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蟾蜍蝌蚪防治烟苗绿藻的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23


一种蟾蜍蝌蚪防治烟苗绿藻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烟叶漂浮育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蟾蜍蝌蚪防治烟苗绿藻的方法。

背景技术

漂浮育苗作为一项成熟技术已经在国内广泛推广,它使得烤烟育苗走上了集约化经营、专业化育苗、商品化供苗的道路,但是在烟苗培育的过程中,基于特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大部分育苗池水体和盘面容易滋生绿藻,不但与烟苗争夺养分,还能分泌藻毒素危害烟苗,严重影响烟苗正常生长。

传统的苗池绿藻防治方法是向苗池内加入浓度为50—200mg/L的硫酸铜,利用Cu

蟾蜍蝌蚪是蟾蜍的幼体,一般是吃水中的浮游生物,如蚊子的幼虫、浮游生物、藻类、鱼虫、各种昆虫、水草,蟾蜍蝌蚪变态发育成蟾蜍一般需要50—78天,而烤烟漂浮育苗周期只有55—65天,蝌蚪不喜光在苗池水体生长,靠水体中的绿藻、水面昆虫等为食,绿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增加了苗池水体溶氧,利于烟苗根系生长。蝌蚪与绿藻在育苗池共生,控制了绿藻种群数量,既避免了绿藻与烟苗争夺养分,又增加了水体溶氧,利于根系生长发育,而蝌蚪不会啃食烟苗,与烟苗不争夺空间和养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蟾蜍蝌蚪防治烟苗绿藻的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蟾蜍蝌蚪防治烟苗绿藻的方法,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苗池注水后播种前,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在水体氯气消散且水温达到10℃以上时投放蟾蜍蝌蚪;

S2、按每立方米水体投放6-8尾的密度,一般48m*3.5m育苗池,水深10cm时投放100-120尾蟾蜍蝌蚪;

S3、在烟苗培育期前水体温度较低时,可隔天按每1500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补充;

S4、当水体温度达到15℃且有绿藻生长时停止投喂,当苗池内烟苗培育完成后,将苗池内的蟾蜍蝌蚪捞出并进行繁育,繁育出的蟾蜍蝌蚪再用于新的烟苗培育中。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将二氧化氯浓度控制在1%,并且投放的蟾蜍蝌蚪长度为1—1.5cm长。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在投放前取水体样品,并将水体放入氯气检测仪器中进行测量,为了确保采样是代表性的,可以从不同位置和深度采集样品,根据检测仪器显示的测量结果,判断水体中是否还存在氯气。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为避免外来物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选择本地中华大蟾蜍或黑框蟾蜍蝌蚪进行投放。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为了避免蟾蜍蝌蚪不适应育苗池水温进而出现大量死亡情况,将蟾蜍蝌蚪投放前对蝌蚪进行过温过水操作,操作步骤如下:

S2.1、选择一个容器,容器的尺寸要适合蟾蜍蝌蚪幼苗的数量,以及容纳目标水体的一部分;

S2.2、将目标水体中的水调整到与蟾蜍蝌蚪幼苗原来所在水体的水质相似,水质的调整包括水温、pH值、氨氮和硝酸盐;

S2.3、将目标水体与原水体进行适量的混合,使蟾蜍蝌蚪幼苗逐渐适应新的水质,将一部分蟾蜍蝌蚪幼苗转移到过温过水容器中,最好是逐步转移,每次转移一部分,然后等待一段时间再进行下一次转移;

S2.4、在过温过水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蟾蜍蝌蚪幼苗的行为和健康状况,如果发现蟾蜍蝌蚪幼苗出现异常或有不适应的现象,可以及时调整水温或其他参数,或者暂停过温过水的操作。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投放后观察蟾蜍蝌蚪的存活情况,出现死蝌蚪时要及时进行补充。

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禁止过量投食或过量增加蟾蜍蝌蚪数量,造成藻类与蟾蜍蝌蚪失衡,影响防治效果。

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育苗过程中要用40目防虫网密闭育苗棚,避免外界蟾蜍、青蛙进入苗棚继续产卵打破生态平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使得育苗池水体内藻类与蟾蜍蝌蚪共生,达到了水体绿藻肉眼不见的效果,提高防治效率,避免了施用硫酸铜对烟苗和水体的危害,不会造成因施用苗肥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烟苗根系生长健康、发育正常,并且通过生物防治措施也节省了硫酸铜的施用成本,降低了绿藻对烟苗生长的影响,提高了烟苗壮苗率,为提供适龄优质壮苗奠定了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蟾蜍蝌蚪防治烟苗绿藻的方法,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苗池注水后播种前,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将二氧化氯浓度控制在1%,在水体氯气消散且水温达到10℃以上时投放蟾蜍蝌蚪,投放的蟾蜍蝌蚪长度为1—1.5cm长;

S2、按每立方米水体投放6-8尾的密度,一般48m*3.5m育苗池,水深10cm时投放100-120尾蟾蜍蝌蚪,为避免外来物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选择本地中华大蟾蜍或黑框蟾蜍蝌蚪进行投放,投放后观察蟾蜍蝌蚪的存活情况,出现死蝌蚪时要及时进行补充;

S3、在烟苗培育期前水体温度较低时,可隔天按每1500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补充;

S4、当水体温度达到15℃且有绿藻生长时停止投喂,当苗池内烟苗培育完成后,将苗池内的蟾蜍蝌蚪捞出并进行繁育,繁育出的蟾蜍蝌蚪再用于新的烟苗培育中,育苗过程中要用40目防虫网密闭育苗棚,避免外界蟾蜍、青蛙进入苗棚继续产卵打破生态平衡。

实施例二:

一种蟾蜍蝌蚪防治烟苗绿藻的方法,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苗池注水后播种前,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将二氧化氯浓度控制在1%,在水体氯气消散且水温达到10℃以上时投放蟾蜍蝌蚪,在投放前取水体样品,并将水体放入氯气检测仪器中进行测量,为了确保采样是代表性的,可以从不同位置和深度采集样品,根据检测仪器显示的测量结果,判断水体中是否还存在氯气,投放的蟾蜍蝌蚪长度为1—1.5cm长;

S2、按每立方米水体投放6-8尾的密度,一般48m*3.5m育苗池,水深10cm时投放100-120尾蟾蜍蝌蚪,为避免外来物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选择本地中华大蟾蜍或黑框蟾蜍蝌蚪进行投放,投放后观察蟾蜍蝌蚪的存活情况,出现死蝌蚪时要及时进行补充,为了避免蟾蜍蝌蚪不适应育苗池水温进而出现大量死亡情况,将蟾蜍蝌蚪投放前对蝌蚪进行过温过水操作,操作步骤如下:

S2.1、选择一个容器,容器的尺寸要适合蟾蜍蝌蚪幼苗的数量,以及容纳目标水体的一部分;

S2.2、将目标水体中的水调整到与蟾蜍蝌蚪幼苗原来所在水体的水质相似,水质的调整包括水温、pH值、氨氮和硝酸盐;

S2.3、将目标水体与原水体进行适量的混合,使蟾蜍蝌蚪幼苗逐渐适应新的水质,将一部分蟾蜍蝌蚪幼苗转移到过温过水容器中,最好是逐步转移,每次转移一部分,然后等待一段时间再进行下一次转移;

S2.4、在过温过水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蟾蜍蝌蚪幼苗的行为和健康状况,如果发现蟾蜍蝌蚪幼苗出现异常或有不适应的现象,可以及时调整水温或其他参数,或者暂停过温过水的操作;

S3、在烟苗培育期前水体温度较低时,可隔天按每1500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补充,禁止过量投食或过量增加蟾蜍蝌蚪数量,造成藻类与蟾蜍蝌蚪失衡,影响防治效果;

S4、当水体温度达到15℃且有绿藻生长时停止投喂,当苗池内烟苗培育完成后,将苗池内的蟾蜍蝌蚪捞出并进行繁育,繁育出的蟾蜍蝌蚪再用于新的烟苗培育中,育苗过程中要用40目防虫网密闭育苗棚,避免外界蟾蜍、青蛙进入苗棚继续产卵打破生态平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相关技术
  • 一种采煤沉陷区地源热泵与沉陷积水源热泵协同利用方法
  • 采煤沉陷区中度沉陷湿地密刺苦草沉水植被的构建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50228