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空调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0:50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由热源侧单元、多个利用侧单元、具有辅助热交换器的供气用单元和具有辅助热交换器的排气用单元通过配管连接而成,并且能够使所述各个单元单独地运转和停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205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的所述空调系统中,在利用侧单元、供气用单元以及排气用单元中的任一单元停止的情况下,有时制冷剂积存于该停止的单元的制冷剂回路从而系统整体的制冷剂量变得不足。在所述空调系统中,为了防止上述制冷剂量的不足,在单元停止时不将控制向各个单元的制冷剂量的电动阀设为全闭,而使制冷剂在各个单元的制冷剂回路中循环。因此,在所述空调系统中,在停止的各个单元的制冷剂回路内制冷剂的蒸发、冷凝等不必要地发生,导致空调系统的运转效率的降低。

本公开的目的是抑制空调系统的运转效率的降低。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1)本公开的空调系统,包括:

第一单元,所述第一单元具有第一制冷剂回路,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和第一热交换器;

第二单元,所述第二单元配置于第一空间,并具有包括第二制冷剂回路的第二热交换器;

将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与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连接的液体侧配管以及气体侧配管;

外部空气处理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部具有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和供气风扇,所述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包括第一辅助热交换器,所述第一辅助热交换器与从所述液体侧配管分岔的第一分岔管和从所述气体侧配管分岔的第二分岔配管连接,所述供气风扇将经过所述第一辅助热交换器的外部空气供给至所述第一空间;

设于所述第一分岔配管的第一断流阀;以及

设于所述第二分岔配管的第二断流阀,

通过所述第一断流阀以及所述第二断流阀的工作,在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与所述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之间的制冷剂的流动被截断。

在以上这样的结构中,通过第一断流阀以及第二断流阀,能够将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从第一制冷剂回路完全地断开。因此,在外部空气处理部停止的状态下,能够抑制在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内制冷剂的蒸发、冷凝等发生。由此,能够抑制空调系统的运转效率的降低。

(2)优选的是,包括:检测外部空气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外部空气温度而使所述供气风扇动作,

在所述第一空间处于制冷中且所述外部空气温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一断流阀以及所述第二断流阀关闭,并且使所述供气风扇运转。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空间的制冷中外部空气温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通过将经过第一辅助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截断,能够对于第一空间仅使供气风扇运转而进行外部空气制冷运转。

(3)优选的是,还包括第三单元,所述第三单元配置于与所述第一空间不同的第二空间,并具有包括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三制冷剂回路,

所述第三制冷剂回路通过所述液体侧配管以及所述气体侧配管与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连接。

根据该结构,在制冷时,能够对于第一空间仅使供气风扇运转而进行外部空气制冷运转,并且能够对于第二空间使第三单元的制冷运转继续进行。

(4)优选的是,包括:排气处理部,所述排气处理部具有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和排气风扇,所述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包括第二辅助热交换器,所述第二辅助热交换器与从所述液体侧配管分岔的第三分岔配管和从所述气体侧配管分岔的第四分岔配管连接,所述排气风扇将经过所述第二辅助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一空间的空气放出至外部;以及

第三断流阀,所述第三断流阀设于所述第三分岔配管,

在所述第一空间的制冷中所述外部空气温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三断流阀打开,并且使所述排气风扇运转。

根据该结构,在制冷时,在对于第一空间进行外部空气制冷运转且对于第二空间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二辅助热交换器从第一空间的排气回收热量。由此,能够高效地运转空调系统。

(5)优选的是,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收纳所述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所述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所述供气风扇以及所述排气风扇,并形成有供经过所述第一辅助热交换器的空气经过的供气通路和供经过所述第二辅助热交换器的空气经过的排气通路;以及

热交换部,所述热交换部供经过所述第一辅助热交换器前的所述供气通路内的空气与经过所述第二辅助热交换器前的所述排气通路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外部空气处理部以及排气处理部和热交换部收纳于一个外壳的形态,能够简化外部空气处理部以及排气处理部周围的配管结构。由此,第一制冷剂回路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以及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6)优选的是,所述制冷剂是可燃性制冷剂。

根据该结构,在制冷剂从外部空气处理部以及排气处理部泄漏的情况下,通过关闭各个断流阀,能够抑制从外部空气处理部以及排气处理部泄漏的制冷剂的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热回收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热交换部的立体图。

图5是图3的X-X线处的概略剖视说明图。

图6是图3的Y-Y线处的概略剖视说明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框图。

图8是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热回收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空调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公开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是旨在包含权利要求书表示的、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图1是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整体结构。图1所示的空调系统100是本公开的空调系统的第一实施方式,设于大楼、工厂等而实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空调系统100包括空调机101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空调机101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冷冻循环运转来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制冷和制热。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空调机101使用R32作为制冷剂。另外,R32是具有微燃性的制冷剂。

空调系统100将形成于建筑物B的内部的室内空间S1作为空调对象空间。在建筑物B的内部设有多个室内空间S1。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室内空间S1称为第一空间S11,将与第一空间S11不同的第二室内空间S1称为第二空间S12,并将建筑物B的外部的空间称为室外空间S2。本公开中的室外空间S2为屋外空间。

空调机101具有作为热源侧单元的室外单元110、作为利用侧单元的室内单元120以及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空调机101中,相对于一台室外单元110,连接有两台以上的室内单元120和一台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室内单元120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连接至室外单元110。空调机101能够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来对每个室内单元120自由选择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并进行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所谓的冷热自由系统的空调系统100,但本公开的空调系统也可以不是冷热自由系统。

在空调系统100中,能够通过为第一空间S11设置的室内单元120来进行该第一空间S11的空气调节,并且能够通过第一热回收单元130来进行第一空间S11的换气。在空调系统100中,能够通过为第二空间S12设置的室内单元120来进行第二空间S12的空气调节。室外单元110设置于室外空间S2。第一热回收单元130设置于建筑物B的内部的室内空间S1的外部。

[室外单元的结构]

图2是空调系统100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1所示,室外单元110例如设置于建筑物B的屋顶、阳台等屋外或地下等室外空间S2。如图2所示,在室外单元110内配置有各种设备,这些设备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由此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经由第一连通管11、第二连通管12以及第三连通管13连接至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内的辅助制冷剂回路RC2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内的中间制冷剂回路RC3。

如图2所示,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包括液体侧截止阀21,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2、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3、储罐24、压缩机25、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第三流路切换阀28、室外热交换器30、第一室外膨胀阀34以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通过这些设备经由多个制冷剂配管连接而构成。在室外单元110内配设有室外风扇33、控制部115(参照图7)等。

液体侧截止阀21、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2以及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3是在制冷剂的填充、抽空等时打开或关闭的手动阀。液体侧截止阀21的一端连接至第一连通管11。液体侧截止阀21的另一端与延伸至第一室外膨胀阀34以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制冷剂配管连接。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2的一端连接至第二连通管12。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2的另一端与延伸到第二流路切换阀27的制冷剂配管连接。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3的一端与第三连通管13连接。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3的另一端与延伸到储罐24的制冷剂配管25c连接。

储罐24是用于暂时贮存被吸入至压缩机25的低压制冷剂并将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分离的容器。

压缩机25具有内置压缩机用马达的密闭式结构,例如是涡旋式、旋转式等容积式的压缩机。压缩机25将从吸入配管25b吸入的低压制冷剂压缩后,将其从排出配管25a排出。在压缩机25的内部收纳有冷冻机油。该冷冻机油有时与制冷剂一起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10包括一台压缩机25。不过,室外单元110也可以包括并联连接的两台以上的压缩机25。

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以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是四通换向阀。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以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根据空调机101的运转状况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在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以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的一个制冷剂流入口连接有排出配管25a或从排出配管25a延伸的分岔管。在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以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的一个制冷剂流入口连接有从制冷剂配管25c延伸的分岔管,所述制冷剂配管25c连接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3与储罐24。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以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在运转时构成为一个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被断流,实际上,作为三通阀起作用。

室外热交换器30是交叉翅片型或微通道型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30包含第一热交换部31和第二热交换部32。第一热交换部31设于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部,第二热交换器32设于比第一热交换部31更靠下部处。

第一热交换部31的气体侧端与延伸到第三流路切换阀28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一热交换部31的液体侧端与延伸到第一室外膨胀阀34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第二热交换部32的气体侧端与延伸到第一流路切换阀26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二热交换部32的液体侧端与延伸到第二室外膨胀阀35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经过第一热交换部31及第二热交换部32的制冷剂与室外风扇33生成的空气流进行热交换。室外风扇33例如是螺旋桨风扇,并由室外风扇用马达(省略图示)驱动。室外风扇33生成流入室外单元110内并经过室外热交换器30而向室外单元110外流出的空气流。

第一室外膨胀阀34以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例如是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动阀。第一室外膨胀阀34的一端与从第一热交换部31延伸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一室外膨胀阀34的另一端与延伸到液体侧截止阀21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第二室外膨胀阀35的一端与从第二热交换部32延伸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二室外膨胀阀35的另一端与延伸到液体侧截止阀21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一室外膨胀阀34以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的开度根据运转状况调节,并根据其开度对经过内部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压缩机25、室外风扇33、第一室外膨胀阀34、第二室外膨胀阀35、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以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由控制部115(参照图7)进行动作控制。室外单元110的控制部115经由通信线与室内单元120的室内控制部54(参照图7)以及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的控制部(未图示)间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

[室内单元的结构]

室内单元120是天花板埋入式,天花板悬挂式、落地式或壁挂式。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包括两台以上的室内单元120。

在室内单元120内设有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4。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4包括室内膨胀阀51和室内热交换器5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4由室内膨胀阀51与室内热交换器52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而构成。

在室内单元120配设有室内风扇53以及室内控制部54(参照图7)。室内膨胀阀51是开度能够调节的电动阀。室内膨胀阀51的一端与液体管LP连接。室内膨胀阀51的另一端与延伸到室内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室内膨胀阀51根据其开度对经过其内部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室内热交换器52是交叉翅片型或微通道型的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端与从室内膨胀阀51延伸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室内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端与气体管GP连接。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与室内风扇53生成的空气流进行热交换并从室内热交换器52被排出。

室内风扇53例如是横流风扇或西洛克风扇。室内风扇53通过室内风扇用马达(省略图示)驱动。室内风扇53生成从室内空间流入室内单元120内部并在经过室内热交换器52之后流出至室内空间的空气流。

室内膨胀阀51以及室内风扇53由室内单元120的室内控制部54(参照图7)进行动作控制。在室内控制部54连接有室外单元110的控制部115以及未图示的遥控器。室内控制部54基于输入至遥控器的设定温度等运转条件来驱动室内风扇53或室内膨胀阀51。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的结构]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设于室外单元110与多个室内单元120之间。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具有外壳14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对向室外单元110和各室内单元120流入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如图2所示,在外壳141内收纳有多个集管55、56、57、58和多个切换单元70。

(集管)

如图2所示,多个集管55、56、57、58包括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第一集管55与第一连通管11连接。第二集管56与第二连通管12连接。第三集管57与第三连通管13连接。

(切换单元)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包括多个切换单元70。各个切换单元70形成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的中间制冷剂回路RC3。在各个切换单元70分别连接有1台室内单元120。不过,不需要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的所有的切换单元70都连接有室内单元120,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中也可以存在未连接有室内单元120的切换单元70。

(关于中间制冷剂回路)

多个切换单元70全部是相同的结构,各个切换单元70的中间制冷剂回路RC3分别包括多个阀EV1、EV2、EV3以及多个制冷剂配管。

切换单元70中,多个阀EV1、EV2、EV3包括第一阀EV1、第二阀EV2以及第三阀EV3。这些阀EV1、EV2、EV3由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动阀构成。第二阀EV2及第三阀EV3由控制部(未图示)进行动作控制以采取全闭状态、全开状态和开度调节状态中的任一个。第一阀EV1由控制部(未图示)进行动作控制以采取最小开度状态、全开状态、全闭状态以及开度调节状态中的任一个状态。

切换单元70包括连接第二集管56与第一阀EV1的第一制冷剂管P1。第一制冷剂管P1的中途设有过滤器F1。切换单元70包括第二制冷剂管P2。第二制冷剂管P2的一端与第一阀EV1连接。切换单元70包括利用侧气体配管61。利用侧气体配管61的一端与室内单元120的气体管GP连接。利用侧气体配管61的另一端与第二阀EV2连接。第二制冷剂管P2的另一端与利用侧气体配管61连接。在利用侧气体配管61中设有过滤器F2。

切换单元70包括第三制冷剂管P3。第三制冷剂管P3的一端与第二阀EV2连接。第三制冷剂管P3的另一端与第三集管57连接。第三制冷剂管P3的中途设有过滤器F3。

切换单元70包括利用侧液体配管62。利用侧液体配管62的一端与室内单元120的液体管LP连接。利用侧液体配管62的另一端与过冷热交换器59连接。在过冷热交换器59的内部,设置有第一传热管59a和第二传热管59b。过冷热交换器59在流动于第一传热管59a的制冷剂和流动于第二传热管59b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利用侧液体配管62的另一端与第一传热管59a的一端连接。

切换单元70包括第四制冷剂管P4。第四制冷剂管P4的一端与第一传热管59a的另一端连接。第四制冷剂管P4的另一端与第一集管55连接。

切换单元70包括从第四制冷剂管P4的中途分岔的第五制冷剂管P5。第五制冷剂管P5的一端与第三阀EV3的一端连接。在第五制冷剂管P5的中途设有过滤器F4。

切换单元70包括第六制冷剂管P6以及第七制冷剂管P7。第六制冷剂管P6的一端与第三阀EV3连接。第六制冷剂管P6的另一端与过冷热交换器59的第二传热管59b的一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P7的一端与过冷热交换器59的第二传热管59b连接。第七制冷剂管P7的另一端与第四集管58连接。第四集管58经由连接管63与第三集管57连接。

制冷剂从第一集管55经由第四制冷剂管P4、第五制冷剂管P5、第三阀EV3、第六制冷剂管P6、过冷热交换器59以及第七制冷剂管P7流入第四集管58。接着,流入第四集管58的制冷剂穿过连接管63流入第三集管57。

[第一热回收单元的结构]

第一热回收单元130是将进行冷却、加热处理过的空气(外部空气)供给至室内空间S1并且能够在从由室内空间S1排出的空气(排气)回收热量的同时,对室内空间S1进行换气的装置,也称为外部空气处理单元。第一热回收单元130配置于建筑物B的内部的室内空间S1的外部。第一热回收单元130配置于室内空间S1的天花板背侧的空间,并通过管道与室内空间S1以及室外空间S2相连。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第一热回收单元130配置于室内空间S1的天花板背侧的空间的情况,但本公开的第一热回收单元可以是天花板悬挂式,天花板埋入式,落地式或壁挂式,且可以配置于天花板背侧以外的场所。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具有包括辅助制冷剂回路RC2的外部空气处理部130A以及排气处理部130B。外部空气处理部130A具有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以及供气风扇137,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构成作为辅助制冷剂回路RC2的一部分的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1。排气处理部130B具有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以及排气风扇138,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构成作为辅助制冷剂回路RC2的另一部分的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22。

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以及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例如是交叉翅片型或微通道型的热交换器。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液体侧端经由第一分岔配管14与第一连通管11连接。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气体侧端经由第二分岔配管15与第三连通管13连接,或者,经由第二分岔配管15以及第五分岔配管18与第二连通管12连接。在第一分岔配管14的中途部设有第一电动阀136a。

在第二分岔配管15连接有第五分岔配管18的一端。第五分岔配管18的另一端与第二连通管12连接。第一切换阀165配置于第二分岔配管15中的与和第五分岔配管18的连接位置相比靠第三连通管13侧的位置处。在第五分岔配管18的中途部配置有第二切换阀166。

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的液体侧端经由第三分岔配管16与第一连通管11连接。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的气体侧端经由第四分岔配管17与第三连通管13连接,或者,经由第四分岔配管17以及第六分岔配管19与第二连通管12连接。在第三分岔配管16的中途部设有第二电动阀136b。

在第四分岔配管17连接有第六分岔配管19的一端。第六分岔配管19的另一端与第二连通管12连接。第三切换阀167配置于第四分岔配管17中的与和第六分岔配管19的连接位置靠第三连通管13侧的位置处。在第六分岔配管19的中途部配置有第四切换阀168。

第一电动阀136a是用于对经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制冷剂量进行调节的阀。第二电动阀136b是用于对经过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的制冷剂量进行调节的阀。第一电动阀136a以及第二电动阀136b是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动阀。

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1经由第一分岔配管14与第一连通管11连接,经由第二分岔配管15与第三连通管13连接,并经由第二分岔配管15以及第五分岔配管18与第二连通管12连接。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22经由第三分岔配管16与第一连通管11连接,经由第四分岔配管17与第三连通管13连接,并经由第四分岔配管17以及第六分岔配管19与第二连通管12连接。

(供气风扇以及排气风扇)

在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内配设有供气风扇137以及排气风扇138。供气风扇137构成外部空气处理部130A的一部分,排气风扇138构成排气处理部130B的一部分。供气风扇137以及排气风扇138例如是西洛克风扇。供气风扇137通过供气风扇用马达(省略图示)驱动。供气风扇137生成从室外空间S2(参照图1)流入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内部并经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之后流出至第一空间S11(参照图1)的空气流。排气风扇138通过排气风扇用马达(省略图示)驱动。排气风扇138生成从第一空间S11(参照图1)流入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内部并经过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之后流出至室外空间S2(参照图1)的空气流。

(供气通路以及排气通路)

如图3所示,回风引入口157用于将来自室内空间S1(参照图1)的空气(回风)RA引入外壳150内。回风引入口157经由未图示的管道等与室内空间S1相连。排气吹出口42用于将引入外壳150内的回风RA作为排气EA排出至室外空间S2(参照图1)。排气吹出口155经由未图示的管道等与室外空间S2相连。外部空气引入口158用于将来自室外空间S2的空气(外部空气)OA引入至外壳150内。外部空气引入口158经由未图示的管道等与室外空间S2相连。供气吹出口156用于将引入至外壳150内的外部气体OA作为供气SA供给至室内空间S1。供气吹出口156经由未图示的管道等与室内空间S1相连。

(热交换部)

图4是热交换部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部134是构成为第一空气流A1与第二空气流A2几乎正交的正交式全热交换器。该热交换部134具有分隔板134a及隔壁板134b。分隔板134a与隔壁板134b通过合适的粘接剂交替地层叠。热交换部134整体上形成为大致四棱柱形状。

分隔板134a具有传热性及透湿性,且形成为平板状。隔壁板134b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截面连续而形成的波板状。隔壁板134b在相邻的两块分隔板134a之间形成空气的通路。隔壁板134b在分隔板134a与隔壁板134b层叠的方向(图4中的上下方向)上以每一块改变90度的角度的方式层叠。由此,用于使第一空气流A1通过的供气侧通路134d与用于使第二空气流A2通过的排气侧通路134c隔着一块分隔板134a在其两侧互相正交地形成。流动于排气侧通路134c的空气与流动于供气侧通路134d的空气经由具有传热性及透湿性的分隔板134a进行显热以及潜热的交换(全热交换)。在空调系统100中,通过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在流动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1的制冷剂中进行热回收,并且,通过热交换部134进一步在流动于外壳150的空气间(回风RA与外部空气OA之间)进行热回收,能够进一步提高空调机101的运转效率。

图5是图3的X-X线处的概略剖视说明图。图6是图3的Y-Y线处的概略剖视说明图。如图3、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具有外壳150。外壳150的内部通过热交换部134划分为室内空间S1侧和室外空间S2侧这两个区域。如图5所示,在外壳150内,比热交换部134更靠第一空气流A1的上游侧处形成有上游侧供气通路151a,在比热交换部134更靠第一空气流A1的下游侧处形成有下游侧供气通路151b。通过上游侧供气通路151a和下游侧供气通路151b构成供气通路151,所述供气通路151使室内空间S1与室外空间S2经由热交换部134连通。

如图6所示,在外壳150内,比热交换部134更靠第二空气流A2的上游侧处形成有上游侧供气通路152a,在比热交换部134更靠第二空气流A2的下游侧处形成有下游侧供气通路152b。通过上游侧供气通路152a和下游侧供气通路152b构成排气通路152,所述排气通路152使室内空间S1与室外空间S2经由热交换部134连通。

如图5及图6所示,在下游侧供气通路151b与上游侧排气通路152a之间设置有划分壁153。在上游侧供气通路151a与下游侧排气通路152b之间设置有划分壁154。

如图5所示,下游侧供气通路151b中,在供气吹出口156的附近配置有供气风扇137以及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由该供气风扇137运转而生成第一空气流A1,室外空间S2的外部空气OA经过供气通路151,通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进行热交换并作为供气SA被供给至室内空间S1。如图2以及图3所示,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在流动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1的制冷剂和经过供气通路151的空气(外部空气OA)间进行热交换(热回收)。

如图6所示,下游侧排气通路152b中,在排气吹出口155的附近配置有排气风扇138以及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通过运转该排气风扇138来生成第二空气流A2,来自室内空间S1的回风RA穿过排气通路152,通过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进行热交换并作为排气EA而排出至室外空间S2。如图2以及图3所示,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在流动于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22的制冷剂和经过排气通路152的空气(排气EA)间进行热交换(热回收)。

如上所述,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包括:外壳150,所述外壳150收纳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1、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22、供气风扇137以及排气风扇138,并且形成有供气通路151和排气通路152,所述供气通路151供经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空气经过,所述排气通路152供经过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的空气经过;以及热交换部134,所述热交换部134供经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前的供气通路151内的空气与经过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前的排气通路152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空调系统100中,通过将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外部空气处理部130A以及排气处理部130B和热交换部134收纳于一个外壳150,能够简化外部空气处理部130A和排气处理部130B周围的配管结构。由此,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1以及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22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有外部空气处理部130A和排气处理部130B的第一热回收单元130,但本公开的热回收单元也可以仅包括外部空气处理部130A。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外部空气处理部130A以及排气处理部130B收纳于一个外壳150的第一热回收单元130进行了例示,但本公开的热回收单元的外部空气处理部和排气处理部可以分离且能够分别设置于不同的位置。

[关于控制部]

图7是空调系统100的控制框图。如图7所示,空调系统100包括控制部115。控制部115是控制空调机101以及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的动作的装置,例如,由包括CPU等处理器和RAM、ROM等存储器的微型计算机构成。控制部115也可以是使用LSI、ASIC、FPGA等以作为硬件来实现。控制部115通过处理器执行安装于存储器的程序以发挥规定的功能。另外,控制部115可以作为空调机101的一部分与该空调机101一体地设置,也可以作为与空调机101分离的装置分体设置。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15设于室外单元110。控制部115连接有内置于室外单元110的压缩机25、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第三流路切换阀28、室外风扇33、第一室外膨胀阀34、第二室外膨胀阀35以及温度传感器116。控制部115经由室内单元120的室内控制部54连接有室内膨胀阀51以及室内风扇53。控制部115连接有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第一电动阀136a、第二电动阀136b、供气风扇137以及排气风扇138。另外,控制部115也可以经由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控制部(未图示)与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各个电动阀136a、136b、供气风扇137以及排气风扇138连接。控制部115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切换单元70)的控制部(未图示)连接有第一阀EV1、第二阀EV2以及第三阀EV3。控制部115连接有第一~第四的各个断流阀161~164、第一切换阀165以及第二切换阀166。控制部115连接有温度传感器116以及制冷剂传感器180。控制部115根据空调系统100的运转状况来对连接的上述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

[关于断流阀]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空调系统100具有四个断流阀161~164。第一~第四的各个断流阀161~164是电动阀,第一断流阀161配置于第一分岔配管14,第二断流阀162配置于第二分岔配管15,第三断流阀163配置于第三分岔配管16,第四断流阀164配置于第四分岔配管17。

在空调系统100中,制冷剂传感器180(参照图7)配置于能够检测从第一热回收单元130泄漏的制冷剂的位置处。当制冷器传感器180检测到制冷剂时,控制部115使所有的断流阀161~164工作。在空调系统100中所有的断流阀161~164工作的情况下,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辅助制冷剂回路RC2(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1和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22)与其他的各个制冷剂回路RC1、RC3、RC4完全断开。因此,在空调系统100中,即使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R32)从第一热回收单元130泄漏,在该时刻也超过贮存于辅助制冷剂回路RC2内的制冷剂的量,从而能够抑制制冷剂从该第一热回收单元130泄漏。另外,制冷剂传感器180可以分别设于供气通路151以及排气通路152。在该结构中,当供气通路151的制冷剂传感器180检测到制冷剂时,可以仅使供气通路151侧的断流阀161、162断流,当排气通路152的制冷剂传感器180检测到制冷剂时,可以仅使排气通路152侧的断流阀163、164断流。

[空调系统的运转]

以下,参照图2,对通过空调系统100使所有正在工作的室内单元120进行制冷的情况(以下,也称为“全制冷运转”)、使所有正在工作的室内单元120进行制热的情况(以下,也称为“全制热运转”)、使正在工作的室内单元120的一部分进行制冷而其余部分进行制热的情况(以下,也称为“制冷制热混合运转”)以及使用第一热回收单元130进行外部空气制冷的情况(以下,也称为“外部空气制冷运转”)进行说明。

(全制冷运转)

在全制冷运转中,各个阀由控制部115进行如下调节。切换单元70的第一阀EV1被设为全闭,第二阀EV2被设为全开,第三阀EV3开度被调节,室内膨胀阀51开度被调节,第一室外膨胀阀34和第二室外膨胀阀35被设为全开。各个断流阀161~164被设为全开,第一电动阀136a以及第二电动阀136b开度被调节。室外单元110的第一流路切换阀26被切换以连接压缩机25的排出配管25a与第二热交换部32的气体侧端。第二流路切换阀27被切换以连接排出配管25a与第二连通管12。第三流路切换阀28被切换以连接排出配管25a与第一热交换部31的气体侧端。另外,在本公开的空调系统100中,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也可以始终在第二连通管12中流动,因此,第二流路切换阀27也可以省略。设置有第二流路切换阀27的情况下,通过与第二连通管12相连的第一阀EV1变为最小开度并在不需要供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动于第二连通管12时切换第二流路切换阀27,能够防止制冷剂积存于第一阀EV1和第二流路切换阀27之间。

在停止中的室内单元120中,通过控制部115进行全制冷运转、全制热运转以及制冷制热混合运转中的任一运转的情况下,室内膨胀阀51设为全闭,与该室内单元120对应的第一阀EV1设为最小开度,第二阀EV2以及第三阀EV3设为全闭。

当压缩机25驱动时,由压缩机25压缩后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排出配管25a、第一流路切换阀26以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等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0并冷凝。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中冷凝过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4、35、液体侧截止阀21等流入第一连通管11。

流入第一连通管11的制冷剂流经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的第一集管55而向各切换单元70的第四制冷剂管P4流入。向第四制冷剂管P4流入的制冷剂流入过冷热交换器59的第一传热管59a,并经由利用侧液体配管62流入室内单元120。

向第四制冷剂管P4流入的制冷剂还分岔而流经第五制冷剂管P5,并根据第三阀EV3的开度被减压,流入过冷热交换器59的第二传热管59b。在该过冷热交换器59中,在流动于第一传热管59a的制冷剂和流动于第二传热管59b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流动于第一传热管59a的制冷剂被过冷并流入室内单元120。

流动于过冷热交换器59的第二传热管59b的制冷剂从第七制冷剂管P7流入第四集管58,并经由连接管63流入第三集管57。流入室内单元120的制冷剂由室内膨胀阀51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52中蒸发。

在室内单元120中,在室内热交换器52处蒸发的制冷剂从气体管GP流入利用侧气体配管61并主要经过第二阀EV2流入第三集管57。流入第三集管57的制冷剂经由第三连通管13以及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3流入储罐24并向压缩机25被吸入。

(关于由全制冷运转时的第一热回收单元实现的处理)

参照图2,对由全制冷运转时的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实现的处理进行说明。空调系统100处于制冷运转中的情况下,将第一切换阀165设为打开,将第二切换阀166设为关闭。由此,在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从第一连通管11以及第一分岔配管14供给有液体制冷剂,该液体制冷剂流入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所述液体制冷剂在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与空气(外部空气OA)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从第二分岔配管15流入第三连通管13。如此,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在制冷运转时将外部空气OA冷却并将供气SA供给至第一空间S11。

空调系统100处于制冷运转中的情况下,将第三切换阀167设为关闭,将第四切换阀168设为打开。由此,在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从第二连通管12、第六分岔配管19以及第四分岔配管17供给有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流入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所述气体制冷剂在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与空气(排气EA)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液体制冷剂。该液体制冷剂从第三分岔配管16流入第一连通管11。如此,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在制冷运转时从回风RA回收热量的同时将排气EA放出至室外空间S2。另外,由于第一阀EV1设为全闭,因此,经由第二流路切换阀27流动至第二连通管12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不流动于室内单元120。

(关于全制热运转)

在全制热运转中,各个阀由控制部115进行如下调节。切换单元70的第一阀EV1被设为全开,第二阀EV2被设为全闭,第三阀EV3被设为全闭,室内膨胀阀51被设为全开,第一室外膨胀阀34和第二室外膨胀阀35开度被调节。各个断流阀161~164被设为全开,第一电动阀136a以及第二电动阀136b开度被调节。室外单元110的第一流路切换阀26被切换以连接制冷剂配管25c与第二热交换部32的气体侧端。第二流路切换阀27被切换以连接排出配管25a与第二连通管12。第三流路切换阀28被切换以连接制冷剂配管25c与第一热交换部31的气体侧端。

当压缩机25驱动时,由压缩机25压缩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排出配管25a及第二流路切换阀27等流入第二连通管12。流入第二连通管12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的第二集管56、切换单元70的第一制冷剂管P1而经过第一阀EV1,并从利用侧气体配管61流入室内单元120的气体管GP。

流入气体管GP的制冷剂流入室内单元120的室内热交换器52并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经过室内膨胀阀51,在液体管LP中流动,并流入切换单元70的利用侧液体配管62。流入利用侧液体配管62的制冷剂经由过冷热交换器59、第四制冷剂管P4而流入第一集管55。

流入第一集管55的制冷剂在第一连通管11中流动并流入室外单元110,在第一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4、35中被减压。减压过的制冷剂在经过室外热交换器30时蒸发,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26以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等流入储罐24并被吸入至压缩机25。

(关于由全制热运转时的第一热回收单元实现的处理)

参照图2,对由全制热运转时的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实现的处理进行说明。空调系统100处于制热运转中的情况下,将第一切换阀165设为关闭,第二切换阀166设为打开,第三切换阀167设为打开,将第四切换阀168设为关闭。由此,在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从第二连通管12、第五分岔配管18以及第二分岔配管15供给有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流入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所述气体制冷剂在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中与空气(外部空气OA)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液体制冷剂。该液体制冷剂从第一分岔配管14流入第一连通管11。如此,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在制热运转时将外部空气OA加热并将供气SA供给至第一空间S11。

在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从第一连通管11、第三分岔配管16供给有液体制冷剂,该液体制冷剂流入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所述液体制冷剂在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中与空气(排气EA)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从第四分岔配管17流入第三连通管13。如此,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在制热运转时从回风RA回收热量的同时将排气EA放出至室外空间S2。

(关于制冷制热混合运转)

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中,各个阀由控制部115进行如下调节。在与正在工作的室内单元120中的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120(以下,也称为“制冷侧室内单元120”)对应的切换单元70(以下,也称为“制冷侧切换单元70”)中,第一阀EV1被设为最小开度,第二阀EV2被设为全开,第三阀EV3开度被调节,制冷侧室内单元120的室内膨胀阀51开度被调节。各个断流阀161~164被设为全开,第一电动阀136a以及第二电动阀136b开度被调节。室外单元110的第一流路切换阀26被切换以连接制冷剂配管25c与第二热交换部32的气体侧端。第二流路切换阀27被切换以连接排出配管25a与第二连通管12。第三流路切换阀28被切换以连接排出配管25a与第一热交换部31的气体侧端。

在与正在工作的室内单元120中的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单元120(以下,也称为“制热侧室内单元120”)对应的切换单元70(以下,也称为“制热侧切换单元70”)中,第一阀EV1被设为全开,第二阀EV2被设为全闭,第三阀EV3被设为全闭,制热侧室内单元120的室内膨胀阀51被设为全开,第一室外膨胀阀34以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开度被调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空间S11的室内单元120(制冷侧室内单元120)进行制冷运转,并使第二空间S12的室内单元120(制热侧室内单元120)进行制热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在作为第一空间S11用而设置的第一热回收单元130中,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与第一空间S11的制冷侧室内单元120配合而作为蒸发起作用,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作为冷凝器起作用。

当压缩机25驱动时,由压缩机25压缩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排出配管25a及第二流路切换阀27流入第二连通管12。由压缩机25压缩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的另一部分经由排出配管25a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而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第一热交换部31中冷凝,并且一部分经由第一室外膨胀阀34流入第一连通管11,剩余部分流入第二室外膨胀阀35。在第一热交换部31中冷凝后的制冷剂经由第二室外膨胀阀35在第二热交换部32中蒸发并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26被吸入至压缩机25。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中,第二热交换部32的使用方式根据室内单元120以及第一热回收单元130中的制冷剂的冷凝量及蒸发量的平衡而改变。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中,也可以是,根据室内单元120以及第一热回收单元130中的制冷剂的冷凝量及蒸发量的平衡,第一热交换部31及第二热交换部32两者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起作用。

流入第二连通管12的制冷剂流入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的第二集管56,在制热侧切换单元70的第一制冷剂管P1、第一阀EV1、利用侧气体配管61中流动,并流入气体管GP。

流入气体管GP的制冷剂在制热侧室内单元120的室内热交换器52中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从液体管LP流入制热侧切换单元70的利用侧液体配管62,在过冷热交换器59、第四制冷剂管P4中流动并流入第一集管55。

从室外单元110流入第一连通管11的制冷剂也流入第一集管55。流入第一集管55的制冷剂经过制冷侧切换单元70的第四制冷剂管P4、过冷热交换器59、利用侧液体配管62、液体管LP流入制冷侧室内单元120。此时经过过冷热交换器59的制冷剂通过从第四制冷剂管P4分岔而流经第五制冷剂管P5且在第三阀EV3中被减压的制冷剂来进行过冷。

流入制冷侧室内单元120的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51中被减压,并在室内热交换器52中蒸发从而对室内进行制冷。蒸发后的制冷剂流经气体管GP,并流入制冷侧切换单元70的利用侧气体配管61,经过第二阀EV2流入第三制冷剂管P3及第三集管57,且在第三连通管13中流动而流入储罐24并被吸入至压缩机25。

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与第一空间S11的制冷侧室内单元120配合而作为蒸发器起作用,将外部空气OA冷却并将供气SA供给至第一空间S11。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作为冷凝器起作用,从回风RA回收热量以使气体制冷剂蒸发,将升温过的回风RA作为排气EA放出至室外空间S2。

(关于外部空气制冷运转)

在空调系统100中,将温度传感器116(参照图7)设于室外单元110。温度传感器116对室外空间S2的空气的温度(外部空气温度T)进行测量。另外,温度传感器116的设置位置可以是室外单元110以外的室外空间S2。当外部空气温度T低于规定的设定温度TS时,控制部115判断为能够对室内空间S1进行外部空气制冷运转。设定温度TS预先存储于控制部115。另外,设定温度TS能够通过操作控制部115来改变。

此处,参照图2,对第二空间S12中继续室内单元120的制冷运转并针对第一空间S11使第一热回收单元130进行外部空气制冷运转的情况进行说明。在空调系统100中,控制部115判定为能够进行外部空气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如下那样切换各部分的动作。

具体而言,在空调系统100中,在第一空间S11的制冷中外部空气温度T低于设定温度TS的情况下,控制部115使室内单元120停止并且使由第一热回收单元130进行的换气继续。另外,控制部115使第一断流阀161以及第二断流阀162关闭并且使供气风扇137运转。由此,第一空间S11的空调模式从常规的制冷运转被切换至外部空气制冷运转。

在空调系统100中,在外部空气制冷运转中,将要经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制冷剂截断。因此,在空调系统100中,在外部空气制冷运转中,能够不伴随由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实现的热交换而仅使供气风扇137运转,由此,能够高效地运转空调系统10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空调系统100中,基于外部空气温度T的测量值而自动地进行外部空气制冷运转的情况,不过本公开的空调系统也可以是基于用户的指示而手动地切换至外部空气制冷运转的结构。

另外,在空调系统100中,在外部空气制冷运转中,控制部115将第三断流阀163以及第四断流阀164维持于“打开”从而继续向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的制冷剂的供给。

在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从第二连通管12以及第四分岔配管17供给有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且该气体制冷剂流入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所述气体制冷剂在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与空气(排气EA)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液体制冷剂。该液体制冷剂从第三分岔配管16流入第一连通管11。如此,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在外部空气制冷运转时能够使来自回风RA的热回收继续进行。

在空调系统100中,能够对第一空间S11进行外部空气制冷运转,并且能够通过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进行来自第一空间S11的排气EA的热回收。由此,能够更高效地运转空调系统100。此外,为了抑制从第一热回收单元130泄漏的制冷剂量,优选的是设置第四断流阀164,不过,作为在外部空气制冷时的由排气处理部130B进行的用于实现热回收的结构,第四断流阀164也可以省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具有微燃性的R32用作制冷剂的空调系统100,不过,本公开的空调系统也可以使用不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

在空调系统100中,还包括配置于与第一空间S11不同的第二空间S12的室内单元120。对第二空间S12进行空气调节的室内单元120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4通过第一连通管11以及第三连通管13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独立地连接。因此,在空调系统100中,在制冷中,第一空间S11中能够进行由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实现的外部空气制冷运转,并且第二空间S12中能够继续用于该第二空间S12的室内单元120的制冷运转。

[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

图8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图。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热回收单元的概略结构的图。如图8所示,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200包括空调机102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空调系统200在包括空调机102以替代空调机101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不同。另外,在图8~图11中,对与图1~图7中说明过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且在以下的说明中,除特别说明的情况外,省略对标注了相同符号的结构的说明。

[空调机102的结构]

如图8以及图9所示,空调机102具有室外单元110、室内单元120以及第二热回收单元170。空调机102中,相对于一台室外单元110,连接有两台以上的室内单元120和一台第二热回收单元170。空调机102能够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来对每个室内单元120自由选择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并进行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空调机102在包括第二热回收单元170以替代第一热回收单元130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1不同。

[第二热回收单元的结构]

第二热回收单元170是能够进行室内空间S1的换气的装置,并配置于建筑物B的内部中的室内空间S1的外部。第二热回收单元170配置于室内空间S1的天花板背侧的空间,并通过管道与室内空间S1以及室外空间S2相连。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第二热回收单元170配置于室内空间S1的天花板背侧的空间的情况,但本公开的第二热回收单元可以是天花板悬挂式、天花板埋入式、落地式或壁挂式,且可以配置于天花板背侧以外的场所。如图10所示,第二热回收单元170包括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以及热交换部134。第二热回收单元170包括外部空气处理部170A和排气处理部170B。外部空气处理部170A具有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排气侧处理部170B具有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在第二热回收单元170内设有第三辅助制冷剂回路RC5。第三辅助制冷剂回路RC5由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以及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通过辅助制冷剂配管135连接而构成。辅助制冷剂配管135包含第一辅助制冷剂管135a、第二辅助制冷剂管135b、第三辅助制冷剂管135c、第四辅助制冷剂管135d以及第五辅助制冷剂管135e。

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一侧端与从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延伸的第三辅助制冷剂管135c连接。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另一侧端与第二辅助制冷剂管135b的一端连接。第二辅助制冷剂管135b的另一端与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的一侧端连接。在第二辅助制冷剂管135b的中途部设有电动阀139。电动阀139是开度能够调节的电动阀。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的另一侧端与从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延伸的第一辅助制冷剂管135a连接。

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是具有四个端口的四通换向阀,且各个端口连接有第一辅助制冷剂管135a、第二辅助制冷剂管135b、第四辅助制冷剂管135d以及第五辅助制冷剂管135e。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第四辅助制冷剂管135d与第七分岔配管191连接,第五辅助制冷剂管135e与第八分岔配管192连接。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对第一辅助制冷剂管135a、第二辅助制冷剂管135b、第四辅助制冷剂管135d以及第五辅助制冷剂管135e之间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

第三辅助制冷剂回路RC5经由第七分岔配管191与高压气体侧的第二连通管12连接,并且经由第八分岔配管192与低压气体侧的第三连通管13连接。

(控制部的结构)

图11是空调系统200的控制框图。如图11所示,在空调系统200中,控制部115连接有内置于室外单元110的压缩机25、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第三流路切换阀28、室外风扇33、第一室外膨胀阀34以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控制部115经由室内单元120的室内控制部54连接有室内膨胀阀51以及室内风扇53。控制部115连接有第二热回收单元170的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电动阀139、供气风扇137以及排气风扇138。控制部115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切换单元70)的未图示的控制部连接有第一阀EV1、第二阀EV2以及第三阀EV3。控制部115连接有第五断流阀193以及第六断流阀194。控制部115连接有温度传感器116以及制冷剂传感器180。控制部115根据空调系统200的运转状况来对连接的上述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另外,在空调系统200中,也可以将控制部(未图示)设于第二热回收单元170,控制部115也可以经由第二热回收单元170的控制部(未图示)与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电动阀139、供气风扇137以及排气风扇138连接。

(关于外部空气制冷运转)

在空调系统200中,在进行外部空气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停止室内单元120,并且继续由第二热回收单元170实现的换气。具体而言,在空调系统200中,在第一空间S11通过室内单元120而处于制冷中的情况下,当温度传感器116检测到的外部空气温度T低于设定温度TS时,控制部115使第五断流阀193以及第六断流阀194关闭,并且使供气风扇137运转。在空调系统200中,由此,能够将第一空间S11的空气调节从通常的制冷运转切换至外部空气制冷运转。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空调系统200中,在外部空气制冷运转中将要经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制冷剂截断。因此,在空调系统200中,外部空气制冷运转中能够不伴随由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实现的热交换而仅使供气风扇137运转,由此,能够高效地运转空调系统200。

在空调系统200中,还包括配置于与第一空间S11不同的第二空间S12的室内单元120。对第二空间S12进行空气调节的室内单元120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4通过第一连通管11以及第三连通管13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独立地连接。因此,在空调系统200中,在制冷中,第一空间S11中能够进行由第二热回收单元170实现的外部空气制冷运转,并且第二空间S12中能够继续用于该第二空间S12的室内单元120的制冷运转。

(关于制冷剂向第二热回收单元的积存)

参照图9,对空调系统200停止,但第二热回收单元170的各个风扇137、138运转时的第二热回收单元170的状态进行说明。在进行制冷运转的时期,在对第二空间S12不需要使室内单元120进行制冷运转,而对第一空间S11进行由第二热回收单元170实现的外部空气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各个空间S11、S12的室内单元120停止,但第二热回收单元170的各个风扇137、138运转。在该情况下,通过关闭第五断流阀193以及第六断流阀194,能够防止制冷剂向第二热回收单元170的积存。

(关于制冷剂泄漏时的断流阀的动作)

在空调系统200中,制冷剂传感器180(参照图11)配置于能够检测从第二热回收单元170泄漏的制冷剂的位置处。制冷剂传感器180检测到制冷剂的情况下,控制部115使第五断流阀193以及第六断流阀194工作。在空调系统200中,第五断流阀193以及第六断流阀194工作的情况下,第二热回收单元170的第三辅助制冷剂回路RC5与空调系统200中的其他各制冷剂回路RC1、RC3、RC4完全断开。因此,在空调系统200中,即使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R32)从第二热回收单元170泄漏,在该时刻也超过贮存于第三辅助制冷剂回路RC5内的制冷剂的量,从而能够抑制制冷剂从该第二热回收单元170泄漏。

[其他变形例]

以上说明的各个空调系统100、200使用冷热自由型的空调机101、102而构成,不过,本公开的空调系统也可以使用冷热自由型以外的空调机,也可以使用冷热切换型的热泵式空调机而构成。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空调系统100包括:室外单元110,所述室外单元110具有包括压缩机25和室外热交换器30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室内单元120,所述室内单元120配置于第一空间S11并具有包括室内热交换器52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4;将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4连接的液体侧的第一连通管11以及气体侧的第三连通管13;外部空间处理部130A,所述外部空气处理部130A具有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1和供气风扇137,所述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1包括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所述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与从第一连通管11分岔的第一分岔配管14和从第三连通管13分岔的第二分岔配管15连接,所述供气风扇137将经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外部空气OA供给至第一空间S11;设于第一分岔配管14的第一断流阀161;以及设于第二分岔配管15的第二断流阀162。空调系统100中,通过第一断流阀161和第二断流阀162的工作,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1之间的制冷剂的流动被截断。

在以上这样的结构中,通过第一断流阀161以及第二断流阀162,能够将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1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完全地断开。因此,在外部空气处理部130A停止的状态下,能够抑制在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1内制冷剂的蒸发、冷凝等发生,由此,能够抑制空调系统100的运转效率的降低。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空调系统100包括检测外部空气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16和基于温度传感器116检测到的外部空气温度而使供气风扇137动作的控制部115。

空调系统100中,在第一空间S11处于制冷中且外部空气温度低于设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115使第一断流阀161以及第二断流阀162关闭并且使供气风扇137运转。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空间S11的制冷中外部空气的温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通过将要经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制冷剂截断,对于第一空间S11,能够仅运转供气风扇137并进行外部空气制冷。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空调系统100中,还包括配置于与第一空间S11不同的第二空间S12并具有包括室内热交换器52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4的室内单元120,且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4通过第一连通管11和第三连通管13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连接。

根据该结构,在制冷时,在设有供气风扇137的第一空间S11中能够进行仅由外部空气处理部130A、170A的供气风扇137实现的外部空气制冷运转,并且在第二空间S12中能够继续室内单元120的制冷运转。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空调系统100还包括排气处理部130B和第三断流阀163,所述排气处理部130B具有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22和排气风扇138,所述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22包括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所述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与从第一连通管11分岔的第三分岔配管16和从第三连通管13分岔的第四分岔配管17连接,所述排气风扇138将经过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的第一空间S11的空气放出至外部,所述第三断流阀163设于第三分岔配管16。在空调系统100中,控制部115在第一空间S11的制冷中外部空气温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使第三断流阀163打开并且使排气风扇138运转。

根据该结构,在制冷时,在对第一空间S11进行外部空气制冷且对第二空间S12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通过用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进行来自第一空间S11的排气的热回收,能够使空调系统100高效地运转。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空调系统100还包括外壳150和热交换部134,所述外壳150收纳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1、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22、供气风扇137以及排气风扇138,并且形成有供气通路151和排气通路152,所述供气通路151供经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空气经过,所述排气通路152供经过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的空气经过,所述热交换部134供经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前的供气通路151内的空气与经过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前的排气通路152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外部空气处理部130A以及排气处理部130B与热交换部134收纳于一个外壳150的方式,能够简化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周围的配管结构,由此,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1以及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22的连接作业变得简单。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空调系统100所使用的制冷剂是可燃性制冷剂(制冷剂R32)。

根据该结构,在制冷剂从热回收单元泄漏的情况下,通过关闭第一~第四的各断流阀161~164,能够抑制来自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制冷剂的泄漏量。

(符号说明)

11第一连通管;

13第三连通管;

14第一分岔配管;

15第二分岔配管;

16第三分岔配管;

17第四分岔配管;

25压缩机;

30室外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

52室内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第三热交换器);

100空调系统(第一实施方式);

110室外单元(第一单元);

115控制部

116温度传感器

120室内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

130A外部空气处理部;

130B排气处理部;

131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第一辅助热交换器);

132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第二辅助热交换器);

134热交换部;

137供气风扇;

138排气风扇;

150外壳;

151供气通路;

152排气通路;

161第一断流阀;

162第二断流阀;

163第三断流阀;

RC1热源侧制冷剂回路(第一制冷剂回路);

RC21供气侧辅助制冷剂回路(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

RC22排气侧辅助制冷剂回路(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

RC4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第二制冷剂回路、第三制冷剂回路);

S11第一空间;

S12第二空间;

T外部空气温度;

TS设定温度(规定温度)。

相关技术
  • 一种黄花梨精油祛皱祛斑抗衰老精华液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植物精华液及负载有植物精华液的护肤无纺布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精油和PLGA复合的壳核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一种添加银杏叶多糖-紫苏精油微胶囊制备复合型可降解抗菌防腐食品包装薄膜的方法
  • 一种多维发酵精华液/粉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一种多肽酶解复合精油的精华液及其制备方法
  • 美白复合蛋白肽酶解液的制备方法、美白复合蛋白肽饮品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