动,以带动钢平台机构2和布料机构3向上运动,使得钢平台机构2与履带行走机构1之间的距离大于支撑架21的高度;在履带行走机构1与钢平台机构2之间放入新的支撑架21,再经驱使件6使得辅助架5向下运动,以使得钢平台机构2上最下方的支撑架21位于新的支撑架21上,最后通过连接组件4将上述两个支撑架21连接在一起即可。当需要降低布料机构3的高度时,将钢平台机构2上最下方的支撑架21拆卸下来即可,这样不需要将布料机构3拆卸下来再安装,有效缩短布料机构3的高度调整周期。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履带式楼层内混凝土布料系统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楼层的高度布置和安装履带行走机构1、钢平台机构2和布料机构3,然后旋转布料机构3进行混凝土布料,直至该楼层布料完毕。

步骤二、拆除或者增加支撑架21,使得钢平台机构2的高度符合下一个楼层的高度。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说明书(包括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者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楼层混凝土结构湿养护系统及施工方法
  • 一种混凝土布料系统及其布料方法
  • 履带式楼层内混凝土布料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履带式楼层内混凝土布料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0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